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4/4/25 14:02:43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产业大势
 
把握大健康产业新蓝海,推动经济增长弯道超车
2022年3月以来,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散发,我国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冲击,极大增加了宏观经济下行风险。统筹平衡科学防疫与经济社会有序复工复产和平稳运行,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伴随着“动态清零”疫情防控的深入推进,防疫物资与健康消费成为国民刚需,我国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超过十万亿的蓝海市场正日渐成型。
01、市场洞察 厘清大健康产业市场全景
大健康产业强调传统医疗产业模式结构转型,从单一救治模式延伸为“防—治—养”一体化的产品与服务模式。
从全球市场发展来看,大健康产业已成长为全球规模最大、发展势头强劲的朝阳产业之一。生物医药、数字医疗、高端设备、慢病管理、养老产业等诸多医疗细分领域迎来高速发展期,大健康产业迎来全域数字化、全链路数字化新常态。
● 全球市场规模与布局方面,2021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达13,935亿美元,其中,北美是全球第一大市场,市场份额达到40%以上,聚集强生、百时美施贵宝、艾伯维、辉瑞、默沙东、礼来等龙头跨国公司总部,形成旧金山湾区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基地;欧洲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市场份额维持在20%以上,集聚罗氏、阿斯利康、诺华、拜耳等龙头跨国公司总部,形成了巴塞尔(瑞士)、阿尔萨斯(法国)、南巴登(德国)为代表的跨国界生物医药产业中心;亚洲、非洲合计市场份额约为25%左右,在医疗市场领域,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 从全球大健康产业细分领域发展阶段来看,化学仿制药、品牌中药、中低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已较为成熟;创新药、基因检测、分子诊断、医疗机器人、医药电商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细胞治疗、生物信息学等正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与市场导入初期阶段。
● 应用场景方面,“服务+”、云端、虚拟测试和远程临床试验、院内机器人手术和护理、人工智能影像诊断等智慧医疗应用成为全球大健康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 生物技术方面,基因疗法、CRISPR基因编辑、肿瘤和阿尔兹海默症药物开发、细胞疗法、合成生物学等重大疾病专药研发、新型疗法成为目前全球生物制药领域的研究前沿。
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发展至今,形成了医疗产品及服务和健康产品及服务两大赛道高质量发展的格局。人口老龄化率持续走高致使国家加大医保支出是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伴随着2021年中国老龄化率达到18.9%,医养结合将成为国内市场最大的健康服务领域。
● 国内市场规模与布局方面,2021年中国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达8万亿元,增幅达8.1%,其中,医药行业占市场份额的半数以上,健康养老服务次之,医疗、保健品和健康管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产业结构有待完善;产业布局集中在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区,呈现多龙头集聚态势。
● 从顶层政策部署来看,“健康中国2030”战略构成了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强调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水平,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基地。《“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产品创新和产业化技术突破、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增强供应保障能力、推动医药制造能力系统升级、创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五大任务,并结合技术发展趋势,以专栏形式提出了医药创新产品产业化工程、医药产业化技术攻关工程、疫苗和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程、产品质量升级工程、医药工业绿色低碳工程等五大工程。在多重战略叠加下,伴随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国大健康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02、锚点定位 聚焦国内大健康产业核心趋势
在国内疫情常态化防控管理及疫情影响下,国民健康消费攀升,老龄人口进程加快,慢性疾病患病率上升,个人健康服务需求新增,与此同时,前沿医疗技术不断迭代,诊疗设备陆续推新。相关政策引导下,我国大健康产业在数字化转型、康复医疗布局、医疗支付创新、全病程管理、医疗碳中和达成、精准医疗落地、创新药械出海等领域加速突破,资本投资的热点则聚焦在养老产业、健康管理、商业医保、医疗美容、在线医疗、养老旅游、智慧医疗、康复医疗、医药电商、基因序列等领域。
03、布局思辨 研判大健康产业园区运营方向
立足疫情精准防控与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的社会面发展要求,地方政府或园区发展大健康产业要增强系统性布局。
● 布前沿——依托辖区内平台载体,引入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打造集政策解读、行业洞察、医疗科研成果展示、前沿技术追踪与推广、产品应用、学术专项交流与行业交流、高精尖人才培训为一体的创新性综合平台,积极布局国际前沿大健康技术热点,推动创新能力及产业化建设。
● 强特色——依托当地医教研资源优势,通过客观全面分析论证,部署发展智慧医疗,开发疫情常态化防控管理下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供应、突发预警等综合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信息系统,整合重大疾病防治药品、疫苗、防护物资和诊疗设备等的供应保障,挖掘开放覆盖大健康需求的多种应用场景,塑造区域大健康产业特色品牌。
● 促开放——对大健康产业全链条进行诊断,优化园区大健康产业规划,开展大健康产业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建设,完善医药流通、健康智造、健康金融等产业配套,帮助企业嵌入产业链加快协同发展,打造产业高度开放、服务接轨国际的大健康产业高地。
(信息来源:医药地理)
 
6家国内实体瘤CAR-T疗法进展如何?
2021年,复星医药的阿基仑赛注射液和药明巨诺的瑞基奥仑赛注射液接连在中国上市,CAR-T产品在国内实现“破冰”,不过这两款产品针对的都是血液瘤,同时,目前国内大部分进入临床阶段的CAR-T疗法也都是在血液瘤领域布局,而事实上2021年最新的全球癌症数据指出,约90%的癌症发病率都由实体瘤引起,因此CAR-T的实体瘤治疗可以说是目前市场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
国内科济药业、斯丹赛、博生吉、传奇生物等企业均在布局CAR-T的实体瘤治疗,并已经或正在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1、科济药业
科济药业无疑是国内实体瘤CAR-T疗法管线布局最多、进展最为迅速的企业,其实体瘤CAR-T疗法包括:
CT041——靶向CLDN18.2蛋白的自体CAR-T细胞候选产品,适用于治疗CLDN18.2阳性实体瘤,主要治疗胃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GC/GEJ)及胰腺癌(PC),是全球唯一已获得美国FDA和中国国家药监局及加拿大卫生部的IND/CTA批准并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研究的靶向CLDN18.2的CAR-T细胞候选产品。今年3月,CT041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完成了中国确证性Ⅱ期临床试验的首例患者入组,主要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二线治疗失败的Claudin18.2(CLDN18.2)表达阳性的晚期胃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科济药业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向中国国家药监局提交NDA,并计划于2022年下半年在北美启动2期临床试验,于2024年向美国FDA提交BLA。
CT011——潜在全球同类首创的CAR-T细胞候选产品(人源化GPC3 CAR-T),具有治疗肝细胞癌(HCC)的概念验证临床数据,目前已在中国完成I期试验患者入组,预计在2021年下半年启动II期试验。
CT0180——表达靶向GPC3抗体融合T细胞受体(aTCR)的融合蛋白的自体T细胞产品。临床前研究显示,在小鼠异种移植模型中,CT0180可有效识别和杀死GPC3阳性肝细胞癌细胞并大幅抑制HCC肿瘤生长,体内及体外的细胞因子释放低于GPC3 CAR-T细胞,提升了过继性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及适用性。
CT0181——靶向GPC3抗体融合T细胞受体共表达IL-7细胞因子的自体T细胞产品。临床前研究表明,与GPC3 CAR-T细胞相比,CT0181在具有低细胞因子释放的实体瘤异种移植物中显示出卓越的抗肿瘤功效、T细胞持久性及免疫记忆。
此外,科济药业还有针对间皮素、GFR/EGFRvIII等的实体瘤CAR-T疗法在研中。
产业化方面,科济药业在上海及美国均拥有生产基地,具备端对端的质粒、病毒载体及CAR-T细胞生产能力,能够独立自主地生产CAR-T细胞以支持中国的临床试验,及独立自主地生产慢病毒载体以支持全球的临床试验。其中,科济药业在张江金山基地的GMP生产工厂取得了中国第一张CAR-T细胞疗法的药品生产许可证,预计每年可支持多达2000名患者的CAR-T治疗;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RTP CGMP生产工厂成功通过官方的设施检查,将每年为700名患者提供额外的自体CAR-T细胞产品产能。
2、斯丹赛
2022年4月,斯丹赛宣布FDA已授予其靶向GCC的自体CAR-T治疗产品GCC19CART快速通道资格。GCC19CART是一款用于治疗复发难治转移型结直肠癌(R/R mCRC)的实体肿瘤疗法,专门设计用于靶向并清除表达结直肠癌肿瘤标记物鸟苷酸环化酶C(GCC)的癌细胞。GCC19CART在中国开展的研究者发起的早期临床试验(IRB)中,累计入组35名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在剂量爬坡实验中接受了2X10^6的GCC19CART 细胞/千克剂量的8名患者中,观察到了50%的客观缓解率。
斯丹赛计划于2022年年中,在美国启动旨在评估GCC19CART在复发难治转移型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及有效性的I期临床试验。
3、博生吉
2022年4月,博生吉开发的靶向B7-H3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注射液(研发代号:TAA06注射液)临床试验申请获得CDE受理,用于治疗神经母细胞瘤。这也是获CDE受理的首个B7-H3靶向的CAR-T细胞产品。
B7-H3在正常人体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但在人恶性肿瘤如胰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肺癌、透明细胞肾癌、骨肉瘤、尤文肉瘤、神经脑胶质瘤等实体肿瘤中异常高表达。据悉,TAA06注射液前期体内外药效学研究和安全性评价上,取得了优异的数据。该产品已于2022年3月先后获得了FDA的孤儿药认定和罕见病认定。
同时,TAA06注射液也是博生吉申报的首个针对实体瘤适应症的产品,目前博生吉已建成约1万平米的符合GMP规范的全自动CAR-T细胞生产基地,为CAR-T细胞药物的商业化奠定了基础。
4、传奇生物
国内靶向CLDN18.2的CAR-T疗法中,传奇生物的LB1908紧随科济药业的CT041。
LB1908利用了纳米抗体设计,确保了对CLDN18.2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临床前研究表明,LB1908 CAR的抗原结合区域与CLDN18.2特异性结合,具有高亲和力。LB1908在体外和体内(人类肿瘤移植小鼠模型)的抗肿瘤作用是靶标特异性的。LB1908仅对表达CLDN18.2的细胞具有细胞毒性,但对人类原代细胞或表达Claudin 18.1的细胞没有细胞毒性。在临床前研究中,LB1908在细胞源性异种移植瘤(或CDX)胃肿瘤小鼠模型和CDX胰腺肿瘤小鼠模型中显示出显著的抗肿瘤效果。
目前,这款CAR-T疗法已经进入剂量递增I期临床试验,在首例接受最低剂量LB1908治疗的患者中,它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初步抗癌活性。
据悉,传奇生物计划进一步扩展在中国的临床试验,并准备在2022年上半年在美提交IND申请。
LB2101是传奇生物靶向GPC-3的“武装”CAR-T疗法。它在表达靶向GPC-3的嵌合抗原受体(CAR)以外,还同时表达着一个被肿瘤微环境中的信号激活的跨膜蛋白。因此,它不会影响CAR-T细胞特异性,还能改善细胞的浸润、增殖和持久性。在体外和体内研究显示,LB2101以靶标依赖的方式具有强大的肿瘤杀伤作用,而无脱靶细胞毒性。
5、重庆精准生物
2021年9月,重庆精准生物的CAR-T产品C-4-29细胞制剂靶向治疗“CD70表达阳性的晚期肾细胞癌”适应症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这也是国内首个针对肾细胞癌实体瘤的CAR-T产品。
据悉,CD70靶点为重庆精准生物国内首创开发,兼具血液和实体肿瘤双应用场景的创新靶点,据此开发的C-4-29细胞制剂,可用于治疗患有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或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RCC)患者。其首个适应症(MM)临床试验于2020年12月10日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并已启动I期临床研究。
6、信达生物
2022年2月,信达生物宣布其研发的全球首创通用“模块化”抗紧密连接蛋白18.2(Claudin18.2)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注射液(研发代号:IBI345)在治疗晚期Claudin18.2阳性实体瘤的临床试验中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据介绍,IBI345相较于传统CAR-T细胞的潜在优势包括:1)通过利用抗体的“靶向标定”作用,放大抗原靶点信号,引导CAR-T细胞进入肿瘤并启动识别和杀伤效应。2)通过调节抗体给药,调控CAR-T细胞活性,达到控制毒副效应的目的。3)“模块化”CAR-T具有通用性,可以结合不同抗体,通过序贯或同时给予一种以上靶向不同抗原靶点的抗体,治疗抗原表达高度异质性的实体肿瘤或抗原缺失导致的肿瘤复发,从而有望在实体瘤CAR-T治疗中取得突破,并降低CAR-T细胞治疗费用,提高患者CAR-T细胞治疗可及性。
(信息来源:医谷)
 
2021年全球10大热门领域药物市场格局:PD-1/PD-L1、BTK……
新冠疫情是2021年全球药品市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催生一个千亿美元药品市场蛋糕的同时,也给不少专科药物的医院处方和商业表现带来了或多或少的不利影响。
不过对于热门领域的药品市场规模,2021年仍是扩张趋势。PD-1/PD-L1赛道MNC产品全部保持正增长势头,Enhertu的崛起让HER2再次成为炙手可热的竞逐靶标,BTK领域风云再变幻,自免领域新产品风云争霸,各玩家气势汹汹……
本文给大家汇总分析一下全球10大热门领域药品当前的市场格局和未来竞争趋势,供大家参考。
NO.1 PD-1/PD-L1
当前,全球范围内共获批上市了19款PD-1/PD-L1药物,相较于2020年增加了7款产品,其中6款为国产PD-1/PD-L1药物。尽管竞争激烈,但全球市场规模依旧快速增长,已经超过330亿美元。
具体药物来看,Keytruda仍然一骑绝尘,全球销售额持续走高且增幅也最大,达到171.86亿美元;Opdivo在首次下滑之后,借助新获批的消化道等肿瘤领域适应症,再次回归正增长,但与K药的差距并未缩小;Tecentriq和Imfinzi保持了在增幅和增长绝对值上积极面。总的来说,MNC公司的几款产品在2021年都保持了积极乐观的态势,但竞争格局并未发生变化。
然而,对于国内产品来说,则是喜忧参半。信迪利珠单抗和替雷利珠单抗实现了正增长,分别达到3.73和2.55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但出海之途尚未破茧。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大幅缩水,从2021年12亿左右降至了4.12亿元;恒瑞的表现也不乐观,按2021年财报披露的医疗机构实际采购量计大约13亿元。
2021年,国产PD-1/PD-L1又有5家产品加入竞争,尽管面临第一梯队全部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却也有顺势而起的表现。康方生物的派安普利单抗,获批4个多月就实现了2.12亿元的收入,而且这还是在适应症没有差异和领先优势下取得的业绩。2022年,第二阵营也将再次发力,其中不乏具有适应症和药物形式差异的优势产品,各家产品将交出怎样的答卷依旧值得关注。
NO.2 新冠药物
新冠疫情阻挡了PD-1/PD-L1领域的药王之路,但也成就了新一代“苗王”。Moderna和BioNTech凭借mRNA疫苗一战成名,市值最高时超过了千亿美元。“宇宙药厂”辉瑞的全球制药业务排名再次跃升为TOP1,也吸引国内企业竞相布局mRNA技术和产品。
Comirnaty在2021年销售额达到367.81亿美元,创下药品首年上市销售的纪录,也成为新一代药王。国内公司中,科兴中维、智飞生物等也搭上了新冠疫苗这班快车。尽管没有披露详细数据,但推测科兴中维的新冠疫苗在2021年净利润达到了900亿元左右。
抗体药物在临床治疗上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因病毒的不断变异而导致市场销售或分发几度停摆和反复。默沙东的小分子新冠口服药占据先发优势,虽然有效性不足,但也接近10亿美元。辉瑞的3CL蛋白酶抑制剂Paxlovid是目前最有效的小分子药物,也是WHO推荐的优选药物,其优势在于对抗广泛的病毒变异亚种,但也存在药物相互作用担忧。随着奥密克戎的大流行,感染者症状减弱,对Paxlovid的需求似乎也并不是那么强烈。不过,Paxlovid上市1周就获得了7600万美元收入,截至2022年2月初的合同销售额可能已经达到了220亿美元。
NO.3 BTK
2021年,全球范围内没有新的BTK抑制剂上市,市场仍有5款产品占据,规模也是达到了110亿美元以上。不过,市场份额仍是伊布替尼一品独大,但是增长幅度和趋势已经明显放缓。
伊布替尼增势放缓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新适应症上市,另一方面是遭受阿卡替尼和泽布替尼的竞争。尽管如此,在来那度胺专利过期后,伊布替尼或将成为肿瘤领域的新晋小分子“王者”。
2021年,阿卡替尼和泽布替尼增势都十分明显,分别达到12.38亿美元和2.18亿美元。其中,泽布替尼国内销售为1.012亿美元,几乎占到全球销量的一半。
小野制药和吉利德的Velexbru(tirabrutinib)以及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分别只在日本和中国上市。2021年,奥布替尼实现销售收入2.41亿元人民币;此外,基于BTK抑制剂在多发性硬化症(MS)领域的潜力,渤健与诺诚健华达成许可及合作协议,诺诚健华于2021年9月收到了渤健1.25亿美元首付款。
BTK C481S突变的新一代产品进展不断,特别是Pirtobrutinib在2021年ASH会议上公布的数据再次彰显竞争优势。数据显示,无论是BTK治疗疾病进展还是不耐受停药,接受Pirtobrutinib治疗都具有显著疗效,特别是CLL/SLL患者中,优势更加明显。
NO.4 HER2
ADC药物的成功,特别是DS-8201的横空出世,让HER2再次成为热门领域的竞争靶标。尽管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已然落幕,但HER2领域能够与其匹敌的竞争药物依然没有出现。目前,专利期的HER2创新药受关注的也不外乎妥卡替尼、马吉妥昔单抗、恩美曲妥珠单抗(Kadcyla)、trastuzumab deruxtecan(Enhertu)和维迪西妥单抗。
可以说,恩美曲妥珠单抗在专利期药物中仍是主要的市场霸主,作为首个实体瘤领域的ADC药物,凭借近22亿美元的销售业绩排在首位。2021年,Kadcyla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这一适应症的驱动,不过增幅和增长的绝对值较2020年都有所降低,特别是2022年又将面临Enhertu在二线乳腺癌适应症上的竞争,增长趋势或许会进一步放缓。
Enhertu在2021年的全球收入为4.26亿美元,相较于2020年实现翻倍(2.02亿美元)。2021年,Enhertu在Her2阳性乳腺癌的头对头临床III期研究中披露积极数据,相比Kadcyla显著改善患者OS,在FDA优先审评加速下有望2022年上半年获得批准。
维迪西妥单抗是首个国产HER2 ADC药物,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8400万元。同时,通过与Seagen达成的授权协议,荣昌生物收到2亿美元的首付款。
不过,马吉妥昔单抗却不乐观。2021年,全年度收入仅1230万美元,甚至不抵一些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物的市场表现。同时,在确证性临床研究中,也没有相对于曲妥珠单抗显示OS获益。
NO.5 双特异性抗体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国产PD-1/L1药物开发浪潮中的锤炼,国内抗体药物的开发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双特异性抗体、三特异性抗体甚至四特异性抗体等诸多形式的药物不断涌现。因此,基于PD-1/L1、CD3、CD47、4-1BB、HER2和CLDN18.2等靶点组合的多特异性抗体成为受青睐的药物。目前,发布了《双特异性抗体类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对于双特异性抗体的未来临床开发或将提供指导意义。
基于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全球批准上市的双抗类药物共5款,分别为罗氏艾美赛珠单抗(factor IXa/factor X,2017年上市)、安进贝林妥欧单抗(CD19/CD3,2014年)、Trion公司卡妥索单抗(EpCAM/CD3,2009年上市,适应症撤销)、强生amivantamab(EGFR/c-Met,2021年上市)和罗氏faricimab(VEGF-A/Ang2,2022年上市)。
但在市场表现方面,只有获批血友病的艾美赛珠单抗超越了重磅药物门槛,2021年收入为30.22亿瑞士法郎;此外,贝林妥欧单抗安进披露的数据为4.72亿美元。Amivantamab作为备受关注的EGFR/c-Met双特异性抗体,也是首个二线治疗EGFR exon 20肺癌的获批药物,强生并未公布其2021年内7个月的销售业绩。
NO.6 自身免疫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通常是由于机体内的免疫系统异常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反应造成自身机体伤害的一系列疾病,全球已经发现超过80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自身免疫疾病药物在全球制药企业的业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前10家企业,自免领域的业务收入就超过900亿美元,可见体量之大。
2021年,JAK靶点可谓是自免领域“最操心”的药物。在托法替布安全性数据公布之后,所有药物的上市申请都被FDA按下延迟键,虽然最终修改了产品标签、添加了黑框警告之后陆续放行。但是,JAK产品的预期普遍下调,市场估值也不能同日而语。
Humira可能是这个领域“最幸运”的产品,虽然提前丢了药王的名头,但也在生命周期内敲开了200亿美元大门,也不枉费艾伯维专利“森林法则”的捭阖。Bimzelx(bimekizumab)可能是“最悲情”代表,尽管一口气在在头对头研究中相继击败司库奇尤单抗、乌司奴单抗、阿达木单抗等一众明星产品,但2021年上市销售的4个月内,并未打开欧盟市场,收入仅400万欧元。当然,主要还是因为只获批了银屑病一项适应症,却面对瑞莎珠单抗、古塞库单抗、依奇珠单抗、阿普米司特、乌司奴单抗、阿达木单抗及其生物类似物等众多“王者”丛立,也难怪礼来在mirikizumab临床研究结果优于司库奇尤单抗的情况下,也不谋求上市申请。
总之,自免领域“头牌”众多,IL-4Rα、IL23p19、17A/IL-17F、PDE4、JAK/Tyk、CD20等重磅药物之间的头对头研究更是令人眼花缭乱。2022年,这个领域将再次演绎怎样的“风云际会”,也只能拭目以待。
NO.7 CDK4/6
CDK4/6是调节细胞周期的关键因子,能够触发细胞周期从生长期(G1期)向DNA复制期(S期)转变。CDK4/6抑制剂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2021年,CDK4/6抑制剂领域的竞争趋势也没有太大变化,依旧是Ibrance一家独大,Verzenio和Kisqali奋起直追。
2021年,Ibrance销售额为54.37亿美元,相对于2020年来说,只增加了4550万美元。因此,辉瑞在2021年以6.5亿美元的预付款、潜在14亿美元的里程碑和3.5亿美元的股权投资,获得Arvinas的PROTAC产品ARV-471全球合作开发和商业化权益。辉瑞此举也不难理解,势在守护自己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辉瑞哌柏西利和礼来阿贝西利也都在国内获批上市,诺华的利柏西利和先声药业引进的曲拉西利也处于上市申请阶段。不过,曲拉西利的适应症有所差异,并不会改变CDK4/6抑制剂在乳腺癌的竞争格局,反倒是恒瑞上市了国内首款CDK4/6抑制剂达尔西利,会迎来怎样的商业化表现,特别是在恒瑞目前境遇之下,自然值得关注。
NO.8 GLP-1R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人体胃肠道黏膜天然分泌的一种“肠促胰素”,可以与胰岛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并刺激胰岛素分泌,进而产生降低血糖的作用。GLP-1受体激动剂类降糖药物的优点在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胰岛素,而且可以减少食物摄取和延缓胃排空,有利于控制体重,可以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当前,全球范围内共上市8款GLP-1R激动剂类降糖药(不含复方制剂),2021年全球市场规模大约为155亿美元,主要还是被诺和诺德和礼来把控。
GLP-1受体激动剂领域,虽然竞争者众,但格局似乎已定。礼来凭借Trulicity(度拉糖肽)依旧稳坐GLP-1单品老大,但相对诺和诺德的早已不是绝对优势。因此,GLP-1R/GIP双激动剂tirzepatide的市场表现将至关重要。Tirzepatide已经申请上市,此前在多个大型III期SURPASS研究中显示优势疗效,并且在与司美格鲁肽的“头对头”PK中也获得成功。除此之外,tirzepatide还被开发用于治疗肥胖以及合并肥胖的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NASH等。
诺和诺德方面,自然也守正出奇。核心产品司美格鲁肽(Ozempic)皮下注射制剂销售收入为337.05亿丹麦克朗(约53.59亿美元),口服制剂Rybelsus销售收入为48.38亿丹麦克朗(约7.69亿美元),二者合计贡献385.43亿丹麦克朗(约61.28亿美元收入)。而随着减肥适应症的放量,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利拉鲁肽(Victoza)虽然下滑已成事实,但2021年仍有23.93亿美元收入,特别是中国区在Victoza进入医保后的快速放量,同比增长45%达到15.44亿丹麦克朗(约15.92亿元)。
此外,诺和诺德为了更好地与礼来的Trulicity竞争,以及应对即将上市的tirzepatide,发起了司美格鲁肽高剂量适应症的扩展申请。可以预见,礼来和诺和诺德将在2022年继续“相恨相杀”。
NO.9 CAR-T疗法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即从患者的血液中提取T细胞,并在体外对这些细胞进行基因改造,给它们装上识别癌细胞表面特定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CAR),使这些细胞能够靶向在肿瘤细胞表面表达的靶抗原。然后,将这些改造之后的细胞进行大量扩增,再输注回患者体内,从而增大CAR-T细胞在体内的存活率。CAR-T细胞在患者体内一旦存活,将继续繁殖,最终实现对癌细胞的攻击。
当前,全球共有7款CAR T产品上市。2021年,国内也进入细胞治疗元年,复星凯特引进的阿基仑赛(Yescarta)和药明巨诺瑞基奥仑赛相继获批上市。2022年,传奇生物开发的西达基奥仑赛也被FDA批准上市,创造了CAR T领域的国内传奇。
 
细胞疗法领域是吉利德在肿瘤领域的战略高地,吉利德凭借2款产品仍在稳步扩大市场版图。Yescarta在2021年销售额为6.9亿美元,较去年增加23%;Tecartus首个完整财年也实现1.7亿美元销售收入。近期,阿基仑赛在大B细胞淋巴瘤(LBCL)中又获得了里程碑式批准,成为首个可用于二线淋巴瘤治疗的CAR-T,也有望在美国的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同时,马里兰州弗雷德里克的CAR-T制造工厂开始商业化生产,在南加州和阿姆斯特丹的现有产能上又提供了新保障,而产能的保障正是诺华早期竞争受限的因素。
诺华的Kymriah是FDA批准的首款CAR-T细胞疗法,随着覆盖范围的扩大,在2021年销售额达到5.87亿美元,同比增长24%。去年10月,Kymriah第3项适应症上市申请获美国FDA和欧盟EMA受理,用于既往接受二线治疗后复发或难治性(r/r)滤泡性淋巴瘤(FL)成年患者。
BMS在CAR-T领域也有两个产品上市,Breyanzi和Abecma在2021年合计贡献2.51亿美元。不过,Breyanzi由于面对诺华和吉利德的同类产品竞争,首年业绩表现并不如意,仅8700万美元。同时,Abecma在2022年也将面临传奇生物和强生合作的西达基奥仑赛的竞争。BMS对Breyanzi寄予厚望,视其为未来两年对BMS销售额提供重要贡献的5款药物之一,并预计2029年可实现30+亿美元收入。
NO.10 PCSK9
PCSK9(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是一种神经细胞凋亡调节转化酶,不但参与肝脏再生,调节神经细胞凋亡,还能与肝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结合,干扰LDLR的再循环,降低肝脏从血液中清除LDL-C能力,进而导致高胆固醇血症。研究表明,PCSK9水平与胆固醇、ox-LDL、甘油三酯显著相关,是他汀类药物之后公认的最有效的降脂靶点。
2021年,PCSK9领域的竞争格局同样没有变化,也没有新玩家进入。全球范围内上市的3款PCSK9抑制剂,在2021年达到了15.5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安进Repatha市场份额占比依旧最高。
不过,安进2022年的销售额可能并不会增长太多,有分析师预测甚至低于2021年的表现,主要原因是诺华的Leqvio(inclisiran)竞争。但是,inclisiran在欧洲2021年的销量仅1200万美元,2022年将登录美国市场。
Leqvio在维持剂量期间每六个月给药一次,而Repatha至少每月一次。分析师认为,Inclisiran整体的低价策略可以让诺华在与保险公司的报销谈判和折扣空间中获得更大的影响力,能够在Repatha和Praluent因支付者障碍而陷入困境的领域中崭露头角。
国内企业中,信达、恒瑞、康融东方和君实生物等也有PCSK9抑制剂产品的布局,且四家产品也处于Ⅲ期临床。近期,信达生物在202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公布了PCSK-9抑制剂(IBI306)治疗中国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III期临床结果,显示IBI306相对于安慰剂组,在12周LDL-C水平较基线下降的百分比有显著改善,并计划今年提交IBI306新药上市申请。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研发投入最多,这15家生物医药公司上榜
近日,行业媒体Endpoints News发布了2021年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15家药企榜单(The Endpoints R&D 15)。文章表示,2021年15强总计研发投入高达1240亿美元,与3年前相比增长了22%。在Endpoints News的榜单上,罗氏(Roche),辉瑞(Pfizer)和默沙东(MSD)位居前三。今天这篇文章里,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将与读者朋友分享榜单的详细内容。
公司:罗氏(Roche)
研发投入:157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14%)
研发投入约占销售额比重:23%
Endpoints的文章指出,罗氏的研发投入在过去10年里增长了74%。近年来,罗氏旗下的基因泰克招募了Broad研究所的科学家Aviv Regev博士负责早期研发,为药物开发带来了AI和机器学习方面的全新思考。Regev博士曾经在2021药明康德全球论坛分享AI革新药物研发的思考。
罗氏公司靶向血管生成素-2(Ang-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双特异性抗体疗法Vabysmo今年获得美国FDA的批准,用于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这是FDA批准治疗这两种眼科疾病的首款双特异性抗体。
此外,该公司靶向CD20和CD3的双特异性抗体mosunetuzumab近期获得欧盟EMA人用药品委员会的积极意见,有望成为首款获得监管批准的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
公司:辉瑞(Pfizer)
研发投入:138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47%)
研发投入约占销售额比重:17%
Endpoints的文章指出,对于辉瑞来说,最重要的研发进展来自新冠疫苗Comirnaty和抗病毒疗法Paxlovid。这两款产品在疫情中为挽救全球生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该公司与BioNTech的合作让辉瑞能够利用其制造能力,在mRNA这一创新治疗模式的进一步开发中占据有利位置。
在新冠疫苗和抗病毒疗法之外,该公司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近日连续获得两个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其通过收购Arena Pharmaceuticals公司获得的S1P受体调节剂etrasimod也在3期临床试验中获得积极顶线结果,计划今年启动监管申请递交。
公司:默沙东(MSD)
研发投入:122.5亿美元(比2020年减少8%)
研发投入约占销售额比重:25%
默沙东在继续扩展重磅PD-1抑制剂Keytruda的应用范围之外,也在积极拓宽其研发管线。去年,该公司斥资约115亿美元收购了Acceleron Pharma公司,获得潜在“first-in-class”肺动脉高压疗法sotatercept。在近日举行的投资者会议上,该公司高管表示,心血管疾病领域将是在癌症以外,该公司的重点研发领域之一。其现有心血管疾病的后期研发和产品管线是去年的三倍,其中包括口服PCSK9抑制剂MK-0616,多种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等。预计到2030年,8款心血管疾病疗法有望获得批准。
公司:强生(Johnson & Johnson)
研发投入:119亿美元(医药部,比2020年增加24%)
研发投入约占销售额比重:16%
强生旗下杨森公司与传奇生物合作开发的靶向BCMA的CAR-T疗法西达基奥仑赛(cilta-cel)近日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MM)。
该公司计划在今年对公司构架进行重组,分离出消费者健康业务,聚焦于研发创新。预计在未来3年中递交14款潜在重磅新药的上市申请。
公司: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 Myers Squibb)
研发投入:113.5亿美元(比2020年增加2%)
研发投入约占销售额比重:25%
百时美施贵宝收购新基(Celgene)的举措让研发投入几乎翻倍,这一研发投入规模在去年继续维持。该公司的LAG-3抗体疗法relatlimab成为首个FDA批准的LAG-3抗体,与抗PD-1抗体Opdivo联用,治疗罹患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成人和儿童(12岁及以上)患者。
该公司潜在“first-in-class”心肌肌球蛋白别构抑制剂mavacamten,在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3期临床试验中也获得积极结果。这款新药有望在本月获得美国FDA的批准,它被行业媒体Evaluate列为今年有望获批的创新重磅疗法之一。
其研发管线中拥有多款基于度胺类分子进一步优化产生CELMoD分子,其中iberdomide和CC-92480可能未来取代目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来那度胺和泊马度胺。
公司:阿斯利康(AstraZeneca)
研发投入:97.3亿美元(比2020年增加62%)
研发投入约占销售额比重:26%
阿斯利康与第一三共(Daiichi Sankyo)在抗体偶联药物(ADC)方面达成的合作不断获得积极结果。靶向HER2的Enhertu不但在二线治疗乳腺癌的临床试验中与获批ADC相比,将疾病进展风险降低72%,而且近日获得FDA授予的优先审评资格,用于治疗携带HER2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该公司与Ionis Pharamceuticals公司联合开发的反义寡核苷酸疗法(ASO)AZD8233在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2b期临床试验中,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73%,达到试验的主要终点。
其靶向CTLA-4的单克隆抗体tremelimumab也已经进入监管审评阶段,有望成为FDA批准的第二款CTLA-4抗体。
公司:诺华(Novartis)
研发投入:95.4亿美元(比2020年增加6%)
研发投入约占销售额比重:18%
诺华公司的靶向放射性配体疗法Pluvicto(lutetium Lu 177 vipivotide tetraxetan)近日获得美国FDA的批准,成为首款用于治疗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阳性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靶向放射配体疗法。
在今年的AACR大会上,该公司公布了其KRAS G12C抑制剂JDQ443的积极1期临床试验结果。在接受推荐剂量治疗的患者中,ORR为57%(4/7)。诺华公司即将展开3期临床试验,评估其治疗携带KRAS G12C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
公司:艾伯维(AbbVie)
研发投入:70.8亿美元(比2020年增加8%)
研发投入约占销售额比重:12.5%
Endpoints的文章指出,艾伯维研发管线中靶向c-MET的ADC疗法telisotuzumab vedotin是受到广泛关注的研发项目之一。它近日获得美国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特定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这款疗法具有成为重磅疗法的潜力。
与Genmab合作开发的靶向CD20和CD3的双特异性抗体epcoritamab在治疗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LBCL)患者队列时达到63.1%的客观缓解率。
公司:礼来(Eli Lilly and Company)
研发投入:70.3亿美元(比2020年增加16%)
研发投入约占销售额比重:21%
礼来公司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抗淀粉样蛋白抗体donanemab已在2期临床试验中达到主要终点,将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临床进展速度延缓32%。礼来也已启动donanemab的滚动申请,寻求美国FDA的加速批准。
另一款值得关注的疗法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GIP(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受体双重激动剂。礼来已在2021年10月向FDA递交上市申请,并计划使用优先审评券。这款疗法有望在2022年中旬获批。此外,这款疗法还在3期临床试验中用于治疗肥胖症患者。
该公司的IL-13抗体lebrikizumab作为单药或与外用皮质类固醇联用,在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关键性3期临床试验中均获得积极结果。
公司: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
研发投入:69亿美元(比2020年增加2%)
研发投入约占销售额比重:15%
葛兰素史克近日宣布将斥资约19亿美元,收购Sierra Oncology,囊获创新JAK抑制剂momelotinib。它在治疗骨髓纤维化患者的一项关键性3期临床试验达到所有主要和关键次要终点,预计将在今年第二季度在美国递交监管申请。
葛兰素史克的研发管线在2021年迎来了两款新药获批:PD-1抑制剂Jemperli与HIV疗法Cabenuva,后者是一款长效注射疗法,能将每日服药改为每个月接受一次治疗,是治疗HIV感染者范式上的一大改变。
公司:赛诺菲(Sanofi)
研发投入:62亿美元(比2020年增加3%)
研发投入约占销售额比重:15.1%
赛诺菲与再生元合作开发的重磅IL-4/IL-13抑制剂Dupixent有望不断继续扩展使用人群,它已经获得优先审评资格,作为添加维持治疗,治疗6个月至5岁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儿童患者。近日还获得优先审评资格,用于治疗12岁以上嗜酸性食管炎患者。
此外,该公司的特异性靶向补体C1s蛋白的单克隆抗体Enjaymo(sutimlimab-jome)获得美国FDA批准,成为首款用于治疗冷凝集素病患者的疗法。
该公司的创新酶替代疗法Xenpozyme(olipudase alfa)获得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的批准,成为首个获批治疗酸性鞘磷脂酶缺乏症的疗法。
公司:吉利德科学(Gilead)
研发投入:53.5亿美元(比2020年增加6%)
研发投入约占销售额比重:19%
吉利德科学旗下Kite公司开发的CAR-T疗法Yescarta近日获得FDA批准,用于二线治疗大B细胞淋巴瘤(LBCL)成人患者。这是近30年来,首款与标准疗法相比,改善患者预后的获批疗法。
该公司靶向Trop-2的“first-in-class”抗体偶联药物Trodelvy (sacituzumab govitecan-hziy)在治疗接受过多种前期治疗的HR阳性/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3期临床试验中达到主要终点。
公司:安进(Amgen)
研发投入:48亿美元(比2020年增加14%)
研发投入约占销售额比重:18%
安进公司的两款“first-in-class”疗法,KRAS G12C抑制剂Lumakras和哮喘疗法Tezspire去年获得FDA的批准上市。在近日举行的投资者会议上,该公司表示将在人类数据、多特异性分子、和人工智能辅助的药物开发方面加大投入,促进攻克难于靶向的靶点。
其研发管线中的潜在“first-in-class”疗法包括靶向DLL3的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器tarlatamab和IL-2突变体融合蛋白efavaleukin alpha等。
公司:武田(Takeda)
研发投入:47亿美元(比2020年增加15%)
研发投入约占销售额比重:15%
2021年,武田的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xkivity(mobocertinib)和抗病毒疗法Livtencity(maribavir)获得FDA的批准上市,分别为携带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或实体器官移植(SOT)后难治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该公司还达成一系列合作,拓展新治疗模式的开发。比如,该公司收购了致力于开发γδT细胞疗法的GammaDelta Therapeutics公司,旨在开发治疗实体瘤和血液恶性肿瘤的即用型细胞疗法。该公司还在开发基因疗法方面达成多个合作,探索非病毒载体递送方式,以及通过人工智能开发用于基因疗法的新蛋白。
公司: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
研发投入:45亿美元(比2020年增加12.5%)
研发投入约占销售额比重:20%
勃林格殷格翰和礼来联合开发的SGLT2抑制剂Jardiance(empagliflozin)今年获得美国FDA的批准,用于减少成人心衰患者的心血管死亡以及住院风险,为更广泛的心衰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方案。
该公司的IL-36R抑制剂spesolimab也已经获得美国FDA的优先审评资格,有望今年获批治疗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GPP)的发作。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行业动态
 
我国牵头制定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国际标准获批发布
近日,由我国牵头多国专家参与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国际标准《体外诊断检测系统-核酸扩增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要求及建议》(ISO/TS 5798:2022)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发布。
我国于2020年2月向ISO申请该国际标准立项,并于2020年11月27日获准立项。在国家标准委的指导下,国家药监局组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心)、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和国内相关企业的专家,与其他14个国家的专家组成“ISO/TC212临床实验室测试和体外诊断系统技术委员会——ISO/TC276生物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工作组(ISO/TC212/JWG6)”,负责该国际标准制定相关工作。该标准从立项到发布用时16个月,经过29次会议研讨,向全球征集1282条意见,先后修改完善23版,是ISO/TC 212国际标准中用时最短的非快速程序制定标准。我国专家团队全程深度参与该国际标准的制定,发挥了关键作用。
该国际标准涵盖了利用核酸扩增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方法的设计、开发、验证和确认以及实施要求和建议,对临床标本的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相关要求作了详细的阐述,不仅考虑了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应用场景,也对体外诊断试剂开发商和制造商具有适用性。
该国际标准的发布,充分体现了我国体外诊断领域的技术创新水平,将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方法提供全面的规范性指导,为全球疫情防控标准化工作贡献了中国智慧。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四大医药流通巨头2021财报大比拼
近日,国内四大流通巨头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华润医药、九州通相继公布了2021年财报。
在2021年里,国药控股以5210亿元总营收排第一,其次是上海医药(总营收2158.24亿元),再次是华润医药(总营收2368.06亿港元,折合人民币1976.84亿元),九州通(总营收1224.1亿)。
而在2020年,国药控股实现总营收4514.15亿元,同比增长7.3%;上海医药总营收1919.09亿元,同比增长2.86%;华润医药总营收2004.23亿港元,同比下滑1.97%;九州通总营收1108.6亿元,同比增长11.42%。
在2021年归母净利润中,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华润医药、九州通分别实现了77.59亿元、50.93亿元、37.69亿港元、24.5亿元,同比去年净除了九州通下降了20.4%,其它三大巨头都在增长。
从最核心的经营业务来看,2021年,国药控股的医药分销业务销售额近3900亿元;上海医药的商业业务贡献收入1906.2亿元;华润医药的医药分销业务实现收入1991.25亿港元;九州通的商业分销业务实现销售1047.51亿元。
具体如下:
01 国药控股
2021年收入同比增长14.2%至5210亿元;归母净利润达77.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95%。利润端增速略低于部分机构此前超10%的增长预期。
国药控股透露,公司净利润增速低于收入因:1、器械分销板块新冠相关耗材利润率较低;2、零售板块,较低利润率的处方药和降价的创新药占比较高;3、国药一致确认商誉/无形资产减值人民币2.86亿元。
相比2020年,国药控股费用率管控良好。尽管在集采、新冠疫情以及物流成本纳入销货成本项目下(导致毛利率下滑0.19个百分点)的背景下,国药控股2021年毛利率下降0.38个百分点至8.45%,但其2021年销管理费用率保持在4.45%,财务费用率保持在0.65%。
国药控股医药分销业务2021年销售额近3900亿元,同比增长12.0%;医疗器械分销板块录得收入人民币1080亿元,同比增长21%;零售业务录得销售额人民币290亿元,增长20%。
2021年国药控股的医疗器械分销板块、零售业务之所以能够实现20%的增长,主要得益于高值耗材的国采、联盟采购常态化、心脏支架、骨科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正式落地,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联合颁布的零售药店“双通道”政策,进一步促进了处方药、创新药由院内向院外的流转等因素影响所致。
另外,据了解,国药控股拥有的国大药房旗下门店8798家,较2020年增加1138家、专科药房1461家,较2020年增加144家和双通道药房403家。
02 上海医药
2021年,上海医药实现营业收入2158.24亿元,同比增长12.46%。实现归母净利润50.93亿元,同比增长13.28%,还原研发费用后达到70.81亿元,同比增长15.0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40.01亿元,同比增长4.7%,还原研发费用后达到59.88亿元,同比增长9.32%。
2021年,研发总投入达到25.03亿元,同比增长26.94%。上海医药坚持自主研发和BD双轮驱动,已有3款1类新药上市,在研创新药39项,改良型新药8项,其中6项创新药管线处于关键性研究或临床III期阶段。另外,其上药睿尔目前共有16个在研罕见病项目。
医药工业实现收入250.98亿元,同比增长5.71%,毛利率58.7%,其中60个重点品种销售收入147.24亿元,同比上升9.31%,平均毛利率71.38%;其商业业务贡献收入1906.2亿元。
药品批发企业收入前10位占比55.2%,上海医药占比8.45%,位于全国第二位,尚有提升空间;此外,上海医药进口疫苗代理实现销售收入43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医药正在加速中药大品种开发,引进云南白药战投。上海医药旗下拥有7家核心中药子公司等,重点品种包括麝香保心丸、参麦注射液、瓜蒌皮注射液、新癀片、银杏酮酯、胃复春片、养心氏片、八宝丹、瘀血痹和乳癖消等。
2021年,引入云南白药战投后,上海医药将云南白药品牌经验与公司丰富管线和强研发能力深度结合,合作二次开发新老品种,目标制造6个以上8亿元大品种,预计带来20-30亿元增量收入。
03 华润医药
2021年,期内集团实现收益2368.06亿港元,同比增长18.2%;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7.69亿港元,同比增长14.31%,基本每股收益为0.60港元。
主要受疫情缓解影响,业绩实现恢复性增长。2021年,华润医药制药、医药分销、药品零售三个主要业务分部的收益占比分别为14.9%、81.9%以及3.2%。
其中,制药业务实现收入386.14亿港元,同比增长19.9%;医药分销业务实现收入1991.25亿港元,同比增长17.9%;医药零售业务实现收入76.05亿港元,同比增长17.6%。
2021年公司实现毛利353.80亿港元,同比增长9.6%,毛利率为14.9%,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主要系医药分销业务毛利率下滑影响。
受疫情缓解及外延并购带动,华润医药的制药业务中自我诊疗(CHC)板块、处方药板块及生物药板块收入增长显著,其中CHC业务实现收入167.33亿港元,同比增长31.5%,主要系阿胶系列产品、儿科、感冒及皮肤业务收入同比大幅上升;处方药板块实现收入193.65亿港元,同比增长11.9%;生物药业务实现收入4.39亿港元,同比增长176.7%,主要系公司完成博雅生物和海斯制药的并购所致。
04 九州通
九州通202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224.1亿,同比增长10.4%;实现归母净利润24.5亿,同比下降20.4%;每股收益为1.27元。
2021年,公司营业成本1125.7亿,同比增长11.5%,高于营业收入10.4%的增速,导致毛利率下降0.9%。期间费用率为6.1%,同去年相比变化不大。
报告期内,九州通的商业分销业务实现销售1047.51亿元、同比增长10.70%,毛利74.03亿元、同比增长3.93%。截至报告期末,业务覆盖1.2万家公立医院、19万家基层及民营医院、17.5万家连锁及零售药店等实体终端客户;覆盖京东、阿里、壹号、乐药等12家知名电商平台。
此外,公司总代总销品牌推广业务(包括药品和医疗器械)实现销售130.10亿元、同比增长11.01%;毛利13.88亿元,同比减少12.77%,主要是报告期内毛利较高的个别总代产品销售较少所致。其中,药品总代理实现销售49.30亿元、同比增长3.68%,增长放缓主要是受可威销售下降影响,如剔除可威影响,则销售同比增长31.06%;器械总代理品牌推广业务实现销售80.80亿元、同比增长16.02%,毛利率6.91%(净利率较高)。
九州通的两大战略业务板块——医疗器械和中药均实现业绩稳健增长。2021年,九州通医疗器械板块实现销售240.14亿元、同比增长12.55%,占公司整体销售额比例为19.62%;中药板块销售持续攀升,同比增长11.59%至32.39亿元。其中,中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5.75亿元,同比增长8.42%;毛利率23.89%,同比提升1.03个百分点。
小结
综合对比四大医药流通巨头财报,可以看到,2021年,药品耗材集采朝常态化稳步发展,“双通道”落地实施,处方外流加速等都给企业带来或多或少的获益。此外,在报告期内,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利好医药流通发展的政策,例如《关于“十四五”时期促进药品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给流通企业的业务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积极影响。
另外,新冠疫苗、中药、互联网+大数据、创新药等也都是医药流通巨头们重点布局的方向及“心头好”,还有通过收购拓展公司业务的例如上海医药、华润医药...现在乃至未来差异化、高品质创新都是企业们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因素。
国内四大医药流通巨头里,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华润医药为国有控股企业,九州通为民营企业。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竞争监测
投资动向
 
维梧资本联合成立!新锐获4款RNAi药物大中华区独家权益
4月25日,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宣布其已与维梧资本(Vivo Capital)成立一家合资公司Visirna Therapeutics,新公司的总部将设在上海。同时,Arrowhead公司还与Visirna公司签订一项授权协议。根据协议,合资公司将获得在大中华区(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开发和商业化Arrowhead公司的4种在研RNAi药物治疗心脏代谢疾病的独家权利。
公开资料显示,Arrowhead公司开发的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致病基因来治疗顽固性疾病。RNA干扰(RNAi)是一种存在于活细胞中的机制,它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特定蛋白质的产生。Arrowhead公司开发的RNAi疗法利用了这种基因沉默的自然途径。使用广泛的RNA化学组合和高效的传递模式,该公司开发的疗法可触发RNA干扰机制,诱导快速、深入和持久的靶向基因敲除。
本次,Arrowhead公司与维梧资本成立的Visirna公司致力于将Arrowhead公司的创新药物带给大中华区患者,公司总部将设在上海。根据新闻稿,维梧资本的附属基金向合资公司提供了6000万美元的初始资金,同时维梧资本也将利用其在大中华区的资源支持合资公司,特别是帮助合资公司招募领导团队,并积极参与公司发展、临床和监管战略。维梧资本管理合伙人卢红波博士和维梧资本董事总经理Gaurav Aggarwal博士将加入Visirna公司董事会。
根据协议条款,Visirna公司获得独家许可,在大中华区开发和商业化四种在研RNAi疗法用于治疗心血管和代谢疾病,并将全权负责这些产品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Arrowhead公司将有资格获得基于授权产品未来净销售额的特许权使用费。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新华制药一跃成阿兹夫定生产和经销商,国产新冠口服药谁能率先突围?
4月26日晚间,新华制药发布公告称,公司与真实生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真实生物同意新华制药为其拥有的阿兹夫定等产品在中国及经双方同意的其他国家的产品生产商和经销商。
消息一出,4月27日,新华制药A股涨停开盘,报11.35元/股;港股高开14.91%,报5.01港元/股,随后一路上涨,于4月27日上午11:09时起在香港联交所短暂停牌,报6.55港元/股,上涨50.23%,暂停交易。
对此,新华制药随后发布公告称,短暂停牌以待公司发出可能涉及公司内幕消息之公告,H股股份停牌对A股无影响。
阿兹夫定之所以如此受关注,在于它有望成为首个获批的国产新冠口服药。公开资料显示,阿兹夫定不仅是国内已获批的第三款本土艾滋病治疗药物,还是一款在研新冠药物。
目前,阿兹夫定治疗新冠适应症尚未获批,但相关的概念股已被资本市场热炒多日,新华制药A股6天4板的股市表现便有所印证。
有望竞逐首款国产新冠口服药
真实生物阿兹夫定带飞一众概念股
真实生物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集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创新药研发企业,致力于抗病毒、抗肿瘤、心脑血管以及肝脏疾病等创新药物的研发,尚未在资本市场登陆。
公开资料显示,真实生物阿兹夫定作为一款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最早用于艾滋病适应症。2021年7月,真实生物自主研发的阿兹夫定获得国家药监局的附条件上市批准,用于与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及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联用,治疗高病毒载量的成年HIV-1感染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真实生物才开展了阿兹夫定治疗新冠肺炎的研究。
而今,阿兹夫定治疗新冠肺炎的研究进展如何?根据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披露的信息显示,真实生物分别于3月10日、4月2日申请了II类沟通交流会、III类沟通交流会,当前状态为“已反馈”。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的《药物研发与技术审评沟通交流管理办法》指出,II类会议为药物在研发关键阶段而召开的会议。市场多认为这意味着真实生物阿兹夫定治疗新冠肺炎“揭盲”越来越近。
此外,在4月16日的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建东报告阿兹夫定在治疗新冠适应证上的研发情况和进展,称阿兹夫定治疗新冠轻重症都非常有效。
具体而言,蒋建东院士表示,对于阿兹夫定的临床药效,患者口服用药3-4天核酸转阴,平均用药时间6-7天,平均9天出院。
由此,尽管阿兹夫定尚未获批用于新冠适应症,但诸多新进展让市场认为其极有可能成为首款获批上市的国产新冠口服药,与此药物相关的概念股也备受市场关注。
尘埃落定?
新华制药成真实生物阿兹夫定生产经销商
此前,市场对于真实生物阿兹夫定合作方有颇多猜测,华润双鹤、奥翔药业等企业均为其有力候选者。诸多“烟雾弹”也带动了股市情绪,引发一轮又一轮上涨热潮。
如自从华润双鹤被传与真实生物签订代理生产、销售协议后,便一路大涨。有统计显示,3月24日至4月26日收盘,华润双鹤股价累计涨幅已超过90%。此外,奥翔药业也有类似股市表现。
而今,随着一纸官宣文件,目前市场上明晰的真实生物阿兹夫定合作方为新华制药,至于华润双鹤等一众药企是否有所合作,暂未可知。
公开资料显示,新华制药旗下拥有化学原料药、医药制剂、医药中间体三大支柱产业,其化学原料药年生产能力4万吨,医药中间体50万吨,固体制剂280亿片(粒),注射剂10亿支。
值得注意的是,公告一出,市场情绪高涨,但亦有质疑的声音出现。其中质疑声最高的便是,新华制药作为阿兹夫定等产品的生产商和经销商,是否就意味着其将参与到适应症为新冠肺炎的阿兹夫定生产?或许仅仅是艾滋病适应症呢?
对此,在新华制药发布的公告中,具体适应症确实未曾提及。而其在今日称将后续发布涉及公司内幕消息之公告,截止发稿,暂未收到上述所提及的公告内容。
国产新冠口服药研发进展胶着
谁能最先突出重围?
不过,阿兹夫定是否能够成为首款获批的国产新冠口服药还存在诸多竞争。
仅四月以来,多家公司就其新冠药物披露最新消息,研发进展可谓胶着。
4月2日,真实生物申请三类沟通交流会,专家称,阿兹夫定(Azvudine,简称FNC,RdRp抑制剂)用于新冠治疗的三期临床已经结束;
4月6日,开拓药业公布了其新冠口服药普克鲁胺(AR拮抗体)治疗新冠肺炎轻中症的全球多中心三期临床关键数据结果;
4月17日,君实生物发布新冠口服药VV116(RdRp抑制剂)最新研究成果,在小鼠模型上,抗病毒效果显著优于利巴韦林,且能缓解肺部组织的病理损伤情况;4月19日,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公示了君实生物/旺山旺水VV116头对头对比辉瑞Paxlovid早期治疗轻度至重度新冠肺炎的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4月18日,科兴制药在年报中披露新冠口服药SHEN26(RdRp抑制剂)进展,临床前工作基本完成,之后将开展临床工作,拟募资3亿快速推进临床;
4月19日,歌礼制药宣布,其口服小分子候选药物ASC11(3CLpro抑制剂)有望成为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药物。
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一共有11款新冠口服药项目正在进行中,目前进展到三期研究阶段分别为君实生物VV116,开拓药业普克鲁胺以及真实生物阿兹夫定,算是走在前列。
除真实生物阿兹夫定外,君实生物VV116,开拓药业普克鲁胺最新进展如何呢?
君实生物VV116
VV116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旺山旺水、中国科学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共同研发。
2021年10月,君实生物宣布与旺山旺水达成合作,共同承担该药物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开发和产业化工作。
2022年1月17日,有消息报道,VV116已在国内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正在推进国内上市(预计下半年)。
2022年4月17日,君实生物发布新冠口服药VV116(RdRp抑制剂)最新研究成果,在小鼠模型上,抗病毒效果显著优于利巴韦林,且能缓解肺部组织的病理损伤情况。
2022年4月19日,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公示了君实生物/旺山旺水VV116头对头对比辉瑞Paxlovid早期治疗轻度至重度新冠肺炎的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此前,这款药物已在乌兹别克斯坦获紧急使用授权,这是继默沙东、辉瑞新冠口服药获批之后,全球又一个获批上市的新冠口服药。
开拓药业普克鲁胺
2021年12月27日,开拓药业发布了其新冠口服药普克鲁胺治疗新冠非住院患者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进展报告,但情况并不理想。据显示,该项III期临床试验的中期分析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对此,开拓药业表示将调整方案继续推进。
4月6日,开拓药业公布了其新冠口服药普克鲁胺(AR拮抗体)治疗新冠肺炎轻中症的全球多中心三期临床关键数据结果;结果显示,普克鲁胺能降低新冠患者的住院/死亡率,特别是对于服药超过7天的全部患者,保护率达100%;在伴有高风险因素的受试者中(特别是中高年龄组),也能显著降低住院/死亡率,保护率均达到100%。
普克鲁胺为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原本为治疗前列腺癌的药物,新冠疫情发生后,临床试验证实该药对新冠具有治疗作用。
此外,开拓药业在美国、南美(包括巴西)、亚洲(包括中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两项普克鲁胺用于轻中症非住院新冠患者的III期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NCT04870606和NCT04869228)和一项用于重症住院新冠患者的III期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NCT05009732),并于巴拉圭获得针对住院新冠患者治疗的紧急使用授权(EUA)。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资本竞合
 
有望完全恢复致病蛋白正常功能,新锐完成1.11亿美元B轮融资
日前,成立于2019年的生命科学公司Sionna Therapeutics(以下简称Sionna)宣布正式走出隐匿模式,并完成1.11亿美元的B轮融资。该公司致力于开发针对囊性纤维化(CF)的高效、差异化治疗方法。本轮融资获得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推进在CF中有潜力完全恢复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CFTR)功能的新型小分子药物开发。Sionna计划在未来12个月递交两款在研疗法的IND申请。
CF是一种可能致命的严重遗传疾病,由CFTR基因突变引起,导致肺部和呼吸道粘液积聚、胰腺功能受损和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可能对健康和预期寿命产生严重影响。据统计,全球有超过10万名CF患者,约90%患者携带ΔF508基因突变,它影响CFTR蛋白的NBD1结构域的稳定性并损害CFTR功能。尽管目前已经批准了一些治疗方法,在CFTR的其他靶点上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大多数ΔF508突变患者并未恢复完整的CFTR功能。NBD1对于CFTR的功能正常化以及在呼吸道、消化系统和其他器官中产生正常、可自由流动的粘液至关重要。
Sionna正在开发的小分子药物管线,旨在通过稳定CFTR的NBD1蛋白域来完全恢复CF中缺陷的CFTR蛋白功能。在具有临床预测能力的体外CF模型中,Sionna的NBD1靶向小分子药物与其它互补调节因子结合,已证明有可能使受ΔF508基因突变影响的CFTR蛋白折叠、成熟和稳定性正常化。这使得CFTR能够适当地运输到细胞表面,并正常调节离子和水的流动。通过将ΔF508基因突变患者的CFTR功能完全恢复到正常人的细胞水平,Sionna的药物管线有可能为CF患者提供潜在“best-in-class”的临床治疗方案。
Sionna还计划推进其它靶向NBD1和互补调节因子的小分子药物开发,包括靶向NBD1与CFTR的ICL4和TMD1蛋白域相互作用的界面。Sionna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为其第一个NBD1靶向药物SION-638以及其针对ICL4的药物SION-109提交IND申请。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市场风云
 
全球最贵药物!诺华SMA基因疗法Zolgensma业绩强增,即将落地中国
4月26日,诺华发布2022年Q1财报,报告期内营收125.31亿美元(+5% cc),净利润22.19亿美元(+26% cc)。(*cc:按固定汇率计算)
其中,备受关注的诺华治疗脊髓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基因疗法Zolgensma实现营收3.63亿美元,同比增长18%,主要增长原因由欧洲和新兴增长市场的准入范围扩大推动。
据公开资料显示,诺华Zolgensma是全球首个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疗法,定价为212.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358万元),也被称为“史上最贵药物”。
目前Zolgensma已在40多个国家获批,2022年1月,在我国也获得了临床试验默示许可。
据悉,目前全球共有3款SMA疗法获批,除了Zolgensma外,还包括渤健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Spinraza)以及罗氏的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Evrysdi)。
目前Spinraza、Evrysdi都已在国内获批,其中渤健的Spinraza已成功进入我国2021年医保新增目录。
Zolgensm多国获批、进医保 业绩逐年强劲增长
资料显示,SMA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由于缺乏功能性SMN1基因,SMA导致运动神经元的快速和不可逆丧失,影响肌肉功能,包括呼吸、吞咽和基本运动。SMA是2岁以下婴幼儿群体中的头号遗传病杀手,其中1型SMA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病例的60%。如果不进行治疗,90%以上的患者在2岁时会死亡或需要永久性通气。
诺华Zolgensma是首个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的基因疗法。该疗法将可以表达SMN蛋白的正常基因,装载在AAV9病毒载体中,患者通过静脉输注给药,注入的基因将使得患者体内能够持续表达SMN蛋白。患者只需注射一次即可。
2019年5月,Zolgensma获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2岁以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
2020年3月,Zolgensma获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批准,用于治疗2岁以下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儿童患者,包括在诊断时为症状前(pre-symptomatic)的患者。需要指出的,接受Zolgensma治疗的患者,必须抗AAV9抗体为阴性。据估计,在日本,每年约有15-20例SMA患者有资格接受治疗。据悉,Zolgensma日本获批后,价格被下调至155万美元。
2020年5月,Zolgensma(onasemnogene abeparvovec)获得了欧洲EMA有条件的批准,用于治疗1型脊柱性肌肉萎缩症(SMA)(疾病最严重形式)患者,以及具有三个SMN2基因拷贝的SMA患者。据悉在欧洲,每年约有550-600名婴儿患有SMA。
……
由于Zolgensma定价高昂,其上市后业绩如何兑现一直成为业内关注焦点。
有业内人士指出,Zolgensma的增长潜力主要来源于被更多国家批准和更多国家的医保覆盖,以及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提高新生儿的SMA筛查率。
据悉,在美国市场,诺华和相关保险公司合作,患者家属可以分期5年来支付费用,平均每年42.5万美元。
此外,在日本和英国,Zolgensma均已被纳入医保。
2020年5月,Zolgensma被纳入日本健保,患者只需支付30%费用;
2021年3月Zolgensma被纳入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据悉,英国NHS与诺华在价格方面达成了一定的协议折扣,但具体数额并没有对外公布。但NHS对此表示,这是一项“对纳税人公平的价格”,与诺华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
从业绩表现上来看,Zolgensma连年强劲增长。
2019年,Zolgensma实现3.61亿美元的销售额。(当年5月全球首次获批)
2020年,Zolgensma实现9.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收入涨幅超150%。
2021年,Zolgensma实现营收13.51亿美元,同比大增47%。
2022年Q1,Zolgensma实现营收3.63亿美元,同比增长18%。
由于对比同类需要经过长期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的药物,Zolgensma只需接受一次静脉注射给药,实现长期缓解甚至治愈的优势,因此尽管费用高昂,业界对于Zolgensma的前景还是比较看好。
据投资公司杰富瑞(Jefferies)公司估计,Zolgensma的销售额2022年有望增长到16亿美元,将来的峰值为27.5亿美元。
我国SMA药物获批现状
前文提到,目前全球已获批3款SMA疗法,除了Zolgensma,还包括渤健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Spinraza)以及罗氏的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Evrysdi)。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目前都已在我国获批,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在2021年还成功进入我国国家医保新增目录。
01
渤健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
2016年12月,Spinraza在美国获批,成为全球首个SMA精准靶向治疗药物。
2019年2月,Spinraza在中国上市,用于治疗5q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并成为中国首个治疗SMA的药物。
此前Spinraza由于在国内定价接近70万一支,但在澳洲仅售41美元,引发我国舆论一片哗然。(实际澳洲采购价76万,但可报销。)
2021年1月,渤健推出新的援助方案:患者第一年自付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的费用从原有的约140万元降低至55万元,降幅约60%;之后每年的自付费用从原有的平均每年约105万元降低至55万元,降幅约50%。
而早在进入2021年国家新增医保目录以外,成都等一些地方医保已经将诺西那生钠纳入报销范围,患者每年最低可自付2-3万元即可使用诺西那生钠治疗。
此外,广州“穗岁康”、佛山“平安佛”等普惠型保险(商保)也将诺西那生钠纳入,综合来看,患者每年只要100元-180元左右,就能获得最高累计200多万元-300多万元的医疗保障。
2021年12月,Spinraza被纳入最新医保目录,据相关消息,价格降至33000/支,降幅超90%。
销售业绩方面,Spinraza在2020年的全球销售额为20.5亿美元,2021年的业绩为19亿美元,同比下滑7.3%。
02
罗氏 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
2020年8月,Evrysdi获FDA批准上市,成为首个获批上市的靶向RNA的小分子。据报道,Evrysdi在美国的定价需参考患者的体重,年治疗费用约237万元人民币。
2021年6月,利司扑兰在我国获批,用于治疗2月龄及以上患者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这是首个在中国获批治疗SMA的口服疾病修正治疗药物。
据悉,利司扑兰在国内的上市定价为6.38万元(60mg/瓶),患者援助方案为“买3瓶赠送6瓶”,相当于慈善援助后单瓶价格为21267元,年费用约30万元-100万元不等。
2021年,利司扑兰同样赶上国家医保谈判“班车”,但结果显示,利司扑兰并未进入当年医保新增目录。
价格方面,尽管目前新浪医药暂未获悉利司扑兰最新价格动向。
但值得关注的是,利司扑兰虽未进入2021国家新增医保目录,但此前其也进入了一些地方医保。
根据济南时报报道,2021年8月,山东省济南市惠民保险“齐鲁保”首次将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利司扑兰口服和诺西那生钠都纳入了报销的范围。
按照保险条例,两种SMA治疗药物在“齐鲁保”中报销额度可达到70%,上至30万元封顶,并可实现在医院和药店同步双通道报销。
业绩方面,据悉,由于2020年8月才在全球首次上市,2021年利司扑兰第一个完整的销售年显示,其全球销售额为6.59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SMA治疗方面,诺西那生钠、利司扑兰都需要经过长期治疗,而曾定价为1350万/针的天价药Zolgensma具有只需接受一次静脉注射给药,可实现长期缓解甚至治愈的优势。
目前,诺西那生钠、利司扑兰在我国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价,以满足更多患者之需。
未来Zolgensma落地我国又将会有怎样的价格策略?几款产品又将如何分夺市场?新浪医药将持续关注。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赛诺菲剥离口服抗精神病药物Teralithe
近日,国外生物医药网站FiercePharma报道称,赛诺菲已将抗精神病药物Teralithe LP 400mg长效制剂和Teralithe 250mg可分割片剂在法国的权利转让给Laboratoires DELBERT,双方已于今年3月31日签订了协议。
Teralithe LP 400mg和Teralithe 250mg均为口服抗精神病药物,在赛诺菲制药业务销售比例中仅占很小一部分。通过此次收购,Laboratoires DELBERT加强了其中枢神经系统的投资组合。
目前,Laboratoires DELBERT产品组合中已有14种产品,预计2022年的销售额将达到3000万欧元以上,并实现2位数的年增长。
(信息来源:一度医药)
 
安进放弃双特异性抗体MP0310,5000万美元预付款打水漂
4月26日,Molecular Partners宣布,其合作伙伴安进(Amgen)已通知该公司,就两家公司共同研发的DARPin疗法新型定制蛋白质药物MP0310(AMG506),决定在战略管线审查后将该药的全球权利归还给Molecular Partners。
目前,MP0310正在进行Ⅰ期临床试验。MP0310的Ⅰ期试验刚刚开始揭示临床发现该疗法在初始剂量后激活免疫刺激受体4-1BB。试验的第二部分将专注于寻找进一步研究的剂量,预计将于2022年下半年完成。Molecular Partners将寻求在科学会议上展示完整的Ⅰ期临床数据。
2018年12月18日,安进与Molecular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和商业化Molecular Partners的DARPin平台双特异性抗体MP0310(FAP X 4-1BB),以及评估MP0310与安进的BiTE抗体组合的效力。彼时,根据该合作协议条款,Molecular Partners将获得来自安进5000万美元的预付款,并有资格获得高达4.97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和商业里程碑付款,总共价值超5亿美元。
DARPins疗法是一类新的小分子蛋白治疗剂,衍生自天然锚蛋白重复蛋白,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结合蛋白之一,负责多种功能,如细胞信号传导和受体结合。DARPin疗法基于mono-DARPin蛋白质构建,即结合单个特定目标的强大而有效的蛋白质。DARPin蛋白可以治疗单一途径的疾病(称为单-DARPin疗法)或有效组合两种或多种mono-DARPin蛋白形成multi-DARPin蛋白,组合了单一蛋白mono-DARPin的这些蛋白可以结合多个靶标(或单个靶标上的多个位点)而不改变mono-DARPin蛋白质的基本属性。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复星医药一季度净利润4.63亿元,同比下降45.41%
4月26日,复星医药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3.82亿元,同比增长28.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3亿元,同比下降45.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8.01亿元,同比增长21.73%。
(信息来源:复星医药)
 
美迪西2021年净利润2.82亿元,同比增长118%
4月24日,美迪西披露2021年年报,公司实现营收11.67亿元,同比增长75.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2亿元,同比增长118.12%。拟10派13.7元。
对于营收增长原因,美迪西表示主要系客户和市场对公司研发服务能力的认可度持续提升,充足的订单为业绩增长提供保障,2021年度公司新签订单24.52亿元,新签订单增长率达87.66%。同时公司持续增强研发服务能力,为业绩增长提供保障,特别是在PROTAC平台、抗体等生物技术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技术平台等方面加大资源投入,不断增强公司的研发服务能力与竞争优势。
对于净利润增长原因主要系公司各业务板块营业收入都实现了良好增长、公司综合毛利率有所提升所致。报告期内,公司通过不断优化经营效率,积极推进新实验室建设,实验室产能持续提升,规模效应得以进一步显现。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海辰药业2021年度净利润约2.86亿元,同比增加417.61%
4月21日,海辰药业发布年度业绩报告称,2021年营业收入约5.78亿元,同比减少18.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86亿元,同比增加417.61%。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新药上市
国药上市
 
李氏大药厂引进的抗肿瘤新药获批上市
4月21日,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官网公示,李氏大药厂子公司兆科药业申报的抗肿瘤新药盐酸丙卡巴肼胶囊(Natulan)上市申请已获得批准。根据李氏大药厂早前发布的新闻稿,该产品此次获批的上市申请针对的适应症为:用于治疗晚期霍奇金淋巴瘤。
盐酸丙卡巴肼胶囊属于一种烷化剂药物,也是一种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在临床上适用于治疗晚期霍奇金淋巴瘤及部分脑癌(例如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据文献报道,该产品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为:药物进入体内后经肝微粒体氧化代谢产生甲基或其他烷基自由基,再与DNA作用使其解聚,从而抑制DNA、RNA以及蛋白质的合成。
公开资料显示,盐酸丙卡巴肼胶囊最初由罗氏(Roche)研发,已在海外获批上市,由Leadiant Biosciences(前身为Sigma-Tau公司)生产。李氏大药厂全资附属公司于2018年5月与Leadiant公司签署经销协议,以推进盐酸丙卡巴肼胶囊在大中华地区独家上市。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第一三共和阿斯利康联合开发的靶向HER2抗体偶联药物(ADC)DS-8201的上市申请被纳入优先审评
日前,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官网公示,由第一三共(Daiichi Sanyo)和阿斯利康联合开发的靶向HER2抗体偶联药物(ADC)DS-8201的上市申请被纳入优先审评,拟定适应症为单药治疗既往接受过一种或以上抗HER2药物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阳性乳腺癌。
(信息来源:药智网)
 
全球上市
 
道明生物CFI-400945治疗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获FDA快速通道资格
4月27日,道明生物宣布,美国FDA已经授予CFI-400945管线产品快速通道资格,这是全球首创的一种极样激酶(PLK4)抑制剂,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疗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成年患者。
(信息来源:美通社)
 
一线治疗肝癌,抗CTLA-4/PD-L1抗体组合进入优先审评
近日,阿斯利康(AstraZeneca)宣布,该公司为在研CTLA-4抗体tremelimumab递交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被美国FDA接受并将通过优先审评渠道接受审评,与抗PD-L1抗体Imfinzi(durvalumab)联用,治疗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这一称为STRIDE的创新给药方案首先使用单剂tremelimumab治疗,然后患者持续接受Imfinzi治疗。阿斯利康使用了优先审评券递交这一BLA,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获得FDA的回复。
Imfinzi是一款抗PD-L1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PD-L1与PD-1和CD80蛋白的结合,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反应的抑制。它已经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批准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并且获得FDA批准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晚期膀胱癌。
Tremelimumab阻断CTLA-4的活性,从而促进T细胞激活,激发免疫系统对癌症的免疫反应。它与Imfinzi和化疗联用,在一线治疗IV期非小细胞肺癌的3期临床试验中显著改善患者的总生存期。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首款!促进皮肤伤口愈合植物药获欧盟CHMP支持
近日,Amryt公司宣布,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CHMP)采纳了积极意见,建议在欧盟(EU)批准oleogel-S10用于6个月及以上营养不良性和交界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患者部分厚度伤口(PTW)的治疗。新闻稿指出,如果获得批准,oleogel-S10将成为欧洲首个获批用于EB患者的治疗方法。
Amryt的主要开发候选药物oleogel-S10是一种植物药产品,含有桦树皮中的桦树三萜。在涉及角质形成细胞分化和迁移的伤口愈合过程中,oleogel-S10通过桦树三萜对炎症和上皮再生的作用来加速伤口闭合,是一种潜在的治疗交界性和营养不良性EB皮肤表现的方法。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科技研发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灭活疫苗获NMPA临床批件
4月26日,中国生物公众号发布公告称,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奥密克戎变异株(以下简称奥株)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获国家药监局临床批件。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在前期已上市原型株新冠灭活疫苗和完成贝塔、德尔塔变异株灭活疫苗研发的基础上,第一时间从香港大学引进奥密克戎变异毒株,2021年12月9日迅速启动了奥株灭活疫苗研发。
根据国家药监局改良型新冠疫苗指导原则和研发策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利用新建的P3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完成了奥株毒种的筛选、传代、扩增,建立了三级毒种库,完成了工艺验证、多批规模化产品的制备、质量标准研究、动物体内安全性评价和免疫原性研究,结果显示奥株新冠灭活疫苗可以针对奥株及多种变异株产生高滴度中和抗体。2022年3月3日,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同香港研究机构确定临床方案及相关细节,3月26日和30日分别获得中国药品食品检定研究院的检定合格报告,4月1日向香港卫生署提交了临床申请资料,4月12日获得伦理批件,4月13日获得临床研究批件,成为全球最早获批进入临床的奥密克戎株灭活疫苗。
同时,国药集团中国生物从1月26日开始向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滚动提交国内临床申报资料,启动技术审评。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凌科药业LNK01004在中国获批临床,用于治疗银屑病
4月22日,凌科药业宣布其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LNK01004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开展用于银屑病治疗的临床试验许可。
LNK01004是一款新型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银屑病。LNK01004可同时抑制多个和银屑病相关的多个炎症细胞因子和疾病诱导信号通道,具有药效最佳的潜力。临床前实验中,LNK01004具有皮肤限制性优势,药物主要分布在致病的皮肤组织中、但在血液系统暴露量极低,从而避免了由于药物全身系统暴露而带来的潜在的系统性免疫抑制造成的安全性问题。LNK01004在动物试验中展现出了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信息来源:美通社)
 
恒瑞医药1类新药来袭,剑指300亿抗栓药市场
4月25日,恒瑞公告表示,其子公司北京盛迪医药的1类新药SHR-2004注射液获批临床,拟用于预防或治疗动静脉血栓。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血栓形成药销售额超过300亿元,目前恒瑞已有3款抗血栓形成药获批上市,其中磺达肝癸钠注射液已拿下第七批集采入场券。
据公告显示,SHR-2004注射液为大分子生物制剂,拟用于预防或治疗动静脉血栓,目前国内外尚无同类品种上市。截至目前,SHR-2004注射液相关项目累计已投入研发费用约2127万元。
米内网数据显示,除了SHR-2004注射液,恒瑞另一款1类抗血栓形成药SHR2285片已步入临床Ⅰ期阶段。目前恒瑞已上市的抗血栓形成药包括盐酸噻氯匹定片、磺达肝癸钠注射液以及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缓释胶囊3款。
(信息来源:米内网)
 
 
 


运作管理
 
吉利德忙转型、凯因科技靠聚焦、歌礼制药借外力……抗病毒先锋谁将新生?谁会掉队?
4月22日,跨国巨头吉利德加快新冠肺炎抗病毒资格预审提交的快讯给当下抗病毒治疗领域的研发竞跑踩了一脚油门。三天前,歌礼制药也宣布利用包括分子模拟对接等专有技术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候选药物ASC11有望成为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药物,该药很快将提交临床试验申请。而凯因科技最新财报指出,将全速推进新冠药物项目,加上君实生物、开拓药业的新冠口服药的研发进度也处在临床Ⅲ期阶段,在当前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国内外抗病毒治疗领域正在重新定义可能性。
硝烟还远非如此,一场打破与新建的博弈正在抗病毒治疗领域的头部企业间散开。
新布局“老朋友”
肿瘤药赛道接力竞跑
曾经以专注抗病毒治疗领域的明星企业似乎都在面临紧迫的转型考验。
先看跨国巨头吉利德。据其对中长期业绩展望所述,吉利德到2030年肿瘤业务将占到总收入的1/3。要知道,这家HIV领域巨头2021年超过270亿美元的业绩,肿瘤药板块占占比只有7个百分点左右。最新财报显示,肿瘤产品收入中,乳腺癌药物Trodelvy全球营收3.8亿美元、细胞疗法Yescarta营收6.95亿美元及Tecartus营收1.76亿美元。从这个角度讲,吉利德接下来将会发生重大调整。
2021年吉利德的抗病毒治疗领域业绩收入同比明显下滑。从年增长率看,吉利德公布具体销售额TOP20中,仅8款产品销售额保持正增长。其中ADC药物Trodelvy年增长率最高达675.51%,其欧洲三阴性乳腺癌适应症的获批功不可没。传统业务下滑,肿瘤药领域是其转型的重点方向。
但闯入新领域也并非易事。吉利德年初宣布,美国FDA已要求其暂停CD47单抗莫洛利单抗联合阿扎胞苷的部分临床研究。近日,吉利德向新泽西州提交裁员通知,Trodelvy的进一步研发或受影响。可见,吉利德要再树标杆还有很多路要走。
事实上,选定肿瘤方向的还有“同行”——歌礼制药。自2018年港股上市,歌礼制药的股价就跌跌不休。至截稿日,股价仍在4港元/股徘徊。2019-2020年,歌礼制药的营收分别为1.73亿元、3500万元;净利润-9596.9万元、-2.09亿元。2021年底其产品与吉利德的“吉四代”索磷维伏片及东阳光的磷酸依米他韦同时进医保,竞争尤为激烈。
转角处,歌礼制药选择了肿瘤领域:最近公布了两款口服小分子在研抗癌新药ASC61和ASC60的最新临床前研究结果:与需静脉注射的T药给药方式不同,ASC61是强效、高选择性的口服PD-L1小分子抑制剂,在有效性、安全性相当的情况下还兼具口服药物特殊的依从性优势,目前市场上暂时没有同类产品获批,国内外竞争者尚处于I期临床阶段。究竟哪类肿瘤药会给这些明星企业插上翅膀呢,尚待市场进一步检验。
而且,在新冠概念产品布局上,辉瑞的Paxlovid是由两片150mg的奈玛特韦片和一片100mg的利托那韦片形成的组合包装,因而拥有利托那韦在国内唯一仿制药的歌礼制药逐渐被关注。歌礼制药形成的已上市的利托那韦口服片剂与口服聚合酶抑制剂ASC10、口服蛋白酶抑制剂ASC11的管线布局与吉利德也会不期而遇。
“蛇吞象”再豪赌?
商业化仍是核心考验
在国内,医保谈判带来的双通道渠道蜕变,新药生态的重塑正在改变企业发展观。
吉利德在加速新药引进中国市场的速度,但透析其海外路径,资本运作是底层逻辑。成立至今不过30多年,但却是全球最善于投资并购的药企之一。1999年吉利德以5.5亿美元吞并NeXstar Pharmaceuticals。当时,后者的营收是吉利德的三倍,且并购资金已超其资产的一半以上。激进的对赌给吉利德创造了机会:收购第二年,其营收就达到1.69亿元美元,在医药市场立足。随后,吉利德定下“ALL IN病毒领域”的战略规划,反而将肿瘤业务卖出,专注病毒领域。现在又开始调整姿势:2017年吉利德斥资119亿美元收购CAR-T巨头Kite,2020年210亿美元拿下Immunomedics。单看发展路径,重磅并购是其实现转型的主要策略,接下来在拥挤的肿瘤药领域还会如法炮制?机会很大,但挑战也不少。
除了研发管线的博弈外,商业化手段也是决定胜负的核心抓手:对此,歌礼制药感同身受,在丙肝药领域遇到挑战后,歌礼制药一方面选择了通过代理销售弥补商业化短板。去年与九州通合作,将在中国13省区推广歌礼旗下两大自主原研抗丙性肝炎创新药盐酸拉维达韦片和达诺瑞韦钠片。同时还拓展与罗氏的合作,获得了派罗欣的中国大陆独家销售、市场推广权益;而另一方面,在丙肝市场遇挫之际,歌礼制药曾转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乙肝领域,不过,产品大都处于研发早期。米内网数据显示,受集采等因素影响,乙肝抗病毒药物常用品种市场萎缩之际,创新药销售额却一路上涨。2021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丙酚替诺福韦销售额同比增长241.03%。目前乙肝药物市场风云再起,尤其是在BMS的恩替卡韦和吉利的富马酸替诺福韦酯专利到期后,凭借比较优势突围的可能性较大。
在商业化方面,凯因科技则选择在重点聚焦以创新药为核心的乙肝功能性治愈药物组合研发,组建自营队伍进行目标终端的市场准入和开拓,在一定区域实现“点”的突破。无论是借力也好,还是自营也罢,都需要真正独当一面的产品组合护卫,否则就会被市场拍上岸。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市场分析
 
非洲医药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从2015年中非“十大合作计划”提出,到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宣布重点实施“八大行动”,医药卫生已成为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2021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并提出中国将同非洲国家密切配合,共同实施“九项工程”,推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其中,卫生健康工程位列“九项工程”首位。医药卫生合作已成为中非合作的重中之重。
非洲的发展中国家众多,工业化和城镇化起步较晚,人口红利巨大,其医药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各国市场各具特色
非洲一般被分为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其中,北非以阿拉伯人为主,主要国家有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撒哈拉以南非洲又分为中非、西非、东非和南部非洲。按照官方语言来划分,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分为英语区、法语区和葡语区;法语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非,英语区主要在东南非。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药品市场准入等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法语区市场,不少是以公立招标市场为主,分销商和批发商都是政府指定,药品的分销主要由UBI PHARMA、EPDIS、Planet Pharma、Tridem Pharma(2017年被复星医药收购)等几家法国分销商把控,价格加成也是固定的。因此,法语区医药市场相对来说比较规范和封闭。而英语区国家,如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坦桑尼亚是以公立招标市场为主,尼日利亚、肯尼亚则是以私立市场为主。以尼日利亚为例,其人口、经济总量、油气出口量均位列非洲国家第一,其医药私立市场份额占医药市场总体的70%左右,市场容量大,辐射能力也很强,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多年来,尼日利亚一直为我国对非洲出口制剂的第一大市场,近几年出口额都在1亿美元以上。
仿制药市场增量空间大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在全球医药市场中,非洲医药市场约占3%的份额,总量约为400亿美元。非洲医药市场总体虽然体量不大,但增速很快。过去几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平均增速约为5.8%,而非洲医药市场增速超过10%。据介绍,非洲制药行业市场规模由2012年的190亿美元将增长至2022年的660亿美元,成为全球制药行业增长最快的市场。随着其人口的迅速增加、城镇化及工业化发展,未来的非洲医药市场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
当前,非洲药品消费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需求以中低端的仿制药为主。抗生素、抗病毒、解热镇痛类、抗疟疾、结核病治疗、艾滋病防控等药物需求大。剂型主要以片剂为主,如在埃塞俄比亚,片剂销售额占其医药销售总额的近85%。
另外,非洲国家政府控制公共医疗总费用愿望迫切,支持使用仿制药。可以预见,未来非洲仿制药尤其是中低端仿制药市场快速增长的势头将继续保持。
大部分临床用药依赖进口
据统计,撒哈拉以南非洲约有400家药品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南非、尼日利亚、肯尼亚、加纳、埃塞俄比亚等国,其中原料药生产厂家数量很少。从非洲国家的医药工业发展水平来看,北非地区和南非地区基础工业相对发达,拥有一定的制药生产能力,东西非地区制药工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非洲的药厂大多规模较小,运营不符合国际标准。因此,非洲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医药产品依赖进口,进口药品(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占药品消费量的70%-90%,一些国家几乎全部依靠进口来满足需求。
另外,如国际红十字会、盖茨基金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通过基金免费向非洲困难地区提供药品,免费药品主要针对艾滋病、疟疾、结核等疾病的防治。如非洲抗疟药,70%来源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资金支持。因此,国际机构资金具有重要市场地位。
目前,国际组织采购药品参照的是世卫组织每年发布的各类疾病推荐用药以及推荐供应商采购目录。
大力鼓励药品本地化生产
“本地化生产”是非洲国家现阶段普遍关注的话题。依靠进口很难满足非洲日益增长的药品需求,并且只有本地化生产才能带来就业、税收以及技术转移等。新冠肺炎疫情也让非洲各国对医药工业更加重视。因此,近期非洲多个国家出台了关于医药投资落地的优惠政策,涉及税收、土地等多方面。埃塞俄比亚还专门新建了医药工业园区,以吸引更多医药企业投资兴业。
为保护本地生产,非洲国家努力提高进口药品的门槛。如尼日利亚药监局规定,进口药品注册时,需要提供5年后在当地实行本地化生产的规划,否则不予注册。同时,对于本土企业能够生产的制剂,很多国家出台进口禁止清单,不允许相同的进口药品注册。如苏丹出台的进口禁令中,涉及20多个当地生产的药品,且这一数量还会继续增加。
非洲国家的政府集采也会向本土药企倾斜。本土厂家能生产的,先在本土厂家内进行集采;面向国际的集采,本地产品参加集采可以享受溢价,如埃塞俄比亚本地产品招标有20%的溢价,肯尼亚有15%的溢价。多种手段,都旨在促进药品本地化生产。
另外,非洲的医药监管体系与欧洲相似,监管要求高,实际操作灵活,也有很多非洲国家采用医药分离的监管模式。非洲医药市场有其独特之处,我国药企要想走进非洲,需要提升对其医药市场格局的认知能力,因地制宜方能事半功倍。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中药饮片集采大幕拉开,倒逼中药材生产提挡升级
前不久,山西省药械集中招标采购中心发布《关于开展三明采购联盟省际中药饮片集中带量采购品种填报相关采购数据的通知》,此次集采报量涉及21个中药饮片品种,包含黄芪、党参片、金银花、当归、麸炒白术、红花、烫水蛭、天麻、麦冬、黄连片、太子参、白芍、甘草片、地龙、川芎、丹参、黄芩片、山药、蒲公英、牡丹皮、桔梗等。
本文通过对21个中药饮片集采品种进行多维度数据分析,剖析并预测中药饮片开展集采之后可能给中药材生产端带来的影响。
集采成本或将偏高
从行情变化看,本次集采涉及的21个品种中,2021年价格上涨的有16个,占比76.19%;价格持平的有2个,占比9.52%;价格下跌的有3个,占比14.29%。价格上涨的品种占比较高。
其中,价格涨幅≥50%的有7个,占上涨品种的43.75%,分别是川芎、山药、丹参、牡丹皮、白术、麦冬和当归;价格涨幅在20%-50%的有5个,在上涨品种中占比31.25%,包括太子参、白芍、水蛭、桔梗和党参;价格涨幅<20%的品种有4个,在上涨品种中占比25%,即红花、地龙、蒲公英和黄连。价格跌幅<20%的品种有2个,分别是天麻和黄芩,占下跌品种的66.67%;价格跌幅≥20%的只有金银花,占比33.33%。
在21个集采品种中,还包括防治新冠肺炎常用中药材,如金银花、桔梗、黄芩、蒲公英、黄连,这些品种易受疫情反复的影响,其行情变化幅度较大。而像麦冬、川芎、丹参和太子参这些品种,一旦价格持续低迷,产区生产就会快速锐减,供求矛盾极易发生改变。2021年受天气影响减产的品种,如山药、白术、白芍、红花、党参、当归等,由于降雨过多导致植株长势欠佳,单产能力下降明显。
上述21个集采品种在2022年产新期到来前,其价格将普遍处于高位,或将导致中药饮片集采成本偏高。
家种品种易受行情影响
从原料来源看,此次21个集采品种普遍为中药材大宗品种,且家种品种供应占比最高,有15个,占比71.43%,包括川芎、山药、牡丹皮、白术、麦冬、当归、太子参、白芍、桔梗、党参、红花、黄连、黄芪、天麻和金银花;家种和野生均有的品种有4个,分别是丹参、蒲公英、甘草和黄芩,占比19.05%;野生供应品种有2个,为水蛭和地龙,占比9.52%。
中药材大宗品种一直以来都是行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社会消费需求巨大,另一方面原料供给来源有保障。其中,家种品种极易受到行情变化影响,一旦价格低迷,生产将快速调减;家种与野生均供应市场的品种,因为形成了资源互补,通常价格变化幅度相对平稳;野生品种则因资源逐渐减少或者资源枯竭速度加剧,行情整体保持上涨态势,特别是跟心脑血管疾病用药相关的野生品种,未来供求矛盾将更加凸显。
此外,中药材的生产情况往往会受到上一年行情涨跌的影响,特别是一些高收益品种,将会成为农户种植和生产的首选。因此,中药材的种植和生产周期变化,也会对未来中药饮片价格变化造成直接影响。
部分集采品种将迎来扩种
从生长周期看,生产周期为1-2年的集采品种原料,因其经济效益显著,将迎来扩种。
在山西集采的19个家种品种中(家种和野生均有供应以家种品种计算),生产周期为1年的有6个,占比31.58%,包括麦冬、川芎、山药、黄芪、红花和太子参;生产周期为2年的有7个,占比36.84%,包括天麻、当归、桔梗、黄芩、白术、蒲公英和丹参;生产周期为3年的有5个,占比26.32%,分别是金银花、甘草、党参、白芍和黄连;生产周期为4年的有1个牡丹皮,占比5.26%。
从种植净收益看,2021年天麻每亩种植净收益最高,太子参每亩种植收益出现亏损(以2021年全年均价计算)。
19个家种品种中,每亩种植净收益≥2万元的有2个,分别为天麻和金银花,占比10.53%;每亩种植净收益在1万-2万元的有7个,为麦冬、甘草、当归、牡丹皮、桔梗、党参和川芎,占比36.84%;每亩种植净收益在0.5万-1万元的有5个,为黄芩、山药、白术、白芍和蒲公英,占比26.32%;每亩种植净收益<0.5万元的有4个,为黄连、黄芪、丹参和红花,占比21.05%;每亩种植净收益出现亏损的有1个太子参,占比5.26%。
可以看到,19个家种品种中每亩种植净收益≥5000元的品种,当前农户种植热情比较高,如天麻、金银花、麦冬、甘草、当归、牡丹皮、桔梗、党参、川芎、黄芩、山药、白术、白芍和蒲公英。其中麦冬、川芎、山药生长周期为1年,而天麻、当归、桔梗、黄芩、白术、蒲公英生长周期为2年。这些品种因经济效益显著,或将成为未来一年里农户种植的首选。
从生产恢复时间看,生产周期短的品种,生产难度较低,预计未来产能将会暴增。
通常情况下,生产恢复周期为1-2年的品种,其种植难度相对较低,产能恢复速度快,易导致未来库存激增;在19个家种品种中,麦冬、川芎、山药、黄芪、红花、太子参、天麻、当归、桔梗、黄芩、白术、蒲公英和丹参属此类。生产恢复周期为3-4年的品种,种植难度相对偏高,生产恢复调整速度比不上生产恢复周期短的品种,在过渡期中行情依旧会保持坚挺,如金银花、甘草、党参、白芍、黄连和牡丹皮。
但近年来产区种植不仅没有减少还有继续扩增的品种,或涉及政府扶贫相关的品种,如金银花、黄芩、当归、甘草、天麻、白术、白芍、红花等,生产恢复周期将会有所提前,值得留意。
建设现代化生产贸易服务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中药饮片集采全面落地实施,有可能出现原料成本不降反升现象。受全球通货膨胀持续影响,国内农副产品的价格持续攀升,中药材价格异常波动加剧,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这时尤其应警惕中药饮片集采品种被游资炒作,而出现价格越招越高甚至中标即死现象。
同时,如何从源头保障大规模集采的顺利进行,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当前国内中药材生产流通体系仍处于提挡升级的关键阶段,特别是农村缺乏劳动力、生产服务平台不完善等客观因素,使中药材生产依然要“靠天吃饭”,稍有自然灾害或人为炒作,生产“大上大下”,极容易出现断供断货。
此外,中药材流通多环节不透明。过去30多年基于传统中药材专业市场的贸易流通方式,早已无法满足如今产销快速对接的强烈需求。中药材第三方交易服务平台,经过多年尝试和努力,效果并不明显,多家平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甚至濒临倒闭。
因此,要实现中药饮片大规模集采的高效、有序和顺利实施,必须率先突破基于中药材产地源头的现代化生产贸易服务体系建设这个瓶颈。例如,在平台建设方面,利用中药产业大数据平台理顺产业链条,实现中药产品从原材料种植、生产、加工、流通到销售的底层逻辑贯通,从而实现闭环;在种植环节,以政策、金融、商业保险等方式反哺生产端,实现农户收益稳定可持续,避免药材价贱伤农;在生产环节,以区块链理念构建的订单农业,与需求企业年度订单直接挂钩,避免外部资本介入,确保供应价格的稳定;在流通环节,采用一码到底实现药材质量可追溯,如最近宁夏中宁枸杞产区开始推广溯源码包装、闭环流通的枸杞子流通模式,其他产区不妨借鉴;在销售环节,则应加快与原产地对接,以优质优价的方式确保原料的稳定供应。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163亿抗过敏药市场商机“敏”锐
时下,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好时节,很多人却饱受“过敏”的折磨。
过敏性疾病是指机体受抗原性物质(过敏原)刺激后,引起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属于异常的或病理性的免疫反应。最常见的过敏原是存在于灰尘、衣服、玩具、动物之中的螨虫、霉菌;其次是花粉,所以春秋季节是过敏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皮肤过敏症(湿疹、荨麻疹)及过敏性皮炎等。
过敏反应也称“变态反应”,PDB数据库将抗过敏药物归为一个治疗大类,称为“抗变态反应药物”,同时过敏性哮喘药物归在呼吸系统用药的“平喘药”治疗小类内,本文对“抗变态反应药物”和“平喘药”进行市场分析。根据PDB数据库测算,2021年全国公立医院抗变态反应药物与平喘药物市场的销售额合计约163亿元。
抗变态反应药物
本土企业把握八成销售
数据显示,2021年样本医院抗变态反应药物销售额为13.03亿元,全国公立医院购药金额约37.14亿元。2017-2021五年间,前三年销售额呈节节攀升态势,2019年样本医院销售额14.07亿元,为五年间的最高值。由于受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有较大降幅。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管理,2021年销售额有所恢复。
前三产品雄踞半壁江山
从每年分季度来看,抗变态反应药物销售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这也表明春秋季,由于百花开放而花粉数量增加导致过敏人群和就诊用药有所增加。
从药品来看,2021年在样本医院销售的抗变态反应药物有34个,排前三的地氯雷他定、粉尘螨、依巴斯汀的销售额合计占比为50.49%,占了一半以上。
扬子江药业居首位
从企业来看,2021年在样本医院销售抗变态反应药物的厂家有181家,其中扬子江药业集团(含子公司共4家)的销售额占比为29.67%,排名第一。厂家TOP15样本医院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74.75%,约四分之三。181家企业中,168家是本土药企,13家是外资药企。本土药企销售额占83.27%,外资药企占16.73%。
■平喘药物
外资企业头部格局突出
数据显示,2021年样本医院平喘药销售额为34.20亿元,全国公立医院购药金额约125.51亿元。2017-2021年,2019年样本医院的销售额最高,达42.97亿元。2020年有较大降幅,原因同样为受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的影响,2021年则是疫情常态化管理后销售额有所恢复。
TOP10药品占九成份额
从药品来看,2021年在样本医院销售的平喘药有32个,布地奈德、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复方、特布他林、孟鲁司特和氟替卡松+沙美特罗复方位列前四。TOP10药品样本医院销售额合计超过29.96亿元,占87.60%,说明集中度较高。
本土企业尚需奋起直追
从企业来看,2021年在样本医院销售平喘药的厂家有151家,其中阿斯利康2家公司的销售额占比为41.53%,排名第一,表明头部企业现象十分明显。厂家TOP15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81.0%,超过五分之四。151家企业中,137家是本土药企,14家是外资药企。外资药企在样本医院的平喘药销售额占62.44%;本土药企占37.56%,说明本土药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小结
据WHO的数据统计,在工业化进程中,五十年来全球季节性过敏人数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儿童被一个或多个过敏原致敏的比例已高达50%。未来用于治疗变态反应的抗过敏药物还会越来越多。
在国内,一方面,随着前几批国家集采的落地,抗过敏药如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氯雷他定、贝他斯汀等和平喘药如孟鲁司特、沙丁胺醇、多索茶碱等也进入集采,起到了销售金额降低但使用数量增加的效果,覆盖了更多病患人群,降低了患者和医保的负担;另一方面,随着更多新药的上市,如抗过敏药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和靶向生物制剂奥马珠单抗、度普利尤单抗等陆续上市和进入国内,尤其是单抗价格比较高,必然也会提升该领域的销售金额,同时作为新的治疗手段满足临床需求,为不同的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一致性评价Top10药企
作为集采的门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推行至今,国内大部分药企已积极投身其中。仿制与创新两手抓,头部药企在加速创新转型之际,也在持续推进仿制药业务。经历一番洗牌后,“强者恒强”格局越发凸显。
米内网数据显示,截至4月22日,国内通过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已有748个(涉及受理号超4200个)。
TOP10过评企业中,扬子江药业集团以105个品种位列第一,齐鲁制药以98个品种位列第二,中国生物制药以85个品种位列第三,科伦药业、石药集团分别有74个、72个品种过评。值得关注是,前三家企业的过评品种数量已逐渐拉开差距,位次在短期之内不会发生变化。
倍特药业、复星医药、恒瑞医药、上海医药、东阳光药等5家企业则依次位列第六席至第十席。其中,复星医药、恒瑞医药、上海医药过评品种数量分别为53个、51个、49个,彼此间差距不大。
01 扬子江105个过评品种霸屏
2021年初,扬子江药业集团位列过评榜第三。令人惊讶的是,扬子江药业集团在这一年里共有46个品种过评,用一年时间完成别的企业花费数年时间才达到的成绩,成为年度过评冠军,名次上升至第二。同年,扬子江药业集团31个仿制药品种获批上市,新晋年度仿制药冠军。
2022年一季度,扬子江药业集团便已经有11个品种过评,再次“夺冠”,一举成为“过评一哥”。
截至目前,扬子江药业集团已有105个品种(141个品规)通过/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其中首家过评品种25个,累计31个品种中标前五批集采。105个过评品种主要集中在全身用抗感染药物(21个)、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14个)、消化系统及代谢药(13个)。
抗感染药物是扬子江药业集团重点关注的治疗领域。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简称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全身用抗感染药物市场规模超过1500亿元。
同样在抗感染领域,扬子江药业集团收获了自己首款化学1类新药。注射用左奥硝唑磷酸二钠于2021年5月26日获批上市,并顺利通过谈判纳入2021版国家医保乙类目录。
02 齐鲁制药98个品种过评!43个首家过评
4月14日,齐鲁制药集团宣布,第100个产品头孢丙烯片通过一致性评价。从第1个产品吉非替尼片首家过评,到如今第100个产品头孢丙烯片过评,齐鲁制药持续领跑业内。
4月21日,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齐鲁制药的枸橼酸托法替布缓释片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仿+首家过评。这是齐鲁制药首个获批的渗透泵工艺的口服缓控释制剂。
101个过评产品中,有3个品种是2家子公司分别过评。也就是说,齐鲁制药集团已有98个品种(182个品规)通过/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其中首家过评品种43个,累计34个品种中标前五批集采。
98个过评品种主要集中在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27个)、全身用抗感染药物(19个)、神经系统药物(16个)。
仿制推动创新,创新驱动未来。随着集采常态化推进,齐鲁制药集团发展重心逐渐向创新药研发转移。
近五年来,齐鲁制药集团的研发投入从2017年的1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3.2亿元,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从6%持续攀升至近10%。目前,集团在研的创新药物项目达到80多个,首个1类新药依鲁奥克有望今年获批上市。
03 中国生物制药85个品种过评,仿制药业务不可或缺
中国生物制药已有85个品种(135个品规)通过/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其中首家过评品种32个。集团核心企业正大天晴是过评主力,斩获多个首家过评品种。
85个品种主要集中在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21个)、消化系统及代谢药(15个)、全身用抗感染药物(13个)。在国家开展的前五批集采中,中国生物制药累计33个品种中标,是集采头部供应商之一。
2021年中国生物制药共有20个仿制药获批上市,同时收获首个1类生物药派安普利单抗注射液(PD-1单抗)。2022年初,集团首个生物类似药阿达木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进一步完善抗肿瘤和免疫领域的覆盖。
业绩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生物制药收入约268.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3.6%。其中,归属于母公司持有者应占盈利约146.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27.2%,调整后归母净利润为29.3亿元,同比增长26.6%。
产品销售方面,抗肿瘤领域销售收入达到92.2亿元,增长为21%,4年复合增长率为55%;5年内上市的新产品收入合计约121亿元,4年复合增长率约为58%。
2021年,集团研发投入总额达到38.2亿元,占集团收入142.2%。其中,创新药及生物药的研发投入占比超70%,抗肿瘤领域研发投入占比约75%。在创新药全面推进的同时,集团认为仿制药仍然是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业务。
04 结语
遥想一致性评价开展初期,华海药业凭借出口制剂转报国内实现弯道超车,并成为第一批集采的大赢家。随着战线拉长,传统龙头药企通过“一致性评价补充申请+新注册分类”双向发力,逐渐成为仿制药“过评大户”,并不断在新一轮国家集采中扮演主力军。
当存量品种逐渐消化,增量品种让所有企业站到同一起跑线,丰富的产品集群成了突围的关键。曾经声名鹊起的光脚企业逐渐淡出,龙头企业将从强者恒强走向强者更强。坚持做创新药的同时继续做仿制药,仍是当前国内大部分药企的选择。
(信息来源:米内网)
 
2022一季度免疫分析设备采购数据公布,同比下降近6成
国内免疫分析设备中标情况
据众成数科(JOINCHAIN)统计,2022年第一季度,共监测到214条免疫分析设备中标数据,涉及114家采购单位和37个品牌商,采购数量和总额分别为225件和2997.9万元。
2021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一季度期间,免疫分析设备中标总额最高位为2021年第四季度,达到1.2亿元,中标数量为422件;2022年第一季度中标金额同比下降58.0%,环比下降74.8%。
品牌分析
根据众成数科(JOINCHAIN)统计的已披露的品牌与金额数据结果,2022年第一季度,罗氏位居首位,中标数量和中标总额分别为7件和474.0万元,占市场总额的22.29%。
从型号上观察,2022年第一季度,罗氏型号为cobas 8000 e 801的免疫分析设备排在首位,其中标总额和数量分别为464.0万元和6件;位居第二的是赛默飞世尔的Varioskan LUX,中标金额为174.3万元,数量为5件;迈瑞的CL-2000i排名第三,中标金额为144.0万元,数量为2件。
细分品种
据中标结果显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中标金额及数量居首,中标金额为1455.2万元,中标数量为61件;其次是酶联免疫分析仪和其它免疫分析设备,中标金额分别921.0万元和359.4万元,中标数量分别为49件和23件。
区域市场
根据中标结果,2022年第一季度免疫分析设备招标较活跃的地区主要在北京市,采购金额为329.2万元,占比16.33%;辽宁省以采购金额265.1万元排在第二,占比13.15%;广东省排在第三位,采购金额为161.9万元,占比8.03%。
公立医院采购情况
根据中标结果,2022年第一季度免疫分析设备采购金额最高的医院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金额为228.4万元,数量为6件;大连市中心医院和察雅县人民医院分别以218.4万元和109.2万元采购额,排名第二和第三,数量分别为4件和1件。
经销商排名
根据中标结果,2022年第一季度总销售额最高的经销商为北京华正博研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数量为6件,销售额228.4万元;长春金泽瑞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排名第二,销售额和数量分别是218.0万元和2件;排名第三的是广西品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销售额和数量分别是190.0万元和2件。
(信息来源:医械数据洞察)
 
净利润首破13亿!胰岛素龙头手握20亿大品种
近日,通化东宝发布公告,其可溶性甘精赖脯双胰岛素注射液在德国I期临床获批,该产品是目前唯一能将长效甘精胰岛素和速效赖脯胰岛素成功组合的复方制剂。通化东宝作为国内胰岛素龙头,2021年业绩创新高,其中,人胰岛素原料药及注射剂营收超过20亿元,胰岛素类似物原料药及注射剂营收同比增长204.79%。此外,3款重磅产品获批,4款产品报产在审,门冬胰岛素50注射液有望拿下国产首家,5款在研1类新药亮眼。
胰岛素龙头业绩创新高!手握20亿大品种,拿下3大重磅产品
日前,通化东宝发布2021年业绩,营收32.68亿元,同比增长12.99%;净利润13.08亿元,同比增长40.69%,营收和净利润再创新高的同时,毛利率也突破80%。其中,人胰岛素原料药及注射剂营收24.19亿元,同比增长6.83%;胰岛素类似物原料药及注射剂营收4.01亿元,同比增长204.79%。通化东宝在年报中指出,公司的人胰岛素销售稳定增长和甘精胰岛素的快速放量是业绩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米内网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城市公立医疗、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简称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胰岛素及其类似药TOP5厂家中,通化东宝的销售额增速最快,超过17%,市场份额接近10%。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内药企频频发力,诺和诺德、赛诺菲和礼来3家长期盘踞前三的外资药企市场份额均有所下滑,其中,诺和诺德从2017年超过50%下跌至2021年上半年46%。
2021年,通化东宝的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磷酸西格列汀片、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Ⅱ)3款重磅产品获批。其中,磷酸西格列汀片是公司首款口服降糖药,米内网数据显示,2021年西格列汀全球销售额超过30亿美元;2021年上半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磷酸西格列汀片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30%。
门冬胰岛素是一种速效的胰岛素类似物,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门冬胰岛素注射液销售额超过15亿元,2021年上半年同比略有增长。2021年10月,通化东宝的门冬胰岛素获批上市,通化东宝表示,该产品获批与甘精胰岛素形成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结合的强化方案,截至2022年3月底,已成功进入数百家医院。目前,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共有6家企业拥有生产批文,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和吉林惠升生物制药提交上市申请在审评审批中。
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可用于经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或正在接受两者联合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米内网数据显示,2021年西格列汀二甲双胍全球销售额近20亿美元,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2021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30%,已超过2020年全年。
通化东宝预计2022年一季度净利润8.17亿元,同比增长142.63%。对于业绩大涨,通化东宝表示,公司在收入规模持续增长,根据经营发展需要,为集中力量加速向创新型药企转型,奠定企业中长期发展坚实基础,以及维护上市公司全体股东利益,出售厦门特宝生物部分股份,投资收益增加。
加速向创新型药企转型!4款产品报产在审,5款在研1类新药亮眼
近年来,通化东宝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1年达3.80亿元,同比增长56.37%,占营收比例达11.63%。公司致力于糖尿病治疗领域产品研发,包括胰岛素类似物、超速效胰岛素、双胰岛素复方制剂、口服降糖药、GLP-1受体激动剂类等。此外,还通过技术转让方式引入痛风/高尿酸血症领域1类新药,开展痛风领域化学口服仿制药研发。
截至目前,通化东宝的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门冬胰岛素50注射液、瑞格列奈片、恩格列净片4个产品报产在审,其中,两个胰岛素产品已完成生产现场的核查,处于发补资料的整理阶段,有望在2022年底获批,届时将形成与甘精胰岛素、门冬胰岛素的产品组合优势,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竞争优势。目前门冬胰岛素50注射液仅有诺和诺德拥有进口批文,通化东宝有望成为国产首家。
通化东宝的在研项目中有5款1类新药十分亮眼。2021年3月,通过合作开发、技术转让等方式引入SGLT1/SGLT2/DPP4三靶点抑制剂(THDBH101胶囊)、THDBH120/121、THDBH110/111等3款糖尿病治疗领域1类新药,其中,THDBH101胶囊是全球首个将此三靶点结合的治疗2型糖尿病产品,2021年6月已获批临床,2022年2月完成临床I期首例受试者入组。此外,公司积极拓宽疾病治疗领域,痛风/高尿酸血症领域也是未来重点布局的内分泌代谢领域之一。2021年7月,公司布局两款痛风/高尿酸血症治疗领域1类新药,THDBH130/131已在2021年12月获批临床,THDBH150/151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近日,通化东宝发布公告称,可溶性甘精赖脯双胰岛素注射液(THDB0207注射液)德国三项I期临床试验获批,该产品是目前唯一能将长效甘精胰岛素和速效赖脯胰岛素成功组合的复方制剂,有望成为现有预混胰岛素产品的更有效、安全、便捷的替代治疗方案。
无惧集采冲击!巩固国产胰岛素龙头地位
去年11月,备受瞩目的第六批胰岛素专项集采开标,通化东宝所有胰岛素产品均参与竞标,且均以B类中标,中标产品价格与原价格相比有一定幅度下降,预计此次集采在2022年5月开始执行。
通化东宝表示,公司将精简冗余,聚焦主营业务、细化包括成本、质量合格率等方面的考核,实现节本增效。同时,公司在不断加速研发管线进程,布局创新药等多个方面持续推进,随着后续新品陆续上市,争取更多集采范围外的市场份额,以销量增长弥补价格下降带来的影响。
未来,通化东宝以糖尿病治疗领域为核心,持续丰富产品线,不断扩大产品适应症覆盖范围。在发挥自身竞争优势的同时,坚定实施产品创新战略,提高新药研发创新能力,加强在研产品后续开发,扩充在研产品储备。此外,继续推进国际化战略,加速产品国外注册与海外出口;继续加强营销能力建设,积极落实集采落地实施的各项工作,逐步实现胰岛素全规格供应,通过完备的胰岛素笔及针头的注射系统,高品质血糖监测系统,结合线上和线下的患者管理,为患者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与完善的售后服务,巩固公司在国内糖尿病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
(信息来源:米内网)
 
网上药店呼吸系统化药超10亿!正大天晴“突围”TOP10品牌
米内网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网上药店终端呼吸系统化药销售额突破10亿元大关,品牌TOP10全线大涨,合计市场份额超50%,从品牌数量来看,阿斯利康最多,有4个,而国内药企仅有正大天晴药业集团的噻托溴铵粉雾剂。
米内网数据显示,近年中国网上药店终端呼吸系统化药销售额快速增长,2021年突破1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近70%。从季度销售趋势来看,2021年第二季度增速最快,同比增长超过80%。
从亚类格局来看,前五大亚类的销售额均大幅增长,其中,阻塞性气管疾病用药市场份额最大,超过50%,鼻用制剂和咳嗽和感冒用药分别排第二、三位。
品牌TOP10合计市场份额超过50%,其中,阿斯利康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和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用溶液、默沙东的孟鲁司特钠咀嚼片销售额同比增长翻倍。从品牌数量来看,阿斯利康最多,有4个,而国内药企仅有正大天晴药业集团的噻托溴铵粉雾剂。
(信息来源:米内网)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4月27日快讯
石膏:近期市场石膏走动尚可,行情稳坚,目前市场统货要价2.7-3元/kg。
石斛:市场石斛来货量不大,需求用量不如前期,货源零散购销,行情稳坚,目前市场安徽环草石斛210-220元/kg,贵州黄草石斛45-50元/kg,云南铁皮石斛统货800-850元/kg,紫皮石斛统货450-500元/kg,石斛条450-600元/kg不等。
石见穿:市场石见穿货源相对充足,行情逐步回稳,现市场石见穿统货售价24-25元/kg,优质货价格在27-28元/kg。
石决明:咨询购货的商家不多,小批量购销为主,行情平稳,目前市场石决明大统货售价17-18元/kg,小统货售价8元/kg上下。
花椒:近期需求用量不大,货源购销一般,市面可供货源充足,行情平稳,目前市场陕西花椒大红袍货价格在70-75元/kg,四川花椒大红袍货价格在80-85元/kg,青椒53-55元/kg。
石榴皮:货源走动近期不如前期,小批量购销尚可,行情平稳,现市场石榴皮统货售价在6-6.5元/kg。
石楠藤:货源走动一般,该品需求用量不大,货源零散购销,行情相对平稳,目前市场石楠藤统货售价11-12元/kg。
石韦:市场石韦来货量不多,货源以小批量购销为主,整体走动尚可,行情平稳,现市场石韦大叶统货售价9-10元/kg,小叶统货售价15-16元/kg。
玄参:市场玄参整体走销迟缓,行情疲软,目前亳州市场湖北产的统货多要价在9.5-10元/kg,河南货价在7-8元/kg。
党参:党参受产地干旱影响,市场价格坚挺向上,目前亳州市场小条货多要价在50元/kg左右,中条价在55-60元/kg。
红花:市场红花货源走销迟缓,价格低迷,目前市场云南货在150-155元/kg;新疆货155-160元/kg。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2022/4/29 16:08:39      阅读1869次)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