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4/5/3 13:53:38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投资动向
强强联手!东曜药业与皓元医药达成战略合作
9月19日,东曜药业有限公司与上海皓元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结合彼此优势,双方将紧密合作,深化打造ADC药物从研发到产业化全流程覆盖的、一站式CDMO优质服务平台。
根据客户需求,东曜药业将提供单抗生产与ADC药物CMC工艺开发、原液与制剂生产、灌装服务,并以GMP标准提供用于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及商业化规模的生产服务;皓元医药可以提供non-GMP到GMP的连接子(Linker)、有效载荷(Payload)及有效载荷一连接子(Payload-Linker)等中间体的研发、工艺优化、工艺验证、注册申报、GMP产业化等。基于上述优势,双方将通过更强大的技术合力共同为客户提供ADC产品前期工艺开发、中间体规模放大和GMP生产服务。双方也将组织联合服务团队,支持客户在进行ADC药物开发生产的委托时,自前期到后期快速接轨小分子中间体进入偶联工艺开发与生产,获得更全面完善的体验,优化在以往中间体物料提供方面,额外切换供应所带来的成本与风险,实现开发提速、降本增效,共同打造可持续发展合作模式,更好赋能客户ADC新药研发及产业化进程。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武田达成超5亿美元合作,开发反义寡核苷酸疗法
AcuraStem公司宣布,已与武田(Takeda)达成一项总金额达5.8亿美元的许可协议,将共同开发和商业化该公司的PIKFYVE靶向疗法,包括用于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创新反义寡核苷酸(ASO)疗法AS-202。
PIKFYVE是ALS的一个新的治疗靶点,也可能被应用于治疗TDP-43蛋白病,如额颞叶痴呆(FTD)。AcuraStem聚焦于开发靶向PIKFYVE的疗法,主要是通过排出毒性蛋白聚集体和保护健康神经元功能来解决神经退化问题。AcuraStem通过在其基于患者的iNeuroRx技术平台上进行筛选,确定临床候选疗法AS-202。AS-202是一种鞘内注射的ASO疗法,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强效抑制PIKFYVE。
根据协议条款,武田将获得AcuraStem的PIKFYVE项目的全球独家许可。如果在协议期限内实现所有未来的临床、监管和商业里程碑,AcuraStem将可获得总额高达约5.8亿美元的前期和里程碑付款。AcuraStem将负责协助推进AS-202进入临床试验,武田则负责所有其他开发活动,包括临床开发、法规事务和全球商业化。
AcuraStem由Sam Alworth先生、Justin Ichida博士、Paul August博士和Qing Liu博士于2016年共同创立,致力于不断改进其基于患者的iNeuroRx技术平台,发现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有效疗法,并将其治疗项目快速推进至患者,其中包括其现有用于治疗ALS和FTD的SYF2和UNC13A项目。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罗氏与PeptiDream再度牵手,合作开发肽-放射性偶联药物
9月20日,PeptiDream宣布与罗氏旗下基因泰克达成一项新的多靶点合作和许可协议,旨在发现和开发新型大环肽-放射性同位素(肽-RI)偶联药物。
根据协议,PeptiDream将使用其专有的肽发现平台系统(PDPS)技术来发现、优化和开发大环肽候选物,用于开发针对基因泰克感兴趣靶点的肽-RI偶联药物。PeptiDream将领导早期临床前开发,然后将合作产生的肽-RI偶联产品过渡给基因泰克进行进一步开发和商业化。PeptiDream将保留在日本开发和商业化此类肽-RI偶联产品的权利。
根据协议条款,PeptiDream将从基因泰克获得4000万美元(59亿日元,1美元=147.7日元)的预付款,并有资格根据特定开发、监管和商业里程碑的实现获得潜在高达10亿美元(1477亿日元)的付款。此外,PeptiDream有资格获得合作产生的任何此类产品净销售额(除日本外)的分级版税。
新的合作和许可协议建立在两家公司长期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双方于2015年12月签订了多靶标合作和许可协议,随后基因泰克于2016年获得了PeptiDream的PDPS技术授权,并于2018年扩大了双方的合作。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罗氏与Orionis Biosciences达成分子胶药物开发合作
9月20日,Orionis Biosciences宣布与罗氏旗下基因泰克达成多年合作,共同开发针对包括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内主要疾病领域具有挑战性靶点的新型小分子药物。
Orionis的Allo-Glue平台利用多种独特的方法来发现传统的药物发现方法仍然难以捕获的疾病靶点的类药(drug-like)小分子。该平台集成了一套专有的化学生物学技术,包括生物分析、计算分析、化学文库和自动化过程,用于高通量发现、合理设计和优化小分子,促进或诱导活细胞中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这其中也包括分子胶,通过促进相互作用,导致靶标的降解(通过几乎任何连接酶)或通过直接或变构调节机制实现对靶标功能的调节。Orionis分子胶发现的整体方法同时协同了以靶标为中心和连接酶驱动的两种药物发现模式。
根据协议条款,Orionis将负责发现和优化针对基因泰克指定靶点的分子胶,而基因泰克将负责这些小分子的后续临床前、临床开发、监管申请和商业化。Orionis将获得4700万美元的预付款,并有资格获得开发里程碑付款,以及可能超过20亿美元的商业和净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合作产品销售的分级版税。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云顶新耀与Kezar签订合作与授权协议,将在大中华区和其他亚洲市场开发和商业化Zetomipzomib
云顶新耀是一家专注于创新药和疫苗研发、制造、商业化的生物制药公司,9月21日宣布与Kezar Life Sciences签订合作与授权协议,以在大中华区、韩国和部分东南亚国家进行临床开发和商业化Kezar的首款临床阶段候选药物zetomipzomib,这是一款同类首创、选择性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用于治疗包括狼疮性肾炎(LN)在内的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疾病。
云顶新耀首席执行官罗永庆表示:“我们很高兴能与Kezar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和商业化zetomipzomib,这将进一步丰富我们现有的肾科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产品管线,并有助于巩固云顶新耀在亚洲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领先地位。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云顶新耀战略聚焦的重点治疗领域,我们期待与合作伙伴在临床开发等领域密切合作,利用云顶新耀在临床开发和注册上市等方面的优势,尽快将这一重要的创新疗法引入亚洲地区。”
云顶新耀内科领域首席医学官朱正缨博士表示:“狼疮性肾炎是最常见的继发性免疫性肾小球疾病,随着疾病发展可逐渐导致肾功能衰竭。据估计,仅在中国就有100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40%~60% SLE患者的疾病累及肾脏,即狼疮性肾炎。区别于传统的直接免疫抑制剂作用,zetomipzomib可以调节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从而降低炎症对器官造成的损伤。这一特性使其具有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潜力,包括狼疮性肾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Kezar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ohn Fowler表示:“Kezar与云顶新耀的合作是zetomipzomib开发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云顶新耀凭借着它对肾科领域的重点关注以及其拥有的具有深厚全球制药经验的优秀团队而脱颖而出,成为Kezar理想的亚洲地区合作伙伴。云顶充分了解zetomipzomib的广泛潜力,并且他们的团队将与我们密切合作,以共同推动狼疮性肾炎全球临床试验PALIZADE的入组。众所周知,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狼疮性肾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在亚洲的患病率更高,我们很高兴通过此次合作,能将zetomipzomib带给更多有迫切临床需求的患者。”
根据协议条款,Kezar有权获得700万美元的预付款以及最高为1.255亿美元的临床和商业里程碑付款,并可从产品净销售额中获得个位数至低十位数百分比的分级特许使用费。云顶新耀将有权进行本地化制造。
云顶新耀将和Kezar共同推进全球2b期PALIZADE临床研究,以评估两种剂量水平的zetomipzomib在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PALIZADE全球研究已于2023年年中启动,目标是入组279名患者。前期的临床试验数据表明,zetomipzomib在治疗狼疮性肾炎上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同时狼疮性肾炎患者在接受zetomipzomib治疗6个月后表现出具有临床意义的总体肾脏治疗效果。除了狼疮性肾炎之外,云顶新耀和Kezar还有机会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试验和适应症方面进行合作,以继续开发zetomipzomib。
在云顶新耀的肾科疾病产品管线中,对因治疗原发性IgA肾病的疾病首创疗法耐赋康®的新药上市申请(NDA)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优先审评,有望在今年下半年获得批准。此外,新一代共价可逆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EVER001正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用于治疗肾小球疾病。公司还开展了临床前阶段的自研项目,其中肾科领域进展最快的一款候选药物预计将于明年递交IND。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云顶新耀已完成伊曲莫德(etrasimod)用于治疗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亚洲多中心3期临床试验的患者招募工作,将争取尽早在亚洲权益区递交NDA。
Zetomipzomib(KZR-616)是一款新型、同类首创、选择性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具有广泛的治疗潜力。临床前研究表明,选择性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动物模型中产生广泛的抗炎反应,同时避免免疫抑制作用。1期和2期临床试验的数据充分表明zetomipzomib在治疗严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特征。
PALIZADE是一项全球性、安慰剂对照、随机、双盲2b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两种剂量水平的zetomipzomib在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目标入组人数为279名患者,这些患者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被随机分配(1:1:1)接受30mg zetomipzomib、60 mg zetomipzomib或安慰剂,皮下给药,每周1次,持续52周。背景治疗可包括标准诱导治疗(非强制要求)。在最初的16周内,将强制将皮质类固醇逐渐减量至5 mg/d或更少。治疗结束评估将在第53周进行。主要疗效终点是第37周时达到完全肾脏缓解(CRR)的患者比例,完全肾脏缓解包括在未接受挽救或禁用药物的情况下,尿蛋白肌酐比值(UPCR)小于或等于0.5。
云顶新耀是一家专注于创新药和疫苗开发、制造及商业化的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满足亚洲市场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云顶新耀的管理团队在中国及全球领先制药企业从事过高质量临床开发、药政事务、化学制造与控制(CMC)、业务发展和运营,拥有深厚的专长和丰富的经验。云顶新耀已打造多款有潜力成为全球同类首创或者同类最佳的药物组合,其中大部分已经处于临床试验后期阶段。公司的治疗领域包括肾科疾病、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mRNA平台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Kezar Life Sciences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发现和开发针对免疫介导和肿瘤疾病的突破性治疗方法。该公司正在开创同类首创的小分子疗法,利用细胞功能的主要调节因子通过单一、强大的目标抑制多种疾病驱动因素。其主要候选药物zetomipzomib是一种选择性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该候选产品还具有解决多种慢性免疫介导疾病的潜力。
(信息来源:美通社)
 
资本竞合
普洛药业宣布普洛产投拟对合生科技增资3000万元
9月26日,普洛药业发布公告,东阳市普洛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普洛产投”)是由公司与横店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普洛产投近日与武汉合生科技有限公司及刘天罡、武汉大学资产经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高瓴辰钧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合生科技股东签署了《关于武汉合生科技有限公司之增资协议》,以自有资金通过货币方式对合生科技增资3000万元,增资完成后普洛产投持有合生科技5.6604%股权。
根据公司战略布局,公司积极探索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机会。本次普洛产投对外投资的标的公司合生科技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且与公司可形成产业协同效应,有助于公司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业务布局,促进公司业务长远发展,符合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信息来源:智通财经)
 
厌氧生物完成战略融资,万泽股份独家投资
9月26日,厌氧生物宣布成功完成战略融资。本轮融资由万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投资,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活菌药物临床试验、候选药物管线研发和菌药生产平台搭建。
厌氧生物成立于2019年,位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是一家从事人体微生物菌群创新药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由长期从事厌氧微生物研发的科学家,依托国家级厌氧微生物研究机构(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创立。
目前,厌氧生物主要致力于配方菌创新药的研发,旗下部分管线已取得重要进展。其中,针对细菌性阴道病(BV)的配方菌已完成Ⅱ期入组,针对绝经后萎缩性阴道炎(PAV)的也已完成大部分入组;而针对肠道疾病的相关管线已递交IND申请。
厌氧生物首个自主研发的Ⅰ类创新药“阴道用四联乳杆菌活菌胶囊”KAL-001为全球首个多联阴道配方菌药,也是我国首个进入临床研究的多联活菌药物,主要针对育龄女性的阴道炎症疾病,已完成II期临床入组,也是国内首款治疗绝经后萎缩性阴道炎的活菌药物,即将完成II期临床入组。同时,厌氧生物已布局多个肠道疾病的适应症,年内将正式提交肠道活菌创新药的IND申请。
本次融资完成后,团队将继续最大化源头创新的平台与管线价值,以重建微生态平衡为目标,深耕疾病治疗领域,同时延伸拓展健康消费品的研发。
万泽股份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蔡勇峰先生表示:“四川厌氧生物依托原农业部厌氧微生物重点开放实验室,创始人承磊博士深耕厌氧微生物资源与利用研究近20年,搭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活体生物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具备从“菌”到“药”的研发能力。万泽股份与厌氧生物在微生态领域新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等方面具备高度业务互补。万泽股份作为产业投资方,将赋能厌氧生物产品管线研发进展,携手共同推动中国微生态产业发展,造福国民。”
厌氧生物创始人承磊博士表示:“非常感谢万泽股份对厌氧生物的支持与信任。厌氧生物作为国内配方菌群药物的开拓者,坚持从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出发,聚焦从菌群到药物的研发平台构建,布局具有前瞻性和差异化的研发管线。希望我们能与万泽股份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速推进微生物药物的临床及商业化推广,为实现‘人菌和谐、人人健康’的愿景而不懈努力。”
华兴资本医疗与生命科技事业部董事总经理蒋佳佳女士表示:“微生态疗法领域是我们持续密切关注的方向,这一蓝海市场已经到了爆发前夕。厌氧生物作为该领域的头部创新型公司已构筑了完整链条的技术平台、且极具差异化的产品管线及能力全面的人才团队。作为厌氧生物的合作伙伴,华兴资本将继续贡献力量,帮助公司缔造佳绩、实现突破。”
(信息来源:投资界)
 
诺和诺德27亿美元加码“AI+制药”
诺和诺德9月25日发布声明称,与美国科技公司Valo Health达成合作协议,寻求利用人类数据和人工智能发现并开发心脏代谢疾病(CMD)的新疗法。
根据协议条款,Valo将获得预付款和潜在的近期里程碑付款,总额为6000万美元,并有资格获得最多11个项目的里程碑付款,总额可达27亿美元,外加研发费用资金和潜在的特许权使用费。
近年来,药企与科技公司合作案例频现,AI制药优势逐渐显现。业内人士认为,利用AI技术,可以缩短新药研发周期、节省成本,显著提升药物研发效率和企业竞争力。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步从多方面渗透到生物制药领域,并有机会为行业带来重大变革。同时,国内亦有多家药企携手AI科技公司,加快创新转型,随着资本持续注入,药企研发力度逐步增强,AI制药相关技术的迭代速度也明显加快。在全球AI制药市场的火热的背景下,AI制药在中国也迎来了发展良机,有望成为改变生物制药产业的新机遇。
中国AI制药发展迎来良机,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军
目前,我国AI新药研发(AIDD)行业的竞争者类型主要分为三类,互联网巨头、传统药企和初创企业。其中,互联网企业与传统药企、院校、初创企业合作共建软件与平台,投资初创企业等进入该行业。而初创企业通过自研软件与平台,为传统药企、CRO企业提供相关服务。
腾讯早在2015年和2018年便参与了目前中国AI制药头部企业之一晶泰科技的A轮及B融资。2020年更是重点打造了“云深智药”,将AI药物研发正式列入企业版图。
华为在医疗领域布局了华为云EIHealth,计划2021年进一步在AI药物研发领域展开布局。
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云与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合作,开发AI药物研发和大数据平台,并针对SARS/MERS等冠状病毒的药物研发进行数据挖掘。
百度2020年9月成立百图生科进军AI制药领域。其LinearFold算法可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二级结构预测从55分钟缩短至27秒,提速120倍,字节跳动成立了专门负责大健康业务的极光部门,AI Lab位于北京、上海、美国三地的团队也正式开始招揽AI制药领域人才。
中国AI新药研发(AIDD)行业区域布局
目前,我国AI新药研发(AIDD)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和浙江等地。其中,位于北京的企业比重达到了29.2%,其次是广东和上海,分别达到了20.8%。
西南证券表示国内AI制药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市场热度呈大幅上升趋势。相较于传统新药研发,AI技术应用于药物研发可显著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同时提升研发成功率和投资回报率。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可参与药物开发过程的多个阶段。
国金证券在研报中指出AI技术已经渗透到药物研发多个环节,包括靶点发现、化合物合成和筛选、晶型预测、机制探索、选择受试人群、药物警戒等。目前,国内多家药企已经布局AI+新药研发相关领域。随着相关应用不断成熟和落地,预计将显著提升药物研发效率和企业竞争力。
东吴证券认为AI新药研发的三要素是数据、算力和算法,软件提供商基于自身在算法方面的优势,有望通过提供软件产品实现商业模式的打通;平台型研发企业在数据积累上有较大优势,有望衍生出AI新药研发的CRO企业,为不具备AI新药前端开发能力的企业提供支持。
(信息来源:前瞻网)
 
凌科药业完成C2轮融资,C轮整体融资额3.22亿人民币
9月21日,创新药研发公司凌科药业(杭州)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完成C2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盛世投资管理的绍兴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海邦投资、好买母基金共同参与,老股东联新资本和礼来亚洲基金持续加注。这是继5月31日C1轮融资之后公司获得的新一笔融资,截至目前C轮总融资额3.22亿元人民币。浩悦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
凌科药业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专注于自身免疫疾病、炎症、肿瘤领域FIC与BIC药物研发的领军企业。依托于核心团队在药物化学、生物学、临床开发和商业开发方面深厚的背景与平均超过20年的新药研发经验,凌科药业的管线布局注重创新性与差异化。核心管线以第二代高选择性和第三代组织特异性JAK抑制剂的开发为核心,同时探索创新靶点成药性的可能。
自成立以来,高效的执行力持续驱动凌科药业加速向前发展。在过去的3个月里,LNK01001在类风湿关节炎、特应性皮炎以及强直性脊柱炎的II期临床试验数据相继公布,结果均显示显著的治疗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充分体现出小分子JAK1抑制剂起效快、药效好的特点。公司近期已提交多个II期临床试验结束/III期临床试验启动前会议申请;多个管线即将进入III期临床试验,力求尽早惠及更多患者。与此同时,LNK01004针对银屑病和特应性皮炎的Ib期临床研究也已经实现首例患者入组;公司的LNK01002和LNK01003等管线的早期临床试验的数据积极,临床前管线研发也在快速推进。
凌科药业的创新研发和临床开发能力持续得到验证和增强,正处于关键的价值快速爆发阶段。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仅JAK1抑制剂市场在2030年将高达305亿美元,未来市场广阔。公司依托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领域的巨大市场,未来的商业化潜力可期。
凌科药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万昭奎博士表示:“感谢本轮投资机构绍兴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联新资本、海邦投资、好买母基金和礼来亚洲基金的支持和信任,同时感谢C1轮投资机构泰珑投资和联东投资,共同助力我们顺利完成C轮融资。凌科药业是一家聚焦自身免疫疾病、肿瘤治疗领域的企业,开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FIC/BIC创新药,致力于以差异化的创新疗法惠及全球的患者。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即使在当今生物医药资本寒冬的现状下,凌科药业依旧持续获得新老股东的支持,充分展现了资本市场对团队的认可。现在凌科药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我们将进一步整合多方资源,继续加大对临床开发、研发团队和技术平台的投入,力求让更加安全、有效的创新药物尽早惠及更多患者。浩悦资本担任了本次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我们对他们的专业精神和支持表示感谢。”
浩悦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首席运营官丁亚猛先生表示:“我们很荣幸能持续协助凌科药业完成本轮融资。自身免疫领域的疾病种类多元复杂,适应症拓展空间大,尚存在大量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和差异化的创新机会。凌科药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管线,正在不断获得市场验证与认可。我们期待凌科的多个差异化显著的管线在后续的临床验证中展现出突破性潜力,也相信在一支富有执行力和使命感的团队带领下,凌科药业将继续稳步穿越周期,拥抱广阔的蓝海市场,早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选择。”
(信息来源:咸宁网)
 
市场风云
面临商业化和“内卷”挑战,天价“网红”CAR-T破局点在哪?
近日,上海市科技委发布《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细胞与基因治疗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对细胞(基因)治疗新靶点新机制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四大专题方向进行了定向支持。其中,针对细胞(基因)治疗新靶点新机制研究和新型CAR-T技术开发两个专题的经费额度分别最高可达50万元、150万元。
随着细胞基因治疗市场不断升温,各种支持政策也随之而来,助力企业抢占发展空间。据Frost&Sullivan预测,按销售价值计,全球CAR-T市场规模已从2017年的0.1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11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全球CAR-T细胞疗法市场销售价值达218亿美元,2021-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4.8%。
目前,国内已经上市的CAR-T疗法包括复星凯特奕凯达、药明巨诺倍诺达以及驯鹿生物福可苏。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中国一方面作为癌症高发大国,每年大约有400万左右的新增病例,临床治疗对CAR-T技术有较为迫切的需求,产生庞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随着CAR-T商业化价值被验证后的热度上升,越来越多国内企业涌入该赛道,有望推动CAR-T产品价格下调。”
加速CAR-T落地临床
细胞基因治疗是继小分子、大分子靶向疗法之后的新一代精准疗法,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吸引着中外企业争相布局。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分析指出,按细胞基因治疗试验所处临床阶段,全球约39%临床试验处于临床I期,28%处于临床I-II期,25%处于临床II-III期,6%处于临床III期。据FDA推测,2020至2025年细胞基因治疗药物将迎来收获期,每年将会有10-20个药物获批上市,至2025年全球范围将有50款以上细胞基因产品上市。
目前,国内CAR-T疗法上市进程也在提速。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从CAR-T研发优化角度,国内已上市的三款CAR-T产品按抗体来源分为鼠源、羊驼源、全人源等。其中,今年7月最新获批上市的伊基奥仑赛注射液(商品名“福可苏”)就是全人源的CAR-T产品,能够降低免疫原性,对增强CAR-T产品的安全性和疗效有积极意义。
据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球细胞治疗产品已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全球已有9款CAR-T细胞治疗产品获批上市,其中,FDA已批准6款CAR-T疗法上市,分别是诺华的Kymriah、吉利德的Yescarta和Tecartus、百时美施贵宝的Breyanzi、百时美施贵宝和蓝鸟生物的Abecma,还有强生和传奇生物的Carvykti。
“细胞基因治疗产品已经走过了业内人士对其质疑的阶段,在安全性、有效性得以提升后,近几年细胞基因治疗产品的获批数量有所增加。”上述负责人介绍。
中国是全球癌症高发国家,临床治疗对CAR-T技术有较为迫切的需求,市场需求庞大。随着CAR-T商业化价值被验证后,越来越多国内企业涌入该赛道,除了与海外大型药企合资进行成熟产品的引进与本地化生产的企业如复星凯特和药明巨诺外,更多的是走自主研发路线的本土企业,如驯鹿生物、上海细胞集团、科济生物、亘喜生物等。
智慧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在CAR-T细胞免疫疗法领域的专利申请目前约有2.1万件。其中,美国在CAR-T细胞疗法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中国则以明显领先于欧洲和日本的优势紧跟美国,由此也不难看出,中国CAR-T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
上述券商分析师表示,从研发管线来看,约有13%的管线产品是属于细胞基因治疗,但是现有上市产品数量不足1%,该行业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这是继小分子和大分子之后的一个跨时代大品类。不过,我们也需要注意,CAR-T产品想要做大,还有诸多环节需进一步突破。
“天价药”商业化难
在蓬勃发展的市场和技术背后,CAR-T细胞疗法仍面临不少挑战——副作用控制、实体瘤疗效等,除此之外,“天价”治疗费用仍是行业时下待攻克的商业化挑战。
目前上市产品中价格最高的为凯特公司的Kymriah,高达47.5万美元/针。此外,CAR-T产品价格也在逐渐上涨,百时美施贵宝Abecma单价由41.95万美元/针上涨至43.8万美元/针。
根据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调查显示,有65%的患者表示昂贵的价格是其无法接受细胞疗法最大的障碍,超过是否满足指征和疾病进展情况。
对此,驯鹿生物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美国已获批CAR-T产品价格在37万美元到47万美元之间,国内两款引进的CD19 CAR-T售价是120万和129万人民币,福可苏®是中国首个获批的骨髓瘤CAR-T,在定价上考虑了国内患者的具体情况,价格为国外两个获批同类产品价格的1/3左右,也低于前面两个引进的CAR-T产品。
“为提高CAR-T疗法的可及性,企业也需积极探索多元的可及性提升方案,包括商业保险、城市惠民险等创新支付模式。同时,也为一次性支付有困难的患者提供分阶段分次支付的创新方案。我们也会积极探索进入医保的可行性。”驯鹿生物方面表示,CAR-T产品定价主要根据价值、疗效、成本、运营以及患者的可及性等各项因素制定,还会顾及前期高昂的研发投入。CAR-T的个体化定制特点决定了较高的生产成本和生产管理成本,另外,从疗效上看,“一针见效”这一特点也是目前所有已经获批CAR-T定价较高的原因之一。具体而言:
一方面,从成本端来看,CAR-T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主要由设备、原材料、人工三方面构成。其中设备主要靠进口;原材料中质粒、病毒载体和细胞三部分生产工艺复杂,有一套严格的质控体系,产品安全性、纯度、效力以及均一性都需严格控制。另一方面,从人工端来看,由于CAR-T细胞产品与传统肿瘤药物有着很大区别。CAR-T是“活”的药物,属于完全个性化的定制疗法,每个患者都是单个生产批次,无法进行批量生产。生产的每一步骤都是“精细活”,耗时耗力,难以扩大,实验室工作人员也须经长时间的培训才能上岗,总体人员运行成本远超传统药物的生产。
此外,CAR-T细胞治疗产业的供应链体系也最为复杂,对生产的稳定性和快速交付的要求更高。作为一个完全定制化的产品,CAR-T疗法对医院和医生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所以CAR-T布局公司目前选择在全国实力较强的三甲医院做资格认证。医疗机构须经公司资质认证通过后,方可进行福可苏的使用。资质认证流程主要包含产品相关内容培训、质量审计、模拟演练等,明确患者单采血采集和产品回输的管理规范,做到从细胞采集到产品回输的全程可控,最终确保患者用药安全。”驯鹿生物方面表示。
破局多维度“内卷”
尽管CAR-T面临商业化渗透难题,但丝毫不影响一众企业的入局热情。
目前,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CAR-T将面临PD-1式“内卷”。早在三年前,就有咨询机构数据统计,全球CAR-T细胞疗法的临床试验登记项目超600项,而其中,我国以357项临床试验位居全球首位。CD19是CAR-T在血液瘤中最常见的靶点,有175项试验涉及这一靶点。
在这一趋势下,企业除了需要面对商业化难题外,还需面临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管线靶点集中、产品同质化严重困境如何破?
针对中国新药靶点扎堆等问题,CDE于2021年11月发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将着力推动原始创新、减少同质化产品获批上市。而在CAR-T赛道,最终能获批上市的一定是疗效优异并且安全性有保证的少数产品。同时,布局企业已经认识到,需要从自身研发角度去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在产品,疗效、安全性、外部战略合作等方面打造公司差异化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外,有药企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目前CAR-T疗法主要集中在血液肿瘤领域,但在恶性肿瘤中,血液瘤的占比仅有10%,其余的90%均是实体瘤。这也充分说明实体瘤相对于血液瘤拥有更好的商业化前景。而在众多布局CAR-T治疗实体瘤企业中,科济药业、斯丹赛、博生吉、传奇生物等企业的研发已经或正在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体内生成CAR-T方向、通用型CAR-T方向、CAR-NK以及实体瘤方向都有可能成为突破点,但都有很大的技术困难,比如异体细胞疗法的疗效和存续性问题,体内CAR-T的安全性问题等。企业需要通过自研或者与其它公司进行合作开发的方式向前推进。”驯鹿生物相关负责人指出。
至于CAR-T治疗方向,向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实体瘤方向拓展是两大趋势,除此之外,加速CAR-T产品出海已然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
在驯鹿生物看来,国产CAR-T疗法要成功出海需要克服一些难点,包括技术水平的验证、临床数据的累积、国际监管合规性的满足等,也要直面国际市场的竞争。与此同时,对比中国市场,海外的定价体系、支付能力、支付环境存在一定差异。目前CAR-T药物在海外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欧美国家“商业保险+医疗保险”的支付体系较为完善,保险覆盖面广,使得病人更容易接受CAR-T这种价格比较高但疗效优异的创新型药品。
“对于海外较为成熟的并且供不应求的CAR-T市场,国产CAR-T出海的必要性和机遇也更为凸显。拓展全球市场份额、与更多医药行业跨国集团取得合作,有助于提升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驯鹿生物相关负责人说,CAR-T细胞疗法作为一种前沿的治疗技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随着研发的不断创新突破,以及国内多层级健康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诸多创新的商业保险支付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国内CAR-T产品会加速崛起,惠及更多患者。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市场分析
10年投入3500亿后,中日医药行业差距还有多大
随着中国创新药产业经历从仿到创的价值轮换,药企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内药企开始寻找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为此,国内药企砸下了不菲的研发费用。根据对已上市的创新药企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创新药研发累计投入约为3480亿元。实际上,这仅仅是上市公司数据,加上非上市公司,国内医药研发投入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那么在投入巨额资金后,中国的创新药行业转型走到哪一步了?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以日本作为参考,找出答案。
毕竟,不管是从人口背景、文化,还是发展轨迹层面来看,日本医药市场与中国医药市场都有相似之处。
从市值来看,日本排名前十的药企去年收入总额1.7万亿元,国内则为1.01万亿元,二者相差1.7倍,差距不算悬殊;但从营收上来看,国内药企与日本药企的差距明显,日本前十大药企营收是中国的3倍之多。
看起来,即便近些年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发展迅速,但与日本药企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小。并且,这样的收入差距或许很难在短期内抹平。
因为,从产品管线布局来看,日本大药企的管线中有着不少颇具潜力的FIC药物,所针对的领域从消化疾病到罕见疾病再到神经疾病,药企各有所长;而国内,目前的情况则是管线同质化严重,大部分药企还在扎堆于肿瘤领域的热门靶点。
客观来讲,这种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毕竟,国内创新药行业起步不过十载,反观日本,第一三共、安斯泰来、武田制药等药企,已经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积累。
再给中国药企多一些时间,中日医药行业间的差距未必不会抹平。
01、中日TOP10药企:市值相差1.7倍,营收相差3倍
日本是亚洲制药行业的领航者,亚洲曾进入过全球制药排行榜前十名的药企,也唯有日本大药企武田制药一家。
当然,日本制药业强势不仅体现在拥有一家武田制药上。
从市值上来看,日本TOP10的大药企分别是第一三共、武田制药、中外制药、安斯泰来、大冢控股、卫材、盐野义、田边三菱、住友制药、小野制其中,排名最为靠前的第一三共市值为3886亿元,而排名第十位的小野制药市值仅为74亿元。总的算下来,日本前十大制药企业市值为1.79万亿元。
在国内,市值排名前十的大药企分别是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传奇生物、复星医药、华东医药、石药集团、信达生物、翰森制药、中国生物制药、长春高新。这十家药企的总市值为1.01万亿元,占日本大药企总市值的60%。
不过,虽然日本前十大药企总市值数字高企,但这十家药企价值分化较为明显,表现为头部药企集中,腰部药企断层。
具体来看,日本排名前五的药企,市值均在千亿元以上,而排名第九、第十位的药企,市值则断层式掉到了108亿元、74亿元。
国内则呈现出头部药企较少,腰部药企较多的格局。目前,仅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两家药企市值超过千亿,剩下的8家药企市值均在数百亿元左右。
比起市值差距,国内药企相比日本药企的营收差距更为悬殊,达3倍。
日本前十大制药企业总营收为6717亿元。其中市值排名第二位的武田制药营收高达2189亿元,以绝对优势碾压前十名中的所其他药企。
而在国内,十家药企总营收不过1991亿元,不及武田制药一家药企的营收。其中,营收超过百亿的仅有6家。日本前十大药企的营收则均超过200亿元。
总体而言,国内头部药企相较日本大药企,无论是在市值还是营收层面,均还有不小的差距。
02、FIC还是BIC?来自日本的他山之石
当然,随着年轻的中国创新药行业不断发展,未来中国也必将会有一批药企,跻身为全球头部大药企。
但这注定会是一个漫长且崎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若是摸着日本这块石头过河,或许能让国内药企少走一些弯路。
在对日本市值前十药企的产品管线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相比起FIC药物,绝大多数日本大药企的崛起,靠的都是me better或者BIC药物。
拿市值最高的第一三共来说,过去两年来,这家药企凭借着ADC大杀器药物DS-8201异军突起,成为全球ADC药物领域竞争力最强玩家。但即便强悍如DS-8201,也并非是一款FIC药物,而是在第二代HER2 ADC药物基础上升级而来的BIC药物。
市值排名第二的日本大药企武田制药的崛起,同样相当倚仗BIC药物。
武田制药是所有日本药企中,向me better转变最快的。日本医改后,武田制药依靠仿制药打下的基础,将药物研发重心从仿制药转移到me too再到BIC。为武田制药营收做出巨大贡献的四款重磅产品亮丙瑞林微球、兰索拉唑、坎地沙坦、吡格列酮,都是通过改良创新得到的BIC药物。
此外,安斯泰来的拳头产品恩杂鲁胺、大冢制药的拳头产品阿立哌唑,都属于BIC产品。
回到国内来说,过去在me too药物陷入极度的内卷后,me too战略成为了众矢之的,FIC开始成为创新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甚至在巅峰时期,一款FIC管线,即使还处于不确定的临床阶段也会获得不菲的估值。
虽然在生物制药寒冬下,投资者对于FIC管线的追捧不如从前狂热,但仍有不少投资者对FIC管线自带滤镜。
回归中国创新药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没有原始的资本积累、基础研究匮乏的情况下,国内创新药企想要直接进军FIC更像是个伪命题。
而像日本药企一样通过me too积累原始资本,再逐渐转向BIC药物,等到自身实力充足后再去挑战FIC药物,看起来更具可行性。
03、正视BD,不可或缺的外部引擎
那么,日本大药企的这些BIC药物从何而来?外部引进是重要的渠道。
License in、并购日本大药企扩充管线的常规做法,也正是这些来源于外部的药物,为日本药企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拿武田制药来说,其也曾在自研药物上花费不少心思,但由于自研药物屡屡碰壁,武田制药开始将眼光放到了并购这一路径上。
2008年武田以8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创新药企Millennium。通过这次收购,武田制药获得了硼替佐米、艾莎佐米、骨肉瘤药物米伐木肽和白血病药物Adcetris等药物。其中,单是硼替佐米一款药物,就在2014年为武田制药带来了超30亿美元的销售额。
2019年1月,武田制药更是以620亿美元吞下罕见病公司夏尔,创下日本药企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收购。也正是因为这笔交易带来的收益,使得武田制药成为第一也是唯一登上过全球制药企业TOP10排行榜的亚洲公司。
再比如安斯泰来,在其营收主力产品矩阵里,除了拳头产品恩杂鲁胺,叫得上名号的Xospata、Padcev等都来自与其他药企的合作。
事实上,不仅在日本,放眼全球收购、license in都是药企寻找现金奶牛的重要方式。在2015年-2021年,FDA批准的323种新药中,仅有28%是药企内部发明,其他均是源自外部或者合作发现。
回到国内来说,biotech对于license in策略并不陌生,甚至相当熟悉。但在过去,由于一些创新药企通过license in策略“拼凑”管线上市,一度使得license in在国内充满争议。
而对于不少国内传统大药企来说,过去一直习惯闭门造车。典型如一哥恒瑞医药,历史上更多是自主研发,直到近两年才开始逐渐有零星BD动作。
但实际上,从日本大药企的崛起经历中我们也不难发现,license in模式是药企不断扩充自身规模的一种必不可少手段。而这也要求国内药企在经历过去的野蛮扩张后,正视license in,借力license in,回归至探索自身更好发展的轨道上来。
04、不执着于肿瘤,多领域百花齐放
肿瘤向来是药企的兵家必争之地,国内药企更是热衷扎堆于此。但从核心管线聚焦的领域来看,日本药企的选择相当多元化。
比如,武田制药五大核心领域主分别是消化、罕见病、血浆制品、肿瘤学和神经科学,其中消化领域更是其传统优势领域,诞生了兰索拉唑、维多珠单抗、富马酸沃诺拉赞等多款重磅炸弹药物。
安斯泰来的管线,则覆盖移植、免疫学、传染病、泌尿科、肿瘤学、神经科学、糖尿病并发症和代谢性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尤其是在器官移植和泌尿领域,安斯泰来拥有全球领先的治疗药物和技术。
最近因为在阿尔茨海默症领域不断突破,名声大振的卫材制药也是日本头部药企,不同于前述大药企的广泛布局,卫材制药一直专注于神经疾病,更是在阿尔茨海默症领域深耕多年,最终才换来“回报”。
今年7月,卫材/渤健靶向A单抗Lecanemab终于获得了FDA完全批准,成为2003年来首获FDA完全批准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
回到国内来看,国内大部分药企都以肿瘤为主要探索领域,肿瘤似乎也成了各大药企研发布局的必选项。
比如恒瑞医药获批上市的创新药中,半壁江山都围绕着肿瘤药物;复星医药2022年40%的营收来自肿瘤即免疫调节产品。
当然,围绕着肿瘤领域布局并没有什么错误,毕竟在肿瘤领域的确存在着庞大的临床未满足需求。只不过,瘤领域药物更新迭代的速度极快,玩家众多,这一领域已然成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
而在肿瘤之外的其他领域,也有着巨大的临床未满足需求。相比之下,这些领域或许尚未获得太多关注,在这些领域深耕,或许能够在避开内卷、满足临床需求的同时,收获丰厚的回报。
05、总结
当下,虽然中国创新药企与日本药企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是,相比发展百年的日本,中国创新药行业还相当年轻,满打满算也不过十年时间,有差距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未来,中国创新药企们沿着日本的经验,叠加中国创新药自己的努力不断奋勇向前,中日创新药行业之间的差距势必将不断缩小。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运作管理
没有license in的时代,只有时代的license in
当创新药企从萧条的市场收到明确的信号:降本增效,停止一切烧钱行为时,大手笔开支的license in也极速降温。
数据最为直观。根据医药魔方数据,截至7月5日,国内创新药license in(授权引入)合作仅有10项,交易数量大幅下降。与此同时,交易金额也持续走低,2023年上半年创新药license in的潜在总金额为12.8亿美元,仅相当于去年全年金额的30%。
而上半年,创新药出海项目共17项,已披露总金额达143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3倍多,其中,仅百力司康与卫材关于her2 ADC的合作总额便高达20亿美元,超过上半年license in总额。
当药企出手越来越谨慎,关于license in的看衰之声也越来越多。
实际上,license in与out本就是一体两面,在out交易成为当下主流的同时,license in的重要性也不会消失。因为它是授权方获取商业化早期现金流的捷径,也是引进方补齐管线短板的途径。
只不过,过去那种单纯的license in毕竟是一种消耗性模式,今时今日,不再适合中国创新药企的发展模式。
没有license in的时代,只有时代的license in。
01、踩中时代红利的license in
所谓红利,就是短暂的供需失衡。供需失衡,就意味着机会。
我们这代人经历的最大的供需失衡,也许就是互联网红利。而放到创新药行业,最大的供需失衡,莫过于从无到有阶段的创新药的缺失,与巨大的临床未满足需求。
就像互联网红利中崛起的电商,网刚兴起时,买家多,卖家少,供需失衡。只要商家进去,就给扶持、给流量,就能赚钱。很多人成功,就是吃到这波“流量红利”,有意无意踩中风口。
借由创新药行业升级发展的红利,license in由此大行其道。当时的license in既是为了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也是为了充分发挥国内药企在临床资源和市场渠道等领域的优势,加快海外创新药在国内上市可及。
过去几年里,有先知先觉的创新药企靠license in,有效地抓住了窗口期,成为受益者。典型如再鼎医药。
2014年,杜莹创办了再鼎医药。据公开资料,拿到成立后的首轮融资后,再鼎医药一年多就引进了5款海外顶级药品,2015年后引进交易数量高达14起。
除了敏锐的眼光,再鼎医药生时恰逢盛世。2015年,毕井泉就任食药监系统一把手,开启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产业政策调整为中国创新药发展,铺造了一条全新道路。
再鼎医药的成功也让国内不少传统药企知道了,原来创新药不只有“十年十亿美元”,这一条九死一生的药物研发之路。
一时间,license in入局者开始与日俱增。据美柏医健数据,中国license in数量自2016年起每年持续增加,2021年license in案例创历史新高,达到133例。
不过,入局者们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以再鼎医药为代表的创新药企们能够依靠license in模式起家,不仅是因为自身的努力,更是因为彼时我国创新药正处于从无到有的转型期。
2014年再鼎医药成立时,中国的新药审批环境和今天有很大不同,一个产品可能要5~7年才能获批上市,彼时凭借license in能够快速抢占中美创新药上市的时间差窗口。
但对于大部分姗姗来迟的玩家来说,license in模式的想象空间早已衰退。2017年,我国正式加入ICH,国内外审评审批的临床试验数据全球互认,直接加速进口创新药进入中国市场,国内药企快速跟进的“窗口期”也随之不复存在。
而在众多药企蜂拥而入的情况下,license in价格水涨船高。同样的一款药物,四五年前的价格和当前的价格,足足差了三四倍。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者不再被license in的故事所打动。
与此同时,资本寒冬凛冽,创新药企深陷融资困难、IPO受阻等问题,license in交易自然也会更加谨慎。
02、当红利消失
现在,电商红利已经基本没有了。因为只要有红利,卖家就会迅速聚集,抢夺买家,直到供需平衡,红利消失。
创新药也来到了这个阶段,内卷也由此而来。
License in模式在现实中也遭遇了重重挑战。先是IPO政策的收紧,使得license in不再吃香,加上部分license in项目,海外临床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继续考验着市场的耐心。
当红利不能再持续下去,license in的处境开始变得不妙起来。
以往,创新药企从海外引进项目,商业条款往往先明确界定大中华区权益。拿下国外临床阶段项目,然后准备在国内基本照搬海外在研适应症和临床方案,偶有修改,也多出于精简临床和加速上市考虑。
说白了,花钱引进项目、拿到国内权益,药企更多是为了“凑齐”管线。但这种“常规”的license in在国内的可操作性越来越低。
一方面,这是因为时间差窗口一去不复返,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国内也正在成为创新发源地。这一点从上半年license out数据便能窥得一二。
上半年,创新药出海项目共17项,已披露总金额达143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3倍多,其中,仅百力司康与卫材关于her2 ADC的合作总额便高达20亿美元,超过上半年license in总额。
当下大火的ADC药物,已经成为国产创新药的license out主力阵营,海外药企纷纷来国内扫货。这种情况,license in模式自然很难在ADC领域有所作为。
红利总是短暂的,但是,对于今天的创新药行业来说,当license out成为主流,license in的重要性也不会消失。因为它是授权方获取商业化早期现金流的捷径,也是引进方补齐管线短板的途径。
只不过模式正在发生改变。
药企在license in层面也更加关注“经营”,除了瞄准未满足临床需求,考虑如何规避国内同靶点的疯狂内卷,更具体层面,药企开始瞄准一些项目的全球权益。比如再鼎医药,今年在引进宜联生物新一代DLL3 ADC(YL212)时,签订的是全球独家许可协议,再鼎医药获得的是YL212全球开发及商业化权益。
再比如云顶新耀,与Kezar公司订立合作及授权许可协议,在大中华区、韩国及若干东南亚国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Kezar自免新药zetomipzomib。
当然,从中国权益到全球市场,这对于药企的综合能力,无论是资金还是研发、临床、商业化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License in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但这释放了一大信号,license in模式不会止步。
03、创新药的面子和里子
似乎一直以来,国内关于license in的争议都没有中断过。
但实际上,全球生物技术行业发展数十年至今,不同类型公司之间license in屡见不鲜,也一直都是大洋彼岸的跨国大药企扩充管线的重要战略。
License in模式本身并没有问题。License in模式本身是中性的,并没有对错之分,关键在于,运用这一模式的出发点是什么,以及如何落地。
如果仔细观察海外药企的license in,就会发现,相比于国内药企亦步亦趋的创新品种license in,海外大药企还是biotech,在获得管线授权后制定新的开发路径是更常见的做法。
比如Horizon Therapeutics,开发靶向IGF-1R单抗药物Teprotumumab,最早是由罗氏作为热门抗肿瘤靶点的药物开发,后权益几经辗转,Horizon获得权益,开始以甲状腺眼病(TED)作为方向。
这个项目作为首款TED药物获批上市,仅2020年净销售额就达到8.2亿美元,成为商业化最成功的罕见病药物之一。
而这背后,不仅要求药企能够对引进的项目做到前期研究(CMC、安全性)的查漏补缺,还要能从自身战略出发,重新选择临床适应症和设计方案。
这涉及了创新药研发的全流程。所谓研发,英文是R&D,即Research研究&Development开发。这其实是两类相辅相成但又不太相同的工作,研究是设计出药物,开发就是临床开发,包括临床适应症路线、设计、推进。
过去,人们认为license in能够帮助国内药企顺利走过相对薄弱的R环节,能够加速药物上市。但实际上,更有意义的license in或许是,海外的那种模式。即使是已经到临床中后期的项目,仍有诸多研究工作可以开展,这也是为什么Horizon等海外药企会基于自家研究结果,在获得相应项目权益后,重塑研发路径。
研发和引进,一个是创新药的里子,一个是面子,里子决定面子。
创新的关键在于打破昨天的逻辑,这一点,license in也同样适用。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科技研发
华东医药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3期临床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
9月20日,华东医药宣布,其全资子公司中美华东和重庆派金生物共同开展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生物类似药3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和给药。这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3期临床研究,主要目的是在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论证试验药物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与原研药在治疗32周后血糖控制的等效性。
司美格鲁肽是一种长效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与天然GLP-1的氨基酸序列具有94%的同源性,能起到GLP-1受体激动剂的作用。司美格鲁肽原研药由诺和诺德(Novo Nordisk)开发,已经在海外获批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以及控制普通肥胖或超重,并在中国获批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
公开资料显示,司美格鲁肽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来降低血糖。该药降低血糖的机制还涉及轻微延迟餐后早期胃排空。同时,司美格鲁肽还可降低食欲、减少食物摄入量、诱导减肥,并且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重大心血管事件风险。
华东医药在研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为一款生物类似药,是一种高效能、高选择性的GLP-1受体激动剂,拟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2020年10月,中美华东与重庆派金签署产品合作开发协议,就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开发及商业化。重庆派金负责完成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临床前研究工作,达到在中国申报IND的标准;中美华东负责该产品后续的全球开发、注册及商业化。
据华东医药新闻稿介绍,已完成的1期临床试验已证明该公司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与原研产品在健康人中的药代动力学具有相似性。本次3期研究计划在中国50多家临床研究中心共同开展,入组不少于496例成人2型糖尿病受试者,预计2024年上半年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荣昌生物泰它西普注射液与注射用泰它西普剂型桥接研究获批
9月20日,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泰它西普注射液(预充式)和注射用泰它西普(冻干粉针剂)的一项剂型桥接研究试验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批准。
泰它西普注射液(预充式)将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给药方式。与传统的包装相比,该类型注射液不仅简化了用药准备和管理,还能提高给药剂量的精确度,患者在经过培训后可将药带回家中自行注射,不仅使用更为便利且能降低用药错误风险。
此前,2020年1月,基于注射用泰它西普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适应症(SLE)的国内Ⅱb期显著疗效和安全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同意泰它西普在美国直接开展SLE患者的国际Ⅲ期研究,该项研究采用的正是泰它西普液体剂型(预充式注射液)。
泰它西普(商品名:泰爱®)是荣昌生物自主研发的双靶点融合蛋白创新药,通过同时抑制BLyS和APRIL两个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高效阻断B淋巴细胞的增生和T淋巴细胞的成熟,治疗B细胞介导的多种自身免疫疾病。2021年3月,泰它西普首个适应症获得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成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全球首款双靶标生物新药。除SLE外,泰它西普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上市申请已获CDE受理,用于治疗IgA肾病、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等5项适应症的Ⅲ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另有多项适应症正在开展Ⅰ/Ⅱ临床试验。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艾伯维SKYRIZI®传来捷报!与ustekinumab治疗克罗恩病的头对头研究中达到所有主要和次要研究终点
近日,艾伯维宣布SKYRIZI®(risankizumab)对比Stelara®(ustekinumab)治疗中重度克罗恩病的3期SEQUENCE研究达到了所有的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
SEQUENCE临床试验评估了48周期间,risankizumab对比ustekinumab治疗一种或多种抗肿瘤坏死因子(TNF)治疗失败史的成人中度至重度克罗恩病患者的疗效。Risankizumab组在第0周、第4周和第8周静脉注射诱导剂量600mg,从第12周起每8周皮下注射360mg;ustekinumab组,第0周静脉给药,之后每8周皮下注射90mg,两组相比至第48周在接受过一种或多种抗TNF治疗失败的中度至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中的疗效。
研究结果达到了首个主要研究终点,即第24周的临床缓解(根据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定义为CDAI<150),risankizumab非劣于ustekinumab(非劣效性界值为10%);risankizumab组的缓解率为59%,ustekinumab组为40%。
研究结果达到了第二个主要研究终点,即第48周时的内镜缓解(SES-CD≤4,较基线至少降低2分,且无任何子评分大于1分)。Risankizumab优效于ustekinumab;risankizumab组的缓解率为32%,ustekinumab组的缓解率为16%(p<0.0001)。
在SEQUENCE研究中,risankizumab的安全性特征与已知的risankizumab安全性特征一致,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风险。Risankizumab治疗组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COVID-19、头痛和克罗恩病;ustekinumab治疗组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COVID-19、克罗恩病和关节痛。
SEQUENCE研究的完整结果将在未来的医学会议上展示,并提交至同行评审的期刊进行发表。
Risankizumab(SKYRIZI)是勃林格殷格翰和艾伯维合作产品的一部分,艾伯维在全球主导本品的研发和商业化。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药品复可舒获临床试验批准
复星医药9月22日晚间公告,公司子公司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于近日收到CDE关于同意其获许可产品抗人T细胞兔免疫球蛋白用于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临床试验批准。该药品为已上市的治疗用生物制品,截至2023年8月,集团现阶段针对该药品的累计研发投入约为3065万元(未经审计)。
同日复星医药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自主研发的汉斯状(即斯鲁利单抗注射液)联合含氟尿嘧啶类和铂类药物用于PD-L1阳性的不可切除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一线治疗的上市注册申请于近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公告显示,汉斯状(即斯鲁利单抗注射液)为集团自主研发的创新型抗PD-1单抗,主要用于多种实体瘤治疗。截至2023年8月,集团现阶段针对该药品(单药及各项联合化疗)的累计研发投入约为23.01亿元(未经审计)。
(信息来源:中证网)
 
第一三共/阿斯利康TROP2 ADC首个乳腺癌III期临床成功
9月22日,第一三共与阿斯利康共同宣布,TROP2 ADC Dato-DXd(DS-1062)针对既往接受过内分泌治疗和至少一种全身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R阳性、HER2低表达或阴性(IHC 0、IHC 1+或IHC 2+/ISH-)乳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TROPION-Breast01研究达到PFS主要终点。
相较于研究者选择的化疗方案,Dato-DXd的无进展生存期(PFS)表现出统计学显著性且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同时观察到了OS双重主要终点有改善趋势,在中期分析时数据尚未成熟,将按计划继续评估OS。
这是Dato-DXd首个公布结果的乳腺癌III期临床试验,随着试验的积极结果,两家公司拟向全球监管机构递交相应上市申请。在乳腺癌领域该药还另有2项III期临床在进行:一线治疗三阴乳腺癌的TROPION-Breast02和辅助治疗三阴乳腺癌的TROPION-Breast03。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7月,Dato-DXd刚刚拿到了首个III期临床积极结果,针对晚期NSCLC的TROPION-Lung01也达到PFS主要终点,另还有TROPION-Lung07、TROPION-Lung08两项III期临床覆盖一线NSCLC,这两项研究探索Dato-DXd与K 药帕博利珠单抗的联用方案,值得期待。
Dato-DXd是第一三共和阿斯利康共同开发的TROP2 ADC,载荷为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通过肿瘤特异性的可裂解linker相连,DAR值~4。
乳腺癌当然也是另一个关键布局领域,通过Dato-DXd对乳腺癌的攻略,第一三共将巩固Enhertu建立的优势,拓宽对各线乳腺癌的全面覆盖。
(信息来源:生物制品圈)
 
ADC组合疗法3期试验达双主要终点!一线治疗晚期膀胱癌患者
9月23日,安斯泰来(Astellas)和Seagen宣布,其药品Padcev(enfortumab vedotin)与PD-1抑制剂Keytruda(pembrolizumab)联合疗法在对比化疗治疗初治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la/mUC)患者的3期EV-302临床试验达双重主要终点。EV-302试验旨在作为美国FDA加速批准该组合疗法的确证性试验以及递交全球监管申请的基础。
膀胱癌是全球第10大最常见癌症,每年新确诊病例超过57.3万例。尿路上皮癌最常起源于膀胱内部的细胞,约占膀胱癌病例的90%。除膀胱外,尿路上皮癌可发生于尿路的其他部位,包括输尿管和肾盂。大多数尿路上皮癌患者在早期确诊,但约50%接受手术的患者会在术后2-3年内出现疾病进展和复发。此外,约20%-25%的尿路上皮癌患者发生转移性疾病。
Padcev是一种抗体偶联药物(ADC),其靶点为Nectin-4,这是一种位于细胞表面并在膀胱癌中高表达的蛋白质。非临床数据表明,这种药物的抗癌活性是由于它与表达Nectin-4的细胞结合,然后将抗肿瘤药物MMAE内化并释放到细胞中,导致细胞不再增殖(细胞周期停止)并出现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Pembrolizumab是一种PD-1单克隆抗体,可阻断PD-1与其配体PD-L1和PD-L2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激活T淋巴细胞,以发挥抗肿瘤功效。2023年4月,美国FDA根据EV-103试验的结果,加速批准Padcev联合Keytruda治疗不适合接受含顺铂化疗的la/mUC成人患者。
EV-302(也称为KEYNOTE-A39)试验是一项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3期研究,在既往未经治疗的la/mUC患者中评估Padcev与Keytruda联合疗法与化疗相比的疗效与安全性。在这项研究中,患者随机接受联合疗法或化疗治疗。本试验的双主要终点是设盲独立中心审评(BICR)根据RECIST 1.1版评估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
分析显示,与化疗相比,该组合疗法达到了OS和PFS的双重主要终点。独立数据监查委员会在中期分析时确定OS超过预定的疗效阈值。联合用药的安全性结果与之前在不符合顺铂治疗条件的la/mUC患者中报告的安全性结果一致。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新药上市
国内上市
国内首款肺癌EGFR20ins新药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附条件批准迪哲(江苏)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1类创新药舒沃替尼片(商品名:舒沃哲)上市。该药适用于既往经含铂化疗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或不耐受含铂化疗,并且经检测确认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EGFR20ins)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成人患者,为EGFR20ins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针对舒沃替尼适应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成人患者,芝友医疗可提供EGFR20ins基因检测试剂。除此之外,EGFR常见的其他位点突变如外显子19缺失突变、外显子21点突变、外显子18点突变,也可以检测到。
随着肺癌系列致癌驱动基因的相继确定,我国及国际上多项研究表明靶向治疗药物大大改善和延长携带相应驱动基因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和生存。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常见突变有许多,EGFR 20ins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率约2-3%,是EGFR罕见突变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约占EGFR罕见突变的30-40%。研究报道西方人群中EGFR 20ins占所有EGFR突变的4.8-12%,中国人群EGFR 20ins在EGFR突变占比3-4%。中国首部《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非小细胞肺癌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在肺癌期刊《中国肺癌杂志》上重磅发布,让这类肺癌中曾经预后很差的罕见靶点--EGFR20ins患者有望获得更多的治疗方案。
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正常情况下包埋在细胞表面的细胞膜中,是一种对肿瘤细胞的增殖、生长、修复和存活等起重要作用的膜蛋白。EGFR基因位于人类7号染色体短臂7p12-14区,由28个外显子组成,其中18-24号外显子组成编码该基因的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研究发现,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区域存在多种突变,这些突变主要集中在外显子18-21上,其中以19号外显子的缺失突变以及21号外显子L858R突变最为常见,均为EGFR-TKI的敏感性突变;18外显子G719X、20外显子S768I和21外显子L861Q突变亦均为敏感性突变;20外显子的T790M突变与EGFR-TKI获得性耐药有关,亚裔人群和我国的肺腺癌患者EGFR基因敏感突变阳性率为40-50%。临床研究发现,这些突变能很好的预测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为肿瘤用药提供指导依据。
EGFR-TKIs主要针对存在EGFR基因突变的肺腺癌患者,多项临床试验已证实,针对EGFR靶点的EGFR-TKIs,如奥希替尼、厄洛替尼、吉非替尼等,能使携带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EGFR-TKIs治疗中显著获益。据统计,在NSCLC患者中,对于EGFR突变人群,口服靶向药物70%有效,但是对于EGFR未突变人群,有效率不到1%。因此,检测EGFR是否发生突变是判断有的靶向药物是否有效的依据。EGFR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单基因检测和二代测序。单基因检测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基因进行检测,其流程主要包括收集样本、提取DNA(脱氧核糖核酸)、上机检测并分析基因突变等。
(信息来源:转化医学网)
 
科伦药业“黄体酮凝胶”上市申请获受理,“首仿”将花落谁家?
9月20日,CDE最新公示显示,科伦药业旗下公司四川科伦递交的4类仿制药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上市申请于9月19日获受理,该品种在国内仅有原研药获批上市。此前,仙琚制药、河北新张药/河北亚东制药、浙江爱生药业已先后递交该品种剂型仿制药上市申请并获受理。
黄体酮又称孕酮激素、黄体激素,是卵巢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主要孕激素,可以保护女性的子宫内膜,在女性怀孕期间可以给胎儿的早期生长及发育提供支持和保障,且能对子宫起到一定的镇定作用。临床上黄体酮临床用于先兆性流产、习惯性流产等闭经或闭经原因的反应性诊断等。
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最早由Columbia Laboratories开发,商品名为Crinone。该药通过靶向给药,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促进胚胎着床并减少流产风险,作为孕酮缺乏导致不育的妇女辅助生殖技术的补充治疗。原研药采用Columbia公司特有的生物粘附传递释药技术专利,以低过敏性的聚卡波非为基质,使黄体酮凝胶在阴道中的外漏最小化,为辅助生殖主流推荐剂型。
Columbia的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已经在多个国家获得批准,其在美国以外的地区授权给默克雪兰诺销售,均用于辅助生殖中补充孕酮。2008年,原研药首次在中国获得进口注册批准,规格为8%(90mg),商品名“雪诺同”,尚未进入医保。
近年来,我国不孕不育症的患者基数和患病率均持续走高。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不孕不育夫妻的数量逐年增加,人数在2020年达到5050万。药融云数据显示,近几年来,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院内销售额持续走高。另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简称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黄体酮销售额超过17亿元;其中,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为本品市场的“领跑者”,2021年销售额突破7亿元,同比增长29.6%,在孕激素类产品TOP20中排名第二。
作为辅助生殖的常用药,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前景明朗,也吸引了多家国内企业布局仿制药。新京报记者查询CDE受理品种目录,2022年8月,仙琚制药首家提及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上市申请并获受理;同年11月,河北新张药/河北亚东制药也提交该品种上市申请并获受理;浙江爱生药业及科伦药业则分别于今年6月和9月申报该品种上市,均在受理中。
除此之外,还有众生药业、舒泰神、百诚医药、江苏吴中、恩华药业、泰恩康等多家上市药企在布局。
(信息来源:新京报)
 
阿斯利康奥希替尼新适应症在华申报上市
9月21日,CDE官网显示,阿斯利康奥希替尼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受理。奥希替尼是一种不可逆的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具有抗CNS转移的临床活性。该产品已有3项适应症在中国上市,分别为:1)用于往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并且经检测确认存在EGFR T790M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成人患者;2)用于一线治疗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L858R)置换突变的NSCLC患者;3)用于EGFR敏感突变NSCLC成人患者肿瘤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
自2015年上市以来,奥希替尼市场表现一路向好。该产品从2021年全年销售额开始超过5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更是高达29.15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其早期肺癌辅助治疗适应症的拓展。
今年5月,阿斯利康宣布,奥希替尼联合化疗治疗EGFR突变NSCLC的III期Flaura2研究取得积极结果,PFS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改善,具体数据已在2023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公布。与奥希替尼单药治疗相比,研究者评估的奥希替尼联合化疗将患者中位PFS延长了8.8个月,盲态独立中心审查委员会(BICR)评估的奥希替尼联合化疗组中位PFS延长了9.5个月。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重磅偏头痛新药!诺华依瑞奈尤单抗在华获批上市
9月21日,诺华的依瑞奈尤单抗(Erenumab)注射液在华获批上市,每月仅需1次,用于预防成人偏头痛。
Erenumab是安进和诺华共同开发的一款通过阻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活性来预防偏头痛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2018年5月,Erenumab获FDA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针对CGRP受体的抗体药物;2018年7月在欧盟上市。根据公司财报,Erenumab在2022年的销售收入为6.32亿美元。
2021年3月,诺华宣布DRAGON III期研究取得积极结果,达到主要终点。这是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Erenumab预防性治疗成人慢性偏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共入组557例患者,以亚洲为中心、中国人群为主。
结果表明,Erenumab 70mg组在12周双盲治疗期最后4周相比基线降低每月偏头痛天数(MMD)疗效终点(主要终点)上显著优于安慰剂组。此外,Erenumab 70mg组每月偏头痛天数相比基线减少50%以上的应答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同时,Erenumab的安全耐受性特征与安慰剂组相似,未发现新的安全性问题。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其病情特征为反复发作、一侧或双侧搏动性剧烈头痛且多发生于侧偏头部,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对光、声和气味的敏感性,约1/3的患者在发病前可出现神经系统先兆症状。它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之一。中国偏头痛患病率为9.3%,约有超过1.3亿患者,是全球偏头痛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通过规范的预防性治疗可有效提高急性期的治疗效果、降低发作频率和程度、减少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康润生物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获批上市
9月22日,NMPA官网最新公示,江苏康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递交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上市申请已获得批准。公开资料显示,这款疫苗适用于预防狂犬病。
狂犬病病毒是一种核糖核苷酸型弹状病毒,在犬、猫等哺乳动物中传播的毒力很强。感染该病毒可引起狂犬病,这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一旦有症状出现,病死率接近100%。目前临床缺乏治疗狂犬病的有效方法,因此暴露后预防至关重要,主要通过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和注射被动免疫制剂。
根据康润生物官网介绍,其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系用狂犬病病毒固定毒株接种Vero细胞,经培养、收获、浓缩、灭活后,冻干制成,拟用于预防狂犬病。
根据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康润生物正在开展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的两项3期临床试验,其中一项是评价该疫苗在10岁~50岁健康人群中接种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随机、盲法、同类疫苗对照试验,另一项是评价该疫苗5剂免疫程序和4剂免疫程序(首针2剂)在10岁~50岁健康人群中免疫持久性的随机、开放、同类疫苗平行对照3期临床补充研究。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全球上市
默沙东“first-in-class”疗法获FDA优先审评资格,治疗晚期癌症患者
9月20日,默沙东(MSD)宣布,美国FDA已接受其“first-in-class”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抑制剂Welireg(belzutifan)的补充新药申请(sNDA),并授予优先审评资格,用于晚期肾细胞癌(RCC)成人患者的治疗,这些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和抗血管生成疗法后发生疾病进展。FDA预定在2024年1月17日以前完成审评。
肾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肾癌类型,10例肾癌诊断中约9例为肾细胞癌。肾细胞癌男性约为女性的2倍。大多数病例是在其他腹部疾病的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的。约15%的肾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
Welireg是FDA加速批准的首个HIF-2α抑制剂,目前已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其他几个国家和地区获批,基于2期LITESPARK-004试验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缓解持续时间(DOR)数据,用于治疗相关肾细胞癌、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或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不需要立即手术的von Hippel-Lindau(VHL)疾病成人患者。
此次sNDA的申请主要是基于LITESPARK-005试验的数据,基于由独立数据监查委员会进行的预定中期分析显示,在在接受过PD-1/PD-L1检查点抑制剂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TKI)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的晚期RCC患者中,与依维莫司(everolimus)相比,Welireg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有统计学显著并具临床意义的改善。该试验的关键次要终点客观缓解率(ORR)亦显示具统计学显著改善。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K药新适应症申报上市,治疗新诊断宫颈癌
9月20日,默沙东宣布,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K药)的补充生物制品许可申请(sBLA)获FDA优先审评,适应症为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新诊断的高风险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PDUFA日期为2024年1月20日。如果获批,K药将成为这类人群的首个免疫疗法。
此次sBLA主要是基于III期KEYNOTE-A18研究的积极结果。该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共纳入1060例未接受过任何治疗的高风险(伴淋巴结阳性IB2-IIB期或III-IVA期)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旨在评估K药联合同步放化疗对比同步放化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
试验组患者需接受20次K药(前5次Q3W,后15次Q6W)治疗并接受同步放化疗,外加外照射放疗(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EBRT),随后接受同步放化疗。对照组患者则接受安慰剂治疗并接受同步放化疗,外加EBRT,随后接受同步放化疗。
结果显示,该研究达到了PFS的主要终点。此外,总生存期(OS)也有延长的趋势,不过数据尚未成熟。
此前,K药在宫颈癌适应症上已获批①单药治疗接受化疗后疾病进展的PD-L1阳性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②联合贝伐珠单抗和铂类化疗治疗持续性、复发性或转移性PD-L1阳性宫颈癌。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癌症,主要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引起。据估计,2023年美国约1.4万例宫颈癌新发病例和4000例死亡病例。2020年,中国宫颈癌新发病例约11万例,死亡病例约6万例。
接种HPV疫苗是目前预防HPV感染最有效的途径,不过,全球虽已有4款HPV疫苗上市,仍有众多适龄女性没有机会接种。而临床上可用的宫颈癌治疗药物也仅6款,分别为K药、卡度尼利单抗、西米普利单抗、贝伐珠单抗、tisotumab vedotin和赛帕利单抗。其中,仅帕博利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可用于宫颈癌的一线治疗。
在国内III期在研药物中,康方生物卡度尼利单抗、恒瑞SHR-1701、石药恩朗苏拜单抗、齐鲁制药PSB205、誉衡生物赛帕利单抗以及上药博康prolgolimab在开展一线治疗宫颈癌的III期临床。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恩格列净新适应症获FDA批准上市,治疗慢性肾病
9月22日,礼来/勃林格殷格翰联合宣布FDA已批准SGLT2抑制剂Jardiance(empagliflozin,恩格列净)片剂用于治疗具有进展风险的慢性肾病(CKD)成人患者,以减少其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持续下降、终末期肾病、心血管死亡和住院风险。
本次批准基于EMPA-KIDNEY研究的积极结果。该研究共入组超过6600例伴或不伴2型糖尿病的CDK成人患者。结果显示,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Jardiance相较于安慰剂在降低复合主要终点肾病进展或心血管死亡的相对风险达28%(每患者年绝对风险降低3.6%,HR=0.72;95% CI:0.64-0.82;P<0.0001)。Jardiance组的事件发生率为13.1%(432/3304),安慰剂组为16.9%(558/3305)。
此外,与安慰剂相比,Jardiance可显著降低首次和复发性住院风险(预定的关键次要终点)达14%(HR=0.86;95% CI:0.78-0.95;p=0.0025)。Jardiance组中的960例患者共发生1611起住院事件(24.8起事件/100患者年)。在安慰剂组,1035例患者中发生1895例住院(29.2例事件/100患者年)。新闻稿指出,EMPA-KIDNEY是SGLT2抑制剂显著降低CKD患者首次和复发性住院风险的首个研究。
恩格列净是一款每日一次、高选择性的口服SGLT2抑制剂。截至目前,该药物已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射血分数降低/保留的心力衰竭、心血管风险以及慢性肾病在内的5项适应症。此外,截至目前,恩格列净在国内也获批了2型糖尿病、射血分数降低/保留的心力衰竭在内的3项适应症。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阿尔茨海默病明星药Leqembi在日本获得批准上市
9月25日,卫材和渤健共同宣布,Leqembi注射液(200毫克,500毫克,lecanemab)已在日本获批用于减缓阿尔茨海默病(AD)引起的轻度认知障碍(MCI)和轻度痴呆进展。
Leqembi是一种人源化免疫球蛋白γ1(IgG1)单克隆抗体,针对聚集的可溶性原纤维和不溶形式的Aβ。Leqembi的作用靶点是β-淀粉样蛋白,它是淀粉样蛋白斑块的主要成分,而淀粉样蛋白斑块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定义疾病的标志。临床试验清楚地表明,从大脑中去除淀粉样蛋白对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具有可测量的、有意义的益处。
Leqembi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通过传统批准的改变阿尔茨海默病潜在病程的治疗方法,通过选择性地结合和消除导致AD神经毒性的最有毒的Aβ聚集体(原纤维),降低疾病进展速度并减缓认知和功能下降。
2020年12月,渤健已向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递交了Leqembi的日本新药申请(J-NDA),并已提交Leqembi上市许可申请,并于2023年1月获得优先审查资格。日本是继美国于2023年7月获得传统批准之后第二个获得批准的国家。
Leqembi在日本获批是基于卫材开展的一项大型全球3期临床试验Clarity AD的研究数据,其中Leqembi达到了研究主要终点和所有关键的次要终点,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并证实了Leqembi的临床获益。主要终点是全球认知和功能量表以及临床痴呆评级量表(CDR-SB)。
在卫材的验证性Ⅲ期研究Clarity AD中,Leqembi在不同认知和功能量表以及亚组(人种、民族、合并症)之间证实了结果的一致性。根据CDR评估,Leqembi治疗使疾病进展位下一阶段的风险降低了31%(风险比:0.69)。
基于观察到的数据和外推至30个月的CDR-SB进行的斜率分析表明,Leqembi治疗25.5个月相当于安慰剂18个月时的水平,这表明Leqembi可以延缓疾病进展达7.5个月。基于Ⅱ期试验数据的模拟模型提示,Leqembi可能将疾病进展速度减缓2.5~3.1年,帮助患者可以更久的维持在AD的早期阶段。此外,Leqembi还能维持患者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减轻照料者的负担(减少评分恶化23-56%)。
认知和功能、疾病进展、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以及照料者负担等方面的证据共同表明,Leqembi治疗可为患者、照料者、临床医生和社会带来有积极的益处。
卫材将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规定的批准条件,对所有接受Leqembi的患者进行上市后特殊使用结果调查(全病例监测),直到上市后积累一定数量患者的数据。此外,将根据包装说明书促进Leqembi的适当使用,并将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开发培训材料,以协助管理和监测淀粉样蛋白相关成像异常(ARIA)。
卫材是Leqembi开发和全球监管申报的主导者,卫材和渤健共同商业化和共同推广Leqembi,卫材拥有最终决策权。在日本,卫材和渤健将共同推广Leqembi,卫材作为上市许可持有人分销该产品。BioArctic有权在北欧地区将lecanemab商业化,目前卫材和BioArctic正准备在该地区进行联合商业化。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9月27日快讯
新青葙子:价在45-50元/kg,陈货要价仍高。
巴戟天:受产地阴雨天气影响,新货上市量减少,库存薄弱,价格上扬,目前市场大肉125-130元/kg,中肉110元/kg左右,小肉105元/kg左右。
金樱子:产地产新进入中后期,有商家关注,今年产新量较多,价格较低,目前江西统货市场价13元/kg左右。
辽细辛:随着市面来货的增多,市面价格持高价震荡,需求暂时不大,行情小幅调整。目前市场细辛统根货售价250-260元/kg,水洗净根货275-280元/kg,去头尾选货售价400-450元/kg不等。
白及:货源走动不快,产新逐步临近,购销一般,行情暂稳。现在市场白及统货售价170-180元/kg,选货价在190-200元/kg。
葛根:正常购销,小批量购销为主,现市场葛根柴丁统货售价12-13元/kg,粉葛根统货售价15-18元/kg不等。
高良姜:购销一般,市面货源暂时充足,价格居高不下,关注商不多,行情暂稳。目前市场高良姜统货价格在49-50元/kg。
薏苡仁:购销不快,市面货源库存有量,行情小幅波动。目前市场薏苡仁大粒货价在10元/kg左右,薏米贵州统货售价在11.5-12元/kg。
槐米:来货增多,需求疲软,最近咨询关注的商家不多,行情回稳。目前市场槐米一般统货32-35元/kg,青统售价在38-40元/kg。
葛花:最近需求不大,货源走动以实际购销为主,行情相对平稳。目前市场葛花统货售价21-22元/kg,小花要价25-26元/kg。
母丁香:最近咨询商家不多,小批量购销为主,行情平稳运行。目前市场母丁香大丁货价在12-13元/kg。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安国市场9月27日快讯
全蝎:目前产新结束,产量逐步明朗,前期行情有小幅调整,但空间不大,现市场全蝎小清水货价在2250元,盐水货价在1000元上下,继续关注后期货源走销情况。
山柰:近期受来货成本抬高影响,货源批量走销顺畅,整体行情有所上扬,现市场山柰进口小片价格在35-36元之间,大个货价格在40元。
小茴香:前期行情上涨,随后货源正常购销,近期商家关注力度一般,现市场进口小茴香色青货价格在20元,继续关注后期货源走销情况。
高良姜:货源处于正常购销状态,商家关注力度不及前期,现市场高良姜个多喊价在47-48元之间,片喊价在40-50元之间。
蒲公英:近期货源交易顺畅,整体行情较前期有小幅上调,现市场野生蒲公英因质量不等多售价在12-15元之间,本品今年货源产出量相对不大,继续关注后期货源走销情况。
青葙子:目前新货产出,货源产出有量,行情较前期下滑明显,但高价成本商喊价仍高,现市场新青葙子净货喊价在45元。
朱砂:受来货量少影响,持货者有惜售心理,喊价明显高于前期,现市场朱砂天然货多喊价在900元,水飞货价格在850元。
延胡索:行情在高位运行,采购商多根据需求进行购进,近期行情表现坚挺,现市场延胡索一般货多喊价在145元,全检货价格在155元上下。
三七:近期货源处于正常购销状态,商家关注力度一般,行情与前期无变化,现市场三七标准120头货价在130元之间,标准80头货价在135-140元之间,标准60头货价在145-150元之间。
黄草石斛:为泰国进口货,近期行情一直表现坚挺,商家喊价较高,现市场黄草石斛条货多喊价在48元。
玫瑰花:近期货源多为正常购销,行情与前期无变化,外围商关注力度一般,现市场山东产玫瑰花货多在60-65元之间。
沙苑子:近期商家关注力度一般,货源处于正常购销状态,行情在坚挺中运行,现市场沙苑子统货价在300元上下,包检货价在380元上下。
 
(信息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2023/9/29 9:57:22      阅读1635次)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