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竞争监测
投资动向
博瑞医药与华润三九达成合作
8月1日,博瑞生物医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博瑞医药及关联公司与华润三九就公司Ⅰ类创新药—BGM0504注射液在中国大陆地区(不包含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的研发、注册、生产及商业化达成合作,博瑞医药及关联公司授予华润三九一项仅与博瑞医药及关联公司合作的可分许可的排他性合作开发实施许可及一项可分许可的独占性商业化实施许可。按照协议,在满足相关条件后,华润三九将分阶段就BGM0504支付最高2.82亿元研发里程碑款以及额外销售里程碑款(数额为新临床适应症研发费用的50%与2850万元孰低者)。博瑞医药仅需在产品上市后按净销售额比例向华润三九支付服务费,无需让渡其他权益。
强强联合 加快推进国内商业化进程
BGM0504注射液是博瑞医药自主研发的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GIP(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受体双重激动剂,属于境内外均未上市化学药品1类创新药,是博瑞医药重金打造的王牌产品。BGM0504注射液可激动GIP和GLP-1下游通路,产生控制血糖、减重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等生物学效应,展现多种代谢疾病治疗潜力。BGM0504注射液在中国2型糖尿病受试者中开展的II期临床试验(CTR202232464)的结果,展现出优异的降糖/减重的综合代谢获益。试验结果显示,BGM0504在降糖效果和减重效果上均优于司美格鲁肽,在这场“头对头”试验中展现了较强的治疗潜力和市场竞争力,BGM0504降糖效果也超越了替尔泊肽的文献数据。
BGM0504注射液II期减重研究(CTR20233198)显示,目标剂量给药24周的结果显示,15mg组体重较基线平均降幅百分比(扣除安慰剂)为18.5%,15mg组体重较基线降低≥5%、≥10%、≥15%、≥20%、≥25%和≥30%的受试者比例分别为100%、86%、66%、35%、20%和7%。在相似基线情况下,BGM0504较短周期给药的减重效果和综合获益非但不逊色于GLP-1赛道“双雄”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的长周期疗效,甚至在很多指标上有更好的表现。如果进一步延长治疗周期,BGM0504或许能爆发更大的潜能。
整体来看,BGM0504注射液减重和2型糖尿病治疗两项适应症在国内的Ⅱ期临床试验达成预期目标,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披露日,国内III期临床试验处于入组和随访阶段,均正在按计划顺利推进中;后续尚需完成国内Ⅲ期临床研究,并经国家药监局审评、审批通过后方可在国内生产上市。口服BGM0504片剂目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BGM0504注射液目前已进入III期临床阶段,商业化进程临近,博瑞医药需提前规划营销策略及销售网络建设。然而,若全部自建营销市场团队,成本高且耗时较长。因此,与具有强大市场能力的国内企业合作能够快速推进产品的商业化。
华润三九主营核心业务定位于CHC健康消费品和处方药领域,该公司与全国最优质的经销商和连锁终端广泛深入合作,覆盖全国超过60万家药店。处方药业务覆盖全国数千家等级医院和数万家基层医疗机构,公司具有成熟的处方药推广经验。在线上领域,公司与京东大药房、阿里健康大药房、平安好医生等行业巨头建立了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博瑞医药借助华润三九的营销优势,有望快速进入医院市场,以加速产品推广。同时,多年来,华润三九连续在中国非处方药协会发布的非处方药企业综合排名中名列前茅,这些成熟经验无疑也将促进双方在院外市场的合作。
仍保有产品所有权 积极探索海外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协议约定,该项目合作并未发生专利权属的变更,博瑞医药及关联公司仍是BGM0504注射液项目现有专利的专利权人,同时博瑞医药全资子公司博瑞制药将作为合作产品在合作区域内的唯一MAH(医疗行业上市持有人),并承担法律法规规定的应由MAH承担的全部义务和责任。也就是说,与华润三九的合作不会影响博瑞积极探索海外市场。
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研发协议》,华润三九将获得BGM0504注射液在中国大陆地区(不包含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进行仅与博瑞医药及关联公司合作的排他性合作开发的权利(可分许可);BGM0504注射液在中国大陆地区(不包含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进行独占性商业化的权利(可分许可);合作区域内新产品许可、转让等类似合作的优先合作权。同时,该协议也表达了双方将在未来进行更深入研发合作的可能性。
双方将各派三名代表组成联合开发委员会,作为双方协商、交流合作产品开发相关事项的平台;合作产品任一目标适应症提交药品上市申请后,双方将各派三名代表组成联合商业化委员会,作为双方协商、交流合作产品商业化相关事项的平台。
博瑞医药计划将公司打造为减肥领域的领先品牌,BGM0504注射液是全面布局中的第一子。据悉,在此次合作中,博瑞医药将保持公司品牌和产品品牌的独立性,华润三九负责营销,既能解决短期市场教育和市场进入问题,又不影响博瑞医药长期品牌建设和未来的新产品推广。双方将构建全渠道推广体系,加速产品价值释放。在临床研究合作方面,博瑞医药与华润三九共同设计并探索全新的临床试验方案,为未来的学术营销提供有力支持。这种合作模式将充分利用双方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根据公司此前公告内容,BGM0504注射液减重适应症在美国已获批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目前在美国开展的US bridging临床研究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临床总结报告;该产品的降糖适应症已由合作伙伴向印尼官方递交IND申请,目前处于审评中。Insight数据库显示,截至目前,BGM0504已启动4项III期临床,3项在国内进行(2项2型糖尿病+1项肥胖),1项在印度尼西亚进行(1项2型糖尿病)。
博瑞医药表示,本次协议的签署有助于快速推进BGM0504注射液在中国的商业化进程,华润三九将与公司共同分担合作产品临床试验费用,同时借助华润三九完善成熟的销售渠道和丰富的市场推广经验,将有利于推动BGM0504注射液覆盖更广泛的患者群体,符合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公司致力于满足全球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本次合作将有利于公司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助力公司以优质产品服务国内患者。本协议的顺利履行不会对公司当期业绩产生影响,预计在合作产品上市后会对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信息来源:经济参考报)
晶泰科技与DoveTree达成AI制药合作
8月5日,晶泰科技宣布于2025年6月底,与DoveTree订立了一份最终协议。根据该协议,晶泰科技将利用其基于“AI+机器人”的端到端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为DoveTree选定的多个主要针对肿瘤学、免疫及炎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代谢失调领域的靶点,发现和开发小分子及抗体类候选药物,且DoveTree将获得以上产品全球范围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
目前,晶泰科技已收到最终协议项下约定的5,100万美元的首付款。在最终协议条款规限下,晶泰科技有权获得4,900万美元的进一步付款,并有资格获得金额达58.9亿美元的潜在监管里程碑及商业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产品年度净销售额的潜在个位数百分点的特许权使用费。
晶泰科技2015年由三位物理学家创立,是一家基于量子物理,以人工智能赋能和机器人驱动的创新平台型科技公司,利用量子物理、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人实验等前沿技术领域打造了面向未来产业的创新型研发平台。该平台凭借共性技术集成优势,满足微观分子世界探索的需求,在生物医药行业成效显著,大幅提升了研发效率和成功率,其溢出效应已覆盖至新材料、石油化工、新能源、农业和沙漠治理等领域。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阿里健康与翰森制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7月30日,阿里健康与翰森制药在杭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作为双方合作的首期试点,双方将围绕翰森制药旗下艾米替诺福韦片及中枢神经系统管线的发展,以及戒烟药酒石酸伐尼克兰片的数字化营销展开深度合作。
翰森制药是中国领先的创新驱动型制药企业,重点关注抗肿瘤、抗感染、中枢神经系统、代谢及自身免疫等重大疾病治疗领域。截至目前,公司已上市7款创新药,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管线。
国家卫健委公布的2024中国成人烟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3.2%。药物干预是戒烟的有效方式之一。翰森制药旗下戒烟药酒石酸伐尼克兰片通过独特的双效机制,既能缓解戒断不适症状,又能阻断吸烟快感。
翰森制药将携手阿里健康共同探索数字化戒烟新路径。从初始的戒烟意愿评估,到用药期间的专业医师在线咨询,再到戒断后的防复吸跟踪。未来,双方的合作将推展至更广泛的产品领域,让更多的创新药物快速、精准地惠及患者。
(信息来源:阿里健康)
资本竞合
玛士撒拉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
近日,玛士撒拉(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产业投资方百联商投和百联挚高联合领投,老股东弘晖基金、弘盛资本继续追加投资,凯乘资本持续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本轮融资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公司在医学营养领域的持续进阶,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强核心产品的持续研发投入、临床试验推进,持续巩固公司在“临床+消费”双场景中的领先优势。
玛士撒拉是一家专注于医学营养的创新型企业,深耕行业十余年,已建立起涵盖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控能减重营养食品与DGI食品三大产品体系的全矩阵布局。当前,公司已形成百余款医学营养SKUs,拥有6张特医批件及FDA注册资质,满足从临床治疗到慢病管理、日常健康干预的多元化人群需求。
其中,特医产品广泛应用于医院临床,为不同病种患者提供精准的医学级营养支持;控能系列面向超重、肥胖及健康管理人群,实现对患者的全场景代餐干预;DGI系列则聚焦糖尿病、妊娠期高血糖等特殊群体,全方位满足患者低升糖饮食管理的需求。
研发加码布局,打造医学营养创新引擎
依托在上海与泰州两地设立的特医食品专业研发中心,公司系统布局研发体系,持续推进从基础配方、功能原料到临床验证的全链条创新。其中,公司不断加码特医产品管线建设,围绕糖尿病、肿瘤、手术创伤等重点领域稳步推进多个特定疾病全营养项目的研发,临床价值和产品准入效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凭借稳固的临床合作基础与深厚的学术积累,玛士撒拉的研发能力正成为推动特医行业创新和公司差异化发展的核心引擎。
院内外协同发力,打造多维商业化生态
在商业化方面,公司构建起“院内深耕+院外拓展”的协同模式。院内已与全国30余家核心医院建立合作,围绕肿瘤、神经、外科等重点病种共建营养学科体系,并为患者提供专业的诊疗级营养服务,提升康复质量;在院外,公司借助其临床资源优势,成功进入百联、山姆、开市客等大型连锁商超及健康零售渠道,推动医学营养理念走向更广泛的消费人群。旗下产品DGI坚果脆作为国内首款低GI坚果类产品,已成为山姆超市相关类目单品销量冠军,彰显公司在零售端的强劲市场竞争力。
玛士撒拉创始人唐黎明表示:感谢百联集团和老股东们对玛士撒拉本轮融资的加持,相信公司借助百联商超渠道端的资源赋能,业务将更上一层楼。公司联合国内多家临床营养专家团队,立足中国人群特点,研发出符合临床需求的一系列医学营养产品。目前已成功开发并上市超百款产品,实现了从临床到日常的全场景医学营养干预。未来,玛士撒拉将继续深化产品创新,推动医学营养更广泛地惠及患者与大众,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
百联商投表示:百联集团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携手国泰君安创新投等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构建健康消费新生态。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与品牌商及行业伙伴深度布局大健康产业广阔市场。百联商投与国泰君安创新投共同设立产业基金,依托产业资源与专业投资管理优势,加速优化投资布局,促进产投联动,发挥投资助力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玛士撒拉作为医学营养及健康食品的领跑者,凭借研发与创新优势持续推动产品及服务升级。本次投资将充分发挥双方在产品端、渠道端的资源优势,实现协同互补,共同推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百联挚高表示:我们高度认可玛士撒拉突破外资特医垄断的研发能力。正如二十年前中国药企的进口替代路径,玛士撒拉在千亿大健康赛道中,立足于泰州中国医药城,逐步构建起以本土研发为核心、临床循证为基础的中国特色营养标准体系。本次百联挚高与百联商投联合投资,将充分发挥产业资本的协同优势,赋能玛士撒拉加速线下渠道布局,让临床级营养产品走出医院,践行医学普惠化。我们期待玛士撒拉成为医学营养领域的领导者。
弘晖基金表示:基于对玛士撒拉团队的高度认可及公司在医学营养领域的战略价值,弘晖基金本轮持续加码投资,助力公司研发更适应中国人群的创新特医产品,共同推动医学营养事业发展,造福社会。
弘盛资本表示:玛士撒拉是国内领先的医学营养企业。自我方投资以来,2025年公司在唐总的带领下进一步扩大了在特殊医学营养、DGI控糖、控能三大业务板块的协同优势,实现了较多业绩进展。期待与唐总团队携手共进,共同实现让医学营养遍天下的美好愿景。
凯乘资本表示:感谢玛士撒拉对凯乘资本的认可与支持。凯乘资本专注生物医疗领域,致力于发掘和支持具有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的优秀企业。在唐黎明先生的带领下,玛士撒拉已成为医学营养领域的领先者,并实现多元业务突破。我们相信,依托坚实的团队和股东支持,玛士撒拉将持续引领国内医学营养市场,迈向国际一流,推动中国医学营养产业走向新高度。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赜灵生物B+轮融资近4亿元,启明创投领投
近日,成都赜灵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近4亿元人民币融资。本轮融资由启明创投领投,高榕创投、济峰资本、齐济投资、五源资本及中源投资跟投,四川生物医药产业集团持续投资。
本轮融资资金将重点用于推进多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药物进入关键性III期临床研究,并支持新研发管线的持续拓展。同时,赜灵生物将强化三大核心技术平台——“结构生物学平台”“AI驱动的药物设计平台”以及“类器官-PDX双轨验证平台”。依托上述技术平台,赜灵生物正加速布局具有差异化的分子骨架及全新靶点的创新药物管线,致力于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赜灵生物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以结构生物学与人工智能驱动的创新药物研发公司。赜灵生物聚焦临床未满足的重大医疗需求,专注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及神经系统疾病等重点治疗领域,致力于发现、开发并商业化同类首创(First-in-Class,FIC)和同类最佳(Best-in-Class,BIC)的创新药物。公司已构建起覆盖新药研发全生命周期的综合创新平台,具备AI分子设计、结构生物学、基于类器官的高通量筛选、PDX模型构建、CMC研究、临床策略制定与执行及新药注册申报等全流程协同能力,持续赋能源头创新向临床价值实现的高效转化。
目前,赜灵生物已自主研发了7款具有差异化和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权益产品,构建了覆盖多个重大疾病领域的管线,其中1个适应症进入关键性临床III期,5个适应症进入临床II期。公司核心产品甲磺酸普依司他(Purinostat Mesylate,PM)为全球首个单药用于复发/难治性淋巴瘤临床试验的高选择性HDAC抑制剂。目前,甲磺酸普依司他单药已完成I期治疗血液瘤以及IIa/IIb期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同步也在进行T淋巴瘤、实体瘤、乳腺癌的I/II期临床。在r/r DLBCL的IIa期研究中,其客观缓解率(ORR)达到69.0%,不劣于甚至优于双抗、ADC药物联合治疗的效果(ORR约50%-65%)。目前,该产品已顺利进入关键性III期临床研究。
另一款重磅产品马来酸氟诺替尼(Flonoltinib Maleate,FM)为具有FIC潜力的高选择性JAK2/FLT3/CDK6三靶点抑制剂,在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MF)的临床开发中展现出显著且具有突破性的疗效。在主要终点(经IRC评估的24周脾脏体积应答率)中,FM治疗组达到脾脏体积缩小≥35%(SVR35)的患者比例超过80%。且在部分接受FM治疗患者中观察到骨髓纤维化程度(经系列骨髓活检病理学评估)的显著减轻,部分病例显示出组织学逆转的迹象。马来酸氟诺替尼有望成为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推动该疾病领域治疗格局的演进。其独特的全球首创作用机制以及目前观察到的临床获益,使其在现存显著未满足医疗需求的骨髓纤维化适应症中具备成为潜在优势疗法的前景,并即将进入关键性III期临床研究。
目前,赜灵生物已累计获得发明专利34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7项;另有45项国际、国内专利正在申请中。公司已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及美国FDA临床批件共计19件。
通过将“结构生物学解析”“AI药物设计”与“类器官-PDX双轨验证”三大核心技术平台深度融合,赜灵生物成功构建了独特的“端到端”新药研发创新引擎,无缝贯穿从靶点验证、分子设计、分子优化到体内验证的全链条研发流程,持续驱动具有全新靶点机制与差异化分子结构的原创新药加速进入临床开发,以解决全球范围内的重大未满足医疗需求。
结构生物学与AI药物设计深度融合的小分子新药发现平台
赜灵生物打造的结构生物学/AI药物设计/类器官-PDX双轨验证三位一体创新引擎,持续赋能全球新药研发。赜灵生物团队依托其深厚的结构生物学解析能力,在全球首次揭示微管蛋白上三个全新药物结合位点及其独特的作用机制,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原创发现,为开发基于微管蛋白的新一代ADC药物Payload奠定了全新的结构基础与设计范式。针对小分子创新药研发中的分子设计与优化瓶颈,公司自主构建了多个原创AI药物设计算法模块:局部结构导向分子生成算法(LSDC)——显著增强分子骨架多样性,高效探索新颖化学空间;多维粗粒度数据融合分子生成算法(CMD-GEN)——提升分子生成效率与精准度,优化设计路径;物理公式引导脑渗透性预测算法(CMD-FGKp,uu)——高精度预测药物脑部递送潜力(Kp,uu),加速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开发。这些创新算法构成的AI矩阵,大幅提升了分子设计的创新性、成药性预测的准确性及整体研发效率。
高通量类器官筛选平台与PDX药效学评价平台
在临床前研究体系构建上,赜灵生物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丰富的产学研一体化资源,构建了覆盖肝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脑胶质瘤等重大及难治性肿瘤的类器官药物筛选平台。该平台高度模拟患者真实肿瘤微环境,显著缩短早期药物筛选周期,提升了临床前预测的可靠性及临床转化成功率。
同时,依托长期技术积淀,公司已系统构建涵盖B细胞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肿瘤的多种基因突变与耐药PDX模型平台,并同步建立了包括乳腺癌、胃癌、胰腺癌等多种实体瘤的PDX模型。针对特定靶点和机制的定制化研发需求,公司还可通过逆转录病毒介导和骨髓移植技术精准开发原发小鼠模型,为创新药物提供从分子设计到体内验证的全链条支撑。
本轮投资由多家专业投资机构参与,充分体现了市场对赜灵生物研发成果与未来潜力的高度认可。赜灵生物将持续坚守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全球化布局步伐,进一步释放在结构生物学、AI药物设计等前沿领域的平台优势,不断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适应性与竞争力,携手全球合作伙伴共创多方共赢的新格局。
赜灵生物创始人陈俐娟教授表示:“在全球医药行业资本市场趋冷、生物医药行业融资放缓的环境下,赜灵生物仍能够快速完成B+轮融资,充分体现了投资人对我们的发展战略和研发成果的高度认可。随着公司2个核心品种进入关键性III期临床研究,公司正坚定迈向国际化发展之路。2025年将成为赜灵生物全球化的元年,我们将加速布局海外市场,向全球创新药的中心舞台挺进。”
启明创投合伙人、医疗健康行业共同负责人陈侃博士表示:“赜灵生物依托全链条的创新药物平台,成功推动了多个新药的高效临床转化,并在多种治疗领域展现出令人振奋的临床疗效。我们相信,随着海外临床的同步启动,赜灵生物将在全球创新药舞台上崭露头角,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同源康医药配股融资1.57亿港元
8月5日,同源康医药发布公告称,已于8月4日完成配售协议所载的所有条件。配售代理已按每股配售股份17.01港元的配售价成功配售合共9,230,000股配售股份予不少于六名承配人。
此次配售,同源康医药所得款项总额约为1.57亿港元,所得款项净额(经扣除配售佣金及配售事项其他相关成本及开支后)约为1.55亿港元,按此基准,净发行价约为每股配售股份16.76港元。
同源康医药拟按如下方式分配配售事项所得款项净额:
(i)约60%,或约9,284万港元,用于现有管线的研发及商业化;
(ii)约30%,或约4,642万港元,用于加强其内部研发技术能力及扩展其产品组合;
(iii)约10%,或约1,547万港元,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今年4月,同源康医药宣布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提交了其在研1类新药甲磺酸艾多替尼片(TY-9591)的Pre-NDA申请,并称该药有望成为全球首款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的第三代EGFR-TKI。此前,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将艾多替尼纳入附条件上市品种,用于治疗EGFR敏感突变NSCLC脑转移患者。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演生潮:完成数亿元人民币Pre-A融资
近日,演生潮(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完成数亿元人民币Pre-A融资。本轮融资由国生资本(成都生物城基金)牵头,启明创投、元生创投、成都科创投联合领投,首发展、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无名创投等投资机构跟投。
本轮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支持核心管线YSC001的临床开发、YSC002的临床前开发,同时也将加速公司国际化战略布局和与跨国药企的BD合作。
YSC001通过靶向GPCR同时删除致病性T、B细胞亚群,有望实现精准治疗与安全性的结合,开创免疫重置的新途径。这一全新机制有望广泛用于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白癜风、类天疱疮、皮肌炎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该药物已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显著优于现有阳性对照药物的疗效,计划于今年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YSC002针对驱动慢性炎症疾病的一种蛋白酶(原始发现发表于《自然》),正以抗体、多肽、小分子等药物形式同步开发,有望应用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过敏性鼻炎、哮喘、特应性皮炎、慢阻肺、肺纤维化等慢性炎症疾病,实现靶向治疗全新突破。YSC002的候选药物分子在临床前研究中表现出优于阳性对照的药效,开发进展顺利。
演生潮还将基于清华大学医学院团队科研成果持续拓展多个具有FIC潜力的创新管线,其中YSC003已完成立项并进入实际研发阶段。
(信息来源:药融圈)
市场风云
中国创新药巨龙的攀登:从对外授权走向全球扎根
孙飘扬站在恒瑞医药发展的舵位上,多年前便勾勒出一幅清晰的航线图:中国创新药出海,将倚重两条主航道——积极的商务拓展(BD),以及核心的“License-out”(对外授权)。如今,这幅蓝图正从纸面缓缓驶入现实的海域。
2018至2024这六年航程,恒瑞已悄然完成了13笔对外授权交易。这些合约背后,潜藏着一组惊人的数字:涉及16个分子实体,潜在总交易额约为140亿美元,首付款总额约为6亿美元,另获得若干合作伙伴的股权。
2025年,恒瑞“出海”烽火继续点燃。今年3月,一纸价值19.7亿美元的合约,将其在研的脂蛋白(a)(Lp(a))口服小分子项目,郑重交予全球制药巨头默沙东;同年7月,与葛兰素史克(GSK)的握手,又为恒瑞带来了5亿美元的即时“弹药”和高达120亿美元的未来收益蓝图。
恒瑞的频频亮剑,绝非孤帆远影。它折射的是中国创新药在全球BD舞台上,正迎来一股持续升温的热潮。这波热潮,既是国际医药界对中国原创“智”药能力的首肯,也昭示着全球目光正聚焦于这片东方大陆上孕育的研发管线与技术潜力。然而,当掌声响起,一个冷静的叩问也随之浮现:这些动辄十亿美元、百亿美元的交易,是否在透支未来,用“长期发展的可能性”换取眼前的“短期红利”?
市场观察者们则试图拨开喧嚣。有资深券商医药分析师指出,驱动中国药企驶向深蓝的核心引擎,已然是扎扎实实的“创新驱动”。在这一波浪潮中,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龙头企业的崛起路径,具有深刻的示范意义。“它们并非依赖资本市场的喧嚣噱头,或是单一的商务‘花架子’。”该分析师强调,“其构筑的,是凭借硬核研发实力支撑起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底气,源自企业坚实的基本面。“仅凭中国本土市场,这些头部创新药企已能稳健航行,这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中国创新药领域,已积蓄起不容忽视的产业实力。”该分析师进一步阐释,“恒瑞持续产出的创新成果,其含金量已稳居国际前沿梯队;而信达生物在研发效率与商业化能力上的飞跃,更是业内共睹。”
当下,一幅前所未有的图景正在展开:在政策东风的护航、资本活水的灌注,以及关键技术瓶颈的不断突破下,中国创新药产业,昂首迈入了它的“黄金时代”。这片热土上,一批本土药企正以各自鲜明的航迹破浪前行:有的深扎本土,构筑稳固的“大后方”;有的借力“License-out”,将国际巨头的真金白银转化为反哺研发创新的“燃料”;更有先行者,已将产能与商业化网络的触角,直接布局于海外市场的前沿阵地……它们形态各异,却殊途同归,共同诠释着“中国创新”在全球医药版图上日益清晰、日益重要的核心价值坐标。
穿越“双十”魔咒航道
“十亿美金,十年光阴”——这被奉为创新药研发的金科玉律,更像一道挥之不去的“魔咒”。在漫长的时间荒野和资本的巨壑面前,多少雄心壮志的药企步履蹒跚,甚至折戟沉沙。然而,当中国创新药军团扬帆出海,一种名为“BD”(商务拓展)的模式,正悄然成为他们穿越周期迷雾、加速驶向全球的关键引擎。它带来的,不仅是真金白银的即时补给,更是分担风险、锁定未来的生存智慧。
深入全球医药产业的肌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正在发生,为中国BD交易的爆发提供了难得的时代风口。咨询机构Evaluate Pharma预测:2023~2028年全球医药行业将迎来“专利悬崖”高峰,原研药专利到期带来的总风险敞口高达3540亿美元(按产品销售额计),占2022年全球医药市场总规模的32%。
以近三年专利到期且年销售额超10亿美元的美国品牌药为例,仿制药或生物类似药上市后,首年销售额平均下降37%,次年降幅超60%,最终仅剩专利到期前的25%~30%。市场“空窗期”的出现,使得全球巨头对优质创新资产的需求愈发迫切,而中国创新药的快速崛起恰好填补了这一缺口。而恰在此时,中国创新药,以其日益成熟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管线储备,成为了填补这片空白的关键力量。
数据,是时代最冷静的注脚。《2024中国医药授权许可BD交易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医药BD交易总额飙升至640.8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出海交易规模达577.5亿美元。
BD,已从战术选择,跃升为中国药企全球化战略的核心支柱。这股交易热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一批中国药企实现跨越式的蜕变:百利天恒在2023年末与制药巨头百时美施贵宝(BMS)达成的一笔关于前沿双抗ADC药物的重磅授权,在2024年上半年便带来了8亿美元的“及时雨”。这笔款项,直接推动其营业收入实现了令人瞠目的1685.19%同比增长;康宁杰瑞在2024年先后与ArriVent、Glenmark以及本土伙伴石药集团达成三笔合作,潜在总金额超过125亿元人民币,编织起一张覆盖全球的研发与商业网络。
时间进入2025年上半年,这股势头愈演愈烈。西南证券研报捕捉到了市场的火热:上半年出海交易已超50起,总金额突破480亿美元。国产双抗/多抗、减肥神药GLP-1受体激动剂,以及被誉为“魔法导弹”的ADC药物,正成为中国药企出海征途上的新增量引擎。
其中,三生制药与辉瑞就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达成高达12.5亿美元首付款的重磅授权交易,一举刷新国产创新药出海首付款纪录。7月底,招银国际发布研报称该授权协议已正式生效,辉瑞将推进707在NSCLC(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他实体瘤的全球III期临床,并由此将三生制药的目标价从28.32港元上调至37.67港元。
BD模式的深远影响,更在于它正悄然重塑中国创新药企的底层发展逻辑。高特佳投资集团副总经理王海蛟指出,近期创新药市场热度为药企打开再融资窗口,而大额BD交易的爆发更打破了传统“产品获批上市后才能现金回流”的模式。通过license-out等BD模式,创新药可在研发阶段实现资金回笼,大幅缩短投资人的回报周期。这种模式既验证了创新价值的市场认可,也为企业持续投入研发提供了资金支撑。
眼下,BD模式,已不仅是一条交易的路径,它更像是一条穿越“双十魔咒”的时间加速器,一条连接中国智慧与全球需求的价值兑现通道。
政策与资本浇灌中国创新
BD交易曲线的持续上扬,并非凭空而来。它的背后,是一片被精心耕耘了十年的产业沃土——那是政策暖风与资本活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中国生物医药的黄金时代,悄然筑牢了最坚实的根基。
政策层面,中国医药产业政策体系持续完善:药品审评审批改革大幅缩短新药上市周期,专利链接制度为创新回报保驾护航,医保谈判与准入机制为创新药开辟广阔市场空间,“三医联动”改革更构建起覆盖研发、审批、生产、准入的全链条政策生态,形成“创新有回报、临床有需求”的良性循环。
资本层面,2018年港交所18A规则打破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壁垒,截至2024年已有56家医药企业通过该通道上市,累计融资超1100亿港币;科创板“市值+研发”上市标准、北交所差异化服务,则进一步构建起多层次融资体系。
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加持,推动中国创新药研发实现质的飞跃。清华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在《十年回顾与展望》中记录了这一场静默的质变:2024年,本土企业活跃的创新药研发管线数量达到3575个,历史性地超越美国,登顶全球。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全球首创(FIC)药物的数量,从2015年仅有的9个,一路飙升至120个,占比突破30%。研发管线的整体增速(15.1%),更是远远甩开了全球平均线。数字背后,是中国创新药研发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尝试“领跑”的集体跃升。
然而,当BD交易的盛宴如火如荼,一个关乎未来的冷静之问始终萦绕在产业上空:仅靠BD的“点石成金”,能否支撑起创新药企的百年基业?
前述券商分析师坦言:“BD模式固然能在短期内带来财富的跃升,但绝非长久之计。最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基,仍在于构建起强大的自主商业化能力。对于当下的Biotech(创新药企)而言,借力BD维持生存与发展是现实的阶梯。但当它们具备一定基础后,必须未雨绸缪。”
在该分析师看来,未来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掌握自主决策权,找到那条最契合自身基因的发展路径。“值得欣喜的是,行业已逐渐拥有了这样的选择空间。我们看到,一些企业虽凭借核心产品实现了盈利,但在职业经理人团队建设、精细化管理等企业运营体系的深层构建上,仍显稚嫩。而恒瑞医药与信达生物的实践,正为我们勾勒出一条从‘产品驱动’向‘运营中获益’转型的清晰轨迹,为后来者树立了极具价值的标杆。”
恒瑞医药的业绩答卷印证了转型成效。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9.85亿元,同比增长22.63%,归母净利润63.37亿元,同比增长47.28%。商业化层面,其累计106个产品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含15款创新药)。这种跨越单一产品依赖的能力正是长期竞争力的核心支撑。
另一边,信达生物董事长俞德超将2025年定义为关键之年,他提出“保持肿瘤领域领先、实现慢病商业化启航、推动新一代管线全球开发”的目标,计划2027年达成200亿元产品收入,2030年推动5个管线进入全球三期临床。尽管当前海外临床试验仍以I/II期为主,短期200亿元销售目标需依托中国市场,但核心产品玛仕度肽有望成为支撑增长的“最大单品”,为其全球布局奠定基础。
在政策与资本的双轮驱动下,在龙头企业的率先探索与示范引领中,中国创新药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蜕变——从早期粗放的“规模积累”,昂首迈向追求“价值创造”的更高阶段。这种转型,不仅是一家家企业个体竞争力的淬炼与升级,更是一个产业在黄金发展期走向成熟的核心标志。它为中国创新药最终实现从“全球跟跑”到“全球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悄然铺下了最坚实的一块基石。
黄金时代的光芒,正源于此。
从“出海”到扎根
在中国创新药的黄金浪潮中,一批领航者正将目光投向更深邃的海洋——他们的全球化步伐,已从单一的产品“扬帆出海”,进化到在研发、产能与商业化的全链条上构筑海外根基。这不再仅是产品的远行,而是以综合商业能力为核心的系统性远征,标志着中国创新药在全球产业版图上的坐标,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跃迁。
《十年回顾与展望》也指出,创新药出海是中国制药企业获得研发资金,提升竞争力和品牌价值的重要战略。自2019年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在美国成功获批实现零的突破,中国创新药企业的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实现产品数量增长和出海范围拓宽。
在这场远征中,百济神州无疑被视作一面风向标。从其核心产品泽布替尼的业绩可见一斑:今年一季度,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飙升至56.92亿元,同比增长63.7%。在美国这个全球医药竞争最激烈的角斗场,泽布替尼销售额达40.41亿元,增长61.9%,并历史性地在本季度登顶美国BTK抑制剂市场份额首位。
百济神州全球总裁吴晓滨近日在行业论坛上表示,泽布替尼2024年全球销售额,已超越中国所有PD-1产品2023年销售额的总和,且远未达峰值。“对比全球巨头默沙东,其K药(帕博利珠单抗)在全球市场的年销售额达300亿美元。这昭示着,唯有在全球主流市场站稳脚跟,中国创新药才算真正‘强大’。”
海外市场的高毛利特性更成为盈利关键。以百济神州另一款拳头产品替雷利珠单抗为例,其美国市场定价是国内医保支付价的20余倍;亿帆医药旗下创新药Ryzneuta(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在美国终端定价4600美元/支,是国内医保定价(2388元/支)的14倍。
这种“高价差”不仅验证了中国创新药的海外附加值潜力,更倒逼企业优化“中美双报”策略,以全球市场反哺研发投入,形成创新正循环。随着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等产品陆续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国际化道路逐渐清晰,国产创新药出海进入兑现期。
不过,全球化进程中的市场准入挑战不容忽视。上述券商分析师也强调,布局美国市场必须将地缘政治因素纳入核心考量范畴。“这一领域的变数需要长期跟踪研判,全球医药产业的格局,深度受制于国际关系的波谲云诡。当前中美之间在关税等贸易环境上的不确定性客观存在,这为企业海外布局投下了现实的阴影。”
该分析师进一步指出,尽管百济神州等龙头通过在美国设厂构建本地化能力的模式值得借鉴,但动辄8亿美元级别的建厂投入,对多数创新药企而言难以承受。
“这类战略决策需要企业结合自身资金实力审慎评估。但同时必须认清现实: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对Biotech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脱离这一市场很难实现全球化的持续增长。因此,如何在风险与机遇间找到平衡,制定适配自身的美国市场策略,是中国创新药企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课题。”上述分析师说道。
展望前方,吴晓滨描绘了中国创新药未来的三重图景:全球临床试验的蓬勃增长、国际授权合作的日益紧密,以及多技术平台催生的差异化产品如春笋涌现。“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吴晓滨强调,中国创新药的目标绝非一家独大,而是构建全行业协同共进的繁荣生态。
当政策的持续赋能、资本的精准灌溉与企业的创新突围交织共振,一幅崭新的产业图景正在展开——“研发有动力、临床有转化、市场有回报、全球有地位”的良性生态正逐步成型。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企业的成长史诗,更是一个产业在黄金时代发出的铿锵宣言——中国创新药,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球医药的宏大叙事中,刻下属于“中国智慧”的深刻印记,向着价值链的更高端,稳健攀登。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国家医保局已制定“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中国创新药或迈向定价新周期
7月31日,央视新闻在其发布的“国家医保局支持脑机接口等新技术进入临床并收费”报道中提到,为鼓励药品研发创新,国家医保局制定了“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这是自去年新上市化学药品首发价格机制征求意见之后,国家医保局首次公开“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已在政策层面建立。
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司长王小宁在上述报道中表示,“我们支持高水平的创新药,在上市初期取得和高投入高风险相符的收益回报,实际上就是比较满意的一个价格水平”,并提出“对于高水平创新药,设置一定价格稳定期”。
王小宁同时介绍,从创新药的挂网流程方面,国家医保局也将给予积极支持,包括一省受理各地通行的“联审通办”的受理模式,助力新药快速推向临床。
从前不久的《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发布,到公开报道“首发价格机制”已制定,均向市场释放出清晰信号:中国医保定价机制正在从以往的“控费主导”迈入“鼓励高质量创新”阶段。
从价格空窗到收益承诺 创新药定价逻辑迎系统性重估
上述央视新闻报道中还提到,国家医保局从立项、定价等方面入手,畅通新技术的收费通道,助力满足临床急需的新技术新产品加快收益回报。目前已公布的30批立项指南新增涉及新产品新设备的价格项目100多项,基本形成“价格立项与技术创新并行”的格局。与此同时,为鼓励药品研发创新,国家医保局还制定了“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
有业内专家表示,创新药在中国上市的“首发价格”长期处于模糊地带。由于医保准入需经历国家谈判周期,而市场准入流程分散且审核标准不一,许多企业在新药获批后往往陷入“挂网难、定价低、不敢推”的困局。
首发价格机制的缺位,导致创新药失去“窗口期变现”能力,而这正是新药研发最关键的投资回报支撑阶段。尤其对于中小Biotech(生物医药公司)而言,一旦首发价格未能覆盖研发成本,不仅会严重打击管线转化信心,更会影响企业对下一个新药项目的投入能力。
例如,今年6月13日,亿帆医药对外宣布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在美国市场的终端定价是国内的近14倍;君实生物的抗肿瘤药PD-1,中美市场的药价相差30多倍。
“新药一上市要进医保目录就必须通过各种手段降价,严重挫伤医药企业创新积极性。”资深医改专家徐毓才表示,此举在于鼓励药品创新研发,有利于保护医药企业创新积极性,也是对之前国家医保谈判政策的完善。
王小宁提出的“满意的价格水平”、“一定的价格稳定期”,被业内视为将“政策默许”升级为“机制确认”,安徽省医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谷先锋表示,这不仅是对企业研发激励机制的结构性回应,也有望为创新药在医保谈判前建立“真实市场价格”提供定价参照。
政策路径浮出水面 业内盼早日“见面”
现阶段,国家医保局尚未对外正式公布“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具体细节,但2024年2月下发的《关于建立新上市化学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 鼓励高质量创新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已明确,主旨思想是坚持药品价格由市场决定,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整体提高新药挂网效率,支持高质量创新药品获得“与高投入、高风险相符的收益回报”。
具体的价格机制方面,上述通知显示,新上市的化学药品首次在各省药品采购平台申报挂网时,企业可以选择按医保部门公布的评价量表,从药学、临床价值和循证证据三方面对号入座、自我测评,按分值进入高、中、低三个组别。自评点数越高,表明药品创新价值含量越高,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的自由度就可以越高,在挂网服务方面提供绿色通道挂网、稳定期保护等政策扶持。反之,点数越低的药品,需要提供更充分的信息披露支持价格合理性。
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司有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首发价格的挂网服务模式是与以往挂网模式并行的一个新渠道。例如自评点数高的药品,首发价格稳定期五年,在稳定期内不纳入集采、原则上不干涉挂网价格等保护措施,便于企业在创新药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能够快速获取相应的回报。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彭腾教授此前表示,“创新药上市早期放宽定价,从政策层面来讲肯定作用很大。创新是科技生命力,每个企业都想创新,而研发创新业务需要大量时间和金钱。但现在看来生存是第一位的,有的企业并不具有创新的条件和资本,所以从政策层面来看任重而道远。”
值得注意的是,王小宁提到的新药跨省“联审通办”机制亦被认为是与价格机制同步落地的关键操作层工具。
“对于Biotech而言,时间就是成本。省级挂网一旦加速,就意味着企业能更早从医生端获得反馈,能更早做销售计划,也能更早在一级、二级市场获得估值认可。”安徽省医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谷先锋表示。
此前采访获悉,相关企业均对于未来创新药的政策环境表示积极判断。君实生物(688180.SH)总经理兼CEO邹建军曾表示,随着国家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全链条政策陆续落地,政策红利正转化为全产业链动能。当前支付环境进入深层次改革,政策通过动态调整机制力图精准平衡“以价换量”的商业化需求与创新价值回报。
“非常期待这项机制的正式文件早日发布,它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对新药研发投资回报的确定性,也有助于中国市场在全球药品上市策略中的权重提升。”谷先锋表示,“如果实施路径足够清晰、执行周期足够稳定,将会极大增强行业对本土创新的信心。”
(信息来源:财联社)
破局HER2低表达困境,ADC只是开始
在乳腺癌领域,HER2阳性曾像一张“幸运门票”。
拿到门票,意味着患者有机会接受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TKI药物拉帕替尼以及T-DM1这类HER2 ADC的治疗,生存期显著优于化疗时代。
然而,这种幸运背后隐藏着不可忽视的不幸群体,HER2低表达、超低表达患者。由于患者HER2表达不够高,无数临床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单抗、TKI先后折戟,第一代ADC也铩羽而归。
这类患者长期被排斥于靶向治疗大门之外,只能接受化疗或内分泌等传统治疗,陷入治疗效果弱、生存率低迷的困境。
直到DS-8201横空出世,HER2低表达乳腺癌终于迎来转机,还一并推开了HER2表达的“三分类”时代。
ADC带来的变革,正重塑整个乳腺癌治疗版图,还有可能改写更多癌种的治疗规则。
当然,这也只是开始。AKT抑制剂、PD-1/VEGF多抗甚至多肽偶联药物,以及ADC联用机制正在为HER2低表达患者,带去更多希望。
一场足以席卷整个肿瘤领域、颠覆数十年认知的革命,早已拉开序幕。
01、不可忽视的患者群体
乳腺癌作为女性第一大癌种,死亡率居高不下,其治疗策略高度依赖分子分型,而HER2表达是其中的关键分型依据。
过去,乳腺癌只被简单划分为“HER2阳性(IHC 3+或IHC2+/ISH+)”与“HER2阴性”两类,而处于夹层中的“HER2低表达”人群(IHC1+或IHC2+但ISH阴性的群体),却长期被排除在精准治疗体系之外,没有靶向药能精准覆盖他们。
但这是一个比HER2阳性患者,更大的群体,临床存在极大未满足的需求。
最新研究显示,HER2低表达(不包括HER-0)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45%-55%。在目前已知最大样本量研究中(113.6万名患者),HER2低表达占比高达65.5%,即便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也有不低于32%的比例。
相比之下,HER2阳性患者仅占15%-20%。也就是说,HER2低表达人群是阳性患者的3-4倍,却长期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
这导致,这一庞大群体的生存预后普遍不佳,虽然部分患者可通过激素治疗(CDK4/6)延缓病程,但疗效易受耐药限制。
真实世界研究显示,约有21%-40%的HR+/HER-2患者对CDK4/6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存在原发性耐药。
对于一线CDK4/6抑制剂进展后,尤其是PFS<12个月的快速进展后的患者,治疗选择极少。此外,化疗和内分泌治疗药物的广泛应用还需面对安全性挑战。如哌柏西利和瑞波西利导致较强血液性毒性,阿西贝利引起较严重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以及所有药物在肝损伤以及肾损伤的不良表现。
对于HR-的HER2低表达患者,基本只能借助化疗和免疫治疗,临床结局明显劣于HR+人群。
事实上,面对如此庞大且迫切的临床需求,医学界并非没有尝试,但大多以失败告终。
在靶向治疗上,起初,研究人员也尝试HER2靶向治疗低表达乳腺癌。
一项2期研究纳入了79例HER2低表达患者,帕妥珠单抗治疗后ORR仅为2.5%。另一款单抗玛吉妥昔单抗甚至未观察到抗肿瘤信号。
TKI同样折戟。针对拉帕替尼的两项3期临床研究EGF100151(卡培他滨拉帕替尼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和EGF30001(紫杉类拉帕替尼治疗HER2阴性/未知状态转移性乳腺癌)的联合分析显示,拉帕替尼联合化疗相比单独化疗在HER2低表达患者中的PFS获益并无显著差异(p=0.88)。第一代ADC药物T-DM1也未能改变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生存结局。
直到DS-8201的出现,推动HER2低表达乳腺癌进入精准治疗时代。
02、DS-8201的破局
2022年ASCO大会上,DS-8201带来了一项划时代的临床数据——对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有效。
3期DB-04研究显示,DS-8201组的ORR高达52.6%,PFS为10.1个月,而对照组的传统化疗仅为16.3%和5.4个月。
相较于既往HER2靶向药物治疗几乎无获益,ORR普遍<10%,DS-8201实现了突破性疗效,首次在临床实质性改善了这一人群的生存预后。
同年,DS-8201正式获FDA批准,用于治疗HER2低表达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乳腺癌,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用于HER2低表达患者的靶向药物
更具意义的是,这项研究将HER2从“阳性vs阴性”的二分类扩展为“阳性、低表达、阴性”的三分法,推动乳腺癌精准治疗体系的再划分。
无论是NCCN等全球权威指南更新,还是NMPA的迅速跟进,可以明确的是,DS-8201已经成为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标准治疗选项。
惊喜还在继续。基于DB-06研究,今年1月27日,DS-8201再次获得FDA批准,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R+、HER2低或HER2超低乳腺癌的成年患者。
在未接受化疗的HER2低或HER2超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整体试验人群中,DS-8201与化疗相比,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36%。该结果提示,传统HER2阴性分型下的很大部分患者,已经被纳入DS-8201治疗的射程之内。
DS-8201的成功得益于其独特的分子设计。与传统ADC如T-DM1相比,DS-8201载药量(DAR)更高(8:1vs3.5:1),使用的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DXd)毒性强、穿膜性强,能实现“旁观者效应”,对HER2表达不均一或较低的肿瘤细胞仍具有杀伤力。
同时,DS-8201采用肿瘤特异性可裂解连接子,确保毒素在肿瘤微环境中精准释放。
这些机制设计,使得DS-8201不断突破HER2表达的下限门槛,重新界定可治疗人群的边界。
03、抢滩新蓝海
DS-8201的破局,点燃了HER2低表达靶向治疗的研发热情,从大型MNC到国内生物技术公司,纷纷抢滩这片新蓝海。
而阿斯利康作为领跑者,正构建覆盖不同机制、不同人群的完整解决方案。
在内分泌联合治疗领域,阿斯利康的AKT抑制剂TRUQAP与内分泌治疗的组合,为CDK4/6耐药后的HR+/HER2-low患者提供了新路径。甚至在TNBC中,阿斯利康正推进多种联合策略,探索HER2低表达靶向治疗的可能。包括Dato-DXd联合Imfinzi的免疫+ADC组合,以及小分子靶向药物与化疗的联用,试图打开HER2低表达窗口,突破当前TNBC治疗的瓶颈。
而在ADC领域,其研发的HER3 ADC药物Patritumab deruxtecan(HER3 DXd),在HR+/HER2-low乳腺癌的2期临床中展现出突出疗效(ORR 53.5%,mPFS 9.4个月),针对的正是HER2低表达组中HER3高表达的亚型。
DS-8201则是加速向治疗前线推进,甚至早期辅助治疗阶段。乳腺癌之外,阿斯利康也在尝试将DS-8201拓展至更多适应症。数据显示,在HER2低表达胃癌中,DS-8201的ORR可达30%以上,远超传统化疗的10%-15%。
HER2低表达领域,中国药企也快速跟进。比如荣昌生物的RC48,最初其最初获批用于HER2过表达的胃癌与乳腺癌,近年开始积极延伸至HER2低表达人群。
2024年6月,其用于治疗HER2低表达的晚期乳腺癌的新适应症申报获CDE受理。该适应症人群为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种系统治疗,或辅助治疗期完成后12个月内复发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正对DS-8201的主要获益人群。
恒瑞医药、科伦药业等也已进入HER2 ADC研发赛道,通过不同ADC设计方向,包括非传统payload、超高DAR设计、甚至双抗+ADC融合形式,力求在疗效、安全性或适应症拓展方面实现差异化突围。
另外,康宁杰瑞KN003已经在国内启动HER2低表达乳腺癌3期临床,是全球首个进入3期临床的HER2双抗ADC。
除了HER2和TROP2,更多靶点的ADC也在HER2低表达乳腺癌领域进行探索。靶向Nectin-4的Enfortumab vedotin及靶向LIV-1的ladiratuzumab的在HER2-low治疗的早期探索正在积极开展中。
更关键的是,HER2低表达肿瘤治疗这片广阔的蓝海中,ADC药物只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AKT抑制剂、PD-1/VEGF多抗、甚至多肽偶联药物也进入HER2-low人群的探索性研究,布局覆盖从HR+耐药到TNBC多个亚型。
联合策略也在成为新的战场,比如HLX22(HER2单抗)联合DS-8201增强靶向杀伤(NCT06832202),西达本胺+PD-1+安罗替尼重塑敏感性(NCT06547476),HER3-DXd联合奥拉帕利解决耐药(NCT06298084)…
尽管还有待时间的验证,但是这让我们看到,从低表达到超低表达,从单药到联合治疗,从乳腺癌到更多瘤种,HER2靶点的“潜力”还在不断深挖。
换句话说,这场HER2低表达之战并未结束,只是ADC引领下一阶段精准治疗的一个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已经明确,人类在抗癌道路上,又踏出了跨越历史的一步。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市场分析
脑机接口医疗服务“官方价”出炉,临床应用驶入快车道
脑机接口(BCI)服务价格话题再引行业关注。
据央视新闻报道,为支持药品和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国家医保局制定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新增了100多项与医疗新技术相关的价格项目。其中,神经系统类立项指南统一设立“脑机接口置入费”“脑机接口适配费”等价格项目,脑机接口技术成熟获批进入临床后,可快速进入临床应用并收费。
目前,湖北、浙江、江苏已发布相关服务价格。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2025年可以说是脑机接口技术爆发的元年,但是要想大规模落地,还需要5至8年的时间。国家医保局为脑机接口设立的置入费、取出费和适配费,将有效推动该技术的临床应用进程,同时能增强资本市场对脑机接口领域的投资信心,进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加速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脑机接口是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信息通道,实现两者之间直接信息交互的新型交叉技术。根据硬件接入方式的不同,脑机接口可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医疗领域是当前脑机接口主要应用场景,2024年中国脑机接口医疗领域应用占比约为46%。
今年以来,我国脑机接口领域利好消息不断。国家持续推出相关政策推动脑机接口发展,北京、上海、四川等地也相继发布脑机接口相关产业培育行动规划。另外,北京、武汉、广州、深圳、上海、新疆等多地陆续建立脑机接口临床转化中心。由此可见,脑机接口技术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现实。
临床收费路径已经铺好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与工程技术的迭代发展,脑机接口取得不少突破。与此同时,国家也持续推出系列政策推动脑机接口的发展。
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印发《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其中为脑机接口相关医疗服务价格单独立项,设立了“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等价格项目。
这意味着,一旦脑机接口技术成熟,快速进入临床应用的收费路径已经铺好。各地对接落实立项指南后,脑机接口医疗收费将有规可依。
此后,各地医保部门迅速跟进,目前已有湖北、浙江、江苏发布相关服务价格。3月底,湖北省医保局率先发布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6552元/次,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3139元/次,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966元/次,其中置入与取出等手术类项目服务儿童时,每次加收20%费用。项目价格为全省最高限价,不得上浮,下浮不限。
5月12日,浙江省医保局公布脑机接口相关医疗服务价格。适配费、置入费、取出费的价格分别为每次960元、6580元、3150元。其中置入费与取出费儿童每次加收30%。7月29日,江苏省医保局公示脑机接口相关医疗服务价格,适配费、置入费、取出费的价格分别为每次966元、6600元、3200元,置入费与取出费儿童每次加收30%。
侵入式置入/取出与非侵入式适配,几乎涵盖了当前最有可能大规模临床转化的两大主线。“医保局设立这三个收费项目,对脑机接口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事实上,很多新技术应用不起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服务价格。”金春林表示。
在价格合理性方面,以湖北为例,参考2024年7月发布的武汉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内容,其中三级医院的神经系统手术大类价格多分布于2000元—7000元,可见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的价格符合该区间上沿。太平洋证券认为,该价格客观、合理,体现了湖北医保局支持医疗创新、推动脑机接口技术的快速落地。
谈及相关价格的设立对未来脑机接口被纳入医保有何影响,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原副研究员仲崇明表示,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体系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支持临床创新、满足医患双方的实际需求。结合当前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转化进展及实际应用案例的增长趋势,随着其发展进入更成熟的阶段,必然需要更充足的资金保障。
“届时,医保部门等相关方或将共同探讨在医保支付框架下,如何调整脑机接口相关医疗服务价格及规范运行管理。具体而言,基于‘量价关系’,相关服务价格可能适度下调。基于‘量质关系’,诊疗全流程可能需要继续规范。”仲崇明说。
临床转化再加速
国家医保局为脑机接口医疗服务制定收费标准,标志着这项长期处于科研语境中的技术正式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开启了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今年5月17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机接口临床与转化病房正式揭牌,成为我国首个将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临床的病房。此后,武汉、广州、深圳、上海、新疆等多地陆续建立脑机接口临床转化中心。
仲崇明指出,多地脑机接口门诊或病房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脑机接口当下首先需要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数据支撑,这是最基础的利好。多地相继建立,不是单打独斗,体现整体快速发展的形势,且有利于相互比较、结果验证。
金春林也认为,多地建立的临床转化中心可以形成发展氛围,有利于脑机接口生态的打造,企业参与积极性也较高。更重要的是部分患者在试验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6月,中国科学院官网发布消息称,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与相关企业合作,成功开展了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标志着我国在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上,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
IQVIA艾昆纬中国人工智能和创新业务负责人张畅表示,能够进入临床试验,说明中国自主研发的高等级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从实验室向医疗临床应用的实质性跨越。同时也说明在监管方面有相应的关注和创新,因为如果试验涉及开颅手术,监管和伦理审查门槛较高,也就需要高度专业化、创新化的管理。此外,单就脑和神经科学而言,脑机接口技术也有可能和我国自主并且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碰撞出新的应用高地。
随着临床转化加速,巨大的市场潜力正逐步显现。麦肯锡预测,全球脑机接口医疗应用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到400亿美元,2040年达到1450亿美元。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为主的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为150亿美元,2040年为850亿美元;以情绪评估与干预为主的医疗消费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为250亿美元,2040年为600亿美元。
脑机接口走向大规模落地还有很多瓶颈需要突破,“首先在数据采集与解释方面,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信号传递较差,侵入式比较清晰,但核心挑战在于生物相容性,大脑会对置入的异物产生排异反应,因此对材料的要求比较高。其次,侵入式脑机接口也需要解决能耗的问题,需要考虑电池容量。”金春林表示,同时还需要考虑成本问题,小范围试验可以不太考虑成本,但要想大范围推广,必须要低成本。此外,还面临安全性、法律法规以及伦理等问题。
脑机接口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持续支持。金春林建议,可以为脑机接口设立专项审评审批制度、设立重点研发项目,并及时进行医保定价。同时,在伦理和临床方面,需加强体系化探索与规范构建。此外需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医院、企业等主体的合作,推动脑机接口实现突破。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从“1到N”,中国创新药十年裂变
2025年5月,三生制药一则公告震惊全球医药圈:将一款尚处临床阶段的PD-1/VEGF双抗候选药物,以首付款12.5亿美元、总金额60.5亿美元授权给辉瑞,创下国产创新药出海新纪录。
在中国创新药井喷式创新之下,BD(商务拓展)交易不断创下新高。近日,恒瑞医药宣布与葛兰素史克(GSK)达成重磅合作协议,恒瑞将呼吸管线核心品种HRS-9821及11个早期项目的全球权益(不含中国内地及港澳台)授权给GSK,交易包含5亿美元首付款、潜在120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在该交易的推动之下,4100亿元市值恒瑞医药涨停,于消息日当天股价报收62.04元/股,创近4年新高。
眼下,政策、技术、资本推动的产业变革正重构全球医药创新版图,而中国生物科技行业正经历从“跟随者”到“全球1到N创新关键贡献者”的历史性转变。摩根士丹利日前发布的报告也证实了这一趋势。报告指出,中国创新者相对美国的开发差距已从过去的10年缩短至3.7年,中国生物科技的全球认可度提升最直观地体现在对外授权活动的爆发式增长上。据医药魔方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达成72起海外授权交易,同比增长38%,总金额达608亿美元,远超2024年全年的519亿美元。
谈及当下中国生物医药市场现状,剂泰医药CEO赖才达表示,近期,大型的商业拓展交易(并购)以及对外授权许可情况显示,中国在产业链中并非主要聚焦于末端环节,即商业化阶段,实际上有众多生物科技创业公司在其他环节展现出卓越能力。
“活跃在产业链前端,尤其是在靶点研究之后至临床早期概念验证(POC)这一区间,同样有顶尖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赖才达认为,在靶点创新方面,相较于欧美,中国尚未达到同等先进水平。欧美地区在靶点探索上拥有更多的尝试与试错机会。然而,一旦确定了具有突破潜力的靶点,中国在将其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展现出显著优势。
在赖才达看来,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在全球化销售的布局相对薄弱,开展对外合作可以显著提高效率。
迈向2.0时代
自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以来,我国药企开启从重仿制向重创新转型进程。以十年为期,中国创新药已从“构建能力、验证机制”的1.0阶段,跨越到“全面爆发、兑现市场”的2.0阶段。
这十年,是创新能力快速追赶的十年。从创新药上市数量看,根据药智数据,2024年中国上市的1类新药(仅包括化药和生物制品,不包括1类中成药)药物数量同比增长31%。整体上,我国1类创新药上市数量稳步上升,从2018年的9个品种增长至2024年42个,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9%。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获批数量达43个(同比增59%),创近五年新高,其中国产药占比高达93%。
一方面,从创新药研发速度来看,中国与全球创新差距急剧缩小。摩根士丹利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药从概念到获批时间与美国差距,已从2010年的10年缩短至2024年的3.7年。中国药企在新靶点发现、早期开发、临床效率等方面展现强劲势能,在全球关键技术赛道中占据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从创新生态构建质量来看,中国已形成完整创新药研发产业链。从基础研究、靶点发现、药物设计,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生产制造,各环节均有大量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且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如张江药谷、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成为创新药研发高地。
摩根士丹利发布的报告还显示,中国临床试验的成本优势显著:III期临床试验中每名受试者的直接成本仅为美国的约三分之一(25000美元vs69000美元),同时患者招募速度更快(每个研究中心每月招募0.5名患者vs美国的0.2名)。这种成本和速度的双重优势使得中国生物科技公司能够在“1到N”创新领域保持足够的投资回报率。
速度与质量的双重优势构成了中国license-out爆发的底层逻辑。
除了三生制药和辉瑞的BD合作,其他本土药企也在BD交易市场上频频发力。而从细分领域来看,ADC(抗体偶联药物)依然是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出海的热门赛道。无论在交易数量还是潜在金额方面,ADC均表现亮眼:交易数量位居首位,超过9笔;潜在交易总额更是以172.72亿美元遥遥领先,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市场吸引力。
正如和铂医药公司创始人王劲松所言:“出海,意味着市场更为广阔,在广阔天地里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企业才能获得更有价值的商业回报。”和铂医药是中国BD出海交易最多的药企,被誉为医药行业“BD之王”,截至目前,和铂医药已完成17次BD出海交易。
赖才达认为,当下,市场不仅期望生物医药行业能够迎来新的发展,更期待人工智能(AI)与生物医药融合所带来的整体大环境变革,能够创造更高的产值,为患者带来更多优质产品。最终成功推出一款产品,绝非一家企业能够独立完成,必然需要众多合作方的参与以及产业链的有效整合,才有可能达成目标。
政策、需求双引擎驱动
中国生物科技行业高速发展的另一个引擎来自庞大的国内需求。
这一趋势对创新药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据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30年中国国内创新药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000亿美元,较2024年的600多亿美元大幅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21%。创新药销售占整体药物支出的比例将从2024年的29%提升至2030年的53%。
政策环境同步优化。例如,7月1日,国家医保局与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直指创新药发展中的核心瓶颈,以5方面16条措施构建起覆盖研发、医保准入、临床使用及多元支付的全链条支持体系,为产业突破提供了系统性制度保障。
特宝生物副总经理郑杰华表示,从近期政策出台的趋向来看,其导向为鼓励创新。
“在鼓励创新的进程中,过去始终存在一个问题,即鼓励创新之后,其商业化逻辑究竟如何?过去一段时期,创新药的业务逻辑,早期是由科研团队开展科学验证,随后持续进行融资,最终达成产业化。目前,大部分生物医药创新企业采取的策略是,研发出产品后将其海外授权给国外企业,以此回笼部分资金,支撑国内的商业化进程。但这种模式存在风险,且风险呈逐渐增大之势。这确实是当前生物医药创新领域面临的核心问题。”郑杰华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正是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国家期望中国的创新成果首先能够造福本国百姓,那么其支付逻辑是什么呢?例如,除原有的乙类目录外,国家医保局今年新增商保创新药目录,旨在通过国家政策层面出台利好措施,推动创新成果的展现。
此外,新一轮的国家医保谈判已经启动,其目的是让创新成果能够进入医保或商保创新药目录。“在落地过程中也有相应要求,医保谈判结束后,医院应迅速将相关药品纳入目录,使临床使用时不受太大阻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各地也在出台生物医药创新的扶持政策,如不占用药占比等考核指标。”郑杰华强调,国家鼓励的是真正的创新,而非伪创新,这一点在政策方向的指引上已十分明晰,对于致力于科学创新和突破的企业而言,无疑是利好消息。既然有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企业就应加快步伐解决相关问题。
争议与挑战仍在
在政策、需求双引擎驱动之下,这是否意味着行业已经度过周期性调整阶段?
对此,市场观点呈现出显著的分歧。一方面,有观点指出,创新药产业链的资金来源正趋于多元化,为行业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撑:首先,在一级市场投融资方面,尽管2024年第二、三季度表现不佳,但在国家层面发布多项政策及各地基金相继推出后,2024年四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的状况环比有所改善;其次,在港股创新药IPO层面,2025年上半年已有8家企业成功上市,另有20多家企业排队等待,二季度募资总额接近200亿元;此外,从BD首付款的角度来看,这一新兴资金来源在2025年二季度的金额已达到生物医药投融资的两倍以上。
另一方面,多位药企与医药投资界人士观察到趋势性变化:“出海不是想不想,而是能不能的问题。当下,中国创新药企的实力不断提升,大部分药企具备了出海的能力,也获得了跨国药企的认可。”
然而,繁荣背后暗藏隐忧。退货率攀升成为中国创新药出海必须面对的难题。退货原因多样,包括后续临床数据欠佳、管线竞争格局变化、买方自身战略调整以及政策层面的变化等。典型案例中,石药集团Claudin18.2 ADC项目EO-3021因美国临床一期ORR仅为22.2%,与初期47.1%的数据差距较大,被合作方Elevation Oncology终止合作。
估值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摩根士丹利表示,中国生物科技行业的估值已显著重估。自今年年初以来,H股生物科技公司的平均市盈率/2030年销售倍数已从2.2倍上升至4.5倍,达到2021年2月和2024年6月创下的历史高点。
当前4.5倍的估值倍数已显著高于美国生物科技的约2.5倍倍数,“市场可能过早地重估了基本面改善前景”。药物开发的长周期特性意味着,即使在成功的对外授权合作之后,基本面改善也具有滞后性。
如此,我国创新药的未来发展逻辑如何?赖才达认为,当前,二级市场呈现出极为火热的态势。这主要归因于中国药企“出海”成果得到验证。“此前数年,信心缺失一直是该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而今年则实现了显著突破。这种积极影响从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传导,给人一种春风拂面之感。市场参与者的心态愈发乐观积极,开始愿意进行风险更高的布局,涵盖管线与平台等方面。”在赖才达看来,总体而言,创新药领域确实呈现出日益向好的趋势。
从上海实验室里的基因剪刀,到三生制药创纪录的12.5亿美元首付款;从农村医疗万亿市场潜力,到恒瑞医药1000亿的隐含BD价值,中国生物科技的多层次创新生态已然成型。但纯创新也有门槛,郑杰华表示,创新药的研发逻辑并非在已有药物基础上进行仿制,因为这种方式并无商业发展前景。以美国为例,药物若能击败一线药物,便可获得高溢价。一旦成功,该药物即晋升为一线药物,原一线药物则退居二线。在临床报销方面,国际通行做法是对一线药物予以全额报销。
由此可知,国内诸多药物出海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出售自主研发成果,凭借价格优势,此方式颇受国外认可;其二,击败国外同类竞品,如此,药物定价至少可达国内的10倍,投入资源获得回报的可能性大幅增加,而非像一些传统药品仅具有基本使用价值。
“实际上,生产类似药物出口至国际市场,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实现盈利,仅能解决药物的可获得性问题,并无实际商业价值。若要在国际市场实现商业价值,就必须开展重大创新,击败国外一线药物。”郑杰华说。
但不容置疑的是,眼下,中国生物科技产业正利用自身优势,改造传统范式,实现跨越发展。曾经的技术跟随者,如今已成为全球创新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运作管理
赛诺菲降脂药波立达撤离中国,百亿PCSK9抑制剂市场格局重塑
7月底开始,全国多家医院陆续收到赛诺菲公司的正式通知:新型降脂药波立达(阿利西尤单抗注射液)将停止在中国市场的推广,并逐步退出中国市场。
这份落款时间为2025年7月的告知函,宣告了这款曾被视为降脂领域革命性药物在中国市场的终结。对此,赛诺菲方面确认消息属实。
赛诺菲方面直言:将停止波立达(阿利西尤单抗注射液)在中国市场的供应。停供主要由于全球供应问题,以及公司心血管市场策略和管线优化。“公司于2024年底收购箕星在大中华区独家开发及商业化aficamten的权益,近期也宣布了获得维亚臻在研药物普乐司兰钠注射液大中华区权利,公司在华的心血管产品策略将进行整体升级,持续提供不同领域的创新产品,满足国内患者的需求。”
根据公开信息,作为全球首批上市的PCSK9抑制剂,波立达自2019年12月进入中国市场,2021年纳入医保后价格从1982元/支大幅降至306元/支。
短短五年,这款重磅药物就选择了退出,不难看出,该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明星”降脂药黯然离场
根据公开资料,波立达于2019年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用于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成人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预防,以及成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包括杂合子型家族性和非家族性)或混合型血脂异常患者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治疗。
此后,波立达被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价格降幅超过80%,降至306元/支。但这一举措未能抵挡后来者的竞争。
赛诺菲在此次网传的告知函中坦陈:“在2025年《中国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更多国产PCSK9抑制剂被纳入了胆固醇管理的医保报销治疗方案,使市场更为多元化。此外,受到全球原料供应形势紧张的影响,波立达@在中国市场也正面临供应方面的挑战。”
据调查发现,此前就有多家医院反馈,波立达出现过全国范围缺货的问题。
而此次波立达撤退也早有预兆。2024年12月,赛诺菲内部传出消息称,已对普药事业部心血管与糖尿病部门进行架构调整并实施裁员,心血管部门停止推广波立达和旨立达。当时相关员工的最后工作日定在2025年1月31日。
从赛诺菲公布的财报数据来看,第二季度,赛诺菲实现产品销售额为99.94亿欧元(约110亿美元),增长10.1%;上半年,销售额为198.89亿欧元(约219亿美元),增长9.9%。
从业务板块来看,免疫、罕见病、神经、肿瘤、疫苗以及其他类六大板块分别收入75.57亿欧元(约82.83亿美元)、31.08亿欧元(约34.07亿美元)、1.38亿欧元(约1.51亿美元)、5.05亿欧元(约5.54亿美元)、25.40亿欧元(约27.84亿美元)和60.41亿欧元(约66.22亿美元)。
不难发现,对赛诺菲而言,心血管药物的销售表现确实不太理想。
国产药企抢占百亿降脂市场
此次波立达的退场背后也是国产PCSK9抑制剂竞争激烈的体现。
一直以来,PCSK9抑制剂被誉为“降脂导弹”。这类生物制剂通过靶向抑制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脂血症常与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多种慢性病共存,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关键风险因素。
有行业分析预测,国内PCSK9市场规模到2030年有望突破100亿元。
临床对于PCSK9抑制剂的疗效关注较大。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霍勇教授曾介绍,他汀类药物是临床最常用的调脂药,但是大部分国人只能接受中等剂量的他汀治疗,且单一用药有其局限性。在临床上,也有部分患者因为依从性较差或对药物不耐受,导致LDL-C不达标,亟需长效且安全的降脂疗法。
检索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数据发现,靶向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靶点的全球所有相关的专利申请有7286件。在药物研发维度上来看,全球共涉及93款药物,其中30款药物处于非在研,63款药物处于在研状态。涉及跨国药企包括诺华制药、赛诺菲、安进、礼来等,中国企业包括信达生物、康方生物、恒瑞医药、信立泰、天士力生物、复宏汉霖等。
在中国市场,目前共有7款靶向PCSK9产品获批上市,除波立达外,还包括安进的瑞百安(依洛尤单抗)、诺华的乐可为(英克司兰钠)、信达生物的信必乐(托莱西单抗)等。而波立达退出后,剩余6款产品将重新瓜分市场蛋糕,其中国产药物占据4席。
波立达退出中国市场,国产降脂药迎来新机遇。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表示,在众多竞品围剿下,波立达市场占有率始终不高。而在波立达市场遇冷的同时,其竞品却表现出色。安进的瑞百安(依洛尤单抗注射液)与波立达几乎同期进入医保,同样享受政策红利,凭借成熟的销售体系和市场推广策略,市场份额稳步增长。诺华的英克司兰钠(Leqvio)作为长效PCSK9 siRNA疗法,给药频率为半年一次,极大提高了患者依从性,自2023年8月获批上市后,迅速在高端自费市场打开局面,2024年上半年销售额就达到3.33亿美元,增长势头迅猛。
“国产PCSK9抑制剂也不容小觑,信达生物的托莱西单抗、君实生物的产品等陆续获批,以价格优势和更贴近本土市场的推广策略,逐步抢占市场份额。”该分析师表示。
波立达的退出,无疑给中国降脂药市场带来了重新洗牌的机会。对于国产PCSK9抑制剂企业来说,这是难得的发展契机。
“国产药企可以趁此机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加速产品的推广和渗透,凭借性价比优势和灵活的市场策略,填补波立达留下的空白。”而外资药企如安进、诺华等,可能会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巩固自身优势。从长期来看,市场竞争将促使药企不断创新,开发出疗效更好、使用更便捷、价格更亲民的降脂产品。同时,随着国内药企研发实力的增强,未来在国际市场上与外资药企竞争也并非遥不可及。
实际上,资本市场已经做出反应,在波立达退场的消息传出后,国产药企京新药业等相关企业股价应声上涨,显示投资者对国产替代前景的看好。这也意味着,百亿降脂市场的争夺战,已经进入下半场。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科技研发
DCR 83.3%!乐普生物TF ADC启动III期胰腺癌临床
8月1日,根据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乐普生物已启动MRG004A治疗胰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
MRG004A是一种靶向组织因子(TF)的新型单克隆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采用位点特异性偶联技术,从而提高了药物在血液中的稳定性。TF过表达与包括宫颈癌和胰腺癌在内的实体瘤的血栓形成、转移和不良预后有关。
在2024年ASCO大会上,乐普生物首次披露了MRG004A在实体瘤患者中I/II期MRG004A-001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数据。该研究的主要目的为评估MRG004A的安全性、最大耐受剂量(MTD)以及为II期试验推荐的剂量(RP2D),次要目的为评估MRG00A的抗肿瘤活性。同时,评估患者TF表达水平与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之间的相关性。
共计63例患者入组,其中在剂量递增阶段包含了43例患者,他们接受了从0.3至2.6mg/kg不等的8个剂量水平的治疗;而在剂量扩展阶段,则有20例患者参与,其中15例患者接受了2.0mg/kg的剂量,另外5例患者则接受了2.4mg/kg的剂量。
在接受2.0mg/kg剂量治疗的12例可评估的胰腺癌患者中,MRG004A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这些患者的既往中位治疗线数为3线,其中4例达到部分缓解(PR),6例疾病稳定(SD),ORR为33.3%(4/12),DCR高达83.3%(10/12)。
值得一提的是,5例TF表达≥50%、染色强度为3+且既往治疗线数不超过三线的胰腺癌患者,在接受2mg/kg的MRG004A治疗后,其中4例达到PR,1例达到SD。
此外,MRG004A在其他实体瘤患者中也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在4例既往接受过多线治疗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中,ORR和DCR分别为25%(1/4)和50%(2/4)。在2例既往接受过4线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中,1例患者达到了PR而另1例患者达到了SD。
患者对MRG004A的耐受性良好,最常报道的各种级别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包括结膜炎(35%)、角膜炎(22%)和贫血(17%)。共计8%(5/63)的患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3-4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5%。其中,1例接受1.8mg/kg治疗的TNBC患者发生3级Steven Johnson综合征,达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但患者症状已消退。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森朗生物BCMA CAR-T疗法获批临床,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8月5日,河北森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森朗生物)研发的SENL103自体T细胞注射液获批临床许可,拟开展治疗难治性全身型重症肌无力(rgMG)。
SENL103自体T细胞注射液是一款靶向BCMA的CAR-T细胞治疗药物,可以通过基因工程T细胞“定向狙击”肿瘤,精准作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高表达的BCMA,进而发挥药效。此前已经获批临床适应症为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自身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自身抗体或自身效应淋巴细胞攻击正常细胞,导致自身组织受损的一类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1型糖尿病、重症肌无力等,多数无法治愈,需要终生治疗。理想的治疗方式是保留保护性免疫的同时消除病理性自身反应细胞。
B淋巴细胞/浆细胞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最重要的效应细胞之一,既往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通过特异性杀伤B淋巴细胞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多发性骨髓瘤(MM)等疾病的治疗中获得了显著的疗效,提示CAR-T细胞疗法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巨大潜力。
森朗生物是一家专注于细胞治疗产品研发、生产和商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致力于通过领先的技术和创新的解决方案,推动细胞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造福广大患者。
自2016年成立以来,公司不断壮大发展,已拥有14000㎡参照国际标准建设的研发生产基地,已建成一站式细胞治疗药物研发和产业化平台、纳米抗体开发和筛选平台,掌握规模化质粒制备、慢病毒载体制备、原代免疫细胞制备等核心技术,成功在国内建立了CAR-T全流程产业链。公司研发的靶向CD7 CAR-T产品,针对复发或难治性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采用独特的“自然选择”技术平台,无需针对CD7进行基因编辑,在IIT(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中展现了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相关数据已发表于行业国际权威期刊《Blood》和《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该产品在国内正处于注册临床I期研究中,2023年8月被美国FDA授予孤儿药资格认定(ODD),全球目前暂无靶向CD7 CAR-T获批上市。公司研发的针对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靶向CD19 CAR-T产品,目前处于国内注册临床试验研究中。
(信息来源:细胞基因疗法)
艾博生物:新型mRNA肿瘤疫苗国内获批临床
8月4日,据CDE官网公示,艾博生物自主研发的同时覆盖多种KRAS突变的新型mRNA肿瘤疫苗ABO2102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受理号:CXSL2500388)已获得临床默示许可。
作为国内首个针对多个KRAS突变的治疗性肿瘤疫苗,ABO2102适用于携带KRAS 5种常见突变中任意突变的实体瘤患者,是国内首个针对多个KRAS突变的治疗性肿瘤疫苗,是在极具挑战的难成药靶点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
ABO2102已于今年5月获得美国FDA临床试验许可。此次国内获批标志着ABO2102达成中美双报双批的重要里程碑,充分展现了艾博生物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全球领先的创新实力与国际化布局。
艾博生物基于自主创新mRNA技术平台开发的ABO2102治疗性肿瘤疫苗,通过多维度技术突破,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优异的抗肿瘤活性,并实现了对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人类白细胞抗原)亚型的广泛覆盖。该疫苗为KRAS突变实体瘤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展现出强大的临床转化潜力。
ABO2102有望将KRAS靶向治疗的模式从“被动抑制”转变为“主动免疫清除”,展现出突破性临床价值。该疫苗基于多表位抗原设计,精准覆盖胰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及结直肠癌等高发瘤种,其模块化技术平台更支持快速拓展至其他突变相关适应症。凭借现货型(off-the-shelf)优势,ABO2102既能用于晚期患者挽救治疗,也可作为早期术后辅助治疗手段。与此同时,凭借优异的安全性,该疫苗可与化疗、放疗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联合使用,构建多维协同的肿瘤治疗体系。
(信息来源:细胞基因治疗前沿)
迈威生物靶向CDH17的ADC在中国和美国申报临床
迈威生物近日宣布,其自主研发的靶向CDH17的抗体偶联药物(ADC)(研发代号:7MW4911)的临床试验申请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受理和美国FDA受理。
CDH17作为经泛癌种多组学验证的潜力治疗靶点,在正常组织中局限于肠上皮基底外侧膜表达,而在结直肠癌、胃癌及胰腺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呈现显著过表达,其异常高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为精准干预提供了理想靶点。
7MW4911是靶向钙黏蛋白17(CDH17)的ADC创新药,采用CDH17高特异性单抗Mab0727、新型可裂解连接子、以及为克服多药耐药机制设计的专有DNA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MF-6载荷。其中,MF-6通过卓越的血浆稳定性、可控的药物释放及强效旁观者效应,显著增强抗肿瘤活性。
迈威生物于2025年7月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了临床前研究成果,系统证实了7MW4911通过CDH17介导的高效内化实现肿瘤选择性细胞毒性载荷释放。其核心优势体现于五大维度:
分子设计方面:均质化载药(DAR=4比例>95%)与稳定连接子赋予较好的血浆稳定性,高膜渗透性MF-6毒素产生强效旁观者杀伤;
抗肿瘤活性方面:在结直肠癌、胃癌及胰腺癌PDX/CDX模型中均展现深度抑瘤效应,且对RAS/BRAF等多种突变及不同CMS分型结直肠癌有效;
耐药突破方面:在ABC转运蛋白介导的多药耐药模型中疗效显著优于MMAE/DXd类ADC,并能逆转此类ADC治疗后的肿瘤进展;
靶标普适性方面:对CDH17中低表达肿瘤仍保持显著活性;
安全性方面:临床前研究显示可控代谢特征(适中半衰期、无蓄积倾向)和宽治疗窗口,未观察到显著毒性信号。
迈威生物新闻稿表示,基于以上优势,7MW4911已展现出成为晚期消化道实体瘤潜在疗法的潜力。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诺华siRNA药物英克司兰钠启动新III期临床
8月4日,ClinicalTrials.gov官网显示,诺华登记了一项英克司兰钠的III期临床,旨在评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早期开始英克司兰钠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受试者为近期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患者,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患者。该研究包括:
此次研究拟纳入300人,主要终点为从基线到第150天,低密度脂蛋白(LDL-C)变化百分比。
英克司兰钠注射液是一款first-in-class靶向PCSK9的siRNA药物,每年只需两次皮下给药,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和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eFH)患者,2023年7月扩大至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的使用。
截至目前,该药已经在欧盟获批4项适应症,在美国获批3项适应症,在中国获批4项适应症。
(信息来源:多肽圈)
新景智源NW-101C注射液获批中国临床试验许可
8月5日,新景智源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宣布其自主研发、靶向PRAME的自体TCR-T细胞治疗候选产品NW-101C注射液的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已获得NMPA临床试验默示许可。这是新景智源首个获得注册临床试验许可的在研产品,标志着公司在TCR-T细胞治疗药物开发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同时,NW-101C注射液亦为国内首个获准进入临床研究阶段、针对PRAME靶点的TCR-T细胞治疗候选产品,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恒驭生物对此项目提供了符合国际申报的复制型病毒检测(RCL)等生物安全检测服务,用国际合规的质量和技术体系,快速交付和专业的项目管理,守护创新药上市出海。
NW-101C注射液是新景智源自主研发、靶向PRAME的自体TCR-T细胞治疗候选产品。PRAME是一种在多种实体瘤中特异性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几乎没有表达的肿瘤抗原靶点。临床前研究中,NW-101C注射液展现了优异的抗肿瘤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本次NW-101C获批的适应症为HLA分型含有HLA-A*02:01亚型且肿瘤PRAME表达阳性,无法经手术根治切除的复发或转移的晚期恶性实体瘤(包括卵巢癌、恶性黑色素瘤、食管鳞癌、肺鳞癌、软组织肉瘤和三阴性乳腺癌)。
据不完全统计,恒驭生物凭借国际合规的生物安全检测服务,已成功助力100+项目取得临床及上市试验批件(包括40+海外申报项目),为20+BLA和商业化项目提供关键性支持;申报项目覆盖种类齐全(ADC药物、单抗/双抗/多抗、重组蛋白、CAR-T/CAR-NK、iPSC/MSC、基因编辑、AAV基因治疗等)。
新景智源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实体肿瘤TCR-T免疫细胞治疗药物开发的创新型企业。新景智源自主研发了高通量、高灵敏度的靶点抗原-天然TCR发现平台,通过结合计算和实验验证迭代反馈,高效筛选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天然高亲和力TCR序列,建立了全球领先的经实验验证的靶点抗原-天然TCR配对数据库。公司目前有多条管线已推进到临床试验阶段,在针对多种实体肿瘤的临床试验中,已观察到积极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恒驭生物以国际合规标准为依托,凭借卓越的质量和技术实力,打造专注于大分子药物和CGT药物的Biosafety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了欧盟QP、CNAS、ISO9001审计认证,满足NMPA、FDA、EMA等全球监管机构的严格要求,为创新药企提供可靠的保障。恒驭生物累计服务300+生物药企,项目及申报实战经验丰富,已经为100+生物药的申报案例及20+BLA和商业化项目提供关键性支持(其中40+海外申报案例),包括病毒清除验证、细胞库检定、商业化批放行、复制型病毒(RCL、rcAAV、RCR等)检测、HCD与HCP试剂盒与检测等服务。
恒驭生物拥有实战经验丰富的技术及质量团队,采用先进的系统和管理体系,包括符合ISPE GAMP5管理要求的LIMS、EMS系统,建立了遵循ALCOA+原则的数据管理体系。无论是生物制品的IND、BLA申报还是商业化生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恒驭都能够提供可靠的生物安全和质量控制支持,为客户的成功提供有力保障。
(信息来源:恒驭生物)
新药上市
国内上市
诺华重磅基因疗法在华申报上市
8月2日,CDE官网显示,诺华Onasemnogene abeparvovec鞘内注射液(Zolgensma)在华申报上市,此前已被纳入优先审评,用于治疗6月龄及以上5q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
SMA是2岁以下婴幼儿的头号遗传病杀手。患者主要表现为全身肌肉萎缩无力,身体逐渐丧失各种运动功能,甚至是呼吸和吞咽,直至死亡。科学研究表明,SMA是由体内的SMN1基因和SMN2基因突变引起的。
Zolgensma是首个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SMA的一次性基因疗法,该药物已于2019年5月在美国上市,定价212.5万美元。
基因替代疗法是通过病毒载体将外源性基因导入宿主体内,使外源性基因在宿主细胞内表达目的蛋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腺相关病毒载体(AAV)是一种常见的小型非致病性病毒,靶向运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可有效传染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其中,AAV中的一种亚型—自身互补型腺相关病毒9(scAAV9),可以透过血脑屏障,通过静脉注射导入宿主体内,且不整合至宿主基因组,安全性较高。
由scAAV9介导的SMN1基因替代疗法Zolgensma是治疗SMA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主要优势在于仅通过单次静脉注射即可获得终身临床疗效,它将拷贝的SMN1基因传递到肌肉细胞,使得基因改造后的肌肉细胞能够持续产生全长SMN蛋白,从而恢复患者的正常肌肉功能。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石药集团司美格鲁肽申报上市
8月5日,NMPA/CDE官网显示,石药集团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上市申请已获受理。
石药集团开发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使用的原料完全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备,采用先进的合成、纯化和表征技术,制备出的原料纯度更高,避免了生物发酵过程引入的宿主蛋白等免疫原性物质,并保证了杂质水平不高于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司美格鲁肽。杂质谱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与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相比,该产品杂质水平更低且2-8℃长期储存条件下无新杂质产生。
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该产品与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具有相似的生物活性和减重效果;在食蟹猴体内具有一致的代谢特征和安全性,无全身主动过敏反应且局部耐受性良好。石药集团已开展了多项该产品针对减重和2型糖尿病适应症相关的临床研究。
医药魔方数据库显示,国内还有多款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已申报上市,包括九源基因、丽珠医药、齐鲁制药、联邦生物、华东医药/派金生物。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中药创新药参蒲颗粒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中药1.1类创新药参蒲颗粒上市。参蒲颗粒处方源自临床经验方,具有益气活血,清利湿热,通络止痛功效,用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引起的慢性盆腔痛中医辨证属湿热瘀阻证,症见下腹隐痛、腰骶胀痛、白带量多色黄、经行腹痛加重、胸闷纳呆、口干等,舌体胖大,色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该药品的上市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引起的慢性盆腔痛中医辨证属湿热瘀阻证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信息来源:中国药业)
全球上市
半小时起效!老花眼滴眼液获批上市
7月31日,LENZ Therapeutics宣布用于治疗老视(即老花眼)的LNZ100滴眼液(1.75%醋克利定)已获FDA批准上市。该药物已在中国申报上市。
LNZ100是LENZ Therapeutics开发的一种不含防腐剂、使用频率为每日1次的醋克利定滴眼液。醋克利定可引起瞳孔暂时性收缩,从而产生显著延长视程、改善近视力和视觉质量的光学效应。与毛果芸香碱和卡巴胆碱等其他瞳孔缩小剂不同,醋克利定的作用机制是瞳孔选择性的,这意味着它可以激活虹膜括约肌,使瞳孔缩小到直径2毫米以下,而不会过度刺激睫状肌,导致近视偏移和远视力受损。因此,醋克利定不需要任何剩余的调节来改善近距离视力,从而扩大了其对晶状体失去调节能力的老年老花眼的益处。2022年4月,LENZ Therapeutics与箕星药业就在大中华区开发和商业化针对老视治疗的LNZ100和LNZ101达成独家许可协议。
FDA此次批准是基于两项关键III期研究(CLARIFY 1和CLARIFY 2)的积极数据。这两项研究均为多中心、双盲临床试验,分别纳入了469和229例45-75岁视力为-4.0D SE至+1.0D SE的老视患者,前者评估了LNZ101滴眼液(醋克利定+溴莫尼定)、LNZ100滴眼液和溴莫尼定滴眼液治疗老视的疗效和安全性,后者评估了LNZ101、LNZ100和安慰剂治疗老视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的主要终点为3小时内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下的近距离视力至少改善三行字母且近视力下降未超过一行字母的患者比例。
CLARIFY 1研究:LNZ101滴眼液、LNZ100滴眼液和溴莫尼定滴眼液组分别有49%、64%和12%的患者在3小时内实现BCDVA下的近距离视力至少改善三行字母。
CLARIFY 2研究:LNZ101滴眼液、LNZ100滴眼液和溴莫尼定滴眼液组分别有57%、71%和8%的患者在3小时内实现BCDVA下的近距离视力至少改善三行字母。
老视是指随着年龄增长,看近处的物体逐渐模糊的生理现象,其原因是眼部晶状体逐渐硬化及弹性减弱,从而引起眼的调节功能下降,无法将近处物体的像聚焦在视网膜上,导致近视力下降。据估计,全球约18亿例老花眼h患者,其中美国有1.28亿例,中国超过4亿例。
目前老视治疗手段非常有限。佩戴眼镜需要频繁摘戴,给工作及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手术作为侵入性、不可逆的有创操作,接受程度十分有限。目前中国尚未有老视治疗药物获批,在非侵入性、安全有效且可逆的药物治疗方面,老视领域存在着巨大的未满足医疗需求。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8月6日快讯
龙胆价格:现市场北龙胆一般货报价在85-90元。
酸枣仁价格:现市场98货价格在400元左右。
柏子仁价格:市场统货100元左右,全检柏子仁陈货报价在110元。
鸡内金价格:现市场鸡内金统货12元。
秦艽价格:现在云南统货价45元左右。
麦芽价格:现市场麦芽统货价在3.5元。
莪术价格:现市场莪术广西统个价在8元,统片价格在10元左右。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安国市场8月7日快讯
牛蒡子,现市场牛蒡子净货多报价在12.5元上下。
狗肾,现市场狗肾小个货价在9元/条上下,中个货价在11-12元/条上下,大个货价在16元/条上下。
冬瓜子,现市场冬瓜子统货报价在30-35元之间。
蛇蜕,现市场蛇蜕一般统货报价在45-50元之间,全检货报价在85元。
桑白皮,现市场桑白皮刮皮80%的个子报价在27-28元,刮皮好个子报价在30元上下,出口级别货报价在40-45元之间。
合欢皮,现市场合欢皮个子报价在9.5-10元之间,切好的丝报价在11元,零售价高。
黑蚂蚁,现市场黑蚂蚁一般统货售价在110-150元之间,大个货价格在290元上下。
马勃,现市场小马勃药厂货价在75元上下,好货报价在120元。
筋骨草,现市场冷背行切好的货零售价在18-20元之间。
糯稻根,切好的水洗货报价在25元,大货价低。
罗布麻叶,现市场罗布麻叶不全检货报价在11元,零售价在13元,全检货报价较高。
金虫草,现市场金虫草乱草次货在40-50元之间,排草中等货售价在60元上下,好货售价在80-100元之间。
(信息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