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4/4/20 17:38:54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产业大势
 
线下药店、网售平台“相爱相杀”,医药电商三大趋势预判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零售终端(含电商)销售额为4330亿,占比约26%。其中,网上药店在去年总盘子销售下滑的背景下,销售额逆势快速增长75.6%,而实体药店只增长了0.7%。
随着各地对处方外流的探索及院外渠道处方药承载能力的提升,如果以未来五年处方外流比例达10%~20%计,那么零售终端药品销售额的转移增量为1500亿~3000亿元。
行业的增量市场足以让医药电商和连锁药店整体享受行业红利。线下药店和网售平台有各自的特点和场景,在市场“蛋糕”不断做大的情况下,二者会在竞争与合作的背景下各自不断壮大。
那么,药店与网售平台“相爱相杀”现状如何?未来趋势怎样?药店营销上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点?
■线上VS线下逐渐消逝的边界
从国家政策看,线下药店目前占据处方与医保两大主要优势。随着网售处方药的开闸,医保的区域监管可能是两者的最后一道壁垒。长期而言,未来医药电商和线下药店将趋于公平、开放,也将受到同等的监管要求。
品类结构
线下药店和DTP药房以慢病、常见病和肿瘤特药为基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接受政策的强监管,并配备专业的药事服务。
而线上电商,器械、计生、保健和OTC常用药占据很大份额,此类产品更多用于患者健康管理和护理,偏消费品属性。
但同时,医药电商正在向慢病、长期用药和新特药拓展。换句话说,好做的生意都做得差不多了,将进入处方药零售的“深水区”。随着时间流逝,电商与药房品类结构趋于一致,将成为两者冲突的主要原因。
消费人群
线下购药人群以40岁以上的壮年及银发人群为主,占据近60%的比例;而医药电商购药人群,45岁以下的占比超过90%。两者在产品与客户年龄群体上差异化明显,目前呈现了一定的互补性。
不过,随着业务各自进展,界限会逐渐模糊。
消费诉求
线上品类全、便利性高、自主选择空间大,而且医药电商平台购药场景大多需要消费者具有明确的产品和品牌需求。而线下药店占据及时性、专业化、深度关系维护等优势。
线下零售药店为满足政策和消费者需求,特别是DTP药店,配备了相应的执业药师或药学服务人员。而专业的医药服务能力正是满足了患者对专业药学指导的诉求,以及情感方面的交流需求。
■零售药店对策营销关键点
1、多元化
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医保药物毛利降低,零售药店相关品种的利润水平进一步下降。多元化经营是目前零售药店的积极经营应对策略之一。
零售药店应以大健康理念为基础,扩大医疗器械、保健品、药妆品等类别。零售药店可以根据不同商品的特性、消费者购买频率和毛利合理搭配商品组合,丰富商品品种。实现多元化经营,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2、连锁化
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和“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这表明大型连锁经营是未来零售药店的发展趋势。
零售药店实行连锁经营有利于加速管理方式的规范化和现代化,促进市场管理、质量管理和服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使资金、商品、信息和技术等经营要素发挥最大作用。
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该行业最终将会形成以连锁药房为主体、单体药房不断减少的行业竞争格局。
3、专业化
传统药店尤其是社区店满足的是周边居民常见病、慢性病的用药与保健需求,优势在于便利性和及时性。DTP药店还可在此基础上向专业化、用户深度关系运营发展。
而且,处方药从公立医院外流,将带动千亿元以上的销售增量,药店无疑将是处方药外流最大的获益方。特别是新特药和需要输注服务的产品,通过承接处方,可分享巨大红利。不过,药店要拿到这个红利,不仅需要加强资源整合,更需要推动自身向真正的专业化服务转型。
■医药电商未来趋势预判
在2020年疫情催化下,“互联网+医+药”快速发展,政策的逐步开放更是为此按下了“加速键”,目前医药电商已经在医药流通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1、业务核心迁移,向处方药延伸
医药电商的基础优势在于:高效配送,品类齐全和价格更低,带来“又快又全又省”的优质购药体验。
早期的医药电商以价格优势从器械、计生和保健品入手,逐步向“脱发”“祛痘”“避孕”“减肥”等品类渗透,而后覆盖“感冒”“消化”“妇科”等常见病品类,现在正全力向处方药市场延伸。
处方药延伸的着力点在于患者的长期性用药与家庭常备药,包括不少新特药。未来,预计医药电商与线下药店市场一致,形成比目前更偏重处方药的药品供应结构。
2、五年之后,线上或与线下分庭抗礼
用户在购药过程中产生了诊疗相关的专业服务需求,因此打通诊疗全流程的专业服务型医药零售新模式,将成为行业标准。位于药品供应端的工业药企,基于降本增效的营销新需求,也将被医药电商和线下药房分别承接,形成数字化营销新渠道。
从目前趋势看,结合其他行业的线上线下竞争情况,医药电商的增速将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而线下的增速则比较平稳和趋缓。因此,即使总盘子不断增大,但很有可能在五年之后,线上就能和线下分庭抗礼。
3、O2O将成为实体药房的“对手盘”
特别是O2O模式,以美团饿了吗和叮当快药等为代表,虽然表面上是从线下药房配送,帮线下增加了销售额,但决策、筛选、追踪和支付都是在线上完成的。就好比滴滴打车,最终是由实体司机完成运送,但事实上又是标准的以互联网线上为入口的服务。
短期来看,这些O2O平台将线下药房作为供给端载体,那么未来是否会用自有大仓或者前置仓配送呢?会否绕过药房直接从厂家进药呢?
O2O这块未来更会是大批实体药房的“对手盘”,将颠覆目前的行业竞争格局。未来,也许一些药房会像现在的一些出租车公司一样,要靠地方保护和补贴才能持续经营下去。
结语<<<
电商长大后,又会不断投资收购,挤压线下药房,而线下连锁也在不断自建或者在第三方平台做电商渗透。应该说,两者的“相爱相杀”才到中局,后面的竞争会更加激烈。终局是,资源各自向头部企业集中!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全球研发药品数量增势不减。中国创新药时代正踏步而来
2020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新冠疫情肆虐导致多个产业发展出现停顿和衰退,但全球药物研发管线并没有出现萎缩,企业申报药品临床试验和生产/上市的热情也未曾减弱。
■全球研发药品数量增势不减
根据新药研发监测数据库(CPM)显示,从2020年度全球药品研发数据看,排除已申报但目前处于排队等候或已暂停、终止阶段的药品研究,全球处于活跃研究状态的在研药物共1427例,获批上市药物共150例,两类药物数字均再创历年新高,总体呈现持续增长之势。可见尽管疫情当道,全球医药产业的研发动力仍然十分充沛。
■创新企业高度集中,中国占比进一步扩大
从原研企业所属国家看,2020年拥有获批各阶段临床药物的企业总部所在地位于32个国家或地区、拥有获批上市药物的企业来自19个国家或地区。主要集中在中美两国,其次是日本、韩国以及欧盟等国;中国企业获批各阶段临床的企业占比为19.6%,较上年增长4.3个百分点,获批上市的企业占比为16.7%,较上年增长7.2个百分点,发展态势良好。
■国内各类药品注册申报数量再创新高
聚焦中国市场。2020年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共受理各类药品新注册申报10239件,注册申请数量持续攀升,较2019年同比增长了26.8%。总体上,2020年的药品注册申报主要集中在化学药品领域,注册申请受理量为7901件,较2019年增长22.0%,占比达到77.2%,其次是生物制品1867件,较2019年增长58.4%,占比为18.2%,最后为中药及天然产物共471件,较2019年增长11.3%,占比为4.6%。从生物制品超50%的增加量可以看出,由于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医药产业进一步加大了对生物制品领域的关注和投入,尤其新冠病毒疫苗和新冠肺炎治疗有关药物,为新冠肺炎的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注国内创新药品。在以生产场地统计时,境内生产的1类创新药共有843件,境外生产的则有219件。与往年相比,国产1类创新药增速为59.7%,对比进口1类创新药,大致为其增速27.3%的两倍。该情况反映出,面对不断侵袭的新冠疫情,国产1类创新药品注册申报数量仍在大幅度提升,表明国内企业正努力甩开环境影响,艰难中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希望国内企业能保持这一良好势头,持续稳健发展。
■国内创新药获批上市进程再攀新峰
在新药审评审批不断提速,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政策的扶持下,一批具有明显临床价值、满足临床急需的新药好药在全球率先获批上市,进一步满足了公众的临床急需。2020年度药审报告中,审评通过NDA上市申请共208件,较2019年增长26.8%,具体而言,审评通过化学药NDA申请115件,较2019年增长30.7%;审评通过中药NDA申请4件,较2019年增长100%;审评通过生物制品NDA申请89件,较2019年增长20.3%。
创新药方面,2020年审评通过20个品种的创新药新药上市申请,包括1类化学药14个、中药创新药4个、创新生物制品2个。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以来,新药上市进程在2020年达到了新巅峰。2019年创新药新药上市申请通过品种仅为10个,一年时间,这一数字翻了整整一倍。
虽然目前创新药在中国医药市场上占的市场份额较小,仿制药依旧占据最大的市场,但从监管、研发和资本投入等多个方向来看,创新药毫无疑问是未来医疗市场最坚定的方向之一。
未来,随着政策的推动、技术的发展以及研发费用的持续投入,创新药市场份额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创新药时代势必席卷而来!
(信息来源:医药地理)
 


行业动态
 
医药零售股纷纷涨停,后疫情时代“优质赛道”触底反弹?
截至8月9日收盘,医药板块整体回暖,当日wind医疗保健指数上涨1.28%。其中,医药零售板块表现尤其突出,一心堂、益丰药房、大参林等纷纷涨停,健之佳、老百姓和漱玉平民也有不错的涨幅。
此前,医药零售板块回调明显,市场对于医药零售的担忧主要在于去年疫情带来高基数增长,当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后,人们生活恢复正常,患者回流医院,零售药店的预期增长率会受到影响。
但这一轮估值回调后的补涨,说明市场对后疫情时代的零售药店的长期稳健发展仍具备信心。近几年,医药零售股在资本市场上也经历数次回调,但很多主流行业研究机构仍将其视为“未来健康产业增长最确定的优质赛道”。在行业头部效应愈加明显趋势下,未来随着板块中长期景气度回升,头部零售药企的高确定性以及成长潜力将进一步加强。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零售药店市场规模仍然保持增长。据中康CMH数据显示,虽然受到集采和局部地区疫情相关品类限购的影响,2021年上半年,全国零售药店销售规模累计高达2403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药品销售额1885亿元,同比增长16.5%,非药品销售额519亿元,下降27.9%。非药品销售规模大幅度下降主要和口罩,体温计,消杀产品等和防疫相关的品类下降导致。
头部上市零售药企近期的中报业绩也频频报喜,一心堂发布业绩预告称,2021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7.0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24亿元,同比增长25.82%。截止今年二季度,公司拥有直营连锁门店8053家,较上季度末增加516家,增幅达6.41%。
而在后疫情时代,医药零售在恢复平稳发展之后,行业未来的发展后劲在哪里?我们可以分别从行业中长期的核心驱动因素以及长期竞争格局、市场规模来看。
1、中长期:“双通道”推动下,下半年有望迎来高确定性恢复
中信证券最新研报显示,2021Q1药店收入增长环比回落,主要由于去年同期防疫物资销售旺盛致基数较高、新开店节奏稍有波动、部分省市感冒药下架等阶段性影响。
市场预计2021Q3起行业将逐季恢复,下半年重回符合市场预期的快速长轨道。全年看国疫情消退后,创新药、中药、慢病处方药品等销售旺盛,同时渠道议价能力加强,保障较高同店销售增速及盈利能力,全年业绩确定性强。同时在医保局规范院市场药品营销、专利药和高端仿制药营销方式已率先变革的趋势下,我们长期看好院外零售市场景气度提升。
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渠道价值进一步凸显。国家医保局5月10日发布《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将临床价值高、需求迫切、费用高、替代性不高的药品纳入“双通道”,同时从国家层面明确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供应保障范围(医保支付标准与医疗机统一)。
预计全国推行后有望解决此前部分药品进院难的难题,大大鼓励市场化竞争。我们预计率先对接处方流转平台、具备专业化服务能力的龙头企业有望与上游工业合作空间加大,在品类和渠道方面实现全方位、专业化的深化合作,DTP、特慢病药房等多元化业态有望迎来蓬勃发展。
2、长期:行业竞争格局更清晰,头部效应凸显
医药零售未来十年的主旋律是处方外流与行业集中度提升,从大市场格局看,连锁药店还有很大的市场增长空间。
2019年,全国药品终端市场总规模达到1.82万亿,其中,以等级医院为主体的医疗机构1.44万亿,占全终端销售额约79%;而零售终端(含电商)销售额3772亿,占全终端销售额约21%。随着各地对处方外流的探索及院外渠道处方药承载能力的提升,我们预计未来五年处方外流比例将达到5%-10%,也就是零售终端药品销售额的转移增量约725亿-1450亿。
另外,从行业集中度看,现阶段我国医药零售的行业集中度极低,以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医药电商,以及零售药店的头部连锁药店营收额计算,行业CR20的比例不足30%,远低于日本、欧美成熟国家的比例。如果预计五年后行业CR20达到40%,那么留给头部企业的增量市场也可以超过500亿。
(信息来源:新康界)
 
辉瑞明星创新药每盒狂降4万!降价潮打响医保谈判“前哨战”
8月9日,黑龙江医保局发布《关于部分药品降价的通知》称,经企业主动申请,共有7个药品宣布降价。其中,辉瑞的氯苯唑酸软胶囊(61mg×30粒)价格从64100元/盒调至24650元/盒,每盒降价接近4万元,降幅高达61.5%。
除辉瑞外,今年上半年,礼来、赛诺菲、西安杨森等跨国药企也接连在各地对其明星创新药进行了大幅调价。业界认为,这些产品大幅降价或在为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做前期准备,这种先降价的做法能否取得效果有待观察。
■高价罕见病用药大幅降价
值得关注的是,日前国家医保局公示了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通过初步形式审查的药品名单,经审核,271个药品通过初步形式审查,辉瑞这款主动降价的产品在列。据了解,氯苯唑酸软胶囊是一款罕见病药物,也是全球首个、唯一经批准用于治疗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ATTR-CM)的药物。
通常医保目录调整前的产品降价会被解读为意在进入医保,氯苯唑酸软胶囊降价又是否是在为进入医保做准备?不过,像大多数罕见病药物一样,氯苯唑酸软胶囊价格不菲,即使降价后普通受众或也难以负担其费用。国家医保局明确表示,一些价格较为昂贵药品通过了初步形式审查,仅表示经初步审核该药品符合申报条件,获得了进入下一个调整环节的资格。这类药品最终能否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还要接受包括经济性等方面的严格评审,独家药品还要经过价格谈判,谈判成功的才能进入目录。
一般来看,医保谈判平均降幅为50%以上。2019年新增谈判药品70个,平均降价幅度为60.7%;2020年新增谈判成功药品平均降幅超50%。
氯苯唑酸软胶囊是辉瑞旗下一款市场增速亮眼的明星产品。其最新半年报显示,氯苯唑酸软胶囊(Vyndamax)第二季度销售额达到5.01亿美元,增幅达到77%。在已降价60%的基础上,氯苯唑酸软胶囊是否能接受医保谈判进一步降价,又如何维护全球价格体系,值得持续关注。
■CDK4/6闯关医保 辉瑞、礼来竞逐
本轮医保目录谈判中,除了氯苯唑酸软胶囊,辉瑞另一款明星产品哌柏西利也备受关注,尤其是在其竞品礼来的阿贝西利也进入医保目录初审名单的情况下,由于哌柏西利已接连两年进入医保目录失利,今年辉瑞是否会全力一搏也令行业拭目以待。
2020年12月底,礼来的阿贝西利片在国内获批上市,成为继哌柏西利后国内上市的第2款CDK4/6抑制剂。目前,全球已上市4款CDK4/6抑制剂,辉瑞的哌柏西利最先获批,先发优势明显。哌柏西利作为辉瑞旗下最为重磅的肿瘤药产品,2020年全球销售额达53.92亿美元,同比增长9%。不过,受到礼来的阿贝西利和诺华的瑞波西利的竞争压力,以及针对早期HR+、HER2-乳腺癌辅助治疗试验的失败,哌柏西利销售额持续放缓,2021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下降了7%,第二季度美国市场也出现下滑。而阿贝西利由于在针对早期HR+/HER2-乳腺癌辅助治疗的临床开发竞争中胜出,2021年上半年销售收入为6.10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54%。
鉴于哌柏西利专利将于2023年到期,国内多家药企也早已开始布局,齐鲁制药速度最快。2020年12月,齐鲁制药4类仿制药获批上市,成为该品种国内首仿。国内原研CDK4/6抑制剂也在积极布局,进展最快的是恒瑞。今年4月,恒瑞CDK4/6抑制剂SHR6390片上市申请拟被纳入优先审评。
对哌柏西利来说,由于礼来的加入,今年医保谈判或迎来背水一战。今年1月,辉瑞也正式调整了哌柏西利的价格,125mg规格的价格从29799元/瓶降至13667元/瓶,降幅达到54%。
■越来越多企业选择提前降价
除辉瑞外,今年上半年,礼来、赛诺菲、西安杨森等跨国药企对其明星创新药也选择了主动降价。7月27日,湖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通知:西安杨森的达雷妥尤单抗(400mg/20ml),价格从19710元下降到8512.4元,降幅为56.8%。
此外,今年3月,西安杨森的乌司奴单抗注射液、礼来的依奇珠单抗注射液在地方采购平台主动降价,乌司奴单抗注射液(130mg/26ml/瓶)挂网采购价格由18500元/瓶调整为10000元/瓶,降幅约为45.94%;依奇珠单抗注射液(80mg/ml/支)挂网采购价格由6296元/支调整为2896元/支,降幅为54%。赛诺菲的阿利西尤单抗则在辽宁省主动申请降价,将挂网价从1888元调整至998元,降价幅度约47%。
业内分析,这些产品相继降价大概率是在为医保谈判做准备。对于一些“再战”的产品,如竞品、同类产品进入医保,未能进医保的产品将面临被动局面。而一些原研药闯关医保失利,可能主要是考虑全球定价体系,价格或难以达到降幅预期。业界也预测,今年一些明星药品或将有所突破。
在业界看来,医保准入价格谈判是一种提高药品可及性的有效方式。有专家表示,对于如何解决创新药的可及性,仍需多方共同协力推动。包括创新支付方式和建立多元共付的创新药费用分担机制。确实,创新药亟待创新支付方案,随着商保政策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定制型补充保险(普惠保)在各地的落地,可实现部分医保内外高价药的覆盖。如今,众多跨国药企、创新药企也在积极与商业保险开展合作。
而对于罕见病药品,国家医保局也明确,坚持保基本的方向,将符合条件的罕见病用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对于费用特别高的特殊罕见病,将会同有关部门探索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努力减轻患者负担。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2021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在烟台开幕
7月29日,2021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在烟台开幕,会议旨在推动烟台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增进生物医药领域学术交流。两院院士、国际生物医药领域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等200余人参会。
会议将围绕“创新机遇 发展共赢”主题,举办圆桌会、主题大会、专业分会、调研座谈会、现场观摩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开幕式现场,嘉宾分别开展主题演讲和创新高端论坛,发表真知灼见,开展行业前沿论述与专业深度解答,共同为烟台生物医药发展建言献策。
在2021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战略协议签约仪式上,烟台签订三项协议,涵盖了烟台生物医药产业政产学研用全链条、全领域。
2021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由烟台市人民政府、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药学会、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共同主办,烟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为执行单位。
据了解,2017—2019年,烟台市连续举办三届“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集中签约68个合作项目、投资总额近300亿元,打响了“创新好药烟台制造”品牌。2020年,烟台市生物医药企业总收入达到1006亿元。
(信息来源:中国日报)
 
第六届医药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医疗机构制剂发展暨研发备案主题论坛在敦化开幕
第六届医药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医疗机构制剂发展暨研发备案主题论坛近日在吉林省敦化市开幕。本次论坛主题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来自省内100余名医药界专家、学者和医疗机构代表出席主题论坛。
论坛期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童医药健康产品产业分会会长连增林、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成果转化委员会主任战嘉怡以线上方式分别作题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创新发展与管理》、《经验方-医院制剂-中药新药》主题报告。
连增林指出,现有医疗机构制剂在研发、生产、使用上的局限,同时也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建议,他认为医疗机构内部制剂局域性开放,并逐渐过度为区域性新药,将成为未来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发展趋势。
战嘉怡指出,临床经验方是中药新药研发和科技创新的主要源头,医院制剂始于临床,验于临床,医疗机构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多年临床得到充分验证,为新药研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论坛上,吉林省药监局审评中心主任郭宝生,吉林省药监局审评中心药品审评科科长阎墨分别就《充分发挥药品技术审评职能助力吉林省医疗机构制剂创新发展》,《医疗机构传统工艺中药制剂备案解析》的主题报告。报告主要介绍吉林省医疗机构制剂现状、审评工作创新和今后工作展望,内容涵盖医疗机构制剂基础知识、备案申报资料注意事项和备案平台建立以来发现的常见问题。
寰宇济民制药总经理张环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是当代医药人的神圣使命,“打通名医良方与患者的最后一公里”是寰宇人的使命,医疗机构制剂发展暨研发备案主题论坛大会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题,给参会学者、专家、医疗机构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
(信息来源:中国日报)


竞争监测
投资动向
 
超2.2亿美元!箕星药业引进两款干眼症新药
8月6日消息,箕星药业与Oyster Point Pharma达成独家许可及合作协议,在大中华区开发和商业化两款用于治疗干眼症(DED)症状和体征的产品——OC-01(varenicline)和OC-02(simpinicline)鼻喷雾剂。其中,OC-01已向美国FDA递交新药上市申请(NDA),有望今年获批。OC-02已完成2b期临床研究。
根据协议条款,箕星药业获得Oyster Point Pharma独家授权,在大中华区开发和商业化供眼科疾病患者使用的OC-01和OC-02。箕星药业计划在中国本土生产OC-01和OC-02,并承担许可区域内的开发和商业化成本。Oyster Point Pharma将获得1750万美元的现金首付款,以及最高0.75%的箕星药业股份。此外,Oyster Point Pharma有资格获得最高2.048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和基于OC-01和OC-02未来在大中华区净销售额的销售分成。
据介绍,OC-01鼻喷雾剂是多剂量包装、不含防腐剂的高选择性胆碱能激动剂鼻喷雾剂,用以治疗干眼症和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负责人体的“休息和消化”系统,可部分通过鼻腔内三叉神经对泪膜稳态部分控制。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OC-01以不含防腐剂的水性鼻喷雾剂形式给药,可激活鼻腔内三叉神经副交感神经通路从而激活自然泪膜分泌,这是一种新的作用机制。2020年12月,Oyster Point Pharma向美国FDA提交了OC-01鼻喷雾剂的新药上市申请,用于治疗干眼症的症状和体征,处方药使用费法案(PDUFA)的目标日期是2021年10月17日。
OC-02(simpinicline)鼻喷雾剂是一种高选择性胆碱能激动剂。Simpinicline柠檬酸盐是一种强烟碱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对α4β2、α3β4、α3α5β4和α4α6β2受体有活性,对α7受体有微弱的激动活性。该候选药先前已完成两项针对干眼症的2b期临床试验研究。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AI赋能PROTAC研发,英矽智能与Arvinas达成合作
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全球领先的、利用端到端人工智能进行靶点发现,小分子化学和临床研发的公司,今日宣布将与Arvinas(NASDAQ:ARVN)携手开发新型PROTAC疗法。该合作基于英矽智能强大的人工智能平台,以及双方科研团队在新型PROTAC疗法方面的密切合作。此次合作将针对现有靶点和下一代靶点,通过人工智能预测三元复合物的结构包括蛋白与蛋白间的相互作用来设计PROTAC分子,以展示人工智能与药物发现最重要的前沿技术之一PROTAC相结合带来的突破。
在已被人类解析的疾病相关蛋白中,传统的小分子和抗体药物只能靶向大约20%的蛋白,尚有高达80%的蛋白靶标不能被传统的小分子或大分子药物所靶向,属于“不可成药”靶点。PROTAC即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药物开发策略。它可以降解传统小分子疗法“不可靶向”的蛋白质,使靶点从“无成药性”变成“有成药性”。Arvinas是全球第一个将运用此技术的药物推向临床阶段的公司。“Arvinas是PROTAC技术的先驱,也是蛋白质降解疗法的全球领导者。我们期待与Arvinas在蛋白质降解疗法的创新领域展开合作,并建立持久的伙伴关系。”英矽智能创始人、医学首席执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说。今年7月,英矽智能宣布完成了由华平投资(Warburg Pincus)牵头的2.55亿美元融资,并吸引超过25家知名投资者加入。8月,该公司提名了第二个肾纤维化临床前候选药物。“与Arvinas的合作对英矽智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公司以Chemistry42为代表的生成化学人工智能平台进一步拓展到蛋白降解疗法(PROTAC)这一新兴领域,并被该领域全球领先的头部企业所认可。未来双方会密切合作,共同致力于把人工智能与PROTAC技术相结合更高效的为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提供颠覆性的解决方案。”英矽智能首席科学官、药物研发负责人任峰博士说。
(信息来源:医药健闻)
 
“2021辉瑞肿瘤高峰论坛(CPOS)”在上海举办
8月8日,“2021辉瑞肿瘤高峰论坛(CPOS)”在上海拉开帷幕,本届论坛以“科学致胜 共克癌症”为主题,聚焦乳腺癌、肺癌、泌尿肿瘤、血液肿瘤、消化系统肿瘤等国内常见瘤种及创新免疫治疗领域的最新学术进展和科学创新,通过搭建肿瘤诊疗学术交流平台,与相关领域专家一道,共同探讨推动癌症治疗进展的方式。
为推动我国基层肿瘤诊疗能力建设,提升肿瘤治疗均质化,围绕“星火计划 扬帆行动-百市千县 辉耀生命”(简称“星火计划”)相关主旨的“医联体肿瘤专科能力提升项目”在此次论坛上启动。临床专家代表、中国医学论坛报领导和辉瑞高层参与启动仪式。
(信息来源:美通社)
资本竞合
 
康乐卫士完成10亿元Pre-IPO融资
北京康乐卫士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宣布完成Pre-IPO融资,募集资金10.15亿元,主要投资方包括建银国际、云锋基金、济民可信和盈科资本等投资机构。
康乐卫士称,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公司旗下重组人乳头瘤病毒(HPV)三价(16/18/58型)疫苗、重组人乳头瘤病毒(HPV)九价(6/11/16/18/31/33/45/52/58型)疫苗的临床研究,以及建设昆明疫苗产业基地,重组诺如病毒疫苗、重组新冠疫苗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和其它在研产品临床前研究及流动资金补充。
康乐卫士还曾在2015、2019和2020年分别完成三次溢价发行融资,分别募资资金3000万、5071万和6.5亿人民币。
康乐卫士成立于2008年,公司主要研发基于结构设计的重组蛋白药物,逐步建立了重组病毒样颗粒(VLP)疫苗设计、VLP蛋白表达及疫苗工程化技术、VLP疫苗的质量评价、疫苗抗体制备及检测等多个关键技术平台,并建成了符合GMP条件的中试基地。
基于这些研发平台,康乐卫士成功开发了预防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重组三价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和重组九价HPV疫苗,并正在开发重组十五价HPV疫苗、重组双价新冠病毒疫苗、重组诺如病毒疫苗、重组手足口病疫苗、重组脊髓灰质炎疫苗、重组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重组带状疱疹疫苗、重组甲乙肝联苗及重组四价流感疫苗等重大项目。
(信息来源:搜狐)
 
市场风云
 
海思科拟出售DPP1抑制剂等四项相关专有技术所有权予新加坡公司
8月5日,海思科发布公布称,公司拟与公司控股四级子公司HAISCO PHARMACEUTICALS PTE.LTD.(“新加坡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公司拟将其拥有的四项创新药(DPP1抑制剂项目、EZH1/2双靶抑制剂项目、JAK抑制剂项目和Nrf2激动剂项目)在中国内地以外市场(含港澳台)的专有技术所有权转让给新加坡公司,转让价格为人民币5290万元。
海思科表示,公司出售DPP1抑制剂、EZH1/2双靶抑制剂、JAK抑制剂和Nrf2激动剂药物四个项目在中国内地以外市场(含港澳台)的专有技术所有权给新加坡公司,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公司创新药在研项目海外的运营开发。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华东医药上半年营业收入171.79亿元(+3.11%),净利润13.00亿元(-24.89%)
近日,华东医药发布半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71.79亿元(+3.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00亿元(-24.8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11.94亿元(-15.12%)。
报告期内影响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有:(1)中美华东部分产品因国家集采及医保谈判原因降价导致收入及毛利同比有所下降;(2)公司2020年一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为2.90亿元,其中包括英国子公司Sinclair向高德美公司转让产品区域经销权益获得净收益3065万英镑,大幅增厚公司当期整体收益,本报告期内无该类事项发生,其他非经常性损益合计为1.06亿元,导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降幅进一步加大。
华东医药核心子公司中美华东在第二季度受产品降价因素影响,当季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35%(一季度同比下降14.58%),实现净利润同比下降11.67%(一季度同比下降14.6%),下降幅度较第一季度有较为显著的收窄。中美华东上半年阿卡波糖产品市场销量及占有率同比保持上升,移植免疫和心血管产品均保持较快增长。
医美业务方面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趋势,报告期内实现整体营业收入5.65亿元,同比增长46.25%。海外医美业务在新冠疫情波动反复的情况下仍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英国Sinclair公司报告期内整体业务出现明显恢复态势,营业收入(含合并新收购西班牙HighTech公司)同比增长111.28%,其中Sinclair自身营收增长74%,有望在下半年维持目前经营趋势。
(信息来源:Insight数据库)
 
再生元半年报:新冠中和抗体35亿美元,阿柏西普45亿美元
8月5日,再生元(Regeneron)公布上半年业绩,收入76.67亿美元,其中第二季度收入51.38亿美元。本季度来自新冠中和抗体REGEN-COV收入为27.6亿美元,占到再生元该季度收入的54%。
与罗氏联合开发的REGEN-COV(美国以外国家及地区商品名:Ronapreve)已于7月20日首次获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用于治疗轻中度COVID-19感染患者。并且已经在欧盟及美国获得紧急使用授权(EUA)。FDA还在7月31日将EUA人群范围扩大至暴露前预防,后续还将扩大至住院患者。再生元负责记录该产品在美国的收入,罗氏负责美国以外国家和地区。REGEN-COV上半年在全球的销售额已经达到35.1亿美元。
与拜耳联合开发重磅湿性AMD/糖尿病黄斑水肿药物Eylea(阿柏西普)上半年全球收入为45亿美元。
与赛诺菲联合开发的Dupixent(度普利尤单抗)上半年全球收入为27.6亿美元。两家公司将继续推进该产品在新患者群体的潜力,最近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方面取得了积极III期数据,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将在结节性痒疹、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和小儿特应性皮炎方面获得更多的后期数据。到2023年该产品将覆盖到美国400万+患者群体。
PD-1抑制剂Libtayo也是与赛诺菲联合开发,该产品是首个用于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的PD-1疗法。同时也是FDA和EMA批准的首个治疗基底细胞癌(BCC)的免疫疗法。并且今年上半年还获批用于一线治疗NSCLC(PD-L1≥50%)患者。就在今天,联合化疗一线治疗NSCLC的III期研究也达到OS的主要终点,无论PD-L1表达水平。该产品上半年全球收入达到2.18亿美元(+41%)。
双抗方面,用于治疗血液肿瘤的CD3xCD20双抗Odronextamab在R/R滤泡淋巴瘤(FL)患者中开展的I期研究的ORR达到90%,CR达到70%,有望展现best-in-class疗效。在修订试验方案和FDA取消部分临床试验后,再生元正在恢复FL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单药治疗试验。
公司管线中还有多款双抗,包括:CD3特异性双抗、MUC16xCD28双抗、METxMET双抗等,再生元计划探索与PD-1单抗Libtayo组合的疗效。
基因编辑也是再生元管线亮点,公司管线中已有3款疗法进入临床,3-5款即将推进至IND阶段。30+个项目处于临床前阶段。
今年6月27日,再生元和Intellia联合公布了首个人体体内CRISPR基因组编辑疗法NTLA-2001治疗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ATTR)I期临床研究积极中期数据。中期结果显示,第28天,0.1mg/kg剂量组血清TTR蛋白水平较基线平均降低了52%,而0.3mg/kg剂量组-血清TTR蛋白水平降低了87%。
上半年另一件重磅消息则是,再生元科学家7月2日在science发表文章称找到了“瘦子基因”GPR75。当月28日,该公司便与阿斯利康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基于该靶点的小分子药物。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新药上市
国药上市
 
泰格医药维托拉生注射液拟纳入优先审评
根据CDE最新公示,泰格医药维托拉生注射液的上市申请获CDE拟纳入优先审评,拟定适应症为:肌营养蛋白的基因缺失经验明可通过53号外显子跳跃治疗的杜氏肌营养不良。
维托拉生是日本新药株式会社开发的一种反义寡核苷酸,可以靶向肌营养不良蛋白前体mRNA。该新药已于2020年3月获日本PMDA批准上市,8月获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
(信息来源:药智网)
 
全球上市
 
人福医药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获得美国FDA批准
8月9日,人福医药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宜昌人福收到美国FDA关于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的批准文号
产品方面,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适用于各种类型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广泛性焦虑症。
宜昌人福于2020年提交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的ANDA申请,累计研发投入约为200万美元。根据IQVIA数据统计,2020年度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在美国市场的总销售额约为2亿美元,主要生产厂商有Aurobindo、Zydus和Teva等。根据米内网数据统计,2020年度文拉法辛所有剂型在我国城市、县级及乡镇三大终端公立医院的销售额约为12亿元人民币,主要生产厂商包括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PfizerHealthcareIreland、北京福元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
(信息来源:财经网)
 
越南卫生部批准胡志明市使用中国新冠疫苗
8月11日,据越南胡志明市人民委员会称,中国国药新冠疫苗已于8月10日通过越南权威部门质量检测并出具合格证,在当地已具备数字化医疗生物产品使用条件。
7月31日,越南西贡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在胡志明市新山一国际机场办理了中国国药新冠疫苗的进口清关手续,随后越南国家疫苗和医学生物制品鉴定所对疫苗进行了质量检查。
8月9日,越南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黎越勇批准了西贡制药有限公司进口中国国药新冠疫苗,以用于该国新冠疫苗的接种工作。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Exelixis的卡博替尼治疗甲状腺癌获FDA优先审评
8月5日,Exelixis公司宣布,美国FDA已授予其多激酶抑制剂卡博替尼(cabozantinib,英文商品名为Cabometyx)补充新药申请(sNDA)优先审评资格,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这些患者在接受既往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并且为放射性碘疗法难治性。本次申请基于关键性3期临床试验COSMIC-311获得的积极结果,与安慰剂相比,卡博替尼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改善。该申请的PDUFA目标日期为2021年12月4日。
卡博替尼是一款口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可以抑制c-Met、VEGFR2、以及AXL和RET等多种激酶的活性。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科技研发
 
针对德尔塔等变异株,依生生物皮卡新冠疫苗在新西兰获批临床实验
8月9日,依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依生生物”)宣布,公司自主研发的皮卡重组蛋白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S蛋白),获得新西兰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管理局(MEDSAFE)批准,在该国开展一期临床试验。这是继近期获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卫生和预防部授予的临床批件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公司商业战略的布局,公司新建皮卡新冠疫苗厂房即将完工,年生产能力可达10亿剂,以满足未来大规模接种的需求。
皮卡重组蛋白新冠病毒疫苗是由皮卡佐剂和重组三聚体SARS-CoV-2S蛋白亚单位抗原组合而成,代表新一代借助新型佐剂和重组蛋白技术开发的新冠病毒疫苗。临床前研究表明,该疫苗针对目前流行的和潜在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包括来自英国、南非、巴西、印度的Alpha、Beta、Gamma和Delta变异株具有良好的中和能力,可以快速高效诱导中和抗体的产生和细胞免疫,在动物完成疫苗接种406天以后,动物血清仍对上述流行变异株具有强有力的广谱性的中和能力。在灵长类动物攻毒试验中,显示出皮卡重组蛋白新冠病毒疫苗对病毒暴露后的动物具有治疗效果。该疫苗有望成为一个具有预防和治疗双重功能的通用型疫苗品种。
依生生物首席医学官石忠凯博士表示,鉴于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变异株疫情,公司将加快皮卡重组蛋白新冠病毒疫苗的临床研究进程,将在中国、东南亚、中东、美国和欧洲开展一系列临床试验。
(信息来源:贝壳财经)
 
两款国产疫苗联手,“加强针”临床获批
据艾棣维欣(苏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简称“艾棣维欣”)8月9日消息,其新冠DNA候选疫苗(INO-4800/pGX9501)(简称“新冠DNA疫苗”),已获准与灭活疫苗开展探索序贯免疫策略的临床试验。试验具体分为两项,一项探索在18岁以上健康成年人接种新冠灭活疫苗后加强免疫新冠DNA疫苗的效果,另一项则对健康成年人及老年人接种不同剂量新冠DNA疫苗并进行灭活疫苗加强免疫的研究。
上述临床试验中,与新冠DNA疫苗进行联合免疫的灭活疫苗为北京科兴研发的克尔来福(CoronaVac)。
(信息来源:齐鲁晚报)
 
 
 


运作管理
 
加快新药上市的临床研究及申报策略
在国家新药创新政策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参与新药研发,创新药获批数量增长显著。提高新药临床试验成功率,加快新药上市速度,做好新药临床研究一体化顶层设计、运营管控及申报上市等尤为重要。
■临床研究一体化顶层设计
根据药物研发全流程关键节点,新药临床研究一体化顶层设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临床研究前整体规划,该环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临床研究策略;二是各环节的衔接,包括临床前研究与临床研究的衔接、临床各期试验之间的衔接;三是各个学科和专业间的协调沟通;四是管理制度的稳健和规范性;五是团队人员的高效执行力等。
■临床研究运营管控
临床研究运营管控是保证顶层设计落地的手段。
临床试验从开题、合作方筛选、伦理审查、启动入组至最后提交注册申报资料,共分为19个一级环节,67个二级环节,134个三级执行环节。要实现优质高效管理,需要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并按照流程划分不同计划等级。
临床研究运营管控的三要素为进度、成本和质量,进度指的是临床试验从开始到最终获批完成的进展;成本指的是投入的费用和资源;质量指的是完成的结果符合科学、伦理、规范和申报要求的程度。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需要做好平衡,并根据不同阶段进行调整。
进度管控 开展临床试验的前提是完成遗传办申报、拿到遗传办批件。当前,遗传办申报工作主要依据的法规是《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国内创新药临床试验通常会涉及“采集审批”“国际合作审批/备案”“信息对外提供或开放使用备案”,关注的内容分别表现在临床试验人数是否超过500、合作方是否涉及外资、临床试验产生信息是否出境等。从项目立项、方案设计到临床试验具体实施,整个流程都应考虑遗传资源方面的内容。
成本管控 常规成本管控一般经历资源分配计划、费用初步估算、成本预算、成本控制等环节。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做好成本预算,提前了解资源、规划资源和实现最佳分配资源。
质量管控 质量管控的目标是保护受试者权益,要遵循伦理和法律法规要求,获得真实、规范、完整的临床试验数据。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和体系,并对相应制度、体系、试验相关内容进行培训。此外,还应做好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的识别、预防及纠正,并制定快速反应和处理机制。
■申报上市
我国药品注册政策和申报通道的持续完善,体现了对新药研发的支持和鼓励。目前,在加快新药申报上市方面,主要有以下支持制度:
一是会议制度,包括Ⅰ、Ⅱ、Ⅲ类会议。Ⅰ类会议是指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遇到重大安全性问题,以及突破性治疗药物研发过程中遇到重大技术问题时召开的会议。Ⅱ类会议是指在药物研发关键阶段召开的会议,主要包括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前会议;新药Ⅱ期临床试验结束/Ⅲ期临床试验启动前会议;新药上市申请前会议;风险评估和控制会议等。Ⅲ类会议是除Ⅰ类和Ⅱ类会议之外的其他会议。二是4个程序,包括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附条件批准程序、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及特别审批程序。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市场分析
 
TYK2抑制剂加入银屑病治疗赛道,百时美施贵宝、辉瑞或将率先突围
JAK抑制剂(Janus kinase inhibitor,JAKi)是一种口服小分子化学合成药物。该药物针对的是JAK家族的4个蛋白质酪氨酸激酶,分别为JAK1、JAK2、JAK3和TYK2。JAK抑制剂作为新型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靶向药物,目前已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银屑病关节炎(PsA)、特应性皮炎等适应症上获得上市批准,此外还有多项适应症正处于临床研究状态,包括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AS)、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等。
■JAK抑制剂展现多种优势
与靶向单一细胞因子的生物制剂相比,JAK抑制剂展现出多种优势,如可以阻断多种细胞因子,理论上增加了药物可以治疗的疾病范围;相比于生物制剂的静脉内/皮下给药,JAK抑制剂可口服给药或局部用药,提高了临床使用便利程度和患者的依从性,并且基本不会产生抗药抗体。
第一代JAK抑制剂的靶点主要集中在JAK1、2、3亚型。第二代JAK抑制剂中,靶向TYK2的药物开发正在加速。其中,银屑病治疗是靶向TYK2的JAK抑制剂的重点研发领域,目前还没有相关药物获批。
对于TYK2,目前已发现其能介导IL-6、IL-10、IL-12、IL-23和I型干扰素等信号的传导,其中,IL-12和IL-23是目前认为的影响银屑病疾病进展的关键细胞因子。多年前,百时美施贵宝(BMS)和辉瑞便在TYK2特异性抑制剂治疗银屑病方面开展研究,其公布的积极临床试验结果也证实,TYK2靶点在银屑病治疗领域具有潜力。
■TYK2抑制剂治疗银屑病表现亮眼
目前,PASI-75(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评分相对于基线改善75%)是银屑病新药临床试验的主要终点之一。在大分子药物中,传统抗TNFα抗体对银屑病患者的第12周PASI-75缓解率约为50%~70%,且诱导结核复发的风险较高;白介素类抑制剂的PASI-75缓解率为80%左右。在小分子药物方面,PDE4抑制剂Apremilast的PASI-75缓解率仅为33%。
2020年底,辉瑞公布了其TYK2抑制剂PF-06826647用于治疗中重度银屑病患者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结果显示,从28天的PASI分数来看,该药的400mg组显著优于安慰剂组,而100mg组未显出显著优势。
今年4月,BMS公布了其TYK2抑制剂Deucravacitinib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两项关键Ⅲ期试验——POETYK PSO-1和POETYK PSO-2的临床试验结果。结果显示,在两项试验中,该药的PASI-75缓解率能分别达到59%和64%,且缓解率在52周仍能维持。虽然这一缓解率与白介素类抑制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在治疗银屑病的小分子药物中表现不俗。
■TYK2靶点吸引药企争相研发
在JAK抑制剂研发走向高特异性时,业内普遍认为非特异性JAK抑制剂,特别是针对JAK2和JAK3靶点的药物在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过程中,会导致更高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但这并不绝对。目前在POETYK PSO-1和POETYK PSO-2临床试验中,Deucravacit inib组的不良反应,特别是严重不良反应和导致停药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优于安慰剂组。其常见不良反应与JAK1抑制剂类似,包括鼻咽炎、上呼吸道感染、头痛等。
目前来看,Deucravacitinib有可能成为首个获批上市的用于治疗银屑病的TYK2抑制剂,但其面临的竞争也是多方面的,前有已经上市的IL-17、IL-23抗体,后有在研的IL-17抗体(如优时比的Bimekizumab)及其他在研TYK2抑制剂。
除Deucravacitinib外,针对银屑病治疗的其他临床在研TYK2抑制剂中,进展最快的是辉瑞的PF-06826647及Brepocitinib(JAK1/TYK2抑制剂),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处于银屑病Ⅰ期临床试验阶段的有Nimbus/新基的NDI-031407、Galapagos的GLPG3667及诺诚健华的ICP-332等。这些企业中,除辉瑞和Galapagos外,其他都是刚进军JAK抑制剂领域的企业。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中药材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
中药材种植业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规范、保护和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可以推动中医药产业链各环节的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3月发布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20)》,中药材种植是指主要用于中药配制以及中成药加工的各种中草药材作物的种植活动。中药材种植产业上游环节依托化学农药、肥料及土壤处理、园艺等产品或服务,经过育苗、种植、生产管理、采收与粗加工等环节,向下游环节的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保健食品研发制造等提供原料,并最终为中医医院、药材市场等消费终端提供产品。
政策助推产业发展
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聚焦“标准化、集聚化、品牌化”,即通过推动中药材产品原产地认证、建设中药材追溯系统、支持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等举措,实现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通过推动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认定认证一批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等举措,实现中药材种植集聚化发展;通过启动中药材“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行动示范基地建设,实现中药材种植品牌化、标准化发展。
“十三五”时期至今,四川、江西、安徽等省份纷纷出台产业规划和政策措施,推动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提升道地中药材质量,加强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
根据2018年农业农村部、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到2025年,规划建设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产区道地药材生产基地面积达178万公顷以上。此外,为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2021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支持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河北燕山太行山道地中药材产业集群、浙江浙八味道地药材产业集群、河南怀药产业集群与湖南湘九味中药材产业集群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入选创建名单。
多因素驱动规模扩大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健康消费的升级,尤其是在“治未病”等健康理念推动下,消费者对预防、保健、康复类的中医药产品与服务需求增加,中药材种植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近年来,在中医药临床疗效明显、药物创新政策激励、人均医疗卫生消费支出提高等因素的驱动下,我国中药材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全国中药材种植类企业超过20万家,其中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超过3500家。目前,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300万公顷,其中河南、湖北等省份种植面积超过10万公顷。2015年-2019年,全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增长超过751亿元;2019年,全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突破1650亿元,预计2021年中药材市场成交额将逼近2000亿元大关。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中药材产业信息化发展带来无限可能。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手段在中药材质量追溯系统、电子交易市场等方面已经开始了大量探索和实践,进一步保障了中药材源头可追溯以及优质药材的交易畅通。例如,河北省安国市立足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构建数字中药都中央交易大厅,以种植示范基地、种植规范体系、流通标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等为核心,推动中药产业链转型升级。
同时,由于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工作中效果显著,对进一步扩大中成药及中药材的市场规模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产业发展前景可期
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区域品牌打造将成为越来越多优势区域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的标准配置要素。公开资料显示,全国已有21个省(区、市)约60余种中药材开展了生态种植的探索和实践,各地区通过采用模仿野生生境的生态种植方式,从源头上有效提升了中药材质量安全。
同时,一些省(区、市)也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种植、加工等环节标准化,提升种植生产管理效益,构建畅通交易平台,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在种植与加工标准化方面,通过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中药材种植智能化、产地加工现代化;在中药材交易畅通方面,充分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解决传统中药材贸易集散式交易所带来的流通环节长、交易成本高等问题,简化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不容忽视的是,人口老龄化、消费升级推动产业链延伸,药食同源、保健食品等大健康领域衍生品不断涌现。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将在未来几十年内进一步加剧,且慢性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另一方面,近20年来,城镇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年均复合增长率日益增高,对保健食品的需求增长显著。同时,在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之下,预计到2022年,中药大健康领域衍生品的产业规模将达到近3000亿元,且未来增长迅速。尤其是药食同源的药品、以中药为原材料或添加中药原材料制成的保健食品、中药类食品等大健康衍生品将极具潜力,北京同仁堂、江中集团、东阿阿胶等国内中药龙头企业现已纷纷布局,抢占市场。
制约因素不容忽视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制约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因素不容忽视。例如在中药材种植环节,存在过度使用农药、任意缩短种植年限等不规范种植行为,还有环境污染导致的重金属超标等安全问题;在中药材交易流通环节,一方面传统市场上商家以次充好的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仓储条件简陋,药材污染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产业整体呈现出“低小散”格局,规范化、集约化发展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中药材种植仍处于“一家一户”的分散化经营阶段,农场式、合作社等中药农业组织模式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此外,国家层面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认证工作尚未正式启动,而集约化发展则需要时间积累和沉淀。中药材种植产业各个环节尚未充分融合,形成有效衔接。国内多数地区产出的中药材仅作为原材料出售,种植环节与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尚未实现有效衔接,存在跟风种植而造成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同时,中药材产品以次充好等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火石创造)
 
检测设备与治疗药物齐助阵,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市场前景广阔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2050年全球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中心的痴呆症患者人数将从2015年的5000万人增加到1.52亿人。阿尔茨海默病死亡率非常高,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报告显示,1999年至2014年间,阿尔茨海默病死亡率升高55%。目前该病已经成为美国第六大死因,每年死于该病的人数超过乳腺癌与前列腺癌死亡人数的总和。庞大的患者群体催生出对检测设备和治疗药物的旺盛需求,使得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检测设备不断更新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原则为“尽早诊断、及时治疗、终身管理”。
近日,日本富士胶片公司宣布,该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分析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脑部图像和基因信息等,可以预测患者2年后的病情发展,准确率达到85%。该类技术如果能早日用于预测病情发展,将有助于预防疾病,实现阿尔茨海默病的及早诊断。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方法,除了医生的望闻问切之外,还有一些辅助技术,主要包括脑部成像检测,如磁共振成像(MRI)、电脑断层扫描(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以及脑脊液穿刺、基因检测、视网膜检测、血液检测等多种形式。只是有些检测手段对患者产生的身体负担较重,如PET检查或脑脊液穿刺检查。
2021年6月,日本岛津制作所成功研发了β-淀粉样蛋白质量分析仪(Amyloid MS CL)。该仪器通过检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液中的致病β-样淀粉蛋白质生物标记物而为诊断疾病提供了参考依据。该仪器体积较小、检测方便,减轻患者的身体负担的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
临床呼唤更多治疗药物
目前,国内外上市的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药物有若干种,如卡巴拉汀、多奈哌齐等均可用于阿尔茨海默病,但这些药物只是缓解痴呆症状,并非治疗药物。目前,国际上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理并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是β-淀粉样蛋白在脑内聚集使脑神经细胞受损而引起阿尔茨海默病。自2003年美国FDA批准美金刚用于阿尔茨海默病以来,至今已经18年无此靶点的新药问世。有专业人士称,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的研究工作比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还困难。但是,面对巨大的医疗需求,全球众多药企进行了大量药物筛选。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200多种阿尔茨海默病候选药物进行过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失败者众多,其中不乏知名药企,如礼来、富士胶片等。
2021年6月7日,美国Biogen公司和日本卫材制药株式会社共同开发的Aducanumab获得美国FDA批准,成为全球首个获得正式批准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Aducanumab是迄今为止首个治疗靶点明确、精准清除β-淀粉样蛋白、药物作用机制明确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也是唯一一个针对该疾病明确病理机制,减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的治疗方法。该药是重组人免疫球蛋白(IgG1)单克隆抗体,可去除附着于神经细胞上的β-淀粉样蛋白,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虽然该药的临床试验结果不是非常充分,但美国FDA考虑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特别是轻、中度患者的用药需求,仍然加速批准了该药上市。从药监审评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对于该药的批准引起了美国相关专业人士的诸多反对。同时,也有专业人士预测,虽然该药在日本也已经递交了上市申请,但难以获批。该药有两个劣势:一是对于已经坏死的神经细胞无法起到恢复作用;二是对于早期患者更适合。如前所述,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原则是尽早治疗,此次批准也是对于中重度患者的加速审批,同时美国FDA也指出,后续根据更大范围的真实世界数据,若临床结果不佳可以撤回审批。
我国在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究领域也取得了巨大进展。2019年,国家药监局有条件批准了甘露特钠胶囊上市的注册申请,用于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该药是我国自主研发并拥有知识产权的靶向脑—肠轴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创新药。
我国科学家经过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理进行研究得出认识,即肠道菌群紊乱所诱发的神经炎症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发病机制。对给予甘露特钠胶囊的动物实验表明,甘露特钠胶囊可引起肠道菌群改变,使脑内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与安慰剂比较,甘露特钠胶囊可显著改善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该药获批时也在国内掀起了激烈的讨论。目前,甘露特钠胶囊更大范围的国际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期望其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新药的诞生都伴随着巨大的经济成本,一般价格昂贵,因此全球卫生保健体系是否能够保证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时用上这些新的治疗药物还未可知。如Aducanumab为注射剂,每个月注射1次,预计年度治疗费用5.6万美元,约合36万元人民币。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未来先进设备和药物的不断面世,将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更多新选择。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儿童药TOP10品种3个独家,“绝对龙头”不存在?
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通过优先审评批准上市了水合氯醛/糖浆组合包装、咪达唑仑口服溶液、苯丁酸钠颗粒等,为儿童用药提供了更多适宜剂型,填补了一些国内儿童用治疗药物的空白。早前,我国儿童药市场一直存在着“四少两多”的现状,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加码,儿童药研发、审评都获得了更多的红利,越来越多儿童药新品获批上市,市场也将迎来大洗牌。在7月21-25日举办的2021米思会上,米内网高级研究员谭晓婧就《中国儿童药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作了专题报告,畅谈儿童药市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四少两多”困局待破除,政策加码市场迎新机遇
儿童药品是指14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的专用药品,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作为特殊的用药群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生理特点,因此,应根据不同时期孩子的特点和具体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目前我国儿童药供应和需求现状“四少两多”的困境有待破除。
第一“少”,是品种少。据不完全统计,儿童药仅占全部药品数量的5%左右。第二“少”,是剂型少。我国儿童药以散剂、颗粒剂、片剂、口服溶液为主,而刻痕片、吸入剂、咀嚼剂、贴剂等适合儿童用的剂型却较为缺乏。第三“少”,是规格少。不同年龄、不同体重的儿童理应用药剂量不同,但目前儿童用药存在“用药靠掰、剂量靠猜”的现象。第四“少”,是特药少。我国儿童药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抗感染用药等普药为主,而肿瘤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特药品种稀缺。
至于临床用药存在“两多”,则是不合理用药现象多和不良反应多,这里也是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由于可供选用的儿童专用药品类、品种不够丰富,医生在开药时存在采取将成人用药酌情减半等方法,使得临床上儿童用药超说明书使用的问题尤为突出;同时,也由于此类不合理用药现象频生,造成儿童在用药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也在上升。
我国针对儿童药的政策法规相对美国欧盟等国家起步晚,加上儿科的临床试验推进难,这些无疑都加大了儿童药的研发难度。儿童药研发成本大,研发周期长,而在终端市场的销售定价机制也没有明显优势,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从事儿童药的研发和生产工作。为了破除这个尴尬局面,近几年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从研发、审批、生产、销售等环节对儿童药市场的发展进行激励和扶持,如对儿童药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审评审批,加快了儿童药的上市进程。
米内网数据显示,目前公示的1270个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的药品名单中,有108个为儿童药(以产品+厂家计),化学药占104个,中成药占4个;从治疗领域来看,神经系统用药、全身用抗感染用药和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排在前三。这些被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的儿童药,目前已有37个获批上市,其中17个已上市在售,并在三大终端六大市场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实现了上市后的快速放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临床儿童药品的不足,同时也给相关企业打了“强心针”。
据卫健委统计,0-14岁儿童的两周患病率与就诊率均有所上升,患病率和就诊率的上升带来儿童药市场需求的上升。此外,2014-2020年,我国儿童人口持续增长,早前全面放开“三胎政策”也将有利于促进人口数量的回升,儿童药市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推动做好保障儿童用药工作,2016-2019年政府部门共制定了三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合计105个品种,有利于引导儿童药品研发,引导企业合理组织生产。
■市场规模回落至700亿,TOP10厂家集中度不高
米内网数据显示,2016-2019年我国儿童药市场销售额的复合增长率在10%以上,2019年已突破872亿元,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销售额首次出现下滑,但仍有接近700亿元。此外,从市场占比来看,儿童药市场在我国药品终端市场的占比不足5%,市场空间依然巨大。
从类别来看,2016-2020年我国儿童化学药市场销售额占比超过六成,且持续上升,其中营养补充剂、抗感染用药的市场份额在20%以上。儿童中成药市场中,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占据六成以上市场,其次是消化系统用药占据近三成市场。
从剂型来看,散剂、颗粒剂易于服用,是儿童药市场的主流用药剂型。儿童专用剂型种类少且地位低,其中滴丸和气雾剂有所上升。
儿童化学药市场中,非独家产品的市场份额占比接近80%,化学药市场的同质化竞争激烈。儿童中成药市场中,独家产品的市场份额接近50%,中成药市场的竞争格局相对缓和。可见,无论是化学药还是中成药市场,独家产品的市场份额均呈上升趋势。
2020年TOP10的儿童药合计销售额超过200亿元,均为超10亿大品种,但从市场份额来看较为分散,没有绝对的领导品种。其中化学药8个,仅有东阳光的磷酸奥司他韦颗粒为独家品种,中成药入围的2个均为独家品种。
TOP10厂家在2020年合计揽下了超200亿的销售额,长春金赛药业以超40亿一枝独秀排在榜首。但从市场份额来看,最高的厂家才占不到7%,TOP10合计也在30%以下,显现出了市场集中度不高,没有绝对的龙头企业。从产品结构来看,除了葵花药业在儿童药市场布局的产品线比较丰富外,其他厂家的产品线比较单一。
■攻克四大难题,儿童药市场未来可期
目前儿童药市场化学药同质化竞争激烈,中成药占比不高,而龙头企业集中度不高,且大多产品单一,这样的局面是危与机并存的。企业只要找对目标,深耕做细,随着政策的倾斜,儿童药市场的红利也将实实在在握在手里。
第一,丰富产品组合。儿科涉及的疾病谱广泛,具有全科用药性质,丰富产品组合可形成产品协同效应,也有利于树立品牌形象,增强患者对品牌的依赖性,降低学术推广成本,最终实现规模效应。
第二,规格开发。不同年龄甚至不同体重的儿童的使用剂量都不相同,目前我国儿童药品超过90%的产品的规格只有1种,不利于临床使用。同品种开发多个规格,可用于不同年龄体重的儿童,增加了儿童用药便利性和安全性,同时有利于生产厂家建立差异化优势。
第三,剂型改良。目前我国儿童药市场中以普通剂型为主,国外上市的新剂型较缺乏。对于临床价值明确、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的产品,可以通过改善顺应性、克服吞咽障碍、降低给药次数/频率、改善口感等,改良开发适合儿童的专用制剂或产品,如刻痕剂、气雾剂、贴剂等,让儿童用药的选择更丰富,有利于终端销售。
第四,治疗领域开拓。我国儿童药市场主要以呼吸系统疾病,抗感染用药,消化系统用药为主,这类药品以普药居多,且许多品种获批厂家多,同质化严重,缺乏卖点。而神经系统、肿瘤、心血管疾病领域用药缺乏,且市场需求逐渐增多,加之国家政策正在鼓励特药领域的发展,因此在特药治疗领域的开拓可避免同质化竞争。
(信息来源:米内网)
 
万亿市场承压!慢病药、抗肿瘤药“突出重围”
受带量采购、国家医保谈判、合理用药等政策影响,叠加新冠疫情效应,2020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市场规模首次下滑,用药市场格局也发生改变。区域医疗终端受经济、用药习惯等的影响,其用药结构也不同,那么区域医疗终端的用药结构与全国市场有哪些不同?用药结构有哪些变化?变化孕育着机会,可以给零售药店带来哪些机遇?
在7月24日下午的2021米思会“米思智享:制胜·区域为王”大会上,米内网医院中心总监周春宣解析了在新政影响下,江苏、山东两个医药大省的公立医疗终端的用药结构变化,并对药品零售市场的发展提出了五点启示。
■医疗终端承压,药品零售终端地位攀升
我国是14亿人口的大国,医疗健康需求基数巨大,庞大的患者基础造就庞大的药品需求,米内网数据显示,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药品销售规模逐年增长,从2016年的1.5万亿元上涨至2020年的1.64万亿元。但受疫情、政策等多因素影响,其增速逐年下滑,2020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近年来,医改政策频出,对医疗终端的用药市场带来一定影响:国家医保目录扩容,医保品种在市场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基药目录不断扩容,基药品种的占比也明显上升;国谈药品以价换市场打通入院“堵点”;国家集采常态化开展,国采品种价格、市场份额遭双重打击;重点监控品种断崖式下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医疗终端用药市场“雪上加霜”,成为该终端市场规模大幅下滑的“罪魁祸首”。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市场规模达12107亿元,同比下降12%,占整体药品市场比重逐年下滑。
从公立医疗终端细分市场看,城市公立医院占比最大,受政策影响也较大,市场份额呈逐年下滑的态势;受分级诊疗推动和药品销售终端下沉的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唯一一个逆势增长的渠道,同比增长6.1%,其市场地位不断提升。
受疫情影响,用户购药习惯发生改变,叠加政策打通医保支付难点,互联网医药迎来发展期,拉动零售药店终端市场扩容,占整体药品市场的比重持续提升,市场地位不断提高。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2021年是迈入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医药市场逐步走出疫情阴霾,维稳成为市场的主旋律,创新品种不断上市,医保资金腾龙换鸟步伐加快,同时更严格的医院准入和集采、医保谈判的定价压力导致更多的处方外流,因此院外市场未来是值得期待的。米内网预计未来五年,院外市场的增速将高于院内市场。药店是承接院外市场的主要渠道,这将会为药品零售市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医药大省用药规模大,慢病药、抗肿瘤药占比高
江苏和山东均为医药大省,用药规模大,增幅略高于全国整体水平。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是大健康产业的第一载体,两个医药大省公立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次占整体比重达八成左右。受患者需求拉动,近三年江苏省公立医疗终端的销售额均超过700亿元,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同比下滑5.84%;山东省的销售额均超过650亿,2020年同比下降8.16%。
江苏、山东在公立医疗终端市场集中度较高,药品销售额主要集中在排名靠前的品种,其中TOP200品种合计市场份额超过50%,TOP500品种合计市场份额超过70%。随着这些品种陆续纳入集采,将对两省医疗终端的药品市场带来极大影响。
细分终端市场,近三年江苏、山东城市公立医院药品销售占比最大,均达6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唯一一个保持逐年上升趋势的市场,其中江苏的占比高于山东。
从用药途径看,注射剂在江苏和山东的占比较大,均达50%以上,高于全国水平;内服药在江苏和山东的占比均低于全国水平,尤其是山东省。近年来,江苏和山东通过不断倡导合理用药,注射剂(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占比下滑趋势明显。
从药物类型看,化学药在江苏和山东占主导地位,占比均超过70%,高于全国水平;生物药占比较少,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化学药以处方药为主,双跨品种占比较小,但成长性较好。
政策落地实施对江苏和山东公立医疗终端市场格局带来影响。随着医保目录扩容,医保品种占比大幅提升,调入医保的品种销售额大幅增长,调出医保的品种销售额下降;新版基药目录调整,基药品种占比大幅提高,有助于推进分级诊疗;原研药占比较低,但随着政策推进,原研药迎来发展黄金期,仿制药微利时代全面到来。
从不同疾病治疗类别看,医保助力、药监松绑、老龄化进程加快和疾病谱的变化等推动了慢病用药的市场增长,销售占比最大且稳步提升;重症抗肿瘤用药的销售占比上升速度快,小病用药呈下滑的趋势,健康优化生活类的销售占比相对较小但逐年上升。
■发力院外市场,五大启示助力零售药店发展
受医药电商冲击,药店数量增多竞争加大,医保管控趋严等政策影响,零售药店的发展面临挑战;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创新药获批上市,更严格的医院准入和集采、国家医保谈判等带来药品的降价压力,导致处方外流加快,院外市场重要性凸显,作为承接院外市场的主要渠道,零售药店有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剖析区域医疗终端用药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给零售药店的发展带来启示。
启示一:根据不同渠道畅销品种调整不同类型药店的品种布局
江苏省医疗终端四大市场TOP15产品具有差异化:城市公立医院以抗肿瘤药和心脑血管用药为主;县级公立医院院以心脑血管用药为主,抗肿瘤药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以慢病用药为主,其中心脑血管用药居多,但两大市场的品种吻合度不高。四大市场均有重叠且排名靠前的品种值得零售药店关注,包括硝苯地平控释片和缬沙坦胶囊等。
启示二:布局集采失标和弃标品种,尤其是品牌国产药和原研药
纳入集采的品种销售额均大幅下降,其中中选品种以价换量,销售额有不同程度增长,未中选品种及原研药市场大幅下滑。为稳定销售收入,未中选品种及原研药积极开拓院外市场,因此零售药店可考虑布局品牌知晓度高及DOT较长的处方药品种。
启示三:布局新上市创新药和专利到期的原研药,满足消费升级的需
创新药上市后面临招标、医保两道门槛,一、两年内很难入院销售,通常会布局院外DTP市场,零售药店正好填补了新药从上市到进入医保的窗口期;专利到期原研药受集采、国谈等政策的影响,在医疗终端的销售额大幅下滑,因此积极布局院外市场,处方外流为药店带来发展机遇。
启示四:抓住国谈品种双通道的机遇,挖掘适合药店的品种
全国医保目录调整常态化开展,医保准入谈判机制日趋成熟,国谈药品存在入院销售难的问题,而国谈药品“双通道”政策出台打通这“最后一公里”,相关企业积极布局院外市场,零售药店可筛选上市时间短、临床价值高、患者急需、替代性不高的品种,及时跟进“双通道”管理,争取获得“双通道”的资格。
启示五:根据医疗终端慢病畅销品种来调整药店慢病用药品类,布局临床价值高的慢病用药品种
近年来,受老龄化进程加快、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影响,慢病患病率上升趋势明显,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慢病用药市场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零售药店具有便利性和专业服务的优势,可根据医院畅销的慢病用药品种进行布局,关注布局符合循证医学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慢病用药品种。
(信息来源:米内网)
 
12款儿科1类新药抢眼,恒瑞等抢首家,3大方向掘金700亿市场
日前,儿科新药研发动态频发:国内首款儿童专属祛痰药喷雾剂获批上市、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药物BC0335颗粒临床试验被暂停……近年来,从研发、审评、生产、销售等鼓励儿童药研发的政策频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超过40款儿科新药(12款1类新药)处于获批临床及以上阶段,恒瑞、天境生物、爱科百发等企业的产品或将陆续报产;三批鼓励研发儿童药共106个品种,倍特、苑东、人福……抢国内首个,规格开发、剂型改良、治疗领域开拓将成为儿童药研发的方向与需求。
■700亿市场“开绿灯”,恒瑞、康缘……12款1类新药来袭
8月3日,罗欣药业公告称,公司2.4类新药盐酸氨溴索喷雾剂获批上市,适用于2-6岁儿童的痰液粘稠及排痰困难,这是国内首款也是唯一一款儿童专属祛痰药喷雾剂。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近年来儿童药研发和审评审批保持增长势头,2021年至今已有10个以上的儿童药获批上市。
0-14岁儿童身体抵抗力较弱,患病率及就诊率呈上升趋势,促进相关市场扩容。“三胎政策”全面放开或可促进人口回升,儿童药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受疫情影响,国内儿童药市场规模首次出现下滑,但仍接近700亿元。
为鼓励国内药企加大儿童药的研发和生产,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系列鼓励政策:在研发端,药品管理法明确鼓励儿童用药的研制和创新,支持开发符合儿童生理特征的儿童用新品种、剂型和规格。此外,陆续发布多项药物研发指导原则,进一步规范、指导儿童药物研发中涉及的药学、临床等相关工作;在审评端,将儿童用药纳入优先审评审批,对儿童专用药给予一定的数据保护期等;在生产销售端,全国基药、全国医保目录调整优先考虑儿童用药,招标采购直接挂网,加强医院配备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超过40款儿科新药处于获批临床及以上阶段,其中12款为1类新药。从剂型看,在研新药以颗粒剂、口服液、喷雾剂等适宜儿童的剂型为主。
从研发进展看,恒瑞医药的海曲泊帕乙醇胺片、天境生物的TJ101注射液、上海爱科百发的AK0529肠溶胶囊、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的喘哮康口服液、四川倍达尔新的小儿腹泻康颗粒、济川药业的小儿豉翘清热糖浆、武汉健民的牛黄小儿退热贴、开来医药/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的童喘清颗粒等正在开展III期临床。
海曲泊帕乙醇胺是一款TPOR激动剂,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两大适应症已获批上市,儿童和青少年ITP正在开展III期临床;TJ101是一款长效生长激素(rhGH),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适应症正在开展III期临床,目前该罕见病标准疗法为每日皮下注射一次人生长激素,TJ101具有潜在的重要临床意义;AK0529是一款新型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融合蛋白抑制剂,首次证实了一种抗病毒药物对住院婴幼儿中的RSV感染具有治疗有效性,并可为患儿带来临床获益。
从适应症看,化学药涵盖抗肿瘤、抗感染、神经系统(镇静、癫痫)、腹泻等领域,在急病、重病等方面的应用较多;治疗用生物制品集中在生长激素缺乏症,治疗儿童生产缓慢;中成药在常见病、多发病的应用较多,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领域,包括感冒、哮喘、支气管炎等。
■106个儿童药鼓励研发,人福、苑东、倍特……发力
为促进儿童用药研发,引导企业合理组织生产,2016-2019年政府部门共制定了三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合计106个品种(以通用名药品+剂型计),其中大部分为国外已上市、但国内缺乏的儿童适宜剂型和规格。
首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总计32个品种,部分品种已有企业获批上市,包括左乙拉西坦注射液(成都天台山、河北仁合益康、济川、倍特、扬子江等11家企业),水合氯醛直肠用溶液(特丰制药),咪达唑仑口颊粘膜溶液(吉林津升制药)等。
部分品种已有企业布局(规格不详,下同),包括呋塞米口服溶液(亚邦生缘/南京泽恒以仿制3类报产)、尼莫地平口服溶液(恒瑞、金城金素/康恩贝2家企业以仿制3类报产)、碳酸氢钠注射剂(湖北多瑞药业2.2类新药获批临床)等。
第二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总计40个药品,部分药品已有企业布局,包括盐酸二甲双胍口服溶液(特丰药业、新世纪药业2家企业以仿制3类报产)、阿托品滴眼液(兴齐眼药在开展III期临床)、胍法辛缓释片(百诺医药在开展III期临床、四川百利完成BE试验)、氨己烯酸散(瑞迪博士、成都苑东、奥科达3家企业以新分类报产)、氯巴占片(人福以仿制3类报产)等。
第三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总计34个药品,部分药品已有企业布局,包括马来酸依那普利口服溶液(四川百利、河南蓝天2家企业以仿制3类报产)、盐酸右美托咪定鼻喷剂(恒瑞、四川普锐特在开展临床)、盐酸曲恩汀胶囊(德芮可、津之敦、瑞迪博士3家企业以新分类报产)、缬沙坦口服溶液(一品红、常州四药以仿制3类报产)、苯丁酸钠片(兆科药业以仿制3类报产)等。
■儿童药研发道阻且长,开发方向有哪些?
儿童用药有着较大的临床需求,虽然目前鼓励儿童药研发的利好政策不断,但企业仍面临研发投入大且周期长、药物评价难度大、生产销售风险高等方面的难题。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研发儿童改良型新药或仿制药是比较“保险”的选择。
鼓励研发的三批药品清单,涵盖了神经、心血管、内分泌、血液、肿瘤等多个系统常见疾病。多数品规未在国内申报,但已在国外上市,均为国内缺乏的儿童适宜剂型和规格。从中可以看到,规格开发、剂型改良、治疗领域开拓将成为儿童药研发的主要方向与迫切需求。
首先是剂型改良。对于临床价值明确、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的产品,可以通过改善顺应性、克服吞咽障碍、降低给药次数/频率、改善口感等,改良开发适合儿童的专用制剂或产品,如颗粒剂、散剂、吸入剂、贴剂、口服溶液、咀嚼片等。
以抗流感一线用药奥司他韦为例,目前已上市的剂型有胶囊剂及颗粒剂,其中儿童用的颗粒剂销售规模远远大于胶囊剂,正在开发中的剂型还有缓释片、口崩片、混悬剂等,均为儿童适宜剂型。
其次是规格开发。不同年龄、体重儿童的药物使用剂量均不相同,同品种开发多个规格,适用于不同年龄、体重的儿童,一方面增加了儿童用药便利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对打开药品市场也有帮助。
三批鼓励研发的药品将现有成人药品更改规格作为重点,部分药品已有其他规格的产品在售,但儿童专用的规格比较匮乏,具有明确的临床需求,是未来鼓励研发的方向之一。
最后是治疗领域开拓。目前国内儿童药市场主要以呼吸,抗感染,消化等系统用药为主,品种同质化比较严重,竞争较大,而在神经系统、肿瘤、心血管疾病等领域用药缺乏,市场需求逐渐增多,可以向这些治疗领域拓展。
(信息来源:米内网)
 
药店维生素类TOP10产品,25亿大品种迎新剂型
日前,新疆特丰药业以仿制3类提交的骨化三醇口服溶液上市申请获得CDE承办受理,为国内首家。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及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骨化三醇市场规模突破25亿元,该药品在国内暂无口服液体剂型获批。
骨化三醇是维生素D3的重要活性代谢产物之一,在调节人体钙平衡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等。
目前国内已上市的骨化三醇主要剂型包括胶丸、软胶囊、软膏等,暂无口服液体剂获批。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简称中国公立医疗机构)及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骨化三醇市场规模超过25亿元,同比增长约5.9%。
目前国内仅新疆特丰药业一家企业递交了骨化三醇口服溶液上市申请,有望成为首仿品种(剂型首仿)。
受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维生素类产品市场规模有所下滑,骨化三醇在该亚类通用名药品排行榜中处于榜首位置;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维生素类产品市场规模逆势大涨15%,维生素D的霸主地位难撼。
在2020年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维生素类TOP10产品中,维生素D滴剂以超过20亿的销售额“一骑绝尘”,维生素AD滴剂向10亿大关冲刺;多个产品销售额呈增长态势,其中维生素C泡腾片、维生素C咀嚼片均大涨超过60%。
从维生素类产品厂家竞争格局看,青岛双鲸药业凭借维生素D滴剂跻身“一哥”,所占市场份额接近30%,拜耳紧接其后,惠氏排位第三。
(信息来源:米内网)
 
近5年首现负增长!集采下糖尿病化药零售市场解析
7月28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金甫主持召开工作座谈会,就胰岛素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听取有关企业、行业协会的意见建议。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患病率达到10.9%。国内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均较低。随着糖尿病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人口老龄化加剧、国民健康需求及支付能力逐步提高,糖尿病用药市场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随着集采常态化,新品种逐步加入集采大军,医院集采价格联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实体药店也会逐步加入。未来,零售市场格局将会发生巨变。
■糖尿病化药零售市场近5年首现负增长
糖尿病是一组以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不足所致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患者以2型糖尿病为主,1型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占比较少。1型糖尿病是因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所致,主要治疗目标是通过恰当的胰岛素替代治疗等来达到最佳的血糖控制水平。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是胰岛素分泌障碍和在肝脏、脂肪组织和骨骼肌中的胰岛素抵抗,这些病理生理异常将导致葡萄糖代谢失衡,血糖升高。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以化学药为主,其中分为胰岛素治疗、非胰岛素的降血糖用药(即口服降糖药)的治疗与其他糖尿病药物治疗。米内网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糖尿病化学药销售额由2015年75.9亿元增长到2020年96.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9%,2020年同比下滑1.7%,近5年首次出现负增长。非胰岛素类降糖药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用药实体药店中占比最大的治疗药物,2020年销售额为61.5亿元,受疫情与国家集采影响,同比减少4.1%,导致糖尿病整体市场的下滑。胰岛素及其类似药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用药,也常用于非胰岛素类降血糖药效果不佳等情况的2型糖尿病患者,2020年其销售额为33.8亿元,同比增长1.8%。
■非胰岛素类降糖药TOP10中有一半品种销售额同比下滑
2020年非胰岛素类降糖药TOP10品种市场份额合计71.4%,销售额同比下滑7.0%,市场集中度下降。其中有5个品种的销售额同比下滑,分别是阿卡波糖片、瑞格列奈片、格列美脲片、格列齐特缓释片与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
主力品种阿卡波糖片与格列美脲片属于第二批集采品种,2020年4月政策陆续落地,对2020年市场影响较大,两个品种的销售额同比均有下滑,但第三批的盐酸二甲双胍片执行期在2020年11月,对该年度市场影响较小,2020年销售额仍保持增长。而后又有维格列汀、恩格列净、格列齐特、卡格列净、那格列奈、瑞格列奈与格列吡嗪等糖尿病用药相继进入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目录,糖尿病用药市场会进行新一轮洗牌。
■盐酸二甲双胍片:原研企业施贵宝优势地位不变,国内企业石药欧意表现亮眼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治指南中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该品种不仅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多种降糖作用之外的潜在益处、优越的费效比、良好的药物可及性、临床用药经验丰富等优点,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2020年,盐酸二甲双胍片赶超阿卡波糖片,成为非胰岛素类降血糖用药的榜首品种。米内网数据显示,盐酸二甲双胍片在实体药店终端前五厂家分别为施贵宝、艾华、深圳中联制药、石药欧意药业与北京京丰制药集团。其中施贵宝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优势地位,2020年在实体药店终端销售额较同期上升5.0%,但市场份额同比下滑1.6个百分点。
石药欧意药业销售额同比翻倍增长,达1948.1%,市场份额较2019年上升1.2个百分点,主要是其2020年在各个城市的铺货率上升所贡献。第三期集采品种在2020年11月执行,石药欧意药业和北京京丰制药集团未来市场表现仍有待观察。
■阿卡波糖片:拜糖平在集采下市场份额显著下滑
ɑ-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备用一线降糖药,阿卡波糖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首选药物。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阿卡波糖片在非胰岛素类降糖药中排名从2019年的榜首滑落至第二位。阿卡波糖片在实体药店端分别有拜耳、杭州中美华东制药、北京福元医药与石药欧意药业4个厂家在销售。2020年,拜耳的阿卡波糖片在实体药店销售额同比下滑39.6%,市场份额下滑9.4个百分点,市场份额被杭州中美华东制药与北京福元医药所抢占。
拜糖平降幅较大,一方面是由于2020年1月以极低价抢夺阿卡波糖中标资格,中标价价格下滑联动导致实体药店价格下滑,但以量换价未能止损;另一方面,下半年在实体药店供货不足,使中美华东制药赢得了补量的机会,蚕食了拜糖平的市场份额。
中美华东进军国际市场,阿卡波糖片继获得欧盟奥地利上市许可后,2020年又获得美国市场准入,12月份旗下的阿卡波糖咀嚼片顺利成为《医保目录》(2020年版)谈判品种,中美华东的阿卡波糖片未来走势是否会走强以待观察。
■格列美脲片:赛诺菲地位依然坚挺
磺脲类药物属于胰岛素促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相比于其他磺脲类口服降血糖药,格列美脲片由于用药次数仅一天一次,服用方便性优于其它产品,深受患者欢迎。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格列美脲片在实体药店非胰岛素类降糖药中位居第五位。格列美脲片在实体药店终端前五厂家分别为赛诺菲、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上海天赐福生物、贵州天安药业与重庆康刻尔制药。
其中前两个厂家的成长性较好,2020年赛诺菲销售规模达2亿元,凭借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实力,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至46.0%。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销售额同比上升9.8%,市场份额上升3.1个百分点,由于较早通过一致性评价,成为一致性评价红利的受益者。江苏万邦为复星医药成员企业之一,糖尿病治疗药物是其主要的品种之一,产品万苏平也是活跃于各大医药专刊的品种,连续5年获得内分泌领域优秀品牌奖。
■胰岛素及其类似药:属于极高寡占型市场
自2018年底开始,多个临床需求量、医保支付比例高的品种经历多轮集中采购,胰岛素是所剩不多的大品种之一。
2020年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品种TOP5集中度达到68.6%,其中诺和诺德凭借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门冬胰岛素注射液三个品种占据43.1%的市场份额,本土企业甘李药业的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份额为7.5%,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生产厂家有占据九成份额的原研企业赛诺菲及占据一成份额的本土仿制企业联邦制药、通化东宝。如果胰岛素开始集采,那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甘精胰岛素注射液与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这三个品种由于份额较高,临床需求较大,仿制药过评企业较多,有望率先成为胰岛素类集采品种。
胰岛素及其类似药市场属于极高寡占型市场,外资企业诺和诺德、赛诺菲与礼来三巨头共占据82.1%的市场份额,甘李药业与通化东宝药业本土企业共占据13.8%的市场份额。在去年年初武汉的试点中,诺和诺德、赛诺菲、礼来、甘李药业与通化东宝等企业均中标胰岛素品种。对比外资企业,国内企业胰岛素在生产成本上优势更大,在集采中可能会占据更多份额。最近业内有消息传出,带量采购中少数企业中标后“缺货”等种种问题,开始调整方向:可能多家企业一起入围。这对于同一品种生产企业不多的胰岛素类品种,大部分厂家都入选,集采的量又会如何划分?这也是企业关注的焦点所在。
■结语
随着集采常态化,企业不仅要力保现有市场存量,更要寻求增量方式。目前部分企业也在积极寻求突破点,如复方制剂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增加原有产品的适用人群、进入医保谈判目录等。对于实体药店而言,在双通道政策下,随着集采品种在实体药店与医院价格联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实体药店的国内企业以量换价方式瓜分原研企业市场份额或将成为趋势。另一方面,原研企业的产品价格相比于国内企业相差较大,如进入集采,其价格将大幅下降,市场份额会受到一定挤压。未来,胰岛素被纳入集采行列,又在双通道政策下,实体药店终端也许会迎来增量。
(信息来源:米内网)
 
眼科用药零售市场稳中有变,昔日“神药”跌落神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多屏时代”的到来,视力健康的话题愈发受到关注。米内网数据显示,近三年眼科用药零售市场份额在1.9%~2.1%之间,波动幅度较小,看似风平浪静的眼科用药零售市场,品类结构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目前零售药店哪些眼科产品受消费者青睐,让我们逐一揭晓。
■三大类别瓜分八成市场份额,市场稳中有变
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眼科用药市场规模达46.3亿元,受疫情影响,较2019年下滑1.2%。从药物的类型来看,近三年中西药占比变化不大,化学药依旧是主流。
在剂型上,由于眼部结构的特殊性,全身性给药不能及时有效地到达眼部病灶,仅在感染比较严重的时候使用全身性用药,所以眼科用药以眼用制剂为主,2020年占比达86.7%,包括滴眼剂、眼膏剂、眼内注射剂、眼用凝胶剂等。
在类别上,眼科用药中抗疲劳干涩用药、抗感染抗炎类用药、白内障用药的占比较大,市场份额合计超过80%。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相关治疗技术的提升,眼科用药零售市场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呈现出抗疲劳干涩用药市场增长较快,白内障用药市场逐渐萎缩的景象。
■抗疲劳干涩用药市场持续上升,玻璃酸钠和珍珠明目增长率领跑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电脑、手机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用眼过度、眼疲劳成了普遍现象。2020年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网上学习、办公及娱乐的趋势化更是加大了用眼强度,抗疲劳干涩用药的市场需求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米内网数据显示,在抗疲劳干涩用药零售市场前五品种中,玻璃酸钠和珍珠明目的三年复合增长率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玻璃酸钠为国内临床使用最广泛的人工泪液,也是各种类型干眼症的基础用药之一,2020年在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的销售额将近3亿元,由原研厂家参天和EUSAN占据主要市场。珍珠明目作为后起之秀,市场份额逐渐逼近排名第四的聚乙烯醇,该品种有8家企业拥有生产批文,其中苏州天龙制药占据67%的市场份额。苏州天龙制药共有两款珍珠明目滴眼液,分别是苏春®珍珠明目滴眼液、乐珠®珍珠明目滴眼液(胶体溶液),其中乐珠®珍珠明目滴眼液(胶体溶液)是国内首个含玻璃酸钠的中药眼用制剂,凭借普通滴眼液所不具备的增强主药作用效果、提高患者使用依从性、改善防腐剂不良作用等优势,构建了自身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白内障用药市场逐渐萎缩,昔日“神药”掉下神坛
白内障是由于各种原因致使眼球晶状体发生混浊,而无法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以视力减退视物模糊为主要特点的眼科常见病,也是我国眼科领域排名第一的致盲性眼病。目前临床治疗白内障的方式主要有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在白内障早期,药物治疗有延缓晶体混浊的发展、改善病况、提高视力的功效。
米内网数据显示,近三年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白内障用药市场规模呈逐年递减趋势,且降幅超过20%。市场出现萎缩主要有以下原因:一,行业受到了莎普爱思等不良事件的负面影响;二,白内障药物本身存在只能缓解、不能治愈的明显缺陷。随着仪器设备的不断创新与改进,医疗技术提升,白内障手术已逐渐成熟,其安全性、有效性都大大提高,成本也逐渐下降,手术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大众青睐。
白内障用药TOP10品牌中,代表药物莎普爱思的苄达/赖/氨酸滴眼液,2020年销售额下滑了将近50%,直接“腰斩”。除了青海晶珠藏药的十五味萝蒂明目丸外,其余品牌在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的销售额均出现不同幅度下滑。在有治愈效果的新药出现之前,白内障用药市场的下滑态势恐怕难以得到扭转。
■抗感染抗炎市场保持平稳,但品种更迭明显
由于眼部的特殊结构,加上如今外界环境的不断恶化,细菌微生物等空气悬浮物更容易入侵眼部,导致眼部出现感染症状。抗感染抗炎药以医院销售为主,近年来在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的销售额维持在12亿元左右,2018-2020年CAGR为1.8%,表现较为平稳。
抗感染抗炎用药零售市场的前五品种中,左氧氟沙星和红霉素的市场份额在持续上升。从2018年起,左氧氟沙星超越氧氟沙星,成为抗感染抗炎用药中的最大品种。左氧氟沙星是氧氟沙星的左旋异构体,属于第三代广谱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其抗菌活性约为氧氟沙星的2倍,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特点,逐渐得到消费者认可。红霉素近几年成长性较好,2020年市场份额逼近排名第二的氧氟沙星。红霉素属于低价药品种,随着国家放开低价药限价,产品持续提价使得销售额不断上升。
虽然眼科用药在零售市场中所占比例较小,但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以及长期的过度用眼,眼科药物市场将呈现“小领域,大发展”的趋势,市场竞争也愈演越烈,企业要想分一杯羹,考验的不仅是品牌的实力、影响力,更需要迎合时代的发展,借助数字化新兴技术推动传统医药营销模式的变革,才能赢得先机。
(信息来源:米内网)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8月11日快讯
狗脊:市场狗脊货源走动一般,有商咨询,行情波动不大。目前亳州市场多要价12-13元。
柏子仁:市场柏子仁受产新影响,行情不断回落。目前亳州市场机选货120-130元,含量达标货140元左右。
桃仁:目前山桃仁正在产新,新货逐步上市,受天气影响,今年总体略有减产,行情较前期上涨。目前亳州市场统货要价44-46元。
酸枣仁:受疫情影响,口岸来货受阻,市场行情上扬。目前亳州市场多要价在90-95元。
玛咖:近日市场正值淡季,市场货源较多。目前市场玛咖黄统货价格在16-20元/千克,黑统货35-45元/千克不等。
芡实:近日市场芡实需求仍旧一般,货源小批量走动,行情稳定。现市场芡实圆粒货售价27-28元/千克,芡实圆粒选货售价30-35元,两瓣统货24-26元,两瓣选货大小不一售价32-38元不等,碎粒货15-18元,药厂投料12元左右。
黄柏:现市场四川黄柏带皮统货售价21-22元/千克,半去皮25-26元,净皮选货售价32-33元/千克,切丝选货售价在36-37元/千克。
菟丝子:现正值新陈不接,来货不多,市场库存尚丰。现在市场菟丝子宁夏优质水洗货售价30-31元/千克,统货28-29元/千克;内蒙统货28-29元/千克,水洗货要价30-32元/千克。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安国市场8月11日快讯
牛蒡子:牛蒡子近期受疫情影响,商家关注力度继续增加,产地货源走畅,价格上涨,市场价格也随之上调,现甘肃过风车货价20元左右,今年生产缩减,后市还需要多留意。
枳壳:枳壳今年新货量少,产新商家抢购,致使开盘价升,时下进入实销,货源走销放缓,价格转稳,现江西统货价32元左右,后市关注货源消化情况。
酸枣仁:枣仁国产货进入产新期,因说产量不大,市场行情止跌反升,统货要价300元左右,进口枣仁因来货少,价格一直保持上升势头,现市场要价升至93-95元,后市行情专营商需要多留意。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2021/8/12 19:18:53      阅读1978次)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