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4/5/3 22:34:02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投资动向
上海经信委、上海闵行区政府、Moderna: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将在生物医药投资、研发、生产、商业化等领域加强合作
7月5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与莫德纳(Moderna)公司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在生物医药投资、研发、生产、商业化等领域加强合作。
其中,闵行区人民政府与美德纳(中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协议。该项目将根据中国市场需求,让公司现有研发管线在闵行区落地,并将新药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申报上市和生产销售。
目前,美德纳公司已通过其英国公司在闵行区注册成立美德纳(中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设立美德纳中国总部,并计划根据业务规划在中国总部下设投资管理、研发、销售、生产等全资子公司,建设生产工厂并进一步增强研发能力。
美德纳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跨国制药、生物技术公司。公司专注于癌症免疫治疗,包括基于mRNA(信使核糖核酸)的药物发现、药物研发和病毒预防技术。美德纳公司是mRNA疫苗的全球领先企业,与德国的BioNtech并列为世界mRNA疫苗两大先锋企业,在新冠疫情中为全球所熟知。
mRNA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分子,带有人类细胞的“蓝图”,可以产生靶标蛋白或免疫原,激活体内免疫反应,以对抗各种病原体。mRNA疫苗利用的是病毒的基因序列而不是病毒本身,因此,mRNA疫苗具有不带有病毒成分,没有感染风险。mRNA疫苗则是一种疫苗形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特定的递送系统将表达抗原靶标的mRNA导入体内,在体内表达出蛋白并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学反应,从而使机体获得免疫保护。
美德纳在2021年一年的疫苗销售量为8亿剂次,年销售额达到177亿美元,重新定义“超级大单品”。仅仅依靠一款疫苗,美德纳从一家无人知晓的年轻公司,一下子翻身成为市值涨至1800亿美元规模的超级巨星。
界面新闻获悉,美德纳方面表示,除疫苗外,其在肿瘤、癌症和肝脏的罕见基因遗传疾病的药物和治疗均有临床数据不错的产品。美德纳希望和中国顶尖的大学与实验室合作,所有产品的临床试验也希望在中国进行,从而希望能更尽快地将产品带给中国患者。此外,相关产品也会在中国进行生产。
可以看出,除了计划在中国实现生产外,美德纳还将把其大量研发中的产品带到中国。
美德纳表示,现在公司共有47个临床1期试验项目,涉及45个候选开发项目,其中36个项目正在进行临床试验。除新冠mRNA疫苗外,美德纳目前的产品管线分为呼吸系统类疫苗、其他类疫苗和治疗药物三大类。
在呼吸系统疫苗产品管线,美德纳下一步重点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和流感(Flu)疫苗。
在最新的RSV疫苗世界大会和欧洲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病学大会上,美德纳展示了更多其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RSV疫苗mRNA-1345的最新数据,证明了该产品在临床范围内具有持续的高疗效。此外,该产品没有报告有吉兰-巴雷综合症(GBS)或其他脱髓鞘事件的病例发生。
此外,其流感疫苗mRNA-1010正处于3期临床评估阶段。在今年2月美德纳披露了相关数据。数据显示出几何平均滴度比符合对两种甲型流感毒株(A/H1N1、A/H3N2)的优势,对两种乙型流感毒株的非劣势。
美德纳在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中表示,已做好可能在2024年对RSV疫苗mRNA-1345和流感疫苗mRNA-1010进行商业化的准备。
在其他类疫苗管线上,美德纳的巨细胞病毒感染(CMV)疫苗mRNA-1647和寨卡病毒(Zika)疫苗mRNA-1893是进展最快的两个产品。CMV疫苗处于临床3期,Zika疫苗处于临床2期。
此外,美德纳治疗药物涵盖免疫肿瘤学、罕见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这也是本次美德纳宣布进入中国市场专门提及的业务。其进展较快的主要产品有个性化的癌症疫苗mRNA-4157、针对丙酸血症的系统性细胞疗法mRNA-3927。
就在今年2月,美德纳宣布,mRNA-4157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突破性疗法认证,成为了全球首个获此认证的mRNA肿瘤疫苗。这款产品的研发单位还包括默沙东。
3月6日,美德纳总裁宣布,将寻求肿瘤新抗原疫苗mRNA-4157的加速批准。若mRNA-4157获批上市,美德纳将与默沙东对收入进行五五对半分成。
4月16日,默沙东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上发表声明,证明了2b期的KEYNOTE-942/mRNA-4157-P201试验的mRNA-4157/V940,一种研究性的个体化新抗原疗法联合,与标准治疗方案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相比,mRNA-4157/V940联合帕博利珠单抗达到了提高无复发生存率(RFS)的主要疗效终点。
与标准治疗方法帕博利珠单抗相比,在完全切除的III/IV期黑色素瘤患者的辅助治疗中达到了主要疗效终点。完全切除后的黑色素瘤患者的辅助治疗。
对于丙酸血症的系统性细胞疗法mRNA-3927,美德纳在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中表示,mRNA-39271/2期开放标签、剂量优化试验已进入剂量扩展阶段,以进一步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并确认未来临床研究的推荐剂量。mRNA-3927目前共使用了257个剂量,没有报告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或因药物相关治疗突发不良事件而中止研究的情况。15名研究参与者已经接受了超过一年的连续治疗。
除此之外,在mRNA疫苗产品管线,美德纳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疫苗、人类单纯疱疹病毒(HSV)、水痘病毒疫苗等,这些产品仍均位于临床1期。在治疗药物管线上,美德纳则有基于KRAS靶点的mRNA肿瘤疫苗、甲基丙二酸血症的系统性细胞疗法、糖原贮藏病的系统性细胞疗法等,这些产品也均位于临床1期阶段。
(信息来源:界面新闻)
 
腾盛博与VBI签订许可协议以拓展双方在乙型肝炎领域的战略合作
7月6日,腾盛博药发布公告,公司与VBI Vaccines,Inc.VBI,一间在达斯达克上市的公司签订许可协议,以拓展双方在乙型肝炎(HBV)领域的战略合作。与VBI达成的新许可协议,标志着公司抗击HBV感染的实质性扩展。
根据协议及受其条款及条件规限,公司将从VBI获得BRII-179(VBI-2601)的全球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将BRII-179(VBI-2601)独家许可从大中华区扩大至全球市场,进一步确立了其在追求HBV功能性治愈的领导地位。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强效的HBV特异性免疫应答对实现持久的功能性治愈至关重要,这突显了BRII-179作为联合治疗策略一部分的重要潜力。
此外,根据协议及受其条款及条件规限,公司还将从VBI获得PreHevbri®在大中华区及包括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韩国、泰国和越南等若干亚太国家的开发和商业化权利。作为具有临床差异化的三抗原成人HBV预防性疫苗,PreHevbri®于近期在美国、欧盟欧洲经济区、英国、加拿大和以色列相继获批上市。根据协议条款,VBI将有权获得BRII-179(VBI-2601)和PreHevbri®700万美元的首付款许可费,并有资格获得未来开发和商业化的潜在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未来年净销售额的特许权使用费。
此外,公司与VBI订立供应协议,据此及受其条款及条件规限,VBI将制造及向该公司供应BRII-179(VBI-2601)或PreHevbri®,而公司将向VBI支付500万美元的预付款。此外,在若干交割条件的规限下,公司将对VBI作出30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
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Zhi Hong博士表示:“我们很高兴能够加强与VBI的合作,以扩大我们的HBV产品管线,并履行我们在抗击乙型肝炎的公共卫生承诺。通过在我们的产品组合中探索联合治疗策略,我们致力于在最广泛的HBV患者群体中提供最持久的治愈性方案。将VBI的预防性疫苗PreHevbri®纳入腾盛博药的HBV产品组合,使我们能通过从预防到治愈的不同手段,全面有效地应对HBV带来的挑战。同时,我们也能充分利用在中国和其他亚太地区高HBV患病率和人口密度的巨大市场,来推进我们的商业化工作,并获得巨大的收入潜力。”
目前,公司正在中国开展BRII-179(VBI-2601)的2期研究,旨在评估其作为慢性HBV患者功能性治愈疗法关键组成部分的潜力。多个研究的积极结果,包括Vir Biotechnology,Inc.的单抗siRNA联合治疗乙肝研究,以及腾盛博药正在进行的BRII-179(VBI-2601)与BRII-835(VIR-2218)联合用药的2期试验,均表明持久的乙肝表面抗原血清清除率和抗体血清转化之间存在强相关性,突显了BRII179(VBI-2601)作为功能性治愈方案中具有价值的免疫调节成分的潜力。腾盛博药计划在即将进行的研究中进一步评估将BRII-179作为联合治疗策略的一部分,以显著提高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单药治疗的治愈率,并扩大潜在可被治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人群。
PreHevbri®(在美国和加拿大名为PreHevbrio®,在欧盟欧洲经济区及英国名为PreHevbri®,在以色列名为Sci-B-Vac®)是唯一一款获批的具有三种抗原的HBV疫苗。在关键性3期临床研究PROTECT和CONSTANT中,与单抗原HBV疫苗Engerix-B相比,PreHevbri®在所有18岁及以上的受试者中均显示出较高的血清保护率,且抗体滴度高达5至8倍。此外,两项研究的综合安全性分析均表明,PreHevbri®耐受性良好,未观察到非预期的反应原性。
(信息来源:智通财经)
 
百济神州与映恩生物达成合作,共同推进一款针对实体瘤的差异化抗体偶联药物(ADC)疗法的研发和商业化
7月10日,百济神州是一家全球性生物科技公司,映恩生物是一家新一代ADC公司,双方宣布达成一项独家选择权和授权合作协议,百济神州获得一款在研、临床前ADC药物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利,该药物将用于治疗特定实体瘤患者。
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全球研发负责人汪来博士表示:“百济神州建立了业界领先的全球肿瘤学研究团队,我们正在包括ADC在内的极具影响力的治疗领域持续发力,力争不断拓展和完善我们在实体瘤领域日益丰富的产品管线。通过与映恩生物的此次战略合作,以及我们‘端到端''的ADC生产能力,百济神州已经建立了优势地位,为在全球范围内推进这一款药物和我们早期自主研发的ADC管线做好充分准备。”
映恩生物首席执行官朱忠远博士表示:“映恩生物致力于成为一家领先的新一代ADC公司,我们的产品基于独创的DITAC技术平台,并在临床前研究和全球临床试验中均显示出令人振奋的疗效和安全性。我们很高兴能与百济神州达成此次合作,加速推进这一药物的开发。通过百济神州和映恩生物的强强联合,我们相信将能够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具备突破性的ADC药物。”
根据协议条款,映恩生物将从百济神州获得一笔首付款,并将在百济神州行使选择权后,有权获得选择权付款。此外,基于合作研究项目取得的特定研发进展、注册进展和商业化里程碑,映恩生物将有权获得高达13亿美元的额外付款,以及分级特许权使用费。在行使选择权后,百济神州将拥有这款药物在全球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而映恩生物将负责开展该药物在IND递交前的所有临床前研究,并支持百济神州未来的IND申请。
(信息来源:美通社)
 
道尔生物与BioNTech公司达成许可协议,开发创新生物药
7月11日消息,道尔生物宣布与BioNTech(百欧恩泰)公司达成许可协议。根据协议条款,道尔生物将授予BioNTech公司一项全球许可,利用道尔生物的一项创新发现,针对一个未被披露的靶点进行研究、开发、制造和商业化创新生物治疗药物。道尔生物将收到预付款和潜在的开发、监管和商业里程碑付款。
道尔生物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医药公司,专注于发现和开发基于多结构域的多特异性生物治疗药物,以解决代谢疾病和癌症领域的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据悉,该公司已经开发了多种专有的平台技术,包括重组PEG(rPEG)平台、多靶点技术平台、肿瘤精准治疗技术平台等。
基于这些技术平台,道尔生物开发了多个创新的基于多结构域的多特异性蛋白药物。比如:靶向VEGF、PD-L1和TGF-β的三特异性抗体DR30206,由抗Claudin18.2单域抗体、抗人血清蛋白(HSA)单域抗体及抗CD3ε的单链抗体片段形成的融合蛋白DR30318,将GLP-1R/GIPR双效激动多肽与脂肪酸链偶联而成的DR10627,将具有GLP-1R/GCGR激动活性的双效激动多肽以及FGF21类似物与人源IgG Fc融合而获得的三活性蛋白DR10624等等。
道尔生物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黄岩山博士表示,与BioNTech公司的许可协议很好地证明了道尔生物平台技术的巨大潜力,而这些技术已经在充分的临床前研究和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中被验证。
道尔生物首席运营官方永亮博士评论道,他们很高兴能与BioNTech公司合作,将道尔生物的研发转化为创新型疗法。他们期待着与BioNTech公司合作将这一创新成果推向临床,并最终惠及全球患者。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Nanobiotix、强生:达成合作
7月10日,Nanobiotix公司宣布,已与强生达成合作,授予后者共同开发和商业化NBTXR3的全球许可权益。
根据协议条款,N anobiotix将保持对NBTXR3治疗头颈鳞状细胞癌的III期NANORAY-312研究和所有其他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NBTXR3制造、临床供应和初始商业供应的运营控制。强生将全面负责评估NBTXR3在肺癌三期患者中的初步II期研究,并将有权控制目前由Nanobiotix领导的研究。
Nanobiotix将获得6000万美元的现金和运营支持、3000万美元股权投资、高达18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和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产品销售额的两位数版税。此外,强生还有权自行决定开发5个新的适应症,潜在里程金高达6.5亿美元,和Nanobiotix联合开发的适应症每个潜在里程金高达2.2亿美元。
NBTXR3是一款新型的,潜在首创性抗肿瘤药物,由功能化二氧化铪(HfO2)纳米颗粒组成,经由一次性瘤内注射给药并通过放射疗法激活。候选产品的物理作用机制(MoA)旨在通过放疗激活,诱导被注射肿瘤内大量的肿瘤细胞死亡,随后触发适应性免疫反应和长期的抗癌记忆。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资本竞合
微元合成获亿元pre-A轮融资,多个生物制造产品即将进入量产
微元合成近日完成亿元pre-A轮融资,由北京国管顺禧基金领投,北戴河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基金和老股东河南投资集团汇融基金跟投。本轮融资主要用于扩建研发实验室和多个产品管线试生产。
微元合成成立于2021年,创始人刘波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微生物所,先后师从马延和、陶勇等科学家,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有近十年积淀。现阶段,微元合成研发团队博士学历员工占比约70%,未来还将集结多位教授、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加入团队。
走进微元合成办公室,玻璃外墙上,贴着一副巨大的细胞代谢通路图,理性设计代谢通路的能力及多年积累的know-how细节,成为他们顺利将产品管线推向量产的基础。“其实我们在做菌株设计时,就已经考虑到工厂层面能否量产,所以多个管线的推进速度都很快。”
当前,微元合成正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建设中试及生产基地,该基地由微元合成设计,当地政府代建,设计为柔性、多功能的工厂,以适应多个高附加值产品管线的中试及生产。另外,很多大宗产品在正式建厂前,需要跑通工艺、物料成本,该工厂也承担着这一功能。
产品:用合成生物技术替代原有生产方式
据介绍,在微元合成众多产品管线中,进度最快的是甘露醇技术,传统上甘露醇均为化工加氢生产,除了成本高,重金属和还原糖残留也是行业存在的痛点,微元合成全球首家开发了生物法合成甘露醇技术,中试产物转化率达到99%,纯度达到99.9%。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厌氧发酵,联产两种产物,副产物的售价有望覆盖原料及制造成本,甘露醇作为附加的“馈赠”,可直接贡献利润。当前,微元合成的甘露醇技术已经与河南投资集团新拓洋生物建立合作,双方共同进行规模化生产,有望今年即实现商业化收入。
糖醇业务线中,除甘露醇外,微元合成还开发了自然界中的稀有糖成分——阿洛酮糖。作为代糖的一种,阿洛酮糖不仅口感上与蔗糖更为接近,热量仅是蔗糖的1/10;且能够发生美德拉反应,可以在甜点烘焙、冰淇淋制作中代替蔗糖,并保持原有风味;另外,阿洛酮糖可促使胰岛素正常分泌,降低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对糖尿病患者友好的同时兼具控制体重的作用。
现阶段,阿洛酮糖已通过美国FDA的GRAS认证,且在全球14个国家获批使用。不过,既往这一稀有糖的生产方式是以果糖为原料,经过差向异构酶转化、多套模拟移动床分离,得率仅有20%-30%;且多次浓缩、分离的过程能耗极高,导致阿洛酮糖成本高昂,约是赤藓糖醇的三倍左右,成为限制企业规模化应用的关键。
针对上述市场需求痛点,微元合成设计了一条新的生物合成路线,采用成本更低的葡萄糖作为原料,将植物中阿洛酮糖的代谢通路放置于微生物中,通过多级酶联反应,将产物转化率提升至60%,发酵产量达到150g/L,单批次发酵时间也较传统方法缩短一半。
“发酵之后的产物,经过离交脱色等简单处理后,就可以得到清液,能直接进入结晶环节,没有后续分离的成本,整个链条变得很简洁。”刘波介绍道,这一方法下阿洛酮糖的生产效率已经高于赤藓糖醇。现阶段,其正在与多家央企、国企和跨国企业推进合作,共同规模化量产阿洛酮糖。
除糖醇类产品管线外,微元合成还开发了一系列类胡萝卜素(玉米黄素、叶黄素、α-胡萝卜素)等高附加值化合物。
既往叶黄素主要从万寿菊中提取,250亩万寿菊一年方能产出1吨叶黄素。但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将20多个基因片段放置入底盘菌株,以生物发酵法制备,300立方米的发酵罐10天即可生产1吨叶黄素,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可节省耕地资源。
“产品要有明确市场需求,但还没有更好的分子或生产技术能满足需求;合成生物技术能够为该品类的生产技术带来革新或改变;团队自身当下的能力能够替代低效生产方式,实现规模化量产”,是微元合成选品的判断逻辑。
平台技术:突破核心限速步骤
作为一家合成生物学初创公司,微元合成团队沉淀多年的知识积累和产业经验,正加速其拓展产品管线,并将之推向产业化。前端的底盘菌株库与元件库的积累、基因编辑能力、工程细胞代谢分子监测与分析平台,后端的多维度、多尺度生产工艺放大平台,共同构筑起这家年轻企业的研发根基。
众所周知,合成不同类型的化合物需要不同的底盘菌株,如酸性化合物更适合用嗜酸菌生产、萜类化合物的合成需要IPP和DMAPP底盘菌株,丰富、多样的菌株库是合成生物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微元合成除自行从土壤、湖泊等自然环境中筛选各类微生物,获得菌株资源外,还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签署了战略协议,可以从中获取用于代谢模型等研究的原始工业菌株资源。
在基因编辑工具及元件库积累方面,据了解,微元合成整理了全球学术圈中众多公开的表达系统,积累已测试可用的复制子、启动子、终止子等,占整体元件库的比重约2/3。另有约1/3的元件是其团队在多年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自行开发。基于对基因编辑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我们现在单次能将40kb的大片段外源基因导入到基因组上,可以实现连续染色体整合。”刘波介绍道。
对于合成生物学研发的“核心限速步骤”,刘波认为应该是细胞内部代谢状况的未知性。细胞代谢流分析和代谢中间产物的分布状态,是解析底盘细胞代谢规律的关键,而这点在既往实验室中通常是“瞎子摸象”,缺乏系统化的工具和方法。“研发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菌株出现了问题,但却不知道代谢流发生了什么;或者基因编辑后,预期代谢流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实际却跟想象完全不同。”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微元合成构建了整套设备耗材、工程软件及计算规则,目前已经储备了多达1500种细胞内代谢产物的监测方法,未来还将继续拓展。另外,基于不同底盘细胞代谢网络模型、代谢通量分布的数据库,通过干湿试验闭环,实现代谢网络的高效设计,真正地突破研发限速。
对于工程细胞代谢分子监测与分析平台所提供的功能,刘波认为正如医生为病人看病时,需用到X光、核磁等工具一样,该平台就为分子代谢流的“诊断”提供了监测分析工具。“菌株也是生命体,监测了胞内代谢状况后,出现问题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基因编辑整改,有效减少试错摸索的步骤。”
除了前端底盘菌株设计能力,在工艺放大层面,微元合成邀请了大型生物发酵工厂的总工等资深工程师加入公司。在优化发酵工艺的过程中,对溶氧、pH值等多维度的指标进行分阶段的控制诱导;除液相监测外,还增加气相尺度分析挥发性的代谢分子,以呈现细胞代谢的完整情况,寻找最优工艺。
上述技术平台能力,成为微元合成能够同时推进多个产品管线的基础,其多个产品有望在今、明年推进量产。谈及合成生物学企业量产时常面临的“死亡谷”,刘波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
一是部分技术从开始就不具备量产的条件,这也决定了其无法走向产业化。二是若全链条都由一家企业单独完成,对研发团队、生产团队、工程团队的衔接要求极高,合成生物研发型企业从头搭建发酵、制造生产团队,建设万吨产线,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的确可能面临“死亡谷”。但中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很多发酵工厂的人员、设备、上下游配套等基础颇为完备,因此在具备量产技术的前提下,除了自建工厂外,微元合成选择与优质企业广泛合作,联合开发生产。“厂子在国内不算是稀缺资源,找到优质合作方才是关键。”
(信息来源:36氪报道)
 
百斯杰生物完成2.5亿元A轮融资,由高瓴投资领投
近日,南京一家聚焦于合成生物学领域工业合成产品的公司百斯杰生物在A轮融了2.5亿元,高瓴投资领投1亿元,华泰紫金、置柏投资、萱湾投资、华海创投、南京利旭、海盈天使等参投,投后估值24亿元。
百斯杰生物,全称南京百斯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金斯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这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工业合成生物产品企业。公司具备完善的酶制剂研发,生产及销售能力,同时探索与形成合成生物学研发及生产平台。
金斯瑞是全球重要的生命科学研发与生产服务提供商,2002年成立于美国新泽西,并于2004年在中国南京设立研发和生产总部,2015年,金斯瑞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当前市值380亿港元。植根于坚实的基因合成技术,金斯瑞现已建立四大平台:生命科学服务及产品平台、生物医药合同研发生产(CDMO)平台、工业合成产品平台、综合性全球细胞疗法平台。
据悉,上市公司各主要业务板块均实现了独立融资,有多种渠道灵活支持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除工业合成平台百斯杰外,细胞治疗平台传奇生物于2020年登陆纳斯达克,当前市值130亿美元,2022年生物医药合同研发生产(CDMO)平台蓬勃生物完成2.24亿美元的C轮融资,估值约15亿美元。
关于此次独立融资,百斯杰对融中财经表示,“百斯杰传统工业酶制剂业务已经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现阶段公司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业酶制剂的商业化扩展能力,在专业化的应用研发领域及销售需要资金的投入。合成生物学将是百斯杰对未来的主要投入方向,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合成生物学的技术积累,并且对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人才也有进一步的需求。”
01高瓴盯上的工业酶制剂核心企业
如果问,医疗健康领域什么赛道最吸引投资人,那一定非合成生物莫属,作为交叉学科的产物,其研究范围覆盖了合成代谢通路、生物传感器、合成基因线路、生物材料、细胞工厂、无细胞表达系统、合成生命体等。
据中信证券预计,2020-2025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场规模将保持22.5%的高年均复合增速,至2025年有望突破200亿美元。
尽管不少合成生物学项目完成了早期验证,然而极低的商业化成功率也让许多投资人望而却步,此次高瓴一把投了百斯杰1个亿,这不禁不让投资人好奇这到底是一个什么项目?
据悉,百斯杰成立于2013年,自成立之初就继承了金斯瑞基因合成及蛋白表达上的业务优势,10年前高端酶制剂几乎全部被国际公司所垄断,虽然当时中国已有不少本土酶制剂公司,但由于缺乏自主的分子和菌株开发的技术导致新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受限而无法做大做强。而金斯瑞在基因合成,基因编辑,蛋白表达方面已经有超过11年的经验,服务过大量国际国内客户,自身积累了很多独特的Know-how。在此基础上,百斯杰得以把已有的经验和人才用来开发酶制剂产品最核心的技术-工业级别的生产菌株平台,并在这些微生物平台上筛选出优良的酶分子,最后通过工艺团队放大生产出质量可靠,性能优良,符合各行各业需求的产品,成功开启了工业酶制剂发展的道路。
秉持“自主研发、突破产品核心技术、全面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理念,百斯杰成功开发了普鲁兰酶、葡萄糖氧化酶、高温淀粉酶等2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食品用酶制剂及生物医药原料分子,并形成了多个应用性能达到业内领先水平的产品系列,并在市场推广和应用中受到客户信赖。
2022年,百斯杰推出新型耐酸淀粉酶、液洗蛋白酶及胞壁水解酶等酶制剂产品,以及多款复合酶产品,进一步丰富了工业酶和饲料酶产品线。特别是液洗蛋白酶,其在洗涤剂中的去污表现和稳定性都不逊色甚至高于国际公司的产品,成为首家能够提供高性能液洗蛋白酶的中国公司。在生物合成产线,百斯杰针对客户需求,开发了全新的酶法工艺替代化学生产过程,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大幅减少传统工艺带来的污染,该工艺成功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达成了绿色制造的落地实施。
金斯瑞的年报显示,2021年、2022年百斯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45亿元、2.59亿元,税后利润分别为478万元、1866万元。
有持续盈利能力的百斯杰也让高瓴对它更有信心。
据百斯杰透露,高瓴投资与金斯瑞交情匪浅,2021年先后在一级市场投资了金斯瑞集团子公司金斯瑞蓬勃生物及传奇生物。
根据百斯杰增资协议,此次融资将用于百斯杰集团公司加速合成生物学管线的研发进程,加强创新酶制剂产品的商业拓展,以及补充日常业务经营中的一般营运资金或南京百斯杰董事会批准的其他用途。百斯杰的A轮融资将推动百斯杰集团公司在研发、拓展目标市场及优化生产成本方面持续投入,以成为领先的合成生物学解决方案提供商,从而使整个金斯瑞集团受益。
02金斯瑞
一家低调的生物科技公司
作为百斯杰的母公司,金斯瑞是一家相当低调的公司,它的身上有着南京的第一家基因合成公司,南京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全球领先的基因合成企业等标签,然而外界对于这家公司创始人及创业历程却知之甚少。
最早金斯瑞是由三个在美国学有所成,并积累了很多工作和科研经验的中国人于2002年在美国新泽西成立的,2004年在中国南京设立了研发和生产总部,虽说是总部,但其实那只是一间不足20平米的实验室,一个大学里淘汰的试验台,就在这样的条件下,金斯瑞开启了他们的创业之路。
金斯瑞早期的发展主业是以基因合成为核心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试剂CRO服务,即接收客户订单,按照一对一模式完成客户所需的基因合成或其他相关服务。
据一位2010年加入金斯瑞的老员工说,彼时的金斯瑞还是一个规模不大,环境条件相当艰苦的公司。尽管如此,中国蓬勃发展的生物科技产业让金斯瑞的团队坚信他们一定能够做出成绩,团队的信念和坚持也吸引不少人才加入,包括相当数量的博士、有跨国公司经验的资深科学家和管理人员,这为此后金斯瑞进行多元化业务布局储备了充足的人才。
2015年,金斯瑞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目前法人实体遍及中国、中国香港、美国、日本、新加坡、荷兰、爱尔兰、英国、韩国、比利时。业务营运范围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20余万客户提供优质、便捷、可靠的服务与产品。
截至2022年12月31日,金斯瑞在全球拥有6213名员工,其中37%以上的员工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金斯瑞拥有多项知识产权,其中包含超过210项授权专利与800多项专利申请,以及高密集数量的技术机密。
金斯瑞的主要业务包括四个分部,即(1)生命科学服务及产品;(2)生物制剂受托开发服务;(3)工业合成生物产品;及(4)细胞疗法。生命科学服务及产品分部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涵盖基因合成、寡核苷酸合成、多肽合成、蛋白生产、抗体开发,以及生命科学设备及耗材。
金斯瑞生命科学服务及产品平台是金斯瑞具有行业重要优势的业务。依托于先进的自主合成技术,金斯瑞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基因合成供应商,市场份额约占30%,业务覆盖中国、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
自上市以来,金斯瑞业绩持续增长,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0.87亿美元到2022年的6.26亿美元,其中2022年生命科学服务及产品业务实现收入3.61亿美元,占总收入的57%。
主营业务有了一定根基之后,金斯瑞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积极布局其他的业务线,开启了多元化发展道路。
03百斯杰的两位兄弟传奇生物与金斯瑞蓬勃生物
要说金斯瑞孵化的最成功的项目之一,那必然是传奇生物。
2014年,金斯瑞成立了细胞治疗事业部传奇生物,成立时间比百斯杰还要晚上一年,后来该事业部独立后成为一家集肿瘤免疫细胞疗法研发、临床、生产及商业化开发于一体的跨国生物制药公司,2020年6月5日,传奇生物成功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上市,被誉为“中国CAR-T海外上市第一股”,目前传奇生物市值近130亿美元,其位列全球免疫细胞疗法领域第一方阵,全球员工总数已逾1300人。
传奇生物之所以能有如此快的发展,除了金斯瑞的人才储备外,还得益于传奇生物在2017年便于杨森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
传奇生物与杨森公司的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和商业化主导产品CARVYKTI®(Cilta-cel,西达基奥仑赛),目前该产品已分别于当地时间2022年2月28日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2022年5月26日欧盟EC附条件上市许可,2022年9月27日获得日本MHLW批准上市,有望解决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世界级难题。2022年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正式受理西达基奥仑赛的新药上市申请(NDA),并于2023年1月纳入优先审评程序。
CARVYKTI®是一种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CAR-T细胞疗法,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是中国首款自主研发并成功出海的细胞治疗产品。基于优异的临床数据,Cilta-cel于2019年12月在美国和2020年8月在中国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2019年4月获得欧盟委员会优先药物资格认定。美国FDA、欧洲EMA和日本PMDA分别于2019年2月、2020年2月及2020年6月授予Cilta-cel孤儿药资格认定。2022年5月,欧洲药品管理局的孤儿药品委员会一致建议,根据临床数据(治疗后完全缓解率有所改善且持续存在)维持西达基奥仑赛的孤儿药认定。
所谓“孤儿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罕见病的药品,由于罕见病患病人群少、市场需求少、研发成本高,很少有制药企业关注其治疗药物的研发,因此这些药被形象地称为“孤儿药”,获得孤儿药认定对于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传奇这款产品成为中国自主研发第一款成功出海的car-t细胞疗法,能够拿到美、欧、日的孤儿药资格认定,足见其强大的研发实力,此外,传奇生物还有多款在研细胞疗法,用于血液瘤、实体瘤及其它疑难疾病的治疗。
百斯杰的另一个兄弟是蓬勃生物,这是一个拥有一站式生物药研发生产(CDMO)平台,主要致力于为细胞和基因治疗(CGT)药物、疫苗及抗体蛋白药物等提供从靶点开发到商业化生产的端到端CDMO服务。
目前,金斯瑞蓬勃生物在美国、荷兰、韩国、上海、香港、南京等地设有公司以服务全球客户。自2017年10月,共助力美国、欧洲、亚太等区域客户获得50余个IND批件。
金斯瑞蓬勃生物的细胞和基因治疗整体解决方案涵盖了非注册临床、工艺开发,注册临床和商业化全阶段质粒病毒生产。金斯瑞蓬勃生物的生物药开发解决方案涵盖生物药尤其是抗体药发现、抗体工程和抗体评价。在生物药CDMO服务方面,金斯瑞蓬勃生物为客户提供包括细胞系开发、宿主细胞商业化授权、上下游工艺开发、分析方法开发和临床样品及商业化生产等在内的一体化CDMO服务,并提供分批补料和灌流工艺以满足增长的抗体蛋白药的需求。GMP生产车间满足FDA、EMA和NMPA监管要求。
经过近20年的发展,金斯瑞已经成长为一家全球性的生命科学研发与生产服务提供商,依托金斯瑞在生物科技领域的深厚积累,独立融资后的百斯杰也会和它的兄弟公司一样,未来可期。
(信息来源:融中财经)
 
近一个世纪来的新突破!GSK肺结核疫苗3期试验获得超5亿美元资助
近日,惠康基金会(Wellcome)和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宣布将提供资金,以支持结核病(TB)候选疫苗M72/AS01E进行3期临床试验。新闻稿指出,如果试验结果证明该疫苗有效,它有望成为100多年来首款预防肺结核的新疫苗。
据统计,仅在2021年全球就有1060万名新发TB病例,TB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160万。与2020年报告的病例相比,2021年结核病病例增加了4.5%,被诊断或接受治疗的人数减少。TB主要影响中低收入国家的人群,那些生活和工作条件差、营养不足的贫困人群往往面临着最高的TB患病风险。全球多达四分之一的人口被认为是潜伏性结核感染者,这些人感染了导致TB的病菌却没有任何症状,但有可能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
时至今日,唯一在使用中的TB疫苗是卡介苗(BCG),它于1921年首次接种于人体。BCG有助于保护婴幼儿免受严重的全身性结核病的侵害,但对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肺结核保护效果非常有限。我们迫切需要新的工具来防治这种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一种有效率至少达到50%的疫苗可以在25年内预防多达7600万个新发结核病例和850万人死亡,避免4200万疗程的抗生素治疗,并减少415亿美元的结核病相关的家庭灾难性开支,尤其是那些世界上最贫穷和最脆弱的人群。
M72/AS01E候选疫苗包含M72重组融合蛋白,它来自两个结核分枝杆菌抗原(Mtb32A和Mtb39A),并与葛兰素史克(GSK)专有的佐剂系统AS01E相结合。该候选疫苗由GSK公司与Aeras和国际艾滋病疫苗行动组织(IAVI)共同开发。2020年,GSK公司宣布,它将与盖茨医学研究所合作,继续开发M72/AS01E候选疫苗,并可能在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使用。在2b期临床试验中,M72/AS01E显著降低了HIV阴性、潜伏性结核感染成人患者的TB发病率,在接种后3年内的疫苗效力为50%。
此次计划开展的3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M72/AS01E候选疫苗预防潜伏性结核感染进展为肺结核的有效性,将由盖茨医学研究所赞助。该研究所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也是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附属机构,致力于开发和有效利用新型生物医学干预措施来解决全球重大健康问题。该试验将在非洲和东南亚的50多个试验点招募约2.6万人,包括已感染艾滋病毒但未感染结核菌的人群。有关试验设计和受试者的其他细节将由盖茨医学研究所在未来几个月内公布。
这项3期临床试验预计将花费5.5亿美元,惠康基金会将提供高达1.5亿美元的资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将资助其余部分费用——约4亿美元。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炎明生物完成7亿元A轮融资
7月10日,致力于开发治疗炎症和肿瘤革命性创新药物的炎明生物宣布已于近日完成7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投创业领投、国风投基金联合领投,太平医疗健康基金、国寿科创基金、荷塘创投基金跟投,上一轮全部投资方和玉资本、礼来亚洲基金、峰瑞资本、中发展领创/生命园创投基金、博远资本、青澜基金及昌发展等持续追加投资。本轮所募资金将用于公司临床阶段管线的推进,加速多个项目的临床前研究,并进一步拓展研发管线,完善人才团队。
炎明生物由邵峰院士和邓天敬博士于2020年10月共同创立,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募资超10亿元人民币。该公司的科学基础是基于邵峰院士在天然免疫和细胞焦亡领域的生物学发现,选择在炎症和肿瘤领域尚未被攻克的医学关键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建立了“细胞焦亡与先天免疫c调控的分子开关”技术平台,通过自主研发及与医学转化机构合作,致力于开发治疗炎症和肿瘤的革命性创新药物,将中国的原始创新成果惠及全球炎症和肿瘤患者。
炎明生物的研发管线包含多个项目,聚焦天然免疫及细胞焦亡领域,适应症包括多种炎症类疾病及肿瘤。该公司药物研发团队正在开展多个小分子和基因调节的新药研发项目,多个项目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包括细胞焦亡抑制剂及先天免疫调节剂的开发。其中,先天免疫激动剂将在2023年进入临床阶段;细胞焦亡抑制剂即将确定临床候选化合物,预计2024年进入临床阶段。
炎明生物联合创始人、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邵峰院士表示,公司的新药研发都是基于他们自己发现的全新科学原理和潜在药物靶点,属于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成立两年来,公司在平台建设、管线搭建及项目推进方面都取得了超预期的进展。他们非常感谢各位新老投资方们对炎明生物的青睐和信任,在各方支持下,相信炎明生物将进入快速成长和发展期,早日开发出有价值的创新药物,造福患者。
炎明生物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邓天敬博士表示,公司成立两年多以来,在科学发现基础上打造了小分子及生物原创新药的研发能力,并在多个创新项目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感谢新老投资方对炎明生物的认可和支持,也期待早日开发出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市场分析
FTC反垄断执法加码“杀手级收”难了
6月中旬,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一份报告,指出Seagen与辉瑞已经分别向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和司法部(DO)提交了合并相关的协议。预计等待期为一个月,只要FTC不要求额外材料,7月14日便可正式受理。但业界认为,在FTC加强反垄断审查的当下,想让FTC点头,并非易事。
强势加码反垄断
反垄断力度加强的信号此前便已释出。2020年,FTC批准了艾伯维(AbbVie)以650亿美元收购艾尔建(Allergan)的交易。但该批准伴随着时任委员Rohit chopra长达20页的异议,他批评了FTC对并购及其他类似交易的处理方式。其认为,在要求艾伯维处理重叠产品的基础上完成交易,是监管重大制药交易的一种“狭隘、有缺陷且无效”的方式。
长期以来,FTC一直专注于个别产品之间的直接竞争,现在它已扩大审查范围,调查制药商如何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对抗消费者和新生的竞争对手。
2022年FTC举办研讨会,“探索执行反垄断法的新方法”,加拿大、英国和欧洲的反垄断执法机构也加入其中,开启国际反垄断合作的新时代。该研讨会上,FTC召集的外部专家认为,大型制药公司正在利用它们的谈判能力影响药品可及性。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法学院教授Robin Feldman认为,过度合并会让大公司缺乏进行内部研发的动力,这也正是FTC密切关注大型并购案反垄断风险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曾经在FTC“权力大厅”拥有影响力的制药集团并未受邀参与该会议。
今年5月,FTC起诉安进公司(Amgen),阻止其以278亿美元收购地平线治疗公司(HorizonTherapeutics)。而事实上,安进和地平线并不销售相互竞争的产品。但FTC认为,安进或利用其畅销药物组合使消费者青睐两种地平线公司的药物,从而阻碍潜在的竞争。FTC援引再生元公司诉讼案,指控安进公司采用类似的策略来赢得消费者。
安进公司和地平线公司称FTC这一新颖的法律思维“既有误导性,又前所未有”,并重申他们将致力于促成这笔交易。
风险交易将增加
FTC对于阻止更多类似安进收购地平线的交易似乎已做好准备。Stifel分析师Stephen Willey写道,这对辉瑞将斥资430亿美元收购Seagen的计划来说不是好兆头。专家们认为,对大型并购的关注与该机构深化对药品福利管理机构(PBM)的调查之间存在联系。调查这些中介机构将使FTC更深入地了解大型制药公司如何利用其影响力。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医疗保健管理学教授Patricia Danzon看来,“FTC逐渐意识到这个市场的复杂性,传统的审查模式不再适用”。
生物技术行业担心,FTC的行动可能会让小型公司陷入困境,毕竟这些公司的投资者此前认为制药企业并购前景大好。Danzon分析,涉及小公司的收购不太可能引发反垄断担忧,且这些交易会提高市场效率。
但随着FTC加强对“杀手级收购(killer acquisition)”的审查,小型公司收购获批的不确定性增加。“杀手级收购”即被收购者的产品因可能危及收购者正在开发的另一种药物,而被收购者搁置的情况。
2019年,出于对“杀手级收购”的担忧,FTC审查了罗氏(Roche)以48亿美元收购Spark Therapeutics的计划。Spark的产品组合包括针对血友病A的基因疗法,而罗氏已有一种治疗这种疾病的药物上市。10个月后,FTC批准了这笔交易,理由是罗氏有动力加速Spark重叠产品线商业化进程。而在一项较早的研究中得到有希望的数据后,罗氏计划将Spark的血友病疗法纳入Ⅲ期临床试验。
彼时,FTC认为制药企业的收购可以分散财富。此前,Spark是一家从费城儿童医院(Children''sHospital of Philadelphia)剥离出来的公司,它帮助费城和研究医院建立了一个基因治疗研究中心。
当前,FTC改变了观念,认为过度合并可能会减少潜在的生物技术初创企业收购者的数量。
一项分析发现,从1995年到2015年,60家领先的制药公司合并为10家。
权力扩大双刃剑
已故前司法部副部长和美国联邦法官Robert Bork曾在《反托拉斯悖论》写道,反垄断执法应该根据其是否提高效率来判断。而眼下,FTC正有重回20世纪80年代之势,彼时反垄断执法气势汹汹。FTC正将这个气势视为打击药价不断攀升的方法。
分析师们仍对FTC能否胜过安进存疑。Christine Wilson是FTC中唯一一名共和党委员,于2月辞职,理由是认为FTC的野心已超其法律权限。但一些立法者已经呼吁国会更新反垄断法,以便为FTC提供更多的工具。
即便法院严厉谴责FTC,但该机构目前战绩斐然。2022年,有12000项交易被宣布,其中142项被撤销,创20年来最高纪录。但FTC如此激进的态度并非没有风险,亦可能削弱执行权力。
今年4月,FTC拒绝因美纳(Illumina)以71亿美元收购Grail公司,之后因美纳称FTC的诉讼是一个违背宪法的权力划分。芝加哥洛约拉大学法学院一位教授分析,该违宪指控可能导致法院宣布FTC的执行权力无效。
在FTC正在进行转变之际,它利用Illumina-Grail一案作为早期测试,论证一家生命科学公司有能力将新生竟争者逐出市场。
因纳美的投资者不满这项交易最终陷入反垄断纠纷,因此提出了异议。随后知名的激进投资者Carl Icahn发起了—场董事会代理运动,以改变这家公司的方向。
Icahn赢得一席之位且董事会任命了一位新主席后,这项交易最强力的守卫者――因纳美的首席执行官Francis deSouza下台。随后,因纳美将放弃收购Grail的猜测不断涌现。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运作管理
头部连锁缘何热衷“+诊所”
门诊统筹机遇下,药店开办诊所的趋势更加明朗。
近日,有投资者就大健康业态延伸及药店店内诊所等问题,向益丰药房提出:“去年国家发布了新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等,公司拥有万家门店,建议公司从经营丰富、便捷群众的角度,开设一些药房店内诊所。”益丰药房对此积极回复表示,公司致力于通过健康管理服务和业态延伸,通过开设中医馆、中医坐堂、门诊部、店内诊所、互联网医疗等方式,向诊疗业务延伸。
近年来,随着门慢特病、“双通道”等政策逐渐落地,尤其是将定点药店纳入门诊统筹,不少连锁药店选择地址好、流量大、有口碑的门店设立诊所,以期抢抓处方外流机遇。但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吸引客流。
寻觅业绩新增长
开设“药诊店”,一心堂显然是最积极的。6月19日,一心堂全资子公司一心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东寺街诊所开业。一心堂表示,要建设除公立医疗机构以外的医疗服务体系,满足更多的社会群体需求,探索新业务模式下的商业机会。一心堂认为,未来该模式或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2017年,一心堂投资成立了一心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主打项目就是门诊服务。该公司由上市连锁一心堂100%控股,除了提供门诊服务,还涉足远程医疗产业。2020年,一心堂又推出一系列诊疗举动,包括设立医养服务公司、一心医疗(海南)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涵盖医院管理、医疗服务、诊所服务、互联网医院服务、远程健康管理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健康咨询等。
表面上看,一心堂是在努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实际上反映了其正在构筑从线下到线上的全域医疗服务体系。借助自建远程审方平台及第三方企业,一心堂2020年全年线上线下审方突破1600万单,平均每月审方超135万单。在2023年4月的投资者调研会议上,一心堂表示,将以“药诊店”为主的模式拓展到健康管理中心、慢病中心、医养中心等,为深度参与门店统筹奠定基础。
其他上市连锁也有动作。益丰药房2022年报显示:益丰药房在报告期内共实施19起同行业并购投资,其中有3起涉及诊所业务,分别位于天津、湘潭、唐山。健之佳在“药店+诊所”方面动作更早,业态更丰富。早在2020年12月上市前,健之佳就开设了中医诊所、社区诊所、体检中心等店型,积极探索“药店+诊所”“药店+体检中心”等模式。截至2022年底,健之佳拥有3家直营中医诊所、5家直营社区诊所、1家直营体检中心。2023年1月,健之佳发布公告称,拟出资1000万元对云南康特森医院管理有限公司进行增资,以持有该眼科医院20%股权。
稳住慢特病客源
健之佳、一心堂、益丰药房等上市连锁的布局与实践,基本涵盖了当前“药店+诊所”的几种主流业态:早期延续至今的坐堂医(以老中医为主)、特色门诊、社区诊所、中医诊所或中医馆、专业医院、互联网医院等。
“药店+诊所”给上市连锁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进店常见病客流、慢病客流都在增加。医保政策加持下,“药店+诊所”的便捷与专业服务相结合,将显著提升头部连锁竞争力,有助于提高药店的专业度认知,增加顾客忠诚度和回头率。
目前的“药店+诊所”可以说是药店坐堂医模式的升级版。
从医保统筹方面来说,有店内诊所以及执业医师开方,药店可以分享更多的医保“蛋糕”。随着门慢特顾客流增加,其就诊服务需求也会更多。
再看门慢特病的服务特点,一是基数大,口口相传拉动目标群;二是相对稳定,流失率低,对药店贡献大。抓住门慢特病患者,也就抓住了药店的基本盘。他们不仅可能开具可实现医保统筹报销的处方,也会有其他健康方面的产品或服务需求。
承载更多公共服务
头部连锁叠加万家门店优势,大都有大显身手的底气。不过,药店开诊所也存在不少难点。第一,门诊统筹机遇下,获取处方难是最大痛点。囿于各地门诊统筹具体政策不同,并不是所有药店诊所都可以自行开具可实现统筹报销的处方,如青岛等地的诊所开具的处方就不能报销,定点药店需要接入统一的处方平台并下载处方才能进行统筹结算,店内诊所的意义大打折扣。
第二,并非所有门诊慢特病都划入了门诊统筹,部分地区进入药店门诊统筹的相关疾病大多属于未纳入医院门诊慢特病的病种,以偶发性病种较多,主要是作为对医院的医疗补充。这显然与药店的预期有较大差距。此外,门诊统筹的限额过低,也导致药店的积极性不高。
下一步,头部连锁在开诊所方面会有什么大动作还有待观察。不过,无论是开诊所还是其他多元化,药店都需要注重提供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承载更多事关人民健康的任务,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只有这样,零售药房才能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传承积淀碰撞科技创新
力图看得到每株药材生长的环境数据、尽可能弄明白千年经方的作用机制、努力讲清楚晦涩深奥的中医药理论……在传统中医药积淀与现代科技创新的碰撞中,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横跨药材种植、中成药生产、医药商业等7大板块的中医药龙头企业。
如何实现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融合现代科技是关键,让传承千年的中药搭上科技进步的时代快车。”仲景宛西制药董事长、总经理孙锋表示,要实现现代科技与中药材种植、经典名方二次开发、中医药文化科普的充分结合,制造品质优良、疗效确切的现代中药,把中医药文化发展好、弘扬好。
药材种植标准迭代升级
“药材好,药才好”是仲景宛西制药长期以来秉持的做好中药的理念。“药材质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仲景宛西制药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李明黎表示,要让现代科技与中药材种植相结合,以质量更好的药材,制作疗效更优的中药。
“自2004年山茱萸种植基地通过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以来,我们就在不断探索中药材源头质量管理的新标准、新方法、新工具。”仲景宛西制药研发部负责人高松介绍道,要运用主成分分析、农残检测等现代技术手段,持续开展药材基地标准化建设,实现从药材种植到生产制造,再到流通的全程规范化、全程可追溯。
据了解,仅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的药材种植部分,仲景宛西制药就对种子种苗、田间管理、药材采收及药材品质等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
“种子种苗是中药材质量的基础。”高松介绍,“我们搜集了超过6000份种子种苗,对每份种子种苗的品种纯度、净度、重量、发芽率、健康度等进行科学检测,明确了药材种子种苗的分级标准。”
在田间管理及采收环节,仲景宛西制药对整地、播种、移栽、灌溉、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明确,形成了详细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要求;确认了山茱萸、牡丹皮等中药材的采收年限、采收时间;基于浸出物、含量、总灰分等因素,对同种药材不同产地的分级标准进行了规范。
据介绍,目前仲景宛西制药的六味地黄浓缩丸标准化建设工作共形成标准及生产技术规范38个,有效保障了六味地黄浓缩丸从药材种植到生产流通各个环节的规范化,为产品的优质优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建立健全信息化追溯体系是提升药物品质的关键。仲景宛西制药的中药材生产管理溯源系统已基本建成,共分为基地管理、统计分析等10大板块,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时刻掌握药材生长底数,帮助药材基地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中药材来源可查证,成药生产可管控,质量责任可追究。
在消费端,仲景宛西制药还开发了“仲景药知道”APP,消费者可通过追溯查询功能详细了解六味地黄浓缩丸等产品的原料信息,还可以通过APP中的直播模块,7×24小时地观看药材基地实况。
挖掘经典名方“硬核”证据
“经典名方是中医药中含金量最高、临床应用范围最广、效果最好的经典方剂。想要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培育大品种,就需要对已上市经典名方做好二次开发。”高松表示,要让现代科技与经典名方二次开发相结合,就要充分运用动物模型、医学统计等现代方法,挖掘经典名方在临床治疗中的“硬核”证据。
6月中旬,由四川省中医院和张仲景经方重点实验室承办的中西医结合认知障碍诊疗高峰论坛暨天智颗粒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临床研究项目启动会在成都召开,项目将基于时下广泛应用的真实世界研究,寻求天智颗粒在MCI治疗方案中的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天智颗粒的MCI真实世界研究只是近年来仲景宛西制药对经典名方进行二次开发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仲景宛西制药对天智颗粒、左归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等产品的临床价值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高松介绍,这些产品源自经典名方,具有明确的主治功效、适用人群、临床定位,新开展的研究瞄准了老年群体的高发病、常见病等,对临床诊疗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仲景宛西制药通过天智颗粒的“基础化合物研究”项目,已建立含有576个化合物的天智颗粒化学成分数据库;基于天智颗粒的血管性痴呆作用机制研究,论证了天智颗粒通过增加神经和血管再生、增加抑制炎性因子表达、促进脑屏障重建,来恢复神经血管稳态,从而达到抗痴呆的作用机制。与此同时,左归丸治疗少弱精子症的真实世界研究已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领衔展开,项目已获得备案批件,河南省人民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等20多家临床中心参与其中。
此外,仲景宛西制药还完成了对“甘草泻心汤”“橘皮竹茹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6个经典名方的现代药学研究及剂型研究。6个经典名方已全部被纳入《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
三分钟科普中医药文化
对于普通人而言,经典名方读着艰涩拗口,中医药理论看上去也晦涩难懂。传播难,成为横亘在传统经典与大众认知间的一道鸿沟。要实现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除了对药物本身开展研究之外,还要结合现代技术、现代传播手段去宣传和弘扬中医药文化,营造认可中医药、使用中医药的社会氛围。
如何以一种更轻松、更有效的方式传递正确的中医药文化,在长期继承弘扬张仲景中医药文化的实践中,仲景宛西制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020年,仲景宛西制药与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推出了“三分钟讲透经典”项目,从组方、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等角度对经典名方进行科学深入研究,将研究结果以读本、绘本、短视频等为载体,用易记、易用的方式,让普通大众在短时间内了解一首经典名方。
“想要在短短三分钟内讲透经典并不容易。”仲景宛西制药品牌部负责人赵小燕认为,这需要在严谨性和趣味性之间找到结合点,以研究科学化、内容科普化与生动化的表达形式,持续不断地多维度与消费者沟通。
研究科学化,就是指经典产品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和临床的基础上。仲景宛西制药邀请了科研院校的学者、临床机构的医师,在既尊重历史、又适应时代,既深挖经方、又参照说明书的基础上,形成了特有的、较完整的经典中药研究体系,确保传播内容详实可靠。
内容科普化指的是要以普通受众都能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述。如从气血阴阳学说的角度研究补益类产品;从食物在人体内“旅行”的全过程来研究消化类药品;以防、控、治、养的全疗程诊治理念解释感冒类产品……
同时,还要注重表现生动化。根据绘本、短视频等不同特点,“三分钟讲透经典”在不同载体上呈现的主题与形式也略有不同,如短视频讲解时更注重场景化、生活化表达,力图以易记和易懂的方式来提升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效果。
“简而言之,‘三分钟讲透经典’就是要还原经典中药的固有价值,让消费者正确认识、正确信任、正确使用经典中药。”李明黎补充道,仲景宛西制药创新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表达方式不只“三分钟讲透经典”一种。
多年来,仲景宛西制药持续聚焦对“仲景”品牌的打造,像一汪活水,不断滋养着、传播着仲景中医药文化。
据了解,仲景宛西制药与深圳大宅门影业公司联合拍摄的电视剧《医圣》先后在河南卫视、湖北卫视、重庆卫视等地方卫视黄金档播出,掀起了一波观影热潮;多次在郑州地铁换乘站举行中医药文化打卡活动,站内陈列的“药材标本墙”让乘客在通勤时也能近距离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药产业正走在蓬勃发展的大道上,国家正在推动中医药产业‘快步走’。”孙锋对中药产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表示,仲景宛西制药将继续加大投入,以现代科技赋能中药全产业链发展,让品质优良、疗效确切的现代中药造福大众,让中医药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把中医药事业做得更加扎实强大。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科技研发
礼来启动Tirzepatide中国III期研究,一线治疗2型糖尿病
7月5日,礼来在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公示了一项tirzepatide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III期SURPASS-CN-MONO研究。
SURPASS-CN-MONO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研究,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评价tirzepatide单药治疗与安慰剂相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计划纳入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入组标准为患者在访视1前90天内未使用任何降糖药(在某些临床情况下,如急性疾病、住院期间或择期手术,短期使用(≤14天)胰岛素的情况除外)。
Tirzepatide是一款每周注射1次的GLP-1R/GIPR双重激动剂,于2022年5月首次获FDA批准上市,适用于在饮食控制和运动基础上,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9月,该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已获得药监局受理。
近日,礼来也在《柳叶刀》上公布了Tirzepatide对肥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体重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III期SURMOUNT-2研究的详细结果。
结果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Tirzepatide组受试者均达成了共同主要终点和所有关键次要终点,Tirzepatide 10mg和15mg组患者平均体重分别降低了13.4%(13.5公斤)和15.7%(15.6公斤),安慰剂组受试者体重降低了3.3%(3.2公斤)。礼来也已向FDA递交了Tirzepatide用于长期体重管理适应症的上市申请。
礼来针对Tirzepatide长期体重管理的SURMOUNT系列III期全球临床开发计划于2019年底开始,在6项临床注册研究中招募了超过5,000名肥胖或超重患者,其中4项为全球研究。SURMOUNT-1主要研究已于2022年完成,SURMOUNT-3/-4研究预计于2023年完成。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罗氏补体因子B反义疗法获批临床,治疗IgA肾病
7月6日,CDE官网显示,罗氏在研的反义疗法RO7434656注射液(IONIS-FB-LRx)临床试验申请获得默认许可,适应症为IgA肾病。
IgA肾病是一种以免疫球蛋白A(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为特征的肾小球疾病,也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研究显示,美国人群中IgA肾病的年发病率达21/100万,亚洲人群中的发病率更高。
IONIS-FB-LRx是一款靶向补体因子B(CFB)的反义疗法,旨在从源头上阻止IgA肾病患者因补体活化导致的肾损伤。IONIS-FB-LRx原研公司为Ionis。2018年10月,罗氏与Ionis达成合作,共同开发IONIS-FB-LRx,用于治疗补体介导的疾病。
2022年11月,Ionis宣布IONIS-FB-LRx用于治疗IgA肾病的II期临床达主要终点。研究结果显示,IONIS-FB-LRx治疗29周后,患者的蛋白尿较基线平均减少44%;IONIS-FB-LRx还能持续降低CFB、替代途径活性(AH50)和尿补体片段Ba的水平。此外,IONIS-FB-LRx治疗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
基于IONIS-FB-LRx优异的II期数据,2022年12月,罗氏表示将积极推进IONIS-FB-LRx用于治疗IgA肾病的III期研究,并将在未来负责该药物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发和商业化活动。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恒瑞医药核素诊断创新药HRS-9815注射液获批临床
7月11日,恒瑞医药宣布,其子公司天津恒瑞医药有限公司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关于HRS-9815注射液、HRS-9815注射液制备用药盒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同意本品开展临床试验。
据悉,该产品应用于核素诊断领域,HRS-9815注射液制备用药盒经放射性氯化镓[68Ga]溶液标记为HRS-9815注射液后,用于成人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阳性病灶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前列腺癌是泌尿男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1年2月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表的全球癌症统计报告2020年版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前列腺癌1414259例,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3%,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和肺癌,位于第3位。
PSMA-PET/CT是目前全世界前列腺癌影像学检查公认的准确诊断影像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初诊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也可以用于前列腺癌治好性治疗以后,生化复发的病灶定位诊断。PSMA-PET/CT诊断产品还能够配合PSMA的核素治疗药物患者筛选,通过组合策略达到靶病灶的精准杀伤,对精准医疗领域带来技术突破和提升。HRS-9815注射液和HRS-9815注射液制备用药盒为公司自主研发的首个放射性诊断类创新药,国内外均未有同品种获批上市,有望为前列腺癌患者提供新的选择。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英矽智能USP1小分子抑制剂在中国获批临床
7月10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申报的1类新药ISM3091胶囊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治疗晚期实体瘤。公开资料显示,ISM3091为英矽智能研发的USP1小分子抑制剂,靶向调控DNA损伤和修复的新颖“合成致死”靶点——USP1。据悉,该药也是英矽智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下发现的首款进入临床阶段的抗肿瘤候选药物,已经于今年5月在美国获批临床。
“合成致死”是指两个非致死基因同时被抑制,导致细胞死亡的现象。利用这一机制找到肿瘤中的特异突变,再找到它的“合成致死搭档”,将有望特异性杀死癌细胞。公开资料显示,PARP抑制剂是首个利用“合成致死”概念在临床上取得成功的药物。但是PARP抑制剂治疗中依然面临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的问题。
根据英矽智能此前新闻稿介绍,ISM3091是一款口服高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具有较好的成药性。USP1抑制剂单药或者与PARP抑制剂联用均有望对抗PARP抑制剂的耐药性问题。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ISM3091在多个肿瘤细胞系中显示出潜在疗效,并在BRCA基因突变的肿瘤细胞、同源重组修复模型中具有强效的抗增殖活性。此外,在临床前安全性实验中,ISM3091已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和较大的安全窗,部分数据已在2023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AACR)上以壁报形式公布。
ISM3091已经于今年5月在美国获批临床。英矽智能将在美国和中国同期开展全球多中心、开放标签1期临床试验,在晚期实体瘤患者群体中评估ISM3091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初步疗效,并进行剂量递增与优化试验,为后续2期临床试验确定单药治疗的推荐剂量。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赛诺菲抗GPC3/TCR纳米抗体在中国获批临床
7月9日,CDE官网公示,赛诺菲(Sanofi)1类新药注射用SAR444200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治疗GPC3阳性晚期实体瘤。公开资料显示,SAR444200是赛诺菲研发的一款抗GPC3/TCR纳米抗体(VHH),在海外处于1期临床研究阶段。
据文献报道,在骆驼外周血液中存在一种天然缺失轻链的抗体,该抗体只包含一个重链可变区(VHH)和两个常规的恒定区,但却不像人工改造的单链抗体片段(scFv)那样容易相互沾粘,甚至聚集成块。结构解析结果表明:VHH晶体为2.5nm,长4nm,相对分子量小于15kDa,因此也被称作纳米抗体(Nanobody)。
据赛诺菲官网介绍,SAR444200即该公司基于Nanobody技术开发的GPC3/TCR VHH。大多数抗体只能结合到一个靶标上。然而通过连接Nanobody分子片段,就像串珠一样,该公司团队可以创建新的化合物(称为“多价”纳米体分子),可一次结合多个不同的靶点。例如,一种单一治疗性纳米体分子可以通过与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上的多个位点结合,为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建立桥梁,帮助机体免疫系统抗击癌症。
SAR444200是一款靶向GPC3/TCR的纳米抗体。其中,GPC3(Glypican-3)是细胞膜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在肝癌组织中高度表达,但在正常组织中几乎很少或不表达,属于肝癌组织的高特异性靶点。GPC3通过结合Wnt、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生长因子来调节细胞增殖信号,并在胚胎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T细胞受体(TCR)是存在于T细胞表面的一种能够识别和结合蛋白质抗原的特异性受体,为所有T细胞的特征性标志。
根据ClinicalTrials官网,赛诺菲正在开展一项1/2期剂量递增和扩展、开放标签、首次人体研究,以评估SAR444200作为单一疗法或与其他抗癌药物联合用于至少18岁既往治疗过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参与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药本次在中国获批临床,意味着它即将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复星医药发表FCN-159治疗成人1型神经纤维瘤病的I期结果
7月10日,复星医药宣布,FCN-159(创新型小分子化学药物,MEK1/2选择性抑制剂)针对1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bromatosistype1,NF-1)相关的丛状神经纤维瘤(Plexiformneurofibromas,PN)的成人Ⅰ期临床研究数据发表于国际期刊BMCMedicine(2023IF=9.3)。研究结果显示,FCN-159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可控,并在NF-1相关PN患者中显示出有希望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FCN-159是由复星医药自主研发的创新型小分子化学药物,为MEK1/2选择性抑制剂,拟主要用于晚期实体瘤、1型神经纤维瘤病、组织细胞肿瘤、动静脉畸形等的治疗。本次发表的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非随机、Ⅰ期剂量递增试验,旨在评估口服FCN-159治疗不可切除或不适合手术的成人NF-1相关PN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PK)和抗肿瘤活性(NCT04954001)。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剂量限制性毒性(DLT)的发生情况、最大耐受剂量(MDT)和临床2期推荐剂量(RP2D)。次要终点包括其他安全性评估、肿瘤成像反应(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或疾病进展[PD])和PK参数。不良事件按CTCAEv5.0分级。
19名18-70岁的患者被分成4组,分别接受口服不同剂量(4mg[n=3]、6mg[n=4]、8mg[n=8]、12mg[n=4])的FCN-159治疗,每日一次。
研究结果显示:在纳入DLT分析的患者中,8例接受8mg治疗的患者中有1例(16.7%)报告了DLT(3级毛囊炎),3例接受12mg治疗的患者中有3例(100%)报告了DLT(3级毛囊炎)。最大耐受剂量为8mg。19例患者(100%)观察到药物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TEAE),其中大多数为1级或2级。在疗效分析的16例患者中,所有(100%)患者肿瘤体积减小,6例(37.5%)患者获得PR;最大的肿瘤缩小率为84.2%。药代动力学在4-12mg之间近似呈线性,半衰期支持每日一次给药。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新药上市
国内上市
万邦生化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申报上市,首仿“争夺战”愈演愈烈
7月9日,在CDE官网看到,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万邦生化的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仿制药申报上市获受理。继复星医药子公司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2018年引入该品种原研药后,复星医药旗下已有两家公司加入了该品种的首仿争夺战。
截至目前,已有9家国内企业递交该品种仿制药上市申请,首仿争夺战日益激烈。
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是全球首个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口服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也是复星医药引进的首个小分子创新药。作为国内首款针对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药物,阿伐曲泊帕在中国的上市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用药空白,为中国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引入了全球领先的“强效持久、安全方便”的诊疗新方案。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原研药国内获批的首个适应症为择期行诊断性操作或者手术的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成年患者。
据复星医药此前披露的公告显示,复兴医药产业于2018年3月获得美国AkaRx公司关于该药品在中国大陆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独家销售代理权的许可,AkaRx仍为该药品在区域内的权利人,复星医药产业在区域内的销售由AkaRx负责供货。2020年4月,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获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入国内,用于择期行诊断性操作或者手术的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成年患者治疗,商品名“苏可欣”,已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并于今年1月完成医保续约。苏可欣上市后高速放量,2021年境内销售额达到4.26亿元。2022年,复星医药业绩增长,苏可欣的放量销售依然功不可没。
2022年12月,复兴医药产业递交了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针对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并获国家药监局受理。
此次万邦生化递交上市申请的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属于仿制药。查询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看到,共有9家企业递交了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仿制药的上市申请,从CDE承办时间来看,正大天晴是首家递交该品种仿制药上市申请的企业,受理时间为2022年4月8日,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又有8家企业陆续递交仿制药上市申请。除了万邦生化、正大天晴外,还有北京康蒂尼药业、成都倍特药业、凯因科技/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公司、桂林南药、齐鲁制药、济民可信、迪赛诺。其中,桂林南药为复星医药控股公司。这意味着,复星医药旗下,已有三家公司在布局该品种。
(信息来源:)
 
默沙东四价HPV疫苗新适应症国内申报上市
7月11日,CDE官网显示,默沙东四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酿酒酵母)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受理,推测用于预防男性HPV感染。
默沙东四价HPV疫苗由HPV6、11、16和18型主要衣壳(L1)蛋白的纯化病毒样颗粒(VLPs)制备而成,目前在美国已获批用于9-26岁女性预防宫颈癌、外阴癌、阴道癌、肛门癌和生殖器疣,以及宫颈、阴道、外阴和肛门上皮内瘤变,同时还获批用于9-26岁男性预防肛门癌、生殖器疣和肛门上皮内瘤变。
2017年5月,该疫苗进入中国市场用于20-45岁的女性,2020年11月扩大人群至9-45岁女性,商品名为佳达修,采用三剂免疫接种程序,用于预防因高危HPV16/18型所致的宫颈癌、2级和3级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2/3)和宫颈原位腺癌(AIS),以及1级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1)。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晚期肾细胞癌一线治疗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受理
7月11日,君实生物宣布,NMPA已于近日受理公司自主研发的抗PD-1单抗药物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肾细胞癌(RCC)患者一线治疗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这是特瑞普利单抗在中国递交的第九项上市申请。
肾癌是全球泌尿系统第三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RCC占全部肾癌病例的80%~90%。据统计,2022年中国肾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约为7.7万例和4.6万例。约三分之一的肾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发生肿瘤远处转移,而局限性患者接受肾切除术后仍有20-50%出现肿瘤远处转移。基于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数据库联盟的风险分级,低危、中危和高危的转移性RCC患者接受抗血管靶向治疗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35.3、16.6和5.4个月。因此,相较于低危患者,中、高危晚期RCC患者对新型治疗方案的临床需求更加迫切。
本次新适应症的上市申请主要基于RENOTORCH研究(NCT04394975)。作为国内首个晚期肾癌免疫治疗关键III期研究,RENOTORCH研究为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的III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对比舒尼替尼一线治疗中高危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RC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黄翼然教授担任主要研究者,在全国47家临床中心开展。
根据RENOTORCH研究的期中分析结果,相较于舒尼替尼,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一线治疗晚期RCC患者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同时改善ORR等次要终点。特瑞普利单抗安全性数据与已知风险相符,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关于详细的研究数据,君实生物将在近期国际学术大会上公布。
君实生物全球研发总裁邹建军博士表示:“当前,我国针对晚期肾癌的标准治疗仍以TKI靶向药单药治疗为主,患者通过该方案的获益十分有限。让我们感到振奋的是,由中国研究者主导、在中国人群中开展的RENOTORCH研究证实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这意味着我国肾癌治疗领域有望迎来首个‘免疫+靶向’联合疗法。我们将与监管部门积极沟通合作,希望能够尽早为中国患者带来效果更好、可及性更高的治疗选择!”
(信息来源:美通社)
 
复星医药引进的创新药盐酸替纳帕诺片在华申报上市
7月12日,复星医药引进的创新药盐酸替纳帕诺片(tenapanor)在华申报上市,用于治疗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高磷血症。
Tenapanor是复星医药从Ardelyx许可引入的一款first-in-class口服肠道钠/氢交换体3(NHE3)抑制剂,复星医药获许可负责该款新药在中国内地、香港特区及澳门特区的独家临床开发和商业化等权益。
Tenapanor可以减少肠道钠离子吸收,增加肠腔内水分,促进肠道蠕动和正常排便的频率,2019年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成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此外,tenapanor还能抑制肠道细胞旁途径磷酸盐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磷。
2023年6月16日第68届日本透析医学会年上,复星医药口头汇报了tenapanor中国III期研究结果。TEN C-03-002研究是一项在中国开展的tenapanor治疗ESRD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研究纳入的1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以2:1的比例随机接受tenapanor(30mg,每日2次)或安慰剂治疗4周。主要疗效指标为意向治疗分析(ITT)人群中tenapanor组对比安慰剂组在4周治疗期结束访视或提前终止访视时血磷水平较基线变化的差异。
在研究终点时,tenapanor组对比安慰剂组的血磷水平较基线变化的最小二乘均值差异为-1.17mg/dL(95%CI:-1.694,-0.654,p<0.001),两组分别有44.59%和10.14%的患者达到了血磷水平<5.5mg/dL的目标。在年龄(<45岁、≥45~<65岁、≥65岁)、性别和基线血磷水平(<7.5mg/dL或≥7.5mg/dL)的亚组分析中,tenapanor组较基线血磷水平的降低都优于安慰剂组。接受tenapanor和安慰剂治疗的患者中分别有51.9%和41.1%报告了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s),严重程度多为轻中度。该研究结果与既往美国、日本研究结果一致。
2022年11月17日,FDA心血管和肾脏药物专家咨询委员会(CRDAC)针对tenapanor召开会议,专家们最终以9:4的投票结果支持该药物作为单一疗法,10:2(1人弃权)的投票结果支持该药物与磷酸盐结合剂联合使用,用于治疗慢性肾病透析患者高磷血症。
2023年4月18日,Ardelyx重新向FDA递交了tenapanor用于治疗透析患者高磷血症上市申请并获FDA受理(见:与FDA battle成功,Ardelyx重新提交慢性肾病新药上市申请),PDUFA为2023年10月17日。该公司预计,在获得FDA批准后,该产品将于2023年第四季度上市。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全球上市
20年来首款!阿尔茨海默病新药获FDA完全批准
7月7日,美国FDA宣布在确认临床疗效后,将阿尔茨海默病疗法Leqembi(lecanemab)转为传统批准(traditional approval)。根据新闻稿,Leqembi是首款靶向β淀粉样蛋白,且由加速批准转为传统批准的阿尔茨海默病疗法。行业媒体Endpoints也指出,这是20年来FDA首次完全批准一款阿尔茨海默病药物。
Lecanemab最初由卫材和BioArctic联合开发,它与β淀粉样蛋白的可溶性寡聚体特异性结合。在AD患者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的水平升高会促使它们从单体聚集成为二聚体和可溶性寡聚体,最终进一步聚集成为大脑中的淀粉样蛋白沉积。以前的科学研究显示,β淀粉样蛋白的可溶性寡聚体表现出比单体更强的细胞毒性。Lecanemab通过与它们结合,可中和并清除具有毒性的可溶性寡聚体。
今年1月,FDA基于lecanemab降低患者大脑淀粉样蛋白沉积的效果,加速批准它的上市申请,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基于加速批准通道获批上市的新药需要进行验证性临床试验,确认它们的临床疗效。一个月前,在美国FDA召开的咨询会议中,与会专家以6:0一致性的投票结果,认为3期临床试验CLARITY AD的试验结果支持Leqembi的完全批准。
FDA给专家委员会会议提供的评估材料中显示,在这一3期临床试验中,lecanemab与安慰剂组相比,显著降低了试验主要终点CDR-SB的增加速度(CDR-SB评分越高意味着患者临床功能越低)。在第79周时与安慰剂组相比,平均CDR-SB评分的变化降低27%。FDA认为CDR-SB是有效评估患者认知能力和日常功能的综合指标。CDR-SB的统计显著变化具有临床意义。
此外,主要终点CDR-SB评分的改变也得到多个次要终点一致性改善的支持,包括独立评估认知能力的ADAS-Cog 14评分以及评估日常活动的ADCS-ADL-MCI评分。FDA指出,这两个临床终点在其它研究中曾被作为共同主要终点。这些临床终点的显著区别进一步支持CDR-SB评分改善具有临床意义。
此外,在这项研究中,生物标志物研究显示患者大脑的淀粉样蛋白沉积随着时间推移显著降低,反映了lecanemab与靶点产生相互作用,并且影响下游tau蛋白的病理学和神经退行性病变。这些证据也支持lecanemab的临床获益。
在安全性方面,主要值得关注的不良事件为淀粉样蛋白相关的成像异常(ARIA)。在这项研究的随机双盲阶段,lecanemab组接受治疗30天内患者出现ARIA的比例为21%,安慰剂组为9%。具体数据请见下表:
大多数ARIA病例并没有表现出症状,出现症状的ARIA患者在lecanemab组中的比例为3.2%,安慰剂组为0.2%。ARIA最常见的症状为头痛、其它症状包括眩晕、恶心、视觉变化,迷惑等。其它安全性信号包括大脑出血、输注相关反应。ARIA与APOE4基因有关,在带有两份基因拷贝数的患者中产生ARIA的风险增加。
虽然在lecanemab组出现两例因为大脑出血导致的死亡和一例与潜在脑血管事件和严重ARIA相关的死亡,但是由于其它合并症(例如脑内淀粉样血管病,CAA),以及其它同时所接受疗法的影响,难于确认lecanemab在这些死亡中的确切作用。目前lecanemab的处方标签和患者用药指南包括对高风险患者的使用警告,并建议增加对像头痛这类警讯的监测和观察。然而,FDA不认为这些潜在严重甚至致命的脑出血风险足够高到排除这类患者使用lecanemab。FDA表示,像CAA这样的病症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相对常见,因此,目前将lecanemab与这类安全风险联系在一起仍为时过早。不过在FDA报告后的问答环节中,一些小组成员的评论暗示他们更倾向lecanemab应有更严格的标签或限制,以进一步保护那些具潜在高风险产生严重脑出血的患者。
FDA药品评估和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办公室的代理主任Teresa Buracchio博士表示这是一款靶向阿尔茨海默病基础病理进程的药物首次在这一疾病中表现出临床收益。“这个验证性研究确认,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来说,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安斯泰来CLDN18.2单抗上市申请获FDA优先审评
7月6日,安斯泰来宣布,其在研zolbetuximab的生物制剂许可申请(BLA)已获FDA受理并授予优先审评资格,适应症为一线治疗CLDN18.2阳性、HER2阴性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或胃食管交界处(G/GEJ)腺癌,PDUFA日期为2024年1月12日。如果获得批准,zolbetuximab将成为美国首款获批上市的CLDN18.2靶向药物。
Zolbetuximab是安斯泰来子公司Ganymed自主研发的一种靶向CLDN18.2的first-in-class单抗。CLDN18.2主要在胃上皮细胞中表达,并在胃癌、乳腺癌、结肠癌和肝癌等原发性恶性肿瘤中高度表达。临床前研究表明,zolbetuximab通过激活两种不同的免疫系统途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诱导癌细胞死亡。
此次BLA主要基于两项III期SPOTLIGHT和GLOW研究的临床结果。
SPOTLIGHT研究是旨在评估zolbetuximab联合mFOLFOX6(一种包括奥沙利铂、亚叶酸和氟尿嘧啶的联合方案)一线治疗CLDN18.2阳性、HER2阴性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G/GEJ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与安慰剂联合mFOLFOX6组相比,zolbetuximab与mFOLFOX6的联合用药组,在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方面都实现了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提升。具体而言,相比于安慰剂组,zolbetuximab与mFOLFOX6联合用药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24.9%),达到主要研究终点。治疗组的中位PFS为10.61个月,安慰剂组为8.67个月。
该研究还表明,zolbetuximab与mFOLFOX6联合用药显著延长了OS,将死亡风险降低了25.0%。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的中位OS分别为18.23个月和15.54个月。
GLOW研究在507名CLDN18.2高表达(表达水平≥75%)初治G/GEJ腺癌患者中比较了Zolbetuximab+CAPOX方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方案与安慰剂+CAPOX的治疗效果。
结果表明,Zolbetuximab组可延长1.4个月PFS、2.2个月OS。此外,两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53.8%和48.8%;两组mDOR分别为6.28个月和6.18个月,未显示出明显差异。
治疗期间严重不良事件(TEAE)方面,两组的发生率相近,zolbetuximab治疗组与安慰剂组分别为47.2%vs.49.8%,且与以往研究一致。在GLOW研究期间,zolbetuximab治疗组与安慰剂组最常见的治疗期间严重不良事件分别是恶心(68.5%vs.50.2%)、呕吐(66.1%vs.30.9%)和食欲下降(41.3%vs.33.7%)。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汇宇制药:普乐沙福注射液在德国获批上市
7月7日晚间,汇宇制药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SeacrossPharma(Europe)Ltd.于近日收到德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核准签发的关于公司产品普乐沙福注射液的上市许可,药品普乐沙福注射液获批在德国药监局上市。
公告显示,获批适应症为普乐沙福注射液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用,适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动员造血干细胞(HSC)进入外周血,以便于完成HSC采集与自体移植。
据悉,汇宇制药普乐沙福注射液研发成功后已进行了多国注册申报,分别已在中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等中欧北美市场获得上市许可。截至目前,公司已在包含爱尔兰、西班牙、波兰、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等20余个国家提交注册申请。
汇宇制药表示,公司研发的普乐沙福注射液在德国获批上市,有利于公司在国际市场产品管线的丰富,提升市场的品牌形象,持续拓展国际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为国际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信息来源:证券日报网)
 
普利制药注射用更昔洛韦在以色列获批上市
7月10日,普利制药发布公告称,公司产品注射用更昔洛韦在以色列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包括艾滋病患者)发生的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预防可能发生于有巨细胞病毒感染风险的器官移植受者的巨细胞病毒病。
更昔洛韦(Ganciclovir)是鸟嘌呤核苷衍生物,与阿昔洛韦类似,是第一个对人类巨细胞病毒有效的药物,它不仅能抑制所有疱疹类病毒,而且也能阻断EB病毒引起的正常带状淋巴细胞的病变。该药最早于1980年由Syntex Research(现在为Roche)的Julien Verheyden和John Martin合成。更昔洛韦抑制病毒DNA合成的机制为:竞争抑制脱氧鸟苷的三价磷酸盐与DNA聚合酶的结合;丙氧鸟苷的三价硝酸盐与病毒DNA的结合最终导致DNA延长的停止。
注射用更昔洛韦由Roche Palo于1989年6月申请在美国上市,商品名为CYTOVENE-IV,规格为0.5g,此后,陆续在世界各国获批上市。迄今为止,注射用更昔洛韦已在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多个国家上市。2000年,原研注射用更昔洛韦进口中国,商品名为赛美维。
普利制药的注射用更昔洛韦(500mg)研发成功后,分别递交国内外的仿制药注册申请,属于共线产品。该药于2012年12月通过WHO的资格预确认程序,已在荷兰、德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及地区获批。2023年7月注射用更昔洛韦(0.25g)在国内获一致性评价。
(信息来源:新京报)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7月12日快讯
黄芩价格:近期黄芩行情走销较前期稍快,目前亳州市场4号筛货43-45元/kg,山西统货个子31-32元/kg。
乌梅价格:产地乌梅正在产新期,今年产区收购价格高于去年,市场行情稍涨。现云南统货价格在14元/kg左右,四川统货17元/kg左右。
王不留行价格:王不留行今年产新量少,前期价格上扬,近期行情转稳,价格坚挺,现市场统货价格在16-17元/kg。
干姜价格:最近需求不大,目前非需求用季,商家小批量购销,货源走动不快,行情暂稳。现在当地市场粉姜统货售价19-20元/kg,粉姜选片售价20-21元/kg,药厂货16-17元/kg。
茯苓价格:市场茯苓来货量略增,购销不快,行情平稳。现在市场茯苓统丁价在27-28元/kg,选丁3-35元/kg,中心售价丁40元/kg左右,茯苓片价格在34-35元/kg,茯苓块26-27元/kg。
栀子价格:市场栀子来货量不大,小批量购销,需求暂时不多,行情平稳。现市场江西统货售价30-35元/kg,福建统货27-28元/kg。
银柴胡价格:近期寻购货源的商家不多,货源小批量购销,行情稳定。目前市场银柴胡统货售价在125元/kg左右,选货售价在135-140元/kg。
银杏叶价格:最近市面需求不佳,来货略增,行情平稳。现在市场银杏叶青叶售价10-12元/kg,黄统货价格在7-8元/kg。
油松节价格:购货的商家不多,货源零散购销,行情平稳。现市场油松节售价7-8元/kg。
车前子价格:市场车前子走动一般,购销暂时不大。现车前子江西统货价在34-35元/kg,四川统货价在32-33元/kg。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安国市场7月13日快讯
人参,受产区在地面积减少影响,有商家关注,近期货源批量走销,行情表现坚挺,现市场人参1.2的片价在370元,1.4的片价在420元,1.6的片价在450元。
西洋参,前期有商家买货,带动货源走销顺畅,行情有所上扬,现市场10克短支货价在340元,软支1.2的片价在360元,1.4的片价在420元,1.6的片价在480元。
五指毛桃,近两年销量有所增多,近期货源走销一般,行情在坚挺中运行,现市场五指毛桃地上部分价在12元,地下乱片价在18元,扎把货价在60元,选片价在65-70元之间。
救必应,市场销量不大,近期货源正常购销,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救必应厚皮货价在20元,薄皮货价在15元,货源多为零星走销为主。
石莲子,近期市场货源走销不快,关注商家较少,货源也多为冷背行销售,现市场冷背行零售价格在15元,行情低于去年同期。
浙贝母,近期商家关注力度不减,货源批量走销顺畅,行情进一步上涨,现市场无硫统个价格在90-95元之间,无硫片价在110-115元之间。
当归,受产区货源走销减缓影响,近期行情有小幅回落,商家多持观望态度,现市场当归散把个子价在160元上下。
九节菖蒲,今年新货产出后行情上涨明显,近期货源进入实销,价转稳,现市场九节菖蒲多售价在300-320元之间。
党参,受高价影响,货源多为实销,经营商持观望态度,近期产区货源走销减缓,价也有所疲软,现市场党参药厂货价在140-150元之间。
水半夏,近期产区有商家买货,带动货源走销顺畅,行情有所上扬,市场价随之变化,现市场水半夏统货价在18-19元,挑拣过后的零售价在24元。
白茅根,本品春季行情有一定幅度上涨,近期受淡季影响,货源走销一般,价暂稳,现市场白茅根因质量不等多售价在18-21元之间。
红参,前期有商家买货,不同规格出现上涨,近期持货者喊价坚挺,现市场红参一般小炒货价在190元,好货价在220元。
白鲜皮,新货产出,但市场需求一般,行情在平稳中运行,现市场白鲜皮抽芯80%的货价在120-150元之间,0.6的条售价在210元上下。
(信息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2023/7/14 14:28:22      阅读2201次)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