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4/5/3 17:34:15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竞争监测

投资动向
汉康生技与复宏汉霖宣布战略合作开发创新免疫疗法
8月28日,复宏汉霖(2696.HK)与汉康生技(HanchorBio)控股公司FBD Biologics Limited(简称“FBD”)共同宣布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汉康生技专有的多功能创新型生物制剂开发平台FBDB及复宏汉霖贯穿 “研产销”全产业链的一体化生物制药平台优势,共同开发包括抗PD-1/L1产品耐药的新型肿瘤免疫疗法,加速拓展双方创新免疫治疗管线布局。基于合作条款,复宏汉霖将享有与汉康生技共同开发指定产品的优先选择权。
未来,双方将基于汉康生技专有的“Fc为基础的多功能创新型生物制剂(FBDB)”平台及复宏汉霖在抗体药物开发领域的丰富经验及工艺开发、技术路径上的独特优势,协力创新,共同开发新型FBDB平台联合的创新型药物,进一步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信息来源:复星医药)
 
生物技术公司Vaxess Technologies宣布与阿斯利康达成合作,开发强效mRNA贴片疫苗
8月24日,初创公司Vaxess Technologies宣布与阿斯利康(AstraZeneca)将合作开发一种新型的RNA疫苗,可通过耐储的皮肤贴片而非注射的方式给药,使得患者可能不需通过医护人员而自行使用,这或许可使未来在大流行时疫苗的分发和给药变得更为容易。
Vaxess正在开发MIMIX缓释贴片技术。一旦放置在皮肤上,每个MIMIX贴片可递送具缓慢释放特性、带有生物活性尖端的微阵列到真皮屏障当中。这些生物活性尖端在贴片被移除后会逐渐溶解到体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释放出其疫苗和治疗药物的有效载荷。
Vaxess在接受Endpoints的独家专访时表示,阿斯利康与Vaxess达成合作,后者可能从阿斯利康获得高达1030万美元的资金,以共同开发用于大流行性流感的原型疫苗。
这一合作关系是继Vaxess在过去一年完成3700万美元的B轮融资,以及其在今年6月份公布其季节性流感疫苗贴片VX-103的临床1期试验积极结果之后达成的。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和塔夫茨大学科学家的研究,这种微针贴片是用蚕丝蛋白尖端制成的,可在皮肤中溶解以产生更持久、强效的免疫反应。
mRNA疫苗可迅速设计匹配新出现病毒的特征,加上微针贴片强效、耐储的特性,可能成为对抗未来大流行疾病的有效手段。今年4月,Vaxess公司宣布,其微针中使用的蚕丝蛋白配方,即使储存在37°C的环境之下,也能使mRNA脂质纳米颗粒保持稳定和强效达两周的时间,这种韧性可以使皮肤贴片疫苗在没有冷藏的地区更容易使用,这对普遍缺乏冷藏设备的中低收入国家来说是得以加速疫苗普及的好消息。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加码司美格鲁肽,诺和诺德与赛默飞达成生产合作
8月24日,据FIERCEPharma网站消息,为满足司美格鲁肽(Wegovy)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诺和诺德与生产承包商赛默飞世尔达成司美格鲁肽生产合作。
据路透社知情人士透露,赛默飞通过其CDMO子公司Patheon在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市的一家工厂为诺和诺德提供司美格鲁肽填充注射笔生产服务。
格林维尔基地是一个多用途药品生产基地,涵盖固体剂量、无菌药物和二次包装。据赛默公司网站介绍,这是赛默飞第一家拥有全功能连续生产线的工厂。
诺和诺德的一位发言人证实,赛默飞与诺和诺德的合作已于4月启动。
当月,诺和诺德便将其2023年收入增长预期从2月份的13%至19%上调至24%至30%。诺和诺德首席执行官LarsFruergaardJørgensen在5月份公司第一季度电话财报会议上表示,Patheon生产承包商帮助诺和诺德实现了这一显著增长。
随之8月初,诺和诺德进一步将其全年销售额预期上调了7个百分点。
据新闻稿称,赛默飞为诺和诺德第二家司美格鲁肽生产承包商,第一家合作商为Catalent,但由于注射器灌装设施存在各种问题,Catalent对司美格鲁肽的交付于2021年底暂时停止。Catalent生产工厂也于2022年8月再次关闭。
今年3月,司美格鲁肽因其优越的减肥效果迅速爆火,曾一度供不应求。为应对这种情况,诺和诺德在5月份暂停了围绕司美格鲁肽的一些促销活动,包括电视广告和与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营销推广。为控制新发患者的发病,诺和诺德丹麦制药公司也开始限制低剂量司美格鲁肽供应。
2021年底,诺和诺德宣布了一项25.8亿美元的计划,将扩建其位于丹麦卡伦堡的工业园区,并建造三个新的生产基地。该计划预计将于2027年完成,旨在提高诺和诺德活性药物的生产能力。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资本竞合
艾凯生物宣布完成亿元A++轮融资
8月28日,艾凯生物宣布完成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原股东知一投资领投,西湖科创投跟投,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清除了表观遗传记忆”的超能iPSC(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持续产业化工作,以及肿瘤、帕金森病等产品管线的临床推进。
艾凯生物成立于2021年3月,专注于开发超能iPSC来源的细胞治疗药物。该公司立足源头创新和产业转化能力,聚焦免疫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领域,致力于为患者提供通用、有效、可及的细胞治疗药物。成立两年多以来,该公司打造了源头创新能力,并在iPSC、基因编辑、干细胞分化等领域高效推进技术开发、转移、验证等工作。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瑞龙诺赋宣布完成近2亿元Pre-B+轮融资
8月30日消息,瑞龙诺赋(Ronovo Surgical)宣布完成近2亿人民币Pre-B+轮融资,由纽尔利资本领投,新进投资方翼朴资本跟投,公司所有老股东礼来亚洲基金、维梧资本、经纬创投、GGV纪源资本、LRI江远投资共同参与了本轮融资。浩悦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独家财务顾问。据悉,本次融资所得将用于瑞龙诺赋产品注册临床和研发,加速模块化手术机器人落地及品牌推广。
公开资料显示,瑞龙诺赋成立于2019年,是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创新公司,致力为中国外科医生设计、开发匹配中国实际临床需求的创新型手术机器人。该公司聚集了一支在手术机器人设计、研发、制造和商业化方面经验丰富的团队,核心团队曾任职全球知名医疗器械或机器人公司。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新开源拟5000万元增资良远生物,其拥有原创性肿瘤药物平台知识产权
8月29日,新开源公告,公司拟与北京良远生物医药研究有限公司及其股东签署《关于北京良远生物医药研究有限公司之增资协议》,约定公司以增资的方式向良远生物投资5000.00万元,用于认缴良远生物新增注册资本44.6429万元,剩余部分计入其资本公积。增资完成后,公司将持有良远生物23.81%的股权。
公告显示,良远生物的主营业务为基于PEG-PE及PEG-PE衍生物相关的生物大分子递送系统、口服递送及治疗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其拥有原创性的肿瘤药物平台知识产权,未来有望实现淋巴结靶向药物治疗肿瘤的效果,与新开源投资的其他细胞免疫治疗产品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新开源将获得良远生物产品未来商业化的优先合作权,且在同等商业条件下,良远生物承诺未来相关产线及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主体落地新开源松江基地。
(信息来源:智通财经)
 
Superluminal Medicines:完成33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并正式走出隐匿模式
近日,一家AI生成药物初创公司Superluminal Medicines宣布完成33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并正式走出隐匿模式。本轮融资由RA Capital Management领投,软件投资风险机构Insight Partners、英伟达以及Gaingels参投。根据PitchBook的数据统计,这是今年内生物技术领域最大的一笔种子轮资金。
这笔筹集的资金将用于推进其平台建设以及靶向高价值GPCR的小分子药物发现项目。
这是一家总部位于波士顿的AI制药公司,由薛定谔前高管Cony D''Cruz 和 RA Capital Management的Ajay Yekkirala创立。该公司专注于GPCR创新药研发,旨在提高药物生产的速度和准确性。
本轮融资领投方RA Capital Management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Andrew Levin表示,Superluminal Medicines将生物学、化学和AI技术相结合,具有加速药物发现并增加小分子药物开发成功率的潜力。公司从预测到结构验证、苗头化合物的速度非常惊人,现在正在全力推进差异化候选项目。
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ony D''Cruz指出,公司对生物学的深刻理解以及所采用的有效发现和调节靶点的能力是公司关键的竞争力和差异化所在,这些科学和技术将会支持我们开发出创新疗法。
薛定谔前高管创办,加速GPCR新药研发
Superluminal Medicines的创办与联合创始人Cony D''Cruz的从业经历密切相关。
Cony D''Cruz曾在计算化学上市公司Schrödinger工作近10年,担任该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兼首席商务官,负责管理药物发现合作事务。在Schrödinger上市后两年,Cony D''Cruz加入了风险投资公司RA Ventures 并担任风险合伙人。
最初的想法是,随着这家投资公司对计算机驱动的药物发现越来越感兴趣,Cony D''Cruz被公司安排帮助公司旗下的初创孵化器搭建药物筛选平台,以通过将基于物理的方法和机器学习相结合,帮助公司支持的生物技术初创设计和开发候选药物。
在领导搭建药物筛选平台的过程中,Cony D''Cruz有了更多的想法和考量。“很明显,我们可以做更多事情,我们采用的这些技术实际上可以真正独立落地一家公司运营。”Cony D''Cruz回忆道。
不久后,Cony D''Cruz与同在RA Ventures的同事Ajay Yekkirala共同创办了Superluminal Medicines,即“超光速医药”,参考了超光速向移动(faster-than-light speed travel)这一概念。Ajay Yekkirala在新成立的公司担任高级副总裁兼药物发现主管,他也是RA Ventures的生物学副总裁。他是一名发明家,也是生物技术领域的企业家,在药物发现和开发方面拥有超过17年的行业和学术经验,同时也在融资和管理方面经验丰富。此前,曾联合创办了神经系统疾病公司Blue Therapeutics并担任CSO。
与公司名称相衬,Superluminal Medicines的目标是彻底变革药物开发的速度和准确性,利用AI等先进技术将临床前候选药物分子的开发时间从此前所需的几年缩短到几个月。Cony D''Cruz透露,现在只有10人的团队已经在5个月内完成了从挑选一种蛋白质靶点到设计一种针对该蛋白靶点的化合物分子,并在实验室研究中取得了预期的结果。
根据官网的描述,Superluminal Medicines专注于靶向GPCR(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蛋白偶联受体)靶点的小分子新药研发。这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胞膜表面受体家族,大约有800多个家族成员,与癌症、糖尿病、神经等多种重大疾病密切相关,也被视为是最理想的药物靶点之一。
“人体内大约有850个GPCR,其中大约70%目前被认为是‘不可成药’靶点,这为生物技术初创公司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尝试开发针对这些受体的新疗法。我们正是看到了机会所在,希望利用AI技术破解GPCR药物开发难点,并加速药物发现过程。”Cony D''Cruz说。
计划几个月内推出候选分子
官网的资料指出,独特的AI技术是该公司药物发现方法的核心,可加速开发新候选药物分子。其预测-设计-测试(predict-design-test)体系结构准确模拟了蛋白质的形状,并可设计高选择性的化合物,精确靶向GPCR靶点结构变化,从而实现更佳的治疗效果。
AI技术中的一项核心技术被称之为自由能扰动(free energy perturbation),这是一种用于确定化合物分子与其蛋白质靶点结合程度的一种基于物理的方法。精确预测结合自由能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这种方法是薛定谔软件业务的核心产品,传统上需要已知的蛋白质结构才能发挥作用。然而,大多数GPCR蛋白质靶点的精确结构并未得到完全解析,这些难题困扰着GPCR等靶点的药物研发。
2021年中,RA Ventures团队开始尝试使用AlphaFold2解决这些问题。AlphaFold2是一种根据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的精确预测深度学习工具,其预测水平与实验室解析水平不相上下。随着研究团队利用AlphaFold2预测的结构进行自由能扰动计算,经过一些调整和优化后,他们在2022年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在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对一组经过充分研究的蛋白质-配体复合物进行自由能扰动计算,并对AlphaFold2预测的训练集进行了调整和删除。研究发现,在适当的情况下,AlphaFold2建模的结构足够准确,可以在药物发现过程中的先导优化阶段用于自由能扰动计算。
Cony D''Cruz解释道,“我们很快意识到这种方法的强大功能,其不仅可以确定GPCR的结构,还可以确定这些蛋白质如何巧妙改变形状、发挥不同作用。这一细节对于设计选择性药物至关重要,这些设计出的药物则可以通过最小的副作用靶向特定GPCR的特定构象。”
该公司也在强化虚拟药物筛选技术,以此预测分子的关键特征,包括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特性,这描述了药物进入机体后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这些特性在人体测试时可以决定药物的成败。据外媒披露,去年,Superluminal Medicines从一家未公开的制药公司获得了大型数据集训练其ADME模型。
“决定公司能否在人工智能药物发现领域脱颖而出的更是公司开发新型候选药物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技术。”Cony D''Cruz说。
现阶段,该公司的重点是GPCR靶点小分子药物,不过并未透露所选GPCR靶点的细节或关注的疾病领域,也没有透露计划何时推进首批候选药物进入临床试验。
Cony D''Cruz只是提到,公司正在加速开发药物分子,计划在短期(预计几个月)内设计开发出一种主要的GPCR候选药物分子。
(信息来源:生辉SciPhi)
 
市场风云
全球抗肿瘤药物研发蓬勃活力显现
全球肿瘤治疗领域研发和创新持续发展,为晚期癌症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法,并在制药领域引入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疗法代表了最大的集体研究领域,也是药物支出最多的方向。
近日,艾昆纬(IQVIA)发布《2023全球肿瘤研发趋势报告》(Global Oncology Trends 2023:Outlook to 2027),该报告回顾了近年来全球抗肿瘤药物研发的进展,包括正在研究的关键机制、靶点和癌症类型,指出一些新兴领域及药物的使用趋势,并对未来5年全球范围内的抗肿瘤药物市场前景、药物支出等进行了预测。
在研管线数量保持历史高位
目前,全球有超过1000家公司和近50个学术研究机构参与了肿瘤学药物的创新研发。总部位于中国的企业研发的药物在肿瘤管线中的占比从10年前的5%上升到了现在的23%
该报告显示,2022年启动的肿瘤领域临床试验数目仍然保持在历史高位,较2018年增长了22%,主要集中在罕见肿瘤、实体瘤领域。
从研发阶段来看,Ⅱ期临床试验(包括Ⅰ/Ⅱ期、Ⅱa和Ⅱb期)占比最大,为49%;其次是Ⅰ期临床试验,占41%;Ⅲ期临床试验占10%。
从肿瘤种类来看,56%的临床试验集中在罕见肿瘤领域,但相比2021年下降了6%。就肿瘤的形式而言,75%的试验集中在实体瘤领域,这与2021年基本持平。另外,2022年启动的针对血液肿瘤的研究超550项,相比2017年增加了30%。当然,该领域的临床试验仅占全部研究的一小部分。
就研究申办方而言,2022年,新兴生物制药公司(年销售额低于5亿美元、研发支出低于2亿美元的公司)占据了71%的研发管线,远高于10年前的45%。同时,新兴生物制药公司与大型制药公司(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的公司)的合作越来越少,仅在研发后期甚至在药物上市后才与大型制药公司合作。在这些新兴生物制药公司中,有77%的公司只专注于抗肿瘤药物的开发,而这其中,有72%的公司只专注于开发一种药物。与之对应的是,大型制药公司的肿瘤研发管线占比有所下降,占目前正在开发产品的21%,而2017年占36%。
2022年,总部位于中国的公司在研产品占肿瘤研发管线的23%,高于5年前的10%和2007年的3%,首次超过欧洲。这些公司活跃的肿瘤研发管线在过去5年中的增长超过1倍,预示其未来将在全球新产品的研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10年中,肿瘤研发管线逐渐聚焦于靶向药物,具有创新作用机制的新治疗模式发展迅速。以PD-1/PD-L1抑制剂为例,尽管2022年管线数有所回落,但近5年启动的相关临床试验数量增幅仍高达54%。大部分进行中的PD-1/PD-L1抑制剂晚期临床试验集中在单个国家,且大多位于中国,这意味着,这些正在试验中的药物不一定面向国际市场。同时,双特异性抗体疗法、抗体偶联药物,以及包含细胞疗法、RNA癌症疫苗在内的新一代生物疗法研发管线数量增长迅猛。
与2021年相比,2022年血液肿瘤药物的研发管线数量下降了4%,而实体瘤的研发管线数量增长了5%。肿瘤免疫制剂领域市场已经开始变得拥挤,企业改变研发策略,将目光转向其他更新的靶向分子在所难免。
中国临床试验活跃
在过去10年中,肿瘤学领域在开发的产品数量显著增长,目前有超过2000多种产品正在研发中。具有创新作用机制的新治疗模式发展迅速。
2015年以来,肿瘤治疗药物研发综合成功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在2022年降至3.5%。从符合条件的患者人数、临床试验终点、研究中心等方面来看,肿瘤药物试验相较其他疾病领域复杂得多。并且,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空白期”(即临床试验持续时间与试验阶段之间的时间差)远小于其他治疗领域,但试验持续时间更长。虽然罕见肿瘤治疗药物的临床开发生产力较高,但综合其成功率、复杂性和持续时间来看,肿瘤药研究的整体生产力是所有治疗领域中最低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开展的临床试验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在非美国地区(指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尽管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平均研究中心数量较少,但每个研究中心的受试者数量在不断上升。2022年,在非美国地区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占57%,高于10年前的42%;同年,仅在中国进行的临床试验就占非美国地区开展试验数量的57%,高于2013年的12%,体现出中国临床试验活动数量增长。
肿瘤领域的主要研发趋势包括:创新治疗模式和靶点不断涌现,新分子类型和靶向疗法用于治疗更为早期的癌症患者,创新组合疗法用于克服耐药性,PD-1/PD-L1抑制剂之外的新一代肿瘤免疫靶点受到关注,mRNA癌症疫苗获得临床进展和验证,以及根据生物标志物对患者进行细分和液体活检在临床方面的应用增加。
新成果更好惠及患者
许多新型肿瘤药物在过去10年中展现出显著的临床价值,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患者在药物的获取和使用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2022年,全球共有21种抗肿瘤新活性物质(NAS)上市,低于2021年上市35种的记录。在过去5年中,全球共有115种抗肿瘤新活性物质上市。2003年以来,全球上市的抗肿瘤新活性物质共计237种。虽然并不是在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能买到这些药物,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肿瘤免疫学突破,且利用精准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多种肿瘤的标准疗法。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5年里,有75款肿瘤新药在中国上市,而2003年至2017年期间仅为46个。这得益于中国药品监管部门的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使中国患者能更快用上国内外研发的创新药物。
尽管全球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癌症患者所获取的医疗资源和护理仍存在差异。
全球接受治疗的癌症患者数量在过去5年中平均增长了5%,并且随着新型药物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预计该数据在未来5年会加速增长。即便如此,各个国家和地区为患者提供新型抗肿瘤疗法的进程各不相同,包括生物标志物检测率、新型疗法的采用程度以及提供最先进疗法的基础设施能力等。
近5年来,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法开始转变——将PD-1/PD-L1抑制剂和激酶抑制剂作为标准疗法,促使一线疗法的中位持续缓解时间延长了近1年。随着新型疗法更广泛应用,妇科肿瘤和多发性骨髓瘤药物也取得了进展,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得到改善。新一代生物疗法,包括细胞和基因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持续增长。
自2020年以来,全球有经验的CAR-T细胞疗法研究中心不断增加,在2022年达到1791个,其中有360个位于中国,这意味着大量的CAR-T疗法的创新研究正在中国进行。同时,获得认证的研究中心数量从2020年的386个增长到2022年的532个,这意味着更多的CAR-T细胞疗法获批,且患者获得治疗的机会也在增加。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和产品供应的问题,那些不具长途旅行条件的患者仍无法获得治疗。
美国仍是全球最大市场
2018年—2022年,全球肿瘤药物支出从1290亿美元增长至196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2%;预计2027年将达到37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3.8%。
2022年,全球肿瘤药物支出达到1960亿美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3750亿美元。支出增长由持续的创新所驱动,同时又因主要市场对生物仿制药的采用而部分抵消。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抗肿瘤药市场。
过去5年里,中国在肿瘤领域的支出增长了68亿美元,这主要是由于新疗法的普及和品牌数量的增加,但部分被药品控费抵消。在全球范围内,因新药和新型疗法向早期治疗线转移,包括PD-1/PD-L1抑制剂,十大肿瘤治疗领域中有7种在过去5年中实现了两位数的支出增长。
肿瘤新一代生物疗法在临床和商业上拥有巨大潜力,但也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到2027年,细胞、基因和RNA疗法的全球支出可能从目前的30亿美元增长到190亿美元。如果扩大这些疗法的使用范围,包括应用于新适应证、将现有的细胞疗法加入更早期的治疗阶段,以及持续改善安全性和疗效,该项支出将可能高达500亿美元。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市场分析
创新药企瞄准百亿级大品种布局,如何规避“源头”投入风险高难题?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EGFR是NSCLC最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类型。EGFR Exon20ins突变是EGFR罕见突变类型,约占EGFR突变的12%,因其空间构型特殊,异质性强,一直以来缺乏安全有效的靶向治疗手段,患者生存获益短,是亟需解决的临床痛点。
从2016年到2020年,中国EGFR小分子靶向药市场从22亿元增长至108亿元,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和医保准入速度加快,相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中国EGFR小分子靶向药市场规模将达到368亿元。EGFR小分子靶向药的吸金能力是有目共睹,2022年,阿斯利康旗下的奥希替尼全球销售额高达近55亿美元。
在这个百亿级别的赛道之中,依然存在着大量未满足的需求,众多药企都希望成为下一个奥希替尼。
近日,本土创新药企迪哲医药宣布,其首款自主研发的新型肺癌靶向药舒沃替尼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既往经含铂化疗出现疾病进展,或不耐受含铂化疗,并且经检测确认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成为首款针对EGFR exon20ins突变型晚期NSCLC的国创新药。
目前,国内也有很多药企在布局EGFR Exon 20ins突变,如再鼎医药、君境生物和鞍石生物等,而迪哲医药立项较早。
迪哲医药董事长、总经理张小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迪哲医药先于全球其他企业发现了EGFR exon20ins突变存在着未被满足的需求,在这一方向,有很大希望开发出新一代小分子靶向药。立项之初,EGFR exon20ins突变几乎没人关注。
根据公开信息,迪哲医药前身为阿斯利康亚洲研发中心,于2017年10月独立运营,创始人张小林此前曾经在阿斯利康主导并参与全球研发战略布局,带领团队发现易瑞沙的耐药突变T790M,在此基础上,立项了泰瑞沙的研发,该产品至今仍然是阿斯利康最畅销的药品。
肿瘤药源头创新难
肿瘤领域一直是新药研发的重点领域,从2016年开始,肿瘤领域逐年占比均超过50%,早期研发的产品仍然以me-too产品为主,但近年来随着研发实力的提高,创新药开发模式也在发生改变,具有FIC(first-in-class)潜质的产品不断涌现。
当然,这种趋势转变也不能一概而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首创性药物仍然不足。FIC在小分子领域可能会因为激酶的选择性差异导致多靶点药物的出现,从而提高了FIC药物数据;抗体领域,随着技术进步,双靶点、多靶点的组合抗体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FIC药物数量。
张小林表示,医药研发一定要规避“内卷”,数十上百家企业在热门靶点上扎堆研发的现象并不可取,不值得把资金和生命投入很多简单的Me-too上。这也是为何在五六年前,诸多企业扎堆PD-1/L1时,我们就开始选择未被关注的20号外显子插入(exon20ins)突变这个靶点。
在靶点的选择上,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托马斯·苏德霍夫就表示,药物开发最大的挑战是发现具有可成药性的靶点,换句话说,可以针对这个靶点开发药物,并且具有相对的疾病特异性,这样当针对该靶点的药物出现时,就真正帮助那些患有某种疾病的人,如果不想靠运气找到靶点,想要应对这个挑战就要对疾病生物学和相关生物学过程有深入的理解。
根据公开信息,目前临床针对该靶点的一线治疗仍以化疗为主,第三代EGFR小分子靶向药,免疫治疗都曾经尝试攻克EGFR Exon 20ins突变,但都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因此,该领域依然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为此,国内也有很多药企在布局EGFR Exon 20ins突变,如再鼎医药、君境生物和鞍石生物等,由于立项较早,研发高效,迪哲医药的舒沃替尼以最快的速度跑完全程。
“当然,选择罕见靶点,聚焦源头创新是不便宜的,想走捷径都会给企业增加额外的风险。中国和美国Biotech理念非常不一样,美国只讲创新,很多公司只有一个主打产品,后续产品管线都是点缀,但这个产品很多时候有它的独到之处。如果成功了很快就有大公司收购,如果不成功大家也没有觉得这是结束。”张小林说,我国医药投资的理念是,既想做到创新又不想亏钱,这就需要做好风险把控。
张小林指出,本土Biotech企业需要从产品线上管控风险,特别需要聚焦自身很熟悉的领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早期成功活下来。“我们之所以会选择优先布局舒沃替尼和戈利昔替尼也是由于团队此前有阿斯利康吉非替尼、奥西希替尼的研发经验。根据我们在EGFR领域的积累,我们迅速走完了临床前研究中的剂量爬坡,这时候,我们觉得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从而用最快的速度把舒沃替尼推上临床。”
把控研发风险
由于目前很多市场化资本更愿投入于靶点明确且能快速上市的产品,中国基础研究实力依旧薄弱。
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推动中国创新-最佳国际实践”提出9条具体建议,其中要点包括:加强基础科研研究和投入。美国NIH和NSF负责60%的年科学基础研究经费的拨款。对比2017年OECD国家17%的R&D投入在基础科研研究中,而我国不到5%。
眼下,多数资本和企业都不得不放弃急功近利,转而更加关注研发长期布局,加强基础科研和投入,新机制和新靶点的开发。如此,倒逼创新药企避开同质化竞争,努力迈向“原始创新”的阶段,加强“First-in-class”创新药的研发,注重未满足重要品种研发。
“源头创新”并非易事,这也需要企业提前做好相应的研发风险把控,对此,张小林建议,需要注意三大维度:
一是时间维度。例如,对于理念中的“伟大创新”,10年以后才可能看到结果,这类创新对于初创企业而言就需要慎重选择,得有时间上的推动计划;
二是科学分析维度。只要三期临床没做完,风险就没有被充分暴露,就需要在科学上进行风险把控,不能全部押宝在同一个靶点和同一个原理上;
三是资金管理维度。很多时候Biotech不是没有钱,而是做了太多的事,所以企业需要合理规划资金,一定要聚焦在有竞争力的领域。
“在我们看来,需要通过合理的平衡来做风险管控。我们第一个目标就是尽快的把在科学上比较有把握的产品,尽早能推向市场,实现自我造血。同时,在早期我们选择聚焦在肿瘤领域,但是我们也意识到肿瘤领域不仅仅是在中国,过去20年来,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企业争相选择这一领域,使得赛道变得非常拥挤。因此,在我看来,肿瘤领域需要下一个突破,毕竟肿瘤从大的领域上看,从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已经走到了一个极端,治疗方向越来越细。
这也是由于,一方面,对患者而言,个体化治疗(CAR-T)手段的出现使得肿瘤治疗越来越精准,临床选择根据患者个体化需求进行临床设计,但这类药物价格也是较为昂贵,这也意味着,需要做好研发与收益的平衡;另一方面,从早期的化疗到如今的靶向治疗,甚至是个体化治疗,下一步,科学也会在最根本的理论上有新的认识,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所有的项目都有风险,但是作为企业我们永远不会做Me-too。那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相信科学,根据科学的数据,尽管仍然可能失败,但如果我们不根据科学,那么注定会失败。因此,我们要把科学做扎实,根据科学做应该做的事情,”张小林强调。
国际化需“因人而异”
从产业角度或从资本角度来看,目前阶段被认为是医药行业新周期开始,一轮泡沫以后,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真正裸泳,真正一批优秀的企业才能开始兑现成长,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公司,开始显示出来。
所以,在这个时点,投资生物药依旧是非常好的时机,也正是在市场发展痛点之下,如何找寻正确的发展路径也成为当下创新药企聚焦的方向。为此,曾经仅仅聚焦于中国市场的Biotech企业也开始紧抓国际市场市场机遇,希望最大程度的规避市场风险。
而在过去几年的医药行业发展当中,作为国内创新药企业,立足中国面向全球市场成为业内共识。从投资方角度来看,他们希望挖掘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企业和创新管线,但国际化并非一蹴而就。过去两年也出现了国内创新药公司准备拿国内临床三期数据直接做FDA申报,被FDA直接拒绝,折戟海外市场的事件。
不少分析师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可以察觉到身边很多公司在资本上的估值远远高于企业本身的价值,所以回落也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尤其这两年大家也观察到,创新药是风险资产,研发周期比较长、投入比较大、肯定会受利率环境等内外因素影响。
这也要求一众Biotech企业做好商业化布局。而谈及商业化,不得不聚焦“出海”的话题,目前,不少Biotech企业皆认为,“出海”国际化可以加强本土创新药企的造血功能。张小林有更深刻的见解。他指出,“出海”并不适合所有Biotech企业。要想做源头创新必须要能拿到一手的市场反馈,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到临床上的需求,目前的治疗手段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对我们自己的产品要有一线的资料去反馈,这对新的开发的这些新的想法、新的靶点,新的手段至关重要,
“所以我们在中国有自己的商业化团队,而海外市场,尽管目前商业布局成功的衡量标准是‘出海’,特别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很多Biotech企业成功‘出海’的商业案例。每个企业要很清晰的考虑‘出海’的目的。”张小林说,如果“出海”的目的是为了噱头,或者是为了吸引投资,并不可取。
事实上,和往年相比可以发现,近期国内创新药“出海”整体进展有所放缓。不少企业也愈发认识到,想要实现产品的顺利“出海”,一方面,需要去挖掘真正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开发出真正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避免被卷入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需要做好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加快海外临床,靠科学数据说话,提高产品成功商业化的可能性。这也是行业良性发展方向。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运作管理
叮当快药发布千城万店战略,布局全国药店联盟
8月28日,港股上市公司叮当健康旗下叮当快药发布千城万店战略,布局全国药店联盟。作为新战略的首个落地支撑,叮当快药“一站式数字智慧化全渠道解决方案”发布。
单体药店正面临来自市场的结构性竞争压力。国海证券近期报告显示,中国药店数量正在稳健扩张,自2018年起以5%以上的增速持续增长,至2022年全国零售药店达到62.3万家。与此同时,全国药店的连锁化率也在快速提升,在2022年全国药店连锁化率达到57.8%,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接近70%。
相较于连锁型药店,单体药店经营面临对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弱、相对单位管理成本较高、品牌影响力不足等困难。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康CMH数据显示,2015年-2022年全国零售药店总体销售规模保持稳健增长,2022年销售规模已达5421亿元,实体药店药品销售占比显著提升。究其原因,2018年后国家药品集采持续开展,压缩整体药品市场规模,院内未中标产品转向院外渠道。
在发布千城万店战略,布局全国药店联盟的同时,叮当快药以“一站式数字智慧化全渠道解决方案”,从药品供应链、数字基建、平台服务、运营赋能四大方向,共同赋能万家药店终端。
(信息来源:新京报)
 
如何提升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成功率
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成本高、失败率高,过程充满挑战。最近,JAMA子刊JAMA Network Open发表了一篇分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抑制剂研发状况的文章,并以此为例,深入解析了抗肿瘤药物在临床转化过程中的挑战,以及解决这些挑战的潜在方法。
在本世纪初,由于IGF-1R在细胞增殖、生长和存活中的关键作用,药物研发人员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投入到该领域进行新药研发。该文章指出,16种IGF-1R抑制剂在近1.2万名患者中总计进行了183次临床试验,然而并没有任何一款药物得到了监管部门批准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这些试验所消耗的资金估计达到了16亿美元。
更为关键的是,已公布的基于动物体内试验的临床前数据(以下简称体内临床前数据)中,有一半显示IGF-1R抑制剂对肿瘤生长的抑制率不足50%,这进一步暗示临床前研究数据的质量可能是抗肿瘤药物高失败率的关键因素。作者们也期望通过分析导致药物研发失败的因素,找到提高抗肿瘤药物研发成功率,并最终使患者受益的策略。
新药研发的惊人投入
这项研究采用了横断面设计,以IGF-1R抑制剂的研发过程为案例,探索抗肿瘤药物研发过程中临床转化失败的成本及其原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研究人员深入挖掘了PubMed和ClinicalTrials.gov等公共数据库,确定了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期间,用于肿瘤治疗的IGF-1R抑制剂临床试验。
研究显示,已有16种主要通过抑制IGF-1R发挥作用的疗法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其治疗模式涵盖了小分子药物、复合型细胞疗法及抗体。资料显示,在这些基于IGF-1R抑制剂的治疗策略下,已经展开了183个临床试验,总共涉及约1.2万名患者,整体费用估计超过16亿美元。
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显示,2000年至2015年,IGF-1R抑制剂的临床试验数量根据其试验阶段(Ⅰ~Ⅲ期)有所波动。2003年,首次使用IGF-1R抑制剂figitumumab的Ⅰ期临床试验启动,而首个Ⅲ期临床试验则是在2008年启动。从2003年至2009年,每年启动的试验数量持续上升,但之后数量开始逐渐减少,并从2013年起锐减。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还指出,已发布的体内临床前数据中,有约一半显示IGF-1R抑制剂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效果不足50%。这暗示临床前证据的不足可能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高失败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失败原因究竟为何
该研究指出,IGF-1R抑制剂在临床试验中的不良表现主要是因为它们缺少充足的临床疗效——这是获得肿瘤治疗监管批准的必要条件。不论是在哪家医药或生物技术公司的试验中,各种IGF-1R抑制剂均未能展现出对肿瘤的明显临床效益。
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临床试验中的潜在核心问题。例如,当IGF-1R信号通路受到抑制时,可能有其他替代通路被激活,从而接替其功能。此外,在为临床试验选择受试者时,对预测性生物标记物的运用不足或未能恰当使用也可能是促成因素之一。通过深入的回顾性分析,研究者认为,临床试验的失败与缺少基于生物标记物的运用策略密切相关。
关于IGF-1R抑制剂开发中所应用的临床前模型,一些观点认为它们未能准确捕捉到疾病的核心特征,也未能为将候选药物推向临床试验的决策提供有效指导。例如,从异种移植模型中得到的体内单一药物活性数据呈现出不一致的情况,其中有一半的研究显示肿瘤生长抑制率低于50%。
此外,大多数研究并没有考虑治疗结束后肿瘤的复发情况。尽管在临床前研究阶段的体内数据看似令人信服,但尚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IGF-1R抑制剂在荷瘤小鼠模型中能实现长效治疗。虽然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异种移植模型数据能预测IGF-1R抑制剂在临床上的表现,但到目前为止,这些抑制剂在临床试验中并未展现出明确的治疗效果。因此,目前的主要关注焦点应该是对靶标进行更为严格的验证,并对临床前模型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
从药物研发成本的角度探讨,本研究发现183项IGF-1R试验所产生的研发费用累计达到16.3亿美元。在医药行业,每年约有500亿至600亿美元被投入到最终可能失败的抗肿瘤研发项目中。由于肿瘤学领域的试验密集度高,许多试验可能存在重复性,甚至可能是不必要的。这一现象可能与企业对新药的期望过高、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对不断更新药物研发管线的持续压力有关。
对于这种短期内在一个热点领域进行大量“跟风研究”的现象,DTx Pharma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rthur Suckow博士曾指出:“许多公司在不同的地方做着同样的事情。我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整合,但这会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因为有很多重复的工作正在进行。”
未来,对肿瘤学领域这种因竞争导致的成本和结果进行的深入研究将是一个富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提升研发成功率有策略
从IGF-1R抑制剂项目的经验中,研究者至少可以汲取三个重要教训:首先,抗癌药物在研发前应经历严格的证据筛选;其次,技术应保持多样化,以避免对某一特定机制的过度依赖;最后,当临床研发失败时,应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
还有一些因素对新药研发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CHARM Therapeutics的创始人、首席执行官Laksh Aithani强调数据共享的重要性,他认为在临床前研究阶段,更好地收集数据,并将之整理、标准化、整合,在不同公司和学术界之间共享数据可以提高研发效率。此外,促成研究和开发团队工作人员的密切合作,也被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是提升医药行业研发效率的抓手之一。Sonoma Biotherapeutics的首席执行官Jeffrey Bluestone博士在谈到如何提升新药研发效率时表示,研发效率和行业生产力在总体上取决于两个方面——在研的治疗模式是什么、它是如何被测试的,研发效率实际上是研究和开发之间的联系。在他看来,我们越是能够让研究人员、早期发现科学家及制造团队之间进行密切合作,就越能开发出有效和可靠的治疗方法。
最后,临床前模型的不足无疑会影响新药开发的成功率。CAMP4 Therapeutics首席执行官Josh Mendel-Brehm强调临床前模型在新药研发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药物的发现和开发始于靶点的确定,随后研究人员设计药物并在尽可能多的模型中进行测试,然后进入临床试验,从根本上验证初步假设。因此,在他看来,无论是生物体模型、组织芯片,或是其他更接近真实人体情境、能更准确预测药物在人体中效果的模型,其出现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能够从一开始就有更高的成功率,就无需再追求第二代、第三代或第四代药物的研发。因此,应该努力确保第一次尝试就能取得成功。他坚信,优化的临床试验设计和更先进的研究方法会大有裨益。
总之,通过深入探讨新药分子在临床转化中遭遇的障碍及其研发的成本,我们不仅能更加明智地筛选出具有高潜力的药物候选者,从而提高研发效率,同时有助于创新和完善研发策略。这些策略的核心是:加强靶点的验证,优化临床前的试验模型,增加药物形态与技术手段的多样性,以及更加高效地配置研发资源。实现这些策略有望显著降低癌症等重大疾病的致死率,减少临床试验的失败率并且避免患者暴露于潜在的药物毒性。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科技研发
恒瑞医药公布“双艾”组合鼻咽癌最新研究结果
8月28日,恒瑞医药宣布,创新药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双艾”组合)治疗复发或转移鼻咽癌临床研究结果发表于《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该研究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科麦海强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研究结果显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复发或转移鼻咽癌,在一线含铂化疗进展患者(队列一)在客观缓解率(ORR)为65%,在一线免疫治疗进展患者(队列二)中ORR为34.4%,同时联合疗法整体安全性良好。
恒瑞医药新闻稿表示,这是“双艾”组合在多癌种治疗中的又一次探索性突破,有望为复发或转移鼻咽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就在今年7月,“双艾”治疗肝癌的研究成果登上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主刊,其美国上市申请也获得了FDA受理。
据文献报道,鼻咽癌(NPC)具有独特的地理、病因学及生物学特征,使其与其他头颈部肿瘤区别开来。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RM-NPC)患者通常预后较差,中位总生存期约为20个月。顺铂联合吉西他滨是RM-NPC的标准一线化疗方案。免疫疗法特别是PD-1/PD-L1抑制剂,近年来在各种癌症以及RM-NPC中显示出治疗效果。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临床指南推荐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吉西他滨作为RM-NPC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化疗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后难治性或进展的患者治疗选择很少,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法。
根据恒瑞医药新闻稿介绍,卡瑞利珠单抗为一款人源化抗PD-1单克隆抗体,已在肺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以及淋巴瘤五大瘤种中获批9个适应症。阿帕替尼是一款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有3个适应症获批。PD-1/PD-L1抑制剂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组合已显示出对多种恶性肿瘤的良好疗效。从机制上讲,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通过增加血管正常化,直接减少调节性T细胞增殖,增加免疫效应细胞向肿瘤的浸润,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并对肿瘤微环境进行重塑。抗血管生成药物可增加肿瘤微环境中小静脉的密度,促进T细胞向肿瘤转运,克服内皮免疫细胞屏障。
本次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是一项开放标签、双队列、单中心2期临床试验。试验主要入排标准为:18-75岁,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认的复发/转移鼻咽癌,不适宜接受局部治疗,ECOG体能状态评分为0或1,一线接受含铂化疗进展(队列一)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或不联合含铂化疗治疗后进展(队列二),至少有一个可测量病灶;排除接受过VEGFR靶向治疗的受试者。试验主要终点是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包括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缓解持续时间(DoR)和安全性。
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共入组72例受试者,其中队列一入组40例,队列二入组32例。截至2022年10月,队列一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3.3个月,ORR为65%,DCR为80%,中位PFS为12.6个月,中位OS没有达到。队列二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8.5个月,ORR为34.4%,DCR为68.8%,中位PFS为4.5个月,中位OS为16.2个月。该研究结果表明,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对一线治疗失败的难治性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恒瑞医药新闻稿表示,这意味着“双艾”在多癌种治疗中的探索又进了一步。近年来,“双艾”已在肝癌、食管癌、胃癌、黑色素瘤、子宫内膜癌和肺癌等不同瘤种进行研究,分别取得了积极成果并亮相国际舞台。未来“双艾”还将继续探索更广泛的癌种治疗,造福更多肿瘤患者。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一年平均减重13.3%,诺和诺德公布司美格鲁肽心衰三期临床结果
8月25日,诺和诺德在会上公布了司美格鲁肽的一项3期STEP HFpEF研究数据。
研究结果显示,司美格鲁肽2.4mg在减轻射血分数保留(HFpEF)的肥胖和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和身体局限性方面优于安慰剂。
在STEP HFpEF研究中,司美格鲁肽每周一次给药超过一年,患者体重平均减轻13.3%,而安慰剂组的平均体重仅减轻2.6%。
此外,司美格鲁肽显著提高了堪萨斯城心肌病调查问卷患者评分,该问卷是HFpEF症状和身体局限性的衡量标准。
据同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GLP-1激动剂也可更大程度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减轻患者体重。
HFpEF患者的症状表现为心肌收缩正常,但心脏心室的舒张功能出现障碍。而对于射血分数降低的患者,心肌不能正常收缩。这两种情况均会导致血流量减少。
诺和诺德在近日的新闻稿中指出,HFpEF是最常见的心力衰竭类型,占所有心衰病例的50%,约80%的HFpEF患者超重或肥胖,并伴有症状负担加重,身体机能下降和生活质量较低等相关表现。
STEP HFpEF试验首席研究员Mikhail Kosiborod博士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司美格鲁肽心衰适应症三期试验取得积极成果预示着心脏病临床医生在选择HFpEF肥胖人群的潜在治疗方案基本范式将发生转变,有望为HFpEF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对于超重或肥胖患者。
此外,参与该试验的另一位医学博士Yigal Pinto补充到,这些研究结果如何转化为终点仍有待确定,但对于确定GLP-1激动作用与SGLT2抑制相比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据诺和诺德此前公布司美格鲁肽可降低肥胖人群20%的心血管事件风险的数据,除了减肥外,司美格鲁肽对HFpEF肥胖表型中常见的多种代谢和血流动力学紊乱均有有利影响,包括胰岛素耐药性、炎症和高血压,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司美格鲁肽降低了MACE的风险,不仅证明了其心血管安全性,还证明了其心血管优势。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阿斯利康2款抗肿瘤新药在华申报临床:ADC、PARP抑制剂
近日,据CDE官网显示,阿斯利康两款1类新药临床申请获受理。分别是FRαADC新药AZD5335以及PARP1抑制剂AZD5305。
7月末,据阿斯利康2023半年报显示,其重磅HER2ADC药物Enhertu(DS-8201)销售额达11.69亿美元,同比增长两倍。今年的ASCO会议上,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公布了两项临床结果,其中DESTINY-PanTumor02II期试验旨在评估Enhertu对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的先前治疗过的、不符合治愈性治疗的HER2表达的实体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DS-8201对胆道癌、膀胱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胰腺癌和罕见癌症都有一定的疗效。
随着适应症拓展,Enhertu成为百亿美元单品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同时,阿斯利康还在积极推进其管线上其它ADC产品。AZD5335是阿斯利康第3款自研ADC。据了解,这款药物由靶向FRα抗体与TOP1i有效载荷(AZ14170132)偶联而成,DAR值为8。
在今年的AACR会议上,阿斯利康以LateBreakingPoster(LBP)的形式首次披露AZD5335的研究数据:AZD5335(2.5mg/kg,IV,SD)在卵巢癌细胞系异种移植(CDX)中肿瘤生长抑制(TGI)为75%-94%;在评估的14/17(82%)卵巢癌患者的异种移植模型(PDX)中,中位最佳肿瘤皱缩>30%。相同或更高剂量下,在FRα低-中表达的两种PDX模型中,AZD5335比基于微管抑制剂(MTI)有效载荷的靶向FRαADC具有更优秀的临床前活性。
AZD5305是阿斯利康的第2款PARP1选择性抑制剂,于2021年首次在国内申报临床。2022年,AZD5305在我国启动临床试验,开展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国际多中心I/IIa期临床试验,以评估AZD5305剂量递增单药治疗和与抗癌药物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阿斯利康已拥有数款PARP抑制剂。全球首款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由阿斯利康研发,自2014年获批上市后,其销售额高歌猛进,在2022年全球销售额达26.38亿美元。然而,奥拉帕利存在一定副作用,且化合物专利将在2024年3月到期。
AZD5305作为阿斯利康的第2款PARP1选择性抑制剂,有望克服奥拉帕利副作用,成为“接班人”。相关研究表明,与第一代PARP抑制剂相比,AZD5305在伴有BRCA1/2、PALB2和RAD51C突变的卵巢癌、HER2阴性乳腺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中均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与此同时,阿斯利康仍在积极拓展奥拉帕利的适应症范围,并布局了新型可透脑PARP1抑制剂AZD9574。
小结
2023上半年,阿斯利康的中国区收入达到30.43亿美元,同比增长9%。在财报中,阿斯利康还预计3款新药将在中国取得新进展。加速创新状态下,阿斯利康或将在下半年实现更多突破。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持续降低胆固醇达6年!诺华PCSK9靶向siRNA疗法3期试验积极数据公布
诺华(Novartis)8月29日公布其ORION-8临床3期试验新的长期数据。数据表明,其每年两次给药的RNAi疗法Leqvio(inclisiran)加上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使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ASCVD或杂合体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eFH)风险增加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持续降低超过6年。详细结果公布于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23年会当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由于脂质的积累而逐渐发生,其主要致病元凶是动脉内壁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意外破裂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事件,如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由于ASCVD引起的事件,包括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占所有心血管疾病死亡的85%。许多LDL-C水平升高的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肥胖或糖尿病,这显著增加了他们罹患ASCVD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Leqvio是一款靶向PCSK9蛋白mRNA的RNAi疗法,为注射用处方药,作为饮食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辅助药物,用于治疗患有原发性高脂血症的成年人群,包括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以降低LDL-C的水平。Leqvio最初于2021年12月获得美国FDA批准。新闻稿指出,它是首个能够降低LDL-C的小干扰RNA(siRNA)疗法。
ORION-8开放标签扩展试验的结果显示,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外,每年进行两次Leqvio治疗,在6年治疗后可持续降低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中,8/10例患者达到目标LDL-C阈值,与既往报告的3期数据一致。长期安全性数据与既往结果一致,证实Leqvio疗法具确定且有利的安全性特征。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拜耳BRT-DA01疗法治疗帕金森病:1期临床研究达到主要终点
拜耳(Bayer)及其旗下BlueRock Therapeutics8月29日宣布其在研干细胞衍生疗法bemdaneprocel(BRT-DA01)在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1期试验达到主要终点。详细数据公布于国际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大会。根据此结果,该疗法的2期临床试验正在计划中,预计于2024年上半年开始患者招募。
帕金森病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运动障碍,影响全球超过1000万人。它是由大脑中的神经细胞损伤引起的,导致大脑中多巴胺水平下降,多巴胺是一种参与记忆或运动等过程的神经递质。这种病通常开始表现为单手震颤,其他症状包括肌肉僵硬、痉挛和运动障碍(面部、手臂、腿部或躯干的不自主扭曲运动)。常用多巴胺替代品减轻疾病症状,如左旋多巴(levodopa),但随着疾病进展,其作用减弱。通过针对疾病的根源,细胞和基因治疗旨在超越缓解症状的治疗模式。
Bemdaneprocel是一种在研细胞疗法,由多能干细胞衍生、可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组成,可通过手术植入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脑。当这些细胞被移植后,它们有可能重建帕金森病患者脑内受破坏的神经网络,借此恢复患者的运动和非运动功能。
该研究达到主要目标,即证明bemdaneprocel在低剂量和高剂量组的所有12名受试者中均具有安全性和耐受性,且一年内没有报告与该疗法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有两起与bemdaneprocel无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包括一起外科手术引起的癫痫发作和一起新冠病例)均已解决,且没有后遗症。此外,18F-DOPA PET影像扫描展示了低剂量和高剂量组中细胞存活和植入的证据。18F-DOPA PET影像扫描是一种神经放射学技术,用于实现帕金森病的多巴胺能活性的可视化并对其进行评估。
使用Hauser Diary对患者进行分类,患者在“开通”状态表示症状得到良好控制;在“关闭”状态则表示症状恶化。和基线相比,参与bemdaneprocel临床试验的高剂量组受试者在一年后处于“开通”状态的时间多2.16小时,且没有出现运动障碍;处于“关闭”状态的时间相应减少了1.91小时。低剂量组受试者处于“开通”状态的时间比基线多0.72小时,且没有出现运动障碍,处于“关闭”状态的时间相应减少了0.75小时。
在高剂量组中,通过帕金森病评定量表MDS-UPDRS第三部分为“停药”状态下bemdaneprocel一年期疗效进行评分,得到相较于基线降低13.0分的结果。低剂量组结果为较基线降低7.6分。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两项3期试验达主要终点!艾伯维单抗完成欧美监管申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近日,艾伯维(AbbVie)已向美国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递交Skyrizi(risankizumab)治疗中度至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成人患者的新适应症申请。此次申请是基于INSPIRE与COMMAND两项支持risankizumab作为诱导和维持治疗的3期临床试验数据,分析显示试验达到临床缓解主要终点(根据自适应Mayo评分)和关键次要终点。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特发性、免疫介导的炎症性肠病(IBD),可引起从直肠延伸至更近端结肠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粘膜炎症。溃疡性结肠炎的标志性体征和症状包括直肠出血、腹痛、血性腹泻、里急后重(压迫感)、尿急和大便失禁。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程因患者而异,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引起并发症(包括癌症和死亡)或导致患者需要进行手术。该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病程的不可预测性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甚至常常会致残。
Risankizumab是一种人源化、IgG1亚型的单克隆抗体,可以借由与IL-23的p19亚基结合而选择性地拮抗IL-23。IL-23是一种与炎症有关的细胞因子,被认为与许多慢性免疫疾病有关。目前,Skyrizi已获得3项FDA批准的适应症,包括克罗恩病、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以及成人活跃银屑病关节炎。
分析显示,接受180mg、360mg risankizumab治疗的患者中,有显著更高比例在52周时达到临床缓解:分别为40%和38%,此数值在对照组中为25%(p<0.01)。接受180mg与360mg risankizumab治疗的患者中,分别有51%与48%达到内镜检查改善,而仅有32%对照组患者产生改善(p<0.001)。此外,接受180mg与360mg risankizumab治疗的患者中,分别有43%和42%的患者达到组织学内镜检查粘膜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23%,p<0.001)。此外,接受180mg与360 mg risankizumab治疗的患者中,亦有显著更高的比例在52周时达到无皮质类固醇的临床缓解(p<0.01)。
安全性结果与既往研究中观察到的risankizumab治疗其他适应症的安全性特征基本一致,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风险。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基石药业择捷美®一线治疗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注册性临床研究达到总生存期主要终点
8月29日,港股创新药企基石药业宣布其潜在同类最优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择捷美®(舒格利单抗注射液)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PD-L1表达≥5%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GC/GEJ)的III期研究(GEMSTONE-303)达到了总生存期(OS)主要研究终点。研究显示,择捷美®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能显著延长局部晚期或转移性GC/GEJ患者的OS,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与临床意义。值得关注的是,GEMSTONE-303研究已达到预设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双终点、以及关键次要终点,详细研究数据将会在近期国际学术会议上公布。
对此,基石药业首席执行官杨建新博士表示:“我们很高兴看到择捷美®在胃癌一线治疗格局中证明了其突出的疗效和临床价值。此前,择捷美®已在III期和IV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食管癌(ESCC)与复发难治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R/R ENKTL)的治疗中取得成功。至此,择捷美®所有注册临床试验均已圆满结束。我们还计划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进行沟通,探索全球注册路径,力争将择捷美®这一创新疗法带给全球胃癌患者。”
据了解,NMPA正在审评择捷美®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择捷美®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在GC/GEJ适应症获批的PD-L1单抗。
达成OS和PFS双终点
择捷美®带来胃癌新治疗选择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癌症之一,据GLOBOCAN 2020数据,2020年全球新发胃癌病例超过100万例,死亡病例达76.9万例,是全球第5位的常见癌症和第4位的癌症死亡原因;中国是全球胃癌疾病负担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胃癌新发和死亡例数接近全球一半。胃腺癌的发生率占胃恶性肿瘤的90%以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
对于此次达到OS主要研究终点,择捷美®GEMSTONE-303研究主要研究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表示:“临床上,大部分胃腺癌患者在被诊断时已经进入晚期阶段,无法进行手术切除,而晚期或转移性胃癌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存在未满足的医疗需求。今天,我们很高兴地看到GEMSTONE-303研究取得了OS阳性结果。择捷美®联合化疗可显著延长GC/GEJ患者的PFS和OS,并且安全可耐受。我们相信未来择捷美®能够为该患者群体带来备受期待的新治疗选择。”
GEMSTONE-303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的III期注册性临床试验,旨在评估择捷美®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PD-L1表达≥5%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GC/GEJ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研究者评估的PFS和OS,次要研究终点包括盲态独立中心审阅委员会评估的PFS,和研究者评估的客观缓解率及缓解持续时间等。公开消息显示,2022年11月,GEMSTONE-303研究达到PFS主要研究终点并在OS期中分析显示明显的获益趋势。与安慰剂联合化疗的对照组相比,择捷美®联合化疗显著改善研究者评估的PFS,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与临床意义。
五项注册性临床研究取得成功
有望明年上半年在海外获批
基石药业2023半年报显示,择捷美®已在五项注册性临床研究中取得成功,适应症覆盖III期NSCLC、IV期NSCLC、R/R ENKTL、GC/GEJ以及ESCC。
值得注意的是,择捷美®在多个不同适应症领域的多项临床研究中显示出超越其他PD-L1单抗的疗效。它是全球首个联合化疗改善鳞状和非鳞状IV期初治NSCLC患者OS的PD-L1单抗;是全球首个显著改善同步或序贯放化疗后无疾病进展的III期NSCLC患者PFS的PD-(L)1单抗;是全球首个在GC/GEJ临床III期研究中取得阳性结果的PD-L1单抗;有望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用于R/R ENKTL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和全球首个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ESCC的PD-L1单抗。上述多项研究数据已在《柳叶刀·肿瘤学》、《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
在国内市场,NMPA已批准择捷美®用于III期NSCLC和IV期NSCLC领域的两项适应症。除了GC/GEJ以外,用于R/R ENKTL和ESCC领域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也均获NMPA受理,目前正在审评中。
在海外市场,舒格利单抗一线治疗IV期NSCLC的上市许可申请先后于今年2月和去年12月在欧盟和英国获得受理,进度处于国内PD-(L)1抗体出海第一梯队。今年7月,基石药业已收到EMA发出的临床试验核查通知,舒格利单抗海外上市之路取得显著进展,有望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在海外获批上市。
(信息来源:生物探索)
 
 


新药上市
国内上市
恒瑞医药盐酸右美托咪定鼻喷雾剂儿童适应症获批
8月24日,NMPA官网最新公示,恒瑞医药申报的2.2类新药盐酸右美托咪定鼻喷雾剂上市申请已获批。根据CDE优先审评公示,该产品本次获批适应症为:儿童术前镇静(如儿童全身麻醉)。此前,该产品已被NMPA批准用于成人术前镇静/抗焦虑。
公开资料显示,盐酸右美托咪定是一种相对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原研产品由Oricon Pharma与雅培(Abbott)公司联合研发,最早于1999年在美国获批(商品名为Precedex)。根据恒瑞医药早前新闻稿介绍,右美托咪定具有强效、短效、高选择性等特点,作用时间短,镇静水平易于调节,能迅速调整到预期目标的镇静评分。该产品的优点为镇静的同时保持可唤醒力,且极少诱发具有临床意义的呼吸抑制,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是非插管患者术前、术中或其他程序镇静的良好选择。
此前,恒瑞医药开发的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已于2009年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时的镇静。为了便于临床使用,该公司又开发了盐酸右美托咪定氯化钠注射液,并于2021年在中国获批,适应症包括重症监护患者插管和机械通气时的镇静,及非插管患者术前和/或术中以及其他程序镇静。
此外,恒瑞医药还开发了盐酸右美托咪定的鼻喷雾剂,并于2023年3月在中国获批用于成人术前镇静/抗焦虑。喷雾剂是药物经特殊的给药装置给药后进入呼吸道深部或腔道粘膜,进而发挥全身或局部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这种产品主要通过鼻腔黏膜吸收发挥作用,具有使用方便,奏效迅速等优点。
此次获得NMPA批准的是盐酸右美托咪定鼻喷雾剂的儿童适应症。此前该申请曾以“符合儿童生理特征的儿童用药品新品种、剂型和规格”被CDE纳入优先审评,拟用于儿童术前镇静(如儿童全身麻醉)。
近年来,随着手术麻醉量的逐年增多,术前紧张焦虑的防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患儿在手术麻醉前由于与父母分离,对陌生环境及麻醉的恐惧等因素均可引起紧张焦虑情绪,术前紧张焦虑不仅影响手术麻醉正常进行,还可能影响术后恢复。良好的术前镇静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的紧张焦虑情绪,减少与父母分离的痛苦。
此次恒瑞医药盐酸右美托咪定鼻喷雾剂新适应症获批,有望为更多儿童患者带来更好的麻醉治疗选择。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恒瑞JAK1抑制剂艾玛昔替尼新适应症申报上市
8月24日,CDE官网显示,恒瑞JAK1抑制剂艾玛昔替尼片(SHR0302)新适应症的上市申请获得受理。根据临床试验进展,推测本次申报上市的适应症为治疗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成人患者。
SHR0302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高选择性的JAK1抑制剂,国家1类新药,是国内自主研发的具有一类知识产权的口服小分子创新药物,可通过抑制JAK1信号传导发挥抗炎和抑制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SHR0302目前已开展了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特应性皮炎、斑秃、银屑病关节炎等多领域的临床研究。2021年1月,SHR0302片剂被国家药监局授予了突破性疗法,用于治疗成人及12岁以上青少年的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目前Ill期临床结果已经达到了共同主要终点及次要终点,恒瑞已于2023年6月递交了该适应症的上市申请。
2018年1月,恒瑞医药就SHR0302与美国Arcutis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按照协议的内容,Arcutis获得SHR0302项目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独家临床开发、注册和市场销售的权利,研发和销售的SHR0302的许可剂型范围为用于皮肤疾病治疗的局部外用制剂;恒瑞医药最多可获得共2.23亿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款,外加销售提成。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全球唯一对因治疗IgA肾病药!云顶新耀耐赋康®上市许可申请被中国澳门药物监督管理局正式受理
云顶新耀是一家专注于创新药和疫苗开发、制造、商业化的生物制药公司,8月25日宣布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药物监督管理局已正式受理耐赋康®用于治疗IgA肾病成人患者的新药上市许可申请(NDA),预计将于2023年内获得批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新加坡卫生科学局已分别于2022年11月和2023年4月受理耐赋康®的NDA,此次在澳门获得上市申请受理标志着云顶新耀有望为更多亚洲IgA肾病患者提供该疾病首创治疗药物。
耐赋康®已相继在美国和欧盟获批上市,美国FDA已接受合作伙伴Calliditas Therapeutics提交的耐赋康®治疗IgA肾病完全批准的补充新药上市申请(sNDA)并授予优先审评,预计将于2023年12月20日前做出审评决定。此外,耐赋康®新药上市许可申请也已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授予优先审评资格,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获批。耐赋康®还在中国作为首款非肿瘤药物被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这凸显了该疾病首创药物对于中国约500万IgA肾病患者的重要性。自2023年4月起,耐赋康®已通过早期准入项目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海南医院应用于临床使用。
关于耐赋康®(Nefecon®
耐赋康®(Nefecon®)是口服靶向布地奈德迟释胶囊,作为全球唯一对因治疗IgA肾病的治疗药物,是靶向肠道的黏膜免疫调节剂,能减少50%肾功能下降,将疾病进展至透析或肾移植的时间延缓了10年以上。布地奈德是一种具有强糖皮质激素活性和弱盐皮质激素活性的糖皮质激素,首过代谢程度达90%,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耐赋康®专为IgA肾病患者研制,迟释胶囊含布地奈德4mg,通过特殊的制作工艺,将布地奈德靶向释放于回肠末端的黏膜B细胞(包括派尔集合淋巴结),胶囊溶解后,三层包衣微丸持续稳定释放布地奈德,高浓度覆盖整个靶区域,从而减少诱发IgA肾病的半乳糖缺陷的IgA1抗体(Gd-IgA1)产生,进而干预发病机制上游阶段,达到治疗IgA肾病的作用。2019年6月,云顶新耀与Calliditas签订独家授权许可协议,获得在大中华地区和新加坡开发以及商业化耐赋康®的权利。该协议于2022年3月扩展,将韩国纳入云顶新耀的授权许可范围。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君实/英派PARP抑制剂申报上市,用于卵巢癌全人群一线维持治疗
8月25日,君实生物发布一则公告,宣布其与英派药业共同投资的君派英实药业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受理通知书》,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senaparib的新药上市申请已获得受理(CXHS2300073),用于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III-IV期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患者对一线含铂化疗达到完全或部份缓解后的维持治疗。
Senaparib是一款PARP抑制剂,获得“十三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立项支持并顺利完成验收。2022年8月,senaparib和替莫唑胺的固定剂量组合胶囊用于治疗患有小细胞肺癌的成年患者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孤儿药资格认定。
本次新药上市申请主要基于FLAMES研究(NCT04169997),该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的III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价一线含铂化疗达到完全缓解(CR)或部份缓解(PR)后senaparib单药维持治疗FIGO III-IV期卵巢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FLAMES研究的期中分析结果表明,senaparib可显著延长晚期卵巢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且不论患者的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表达如何,患者均可获益。
卵巢癌是最常见的致死性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全球卵巢癌的年新发病例数约31万,每年死亡病例数约21万。由于卵巢癌早期症状隐匿且非特异,约80%的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5年生存率仅有40%。尽管卵巢癌经过初始含铂化疗后可以得到缓解,但大多数患者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复发。近年来,PARP抑制剂正在改变卵巢癌的治疗格局,其维持治疗可延长一线含铂化疗后的缓解时间,延缓复发。
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目前共有4款PARP抑制剂在中国获批上市,分别是阿斯利康/默沙东的奥拉帕利、GSK/再鼎的尼拉帕利、恒瑞/豪森的氟唑帕利以及百济神州的帕米帕利。不过,这4款产品中仅有尼拉帕利获批用于晚期卵巢癌全人群一线维持治疗。
近日,恒瑞宣布氟唑帕利新适应症的上市许可申请已获国家药监局受理,拟用于晚期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患者在一线含铂化疗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后的维持治疗。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全球上市
欧盟批准罗氏Evrysdi治疗两个月以下脊髓性肌萎缩症婴儿
8月29日,罗氏(RHHBY.US)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欧盟委员会已批准将其Evrysdi或risdiplam治疗范围扩大到两个月以下被诊断为脊髓性肌萎缩的婴儿,这意味着Evrysdi现在可用于治疗欧盟所有年龄段的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包括出生后的婴儿。
据了解,这家瑞士制药公司周二表示,该批准是基于一项正在进行的RAINBOWFISH试验的中期数据,该试验显示,大多数接受Evrysdi治疗的婴儿在12个月的治疗后能够在健康婴儿的典型时间范围内站立和行走。
据罗氏介绍,Evrysdi是唯一一种非侵入性SMA疗法,已在100个国家获得批准,且在全球治疗了超过11,000名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该公司正在研究Evrysdi与一种针对肌肉生长的抗肌肉生长抑制素分子联合用于治疗SMA的Ph II/III试验MANATEE。
(信息来源:智通财经)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宣布FDA批准Reblozyl®作为低风险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成人患者贫血的一线治疗药物
百时美施贵宝8月29日宣布,美国FDA已批准Reblozyl®(luspatercept-aamt)用于治疗贫血,无需使用先前的红细胞生成刺激剂用于(未曾接受过ESA)患有极低至中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成年患者,这些患者可能需要定期输注红细胞(RBC)。这一一线治疗的扩大适应症是基于关键3期COMMANDS试验的中期结果,其中Reblozyl与阿法依泊汀(一种ESA)相比,无论环铁粒幼细胞状态如何,在同时红细胞输血独立性(RBC-TI)和血红蛋白(Hb)增加方面均表现出优异的功效。这些结果强调了Reblozyl在治疗过程中早期解决更广泛患者慢性贫血问题的能力。
首席研究员Guillermo Garcia-Manero医学博士表示:“对于低风险MDS患者,目前的标准疗法(包括ESA)在控制贫血方面效果有限,只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6-18个月的时间内有反应。”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科主任。“COMMANDS研究的结果显示,与阿法依泊汀相比,接受Reblozyl治疗的患者实现至少12周不依赖输血且同时血红蛋白增加的患者数量几乎是其两倍。今天的批准对于低风险MDS患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在3期COMMANDS试验中,结果显示,接受Reblozyl治疗的患者中有58.5%(n=86)与接受阿法依泊汀(epoetin alfa)治疗的患者相比,有31.2%(n=48)达到了至少12周的RBC-TI主要终点前24周内平均Hb增加至少1.5 g/dL (p<0.0001)。最常见(>10%)的不良反应是腹泻、疲劳、高血压、外周水肿、恶心和呼吸困难。
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Wendy Short-Bartie表示:“今天Reblozyl的扩大批准标志着我们对贫血MDS患者承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提供持久且更有效的治疗选择,以及更方便和更少的给药频率,”美国血液学和细胞治疗,百时美施贵宝。“我们仍然致力于解决给患者带来沉重负担的难以治疗的疾病,并期待在治疗过程的早期阶段提供这一重要的选择。”
“大多数MDS患者患有慢性贫血,需要红细胞输血,”MDS基金会执行董事Tracey Iraca说。“Reblozyl获批用于低风险MDS患者贫血的一线治疗,代表着使更多患者能够独立输血的关键一步。”
COMMANDS研究的结果于6月作为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和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大会全体会议新闻节目的一部分进行了专题报道,同时在《柳叶刀》上发表。截至2021年11月,Reblozyl正在通过与默克的全球合作进行开发和商业化。
COMMANDS研究结果COMMANDS(NCT03682536)是一项3期、开放标签、随机研究,评估Reblozyl与Epoetin alfa相比治疗极低、低或中等风险(IPSS-R)引起的贫血的
疗效和安全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生于依赖红细胞(RBC)输血且未接受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治疗的患者。
本研究评估的主要终点是红细胞输血独立性(RBC-TI),持续12周,平均血红蛋白(Hb)增加≥1.5 g/dL。关键的次要终点包括研究第1-24周期间至少8周的红细胞反应(HI-E)、RBC-TI≥12周和RBC-TI持续24周。符合资格的患者是年龄≥18岁、患有低风险MDS且需要输血的患者。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接受皮下注射Rebrozyl(起始剂量1.0 mg/kg,滴定至1.75 mg/kg),每3周一次或阿法依泊汀(起始剂量450IU/kg,滴定至1050 IU/kg)每周一次≥24周。大多数研究参与者(>90%)不在美国,此类患者的对照组使用的是非美国许可的阿法依泊汀产品。
(信息来源:biospace)
 
默沙东抗癌药物Keytruda获得欧盟批准用于联合治疗胃癌
默沙东(MRK.US)8月29日宣布,欧盟委员会批准其抗pd-1药物Keytruda作为一种联合方案的一部分,作为治疗胃或胃食管交界处(GEJ)腺癌的一线选择。
因此,免疫疗法Keytruda将在该地区用于化疗和抗癌药物曲妥珠单抗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胃癌或GEJ腺癌。
这一决定适用于欧盟成员国以及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和北爱尔兰,欧盟药品监管机构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一个专家小组在7月份发表了积极的意见。
该批准得到了默沙东3期KEYNOTE-811试验数据的支持,在该试验中,一线Keytruda+曲妥珠单抗和化疗的患者与曲妥珠单抗+化疗的患者相比,无进展生存期(PFS)显着改善。
然而,732例患者的试验没有达到总生存期(OS)的另一个主要终点,但有改善的趋势。总生存期分析数据目前正在进行中。
(信息来源:智通财经)
 
第一三共优赫得®成为在日本获批的首个用于HER2突变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HER2靶向疗法
8月23日,第一三共宣布,优赫得®(注射用德曲妥珠单抗)在日本获批用于治疗化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HER2(ERBB2)突变的不可切除晚期或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
肺癌是日本第二大高发癌症,2020年确诊病例超过138,000例。在日本,只有18.2%的转移性NSCLC患者在确诊后存活超过三年,造成这部分患者的预后尤其差。
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此次批准是基于优赫得®于2022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公布的II期临床研究DESTINY-Lung02的研究结果。优赫得®此前获得了MHLW针对该瘤种的“孤儿药认定”,该认定也支持了优赫得®获得优先审评资格。
经盲法独立中心审查(BICR)评估,在DESTINY-Lung02中,一项针对既往接受过治疗的HER2突变NSCLC患者的预设中期分析显示,优赫得®(5.4mg/kg)在既往接受过化疗的HER2(ERBB2)突变的不可切除晚期或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经证实的客观缓解率(ORR)为53.8%(n=52;95%置信区间[CI]:39.5~67.8)。
在DESTINY-Lung02中,优赫得®的安全性特征与之前的临床研究一致,没有发现新的安全性问题。接受优赫得®(5.4mg/kg)治疗的93例患者(92.1%)发生了治疗相关不良事件(AE)。最常见的治疗相关AE是恶心(59.4%)、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33.7%)、贫血(28.7%)、食欲下降(28.7%)、疲乏(25.7%)、便秘(24.8%)、白细胞计数降低(23.8%)和呕吐(22.8%)。在中期分析中,2.7%的日本患者在接受优赫得®(5.4mg/kg)治疗期间出现了间质性肺疾病(ILD)。
优赫得®作为HER2(ERBB2)突变晚期不可切除或复发NSCLC患者的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或一线转移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尚未确定。优赫得®仅适用于通过获批的检测方法证实存在HER2(ERBB2)突变的NSCLC患者。
关于优赫得®
优赫得®(注射用德曲妥珠单抗;在美国称为fam-trastuzumabderuxtecan-nxki)是一款HER2靶向抗体偶联药物(ADC)。优赫得®采用第一三共独有的DXd-ADC技术,是第一三共肿瘤产品组合中的领先ADC产品,也是阿斯利康ADC科学平台中最先进的项目。优赫得由HER2单克隆抗体通过稳定的可裂解四肽连接子,与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有效载荷(依喜替康衍生物)连接组成。
基于DESTINY-Breast03研究结果,优赫得®(5.4mg/kg)已在50多个国家/地区获得批准,用于治疗既往在转移阶段或在新辅助治疗期间或辅助治疗期间接受过(一种或多种)抗HER2治疗方案且在治疗期间或完成治疗之后6个月内出现疾病复发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阳性乳腺癌成人患者。
基于DESTINY-Breast04研究结果,优赫得®(5.4mg/kg)已在40多个国家/地区获得批准,用于治疗既往在转移阶段接受过一种全身治疗,或在辅助化疗期间或完成辅助化疗之后6个月内出现疾病复发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低表达(免疫组化[IHC]1+或IHC2+/原位杂交[ISH]-)乳腺癌成人患者。
基于DESTINY-Lung02研究结果,优赫得®(5.4mg/kg)已在以色列和日本获得批准,且在美国获得加速批准,用于治疗肿瘤存在HER2(ERBB2)激活突变(通过当地或地区批准的检测方法检出)且既往接受过一种全身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NSCLC成人患者。在确证性研究中的临床获益得到验证和确定后,将支持本适应症在美国的完全批准。
基于DESTINY-Gastric01研究和/或DESTINY-Gastric02研究获得的结果,优赫得®(6.4mg/kg)已在30多个国家/地区获批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基于曲妥珠单抗的治疗方案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HER2阳性胃或食管胃结合部(GEJ)腺癌成人患者。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8月31日快讯
太子参价格:近日市场太子参持续产新上市,市场来货量增多,需求一般,行情回调。目前市场安徽统货价55元/kg左右,贵州统货价60元/kg左右,小统货售价50元/kg左右,选货颗粒小大不一售价80-120元/kg不等。
五味子价格:产地开始产新采收,新货小批量上市,市场货源购销一般,行情回稳。目前市场统货售价64-65元/kg,优质选货售价68-70元/kg。
天南星价格:有商咨询购销,货源小批量购销为主,行情稳坚。目前市场天南星统货45-50元/kg,选货颗粒大小质量不一售价60-70元/kg不等。
乌梢蛇价格:市场乌梢蛇来货量有增,目前需求一般,有商询价购销,行情保持稳定。目前市场乌梢蛇四川统货售价在630-650元/kg。
首乌藤价格:有商购货,小批量走动,行情平稳。目前市场首乌藤四川统货售价15-16元/kg,选货18-20元/kg。
水菖蒲价格:近日产地来货量不多,市场需求有增,行情稳坚。现在市场水菖蒲大统货售价20-24元/kg,小统货16-17元/kg。
桂枝价格:市面货源充足,货源批量走动,行情平稳。目前市场桂枝小片售价12-13元/kg,小中片8-9/kg,大片5-6元/kg。
石菖蒲价格:市场石菖蒲整体流通尚可,行情小幅浮动。目前市场安徽统货要价75-80元/kg,湖南福建地区统货要价73-75元/kg不等。
鸡内金价格:市场鸡内金货源走动一般,行情平稳。现在市场鸡内金统货售价10-11元/kg,选货售价12-13元/kg。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安国市场8月31日快讯
昆布,前期行情下滑,近期受日本核水排污影响,关注商家增多,货源走销顺畅,行情有所上扬,现市场昆布全检饮片货价格在30元。
海藻,近期受日本核水排污影响,关注商家较多,货源批量走销顺畅,行情稳步上扬,现市场现市场海藻大叶货价格在15元,小叶货价格在20元。
辛夷花,目前市场正值淡季,近期货源走销一般,行情在坚挺中运行,现市场辛夷小花价格在60元,大花价格在65-66元之间,无柄货价格在73-74元之间。
佛手,目前产新继续,有商家关注,货源走销顺畅,持货者喊价坚挺,现市场广西佛手价在52元,四川货售价在53元,广东货价在65元。
伸筋草,目前产区加工继续,市场与产区可供货源充足,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伸筋草统货价格在7.5元。
水栀子,目前正值青黄不接,商家关注力度一般,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水栀子颜色好的货价在27-28元之间,药厂货价在24元上下。
五味子,近期受产新影响,持货者出货意愿较强,行情出现明显下滑,现市场五味子统货价在64元上下。
鳖甲,近期关注商家较多,货源批量走销顺畅,行情坚挺运行,现市场鳖甲统货价在130-135元之间。
淡豆豉,市场销量相对不大,货源走销一般,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淡豆豉一般货价在12-15元之间,全检货价格在17元。
肉豆蔻,货源可供量充足,近期商家关注力度一般,货源正常购销,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肉豆蔻统货价在58-60元之间,特玉果价格在67-69元之间。
熟地黄,受地黄行情下调影响,加工成本降低,近期货源正常购销,行情表现疲软,现市场熟地黄小片售价在26元,大统货售价在28元。
乌药,可供货源充足,近期走销一般,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乌药统货价格在17元,选货价格在25元。
(信息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2023/8/31 19:54:52      阅读1484次)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