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4/4/18 13:10:50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行业动态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组织编著的《2020中医药研究发展报告》、《2021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及《2021中国临床医学研究发展报告》发布
10月19日-21日,2021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在成都召开。大会开幕式上,由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组织编著的《2020中医药研究发展报告》、《2021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及《2021中国临床医学研究发展报告》正式发布。
张伯礼院士发布了《2020中医药研究发展报告》,报告系统回顾了2020年以来国家政策引航的中医药事业发展现状及战绩,以推动“十四五”中医药研究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为下阶段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魏于全院士发布了《2021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报告总结了2020年生命科学领域前沿进展,聚焦生物技术领域新兴热点,分析产业发展态势,展现出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正迈向系统化、工程化和数字化的新阶段。
陆林院士发布了《2021中国临床医学研究发展报告》,报告分析了2020年国内外临床医学研究现状与趋势,总结国内外临床医学研究相关的政策法规,展示了中国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进展与成果。
三本报告的发布,可为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产业、临床医学研究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参考。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进博会:多款创新医疗器械首秀,硬核产品争相登场
今年进博会医疗展区的展览面积为7万平方米,共有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50家企业参展,“全球新、亚洲新、中国新”的产品数量及质量均创历届新高。
在西门子医疗展台,全球同步首发的超高端设备新品——极光PET/CT(Biograph Vision Quadra)正式亮相。西门子医疗展台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发布的极光PET/CT新品仅需15秒即可实现全身显像,有利于身有疼痛以及老年和儿童等无法配合进行长时间扫描的患者群体。此外,这款产品所需注射剂量低至常规的1/40,仅相当于几张X光胸片的药物辐射剂量,大幅降低患者的辐射风险,尤其有益于婴幼儿的检查。
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影像诊断系统副总裁黄毅表示,极光PET/CT是集西门子医疗最新智慧和科技的重要成果,对科研和临床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期待通过进博会这个重要的展示平台,将更多的世界前沿的创新成果加速引入中国。
强生医疗在本届进博会上推出了数字化手术平MonarchTM的亚洲首秀。据工作人员介绍,它是目前全球首台经支气管诊疗肺癌的数字化手术平台,应用了目前全球首个全程可视、电磁导航、虚拟重建三合一导航的内窥镜技术。此外,游戏手柄的操作精准灵活,显著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MonarchTM对早期肺结节尤其是很多位置较深、难以触达的结节的诊断更微创和精准,更大限度地减少患者创伤、造福患者。除此之外,强生集团在本届进博会上共有70款首秀产品,包括7款全球首秀、3款亚洲首秀和60款中国首秀。
强生全球资深副总裁、中国区主席宋为群表示,“进博会已成为全球企业共享中国巨大市场的新窗口、紧密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新纽带,强生将通过这一高规格、开放性的平台,展示我们的创新产品、结识新伙伴、开拓新市场。”
依视路陆逊梯卡集团在本届进博会首次推出将生物学参数测量、角膜曲率测量和屈光度测量结合在一起的依视路自动验光生物测量仪,而目前市场上通常需要两台测量仪才能获取同类所有参数。
本届进博会,美敦力携SURGICAL SYNERGY智能骨科手术一体化方案重磅亮相。借助进博会加速该解决方案在中国市场落地,助推智能骨科行业新标准的建立、打造智能骨科创新生态体系,从而助力骨科领域的学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美敦力副总裁、美敦力中国骨科与神外业务总经理于婧表示,“作为首批参与进博会的跨国医疗企业,我们充分受益于进博会的溢出效应。我们期待SURGICAL SYNERGY智能骨科一体化解决方案,也可以在进博会强大的协同和溢出效应推动下,充分赋能医院发展、推动临床创新、惠及中国患者。”
除此之外,还有在中国首展首秀的拜耳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爱发克亚洲首发的移动X射线机;美敦力全球首发的Evolut FX TAVR系统……据了解,本届进博会医疗展区各类首发首展的新产品、新技术数量远超前三届。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亿市场!18个药品带量采购
11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医保局发布公告,开展“八省二区”省际联盟第三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共有18个药品被纳入,其中15个为注射剂。米内网数据显示,18个药品在2020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合计销售规模接近200亿元。
18个药品在2020年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简称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合计销售额近200亿元,烟酰胺注射剂、吡拉西坦注射剂、骨化三醇口服常释剂型、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头孢噻肟钠注射剂、头孢唑肟钠注射剂、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奥硝唑氯化钠注射剂、克林霉素注射剂(包括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剂)均超10亿元。
从治疗类别看,以全身用抗感染药物、消化系统及代谢药、心血管系统药物为主。5款全身用抗感染药物中,除了头孢哌酮,其余药品销售额均超过10亿元;4款消化系统及代谢药中,骨化三醇销售额超过20亿元,正大制药(青岛)主导市场。
18个药品均未被纳入国家集采,其中克林霉素注射剂(包括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剂)过评企业数超过10家,已满足国家集采条件。此外,头孢噻肟钠注射剂过评企业数也已达到2家。
在国家集采常态化开展的大背景下,省际联盟集采已成趋势,目前已开展的药品集采省际联盟包括:三明联盟、陕西牵头11省联盟、陕西牵头抗癌药14省(区)联盟、重庆牵头5省联盟、四川牵头六省二区联盟、广东牵头10省(头孢氨苄)联盟、京津冀“3+N”联盟、新疆“2+N”联盟、黑龙江牵头八省二区联盟、甘陕联盟、鲁晋联盟等。
(信息来源:米内网)
 
2021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第三届医疗康养与中医药发展论坛在温州举行
11月9日下午,一场聚焦“妇幼保健与中医药”主题的“2021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第三届医疗康养与中医药发展论坛”,在温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等专家学者汇聚“云端”,护航妇幼保健。
本次论坛采用“线上视频+线下会议”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主旨报告、主题发言、圆桌论坛的形式,碰撞智慧、交流思想,让中医药成为护佑妇女儿童健康的星辰之光。《未来基层医疗健康与妇幼保健信息化》《治未病与妇幼保健》等专题演讲多方位介绍妇幼保健与中医药结合的发展。线上视频吸引了3.5万人关注。
据悉,首届医疗康养与中医药发展论坛以“守正创新,助推发展”为主题,来自海内外医疗康养和中医药行业的院士、权威及相关领导近40位人士和1200余名与会者汇聚温州,借助高端论坛与对话和产业助推活动等多种形式,共同推进温州医疗康养和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第二届医疗康养与中医药发展高峰论坛围绕“中医药和健康促进”,通过主旨演讲、圆桌论坛、展览会等形式,为中医药领域和医疗康养搭建交流平台,聚焦头部权威,助推产业发展,彰显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
此次论坛活动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温州市人民政府、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
(信息来源:温州日报)
 
2021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世界中医药非遗发展论坛在温州举办
11月8日,2021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世界中医药非遗发展论坛在温州南塘中医药特色街区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及海内外中医药权威专家会聚“云端”,交流中医药非遗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新发现、新成果。这是我市首次以中医药文化与非遗相结合的形式,向世界传播温州文化,也是推进温州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
温籍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鹏在会前发来贺信,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通过视频致辞并大力肯定举办本次论坛的重要意义。本次论坛以“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为主题,采取“线上视频+线下会议”相结合的方式,分为主旨报告、主题演讲和专题论坛等板块举行。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会长曹洪欣通过视频连线作《中医药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主旨报告,多位专家通过视频方式进行主题演讲,海内外学者聚焦“国际中医药非遗”开展专题讨论。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热敏灸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弗雷德里科·卡瓦略以葡萄牙为例,介绍了欧洲各国对中医药的监管模式、方法,“我们希望以葡萄牙为桥头堡,将传统中医药的精髓引入欧洲和西方文明,从而打造一张全球中医药的传播路线图。”
南宋时期,陈无择在温州创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流派之一“永嘉医派”,并提出病因学说中著名的“三因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年正值陈无择诞辰900周年,在论坛特设的纪念专题板块,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负责人肖永芝、温州市健康产业和中医药促进会会长谷献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杨威等多位专家先后从不同角度解读瓯越中医药文化和“三因学说”对医疗实践的影响,共同为温州擦亮“三因学说”这块金字招牌,进一步挖掘本地中医药文化资源献智献策。
“中医药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活动期间,世界传统医药论坛主席董志林表示,中医药在有效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药国际发展拥有广阔前景。欧洲中医药基金副主席表示,未来希望能与更多的机构建立强有力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医药有效性和监管体系的建立。
主办方介绍,温州将以此次论坛的举办为契机,聚力打造中医药非遗宣传交流的国际窗口,推进中医药非遗惠及基层、走向世界,为中医药非遗事业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竞争监测
投资动向
 
谷歌成立AI药物公司Isomorphic Labs,掌门人为DeepMind CEO
近日,据THE VERGE等外媒报道,谷歌母公司Alphabet在英国成立了一家名为Isomorphic Labs的新药研发公司。
该公司将借助谷歌旗下人工智能实验室DeepMind的研究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AI)在药物发现方面的应用。一位发言人表示,DeepMind首席执行官Demis Hassabis将同时担任Isomorphic Labs的首席执行官,但两家公司将保持独立并偶尔合作。
Isomorphic Labs:构建人工智能药物发现模型
Hassabis在个人博客上表示,Isomorphic Labs将尝试建立可以预测药物如何与身体相互作用的模型。它可以利用DeepMind在蛋白质结构方面的工作来弄清楚多种蛋白质如何相互作用。该公司可能不会开发自己的药物,而是出售其模型。一位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说,它将专注于发展与制药公司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DeepMind完成的工作和在Isomorphic Labs拟打算做的工作可以帮助新药发现解决一些研究瓶颈,如化学水平上合理但被给予动物或人时不总是有效的问题,但不能快速解决药物开发的无数挑战。正如格拉斯哥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海伦·瓦尔登(Helen Walden)此前告诉The Verge的那样,“对例如药物功能进行生物化学和生物学评估的费力、耗费资源的工作”将继续存在。
谷歌旗下DeepMind的研究进展
Alphabet旗下还有其他几家致力于医疗保健的公司,包括为医疗保健行业开发软件的Verily和致力于老龄化和延长人类寿命的Calico。值得一提的是,DeepMind也致力于医疗保健,它曾经有自己专门的DeepMind健康部门。然而,在与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局达成有争议的交易后,该部门在2018年并入谷歌。
此后,DeepMind开始在生命科学的其他领域进行研究,并在蛋白质折叠领域取得了突破。2020年,该公司宣布已开发出一种新一代人工智能系统AlphaFold,可以在几天内准确预测蛋白质折叠成的结构,解决了一项已有50年历史的“重大挑战”。
具体而言,AlphaFold2在国际蛋白质结构预测竞赛(CASP)上精确地基于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质的3D结构。其准确性可以与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核磁共振或X射线晶体学等实验技术解析的3D结构相媲美。其处理速度也更快,根据蛋白的大小,它可以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生成准确的蛋白结构。
2021年7月,谷歌旗下DeepMind团队和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MBL-EBI)合作,发布由人工智能系统AlphaFold预测的蛋白结构数据库(AlphaFold Protein Structure Database)。这一数据库包含了AlphaFold人工智能系统预测的约35万个蛋白结构,覆盖包括人类以及20种生物学研究中常用模式生物(大肠杆菌、果蝇、斑马鱼、小鼠…)。在人类蛋白质组方面,AI对98.5%的人类蛋白的结构做出了预测。此前,科学家们在数十年的努力之后,解析的蛋白结构只覆盖了人类蛋白序列中17%的氨基酸。
Hassabis认为,人工智能方法将越来越多地不仅用于分析数据,还将用于建立复杂生物现象的强大预测和生成模型,帮助科学家们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大大加快药物发现过程。正如数学被证明是物理学的正确描述语言一样,生物学可能是人工智能应用的完美模式。
(信息来源:医谷)
 
天境生物与济川药业就伊坦生长激素达成商业化合作
11月10日,天境生物宣布与长期深耕中国儿科领域的领军企业济川药业就天境生物的高度差异化长效重组人生长激素伊坦生长激素(eftansomatropin alfa,TJ101)达成产品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合作。
根据协议条款,济川药业将向天境生物支付首付款2.24亿元人民币;达成若干开发、注册及销售里程碑后,天境生物最多将获得累计17.92亿元人民币的里程碑付款,总付款最高达20.16亿元人民币。同时,天境生物将按照50:50的原则共享该产品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商业化收益,并在此原则下将有权获得为年度净销售额低双位数百分比的授权提成。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资本竞合
 
Arbor完成2.15亿美元B轮融资
11月9日,Arbor Biotechnologies宣布完成2.15亿美元的B轮融资。Arbor计划利用这笔资金将其针对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的先导项目推进到临床。同时继续开发其新型发现引擎,以开发下一代基因编辑技术。
Arbor公司由著名学者张锋博士联合创建,旨在发现新的基因编辑蛋白,并且基于这些蛋白开发为疾病“量身定制”的基因编辑疗法。该公司已经发现了超过60种核酸酶家族和超过70种CRISPR转座酶(transposases),分别是已有文献中发布数目的6倍和30倍。新闻稿指出,Arbor开发了“业内最广泛的专有基因组编辑工具箱”。公司的初始重点将是肝脏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治疗,并且将在最常用的Cas9酶外,尝试使用创新的、更多用途的酶来完成基因编辑工作。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新药上市
国药上市
 
国家药监局批准中药创新药银翘清热片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银翘清热片的上市注册申请。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该品种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
本品是在临床经验方基础上研制的中药创新药,开展了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阳性药平行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可用于外感风热型普通感冒的治疗。
(信息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生物疝修补补片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经审查,批准了卓阮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生产的创新产品“生物疝修补补片”注册。
该产品是由猪膀胱基底膜和猪小肠粘膜下层经过脱细胞处理、复合制成的三明治结构补片,有贯穿孔。产品经环氧乙烷灭菌,一次性使用。用于开放和腹腔镜术式腹膜外修补腹股沟疝和股疝。
该产品为天然组织来源的生物再生材料,植入体内后可完全降解。其结构设计为“粘膜下层+基底膜”的仿生结构,组织相容性较好;贯穿整个材料的孔洞,加速周围组织细胞长入,利于组织液流动。此外,产品的复合结构可以提升水化后补片的操作手感,有利于缩短手术操作时间。
监督管理部门将加强该产品上市后监管,保护患者药品用械安全。
(信息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礼来RET抑制剂selpercatinib在中国申报上市
11月9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公示显示,礼来(Eli Lilly and Company)在中国提交了selpercatinib胶囊的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Selpercatinib(LOXO-292)是一款RET抑制剂,是礼来公司通过约80亿美元收购Loxo Oncology所得。该药已于2020年在美国获批上市,是首个获批专门用于治疗携带RET基因变异癌症患者的精准疗法。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全球上市
 
FDA批准阿特珠单抗用于早期NSCLC的辅助治疗
近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Atezolizumab(阿特珠单抗)用于辅助治疗手术切除和铂类化疗后肿瘤表达PD-L1≥1%的Ⅱ-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阿特珠单抗是首个获批辅助治疗NSCLC的免疫疗法。此前,阿特珠单抗还获批联合卡铂和依托泊苷(化疗)用于一线治疗成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以及作为单一药物或与靶向治疗或与化疗联合使用治疗晚期NSCLC。
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的80%~85%,大约一半的早期患者在术后仍然会经历癌症复发。阿特珠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能与在肿瘤细胞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上表达的PD-L1蛋白靶向结合,阻断其与PD-1和B7.1受体的相互作用,从而重新激活免疫T细胞,以杀伤肿瘤细胞。
研究人员对476例肿瘤表达PD-L1≥1%的Ⅱ-ⅢA期NSCLC患者进行了主要疗效分析,主要疗效结果衡量指标为无病生存率(DFS)。阿特珠单抗治疗组的患者中位DFS未达到,而最佳支持治疗(BSC)组的患者中位DFS为35.3个月。
阿特珠单抗最常见(≥10%)的不良反应有天冬氨酸转氨酶、血肌酐和丙氨酸转氨酶升高;以及高钾血症、皮疹、咳嗽、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热、疲劳/乏力、肌肉骨骼疼痛、周围神经病变、关节痛和瘙痒。
推荐的阿特珠单抗剂量为每2周840mg,或每3周1200mg,或每4周1680mg,持续使用时间为1年。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FDA加速批准泽布替尼治疗边缘区淋巴瘤
近日,FDA加速批准百济神州的Zanubrutinib(泽布替尼)用于治疗先前接受过至少一种基于抗CD20的治疗方案的复发或难治性边缘区淋巴瘤(MZL)成人患者。
泽布替尼的批准是基于两个开放标签、多中心、单组试验。其中一个试验包括66例此前至少接受过一种基于抗CD20治疗的MZL患者;另一个试验包括20例此前接受过治疗的MZL患者。试验中患者口服泽布替尼160mg/次,每日2次或320mg/次,每日1次。
试验主要疗效衡量指标为总体反应率(ORR)和反应持续时间(DOR)。结果显示,在第一个试验中,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患者ORR为56%,完全缓解率(CR)达20%;在第二个试验中,患者的ORR为80%,CR率达20%。两个试验中的DOR中位数无法估计,估计1年的DOR率分别为85%和72%。
泽布替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30%)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上呼吸道感染、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皮疹和肌肉骨骼疼痛。有40%的MZL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发热和肺炎。处方信息包括出血、感染、血细胞减少、继发性恶性肿瘤和心律失常的警告和预防措施。
推荐的泽布替尼剂量为口服160mg/次,每日2次或320mg/次,每日1次,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
FDA表示,该适应症是根据总体反应率和反应持续时间加速批准的,针对该适应症的后续完全批准,将取决于确证性临床试验中对临床益处的验证和描述。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默沙东口服新冠药物molnupiravir获批
11月4日,默沙东/Ridgeback宣布英国药品和保健产品监管局(MHRA)已在英国批准molnupiravir(MK-4482,EIDD-2801)上市,用于治疗重症和住院风险较高的轻至中度COVID-19成人患者。Molnupiravir是全球首个获批用于治疗成人轻度至中度COVID-19的口服抗病毒药物。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科技研发
 
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FCN-342片获药品临床试验批准
11月8日,复星医药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复创医药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同意其研制的FCN-342片用于痛风治疗开展临床试验的批准。复创医药拟于条件具备后于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下同)开展该新药的I期临床试验。
该新药为公司自主研发的URAT1抑制剂,拟主要用于痛风高尿酸血症治疗。
截至本公告日,于中国境内已上市的同靶点药物为苯溴马隆,主要包括Sano Arzneimittelfabrik GmbH的立加利仙、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尔同舒、常州康普药业有限公司的尤诺、成都华神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的迈珑等。根据IQVIACHPA数据,2020年度,苯溴马隆于中国境内的销售额约为人民币2.34亿元。
截至2021年9月,本集团现阶段针对该新药累计研发投入约为人民币1800万元(未经审计)。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勤浩医药SHP2抑制剂获批临床
SHP2全称是含Src同源2结构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这是一个关键的信号节点和调节因子,通过RAS通路促进癌细胞存活和生长,在癌细胞对靶向治疗产生耐药性的方式中发挥关键作用。过去几十年,它一直被认为是“不可成药”靶点。但随着近年来的研究进展,SHP2靶向药研发逐渐取得突破,使得它成为当下新药研发的前沿靶点之一,并有望与包括免疫检查点药物在内的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来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
根据勤浩医药早前新闻稿介绍,GH21是一个极具开发潜力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具有极强的生物活性,且对多种SHP2点突变体有效。体内外的研究表明,该产品对SHP2以外的磷酸酶、激酶以及安全性相关的靶点无显著影响,脱靶风险低。同时,GH21代谢性质优异,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且安全性良好,具有较大的安全窗。
2020年9月,勤浩医药与沪亚生物国际达成一项独家许可协议,将GH21中国以外的产品开发和商业化权利授予后者。为此,沪亚生物国际将支付高达2.82亿美元的首付款及里程碑款,勤浩医药还将获得GH21产品在海外上市后的销售提成。目前,沪亚生物国际已向美国FDA递交了GH21的临床试验申请。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运作管理
 
社区团购:药房数字化探索新方向?
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居民对大健康、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平台的使用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加上政府政策和技术的助力,医药新零售加速涌现。从健康需求催生出不同的服务场景,加之居民药品消费习惯的转变,倒逼药店不得不做用户洞察,服务延伸,场景变革及品牌升级,数字药房成为传统药房修炼“内功”,发展突破的标配。
根据《2021年中国药店创新趋势报告》显示,有超过84.3%的药店在积极拥抱数字化。诚然,国内零售药房在数字化转型、专业服务能力提升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与成效,特别是头部连锁药房。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挖掘业务增长点,开展互联网医疗、医药电商(B2C)、线上到线下(O2O)、新零售等新业务模式,为线上线下结合的闭环服务夯实根基。
从上市药店的2021半年报上,我们可以看出,零售药店从1.0时代线上、线下各自“单打独斗”的状态,逐步走向2.0时代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化服务生态。头部大连锁着力在布局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O2O。2021年上半年,老百姓借助系统化建设和精细化运营,线上渠道销售额达3亿元,同比增长达到200%,已超2020年全年销售额,公司支持O2O外卖服务的门店5831家,24小时门店430家。益丰药房O2O多渠道多平台上线门店超过5050家,互联网业务实现销售收入50493.19万元,其中O2O销售收入占比67.02%,同比增长139.89%。大参林也有超过5000家门店覆盖O2O业务,线上收入同比增长97.63%。而一心堂,截至2020年底,公司O2O业务门店数就已经达到4816家,覆盖率达到门店总数的66.84%。其中,一心堂、健之佳等上市公司在连接美团、饿了么等第三方O2O平台的同时,还自建了O2O平台。
从传统到数字的转型之路
相较数字药房,传统零售药店的发展弊端越发凸显。以获客为例,68.52%的药店会通过满减、打折的营销活动吸引客户,但由于专业度、精细度等问题,通常在营销方式选择上比较粗放,加之缺乏科学的复盘分析,效果非常有限。另外,药店的客流量及复购率决定了药店的销售额,所以传统药店经营方式亟需从粗放型转向精细化,在突破服务时长与服务半径上,线上渠道成为传统药店在增量上不可忽视的一环。
尽管国内零售药房相继进入新零售数字药房的赛道,但相较大连锁药店的踌躇满志,单体药店、中小连锁药店的经营发展则面临严峻挑战。与大型连锁药店相比,它们在采购、营销、承接处方外流等方面不占优势。根据调研数据,采购难、营销弱、管理差等问题,困扰很多药店店主。不少选择转型数字药房的中小零售药房,因无法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其目前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仍较为初级,难以向更深层次发展。
反观国外的数字药房,其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美国百年连锁药店巨头Walgreen、CVS在90年代就开展线上业务。Capsule、Alto、Medlyd这些新型数字药房,近年来以精准的市场定位、创新的数字运营模式,快速崛起引发关注。借鉴这些国外成功的数字药房,它们相较于传统零售药房,无论是药店场景、品类结构、购药模式、药事服务、品牌文化、数据管理等都有颠覆性的不同。
对比国外数字药房,我国数字药房虽然在创新运营、信息化程度有可圈可点的优势,但在门店的服务场景、专业药事服务、用户洞察、数据价值应用上仍有很大的差距,数字药房并不单单只着力发展电商新零售。要找到适合自身的数字转型之道,得找出跟传统药房的本质区别,对症下药,打造自己的核心长板。
从传统零售药店转型为数字药房,已然是发展共识。数字药房可全面提升专业服务能力,节省经营成本,提升时效,通过线上+线下完成渠道拓展,服务覆盖。数字信息技术实现精准营销,链接医疗端、保险端、检验端、药企工业端、多场景满足消费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需求。成为患者从医院就诊返家后的康复护理的健康驿站,同时也是社区居民健康生活的驿站。
转型数字药房四大重点
1、管理与运用患者数据。数字药房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新零售的人、货、场,关注的是人本身,数字药房的价值在于对人的洞察与服务。基于人的所有健康行为(购药、用药、体检、康复护理等),打通数字技术与业务场景的链接。像叮当快药,通过线上APP及线下智慧药房一体化服务,除了实现服务区药物送达外,还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提供剂量指导、复诊提醒、处方续签、基于健康信息反馈及医疗知识管理,形成用户健康、医药及医疗大数据之间的图谱,为保险公司精准提供人群数据,形成“医+药+险”模式闭环。
2、数字药房是以患者为核心的服务延伸,最终落脚点在“场”。以美团买药为例,近期推出的24小时智慧药房,运营方式采取线上与线下实体店合作的模式,售药环节线上线下都有专业服务人员参与,确保用药健康与安全。药店释放了分拣人力、节省了储药成本,可全力做好线下患者服务。
3、一站式数智解决方案尤为迫切。根据国外成功经验及国内现状分析,未来药店行业发展趋向生态融合、模式创新、经营转型、服务多元。药店行业的头部效应将更加明显,对单体药店、中小连锁药店而言,一站式的数智化解决方案在药房数字转型中至关重要。目前,赋能基层中小连锁,单体药店的禾沐康数智药店加盟模式颇受青睐,轻资产实现转型升维。
4、药事服务能力、多元经营能力的提升是重要的竞争壁垒。在互联网+、医药分开大趋势下,专业服务将成为药店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药店的线下壁垒。各大零售药房在专业人才培养、专业门店布局、会员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提升自身专业服务水平。不断强化用药咨询、线下体验、健康宣教、健康管理等服务场景。另外,相较公域天花板,更多药店把重点转向私域会员的运营。通过精细化的会员运营服务,不断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与复购率,创造跟头部连锁的壁垒优势。比如,温州延生堂选择在流行社区做团购模式,招募团长成为“店员”,拓展、盘活私域流量等,就是一种新的探索。
(信息来源:21世纪药店)
 
传统医药批发企业的转型之路
传统医药批发企业原本具有药品购销调存的功能,但在不同时期工作重心也在发生变化。在计划经济时期,药品作为物资的一个组成部分相当紧缺,传统医药批发企业兼具政府物资调配的功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打破了原有的经营格局,改变了原有的购销渠道,对纯销市场(直接对终端市场医院和药房)的争夺提上议程,决胜的关键在于对销售市场的掌控。在医改试点、节约医保资金、解决药价高的初期,地市级或县级药品招标形式出现,那时医药批发企业是投标的主体,医药工业企业大多要委托医药批发企业进行投标。随着医改的进一步深入,招标主体升级,由地市级上升到省级,投标主体也发生改变,由医药工业企业作为投标主体,医药批发企业仅作为竞争中标产品的配送商而存在,在业界的地位可谓一落千丈。
随着“4+7”“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和“两票制”等政策的出台和落地,以及对“一票制”的构想和倡导,传统医药批发企业如何生存发展?本文认为,医药批发企业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转型升级,合同销售组织(CSO)就是一种选择。
医药CSO在2009年前后起源于欧美,是以协议方式将产品销售服务委托给第三方来完成的组织形式,也可简单理解为营销服务外包机构。起因在于该时期欧美医药工业企业进行降本减员、职能重构,将全部或部分药品销售推广工作剥离,委托给CSO公司去做,自己则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或仅对新产品的售卖。就CSO的实质性内容而言,我国的CSO或早于欧美,即以公司或个人的名义总代(全国总代或区域总代)某些药厂的药品销售推广服务工作。但不同于欧美CSO,我国的总代不局限于销售推广服务,还有产品的买卖,其获益不仅在于推广服务,还有资本的增值,当然要承担的风险也远远高于欧美的CSO公司。
2016年我国税改“营改增”和医改“两票制”推行,那些之前从事药代的公司或个人逐渐转型或开设CSO公司。但当时我国的CSO仍不同于欧美的CSO,因为一些CSO公司表面上是从事销售推广服务工作,实际上仍有用于商品买卖资金的投入和销量的保证,不过是以隐形的方式进行运作,但收益大多要通过CSO公司体现。所以一些CSO公司往往出具的服务费票据金额很高,服务费不仅包括销售推广费用的正统收入,还包括药品购销的经营性收入,或是为消化药品购销中漂白的灰色收入。这就决定了我国前几年一哄而上开办的CSO公司很快归于平静,很大一部分CSO企业由于合规问题而被查处。与此同时,过去从事药品大包的公司和个人,面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和药品经营毛利空间的压缩,纷纷转行,这就给传统医药批发公司提供了发展机会。
传统医药批发公司目前面临两大困境:一是“两票制”,流通环节少了,批发公司相对冗余,竞争更加激烈。二是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后中标品种毛利率下降,但产品生产厂家集中度提升,规模加大,对配送企业的议价谈判优势提高,给予配送企业的配送费率也越来越低,而要求配送企业的资金支付账期却越来越短,甚至要预付货款。换句话说,传统医药批发公司可能没有业务可做,即使有业务做也赚钱不易。因此,传统医药批发企业逐渐减少是历史必然。但本文认为,医药批发企业不会消失。传统医药批发公司拥有健全的组织、完善的营销网络、训练有素的营销队伍、长期积累的资源优势,要想在当今医药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至少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缔结更大的销售网络,最好是全国性的或成为全国性的营销网络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全面导入CSO职能,承接医药工业企业所需的药品销售推广服务工作,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以获得超额收益。
传统医药批发公司如何转型成为CSO公司?
首先,要对现有营销队伍进行改造,使之具备产品销售推广服务所必需的医药知识和推广技巧。
其次,工商供需主体角色互换。过去的药品购销业务,工业企业是药品的提供方,商业企业是药品的购买方;而CSO服务中,商业企业是CSO服务的提供方,工业企业是CSO服务的购买方,医药批发企业要积极主动地向医药工业企业推销CSO服务。
第三,健全完善的营销网络。医药工业企业可能需要全国性的CSO服务,也可能只需要区域性的CSO服务,为此传统医药批发企业应该做好定位,兼具资本运作的需要,组织市场覆盖面适当的营销网络,以满足医药工业企业不同的需求。当然像上药、国药、华润等全国性的医药批发企业导入CSO服务则更具有竞争优势。
第四,在导入CSO的同时,对原有的药品配送业务实现转型升级。特别是地市级医药批发公司或全国性医药集团的地方分、子公司,在做好药品配送服务的同时做好CSO服务,两项服务可以相互促进,同时还可以抵御普通物流行业对医药行业的渗透,保持行业的竞争优势。
CSO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时代召唤CSO,实现其与传统医药批发企业的完美结合。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市场分析
 
体外诊断试剂出口强劲,传统产品出口恢复正常,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走出去”步伐稳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给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带来了挑战。我国生产的医疗防疫物资及相关医疗器械为全球抗疫贡献了重要力量,防疫用医疗器械出口快速增长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亮点。
2020年,医疗器械产业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均得到快速发展。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医保商会)统计,我国医疗器械2020年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约为730亿美元。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额在疫情背景下持续大增,主要原因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医疗器械产业链、供应链受到重创甚至停摆之际,我国产业体系率先恢复正常运转,多年来沉淀的发展力量爆发,国际市场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
今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防疫物资中的口罩、防护服、呼吸机出口减少。但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出口增速较稳定,印度疫情促使制氧机出口激增,传统医疗器械产品出口恢复正常,医疗器械产品出口增速、出口产品结构逐步回归理性。
进出口市场保持健康发展
医保商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6月,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额为615.04亿美元,同比下降23.86%,其中,出口额443.88亿美元,同比下降31.32%;进口额171.16亿美元,同比增加5.96%。出口额下降主要因为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全球市场对以口罩、防护服为代表的疫情防护耗材需求降低,出口额同比下降75.05%。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疫情形势缓解,本土制造业有所恢复,对我国防疫产品的依赖程度降低。与疫情相关的影像诊疗设备出口同样略有下降,但其他传统及优势医疗器械出口恢复增长。虽然出口额较去年明显减少,但纵观近几年我国医疗器械的进出口贸易发展趋势,医疗器械出口健康发展态势明显。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占比达53.53%打破了以往西药类产品长期占据医药产品出口半壁江山的局面。
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出口市场,其次为德国、英国和日本,共占总出口额的49.09%。此外,“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也是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重要区域,出口额为141.37亿美元,占比约31.8%,未来占比还将进一步提高。从出口省份看,今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额排名前十的省份出口额占比高达89.92%,进一步体现出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高度区域集中性,主要出口省份如广东、江苏和浙江均呈现明显增长态势,其中,广东出口额居首位。
从进口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医疗器械进口额为171.16亿美元,同比增长5.96%。进口来源地仍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主,占到进口总额的53.39%。进口产品中,导管类耗材、体外诊断试剂、高端医疗设备是主要品种。此外,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进口依赖度仍然较高。上海、北京、广州为医疗器械主要进口城市。
■体外诊断及按摩保健产品表现亮眼
今年上半年,在医疗器械出口中,体外诊断产品和按摩保健产品表现亮眼。
体外诊断产品出口热度不减
今年上半年,体外诊断产品成为出口增长最显著的医疗器械品种之一。为助力全球疫情防控,我国体外诊断企业积极开拓全球业务,出口额呈井喷式增长,与疫情相关的新冠病毒抗体、抗原、核酸等检测试剂受到全球市场青睐,检测试剂企业业绩整体向好。今年上半年,在其他防疫物资出口走低的情况下,新冠病毒检测试剂产品出口依然增长显著。据医保商会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主要体外诊断试剂(HS编码38220010、30021500、38220090)出口额约为79.09亿美元,同比增长288%,福建、浙江、北京为我国体外诊断试剂出口主要省份。其中,自测类试剂出口额为68.88亿美元,占比高达87.09%。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欧洲对新冠病毒自测类试剂产品有特殊授权的国家和地区,如德国、奥地利等。新冠病毒自测产品的大量国际市场需求是推动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很多企业的常规体外诊断试剂产品恢复出口,出口额也不断提升。目前,体外诊断试剂国际市场蛋糕被做大,尽快铺设海外营销渠道,并在出口地进行本土化推广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任务。受同质化严重、低价竞争激烈、国内集采价格压力影响,体外诊断行业“内卷”现象严重,布局出海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Marketsand Mar ket s报告的数据,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845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96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6%。全球体外诊断市场分布并不均衡,发达经济体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如美国占有44.00%的市场份额,西欧占21.08%,日本占9.00%,合计占比高达74.08%。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已进入相对稳定的成熟阶段,其增长已呈现放缓态势。而在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地区,体外诊断作为新兴产业呈现出基数小、增速高等特点,预计在以印度、拉美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中,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增速将会保持在15%~20%,新兴市场将会成为我国体外诊断产品企业的海外主战场。
按摩保健产品出口同比增长86.77%
受疫情居家的影响,全球“宅经济”快速发展,家用医疗保健产品出口增长强劲。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我国家用医疗保健产品出口一度受到重创,但依托产业多年的不断创新、持久沉淀和发展韧性,我国企业克服困难,顶住压力,实现了全年出口逆势上扬的佳绩。今年上半年,按摩保健器具作为我国医疗保健产品中的传统优势出口产品,出口保持高速增长。根据医保商会统计,我国按摩保健器具今年上半年对外出口额高达29.60亿美元,同比增长86.77%,共出口200个国家和地区,尤其美国、德国、韩国、日本和英国对我国相关产品的需求呈现出明显增势,目前市场仍供不应求,预计今年出口额将达50亿美元。
■国际化发展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1年,医疗器械继续占据我国医疗产品出口主导地位。国际市场对我国防疫物资的需求有所下降,但与此同时,欧洲国家和地区对新冠病毒自测类试剂产品的特殊授权,使得国际市场对我国新冠病毒检测试剂产品的需求量相对平稳,疫苗预灌装注射器等相关产品需求量上升,印度疫情使印度对我国制氧机的需求激增,市场周期性波动显著,预计医疗器械出口额与2020年相比会略有下降,进出口总额在1000亿美元左右,欧盟和美国等传统出口市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将是重要出口区域。
未来几年,我国医疗器械国际化发展将面临以下风险和挑战:一方面,由于国外经济增长速度普遍下滑且市场受防疫物资挤占,国际市场对普通医疗物资的采购能力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工程师及销售人员出境受限,对深入海外开展市场推广活动及部分出口大型设备的售后服务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利于业务推广及销售活动。此外,防疫物资运输需求的激增还将导致集装箱流转速度下降,造成物流成本增高。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跨境电商平台监管趋严等,也会进一步挤压企业出口利润。
从短期来看,在疫情影响下,全球对中国医疗器械供应链的依赖度提高。从长期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成为重塑全球医疗器械产业格局的催化剂。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鼓励本土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国际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我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中将面临更大的竞争挑战。但与此同时,我国对公共卫生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深,医疗大健康行业迎来发展黄金期,中国医疗大健康产业的国际地位会进一步提升。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基因检测市场热度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基因检测技术及相关产品在疫情防控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带动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未来,传染病检测、孕前检查及遗传病检测等领域将成为基因检测潜力赛道,发展前景乐观。
■产业发展关键词
本文通过梳理火石创造数据库相关数据及公开资料,从资本、产品、集采、上市、国际化5个关键词出发,阐述近几年基因检测产业的几点变化。
关键词1 资本
今年1月—10月,基因检测领域共发生融资179起(近3年基因检测企业融资数量见图1),融资数量超过2019年及2020年单年数量,B轮之前融资占比达到69.8%。从轮次分布来看,今年基因检测企业融资轮次集中在早期阶段,其中,种子/天使轮23起,A轮64起。
关键词2 产品
2018年至2021年10月,我国累计有280件基因检测产品获批,其中,新冠病毒检测类产品超过80件,肿瘤、慢性病等疾病诊疗领域基因检测产品上市速度减缓。
关键词3 集采
截至2020年末,我国获批生产体外诊断产品的企业有近1700余家,其中,基因检测企业有206家(我国体外诊断产业各细分领域企业数量见图2)。截至目前,安徽、福建、江西等多个省份已启动体外诊断相关产品的集采工作,包括基因检测在内的体外诊断产业迎来震动。
关键词4 上市
2020年2月至2021年10月,我国有15家体外诊断试剂相关企业上市。其中,万泰生物市值增长近30倍,纳微科技市值增长近10倍,市场快速发展,一大批龙头企业通过上市完成更多的资本积累,为后续产业整合做准备。
关键词5 国际化
近年来,我国医药健康产品出海发展势头良好。截至11月8日,共有超过700个新冠病毒检测试剂进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取得国外标准认证或注册的医疗物资生产企业清单》。
■未来市场“潜力股”
随着基因检测成本持续降低,以及更多的应用场景得以实现,基因检测产品的应用将逐渐覆盖肿瘤、慢性病、个人检测等领域。
传染病领域成为近两年基因检测市场的最大增长点之一,随着各地灾备物资中心的建设,基因检测企业可重点关注传染病检测应用。孕前检查及遗传病检测是基因检测产品最早的应用领域,随着“三孩”政策的落地实施,该领域将迎来发展机会;为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我国不断推动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产前检测市场潜在需求同样较大。我国慢性病防治形势严峻,基因检测有助于实现慢性病精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实现“一人一药、一人一量”,应用前景乐观。随着抗肿瘤靶向药进入医保,肿瘤早筛/伴随诊断相关基因检测领域也迎来发展机遇。此外,微生物基因检测领域或将成为新的蓝海,但其产业化尚需时日。
基因检测还可应用于肠道菌群检测领域。近年来,《Nature》《Science》等顶级学术期刊刊载了大量有关肠道菌群与疾病和健康有关的研究论文。研究显示,糖尿病、癌症、自闭症等多种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肠道菌群基因检测具有较多优势,如速度快、通量高、成本低等,可省去样品培养环节,减少污染风险,提升准确度;最多可检测7000余种病原微生物,远多于传统手段可检测的种类。
基因检测在肿瘤精准免疫治疗领域的应用也被看好。新生抗原肿瘤疫苗区别于其他抗癌药,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即每位患者接种的疫苗都来自自体基因突变。这种疗法的实现主要得益于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该技术可以针对每位患者进行全基因组和RNA测序,找出突变基因后,通过复杂的计算锁定最容易引发免疫反应的“靶点”,再以此设计疫苗。
■对企业选址的思考
截至10月底,国内基因检测企业超过3600家,主要集中在广东、山东、北京、浙江、上海等产业基础好、市场需求大的地区。在企业成立数量方面,2018年,基因检测新增企业数量达到顶峰,为640家;2019年跌落至95家。疫情发生之后,随着检测需求的增长,2020年基因检测新成立企业数量快速增加,达365家。今年以来,截至10月底,已有新增企业399家。
目前,医药产业已呈现高度集聚态势,企业在扩容扩产或开拓新市场时,从单一维度考虑选址无法满足全生命周期的发展需求,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发展阶段梳理核心需求,通过考量临床资源、产业配套、科研资源、生活配套、运营成本、临床试验平台、产业氛围、产业园区级别等多维度因素,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美国仿制药业的困境
9月份美国FDA批准了42个仿制药注册申请(ANDA),其中包括3个意向性批准,这是几乎是过去6年来数量最低的一个月。2020年FDA共批准948个ANDA,平均每月79个。虽然2018年2月的批准数低至37个,但那是受沙坦类产品基因杂质问题的影响,属于特殊情况。
美国Lachman咨询公司的Robert Pollock,在FDA公布了9月份的ANDA批准数目后,收到并分享了业内的一些反馈。以下列出部分反馈,这反映了美国仿制药业目前面临的困境。
当前仿制药领域的状况是极度供过于求,加上采购方兼并,很多获批但未销售的ANDA产品价格极低。而且仿制药企不敢要预付款,只希望赚钱后可以分成。
使情况变得更糟的是所有仿制药企都必须与三家渠道商巨头(本文估计是Red Oak Sourcing,Walgreens和McKesson)签协议。协议通常十分苛刻,使得仿制药企经常受到惩罚。例如:缺货断货、提价、或降价。为何降价也要受惩罚?这里指的是选择性降价。例如,一家仿制药企向两家渠道商供货,若是给一家降价,但没有给另一家降价,则仿制药企就要受罚。
一旦某仿制药企试图降低价格以扩大市场份额,该产品的整个市场就会被拖入深渊。对一个中等或大品种产品,若拔头标的企业发生断供,则其它中标企业就可能难以及时补缺。
仿制药的市场已经消失,很多小的庄家已经对打包销售仿制药不感兴趣。所以,仿制药企要自己去兜售产品,但买家极少。
高昂的仿制药注册成本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FDA很快将受到影响。(作者注:FDA有多达千人的仿制药审评和监管人员,仿制药企少了,缴费就少了,FDA就得裁员)
仿制药企的兼并也是问题。例如,两家产品线相似的仿制药企业,每家每年报30个ANDA,如果发生兼并,那将减少30个ANDA的申报。
复杂仿制药似乎是赚钱的,但产品研发和FDA在审评复杂仿制药方面标准的不确定性使得上市进程缓慢。企业在复杂仿制药上的大量花费会导致在普通仿制药方面投入的降低。
FDA的仿制药审评时间越来越长,常常在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审评周期时,提一些此前未提出过的新问题。由于市场的快速变化,审评上的拖延可能使在立项时有利润的产品在拖延批准后变得无利可图。
北京大学知识工程与监管科学实验室访问学者Garth Boehm博士指出,医药行业是强监管行业,美国仿制药业目前面临的市场惨境是政府对市场强行干预下的产物,是政府造成的,理应由政府来处理。最直接的办法之一,就是免去仿制药企的缴费。据美国普享药协会(Association for Accessible Medicines)数据,2020年度,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共为美国民众节省了3380亿美元的药费。为何还要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企业每年缴费约5亿美元?甚至可以再进一步,为何不能将部分节省下来的费用,返给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企业作为奖励?
(信息来源:识林)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11月10日快讯
防风:市场防风走销较快,行情坚挺上行,目前河北家种秧播货28元/kg左右。
桑螵蛸:桑螵蛸产地正在产新,市场行情坚挺,现市场生货340元/kg,熟大绵统货550元/kg,选货650元/kg。
车前子:亳州市场车前子货源减少,价格上扬,江西货55-58元/kg。
红花:红花行情平稳,走销一般,目前亳州市场新疆货175-180元/kg。
南五味子:咨询购货商不多,货源小批量走动为主,行情以稳为主,目前市场南五味子统货售价在64-65元/kg。
柠檬:随着天气转冷,柠檬需求减缓,可供货源充足,行情回稳,目前市场柠檬片价格在25-26元/kg。
牛蒡根:近期市场牛蒡根经营商增多,货源以正常需求为主,行情稳定,目前市场牛蒡根统个价格9-10元/kg,牛蒡根统片价格14-15元/kg。
酸枣仁:近货源走动尚可,批量货源时有成交,行情坚挺运行,目前市场酸枣仁河北统货价格在450-460元/kg,98货460-470元/kg。
阿胶:正值需求旺季,行情趋坚,目前市场东阿牌阿胶价格在2950-3000元/kg,福牌阿胶价格在1400-1500元/kg。
牛蒡子:可供货源不多,有商咨询购货,货源以小批量成交为主,行情暂稳,目前市场牛蒡子东北统货要价24元/kg左右,甘肃统货要价23元/kg。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2021/11/12 17:51:09      阅读1757次)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