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4/4/19 7:58:56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产业大势
 
2021年AI制药狂飙突进
2021年,国内人工智能(AI)制药领域再度延续2020年资本市场的火热,掀起“狂飙突进”的发展浪潮。
无论是“老兵”还是“新兵”,优秀的AI制药选手们都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了认可。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国内AI制药领域共发生34起融资(其中3起融资未披露融资轮次,4起融资未披露融资金额),涉及融资总金额为83.45亿元,平均单笔融资金额为2.45亿元(注:在本次统计中,融资额未披露的融资金额均计为零;融资额为数千万元/逾千万元均计为1千万元;融资额为数亿元/逾亿元/超亿元均计为1亿元)。
大多处于早期融资阶段
在国内AI制药领域34起融资中,处于种子轮/天使轮融资轮次的企业有9家,占比26%;处于A轮系列融资轮次的企业最多,一共有16家,占比47%;处于B轮系列融资轮次的企业有4家,占比12%;处于C轮系列融资轮次的企业仅1家——英矽智能(Insilio);处于D轮系列融资轮次的企业同样只有1家——晶泰科技。
可以看出,国内AI制药领域大部分初创企业还处于早期融资阶段,融资轮次集中在种子轮/天使轮以及A轮,B轮及B轮以后的企业占比不到1/3。目前,国内AI制药领域只有英矽智能(C轮)以及晶泰科技(D轮)步入后期融资阶段,尚没有AI制药企业进入IPO。
总体来说,国内AI制药领域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离产业成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同时,以上统计也说明该领域对于新入局的AI制药选手尚为友好,新进者在目前阶段仍有不错的发展机会。
2021年国内AI制药领域的融资总金额超过80亿元,已经是相当庞大的数额。资本市场的热情充分验证了AI制药领域的火热,IT+BT(BioTech,生物技术)融合发展之势不可阻挡。
■技术突破迎来巨大想象空间
影响AI制药火热发展的底层逻辑是什么?首先是近年来AI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发展。
从2016年诞生的AlphaGo、2017年的AlphaZero、2018年的AlphaFold,到现今的AlphaFold2,深度学习算法获得不断突破与长足发展。算力的大幅提升,让行业明显感受到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震撼力量。其中,2021年7月由DeepMind推出的AlphaFold2在“蛋白质折叠问题”上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更是被称赞为“解决了一个困扰生物学家50年的问题”。
此前,复杂的蛋白质结构只能通过艰苦的实验分析来确定,现在则可以对成千上万的蛋白质和相互作用蛋白质的复合物进行快速计算——Deepmind宣布,AlphaFold2已经预测出超过35万种蛋白质结构,涵盖了98.5%的人类蛋白质组以及20种生物的蛋白质。与此同时,由生物技术领域突破和成本下降带来的生物医药大数据的加速积累,为AI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客观条件。
■疫情之下的AI效率
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驱动市场对生物医药行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对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需求加大,刺激了整个AI制药市场的火热发展。“AI+药物研发”作为市场想象空间巨大的交叉领域,同时受到来自TMT和医疗这两大类行业资本的追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研究机构通过将其业务与AI结合来完成创新突破,以加速药物研发进程。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在AI的助力下,新冠病毒疫苗的开发周期大幅度缩减。在新冠病毒出现之后的第一时间,中国科学家在2020年1月份就找到了病毒基因的序列;三个月之后,蛋白质的结构就被解析出来;此后一个月,病毒和人的交互的方式也被解析出来。不管是灭活疫苗,还是mRNA疫苗,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快的一次用人工智能加速疫苗开发的例子。
另外,新冠肺炎疫情下,在制药界寻找治疗药物赛道中,AI同样贡献了出色的表现。2020年11月19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授予巴瑞替尼(Baricitinib)与瑞德西韦联用疗法紧急使用授权(EUA),用于治疗需使用吸氧、有创呼吸机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确诊或疑似患者。
发现巴瑞替尼具有阻断新冠病毒感染和抗炎症功能的正是AI。2020年2月3日,英国BenevolentAI公司在《柳叶刀》杂志发表论文称,通过其研发的AI平台检索海量科学文献,发现巴瑞替尼或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礼来则在同年5月8日开展巴瑞替尼与瑞德西韦联用的ACTT-2临床Ⅲ期实验,其结果于当年10月份公布。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AI展现出不俗的效率。
■研发和资本“双丰收”
各AI制药公司持续公布的令人振奋的突破进展,使得该领域热度持续攀升。以Schrodinger、Relay、Recursion和Exscientia等为代表的多家明星AI制药公司敲钟上市,更为整个AI制药市场猛添“柴火”,使得资本入场更加汹涌。
2020年2月,英国Exscientia公司与住友制药合作开发的长效5-羟色胺受体(5-HT1A受体)激动剂DSP-1181在日本启动Ⅰ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强迫症(OCD)。Exscientia宣称,这款候选药物分子是全球首款完全由AI设计并进入临床试验的AI候选药物,整个项目从提出概念到进入临床,用时不到一年。
2021年2月,英矽智能也宣布其全球首次利用AI发现了一种全新机制的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临床前候选化合物。该项目把新药研发周期缩短至18个月,成本降至260万美元,远优于传统新药研发耗时2-5年、投入1098万美元的平均数据。
紧接着,在2021年4月—5月,Exscientia先后宣布其第二款AI药物(EXS-21546,一款A2a受体拮抗剂,适应症包括胰腺癌、肺癌等)以及第三款AI药物(DSP-0038,一款双重靶向5-HT1A激动剂和5-HT2A拮抗剂,适应症是阿尔茨海默病)均进入临床开发阶段。
2021年12月,英矽智能宣布在12个月内发现两款靶向PHD2的临床前候选化合物——ISM012-077和ISM012-042,分别用于治疗肾性贫血和炎症性肠炎。
在AI制药的二级市场上,包括Schrodinger、Relay、Recursion、Exscientia在内的多家AI制药明星公司收获了大量来自市场的热切关注。从上市当天表现来看,Schrodinger、Relay、Recursion、Exscientia的股份分别上涨了65%、75%、73%以及38%。其中,作为行业内首家登陆纳斯达克的AI制药公司,Schrodinger的股价从首发价17美元一度涨到了近百美元。从整体市值来看,目前这几家公司的市值在25亿-35亿美元之间上下浮动。
近日,英国AI制药公司BenevolentAI也宣布将与Odyssey Acquisition(AMS:ODYSY)通过SPAC合并,合并后的公司预计将在2022年Q1季度登陆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泛欧证券交易所(Euronext in Amsterdam)。
■跨国药企和IT巨头下场角逐
多个跨国药企和互联网科技巨头在AI制药领域的入场,成为促进该领域热度不断攀升的催化剂。
2021年6月,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公布了2021年全球制药企业TOP50榜单。笔者统计发现,全球排名前十的制药巨头均在AI制药领域有所布局。其中,最为积极的是强生和默沙东,分别在AI制药领域有14项相关动作;紧跟其后的是诺华和辉瑞,分别有12项相关动作;罗氏(10项)、赛诺菲(9项)、辉瑞(9项)三家企业在AI制药领域的布局频率相差不大;百时美施贵宝稍微逊色但仍显积极,在AI制药领域有7项相关布局;武田和艾伯维的布局分别为4项和2项。
2021年11月4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通过一篇BLOG正式向外界介绍其最新成立的AI制药公司——Isomorphic Laboratories。该公司将借助谷歌旗下人工智能实验室DeepMind的研究进一步探索AI在药物发现方面的应用。如果说开发AlphaFold是Alphabet利用AI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试水”,那么Isomorphic Labs的成立则代表着Alphabet准备正式亲身在AI制药领域“开疆辟土”。
其实,不仅是国外的谷歌这一类IT巨头在AI制药领域开疆辟土,国内的IT巨头们近两年也在AI制药领域动作频频,使得该领域的热度进一步攀升。
■期待打破药物研发困境
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对于创新药的扶持,市场对于源头创新、新技术创新的迫切渴求,是AI制药研发热的重要驱动因素。
无论是加速创新药审评审批、鼓励优质创新药品国内国际同步上市,还是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落地,亦或是港股18A的新政、科创板的开通,当今的中国,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布局和扶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随着带量集采政策的推行,仿制药利润进一步受到压缩,过去仿制药高毛利的时代已然结束,me-too、me-worse等“伪创新药”和仿制药的价值空间被极大压缩,国内的生物医药产业正在迫切寻求进一步的升级。
另一方面,新药物分子研发难度增加,研发成本高、时间长,创新药开发难度日益加大。过去这些年,大型制药巨头都在面临同一个问题——药物研发的整体回报率在不断下降。制药业亟需新的技术来打破目前的药物研发困境,药企亟需试错成本更低的新型解决方案。
IT与BT的结合,无疑为中国的药物创新带来更多可能,有望帮助行业去摘取新药研发领域中更高悬的果实——更新的靶点、难成药的靶点以及“First-in-class”的药物。对创新的追逐以及降本增效的需求驱使医药企业加速拥抱AI。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基因编辑技术及相关IVD产品简述
基因编辑技术通常是指利用基因编辑系统进行分子生物学操作的技术。本文所述基因编辑系统是一大类序列依赖的基因剪切酶的统称,使用最广泛的为CRISPR/Cas系统。其中CRISPR全称为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译为“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as指的是CRISPR-associated,译为“与CRISPR相关的(蛋白)”,可以理解为与CRISPR相关的具备某种或某些(剪切)酶活性的蛋白。由于这个系统包含CRISPR相关的剪切蛋白,因此实现了基因的剪切-拼接,达到“编辑”功能。因此,CRISPR也成为基因编辑技术的代名词。
CRISPR/Cas系统应用场景广泛
基因编辑现象最早发现于原核生物中,是细菌抵抗病毒的自适应免疫系统。简要来说,其原理是细菌首次被病毒入侵时,基因组序列整合了病毒的基因组而形成一段CRISPR。当再有外源性病毒(质粒或噬菌体)入侵时,该段CRISPR可以识别再次入侵的外源脱氧核糖核酸(DNA),细菌利用自身的Cas相关蛋白切断外源的基因组变为线性,使病毒无法复制和表达,最终被降解。
基因编辑系统中的CRISPR/Cas系统具有识别序列并剪切的特性,使其成为基因编辑领域的良好工具。目前已发现并研究了多种CRISPR/Cas系统,包括CRISPR/Cas9、CRISPR/Cas12a、CRISPR/Cas13a等。特别是近几年发现的Cas12a、Cas13a等,不仅具有识别并剪切目标基因的特性,还能无差别剪切DNA/RNA(核糖核酸)。根据此特性,研究人员将DNA/RNA设计成标有荧光报告基因和淬灭基因的报告基团。当用CRI SPR/Cas12a或CRISPR/Cas13a识别、剪切目标基因时,能同时剪切下荧光报告基因,其释放的荧光数和靶基因数量一致,这样可以通过荧光检测设备检测的荧光数量来间接检测靶基因。该项检测在遵循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应用场景广泛。
基因编辑IVD产品研究火热
目前,已有多种有关基因编辑体外诊断(IVD)产品应用研究的文章发表。根据这类文章,研究方法通常先从人体样本中提取目标核酸(如病毒的DNA或RNA),Cas经过一段先导RNA(guide RNA,gRNA)的设计,引导其配对至目标核酸序列位置,再通过RPA(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扩增放大其中目标基因的浓度,随后采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剪切并释放荧光信号,进而对荧光信号进行检测。如采用CRISPR/Cas12a识别单链DNA开发的检测人体样本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16和HPV18的试剂,也叫DETECTR(DNA endonucleasetargeted CRISPR transreporter)。张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华人科学家)团队结合前期研究开发了SHERLOCK(specifichigh-sensitivity enzymatic reporter unlocking)方法。该方法基于Cas13a,采用RPA扩增技术和RNA引导Cas13a进行信号剪切。连接在RNA上的技术荧光信号,利用Cas13a附带的无差别剪切RNA功能,实现释放,但该团队认为开发产品的难点在于提取纯化Cas13a。再如其他团队采用另外一种更简便快速的样本处理方式HUDSON(heating unextracted diagnosticsamples to obliterate nucleases)来处理诸如咽拭子、唾液、尿液等样本,并结合SHERLOCK方法,可以很好地检出如寨卡病毒、登革病毒、黄病毒等RNA病毒。由于HUDSON仅通过加热免提取来处理临床唾液或尿液样本,抛开了繁复的核酸提取过程,今后有望应用于即时检验(POCT)的现场检测,或可供世界卫生组织采购用在实验条件有限的国家和地区。还有团队开发了用于人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检测方法等。
新冠病毒同属于RNA病毒。2020年5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通过紧急使用授权(for 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only,EUA),首次批准了张锋团队开发的基因编辑IVD产品——SHERLOCK方法学定性检测人体上呼吸道样本中的新冠病毒N基因和ORF1ab基因。从检索批准文件和产品说明书上看,该产品是一个仅限在实验室使用而非可以广泛使用的产品,需要采用Thermo公司的RNA提取试剂盒,严格遵循核酸提取纯化步骤来完成,并非如文献报道的那样采用加热免提取的方法来处理临床样本。在分析性能方面,该产品最低检出限N基因为1.35copies/ul VTM,ORF1ab基因为6.75copies/ul VTM,从提取至检测出结果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
我国已有相关产品获批
国内目前已进入优先/应急审评的国产基因编辑方法学的新冠病毒检测产品中,已批准的产品有2个,处于沟通交流及资料完善中的产品有1个。从现有资料看,上述产品采用的是不同基因编辑系统。一种为国内厂商使用的CRISPR/Cas12a以及CRISPR/Cas13a系统,该系统与国际研究相符。Cas12或Cas13除了靶向剪切目标核酸序列外,还附带无差别剪切核酸信号的功能。国内厂商通过外购获得Cas12a和Cas13a两种剪切蛋白,尚未具有自行制备的能力。第二种为CRISPR/Cas12b剪切系统。该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并已申请国际、国内专利,目前产品已完成注册检验,处于沟通交流及资料完善阶段。目前,国产产品从批准和完成注册检验的情况看,可以满足新冠病毒国家参考品和临床使用的要求。
从发现到临床实践的应用探索,除了最初带给人类的惊喜外,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CRISPR/Cas系统家族应用的优缺点,目前针对其缺点仍在不断进行改造并应用于不同领域。近年发现的Cas12及Cas13,相较早先的Cas9基因编辑系统具有更好的准确性,解决了脱靶效应的问题,同时其附带的无差别剪切功能契合了IVD中需要释放检测信号的需求。
准确、快速、简便、经济一直是IVD开发的目标,就目前来说,CRISPR应用到IVD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其精准性、快速性逐渐得到科研人员认可。随着提取技术、等温扩增技术的应用以及更新更好的Cas蛋白的发现,CRISPR技术能否有专属应用场景还有待观察。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Fiercebiotech:2021年生物技术公司IPO Top10
2021年是生物医药公司IPO非常火爆的一年,但是这个热度在接近年底时开始冷却,公司估值也出现大幅缩水。据Fiercebiotech网站报道,2021年全球共有超100家生物技术公司IPO,而且越来越多公司在没有任何临床数据的情况下便申请IPO。专家们表示,2022年的IPO申请数量将减少,因为新兴生物技术公司已经看到他们的同行在上市后立即遭受打击。
自去年IPO以来,全球十大生物科技公司的股价平均下跌了近40%,只有一家公司,Verve Therapeutics,自公开发行股票以来,一直处于增长状态。该公司IPO时的股价为19美元,现在的股价接近29美元。
2021年IPO金额最高的是Sana Biotechnology,该公司是一家临床前细胞工程生物技术公司,募集资金6.76亿美元,上市后估值最终达到60亿美元,自上市以来,公司股价下跌超65%。数据统计日期2月2日的市值为15亿美元。
AI制药公司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去年4月上市时的市值曾超过50亿美元,目前股价下跌超40%,2月2日的市值为20亿美元。
专注于实体肿瘤领域细胞疗法公司Lyell Immunopharma股票自6月上市以来一路下跌。除了9月份的短暂上涨外,此后一直低于IPO价格。与其他生物技术公司一样,最近几周Lyell股价暴跌,跌至6美元。
Adagio Therapeutic致力于开发新冠治疗抗体,募集资金用于支持COVID-19抗体ADG20的II/III期临床试验。遗憾的是,在获得实验室检测结果之后,该公司不得不在12月撤回有关ADG20对omicron变体疗效充满希望的声明,导致公司股价暴跌65%。数据统计日期该公司股价为7.76美元。
联拓(LianBio)是唯一一家进入IPO Top10的中国企业,公司股价在美国市场开盘后立即下跌,首日收盘价为每股13.70美元。价格在继续下跌之前略有波动,但是在2021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低于6美元。数据统计日期2月2日的股价为4.14美元。
Verve Therapeutics在这份名单上独树一帜:是唯一一家自上市以来股价上涨的公司。这可能是因为去年夏天提交IPO时,该公司已经在VERVE-101的临床试验中迈出了第一步。VERVE-101是一种靶向PCSK9基因的单碱基基因编辑疗法,使用工程化脂质纳米颗粒递送,旨在通过一次治疗,永久性降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Caribou是一家领先的临床阶段CRISPR基因编辑生物技术公司,其联合创始人之一是在2020年因CRISPR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Jennifer Doudna。与去年在公开市场上IPO的同行一样,Caribou的股价已跌至11美元左右,市值为6.374亿美元。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行业动态
 
国家药监局1月批准注册208个医疗器械产品
2月18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称,2022年1月共批准注册医疗器械产品208个。其中,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151个,进口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21个,进口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33个,港澳台医疗器械产品3个。
《附件:2022年1月批准注册医疗器械产品目录》
(信息来源:国家药监局)
 
罕见病医疗产品良好开发生态座谈会召开
2月14日,在第15个国际罕见病日到来之前,由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健康中国研究院联合中国医药报社举办的共建共享罕见病医疗产品良好开发生态企业座谈会以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国内外十余家罕见病医药产品研发企业、行业协会的代表和来自国内高校、医疗机构、患者组织的专家和代表“云”相聚,围绕罕见病领域焦点话题,研讨如何共建共享产品开发的良好生态,提升罕见病药物可及性。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董事长吴少祯致辞,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董事、副总经理严文君主持会议。
如何实现罕见病药物可及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难题,也是一个充满关爱与关怀的话题。完善罕见病用药保障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路线图”中的一部分,企业创新研发热情逐渐升温。
会上,吴少祯指出,罕见病药物创新和开发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资金支持,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不确定性高,需有效综合各方力量,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科技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作为国家药监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坚持“全媒体、大数据、监管智库”的发展战略,旗下健康中国研究院致力于集团智库战略的统筹实施,重点推进罕见病等领域的课题研究,逐渐在业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此次会议旨在促进专业交流,探讨推动构建适合罕见病医疗产品开发的良好生态。企业代表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和多元视角,对罕见病领域有长期观察和深入思考。座谈过程中,他们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进行经验分享,分析中国鼓励罕见病产品研发政策措施带来的利好,指出共建良好生态所面临的挑战,并为完善相关政策、破解相关问题积极建言,围绕结合中国实际明确罕见病定义、加强罕见病相关基础研究、获取高质量的流行病学数据、进一步指导创新临床试验设计、通过税收优惠等降低研发成本、完善药品定价机制和支付管理政策、加大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话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讨论。与会专家建议,通盘考虑药品研发、注册、市场准入等政策,全链条、多环节发力,鼓励和促进罕见病药物研发。座谈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在热烈的研讨氛围中圆满结束。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竞争监测
投资动向
 
科兴制药全资子公司与安泰维合作开发抗新冠病毒小分子口服药
2月20日,科兴制药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深圳科兴于2月18日与安泰维签署《SHEN26项目合作协议》,在全球范围内,安泰维将其取得的或持有的SHEN26知识产权独占许可给深圳科兴,将产品后续研发权利、商业化权益转让给深圳科兴。
SHEN26是用于治疗新冠及其他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已被列入2021年度广东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科技攻关应急专项,是国家科学技术部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专项重点推动项目。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南沙科创中心横沥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始施工
2月17日从广州市南沙区政府获悉,南沙科创中心横沥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已正式拉开施工的序幕。该项目将建成生物科技领域通用科技园区,将助推南沙区聚焦全球创新资源和高端要素,推动生物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南沙区政府介绍,该项目位于广州南沙生物谷,建设用地约4.9万,总计容建筑面积约20,建设生物医药通用高标准厂房及科研中心,重点导入高附加值基因治疗药物、细胞治疗药物、新型制剂等领域优秀企业。
据了解,南沙科创中心横沥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是广州市和南沙区的“攻城拔寨”重点项目,作为服务南沙重大招商引资企业入驻的产业载体,也是南沙首个产业用房产权分割出让项目。
南沙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2月7日拿地,16日开工,实现“拿地即开工”模式,跑出“南沙速度”。项目一期计划2023年第一季度建成投产,将为首批入驻的广州辑因有限公司实现“定制化”厂房建设。
南沙区商务局党组书记郑康介绍,近年来,南沙全方位布局生物科技产业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健康新高地。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各类创业平台载体加快建设,创新型项目加速推进,高端产业人才不断集聚,相继落户超过300家相关行业企业。
南沙开发建设集团副总经理黄敏表示,该项目建成后将对区域内产业片区产生联动效应,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生命科学技术交流重要节点。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绿叶制药全资子公司与华昊中天药业就优替帝?达成合作推广
01宣布联手
2月21日,绿叶制药宣布旗下全资子公司烟台绿叶药品贸易与北京华昊中天生物医药全资子公司成都华昊中天药业签署协议,双方就优替帝(通用名:优替德隆注射液)达成在中国大陆26个省份的合作推广。
公开资料显示,优替德隆是华昊中天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埃博霉素类抗肿瘤创新药,在2021年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或转移性晚期乳腺癌。目前该药物已被纳入《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1版)》以及《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0版)》。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智研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乳腺癌发病人数33.2万人,较上年增加0.6万人,同比增长1.62%;预计2024年中国乳腺癌发病人数将增加至35.2万人。
一直以来,化疗都是晚期乳腺癌的基础治疗手段,我国乳腺癌的化疗基本以紫杉类/蒽环类药物为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该疾病领域都没有其他突破性化疗药物,优替德隆的上市无疑是这一疾病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同时,与优替德隆多项新适应症相关的临床研究也在进行中,涉及非小细胞肺癌、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头颈部肿瘤等多种晚期实体肿瘤的治疗。
抗肿瘤药物市场是药企竞争的重要领域。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近年来一直呈现稳步增长趋势。2016-2020年抗肿瘤药物的市场规模从1250亿元增长至2074亿元,其市场份额也由9.4%增至12.1%。
随着各项政策的利好——创新药物临床申请以及上市申请的审批时间缩短,2019年和2020年医保目录纳入了更多的抗肿瘤药物,其市场将迎来新的增长力。
02 深化肿瘤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绿叶制药首次在肿瘤领域与其它药企达成合作。
此前,绿叶制药在与阿斯利康的合作中已经提到要在肿瘤领域积极探索合作,双方探讨如何联合各自优势,进一步深化力扑素在广阔区域和细分市场的覆盖,并就该产品后续的临床学术研究方面的合作机会加强沟通。
同时,双方还就绿叶制药另一大肿瘤在研产品LY01008与阿斯利康抗肿瘤药物开展临床联合用药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并积极探索LY01008在中国以外的各大国际新兴市场的合作空间。
据了解,绿叶制药聚焦中枢神经、肿瘤、心血管等疾病领域,其核心产品也覆盖在这些领域。目前,集团的产品组合包括超过30种产品,覆盖包括大型制药市场中国、美国、欧洲在内等全球80个以上国家及高增长的国际新兴市场。
2021年中报显示,绿叶制药实现营收29.52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EBITDA同比下滑13.3%至10.28亿元。
绿叶制药的业绩最大变量主要来自于力扑素的医保降价,作为其重磅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肿瘤业务的业绩贡献都在40%左右。随着力扑素开始执行医保价格,大幅降价对业绩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重磅品种迈进医保后期也将带来一定的市场扩面,业内人士认为,力扑素对绿叶制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其造成的冲击远低于市场预期。
在此背景下,绿叶制药旗下附属公司博安生物的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商品名:博优诺)奋力冲刺,并于2021年5月批准上市。
根据公开数据,2020年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在全球的销售额达到53.2亿美元,IQVIA数据显示,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到36.3亿元人民币。
Insight数据库显示,国内贝伐珠单抗类似药的研发竞争中,齐鲁、信达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目前已获批上市。另外,还有包括恒瑞在内的5家企业已递交上市申请。
目前,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已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但这一药品领域企业的竞争激烈,后续企业想要拿到较好的市场份额,还需要不断加大商业化能力。
不过,绿叶集团在肿瘤领域已覆盖全国2000多家医院。在本次与华昊中天的合作中,绿叶制药也表示,肿瘤领域是其长期布局的战略领域之一。优替德隆是绿叶制药在肿瘤领域产品组合的有益补充,将持续强化其在该领域的战略优势。
(信息来源:赛柏蓝)
 
资本竞合
 
开发纳米多抗药物!烁星生物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2月21日,北京烁星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烁星生物”)宣布已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金资本旗下中金启德基金领投,华金投资、长安私人资本跟投,探针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根据新闻稿,该轮资金将用于烁星生物自主研发的两款抗体药物在中美两国的临床申报,并进一步扩充专业团队。
纳米抗体是一类仅含有天然存在的重链、尺寸比普通抗体要小得多的抗体。该抗体天然缺失轻链,只包含一个重链可变区(VHH)和两个常规的恒定区(CH2、CH3)。研究发现,纳米抗体具有常规单域抗体无法比拟的水溶性和结构稳定性,并能高特异性、高亲和力地与抗原结合,从而中和或封闭相对隐蔽的抗原表位。另外,它还有分子量低、容易表达、不容易出现空间位阻等优点。基于纳米抗体的特殊结构,且兼具传统抗体与小分子药物的优势,它已经成为一种理想材料,去创造更多新型生物药物。
根据烁星生物公开资料,烁星生物已经开发出一系列创新抗体药物。其中进展最快的SM3321即将启动中美两国的临床申报,拟开发用于血液肿瘤。SM3321的临床前数据显示出较好的抗瘤效果和安全性,其特有的结合位点能够强力靶向肿瘤细胞,激活免疫细胞功能,减少非特异性毒性反应。此外,该公司研发管线中还包括多款处于研发阶段的候选药物,针对实体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等。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时迈药业再获数亿融资
近日,时迈药业宣布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本轮募资将用于公司双抗新药SMET12(EGFR高表达的实体瘤)、I类新药DNV3、CMD003等核心创新药的境内外临床试验,加速全球研发进程。
据悉,时迈药业位于杭州,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创新型肿瘤及免疫性疾病抗体药物研发商,营销模式包括完全创新药物研发、终端产品开发与阶段性中期产品转让和技术平台应用授权等相结合方式。
时迈药业的亮点,也是获得资本青睐的原因之一,即自主构建了2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HBiBody和proBibody双特异性抗体平台。HBiBody/proBibody与其它顶尖双抗平台相比,能克服双抗体产品成药性差和毒副作用大两大障碍,时迈药业基于单体Fc的双抗技术,通过在Fc引入氨基酸突变,能有效避免同源二聚体的形成。据报道,近期公司全球首款EGFR/CD3双特异性抗体已经获批临床,有望成为CD3双抗从血液瘤到实体瘤治疗的重大突破。
(信息来源:贝壳社)
 
英百瑞完成2.3亿元A轮融资
英百瑞(杭州)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宣布完成2.3亿人民币A轮融资,推动其First-in-Class现货型同源异体CAR-NK和NK细胞治疗药物进入到临床阶段。本轮融资由瑞享源基金和中南创投基金共同领投,隆门资本、中关村开元资本、东方汇、贝鱼百瑞基金等多家投资机构跟投,之前公司于2020年获得龙磐基金Pre-A轮8000万元融资,英百瑞已累计获得3.1亿的融资。
(信息来源:)
 
锦篮基因完成2亿元A轮融资
2月8日,北京锦篮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2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华金投资与亦庄国投旗下专精特新基金联合领投,现股东东方富海管理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赛盈资本持续支持,深创投、康居创投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联合投资完成。凯乘资本担任本次交易独家财务顾问。
本轮融资将继续投入该公司基因治疗新药产品研发,主要包括进入IND阶段的三款自主研发基因药物的临床试验、新立项的基因药物研发和IND注册申报、基因药物递送技术创新提升以及CMC核心能力建设等方面。锦篮基因即将开展临床试验的三款基因药物均为AAV载体注射液,适应症分别是遗传性高甘油三酯血症、脊髓性肌萎缩症以及庞贝氏病,在药品注册分类上同均属于治疗用1类生物制品。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优赛诺生物宣布完成1.6亿元A轮融资
2月10日,优赛诺生物宣布近期已完成1.6亿元的A轮融资,由经纬创投领投,凯风创投、北极光创投、骊宸投资以及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基金等所有天使轮股东参与本轮融资。
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进一步完善优赛诺独特的通用型CAR-T细胞技术平台CBT-X20,准备核心产品AT19的中美IND申报以及公司科研及生产设施建设。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西点药业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2月23日,西点药业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证券代码为301130,发行价格22.55元/股,发行市盈率为42.95倍,本次公开发行股票2,020.0986万股,其中公开发行新股2,020.0986万股,新股募集资金4.56亿元,发行后总股本8,080.3943万股。
此次上市的保荐机构为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募集资金4.56亿元,将用于综合固体制剂车间建设项目、中药现代化提取车间建设项目、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原料药生产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
西点药业主要从事化学药品原料药及制剂的研发、生产、销售。公司形成了以抗贫血用药、治疗精神障碍用药、原料药为核心,以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和抗肿瘤治疗用药为辅助的产品体系。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细胞疗法新“革命”,NK疗法多家巨头企业联手布局
近日,Celularity公司宣布FDA已授予其在研自然杀伤(NK)细胞疗法CYNK-101治疗胃/胃食管结合部癌的孤儿药资格认定。在此之前,CYNK-101于2022年01月被FDA联合标准一线化疗、曲妥珠单抗(Herceptin)和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治疗晚期HER2/neu阳性胃或胃食管连接(GEJ)腺癌的快速通道认定。
CYNK-101是一款来源于胎盘造血干细胞的NK细胞疗法,经基因修饰表达高亲和力和抗切割CD16(FCGRIIIA)变体,以驱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临床前研究表明,CYNK-101在体外显示出针对淋巴瘤细胞的强大杀伤活性。
此外,Celularity公司还有一款NK细胞疗法,即CYNK-001。该疗法CYNK-001是一款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即用型NK细胞疗法,未经基因修饰,含由人胎盘CD34+细胞扩增得到的CD56+/CD3-NK细胞,拟开发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体瘤和传染病。此前,CYNK-001曾先后被FDA授予治疗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和白血病的快速通道认定,以及治疗恶性胶质瘤的孤儿药资格认定。
(信息来源:药智网)
 
市场风云
 
基石药业一年连续4次上新,$20亿品种收入囊中
2月17日,基石药业宣布普拉替尼的新药上市申请已在中国台湾获受理,该药主要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晚期或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MTC)以及晚期或转移性甲状腺癌(TC)等。此外,基石药业的阿伐替尼片已于2021年4月在中国台湾获批上市。
$20亿品种,国内首款IDH1抑制剂上市
2月9日,基石药业同类首创药物艾伏尼布在国内获批上市。据介绍,该药是国内首个获批的IDH1抑制剂,用于治疗携带IDH1易感突变的成人复发或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患者。
艾伏尼布为基石药业引进的Agios制药的原研新药,同时也为全球唯一获批的IDH1抑制剂。2018年7月20日,艾伏尼布获得美国FDA批准治疗携带IDH1突变的R/R AML成人患者。2020年末,施维雅以20亿美元收购Agios的肿瘤业务,其中包括艾伏尼布。根据Agios制药年财报数据,2020年艾伏尼布全球销售20亿美元。
除了AML外,胆管癌、软骨肉瘤、胶质瘤等相关肿瘤都与IDH1突变相关。2021年8月25日,艾伏尼布获得美国FDA批准治疗胆管癌。目前全球IDH1抑制剂的在研企业甚少,据米内网全球新药研发数据显示,全球共有6款IDH1抑制剂在研,除了艾伏尼布外,还包括HMPL-306、ES-481等。
专注创新药项目,一年连续上市4款新药
基石药业专注于FIC/BIC研发模式,围绕“自主研发+引进”策略,目前企业超过20项的产品管线都为创新药项目。据米内网全球新药研发数据显示,基石药业创新药产品共21款,处于获批临床及以上阶段的产品共12款(已上市新药及申报新适应症不计在内),其中1类新药产品共5款,包括已在国内上市的舒格利单抗,已进入临床Ⅲ期阶段的CS-1003,以及处于临床Ⅰ期阶段的CS-3002、CS-3005、CS-3006等,引进的新药共6款。
截至目前,基石药业已有4款创新药在国内获批,除了艾伏尼布和舒格利单抗,还包括引进蓝图医药的普拉替尼和阿伐替尼,4款产品上市时间间隔不到一年。
阿伐替尼以及普拉替尼在国内上市时间较早,均在2021年3月期间获批,其中普拉替尼是国内首个获批的选择性RET抑制剂,两款创新药上市后商业化盈利效果显著。据基石药业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基石药业收入约达7940万元,阿伐替尼、普拉替尼的收入分别约为3360万元及458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基石药业在2021年末获批上市的舒格利单抗也同样亮眼。舒格利单抗是国内获批的第二款国产PD-L1单抗,用于联合化疗IV期NSCLC患者,此外用于III期NSCLC患者的新药上市申请目前在审评中,未来有望成为全球首款同时覆盖III期和IV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全人群的免疫治疗药物,因此该药被业内视为潜在同类最优的PD-L1抗体。2020年,基石药业将舒格利单抗的海内外权益出让给了辉瑞和EQRx。EQRx曾表示,估计仅非小细胞肺癌一个适应症,舒格利单抗上市后短期内的年销售额就有望达到20亿美元以上。
涵盖高发癌种领域,“三抗”抢占同类最优
从适应症来看,基石药业产品管线主要涵盖在抗肿瘤治疗,并将重点布局在肺癌、肝癌、消化道癌以及胆管癌等细分癌种,尤其是肺癌等高发癌种,该领域占据已上市产品的半壁江山(普拉替尼、舒格利单抗),并且在相关候选药中,洛拉替尼在日前已获得国家药监局针对该适应症的临床试验批准,CS-2006、CS-3005等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处在临床Ⅰ期以及临床前阶段。其中,CS-2006是靶向PD-L1、4-1BB和HSA的三特异性抗体,可实现在降低毒性的同时提高疗效。
再者,肝癌也成为基石药业最近着重拓展的方向。从在研候选药管线来看,目前1类新药CS-1003在候选药当中研发进展速度最快,该药与乐伐替尼(lenvatinib)针对肝癌开展构成的联合疗法的全球性Ⅲ期临床试验;其次为引进新药非索替尼(BLU-554),目前该药联合CS1001针对肝癌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
除了抗肿瘤治疗,基石药业还涉及抗痛风领域,候选药物CS3001是一种尿酸盐重吸收转运子(URAT1)抑制剂,目前尚处于临床前阶段。在国内URAT1抑制剂同类药物企业中,目前恒瑞进展最快,SLC22A12已进入临床Ⅲ期阶段;其次益方生物(D-0120-NA)、信诺维(XNW-3009)以及璎黎药业(YL-90148)等企业相关产品均步入临床Ⅱ期阶段。
在靶点布局上,基石药业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临床阶段PD-1、PD-L1及CTLA-4免疫肿瘤骨架药物的公司之一。不过,近年来PD-(L)1遍地开花,并且对应靶点抗体治疗方案的耐药或复发概率愈发增高。对此,基石药业针对舒格利单抗、CS-2006以及CS-1003等PD-(L)1等药物多运用联合治疗的方式来改善以往的单药疗法弊端。但目前联合用药往往技术壁垒较高,且临床试验推进难度较大,如果基石药业能够涵盖更多可用于联合治疗的药物资源,未来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优势。
(信息来源:米内网)
 
生物2021年总收入2.01亿元,同比增长627.04%
2月23日,泽生物发布2021年度业绩快报,公告称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1亿元,同比增长627.0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4.14亿元,同比亏损增加0.95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为-4.61亿元,同比亏损增加1.06亿元。报告期末,总资产为17.6亿元,同比下降10.66%;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为12.31亿元,同比下降23.89%。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大幅增长,主要系公司首个1类新药甲苯磺酸多纳非尼片于2021年6月获批上市取得药品销售收入所致。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爱博医疗2021年业绩快报:总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58.61%
2月23日,爱博医疗发布2021年业绩快报,报告称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58.61%,其中:“普诺明”等系列人工晶状体同比增长36.37%,“普诺瞳”角膜塑形镜同比增长159.54%。
主要增长因素如下:
人工晶状体:(1)境内,公司在各地区人工晶状体集中带量采购中广泛中选,2021年度随着集采政策逐步落地,终端客户数量持续增加,销量稳定增长;
(2)境外,随着散光、EDoF相关人工晶状体逐步获得客户认可,在境外疫情依然严峻的情况下销量取得大幅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销量增长超50%。
综上,人工晶状体销量同比增长40.27%。
角膜塑形镜:行业整体仍处于上升期,公司依托独特的产品设计、高效的产品供应、专业的培训团队不断赢得客户信赖,同时加强了销售团队建设和市场推广力度,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销量同比增长110.64%。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华恒生物2021年总收入9.54亿元,同比增长95.85%
2月22日,华恒生物发布2021年业绩快报,报告称公司营业总收入为9.54亿元,同比增长95.8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5亿元,同比增长55.28%。
有关项目增减变动幅度达30%以上的主要原因说明:
(1)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总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增加较大,主要系销售规模持续增长所致。
(2)报告期末,总资产、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股本、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每股净资产增加较大,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到位以及报告期内净利润增加所致。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欧林生物2021年度业绩快报:总收入约4.87亿,同比增长52.23%
2月22日,欧林生物发布2021年业绩快报,报告称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为4.87亿元,同比增长52.2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1.1亿元,同比增长206.1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为9,936.07万元,同比增长263.41%。
■有关项目增减变动幅度达30%以上的主要原因
1、营业总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基本每股收益各项利润指标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52.23%、208.05%、199.51%、206.18%、263.41%、189.91%,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吸附破伤风疫苗产品销售增长和公司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上市销售所致。
2、总资产、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每股净资产指标分别较2021年期初分别增长88.96%、124.77%、102.91%,主要原因系报告期内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净额35,883.73万元到账。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Ligand剥离与强生合作的抗体平台业务OmniAb
日前,Ligand Pharmaceuticals宣布将剥离该公司与强生合作的抗体平台业务OmniAb,并以7000万美元为该公司注资。
Ligand公司于上周四在收盘后表示,初步的分拆定于今年上半年进行。自去年11月以来,这家位于加州的生物制药公司就表示一直在考虑OmniAb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包括通过首次公开募股成为独立上市公司的潜力。目前,Ligand公司正在推进直接剥离OmniAb全部股权,成立两家独立的上市公司。该公司表示,做为其2021年全年业绩的一部分,董事会尚未最终批准这一决定,Ligand公司也将继续评估其他选择。
Ligand公司首席执行官John Higgins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公司现在的计划是使得该公司在分拆时,能够直接为OmniAb业务提供资金。这一战略旨在为公司科学技术和合作伙伴提供最好的服务,并为股东实现价值最大化。Higgins补充说,这种策略也会尽可能加速完成此次分拆。Higgins认为,OmniAb平台在2021年经历了“有史以来收获最多的一年”。
Higgins指出,来自OmniAb的九种抗体最近已进入了临床阶段,其中一些已经获得了部分监管机构的认可。最近,基石药业就凭借OmniAb衍生的非小细胞肺癌抗PD-L1单克隆抗体Celjemy获得了中国监管机构的批准。强生旗下的杨森(Janssen)也于去年12月向美国FDA提交了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OmniAb衍生双特异性抗体teclistamab的监管申请。
OmniAb平台通常使用的是转基因动物,包括经过基因改造的大鼠、鸡和小鼠,以便能够产生具有人类序列的治疗抗体。该平台也是Ligand公司合作模式的关键项目,内含超过55个合作伙伴,并在250个项目中使用,截至2021年年底处于活跃或商业阶段的项目多达25个。此前,Ligand公司已将其OmniAb平台授权给Paragon、LTZ和Seismic等多家合作伙伴。
去年10月,华润双鹤与Ligand公司达成一致,共同开发一款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口服小分子RNA聚合酶抑制剂药物。此药物使用Ligand公司的另一种BEPro技术,华润双鹤未来将有权获得此药物在亚洲主要区域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BEPro技术是Ligand公司开发的最新一代前药技术,适用于改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口服给药疗效。核苷药物研发的技术难点在于如何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和目标器官的靶向性。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新药上市
国药上市
 
康希诺生物新冠疫苗克威莎获批序贯加强免疫
2月19日,康希诺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克威莎?经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批准,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用于序贯加强免疫接种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已开始部署序贯加强免疫接种。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华润双鹤全资子公司双鹤药业替格瑞洛原料药通过CDE技术审评
2月23日,华润双鹤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双鹤药业替格瑞洛原料药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技术审评,在CDE原料药、药用辅料和药包材登记信息公示平台上显示登记号转为“A”状态。
替格瑞洛属于抗血小板聚集药,本品与阿司匹林合用,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或有心肌梗死病史且伴有至少一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高危因素的患者,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生率。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海和药物C-Met抑制剂谷美替尼片拟纳入优先审评
2月17日,CDE官网显示,海和药物谷美替尼片拟纳入优先审评,用于治疗具有MET14外显子跳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谷美替尼片是海和药物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研发的口服强效高选择性c-MET抑制剂,临床前研究显示谷美替尼50mg/kg具有很强的肿瘤抑制作用。
2020年ASCO会议上,海和药物公布了谷美替尼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抗肿瘤活性I期研究数据,无论患者MET表达情况。共有18名符合条件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3名100mg,3名200mg,6名300mg,6名400mg)。200mg剂量组1例MET过表达患者出现局部缓解,并完成44周的谷美替尼治疗。4例患者(3例MET扩增)疾病稳定。
公开资料显示,海和药物正在中国、美国、日本同时开展多项谷美替尼的临床试验。
(信息来源:生物谷)
 
二线治疗大B细胞淋巴瘤,百时美施贵宝CAR-T疗法获优先审评资格
2月17日,百时美施贵宝(BMS)宣布,美国FDA已授予靶向CD19的CAR-T细胞疗法Breyanzi(lisocabtagene maraleucel)的补充生物制品许可申请(sBLA)优先审评资格,以扩大其目前的适应症,用于治疗一线治疗失败后的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LBCL)成人患者。
Breyanzi是一种靶向CD19抗原的自体CAR-T细胞疗法,具有明确的组成和4-1BB共刺激域。它于2021年2月获FDA批准,用于治疗接受过两种或以上系统治疗的复发/难治性LBCL成人患者。这款疗法的独特之处在于CAR-T疗法中CD8阳性和CD4阳性T细胞的比例得到控制,从而可以更好地控制细胞疗法的毒副作用。4-1BB信号结构域则增强了CAR-T细胞的扩增和持久性。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全球上市
 
首款!FDA批准Agios新药Pyrukynd
近日,Agios Pharmaceuticals宣布美国FDA已批准其新药Pyrukynd(mitapivat)上市,治疗患有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缺乏症,且出现溶血性贫血的成人患者。值得一提的是,Pyrukynd是一款“first-in-class”的口服丙酮酸激酶激活剂。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是一类罕见的遗传病,会导致患者出现慢性的溶血性贫血。其背后原因在于PKLR基因突变,影响到了红细胞的丙酮酸激酶活性,从而降低其ATP水平,并使上游代谢产物不断累积,造成红细胞的能量缺失。这种疾病能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并影响生活质量。目前的疗法包括输血和脾脏切除,但这两种方法都有一定风险。
Pyrukynd带来了全新的治疗希望。作为一种丙酮酸激酶激活剂,它能改善血红细胞的能量供应,提高红细胞的健康水平,从而治疗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成人患者的溶血性贫血。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科技研发
 
治疗胆道癌!百济神州注射用ZW25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2月17日,CDE官网公示,百济神州/BeiGene,Ltd./Patheon Manufacturing Services LLC注射用ZW25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注射用ZW25单药用于治疗既往接受系统化疗失败的HER2阳性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胆道癌(BTC)。
公开资料显示,ZW25(zanidatamab)是百济神州以超4亿美元的金额从Zymeworks公司引进的一款靶向HER2的双特异性抗体。
作为一款双特异性抗体,ZW25可以同时结合两个非重叠的HER2表位,即双互补位结合。这种独特的设计可形成多种作用机制,包括双重阻断HER2信号、增强结合并去除细胞表面的HER2蛋白、强有力的抗体效应子功能,以增进在患者中的抗肿瘤活性。美国FDA曾授予该在研药治疗胃癌和卵巢癌的孤儿药资格,以及一线治疗胃食管腺癌的快速通道资格。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迪哲医药JAK1抑制剂DZD4205获FDA快速通道认定
2月18日,迪哲医药发布公告称,其在研产品DZD4205获FDA授予“快速通道认定”,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DZD4205是全球首个针对PTCL开展临床试验的JAK1高选择性抑制剂。
DZD4205是一种全新的口服、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临床安全性较好,对多种血液肿瘤、实体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有潜在疗效。DZD4205临床开发进展最快的适应症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目前处于II期单臂国际多中心关键性临床试验阶段。
PTCL是一组高异质性、通常为侵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全球PTCL约占NHL的7~10%。我国PTCL的发病率高于欧美国家,约占NHL的25%。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分析,2019年全球约有3.6万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新发患者,预计发病患者数量将会以2.3%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4年的4.1万例。2019年中国约有2.26万例新增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预计将会以2.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4年的2.54万例。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恒瑞医药GnRH受体拮抗剂SHR7280片获批临床
2月23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称其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关于SHR7280片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将于近期开展临床试验。
SHR7280是一种口服小分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断内源性GnRH与GnRH受体的结合,抑制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等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降低睾酮和雌二醇等性激素水平。雌二醇激素水平过高可导致子宫肌瘤的发生和发展,因此通过调控GnRH受体,降低LH和FSH水平,可以治疗子宫肌瘤。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补骨脂总苷胶囊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
近日,CDE官网显示,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以中药1.2类新药申报的补骨脂总苷胶囊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至今,有8款骨骼肌肉系统中药1类新药提交上市/临床申请,其中2款已获批上市,余下6款均已获批临床。
补骨脂总苷胶囊是一款骨科中药新药,以补骨脂总苷提取物(含补骨脂苷、异补骨脂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温肾助阳的功效,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症见腰膝冷痛等。
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至今,国内已有2款骨骼肌肉系统中药1类新药提交上市申请,且均已获批生产,分别为湖南方盛制药的玄七健骨片(曾用名金古乐片)及一力制药的虎贞清风胶囊;6款1类新药提交临床申请,目前均已获批临床。
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简称中国公立医疗机构)及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骨骼肌肉系统中成药销售规模超过300亿元。
在中国城市实体药店中成药终端,预计2021年将有5个大类的药品销售规模突破100亿元,骨骼肌肉系统中成药就是其中一个。
从骨骼肌肉系统中成药产品排名看,TOP5产品合计市场份额超过30%,其中舒筋健腰丸以超10亿元的销售额位居榜首。
(信息来源:米内网)
 
针对糖尿病,瑞博生物ASO药物两项2期临床达主要终点
2月22日,瑞博生物宣布,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ISIS449884注射液针对2型糖尿病的两项2期临床试验顺利完成,两项临床研究均达到主要研究终点。
根据瑞博生物官网介绍,反义寡核苷酸是一种单链寡核苷酸分子,进入细胞后在核糖核酸酶H1(RNase H1)的作用下通过序列互补与靶标mRNA结合,引起mRNA的降解,从而抑制蛋白的表达;或通过空间位阻效应调控基因的转录,实现RNA前体的选择性剪接、调控蛋白的表达和功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ISIS449884自Ionis Pharmaceuticals公司引进,瑞博生物拥有其在中国的独家研发和商业化权利。据介绍,这是一款靶向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的第二代2′-O-(2-甲氧基乙基)(2′-MOE)反义核酸抑制剂。不同于其他降糖药的作用机制,ISIS449884通过降低肝脏和脂肪组织胰高血糖素受体的表达来阻断胰高血糖素的功能,从而减少肝糖转化和输出,达到降低血糖目的。该产品同时具有提高体内GLP-1表达水平和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其双重机制有望能够为严重糖尿病或现有治疗手段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提供多种获益。
本次,ISIS449884两项临床试验均达到临床研究终点。其中,RBGR1201试验为“在饮食和运动干预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评价ISIS449884注射液单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2期临床研究”,共20家研究中心参与患者招募,入组57例2型糖尿病患者;RBGR1202试验是“在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评价ISIS449884注射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2期临床研究”,共26家中心参与患者招募,入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
两项临床研究结果均显示,ISIS449884治疗组较安慰剂组可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达到主要研究终点,且不增加低血糖事件和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特别是在二甲双胍作为背景用药的基础上,该候选药显示了更强的具有临床意义的降HbA1c能力。此外,除在某些受试者上观察到可逆轻度肝酶升高现象外,候选药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公开资料显示,瑞博生物成立于2007年,致力于创新小核酸药物研发,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临床项目研发及商业化。通过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瑞博生物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小核酸药物研发品种管线,覆盖了眼科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癌症、肝病、抗病毒等多个疾病治疗领域。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志健金瑞第二代RET抑制剂获FDA快速通道资格
2月21日,志健金瑞生物医药宣布其自主研发的第二代RET抑制剂APS03118已于近日获得美国FDA授予的快速通道资格,用于对选择性RET抑制剂耐药的转移性RET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根据新闻稿,本次快速通道资格的获得主要是基于该药的临床前研究数据,相关研究结果将在2022年4月举行的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以电子海报形式公布。
RET基因变异包括基因融合和激活性点突变,它们可以导致RET信号通路过度激活,细胞生长不受控制。由于RET致癌基因存在于肺癌、甲状腺癌、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等多种癌症中,它已成为了“不限癌种”疗法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携带RET基因变异的癌症主要依靠这一蛋白激酶的异常激活促进它们的增殖和生长,因此这些癌症对RET抑制剂非常敏感。
志健金瑞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癌症精准治疗生物医药公司,聚焦小分子精准治疗抗肿瘤药物。APS03118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不限癌种的第二代RET抑制剂,拟开发用于治疗由RET基因改变导致的非小细胞肺癌、甲状腺癌、胰腺癌、乳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等晚期实体瘤患者,以及对第一代选择性RET抑制剂产生耐药性的癌症患者。2022年1月,APS03118的临床试验申请已获FDA批准,目前正在全球临床试验启动中。
APS03118本次获得快速通道资格针对的适应症为对选择性RET抑制剂耐药的转移性RET融合阳性NSCLC。根据新闻稿,FDA对该药快速通道资格的授予主要是基于其临床前研究数据。临床前研究显示:该候选新药对导致选择性RET抑制剂耐药的守门员V804M/L/E和溶剂前沿G810R/S/C突变具有更强的抑制效果;在脑转移肿瘤模型中,APS03118也表现出了显著的抗肿瘤效果,意味着该药可能对脑转移肿瘤患者具有治疗优势。
公开资料显示,快速通道资格旨在加速针对严重疾病的药物开发和快速审查,以解决关键领域严重未获满足的医疗需求,获得快速通道资格意味着公司在药物研发阶段可以与FDA进行更频繁的交流。志健金瑞在新闻稿中表示,本次APS03118被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将有望加快该药在美国的临床试验以及上市注册的进度。
根据志健金瑞的新闻稿介绍,RET基因改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并不少见,而RET融合在年轻患者中更为常见,特别是年轻的非吸烟肺腺癌患者,发生率高达7%-17%。此外,肺癌患者脑转移发生率高,其中RET融合阳性与较高的脑转移风险密切相关,24个月累计发生率大于60%。第一代选择性RET抑制剂虽然在RET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患者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耐药性。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华海药业下属子公司华奥泰生物及华博生物HB0028注射液获批临床
近日,华海药业下属子公司华奥泰生物及华博生物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HB0028注射液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
HB0028为靶向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双特异性抗体。HB0028的抗PD-L1部分可通过阻断PD-L1与其受体PD-1和CD80(B7-1)的结合,解除PD-L1/PD-1信号通路介导的免疫抑制作用、活化细胞毒T淋巴细胞,抑制肿瘤生长;与此同时,HB0028的抗TGF-β部分可与TGF-β结合,解除TGF-β介导的对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抑制、调节性T细胞活化、肿瘤血管生长和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化等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因素。正是基于以上两点,临床前研究表明HB0028的抑瘤率显著高于单独的亲本分子。
此外,HB0028项目将TGF-βII 型受体与抗PD-L1抗体的C端融合,克服了同类药物将TGF-β II型受体与抗PD-L1抗体的N端融合容易产生O糖的缺点,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HB0028的药效。
目前尚无同时靶向PD-L1和TGF-β的同类药物上市。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以明生物抗LILRB4抗体IO-202获FDA快速通道资格
2月17日,以明生物(Immune-Onc Therapeutics)宣布在研抗LILRB4抗体IO-202获得美国FDA授予的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公开资料显示,IO-202是一款靶向LILRB4的潜在“first-in-class”髓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此前已经获得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用于治疗AML。
髓系细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望克服现有免疫疗法的局限性,已经成为当下肿瘤免疫疗法新药开发的一个重要前沿方向。其中,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亚家族B(LILRB)是一个主要在髓系细胞中表达的蛋白家族,家族成员包括LILRB1~5以及一个亲缘接近的成员LAIR1,该受体家族正是以明生物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
此前,以明生物联合德克萨斯大学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原创性研究,阐明了LILRB4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免疫抑制和肿瘤浸润中的作用,并在2021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报告实体瘤中靶向LILRB4的治疗意义。LILRB4(又称ILT3)是髓系单核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表面的一种免疫抑制性跨膜蛋白,在特定血液瘤细胞和实体瘤微环境中的髓系单核细胞表面也有表达。研究表明,LILRB4可抑制抗原呈递细胞激活,导致免疫耐受。
据以明生物新闻稿介绍,IO-202正是一款靶向LILRB4的抑制性抗体,在血液瘤和实体瘤的免疫治疗方面具有广泛潜力。针对血液瘤的临床前研究表明,IO-202可激活T细胞杀伤作用,将“别杀我”信号转换为“来杀我”信号,并通过抑制血液瘤细胞浸润,将“看不到我”信号转换为“我在这里”信号。针对实体瘤的临床前数据表明,IO-202在体外研究中能够增强树突状细胞功能并激活T细胞,且能在体内研究模型中抑制肿瘤生长。
据悉,IO-202目前正处于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适应症的1期临床开发阶段。此外,IO-202针对实体瘤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已经于2022年1月在美国获批。
除了IO-202,以明生物的研发管线还包括了多款髓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根据早先以明生物首席执行官廖晓伶博士在第40届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JPM)上的介绍,公司的研发管线已经覆盖了LILRB整个家族,且成立5年来已经向监管机构递交了3个IND申请,并有两款潜在“first-in-class”新药正在进行1期临床研究,包括这款IO-202以及一款抗LILRB2抗体IO-108。期待这些创新疗法后续研究顺利进行,早日造福患者。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运作管理
 
中国药企国际化需要过几道关?专利纠纷何解?
根据“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提到要推动国内医药企业更高水平进入国际市场,措施包括支持企业开展创新药国内外同步注册,开展面向发达国家市场的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在更广阔的空间实现创新药价值;把握生物类似药国际市场机遇,鼓励疫苗生产企业开展国际认证,按照国际疫苗采购要求生产、出口疫苗。增加在发达国家仿制药注册数量,提高首仿药、复杂制剂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加快产业链全球布局,鼓励企业提高国际市场运营能力,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合作,积极开拓新兴医药市场。
药政方面,也要夯实国际医药合作基础:加强国际药政合作,深入参与国际监管协调机制,在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组织(ICH)相关指南的制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推动加入国际药品检查合作计划(PIC/S),促进国内外法规接轨、标准互认和质量互信。通过推动与重点区域的药品监管合作与互认,为医药产品更便捷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加强与国际草药监管合作组织(IRCH)的交流合作,发挥中药标准全球引领作用。推动国内外行业组织在贸易促进、信息交流、行业自律、应对摩擦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搭建医药国际合作公共服务平台。
上述的政策都意味着“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希望国内企业积极应对全球医药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的新形势,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更高水平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产业体系,也就是业界常说的国内药企国际化之路要在“十四五”期间要打通。
01、评估生意
然而国际化之路要如何打通?国际化要做什么?
药企的国际化实际上就是药品在目标国家上市并完成商业化指标的一个过程。所有产品上市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商业利润,作为生意,必须要评估产品在目标国家上市后是否有利可图,作为特殊商品的药物也不例外。因此在国际化之前,通常要对目标国家的情况先做一个评估。
评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内容:
1.产品的基本信息;
2.预计上市的时间;
3.目标上市国的情况分析,包括市场规模、领先产品、竞品规模等;
4.市场需求调研评估;
5.初步市场调研;
6.初步营业成本信息;
7.目标上市国的价格评估,包括竞争对手的价格等;
8.竞争产品及自己产品的知识产权(专利,资料专属权)的状态。
完成上述的初步评估后,初步确定这个产品是否值得国际化。因为各国的法规不同,我国药企在国际化的时候通常会在当地开一家子公司,或者与当地具备营销条件的公司合作商业化。后者往往就会和我国药企签订license-out的合同。
此外,药品要在目标国家上市并完成商业化指标整个过程中,需要考虑下列六大因素:
1.药品上市注册
2.上市后市场营销规划
3.上市后的价格和医保报销
4.营销团队管理
5.渠道管理及供应链管理
6.知识产权、公关关系和政府事务
每个国家对药品上市的注册标准不一样。
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创新药的上市许可是业界所认为相对较难的;其次是欧盟、西班牙、意大利、瑞士和日本。东南亚的国家则是被认为出口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国家上市后的市场回报也不多,可能还不如国内的一个省份的回报,于是国内的企业愿意布局东南亚的意愿并不高。
02、熟悉规则
国内企业的国际化其实更多指的是在欧美注册上市成功。
目前,我国创新药在欧美上市的案例并不多,业界最常提到的就是百济神州泽布替尼2019年11月在FDA获批上市,当时所批的适应证为治疗经治的套细胞淋巴瘤,这是首款FDA批准的中国本土原研抗癌药。泽布替尼的FDA之旅一路走来都顺风顺水,于是也给了我国创新药企业冲击FDA的希望。
除了常规的上市,FDA还有紧急使用授权(EUA)。EUA可让FDA通过促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所需的医疗产品的可用性,来帮助增强国家针对化学、生物、放射以及核威胁的公共卫生保护。
君实和礼来合作的埃特司韦单抗和巴尼韦单抗双抗体疗法2021年2月就获得FDA的EUA,目前适应证为用于高风险儿科人群的轻中度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以及暴露后预防。该双抗体疗法现在已经在超过15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使用授权。根据已经公开的欧美数据,埃特司韦单抗的订单数已超过100万剂,预计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
君实的埃特司韦单抗是目前国内药企国际化后业绩相当漂亮的一个案例。
君实布局国际化的野心早在2018年就有所痕迹:2018年1月,FDA前分部主任李宁入职公司,目前担任首席执行官。紧接着,2019年8月,CDE前首席科学家王刚也进入公司,成为公司工业事务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质量官,负责公司的生产质量及相关工作。
2020年8月,君实任命Patricia Keegan为首席医学官,Patricia Keegan原是FDA的技术官员,在肿瘤治疗,加入君实生物之前在FDA工作了30年,历任肿瘤产品部医学审评官、临床试验设计和分析部副部长、肿瘤产品部部长,在FDA的最后任职是肿瘤卓越中心副主任。此次加入君实生物后,她将管理公司的临床开发项目,负责临床开发计划的策略、方向和执行,并参与公司整体层面的战略制定。
将美国市场开发为重点的企业,都会考虑引进FDA前技术官员,例如药明生物、天士力、绿叶制药等,这是因为邀请FDA前技术官员加入,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海外市场审批规则以及需求等,更好地布局全球市场。
2021年11月至今,有两个产品攻克FDA上市“被否”引起业界的关注,一个是普那布林,一个是PD-1。
普那布林的失败,有评论认为是恒瑞与万春对于FDA法规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国内外审评细节上的差异,未能真正了解FDA来往沟通信函所反馈的问题,对于FDA认为上市所需的必要的临床数据和CMC数据都没有充分准备,最终才导致不批准的结果。
2022年2月10日,针对本土PD-1的ODAC会议上,委员会投票建议需要在获批前补充额外临床试验,证明信迪利单抗在美国人群和美国医疗实践中的适用性。
普那布林和PD-1两个案例都是因为临床证据不足,背后所反映的是临床试验设计方案不符合FDA的要求,特别是没有按ICH E17指导原则设计国际多中心临床。
PD-1的案例反映了FDA的标准——只有比现有疗法更优的产品才能获批上市,获批上市后才有资格谈价格和医保,后来者将失去优先快速审评的机会,同靶点的产品越早上市审评的资源更有利。
相对应的,肿瘤药国内是2021年才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重申肿瘤新药的上市临床需求是要比现有疗法更优,这个指导原则一发布,激起市场极大反响,国内肿瘤新药的项目的估值泡沫一定程度被“挤掉”。
03、仿制药怎么做?
仿制药则很早就已经启动国际化之路。
在2001年值中国加入WTO之际,发现一直以来国内所认为的“新药”,在世界市场上只能算作仿制药,几乎没有竞争优势。于是当时中国能出口的除了以“功能食品“或”保健品“进入国外市场的中药之外,就只有低端的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没有一种化药或中药通过FDA的临床审查。
加入WTO之后,我国大批药企开始踏上ANDA的申请道路。
根据药智网的数据,在2018年9月,中国药企获FDA批准的仿制药达到226个(不包括收购前已经批准的药品),包括23个暂定批准的药。获FDA批准药品的企业总计32家,华海药业总计60个ANDA号,占比超过国内企业的四分之一,数量最多。
华海、齐鲁、恒瑞、石药等企业这些企业很多以原料药起家,逐步涉足仿制药领域,将大量中国产的优质仿制药输入美国主流市场,为企业带来国际声誉的同时,也相应提升了企业的研发实力,逐步成为国内在FDA上市仿制药的大户。
国内企业仿制药国际化最大的风险是争夺首仿时面临的专利诉讼。
根据美国著名专利诉讼信息提供商Docket Navigator所发布的2015年美国专利诉讼白皮书。东阳光药业在其统计的美国专利诉讼排行榜,在所有行业中排名21位,制药行业排名第10位,当时东阳光处于美国专利诉讼期的仿制药产品有6个。东阳光是国内制药企业在美国挑战专利最多的企业。
东阳光药业最著名的专利挑战莫过于普拉格雷。东阳光药业公司经过数年长期的研发,规避了普拉格雷的数个相关专利,并于2013年7月向美国FDA递交了盐酸普拉格雷包含有第四段声明的首仿药ANDA申请。
2013年7月10日是仿制药厂商可以向美国FDA递交普拉格雷ANDA申请最早的日期,东阳光是当时首家向美国FDA递交首仿药申请的中国企业。
仿制药对原研发起的专利挑战不一定每一次都能获胜。
2022年1月,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确认瑞士诺华制药公司在诉讼中战胜了中国东阳光药业(HEC Pharm Co.,Ltd.)。法院认定诺华关于药物Gilenya(捷灵亚)的专利有效,东阳光药业申请的仿制药可能侵犯这个专利。
Gilenya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药物。根据诺华的报告,2021年Gilenya销售额超过了30亿美元,使其成为诺华销售量排在第二位的药物。这个判决结果使东阳光药业无法在诺华的专利到期前开始出售仿制版的Gilenya。
国内Me-better创新药企业国际化的时候同样也要考虑产品的知识产权的问题。
2022年2月,辉瑞公司在康涅狄格州联邦法院,起诉两名前雇员及其在中国成立的公司,指控他们窃取与辉瑞公司正在开发的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疗相关的小分子GLP-1R激动剂的商业机密。
从目前的案例来看,药企国际化的第一步首先是药品注册上市,无论是百济神州还是君实,药品能够在美国上市的基础还是依靠符合当地法规要求的临床数据。虽然大部分主张国际化的药企都有海归背景的团队,但是国内的法规思维总是在想如何“豁免”临床研究,减少费用,而不是在了解法规变化的趋势后,以目标上市国的法规要求尽可能完成相应的临床研究。
这也意味着在欧美国际化从来不是小企业可以玩的游戏,只有能够负担国外临床动辄过千万美元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费用或首仿药所面临的高额专利费用的大企业才能有望国际化。
然而产品上市只是国际化的一个节点,国内企业攻克了注册关后,下一步就要面临的是市场关了,那又将是另一场战役。
(信息来源:E药经理人)
 
春节期间药店交易量减少,中小型连锁药店该如何经营?
今年,中小型连锁药店该如何经营?
■春节期间药店交易量减少
今年春节期间,各地连锁药店的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连锁药店的线下交易更是清淡。由于受疫情的影响,人口流动相对减少,加上部分药品的销售受到了一定限制,上门的客流量随之减少,不少药店出现了加班店员多于上门顾客的场景。
当然,各地连锁药店该开门的依然开门,该交易的依然正常交易,没有因为客流量少而缩短营业时间,更没有哪家药店就此而关门打烊。因为连锁药店的老板们清楚,这是暂时的现象,不会持续长久,疫情终将过去,医药零售市场终将繁荣。
如今医药零售市场竞争太激烈了,不少城市药店的数量已接近饱和,如果停业几天,很有可能就会流失掉一部分原先属于自己的客户。虽说门店的上门生意少了(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但可以借助自家网上店铺的交易,依然可以走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的路子。
同时,这也不受疫情的影响,只要产品对路,价格适中,配送及时,说不定还会有一定的增量。毕竟人口的红利在这,尤其是在春节期间,暴食暴饮,吃坏肚子的事情屡屡发生,需要药品来解决这些常见病。
■线上线下两条线同时运行
春节已过,人们又进入正常的流程,连锁药店节后的工作又将开始。
目前,连锁药店单一的实体店操作已经开始分化,上了一定规模的连锁药店,都开始走线上线下两条线同时运作的思路。这也不是哪家连锁愿意不愿意的事情,而是在新的形势下必然要考虑的范畴。
在医药零售领域中,医药新零售模式已经凸显出很强的生命力。节后各地的连锁药店,从春节期间的销售实情,已经看到网上销售的前景。原先已经在网上注册了店铺的连锁药店必然会增加品种、创新模式,进一步服务好线上线下的客户。
还没在网上注册的连锁药店,会聘请懂得网店销售的专业人士,筛选自家连锁药店有价值的品种,也在相对应的平台上开设网店,开始线上线下两条线齐头并进的营销模式。
需要提醒的是,互联网营销,不是哪家的专利,医药新零售不是一种单纯的营销模式,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意识的营销观念,这种思路也是中小连锁药店经营者们必然要走的路。
笔者春节期间走访了几家连锁药店,同这几家连锁药店的经营者聊了这个话题,他们以前对互联网医药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如今在新的形势下,不得不对以前的想法作了深刻的反思,现在也开始主动地拥抱互联网,借助互联网打开企业发展的大门。
■是多元化经营还是专业化运作
节后,有关连锁药店的经营,自然会引起各个连锁药店老板的关注。连锁药店的发展方向历来就存在着两种观点,是坚守只做药品生意的专业化操作,还是走大健康式的多元化运作?
当然,这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界限。每家连锁药店都有着自己多年来已经形成的经营思路,另外每家连锁药店所处的方位、所实现的规模、所经营的品种、所掌控的客户不同,固然所决定的方向也不尽相同。
多元化经营可规避不少风险,也有利于全方位操盘大健康系列产品,而专业化运作也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一心一意做药品,可形成自家连锁药店的特色。
不管连锁药店采用哪种经营模式,生存是第一要素,发展是硬道理,只要贴近市场,面向市民需求,顺应当前的医药形势,不断地创新自己的运作模式,都能走出一条路。如若固步自封,不愿意接受新的理念,那无论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最终都将走入一条死胡同。
(信息来源:药店经理人)
 
利润守卫战!医械三巨头GPS业绩公布
GE医疗、飞利浦医疗、西门子医疗三家公司合称GPS,是医疗设备领域的三巨头,2021财年业绩排序有了哪些新变化?
■西门子医疗
2021财年,西门子医疗总营收180亿欧元,同比增长24%,业绩变动主要得益于新诊断业务增长及瓦里安收购(2021财年区间为2020年10月1日-2021年9月30日),调整后息税前利润额为31亿欧元。西门子医疗CEO Bernd Montag表示,西门子医疗将加强研发,进一步布局全球市场,并提高2022财年业绩预期,预计公司全年整体营收同比增长在3%至5%之间。
主营业务:
影像业务营收98.21亿欧元,同比增长8%。在总营收占比54.6%,仍是西门子医疗第一大业务。CT管线增长显著,仍得益于新冠检测。
诊断业务营收54.18亿欧元,增长率38%为三大业务之首,是西门子医疗第二大业务。主要是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对新冠病毒抗原快速检测的高需求,贡献了约10.8亿欧元营收。排除新冠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诊断业务营收增长15%。
临床治疗业务营收17.16亿欧元,同比增长5%。亚洲和澳大利亚的营收增长尤其显著。
瓦里安业务营收约13亿欧元(按2021年4月15日完成收购至2021年9月30日计算),其中,美洲地区营收5.88亿欧元,占比几乎一半;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营收3.47亿欧元;亚太地区营收3.65亿欧元。
区域业务情况:
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营收67.75亿欧元,同比增长43%。美洲地区营收64.07亿欧元,同比增长13%。亚太地区营收48.15亿欧元,同比增长20%,其中,中国区营收23.54亿欧元,同比增长24%,接近亚太区营收的50%,是除德国本土外全球增长最快的区域。
业务变动:
2021年4月15日,西门子医疗宣布完成对瓦里安的收购,折合收购总价约16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近1100亿余元)。瓦里安是全球最大的X射线数字成像公司,也是直线加速器等产品的主要生产企业。瓦里安在放疗市场占据强势地位,在全球安装了超8000套放射治疗系统,占据全球超过50%的放疗市场份额。2021财年,西门子医疗研发费用增涨15%(包括来自瓦里安的1.3亿美元)。
研发费用大增还与Corindus血管介入机器人有关。2021年7月,Corindus途灵最新一代CorPath GRX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控制系统进入NMP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公司成为首家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请的外资医疗设备企业。
此外,2022财年(2021年11月)起,西门子医疗提前进入其“2025战略”第三阶段“New Ambition”。癌症综合诊疗、心血管和神经诊疗、远程护理和数字化将成为企业关注重点。
■GE医疗
2021年,GE医疗实现营收177亿美元,同比下降1.58%;利润29.7亿美元,同比下降3.07%。业绩变动主要受2020年GE BioPharma剥离,以及供应链问题和通货膨胀影响。公司预计,供应链和GE BioPharma带来的影响最多持续到2022上半年。
主营业务:
医疗系统(简称HCS,包含影像、超声、生命关爱解决方案、企业级软件及解决方案)营收157亿美元,同比+2%,占GE医疗总营收89%。
医药诊断(简称PDx,包含造影剂和核示踪剂)营收20亿美元,同比+13%,占GE医疗总营收11%。
GE表示,目前,HCS和PDx需求均已恢复到或高于大流行前的水平。与许多行业类似,企业的供应链正在经历通货膨胀,采购产品所需的关键材料(如电子产品和树脂)的延迟,延迟了公司将RPO转化为收入的能力。为应对近期的波动和成本压力,公司将继续执行结构性成本削减和现金优化行动,以投资于增长和研发。
业务变动:
2021年11月,GE医疗宣布:GE航空、GE医疗,以及由“GE可再生能源、GE发电和GE数字集团”合并而成的专注于能源转型的业务,将成为三家独立的全球领先的投资级上市公司。GE计划在2023年初免税拆分GE医疗,这将是一家以精准医疗为核心业务的公司,GE预计将保留19.9%的股份;在2024年初免税拆分GE可再生能源和GE发电。
2021年第四季度,GE医疗收购外科超声成像和指导领域的领头羊BK Medical,现金收购价格为15亿美元。
管理层变动:
前Integra Lifesciences总裁兼首席运营官Peter Arduini于2022年1月1日接替Kieran Murphy,担任GE医疗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据了解,Peter Arduini曾在GE医疗工作15年,在美国和全球担任过各种领导职务,包括全球影像业务总经理、医疗保健业务和负责美国的销售等。随后,他加入英特格拉生命科学,担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rduini到任后,对英特格拉生命科学进行大力改革,通过多次收购,实现公司产业的多样性,也让公司市值翻了五倍。
飞利浦医疗
飞利浦2021年总营收171.56亿欧元,同比下降1%,医疗业务(仅考虑诊断治疗和互联关护业务)营收132.3亿欧元,同比下降4%,主要受供应链挑战、新冠疫情造成的医院设备安装延迟、呼吸机召回事件影响。集团全年净利润33.23亿欧元,去年同期为11.95亿欧元,同比增长178%,主要受家电业务剥离收益影响。
主营业务:
诊断与治疗业务营收86.35亿欧元,同比增长6%。图像引导治疗实现两位数的增长,诊断成像和医疗超声实现中等个位数的增长。该项业务在北美的两位数增长、西欧的高个位数增长以及拉丁美洲和印度的两位数增长、中国的中个位数增长拉动了整体营收。
互联关护业务营收45.93亿欧元,同比下降18%。睡眠和呼吸护理业务由于新冠疫情趋缓导致订单下降,呼吸机召回也影响了营收情况。
业务变动:
2021年,飞利浦收购动作不断。1月以6.35亿美元收购Capsule,此次收购增加飞利浦包括患者监测、治疗、远程医疗、信息学和互动性解决方案在内的产品组合,符合飞利浦的数字化护理转型战略。
2月以28亿美元收购BioTelemetry,拓展可穿戴式心脏监护仪以及基于AI的数据分析和远程服务。11月收购Cardiologs,补充现有的心脏监测和诊断产品,增加心电图分析和报告服务。
(信息来源:赛柏蓝)
 
 
 


市场分析
 
我国IVD原料领域迎来发展“黄金时代”
近年来,我国体外诊断(IVD)领域上游原料行业在震荡中快速前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国内IVD领域上游原料行业发展短板问题凸显。同时,在国家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的推动下,IVD原料领域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大量IVD上游原料企业乘势而起,并获得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我国IVD原料市场扩增迅速。据动脉橙数据库统计,2021年,我国IVD原料领域共有12家企业完成15次融资,融资总额超34亿元,其中10起融资金额均超亿元。
■国内市场增长迅速企业获得资本青睐
近年来,我国IVD产业发展迅速,国内市场容量向千亿元级迈进。根据菲鹏生物招股书数据,我国IVD市场规模已从2015年的427.5亿元增至2019年的805.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2%;预计到2030年,我国IVD市场规模将达到2881.5亿元,成为全球最大IVD产品消费国。
IVD原料,即用于制备IVD产品的材料,主要包括抗原与抗体、酶与辅酶、探针、引物、微球等。原料的品质对IVD产品的性能和检测准确度影响极大,因此上游环节在IVD产业链中话语权极强。
然而,长期以来IVD原料生产一直是我国IVD产业中的卡脖子环节。IVD原料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但其背后的核心技术并未取得相同幅度的进步。由于IVD原料的研发难度较高,国产IVD原料在生产工艺及纯度质量上仍与进口原料存有差距。随着我国IVD原料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基础研究与开发工作,其研发创新能力与原料工艺质量不断提升。
目前,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较为严峻,IVD原料进口周期变长。国内IVD生产厂商逐渐意识到掌握核心产业链的重要性,开始逐步储备国产供应商资源,建立更加安全的供应链。另外,国内很多IVD生产企业开始向产业链上游渗透,如收购或创立原料公司,以解决原料供应问题。
近年来,IVD原料企业也成为资本的宠儿。2021年,纳微科技、安旭生物、诺唯赞、义翘神州、百普塞斯、优宁维等先后在创业板上市;菲鹏生物在创业板IPO(首次公开募股),募资25亿元。在一级市场,也有多家IVD原料企业获得大额融资,如瀚海新酶完成近8亿元融资,爱博泰克完成12亿元融资。
从鲜有资本问津的小众市场,发展为拥有百亿元规模,我国IVD原料行业用了十余年时间。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我国IVD原料领域市场规模已从2015年的33亿元增至2019年的8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8%;预计到2024年,该领域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详见图)。
从市场格局来看,尽管进口IVD原料依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随着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对产业供应链本地化的重视,我国IVD原料行业正在快速发展,有望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2019年,国产IVD原料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6%,高于进口产品的增速。
■研发瓶颈亟待突破行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我国IVD原料行业起步较晚,市场高度分散,品牌信任度较低,要实现国产替代还面临诸多难点。相较于海外IVD原料企业,我国IVD原料企业研发能力和生产工艺水平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菲鹏生物招股书,因涉及众多技术路径和技术环节,中小型实验室难以构建起完整的底层技术平台。此外,IVD涉及多种诊断方法学,每种方法学又涉及多种诊断项目,所需试剂以及仪器种类繁多,且技术体系差异较大。因此,IVD原料企业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技术体系以及更系统、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对原材料、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各环节进行严格把关,提升核心竞争力。
目前,全球IVD原料市场整体呈现参与者众多、个体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不够等特点。即使是头部企业,全球市场份额占比也较低。IVD原料行业涉及的领域与技术平台众多,单一公司要想实现产品线全覆盖,难度极大。因此,IVD原料企业可通过内生发展与并购扩张并举的方式,建立完整且丰富的产品矩阵,覆盖多种应用场景,就能更好满足下游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此外,IVD原料行业具有较高的品牌壁垒。为保证产品质量,IVD生产厂家在研发阶段通常花费大量时间和资金来验证原材料的可靠性。因此,很多生产企业倾向于选择经营年限长、产品知名度高的核心原材料厂商,客户黏性不断增强。因此,坚持做好口碑营销和客户服务,逐渐塑造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形象,也是企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的一种方式。
事实上,随着国内企业在技术和研发上的不断投入,部分国产品牌已经突破关键技术壁垒,产品性能可与进口厂商比肩。不仅如此,国内IVD原料商在物流供应、技术服务等方面更具优势,如生产周期及运输程序更为可控,供货周期更短,较跨国企业与需求方的沟通成本更低廉等,本土化优势日益凸显。
■行业处于变革时代四大趋势或将呈现
当前,IVD原料行业正处于变革时代,既有头部企业发挥示范效应,市场规模高速增长,也有特色小微企业在细分领域快速扩张,加之金融资本的高度关注,行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并逐渐呈现多种趋势。
首先,形成IVD检测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是IVD原料行业的一大发展方向。企业通过提供从原料、半成品试剂到配套设备的成套解决方案,使下游客户避免出现研发重复投入等问题,有利于推进相关试剂开发,从而快速实现产业化。
其次,高度分散的市场格局为参与者提供了充分的增长和整合空间,产业并购与整合将更加频繁。国内大部分IVD原料商业务方向较为单一,通过并购,尤其是海外并购,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构建更加完善的技术体系,不断增强产品开发和更新迭代能力,搭建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将更容易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再次,以原料为优势,向产业链下游拓展。基于较强的研发与生产能力,许多IVD原料头部企业凭借配套设备及试剂盒等产品开发,向产业链下游市场进军。通过拓展业务模式,进一步提升市场空间,从而带动原料业务实现增长。
最后,企业应聚焦原料产业核心技术,扩大品牌影响力。原料行业的工艺、生产、销售、品牌等壁垒均较高,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通过深耕研发,不断打磨原料研发技术及工艺,将有利于打造优质品牌形象。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2021零售药店TOP20药品有哪些?
01 中国样本零售药店市场表现
2021年RPDB全国样本零售药店药品市场规模为518亿人民币,与2020年相比同比增长4.5%,药品零售市场增速放缓,且销售量呈现负增长,同比下降1%。其中化学药品占药品零售市场的51%,中药及天然产物占药品零售市场的45%。
02 主要品类市场表现
2021年药品零售药店市场中,中成药占据最大的品类份额,达44.9%,其中内科用药占绝大多数,占中成药的77.2%;心血管系统用药、杂类和内分泌及代谢调节用药分列化学药品的前三位。抗肿瘤药的增速远高于其他品类,达74.0%。
03 主要产品市场表现
排名前20的产品共计占到总市场份额的9.7%,其中9个处方药,11个非处方药,基本各占一半。立普妥、万艾可和格华止位列处方药销售额前三名。
(信息来源:医药地理)
 
ADC药物2021年全球销售收入和竞争展望
2022年2月,强生和礼来分别与Mersana和ImmunoGen达成抗体偶联药物(ADC)合作,双方都将投入超10亿美元入局ADC赛道。这两个巨头的加入也让原本就引人关注的ADC药物市场又添加了新的变局力量。
全球ADC药物的整体市场规模在2021年超过50亿美元,这一数字虽然看起来还不如一个超级重磅炸弹产品的年销售额,与ADC领域的吸金热度似乎也不匹配,但是要知道,ADC药物当前多数都还是临床后线疗法,而且一些创新性的首创ADC药物也刚刚获批,市场还在培育之中,它们在上市前两三年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本文主要对ADC药物的市场格局做一分析,供大家参考。
老产品格局已定,新产品潜力初显
Kadcyla(恩美曲妥珠单抗)和Adcetris(维布妥昔单抗)是上市时间比较早的成熟ADC药物,在当前的ADC市场占据绝对优势份额。作为首个实体瘤领域的ADC药物,Kadcyla凭借近20亿瑞士法郎的销售业绩排在首位,同比增长16%,双位数的增幅显示了不错的增长潜力。2021年,Kadcyla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这一适应症的驱动,不过增幅和增长的绝对值较2020年都有所降低,特别是2022年又将面临Enhertu在二线乳腺癌适应症上的竞争,增长趋势或许会进一步放缓。
Seagen/武田合作开发的Adcetris(维布妥昔单抗)合计销售额也突破13亿美元,仅次于Kadcyla市场规模。维布妥昔单抗目前是美国CD30阳性霍奇金淋巴瘤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一线标准疗法,统计学意义上的OS显著改善也使其成为临床基础治疗手段。此外,维布妥昔单抗仍在开展适应症拓展的临床研究。
阿斯利康/第一三共Enhertu(DS-8201,HER2 ADC)、吉利德Trodelvy(戈沙妥珠单抗,TROP2 ADC)显示了巨大的增长潜力。
Enhertu在2019年年末获批,2020年算是首个完整的财务年,在日本之外的市场,Enhertu的2021年全球收入是4.26亿美元(2020年是2.02亿美元)。
2021年,Enhertu在Her2阳性乳腺癌的头对头临床III期研究中披露积极数据,相比Kadcyla显著改善患者OS。Enhertu二线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补充申请已被FDA授予优先审评,2022上半年有望批准上市,相同适应症的申请也已经同步提交欧盟和日本。2022下半年,或将迎来欧盟对Enhertu二线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和胃癌的监管决议,这些都进有利于Enhertu销售额在2022年的进一步提高。
除此之外,Enhertu在三线治疗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研究数据(DESTINY-Breast04)也将在2022年公布并提交上市申请。Enhertu还在在HER2+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开展相关研究。不过,Enhertu在临床试验中的间质性肺病不良反应可能是制约其临床使用的重要因素。
2021年,戈沙妥珠单抗在首个完整年实现销售收入3.8亿美元,是近几年上市的ADC药物中表现比较好的产品。2021年4月,戈沙妥珠单抗治疗三阴性乳腺癌获得FDA完全批准,同时又迎来尿路上皮癌适应症的拓展,促使销售业绩持续增高。2021年11月,戈沙妥珠单抗在欧盟的上市增补了销售收入,仅2021年Q4便收入1.2亿美元。
2022年上半年,戈沙妥珠单抗治疗HR+/HER2-转移性乳腺癌临床Ⅲ期数据将公布,并在下半年提交上市申请。戈沙妥珠单抗的先发优势使其在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市场独占优势,同类产品(如:datopotamab deruxtecan)短期内不会提交相同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当然,在尿路上皮癌种批准的Padcev(enfortumab vedotin)紧随其后,不过两个药物靶向不同的抗原,也算是具有了差异化的患者群体。
葛兰素史克Blenrep(belantamab mafodotin)目前的适应症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末线治疗(5线及以上),临床使用非常靠后,2021年也取得了1.22亿美元的收入,如果能够实现治疗用药线级前移,市场销量也有望大幅提高。
ADC投融资交易火热,合作授权活跃
除了在销售业绩上看到了ADC产品未来增长的信心之外,这个领域的融资和交易合作在2021年也继续保持热度。多禧生物10亿人民币的C轮融资拔的国内“头牌”,荣昌生物26亿美元的交易更是创造了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的新纪录。
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1年ADC药物领域共披露了40多起融资事件(含IPO),六成以上融资发生在国内,热度持续升温。ISAC、PDC、VDC、ACC、AnDC等新型偶联药物也在2021年触发融资事件。
投融资交易火热,合作授权也形式多样。除了单纯产品的合作授权和引进之外,涉及ADC药物技术的合作也在不断增加。信达生物、美雅珂、普方生物、MacroGenics、Mersana和Mersana等国内外公司分别与Synaffix达成数亿美元的合作或拓展合作,助力企业布局ADC药物。此外,Emergence Therapeutics更是将license in玩出了新花样,通过分别引进抗体、Linker和载荷搭建自己的ADC产品。
强生和礼来的加入,使这个领域在2022年的表现更加令人期待。回望2021年,SBT6050和BDC-1001的研究暗淡但没有令免疫刺激偶联药物折戟沉沙,SBT6290已经开始了新的临床研究。展望2022年,有理由相信ADC领域的融资和交易合作仍会延续,期待更优异的临床进展特别是新型偶联药物(如掩蔽肽、载荷前药)积极数据。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2月23日快讯
菟丝子:货源充足,行情低迷,货源走动缓慢,目前市场统货要价27-28元/kg,包含量货要价28-30元/kg。
五灵脂:行情平稳,市场货源走动迟缓,基本以小批量的按需购销走货为主。现市场统货要价45元/kg左右,水洗货售价48元/kg左右。
使君子:使君子行情趋于平稳,货源一般维持小批量购销,现亳州市场多要价在17-18元/kg左右。
竹节参:竹节参属于小品种,近年来少有商关注,行情平稳,目前亳州市场湖北统货1200元/kg左右,云南统货750元/kg左右。
紫苏子:受去年高价影响,市场货源充足,价格下滑,目前大苏子统货价格在40元/kg左右,小苏子价格在29元/kg左右。
韭菜子:市场韭菜子行情低迷,货源走动迟缓,价格较年前下调,目前韭菜子统货价格在40元/kg左右。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2022/2/25 10:40:15      阅读1919次)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