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20250213

2025-04-30 21:42:37 bppa_admin 8
图片关键词竞争监测
投资动向
复宏汉霖与印度药企达成合作
2月6日,复宏汉霖宣布与Dr.Reddy’s Laboratories的全资子公司Dr.Reddy’s Laboratories SA就公司自主开发的在研达雷妥尤单抗生物类似药HLX15(重组抗CD38全人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签署授权许可协议。Dr.Reddy’s Laboratories(及其子公司以下统称为“Dr.Reddy’s”)于孟买证券交易所、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国际金融服务中心上市。Dr.Reddy’s将拥有HLX15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剂型在美国及42个欧洲国家和地区的独家商业化权益,共计覆盖43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协议条款,复宏汉霖将负责HLX15的研发、生产以及商业化供应,并从交易中获得1.31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59亿元),其中3300万美元为交易首付款。此外,复宏汉霖还将获得基于产品年度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Dr.Reddy’s是一家全球性制药公司,其业务遍布全球逾75个国家和地区。此次复宏汉霖携手Dr.Reddy’s,将加速推进公司产品进入并渗透欧美市场,为当地患者带来更多治愈可能。
复宏汉霖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朱俊博士表示,此次与Dr.Reddy’s就HLX15达成合作,是我们响应全球健康需求、提升先进生物药可及性的重要实践。Dr.Reddy’s长期深耕肿瘤学,秉持‘健康不能等待’理念,致力于让患者更快地获得可负担得起的优质药物,这与复宏汉霖以患者为中心、聚焦临床需求的研发初心不谋而合。我们深信,这一合作的达成将进一步加强双方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全球市场竞争力,助力我们造福全球更多患者。
复宏汉霖首席商务发展官兼高级副总裁曹平表示,很高兴携手Dr.Reddy’s,这是复宏汉霖拓展全球合作伙伴网络的关键一步。凭借复宏汉霖在生物类似药方面强大的产品研发、前沿的生产与质量体系的专业能力,以及Dr.Reddy’s在生物类似药的全球商业化网络方面积淀了深厚经验和资源,我们相信此次合作能够充分发挥双方所长,为欧美市场带来更多高质量可负担的治疗方案。
Dr.Reddy’s首席执行官Erez Israeli表示,我们很高兴与复宏汉霖达成合作,将这款达雷妥尤单抗生物类似药推向美国和欧洲市场。多年来,我们已打造了一系列生物类似药产品,并在多个新兴市场实现销售。此次与复宏汉霖的最新合作,将进一步拓展我们在生物类似药领域监管市场布局。此外,肿瘤一直是我们重点聚焦的治疗领域。我们期待凭借在这些市场强大的商业化实力,确保患者能够获得一流的治疗方案和可负担的治疗选择。
HLX15是复宏汉霖自主开发的一款全人源抗CD38 IgG1κ单克隆抗体,是达雷妥尤单抗Darzalex®和Darzalex Faspro®*的生物类似药候选药物。Darzalex®和Darzalex Faspro®已被获批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参照中国、欧盟和美国的生物类似药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复宏汉霖采用逐步递进、比对及相似性评价原则对HLX15进行开发。基于分析相似性研究和临床前研究,HLX15与原研达雷妥尤单抗被认为具有可比性。2024年6月,HLX15(重组抗CD38全人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的I期临床研究(NCT05679258)已成功完成,达到了所有预设的研究终点,研究结果表明,HLX15与美国、欧盟和中国市售的原研达雷妥尤单抗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相似,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均可比。目前,HLX15的疗效比对研究正在推进中。
Dr.Reddy’s Laboratories Ltd.是一家总部设在印度海得拉巴的全球性制药公司,并于纽约证券交易所、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及孟买证券交易所上市。Dr.Reddy’s Laboratories Ltd.成立于1984年,致力于提供可负担的创新药物。在“健康不能等待”的宗旨下,Dr.Reddy’s Laboratories Ltd.提供一系列的原料药、仿制药、品牌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及非处方药品,主要市场包括美国、印度、俄罗斯及独联体区域国家、中国、巴西、南非及欧洲。作为一家拥有深厚科学底蕴并在行业内屡创先河的公司,我们始终着眼于未来,持续投资于具有前瞻性的业务。作为可持续发展和ESG行动的早期践行者,我们于2004年发布了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现阶段我们的ESG目标致力于在环境保护、患者药品可及性与可负担性、多元化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树立行业标杆。
复宏汉霖是一家国际化的创新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为全球患者提供可负担的高品质生物药,产品覆盖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眼科疾病等领域,已有6款产品在中国获批上市,4款产品在国际获批上市,4个上市申请分别获中国药监局、美国FDA和欧盟EMA受理。自2010年成立以来,复宏汉霖已建成一体化生物制药平台,高效及创新的自主核心能力贯穿研发、生产及商业运营全产业链。公司已建立完善高效的全球创新中心,按照国际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标准进行生产和质量管控,不断夯实一体化综合生产平台,其中,公司商业化生产基地已相继获得中国、欧盟和美国GMP认证。
复宏汉霖前瞻性布局了一个多元化、高质量的产品管线,涵盖50多个分子,并全面推进基于自有抗PD-1单抗H药汉斯状®的肿瘤免疫联合疗法。截至目前,公司已获批上市产品包括国内首个生物类似药汉利康®(利妥昔单抗)、自主研发的中美欧三地获批单抗生物类似药汉曲优®(曲妥珠单抗,美国商品名:HERCESSI,欧洲商品名:Zercepac®)、汉达远®(阿达木单抗)、汉贝泰®(贝伐珠单抗)、全球首个获批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抗PD-1单抗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欧盟商品名:Hetronifly®)以及汉奈佳®(奈拉替尼)。公司亦同步就16个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30多项临床试验,对外授权全面覆盖欧美主流生物药市场和众多新兴市场。
(信息来源:动脉新药网)
 
艾伯维达成抗癌免疫疗法合作
2月13日,艾伯维(AbbVie)与Xilio Therapeutics宣布达成一项合作及选择性许可协议,双方将利用Xilio的专有技术,共同开发新型肿瘤激活、基于抗体的免疫疗法,其中包括掩蔽型T细胞接合器。
据悉,Xilio正通过其专有且经过临床验证的肿瘤激活平台,推进一系列完全自主研发的新型掩蔽型T细胞接合器分子,这些分子具备条件性半衰期调控功能,旨在实现强效的局部T细胞激活与肿瘤细胞破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全身性不良事件并改善治疗指数。
根据协议条款,Xilio将获得总计5200万美元的预付款,并有资格获得最高约21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等款项。Xilio同时授予艾伯维(i)针对初始项目探索和开发掩蔽型细胞接合器分子的独家选择权(根据协议条款,艾伯维有权启动多达两个额外的掩蔽型细胞接合器项目);以及(ii)探索和开发掩蔽型抗体免疫疗法项目的独家许可。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资本竞合
超18亿元募资!迪哲医药推进新药研发
2月8日,迪哲医药发布公告,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获证监会同意。此次募资超18亿元,主要用于新药研发和国际标准创新药产业化项目。
此前,迪哲医药公布的定增方案提到,本次向不超过三十五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票,发行数量不超过4156.53万股(含本数),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8.48亿元,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主要用于新药研发项目(10.417亿元)、国际标准创新药产业化项目(6.067亿元)、补充流动资金(2亿元)。
由此可见,近90%的募资将用于创新药研发及商业化项目,这也是目前迪哲医药聚焦的业务。
迪哲医药此次定增获批,是证监会自2024年6月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以下简称《八条措施》)以来,上交所首家未盈利企业再融资获得证监会同意注册的决定。
迪哲(江苏)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10月,是一家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2021年9月9日,其首发获得科创板上市委通过2021年12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上市。其前身为阿斯利康全球四大研发中心之一的亚洲研发中心,也是阿斯利康全球唯一的肿瘤转化科学研究中心。
该公司专注于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领域创新疗法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目前拥有6款在研产品,其中舒沃替尼(商品名:舒沃哲)和戈利昔替尼已在中国获批上市。近日,舒沃替尼新药上市申请已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立卷审查,并被授予优先审评资格,用于既往经含铂化疗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并且经FDA批准的试剂盒检测确认,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Exon20ins)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成人患者。
舒沃替尼是肺癌领域首个获中美双“突破性疗法认定”的国产创新药,用于二线及后线治疗EGFR Exon20ins NSCLC,上市7个月实现近2亿元销售额,登顶罕见靶点新药销售纪录。DZD8586、DZD6008等产品处于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阶段,还储备了多个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的候选创新药物。
(信息来源:生物药大时代)
 
纳美信:完成A轮融资
近日,纳美信(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A轮融资。本次融资由成都生物城国生资本和恩然创投共同投资,劢柏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推进NR222项目的临床研究以及新项目的研发。本轮融资的落地,是投资方对纳美信的认可,也为公司推动后续临床研究注入了强劲动力。
纳美信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专注于mRNA领域新型疫苗/药物研发的生物科技企业。公司创始团队在mRNA领域有深厚研究背景,曾在海内外顶尖医药研究机构、制药公司担任要职,切实掌握mRNA领域核心Knowhow。
公司创始人钱志康博士曾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担任研究员,深耕病毒学研究领域。回国后,钱志康博士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担任疱疹病毒研究课题组组长,在疱疹病毒、模块化蛋白纳米疫苗领域取得了多项开创性研究成果。2021年,他共同参与创立了纳美信生物,搭建了涵盖靶点筛选、抗原设计、mRNA序列设计与优化,处方筛选、药理药效学评价等领先、完整的mRNA疫苗/药物研发及工艺平台。
2023年,曾在多家国际头部生物医药企业担任CMC负责人的刘军博士加入纳美信。刘军博士的加入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增强了纳美信在CMC平台的优势,推动了产品工艺开发、样品生产、质量及注册工作。
纳美信自主知识产权的非编码区序列和密码子优化算法、基于AI/DeepLearning的抗原设计与优化、CircRNA纯化工艺和LNP冻干工艺,突破了行业难点、痛点问题。
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冻干mRNA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获得CDE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受理号:CXSL2400681),是国内第一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冻干剂型mRNA疫苗品种。该产品对比海外上市品种有更好的免疫原性和动物攻毒保护效力,并具备良好的安全性。产品可以在2~8℃长期稳定存储、运输,增强了疫苗的耐用性和有效性,提高了中低收入国家的疫苗可及性。
公司也在积极开展其他适应症的品种研发,未来将会有更多产品进入临床研究,惠及患者,成为业内领先的疫苗药物研发企业。
纳美信生物CEO邓明先生表示:
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资本市场的波动,生物医药融资困难,创新创业之路充满挑战。非常感谢成都生物城国生资本、恩然创投对纳美信生物认可和支持。纳美信专注于mRNA领域,坚持源头创新,成立3年多时间,用较少的资金,以良好效率,扎实、严谨推动研发、临床工作。公司将坚守信念,致力于研发更具价值的创新产品,防治疾病、改善生活,为股东创造价值。
成都生物城基金投资团队表示:
成都生物城国生资本始终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投资,积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mRNA技术在新冠疫情期间脱颖而出,并取得了长足发展,显示巨大潜力,中国的生物科技创新也进入“深水区”。我们坚定选择并支持纳美信这样务实、高效,有良好产业基础的优秀企业,期待纳美信能尽快将产品推向市场。
恩然创投投资团队表示:恩然创投专注在全球生物医药和医疗健康产业链中,挖掘革命性新技术与新产品,推动行业创新。纳美信生物研发功底深厚,团队务实、高效,在mRNA领域有独特的思考和创新,展现出巨大潜力。此次双方再次合作,恩然创投将持续支持、助力纳美信稳步前行。随着新一轮融资完成,我们相信纳美信的管线研发将有进一步的突破,并向成为mRNA领域领导企业继续迈进。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安科生物拟超2亿元基石投资维药业
2月11日,安科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5年2月10日召开董事会,使用自有资金不超过3100万美元(包括经纪佣金及征费等相关手续费)通过全资子公司安科生物(香港)有限公司,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认购VISEN Pharmaceuticals(中文名称“维药业”)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发行的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并签署《基石投资协议》。
公告表示,安科生物具体持股比例将根据发行市值确定。此次对外投资不构成关联交易,也不属于重大资产重组。
根据公告,维药业是一家处于研发后期、产品接近商业化的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在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及台湾)提供特定内分泌疾病的治疗方案。
药业的核心产品隆培促生长素是一款每周一次的长效生长激素替代疗法。凭借其新颖的分子设计,隆培促生长素是唯一一款在每周给药之间能够在体内持续释放未经修饰的人生长激素的长效生长激素。在全球3期阳性药物对照和平行组比较试验中,隆培促生长素已证明较短效(每日注射)人生长激素具有优效性,已完成的中国3期关键性试验持续支持隆培促生长素与短效(每日注射)人生长激素相比的优效性以及同等安全性。
关键候选药物之一那韦培肽是一款C型利钠肽的长效前药,用于治疗软骨发育不全(一种短肢型矮小症,可导致严重的骨骼并发症及合并症)。另一款关键候选药物帕罗培特立帕肽是一款每日一次的甲状旁腺激素替代疗法,用于治疗慢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一种由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减少或功能缺陷所引起的钙磷代谢异常综合症)。
对于此次投资,安科生物在公告中指出,是立足于公司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着眼于医药产业未来发展机遇,体现了公司对维药业未来发展潜力的认可,有利于优化公司资本运营效率,扩大资本市场影响力。
此外,通过本次投资促进公司与维药业建立密切的长期合作关系,推动双方在各自优势领域的深度战略合作,有助于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产业协同效应,持续提升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助力公司持续发展,实现长远战略目标。
安科生物是一家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母公司长期致力于基因工程药物、生物检测试剂等生物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实现国产第一支人干扰素α2b产业化,主营产品之一人生长激素“安苏萌”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
2024年前三季度,安科生物实现收入19.21亿元,归母净利润5.90亿元。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再生医学技术研发机构吉美瑞生完成数千万元B+轮融资
近日,再生医学技术研发机构吉美瑞生再生医学集团(Regend Therapeutics Inc.,吉美瑞生)完成数千万元B+轮融资,投资方为冷杉溪资本。
据了解,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公司旗下相关干细胞产品的临床研发和申报。
2022年3月,吉美瑞生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深创投领投,万容红土、东吴证券、招商证券、锲镂明远跟投。
苏州吉美瑞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7月,是由国家特聘专家、长江学者、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领衔的海外留学归国博士团队联合创立的创新型生物医药公司。
吉美瑞生专注于前体细胞的人体器官再生医学领域,以开发创新的细胞基因治疗产品,实现人体组织器官的修复、再生和增强为使命,为传统治疗手段无法满足的临床需求寻找再生医学解决方案,不断提升人类寿命和生活质量。公司围绕再生医学相关产品从基础研发、临床前开发、临床试验,直至商业化生产,实现将最前沿的生命科学成果应用于临床细胞治疗和健康诊断等领域。
经过多年发展,吉美瑞生在苏州建有近千平GMP中试研发基地、上海近三千平超级器官研发中心平台、浙江省江南干细胞研究院,及南昌近万平GMP前体细胞生产和存储基地(仙荷医学),实现全产业链的战略布局。公司与海尔生物、奥林巴斯、勃林格殷格翰、天士力集团在内的多家生物医药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据介绍,吉美瑞生拥有包括R-Clone®前体细胞扩增平台、MiniLung®和MiniKidney®类器官功能验证平台、FF-Clone®细胞纯化工艺、Chimera®嵌合动物构建平台、MIX0109®组织细胞年轻化技术等核心研发平台,并以此自主研发了全球首创First-in-class新药肺前体细胞REGEND001自体回输制剂。当前基于R-Clone®技术开发了多管线产品,涉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特发性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病、支气管扩张症、各类急慢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肾病、移植肾修复等疾病,始终引领行业技术前沿。
吉美瑞生自主研发的肺前体细胞REGEND001制剂,在2020年7月和2021年6月,分别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两个药物临床试验批件,主要用于治疗早、中期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肺弥散功能障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临床试验,均完成临床Ⅱ期全部患者入组。两个项目均由国内顶尖临床团队担纲,其中特发性肺纤维化与北京协和医院合作,由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徐作军教授担任总PI;慢性阻塞性肺病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担任指导,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时悦教授任总PI。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自身强大的科研实力,吉美瑞生联合国内外优秀的科研院校和医疗机构,从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与转化、产业化等建成全产业链的创新协同机制和体系,构建产、学、研、销一体化联盟,倾力打造再生医学与新药研发高水平前沿研究基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高水平人才基地,推动以再生医学为核心的新一代医学变革。
(信息来源:猎云网)
 
市场风云
全球制药营收一哥诞生
随着各家MNC的年报纷纷披露,大家都开始好奇,谁是MNC中卖药营收最多的那家?强生?似乎不是,虽然其总营收最高,达到了888亿美元,但是其中包括了器械等板块,其制药业务的营收为570亿美元。
真正在制药业务上营收最高的,是“宇宙药厂”辉瑞:制药业务总营收达到了636亿美元,成为2024年的全球制药营收一哥。
1、Primary Care板块——营收top1
2024年,辉瑞在primary care板块的营收达到了301亿美元。
在该板块的药物卖得最好的毫无疑问是Eliquis(阿哌沙班)——一款由BMS和辉瑞共同研发的抗凝血药物,2024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33亿美元,辉瑞这边分得的营收额达到了73.66亿美元。
该药是一款新型凝血因子Xa抑制剂,迭代的是传统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市场。2012年获得FDA批准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以降低中风和血栓的风险。2014年,它被批准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现主要用于多种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使用。
在同款沙班类药物方面,阿哌沙班是绝对的市场统治者般的存在。其实利伐沙班上市时间要更早,2008年便于加拿大和欧盟上市,但后期销量爬坡上远不如阿哌沙班。阿哌沙班销售额在2018年便超过98亿美元,2021年达到了167.32亿美元,算其销售峰值,随后销售额开始下滑。
不过,该项化合物专利也将于2026年到期,专利悬崖就在两年之内。
排名第二的药物是Prevnar family(包括Prevnar20和Prevnar13)——一款肺炎球菌疫苗,该药的2024年营收为64.11亿美元,同比2023年的65亿美元左右没有太大变化。Prevnar 13首次于2009年获得批准上市,也算是征战沙场已久。
排名第三的药物则早已火爆出圈——新冠特效药“Paxlovid”,该药的机制是阻断新冠病毒复制酶活性。该药自2021年底被FDA获批上市,2022年新冠时期销售额达到了189亿美元,随着后期疫情潮水退去,2023年销售额迅速滑坡到了12.79亿美元。而如今该药东山再起,达到了57.16亿美元。不过根据财报的解释,这主要是会计处理的问题。
排名第四的药物依然和新冠有关,它是新冠疫苗Comirnaty,不过新冠疫苗的市场目前确实已经处于非常饱和的状态。其2023年销售额超过了112亿美元,2024年销售额腰斩之后,为53.53亿美元。
总体来看,新冠抗病毒药+新冠疫苗为辉瑞带来了超过110亿美元的年收入。
而这也是辉瑞的primary care板块中所有超过50亿美元药物营收的情况,该板块总的营收为301.35亿美元,总营收同比负增长2%,整体持平。
2、Specialty Care板块——紧随其后
该板块可以说是除了肿瘤药物之外,各种难治性疾病药物的大杂烩。
与前面的primary care板块不同的是,primary care板块主要是靠几款出色的超过50亿美元大单品撑起整个板块的营收(总体营收301.35亿美元,超过5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营收总和为248.46亿美元,占比达到了82.45%),而Specialty Care板块仅仅有一款药物的营收超过了50亿美元——Vyndagel family。2024年Vyndagel family的营收达到了54.51亿美元,而该板块总体营收为166.52亿美元——超过5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占总营收比例的三分之一左右。
Vyndagel family即氯苯唑酸家族药物,这是一类治疗淀粉样变性的药物。该病是由于蛋白质代谢紊乱产生的特殊淀粉样蛋白在人体一处或多处器官组织细胞间沉积,进而造成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改变的一种疾病,其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是TTR(转甲状腺素蛋白)类型疗法:使得转甲状腺素处于四聚体的稳定状态。Vyndagel family便是该类型的典型代表。
该药获批时间不算长——2019年获得FDA批准上市。目前增长速度还非常可观,2023年营收33.21亿元,而2024年营收便如上文所述达到了54.51亿元,同比增长了64%。之后还有不错的放量空间。
再往后,该板块营收排名第二的药物为Xeljanz,也是该板块唯二突破10亿美元营收的药物之一。该药是一类炎症/自免类型药物——JAK激酶抑制剂,2012年获得FDA批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该药2016年的销售额就接近了10亿美元,2017年首次突破10亿美元达到了13.5亿美元,2019年该药的销售额突破了20亿美元,而后峰值在25亿美元左右。2024年的营收额为11.68亿美元,同比去年销售额下降了31%。
自免/炎症领域近年迭代速度较快,该药在专利到期之前面临着销售额达峰后大幅度下滑的困境,也无可厚非。
这便是该板块唯二两款10亿美元以上营收单品的情况,排名第三的是Enbrel依那西普,一款1998年上市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老药。该药目前在美国已经有相关的生物类似药获批。不过,辉瑞对于该药的权益不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北美权益在安进手中),这款老药如今仍能够为辉瑞带来6.9亿美元的营收,已经实属不易。
该板块总体情况便是如此,其所折射出的问题是该板块目前的青黄不接,仍然是一些上市多年的单品在苦苦支撑,除了Vyndagel近年来没有出色的重磅炸弹出来横扫市场。
不过该板块总体的营收增长却不错,2023年该板块营收为149.88亿美元,2024年为166.52亿美元,同比增长11%。这主要还是得益于Vyndagel的同比增长。
3、肿瘤板块——最受瞩目板块
对于平时行业内人士关注度来说,仍然是肿瘤板块最受关注,该板块2024年表现非常不错,2024年同比增长达到了25%。总共有4款单品营收突破了十亿美元。
该板块排名第一的重磅炸弹是lbrance(派柏西利),2024年收入为43.67亿美元,同比下降8%,其2021年销售额达到了54.3亿美元,之后便逐渐下滑。该药获批时间为2015年,其上市十年左右、不算很长时间,但对于肿瘤,尤其是乳腺癌CDK4/6抑制剂这个内卷到极致的癌种药物而言,已经面临着被后续新发管线围歼的趋势。比如礼来的阿贝西利营收已经超越了派柏西利,2024年其营收达到了5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7%。
排名第二的药物则为Xtandi(恩杂鲁胺),雄激素受体抑制剂,用来治疗前列腺癌,同样是一条内卷的药物赛道。不过目前该药情况还算不错,2012年上市,目前营收仍然处于明显增长状态:其2024年营收为20.39亿美元,同比增长23%。
排名第三和第四的药物来源于对seagen ADC单品的收购。
排名第三的药物为Padcev,这款相信也不用作太多介绍:靶向nectin-4的ADC,主要治疗尿路上皮癌,权益在安斯泰来和辉瑞双方手中,2024年,该药为辉瑞带来了15.88亿美元的营收,2023年营收为10.3亿美元,增长还是非常可观的。
排名第四的药物为Adcetris,一款靶向CD30的ADC药物,治疗淋巴瘤,上市于2011年,2023年营收为16.5亿美元,2024年营收为10.89亿美元,目前看来还是随着上市时间日渐久远,呈现衰退势头。
排名第五是生物类似药的大杂烩,各种生物类似药营收加起来达到了10.37亿美元。
这是目前抗肿瘤药物板块的整体情况:2023年营收124.5亿美元,2024年营收156.12亿美元,增长非常可观,营收结构也较为分散,但派柏西利大单品营收的不断下滑,目前没看到能够填补该单品缺口的药物。
总体来说,肿瘤板块缺少一根“backbone”去当作万能药物,成为肿瘤药物的基石,例如PD-1单抗类型。之后,就看辉瑞会如何“出牌”。
结语:这就是全球制药营收一哥的情况,我们能看到它的辉煌,也能嗅到它的危机,不仅是special care板块缺少增长动力,在肿瘤板块也缺少“万精油”,在Primary Care这么大营收的总量背后,同比增长却是负数。总体而言,宇宙大药厂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
(信息来源:药智网)
 
DeepSeek:2025年中国生物医药将呈“L型复苏”
下滑仍在持续。
动脉网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医疗健康产业一级市场共达成811笔融资交易,同比2023年下降37.6%融资总额73亿美元,同比2023年减少33%。
这已经是2021年达到顶峰后,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第三年持续滑坡。2025年年头,有关行业“复苏”的热盼仍在,声音却不似往年洪亮。
那个在过去一年被重复多次的论调似乎成为一种共识——“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周期”,不同于上扬、升腾的“黄金十年”,这一周期的关键词是萧瑟、冷清。
下行的周期何时能够见底,“穿越周期”的路还要走多久?似乎没有人敢于、能够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
最近颇为火热的deepseek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带着好奇,写意君与这位“预言家”聊了聊。
尽管存在时间滞后、部分信息失实等问题,但整体而言,deepseek的表现令人震惊——由政策影响、技术研发趋势、投资逻辑转变等立足点出发,不仅给出了大致的时间区间,还有成套像模像样的“避险建议”。其逻辑不能说是无懈可击,但起码自圆其说,不成问题。
以下为对deepseek回答的整合。
1、资本寒冬的底层逻辑
从“泡沫化繁荣”到“价值回归”
01、泡沫期成因(2018-2021)
泡沫期由政策红利和过热的资本共同催生。
港股18A(2018)与科创板(2019):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直接打通“研发-上市-退出”闭环。2018-2021年,港股18A累计融资超1000亿港元,科创板生物医药IPO募资超600亿元。
医保加速放量:2017年首批医保谈判启动,影响显著。例如,信达生物信迪利单抗(PD-1)2019年进入医保后年销售额从10亿飙升至22.9亿元(2020)。
研发扎堆、估值泡沫:中国在研PD-1/PD-L1药物数量和CAR-T临床试验数量居全球前列。同质化竞争导致企业需要在临床试验中投入更多资源以证明其药物的优越性,大幅增加了临床试验的复杂性和成本,也间接造成估值泡沫。
02、泡沫破裂的导火索(2022-2023)
美联储加息:2022年3月开启激进加息周期,全球风险资本收缩,美国生物科技指数(XBI)跌幅超60%,港股18A流动性枯竭(日均换手率从1.5%降至0.3%)。
IPO窗口收紧:2023年IPO收紧,监管强调“硬科技”属性,部分Biotech因“研发成果商业化能力不足”被否。港股18A仅4家Biotech上市(2021年为20家),科创板生物医药过会率大幅下跌。2023年国内生物医药全行业投融资事件数环比下降16.82%,融资总额环比下降34.41%,早期项目估值腰斩,资本向后期阶段避险集中。
国内政策调整:医保控费(如药品集采、价格谈判)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部分投资者对回报预期下调。
商业化能力证伪:国内药企商业化能力普遍不足。例如CAR-T遇冷:复星凯特阿基仑赛注射液(CAR-T)定价120万元,至2023年底有约700人使用,2023年收入约为2.42亿元,未达预期火爆。
2、资本寒冬何时结束?
关键变量与时间线
01、政策端:结构性调整与支付体系完善
医保控费与集采深化倒逼创新升级
自2018年启动的药品集采和DRG改革持续推进,行业经历估值回调后,2025年政策重心转向“腾笼换鸟”,通过优先审评、突破性疗法认定等政策支持创新药械发展。低估值核心资产(如创新药企预期PE仅15-20倍)和政策边际宽松(如商业医疗险补充医保)为资本回流提供基础。
资本市场改革助力IPO回暖
北交所和科创板对未盈利Biotech的上市标准优化,叠加2024年四季度后上证指数企稳3000点以上,企业IPO通道逐步疏通,有望缓解一级市场退出压力,吸引资本重新入场。
02、融资端:海外回暖传导与国内理性修复
海外市场先行复苏的传导效应
2024年美国新药融资总金额已超2023年,国内资本对海外市场敏感度高,叠加美元降息预期下的跨境投资活跃,海外流动性改善将逐步传导至国内,预计2025年下半年国内融资活跃度显著提升。
融资两极分化与“聚焦”策略显效
2024年三季度国内30家Biotech完成融资,基因编辑、细胞疗法等细分领域占比提升。资本更青睐拥有临床管线(80%融资企业已具备优势管线)和技术平台的企业,行业从“广撒网”转向“精准聚焦”,市场出清接近尾声,头部企业融资能力率先恢复。
03、技术端:源头创新与国际化突破
基因编辑等颠覆性技术崛起
CRISPR技术突破推动遗传病、肿瘤治疗领域进展,叠加监管环境优化(如基因疗法审评提速),资本向源头创新领域集中,形成新增长极。2024年基因编辑领域融资占比显著提升,技术迭代加速行业分化。
药械出海打开估值天花板
2025年美元降息周期下,创新药(如CLDN18.2双抗)、高端器械海外临床与授权合作(License-out)增加,高定价市场回报率提升资本信心。例如天境生物与赛诺菲的CD73单抗合作,首付款达2.5亿元,验证国际化路径可行性。
04、企业端:合作模式与效率提升
BD合作替代单一融资路径
资金压力下,Biotech更多选择与大型药企合作开发(如天境生物分拆后借力赛诺菲资源),降低独立商业化风险。此类合作既能缓解现金流压力,又能通过里程碑付款实现价值兑现,成为寒冬期过渡的重要策略。
全产业链效率优化
企业通过工艺升级(如连续化生产)、数字化营销及第三方服务(如CXO)降本增效,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具备全产业链闭环能力的企业更易获得资本青睐。
3、预测:2025“L型复苏”
2026迎来拐点
中国生物科技(Biotech)行业的资本寒冬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持续时间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环境、行业创新能力和全球资本流动的变化。
综合上述因素,中国Biotech融资寒冬的结束时间,预计在2025年第三季度至第四季度。2025年或现“L型复苏”,并非全行业复苏,而是结构性分化。2026年或现结构性拐点。依据如下:
政策与流动性共振
2025年上半年政策红利(如创新药医保谈判细则优化)与海外资本回暖效应叠加,下半年传导至一级市场。
技术转化周期
基因编辑、双抗等领域的临床数据密集读出,将提振资本信心。
市场出清完成
同质化企业淘汰接近尾声,幸存企业通过聚焦策略和BD合作重塑竞争力,行业进入理性增长阶段。
4、风险提示
若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地缘政治扰动全球供应链、或集采降价幅度超预期,可能延缓寒冬结束进程。但当前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行业向上修复的确定性较高。
投资者应聚焦“现金流安全边际+技术平台独特性”双维度,重点关注ADC、神经递质药物(如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合成生物学等长坡厚雪赛道。
(信息来源:同写意)
 
止疼药革命,还需要保险公司掏钱
过去30年,止疼药市场让医药巨头又爱又恨。
爱在于,从患者规模来看,镇痛药物患者群体庞大,尤其是在美国。2022年全球疼痛管理药物市场规模为770亿美元,而在2032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1162亿美元。
目前,由于该市场主要由阿片类药物主导,很容易上瘾,过量使用阿片类药物,会导致包括呼吸减慢在内的副作用,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非阿片类药物抢跑者拥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然而,止疼机制的特殊性,让药企攻下这一市场十分困难。从辉瑞到再生元,在过去20年时间里,过去药企们针对新型镇痛药物的研发,一直是在黑暗中匍匐前行,败绩连连。
直到2025年,胜利的曙光才显现。1月30日,FDA宣布批准一款来自Vertex公司的新药Suzetrigine,用于治疗成人中度至重度急性疼痛。
作为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新型非阿片类止痛药,Suzetrigine有机会来“扭转阿片类药物流行的曲线”。
但前提是,逾越下一座大山:价格。
Suzetrigine日用药费用是传统阿片类药物的十几倍,这让其在后续商业化是否能够获得保险公司足够支持,从而顺利推进,还有待商榷。至少,目前来看可能会充满荆棘。
而一定程度上来说,Suzetrigine能否顺利上岸,又将影响整个医药产业对于止疼药的研发热情。
01、率先上岸的替代品
Suzetrigine最大的卖点,是“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它具有成瘾性”。这,与其机制有关。
作为一款针对痛觉神经钠通道研发的药物,其瞄准的是Nav1.8的特定通道,这一通道仅存在于疼痛感知神经元上。
这意味着它可以广泛作用于全身的神经元,而不会阻碍心脏或大脑的功能。因为作用机制是阻断这条外周通路,所以不会像阿片类药物那样,使大脑产生欣快感或兴奋感。
本次获FDA批准,Suzetrigine的疗效验证主要基于两项针对急性手术疼痛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和活性的对照试验。一项试验是在腹部整形术后,另一项是在拇囊切除术后。
两项试验的都表明,与安慰剂相比,高剂量的Suzetrigine可在48小时内有效减轻疼痛;与安慰剂相比,两组SPID48(48小时内疼痛强度差异的时间加权总和评分)的平均差异分别为48.4和29.3。
当然,是否在疗效层面具有显著的优势,目前并没有有效结论。
数据显示,在患者接受腹部除皱术和拇囊炎切除术后48小时内,Suzetrigine治疗组的疼痛强度,显著优于安慰剂组。
虽然Suzetrigine的3期临床,主要终点Suzetrigine与安慰剂进行了比较,但福泰制药在两项试验中,也加入了阿片类药物,最终的结果并不乐观。
首先,在腹壁整形术中,Suzetrigine展现了比阿片类药物HB/APAP更强的效果,但差异却没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Suzetrigine效果是否真得优于阿片类药物,还有待商榷。
而在拇囊炎切除术中,结果显示HB/APAP的效果,要略微优于Suzetrigine。尴尬的是,这一数字的p值为0.0016,具有统计学意义。
当然,不管怎么说,作为20年来首款非阿片类急性疼痛药物,Suzetrigine的成功具有里程碑意义。
Vertex公司总裁表示:“随着Suzetrigine的获批,我们有机会改变急性疼痛管理的模式并建立新的治疗标准。”
02、仍需跨越的大山
对于Vertex而言,Suzetrigine上岸后,其通往千亿市场的大门被撬开了一道门缝,但要想打开这扇大门,还需跨越另一座大山——支付。
核心在于,医生只有在“容易获得”的情况下才会使用Suzetrigine,而这取决于保险公司是否能承受这种药物的价格。在海外市场看来,“这可能主要归结为财务问题。”
在美国,每年有数百万张急性疼痛处方开出,因此,从付款人的角度来看,不可避免担心预算问题。
比如OHSU的疼痛诊所医生Mauer表示,其团队很少在新药上市后的几个月内使用新药,因为保险公司尚未决定承保计划,而自付费用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太高了。10次中有9次等待是“相当长的”。
价格也是Vertex的商业团队讨论Suzetrigine时,提出的迄今为止提出的最大问题。
Suzetrigine的定价,目前是每天31美元。疼痛有大量的仿制药治疗方法,氢可酮等仿制药阿片类药物每天的费用不到2美元,其它药物更便宜。换句话说,Suzetrigine的每日用药费用,是常规药物的15倍以上。
这个价格高到,足以引起保险公司的仔细检查。
对于Suzetrigine来说,其能否顺利开展商业化,需要看保险的接纳程度。是否能够受到更多机构的接纳,并且没有“限制”。从常规来看,保险公司可能在接纳的情况下,会设置“阶梯疗法”的障碍,要求患者在尝试更新、更昂贵的药物之前“失败”服用更便宜的药物。
因此,能否顺利搞定保险机构,使得Suzetrigin全面的支持,成了接下来Vertex最重要的话题。
03、在谨慎中乐观
从外部环境来看,Vertex可能是幸运的。
当前,美国对阿片类药物开启大清算,联邦和州立法者也在采取行动。两项国会法案——一项于本月颁布,另一项于去年在参议院提出——旨在修改医疗保险,以便美国老年人可以更轻松地获得和负担得起某些非阿片类止痛药清单。
诸如此类政策,可以帮助药企在疼痛市场中“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而这些政策的到来代表着“潮流的转折”。
Vertex也坚信自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势头。从公司的口径来看,他们已经为周四的批准准备了很多年”,并已经积累了150名员工来出售Suzetrigine。
只是,一切还需要用成绩去证明自己。至少从外界来看,还是谨慎乐观。
RBC Capital Markets分析师Brian Abrahams认为,其他分析师预测的Suzetrigine在2025年销售额9000万美元的数字是“乐观的”。
几乎所有分析师都指出,要让Suzetrigine达到9000万美元的大关,数十万患者需要服用这种药物。这让他们感叹,“没有人知道如何建模”。
回到行业层面,Suzetrigine能否成功,又无疑是具有风向标的意义。毕竟,作为过去20多年的唯一破局者,其能否在商业化层面的成功破局,将为成为左右市场信心的关键。
在海外,就有市场人士担心,如果Vertex没有提出足够有力的理由,它可能会削弱人们对Suzetrigine甚至更广泛的疼痛研究的热情。
那么,Suzetrigine能否成功?阿片类药物的口子,又能否被持续撕开呢?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中国生命科学的“穿心咒”,终于破了!
2月4日,商务部铁拳直击美国基因测序巨头Illumina七寸。“违反正常的市场交易原则,中断与中国企业的正常交易,对中国企业采取歧视性措施,严重损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不可靠实体清单将对上述实体采取相应措施。”
而这一切,不过是困难的开始。
Illumina在中国市场收获巨额利润,却并未与中国基因测序产业携手同行,甚至在某些关键问题上背道而驰。随着国产品牌强势崛起,Illumina数据安全隐忧持续发酵,其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
2月6日最新财报显示,Illumina在华收入继续暴跌,2024年收入为3亿美元,同比下滑近20%。这已经是其在中国市场连续下滑的第3个年头,相比巅峰时期的5亿美元,如今已遭腰斩。
然而,Illumina还没有认清现实。
2月10日,Illumina再发声明,“因美纳欢迎、支持公平和健康的市场竞争,并相信竞争有利于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同时,公司反对任何限制竞争的行为。”
Illumina依旧高高在上。
过去,面对Illumina的强势行径,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被迫咽下技术封锁的苦果,眼睁睁看着它在中国狂揽5亿美元暴利。但今天——被Illumina“支配”的旧时代,迎来终结。
商业世界虽有竞争,但规则和底线不容践踏。Illumina埋下的雷,终在自己的脚下引爆。《不可靠实体清单》所引发的信心打击,对Illumina可以说是毁灭性的。Illumina在“可靠”、“安全”等方面的一系列担忧会持续存在,国产厂商“群起而攻之”,其“世界的逐步消失”成为不可逆转的局面。
权力重构的轰鸣声中,回荡着一个时代裂变的回响。这是一个关乎技术、市场与国家战略的故事,它见证了一家跨国巨头的崛起与衰落,更记录了中国产业从蹒跚学步到强势翻盘的征程。
01、内忧外患,巨人迟暮不可逆
“巨人迟暮”。
成立于1998年的Illumina,是全球基因测序领域当之无愧的巨头。然而,过去几年确实动荡连连,并购早筛巨头无果损失惨重,更重要的是公司层面的变局更为棘手。
一面,是海外管理层,从CEO到CTO再到CMO的全部换新;另一方面,是中国区团队的换血,中国区负责人一度空缺近半年,直到去年2月份才迎来空降负责人。
Illumina的业绩表现,更凸显了其所面临的挑战。2024年,该公司全年营收为43.72亿美元,与上一年相比下滑了2.9%,这已经是其营收连续第二年出现下滑。不仅如此,2024年Illumina亏损12.23亿美元,亏损状态已然持续三年,累计亏损总额已逼近70亿美元。
从管理层动荡到业绩下滑,这位昔日的霸主内忧外患,在时代的转换中遭遇“中年危机”。其在中国市场的遭遇,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Illumina在中国市场陷入逆风,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如前文所述,其在国内的总收入已连续三年下滑,而近两年下滑速度高达约20%。
这并非中国市场整体缩水,而是Illumina的话语权被不断削弱,市场占有率数据便是最好的证明。2020年,Illumina在国内市场份额一度高达59%,但到2024年前三季度,已降至13.59%。
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
一方面,以华大智造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强势崛起。国产品牌不仅在产品性能上追平甚至实现领先,在价格与服务方面也具备综合优势,逐步蚕食Illumina的市场份额已成定局。
另一方面,数据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Illumina。FDA、CISA曝光其多款设备存在高危安全漏洞,让基因数据安全成为隐患。这一问题,让部分对数据敏感的采购方,避开了Illumina。
此外,政策对国产品牌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例如,2021年,多部委联合发布《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要求二代测序平台100%国产采购,使得国产品牌的攻势更为凶猛。
在种种因素作用下,市场格局的重塑基本已进入不可逆阶段,Illumina在华业务逻辑发生重大转变。
一是对于数据敏感性质的政府采购单,持续下降。2025年1月份,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开数据,超20台测序仪中标结果中,Illumina只中标了2台。
二是商业用户纷纷转向国产。根据公开信息,世和基因、燃石医学、海普洛斯、思路迪、微远、予果生物、诺禾致源、欧易生物、美吉生物、联川生物、臻和科技等都已经转而与华大智造合作。
这也在华大智造的市场份额中得到了体现。2024年前三季度华大智造市场份额已达55.05%,装机量持续创出新高。
更致命的是,Illumina自己埋的雷爆了,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这也意味着,Illumina中国区业务继续缩水已成必然。
02、遭到反噬,昔日霸主大势已去
Illumina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后,有实验室负责人称快,早该把这吸血鬼踢出去。
《不可靠实体清单》是2019年商务部提出的,旨在“应对国际经贸环境变化、保护本国企业合法权益和维护国家安全。”
过去几年,仅仅20余家企业被纳入该名单,均是踩了红线的企业,包括涉台或涉疆。此次Illumina被纳入《不可靠实体清单》,未注明具体事由,不过从表述来看,问题想必不小:
存在违反正常的市场交易原则,中断与中国企业的正常交易,对中国企业采取歧视性措施。
简而言之,Illumina也踩了“红线”。尽享中国市场红利,却站在了产业甚至是国家安全的对立面,Illumina也必然遭到反噬。
商务部表示,“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上述实体采取相应措施”。根据规定,Illumina或面临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
(一)限制或者禁止其从事与中国有关的进出动
(二)限制或者禁止其在中国境内投资
(三)限制或者禁止其相关人员、交通运输工具等入境
(四)限制或者取消其相关人员在中国境内工作许可、停留或者居留资格:
(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数额的罚款:
(六)其他必要的措施。
从这些措施来看,Illumina在中国等于被宣布“下线”。由此所引发的信心危机,对Illumina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后续引发的蝴蝶效应不容小觑。
一方面,政府采购单,大概率与Illumina无缘了。毕竟,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的Illumina,过于“敏感”。
另一方面,企业对于Illumina的合作也会更加谨慎。毕竟,与之合作的潜在影响可能是,合作项目被迫中断,影响项目进度和科研成果发布。
更何况,国内机构和企业有其它选项。正如上文提及,华大智造等国产品牌,不管是服务能力还是产品性能,都已经处于“跟得上”,甚至“更好”的状态。
我们也已看到,当前,国产品牌有能力、有意愿解决国内机构/企业的后顾之忧,例如领头羊华大智造不仅火速上线了置换补贴政策,更提供免费试用:
华大智造将根据用户的置换机型与开机频率,提供适配的设备或试剂抵扣优惠,并提供免费试用和demo体验。
既有相应的旧机器抵扣政策,又充分考虑了用户体验,足以看出国产龙头攻城略地的底气与诚意。
测序设备使用者也在“揭竿而起”,顺应“国产替代”大趋势。有业内人士表示,“我们早已切换至华大智造,我们苦Illumina久矣,它在国内的衰落早就是大势所趋”。
很显然,曾经被Illumina牢牢掌控的中国基因测序行业,如今站在了变革的十字路口。一个由本土力量主导,更加安全、高效、普惠的基因测序新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03、绝地翻盘,中国科技亮剑全球
Illumina的发展轨迹,就像一面多棱镜,折中国生物科技领域在困境中突围,在挑战中前行的曲折历程,也让我们对未来发展的脉络愈发清晰。
一直以来,“突破卡脖子”都是生物科技领域所有从业者奋斗的目标,这既是国家战略安全的考量,也是产业发展的必须。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产业层面,会发现,国产替代的崛起绝不只是一句震撼人心的口号。
曾经,Illumina犹如不可撼动的高山,凭借先发优势与技术壁垒,牢牢掌控着全球基因测序市场的话语权。面对Illumina等国际巨头,国内企业在商业合作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毫无议价能力,只能被迫接受不合理的条款与高昂的价格。那种被“卡脖子”的无奈与憋屈,让每一个从业者刻骨铭心。
更进一步讲,他们的产品价格高昂,让许多科研、医疗机构望而却步,应用范围也被局限在少数高端领域,严重限制了创新。
正如上文提及的那样,业内“苦Illumina久矣”。
但也正是这种压迫,激起了国内企业的斗志。还记得被Illumina专利战逼到绝境的至暗时刻吗?华大智造硬刚三年,逼得美国法院判赔3.25亿美元。
如今,国内企业的创新成果,不仅大幅降低了基因测序的成本,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应用场景,推动行业的发展。曾经天价测序项目,如今进入平价时代,成本的降低让更多患者能够享受到精准医疗的福利。比如,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医院,借助国产测序技术,实现了遗传性疾病的早期筛查,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这背后,不仅是国内企业商业层面的成功,更是对人民群众福祉的巨大贡献。它让基因测序技术从高高在上的“象牙塔”,真正走向了普罗大众。
而站在更高纬度,当我们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会发现国内生物科技领域的蓬勃发展,更是大国博弈中至关重要的底气。
此次对于Illumina的制裁,是中国在生物科技领域,对外企展开制裁的罕见案例。可以说,从华大智造凭借一已之力,突破Illumina包围圈、对抗美国的无端打压,我们终于迎来了中国生命科技领域的“deepseek时刻”。
面对当下的时代和市场环境给予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期待中国创新力量的继续崛起,不仅仅是主导,更是重塑。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中国创新者不懈的追求。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DeepSeek加持,“AI+医疗”从0-1到1-10
春节期间,DeepSeek迅速走红,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眼下,不少医疗健康企业开始接入DeepSeek,以推动自身发展。
日前,一份名为《恒瑞医药管理总部文件》的文件在社交媒体流传,该文件显示,恒瑞医药要求公司内部全面应用DeepSeek,包括各部门、分公司、子公司。随后,恒瑞医药回应:公司发布此文件属实。
除恒瑞医药外,据梳理,智云健康、医渡科技、药易购、鹰瞳、智慧芽等企业都已宣布接入DeepSeek。这一热潮迅速蔓延至二级市场,带动AI医疗概念股震荡上涨,其中美年健康、贝瑞基因、金域医学等股票一度涨停。
与其他大模型相比,DeepSeek有其独特的优势,其为医药行业打开了怎样的想象空间?医疗企业接入DeepSeek又将如何改变或提升现有的AI医疗解决方案?在DeepSeek等模型的推动下,AI医疗的商业化路径可能会有哪些新的探索或突破?
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周明子表示,整合DeepSeek人工智能模型至数字化医疗系统,可大幅增强现有AI医疗方案的效率与精确度,同时积极促进中国智慧医疗的数字要素化与资产化发展。具体来看,通过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DeepSeek能够更精准地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此外,人工智能模型还能通过智能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和效率,这将直接有助于解决医疗服务中的“不可能三角”问题——即在成本、质量和可及性之间的平衡。
从医疗科技角度看,DeepSeek的引入也为大健康科研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分析支持,从而达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和进步的目的。
IQVIA艾昆纬中国人工智能和创新业务负责人张畅表示,从医疗角度来看,DeepSeek和其他大模型在应用层面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一个走不同技术路线的基座。
“我们只能说DeepSeek这个工具更好,或者可以用更优的成本去实现。从商业视角审视,DeepSeek展现出两大显著优势:一方面,在达到同类模型性能水平时,其算力成本更为低廉,这对企业而言无疑是一大经济利好;另一方面,若模型性能更佳,专家在输入信息时所需数据量或能大幅减少,从而进一步压缩成本。”张畅强调。
质的突破?
毋庸置疑,AI医疗前景广阔。与其他行业相比,AI在医疗领域也有更丰富的应用场景。2024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的《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便涉及了84种具体场景。
例如在医学影像分析中,DeepSeek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能够精准识别肿瘤和病变,辅助医生进行全面的诊断。据悉,DeepSeek在医学影像诊断模块的准确率已达三甲医院主治医师水平,为医疗资源匮乏地区提供了帮助。
在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方面,DeepSeek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信息和病史,为患者提供定制化的治疗建议。例如,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DeepSeek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疾病的风险,并通过“精准医疗”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副作用。此外,在临床试验设计方面,DeepSeek也能为药企、医生带来更多临床建议,加速了新药研发的进程。
“这些成果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还为医疗健康产业带来了创新的解决方案,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周明子说。
张畅指出,例如,在医疗咨询问题解决中,与人工咨询相比,DeepSeek-V2模型系统的响应速度提高了50%,准确率达到85%,显著提升了医疗咨询的效率。除提效外,AI还可以赋能医疗领域实现其他突破,比如智能患者管理、智能用药指导,再如建立医学文献知识库,以及在中国广袤的市场中提升诊疗水平,AI所产生的新机会并不少。
“未来,AI医疗还有一些可以突破的方向,更多涉及多学科整合。比如药物发现方面,过去有‘双十定律’(即一款创新药从启动研发到上市,平均成本超过10亿美元,研发时间超过10年),现在不仅效率有所提升,也带来了更多的想象力。”张畅说。
DeepSeek等大模型要想赋能医疗领域,本质上需要将这一底座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从这个角度而言,行业需要用医疗知识给大模型做更多输入,需要专家做二次开发。
张畅表示,在有更优的大模型基座的基础上,还需要医疗咨询、临床试验、医疗数据领域的专家来对DeepSeek这样的通用大模型来做专业的prompt engineering,使其得到更加适配于医疗领域的大模型输出,实现“医疗卫生级人工智能”的愿景。
目前,已有恒瑞医药、智云健康、医渡科技、药易购等多家企业高调宣布接入DeepSeek模型。美年健康、贝瑞基因、金域医学等涨停的医疗健康企业,也在布局相关业务。DeepSeek的引入,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在AI医疗领域的竞争优势。
IQVIA艾昆纬中国人工智能高级技术总监李振兴表示,对开发者而言,算力成本在实际部署阶段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首先,引入类似DeepSeek的技术,可以显著降低企业在AI医疗应用中的成本。例如,卫宁健康研发的模型在满足医疗卫生机构私有化部署需求的同时,确保了成本的可控性。其次,专家训练成本方面,DeepSeek模型的优势在于其底层的神经网络结构更优,要达到其他大模型计算水平所需要的算力更少,因此训练成本也更少。这些对提高企业竞争力都有积极意义。
一日难行千里
AI以及数字化对医疗行业的影响,并不是改变了单一环节,而是改变了医疗企业整个商业模式,对企业的人力、财力、智力规划都有调整。
周明子强调,借助DeepSeek等前沿模型,AI医疗的商业化进程有望在产品创新、应用场景的广泛拓展以及产业深度融合等多个维度实现新的飞跃。在产品创新方面,AI技术正在打破传统人工的局限。例如,医疗虚拟人凭借其智能服务,在医院和院外场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也可以通过出售服务或授权技术来实现盈利。在应用场景拓展方面,AI医疗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宽。例如,在居家临终关怀服务中,结合智能监测设备,AI医疗可以与养老、保险机构合作,满足临终关怀的需求,同时实现商业价值。
“借助DeepSeek分析数据,一方面可以为患者和医疗机构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方案,另一方面基于这些创新的产品方案,还能结合创新支付、多元金融等市场要素和工具,匹配出更好的商业化落地方案,实现更大商业价值的表达。这些突破不仅推动了AI医疗技术产品的进步,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更重要的是,通过产品技术和市场商业化的结合,不仅能够造福患者,还能促进医疗科技供给侧的进一步改革,促进整个医疗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周明子说。
然而,企业如何以数字化的方式去拆掉内部围墙,更好整合资源、打通商业化路径也成为发展的关键。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DeepSeek通过其创新的混合专家模型架构,为资金不充裕的医疗公司提供了接入AI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慢病管理、医疗信息化以及医疗数据积累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公司。在开源情况下,DeepSeek具有显著的先发优势,能够大幅降低大模型训练成本,推动医疗AI的广泛应用。
在数据方面,医疗行业强调域内分析,一般不能超出企业或医疗机构的范畴。DeepSeek使用的是开源的商业策略,这和ChatGPT有较大差别,后者目前并未开源。“在DeepSeek开源的策略下,可以更好地进行本地化部署,同时对数据的隐私也有重要意义,将更好促进医疗行业的发展。”李振兴认为。
值得注意的是,DeepSeek的应用并不意味着AI医疗将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张畅认为,医疗领域的AI包含合规、伦理、道德要求、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内容,目前的大模型在这些领域并没有带来质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而言,DeepSeek并不一定会改变AI医疗。
“但其对AI医疗的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因为DeepSeek有更便宜的二次开发,叠加更优的隐私保护,也更符合医疗特征,这会使得AI在与医疗结合的广泛程度上有所突破。”张畅补充道。
在变革之中,商业化也是企业必然面临的难题。张畅认为,在DeepSeek等模型的推动下,首先有更多的医药企业、医疗科技企业以及咨询公司会参与进来,对商业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对于AI医疗的商业化,我们仍持谨慎态度。开源之后可以进行私有化部署,解决了数据隐私的问题,但医疗级AI还面临伦理及幻觉等问题亟待解决。”
“总结而言,DeepSeek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成本问题,但在隐私问题的应对上仍有待提升,在准确性和严谨性方面还需要去突破。所以AI医疗的商业化并不能一日千里。”张畅说道。
潜藏风险
DeepSeek的底层逻辑未变,与ChatGPT等产品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市场上仿制相关产品的速度较快,同质化较为显著,而最后真正进入市场的很少。因此,DeepSeek等大模型需积极探索与商业的融合之道。
李振兴指出,在后续的探索上可以从三个角度看,一是有更大或更广泛的专家角色的参与,这些专家可能不是个体,从全球布局来看,也可以是像IQVIA这样的公司;二是prompt engineering所使用的这些物料,或者专家判断,从这个方向出发把行业的各种信息整合在一起,打破单个企业或单个组织的界限,这是未来解决幻觉比较好的突破方向;三是私有化部署,现在看来是有可能解决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相关问题的,市场能否跑出一些案例值得关注。例如,惠每科技与英特尔合作,实现了大模型技术在医疗领域的私有化部署,有效提升了效率和准确性,同时降低了成本压力。
在AI医疗投资热点领域中,医学影像分析不仅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细分领域之一,而且据预测,该领域市场规模在未来十年将激增10倍,达到200亿美元,显示出惊人的增长速度。“医学影像分析在吸引投资、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商业化应用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潜力,有望成为AI医疗领域的重要增长点。其他的细分热点还包括大健康医疗数据资产的创新积累与应用,人工智能药物研发支持等,围绕智能数据资产和智能算法的各个领域都将成为值得关注的细分赛道。”周明子说。
张畅也建议,可以重点关注那些AI应用比较成熟的场景。参照国家发布的那84种场景来看,其中大约一半的场景已经有了比较多的数字化或者AI参与,这些领域依旧会走在前列。
剩下一半的场景中,又有一部分在技术方面仍没有完全突破,例如手术机器人等需要更多硬件结合的类型方面,DeepSeek并没有带来本质上的冲击,未来这些领域仍将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另外一部分则是目前的政策、法规等层面没有充分放开的部分。尽管可以通过改进人工智能大模型来提升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但仅此一项改变并不能完全消除监管机构对伦理和法律问题的担忧。
事实上,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推动AI医疗的迅猛发展,如何妥善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已成为监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至于哪些具体领域需要收紧或放开,还需要进行探索。我们的监管还是比较包容的,无论从医药产业还是从技术创新产业的角度看,大环境都是非常好的。未来可以在行业标准的建立方面实现突破。”张畅说。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中国植入式脑机接口获3.5亿元最大融资:脑机接口,风口已至?
脑机接口领域再传利好消息。
2月10日,据阶梯医疗StairMed微信公众号,近日,阶梯医疗宣布完成3.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这是中国植入式脑机接口行业历史上最大的一笔融资。
本轮融资由启明创投、奥博资本和礼来亚洲基金和知名产业投资机构共同领投,天使轮投资机构源来资本持续跟投,启峰资本担任财务顾问。阶梯医疗表示,本轮资金将用于加速产品临床试验、新一代技术研发以及医疗级MEMS生产基地建设,为脑机接口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提供强力支撑。
2021年8月,阶梯医疗成立。与埃隆·马斯克的Neuralink一样,阶梯医疗选择的是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路径。该公司成功研制出中国首款符合医疗器械标准的高通量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帮助瘫痪患者完成复杂的脑控任务,是中国首个完成注册性型式检验的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
目前,医疗健康是脑机接口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同时也是最接近商业化的领域。近两年,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资本更是展现出对脑机接口独有的兴趣。IT桔子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脑机接口领域共发生投融资案件5起,金额共计1.81亿元。
业内观点认为,此番融资体现出资本对脑机接口尤其是植入式脑机接口的认可,叠加近段时间以来政策端利好消息不断,将进一步推动脑机接口的发展和商业化进程。
东吴证券分析师王紫敬指出,2025年,AI的发展将加速脑机接口产业进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有望快速推进,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商业化有望取得创新进展。
快速发展
脑机接口是一种直接连接人脑和外部设备的技术,按照信号采集方式可以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三大类别。
相较而言,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难度与应用天花板最高。值得一提的是,阶梯医疗在成立之后不久便凭借上述提及的“高通量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项目入选工信部2023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项目名单,是上海市唯一获评的植入式脑机接口企业,并获得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脑机接口项目支持。
目前,阶梯医疗已与国内多家顶尖医院合作,开展了累积超过50例脑机接口相关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并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柔性电极人体单细胞数据集。阶梯医疗计划于2025年启动国内首个侵入式脑机接口长期埋植前瞻性临床试验(FIM),2026年进一步推进大规模临床试验。
在神经电极技术方面,阶梯医疗采用超柔性电极设计,尺寸仅为头发丝的1/100,也仅为Neuralink的1/5,柔软程度优于Neuralink数百倍,使得脑组织很难“感受到”电极的“外来侵入”。
从整个行业看,脑机接口已然迎来快速发展期。在今年初的全球消费电子展(CES)上,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截至目前,已有3名患者成功植入了Neuralink公司的脑机接口芯片,同时计划在今年对20至30名患者开展临床试验。
此外,近日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也透露,公司正在研发一项突破性的脑机接口技术,未来用户可通过大脑直接输入文字。
而在国内,据东吴证券,2024年12月,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洪波表示,中国自主研发的NEO脑机接口设备2025年将应用在全国约10个中心,30-50例脑机接口植入手术中。
此外,脑虎科技于今年1月宣布,其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合作项目,成功实现了“脑控”智能设备和“意念对话”,这在实时运动解码以及实时汉语解码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有业内专业人士指出,目前,脑机接口行业经历了从学术到科研,再到产业的阶段,正进入商业化阶段。而对于脑机接口未来的商业化落地,企业需要考虑技术的有效性,无论是用脑机接口做诊断,还是将其作为器械或数字化产品,都还需要漫长的临床试验验证其有效性。
驱动因素
Precedence Statistics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为23.5亿美元,预计2033年达到108.9亿美元,2023-2033年复合增长率为16.55%。而中国市场将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
目前来看,政策的发布及落地、人工智能(AI)技术的高速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脑机接口的快速发展。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重点培育包括脑机接口在内的未来产业。今年1月,北京和上海相继发布脑机接口相关产业培育行动规划。随后,国家药监局发布了《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脑电数据集质量要求与评价方法》。
其中,阶梯医疗的注册地上海在《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中提出,2027年前,引育5家以上具有脑机接口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能力的自主创新企业、10家以上产业链骨干企业。此外,2027年前,推动5款以上侵入式、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完成临床试验。
东方财富证券曾分析指出,当前我国脑机接口设备市场规模达十亿量级,至2040年有望达千亿量级。我国政策上大力支持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发展,技术上产学研医紧密协同,庞大的患者群体基数带动需求扩张,叠加优秀的脑机接口公司的引领,脑机接口行业在多因素促进下有望迈入发展快车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宣布此次融资消息时,阶梯医疗创始人赵郑拓表示,未来期待联合大语言模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领军企业,共同探索智能化协同的创新路径。
业内普遍认为,AI将会进一步推动脑机接口的发展。近日,微软在NIPs发布的一篇文章提出,大规模预训练已经显示出在视觉和语言方面的下游任务中增强模型的非常大的潜力,为脑电图(EEG)开发类似的技术是合适的,因为未标记的数据非常丰富。
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DeepSeek正火爆出圈,正在加速其技术和服务的落地应用,已有不少医药健康企业宣布接入DeepSeek。
IQVIA艾昆纬中国人工智能和创新业务负责人张畅此前表示,从商业视角审视,DeepSeek展现出两大显著优势:一方面,在达到同类模型性能水平时,其算力成本更为低廉,这对企业而言无疑是一大经济利好;另一方面,若模型性能更佳,专家在输入信息时所需数据量或能大幅减少,从而进一步压缩成本。
CIC灼识咨询董事总经理刘立鹤指出,Deepseek不通过算力竞赛的方式进一步推高AI应用开发企业的研发成本,使得AI应用开发企业的产品盈利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王紫敬则表示,近期Deepseek开源,将有望助力脑电波信号解码成本进一步降低,脑机接口产业进展有望加速。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市场分析
辉瑞被“B7-H4”绊了一跤
当辉瑞在2月4日的财报电话会上宣布计提29亿美元无形资产减值时,市场的目光再次聚焦ADC赛道。
其中,10亿美元的“沉没成本”,直指其B7-H4 ADC药物Felmetatug vedotin的研发终止。B7-H4,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ADC新兴靶点,再次迎来一大挫折。
尽管Felmetatug vedotin早期临床数据不错,但辉瑞认为最新数据不足以改变现有标准疗法,因此,其决定终止研发。
这并非B7-H4靶点的首次挫折。2024年,辉瑞、Genmab先后终止B7-H4双抗项目,Mersana日前公布的B7-H4 ADC emiltatug ledadotin 1期临床数据,也未能达到预期。更重要的是,在外界看来,治疗越来越有可能仅限于B7-H4高表达率患者。
这意味着,药企或许需要一种生物标志物策略来识别最有可能受益的患者。而这种前瞻性测试、设计,无疑需要药企改变现有临床实践。
科学探索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注定了新药研发这条道路上充满了失败的风险。但创新药研发的魅力恰在于此。在GSK启动B7-H4 ADC HS-20089国际临床,NextCure决定最后一搏之际,B7-H4的故事远未终结。
正如默沙东全球研发总裁Dean Li所说,每个失败案例都是靶点生物学认知的必经之路。当科学探索遭遇阶段性挫折时,真正的价值往往在技术迭代与认知升级中悄悄孕育。
01、ADC潜力新靶点
在细胞免疫反应中,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不仅需要T细胞受体TCR提供的第一信号,还需要共刺激分子提供的第二信号。B7家族正是目前发现的共刺激分子家族之一。
研究证明,B7家族与肿瘤进展关联密切,在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病和器官移植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被大家熟知的PD-L1就是B7家族成员之一。
B7-H4也是B7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其能够通过参与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增强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和抗凋亡能力,从而促进肿瘤进展。
研究证实,B7H4在正常组织中表达有限,但在多种肿瘤中过表达,三阴乳腺癌(TNBC,74%)、巢癌(OVC,77%)、内膜癌(EC,94%)以及胆管上皮癌(CCA,89%)。
此前B7-H4靶点一度认为是另一个肿瘤免疫靶点,随着发现其在乳腺癌、巢癌及内膜癌等肿瘤细胞中高表达,ADC成为B7-H4新的希望。
尤其,翰森制药的B7-H4 ADC HS-20089公布的首次人体试验数据显示,B7-H4 ADC对三阴乳腺癌的可评价治疗效果,整体有效率已达30%。从HER2、TROP2和B7-H4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模式来看,B7-H4是继HER2、TROP2后最具潜力的新靶点。
市场火热之际,B7-H4 ADC领域曾接连诞生了超10亿美元的重磅BD。2023年,GSK以15.7亿美元引进翰森制药的HS-20089;
同年7月,映恩生物将DB-1312(B7-H4 ADC)授权给百济神州,达成最高13亿美元的合作。
除此之外,阿斯利康也早有布局。其在斥巨资买入第一三共多条ADC管线后,采用自研的TOPO1i平台开发的B7-H4 ADC AZD8205,目前处于I/II期。
目前,全球针对B7-H4靶点开发的药物超过10款,包括双抗、ADC等,但还没有靶向B7-H4的治疗或药物获批上市。
ADC则被不少药企押注。
02、撤退与荆棘
2024年1月,辉瑞宣布停止内部研发的B7-H4/CD3双抗,转而支持Seagen的B7-H4 ADC。
显然,当时的辉瑞在评估过数据后,认为ADC才是应该走的路。
2024年11月,Genmab在三季度收益电话会议上披露了重新排序的产品线,三个抗体项目被放弃,其中就包括CD3/B7H4双抗GEN1047,正处于针对实体瘤的I/II期试验。
Genmab CEO在电话会议上表示:“这些项目根本无法满足我们内部设定的高标准,即真正拥有差异化的治疗候选药物。”
辉瑞、Genmab终止项目之后,B7-H4双抗领域的竞争大幅减少,ADC成为核心角逐场。然而,这一段时间以来,围绕着B7-H4的预兆并不好。
辉瑞通过收购Seagen获得了Felmetatug vedotin,在2024年2月的研发日活动中,还曾将其列为潜在的重磅炸弹药物之一。
然而,在今年2月4日,辉瑞评估现有临床数据后认为,Felmetatug vedotin不太可能在晚期实体瘤患者(包括三阴性乳腺癌)的标准化疗方案中取得有意义的改善。同时,辉瑞强调没有发现新的安全信号。
换句话说,辉瑞认为临床效果不佳而决定终止临床,并计提10亿美元资产减值。
而此前,Seagen发布的I期临床试验显示,截至2023年7月10日,乳腺癌患者ORR为25%,巢癌患者ORR为20%,内膜癌患者ORR为6.25%,胆道癌患者ORR为18.2%、肺癌患者ORR为16.6%。
辉瑞也曾对外表示,Felmetatug vedotin在所有TNBC患者人群中取得了治疗效果。42名TNBC患者ORR为21%,然而,直接的交叉试验比较很复杂。其中16名B7-H4表达>25%的患者ORR为35%,26名B7-H4表达率低于25%或未知的患者中,ORR仅为12%。
就在辉瑞宣布终止Felmetatug vedotin临床前一个月,Mersana公布了B7H4 ADC新药XMT-1660的最新1期临床数据,并计划扩展TNBC临床研究,同时宣布获得FDA的快速通道资格(针对TOP1i ADC后线治疗)。
数据显示,仅在B7-H4高表达患者中观察到PR,中剂量组ORR为23%,高剂量组ORR为22%。在B7-H4表达低于70%的患者中,ORR为0%。
相比早期数据下降,并且这样的数据,在外界看来,治疗越来越有可能仅限于B7-H4表达率高的患者。
此外,虽然Mersana声称普遍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但它揭示了令人担忧的毒性:任何等级的38%患者都会出现肝酶增加,14%的患者在3级时会出现肝酶增加。
这也使得市场看衰其发展前景,导致公司股价大跌。数据发布后,Mersana当天股价大跌44.62%,目前市值仅不足7500万美元。
显然,双抗之后,关于B7-H4 ADC的临床开发,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
03、未来谁能上岸
B7-H4尚未成药,但仍有人在入局。
1月10日,NextCure宣布LNCB74(B7-H4 ADC)完成了1期临床首例患者给药。
此前,NextCure基于陈列平教授的背书,开发Siglec-15单抗而名声大燥,但随着Siglec-15单抗的开发失败,公司走向衰败,多个管线终止以及人员精简。
NextCure曾因临床疗效有限而放弃了B7-H4单抗NC762,转而与LegoChem Biosciences合作开发LNCB74。这成为其临床中唯一的管线,也是最后一搏。
LNCB74采用定点偶联技术,连接子采用-葡萄糖醛酸酶(-glucuronidase)的裂解方式,毒素为MMAE。相较于传统的VC连接子,-glucuronidase裂解的连接子具有更优的治疗窗口,LNCB74在临床前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
也正因此,NextCure充满信心,认为这种新型ADC可能会改变多种癌症的治疗选择。
不论是TNBC还是EC,均充满了极大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激励着药企不断投入研发。
去年4月份,翰森制药在clinical trails网站上,登记了HS-20089在多种实体瘤中开展和多种药物联用的一期临床试验NCT06336707,计划总入组人数为1048例。临床队列包括和PD-1/L1、化疗基础药物的联用。
一个月后,GSK在ClinicalTrials网站注册了一项HS-20089/GSK5733584的第一项国际(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临床试验,这也是其第4项临床试验。
百济神州也在加速临床。
BG-C9074(DB-1312)正在美国及澳大利亚进行1期临床研究,评估单药或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疗效、安全性、药代动力学等,2024年4月12日已完成首例受试者的入组,预计2025年公布临床数据。今年JPM大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初步结果看到在一名5岁巢癌已接受过四线治疗患者中,24周时PR达到51%;
2024年7月,BG-C9074的中国首个IND申请获得批准。
尽管热度不及B7-H3,但B7-H4也属于典型的ADC领域终点发力的靶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0条ADC管线、2条双抗管线和4条B7H4单抗管线,竞争激烈。
其中,全球在研的已经进入到临床阶段的B7-H4 ADC共5款,分别为HS-20089、阿斯利康的AZD8205、BG-C9074、XMT-1660和刚刚进入临床的LNCB74。
这些药物的前路如何,还需要时间的验证。正如Felmetatug vedotin也曾取得相对积极的早期数据,然后,最新的进展是,被辉瑞战略性放弃。
这也再次提醒我们,科学探索从来都不是一条坦途。即使早期临床数据优异,前路依然难言平坦。
当然,尽管终止了Felmetatug vedotin临床,辉瑞仍在开发另一款处于临床前阶段的B7-H4 ADC,该药物使用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作为有效载荷。
这意味着,辉瑞可能并没有完全放弃B7-H4。未来,产业界仍有可能,在B7-H4领域带来好消息。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巨头“厮杀”,国产“逐鹿”:自免领域5大单品狂揽近530亿美元
随着跨国药企(MNC)陆续披露2024年业绩,初步统计发现,自免领域的营收排名中,赛诺菲的度普利尤单抗、艾伯维的利生奇珠单抗和阿达木单抗、强生的乌司奴单抗、罗氏的奥瑞利珠单抗位居前5,年内销售额合计529.31亿美元。
在这5款产品中,度普利尤单抗作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IL-4Rα靶向单抗,凭借不断拓宽的适应症,成为全球“自免新王”。而乌司奴单抗和阿达木单抗却因受到生物类似药竞争的影响,报告期内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4.6%和37.6%。
从全球市场来看,自免领域已然成为肿瘤药物之后的下一个重要市场。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数据显示,到2030年,自免疾病药物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67亿美元,其中生物药市场将达到1450亿美元,占比82.1%。作为对比,2023年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为2398亿美元。但对于单个产品,核心专利到期对业绩的冲击不言而喻。
有券商分析师表示,“对于MNC而言,核心专利到期也就意味着创新周期的结束。在专利期内,药企必须收回创新成本并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为新药研发准备资金。而创新研发成本高昂,通过并购、许可授权的外源创新和内部研发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而在国内市场,随着研发持续推进,自免领域也经历从初期阶段向快速增长阶段的转变。高特佳行业研究报告指出,随着新型生物药的数量、渗透率以及医保覆盖率不断提升,预计到2025年,我国自免疾病市场规模将达到81.9亿美元。
专利悬崖下的角逐
在自免领域,阿达木单抗(商品名:修美乐)曾创造过一段业绩“神话”。
2002年底,修美乐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随着获批适应症不断增多,20年间,修美乐创造了超过2000亿美元的收入,雄霸全球“药王”宝座十多年,助推着艾伯维成长为全球药企巨头。
对于原研药企来说,专利悬崖一直是药物生命周期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修美乐也无法幸免。2023年开年,修美乐在美国市场迎来了第一个生物类似药,即安进的Amjevita。也是在这一年,修美乐销售收入144.04亿美元,下滑32.2%。进入2024年,修美乐销售额再次以37.6%的下滑速度降至89.93亿美元。
不过,早在修美乐的生命周期进入“下行阶段”之前,2016年,艾伯维即以5.95亿美元首付款从勃林格殷格翰手中获得利生奇珠单抗的全球商业化权利。这一产品在2024年创收117.18亿美元,同比上涨50.9%,成为艾伯维继修美乐之后的下一个百亿大单品,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修美乐规模缩窄带来的业绩影响。
拓宽产品适应症向来是提升药企业绩的重要路径之一。2024年6月,利生奇珠单抗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成人患者,至此该产品已斩获含斑块状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克罗恩病等适应症。
与艾伯维类似,强生研发的重磅自免药物乌司奴单抗同样面临专利到期的困扰。2023年,乌司奴单抗销售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108.58亿美元,但受到生物类似药的冲击,2024年销售收入已同比下降了4.6%,为103.61亿美元。
在强生布局的自免产品中,Tremfya(古塞奇尤单抗)同期销售额达36.7亿美元,同比上涨16.6%。强生也在挖掘古塞奇尤单抗的更多潜力,开展了多项该药治疗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银屑病关节炎等疾病的III期临床研究,以拓展其适应症范围。
就2024年业绩而言,赛诺菲的度普利尤单抗已接棒修美乐成为目前最畅销的自免产品,销售额达141.79亿美元,同比上涨23.1%。度普利尤单抗也在逐步拓宽适应症。2024年11月15日,其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的补充生物制品许可申请(sBLA)获FDA受理,PDUFA预定审批日期为2025年4月18日。
Evaluate此前曾发布报告预测,2030年全球十大畅销药中,自免类药物占有两款,其中,赛诺菲/再生元的度普利尤单抗位列第二,继续领跑自免赛道,随着适应症拓宽,预计到2030年将实现超过220亿美元的销售额;艾伯维的司库奇尤单抗排第六,2030年销售额将达195亿美元。
不过业内有分析指出,自免领域竞争白热化,疾病细分市场错综复杂。特别是在银屑病等热门细分领域,市场竞争激烈,推广成本高昂。想要复制度普利尤单抗和司库奇尤单抗的成功,预计将面临较大困难。为突出重围,开发者正积极探索生物标志物引导的患者分层策略,期望实现精准的市场细分和差异化竞争,开辟新的增长路径。
并购寻新机
问鼎“药王”宝座很难,想要坐稳更难。纵观上述自免大单品在2024年的业绩表现,专利到期的危机不容忽视。一旦过了新药的专利保护期,销售额、价格“断崖式”下滑基本已是常态。
申万宏源研报显示,在2022年至2027年间,预计每年至少有130种药物将失去其在全球主要市场的独占权。其中的每种药物都有可能被仿制。在美国,大量小分子药物和生物制品专利将到期并失去市场独占权,其中小分子药物独占权到期将在2024年迎来首个高峰,而生物制品主要集中在2026至2028年。
并购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2024年,MNC在自免领域也掀起了一股并购潮流。当年开年首月,GSK宣布以14亿美元收购Aiolos Bio,其是一家专注于解决某些呼吸系统和炎症疾病患者未满足治疗需求的临床阶段企业;赛诺菲也以22亿美元收购Inhibrx旗下与INBRX-101相关的所有资产和负债。资料显示,INBRX-101用于治疗α-1抗蛋白酶缺乏症(“AATD”)患者。
同年3月,诺华宣布收购IFM Due,获得其STING拮抗剂产品组合的全部权利,该产品组合具有治疗以干扰素过多和其他促炎细胞因子信号传导为特征的炎症驱动型疾病的巨大潜力。根据协议,IFM Due将获得9000万美元预付款,并有资格获得高达7.4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自免巨头艾伯维在2024年也多次出手布局炎症性肠病(IBD)。3月,艾伯维宣布将收购Landos Biopharma,获得其炎症性肠病研发管线NX-13;6月,艾伯维先后与明济生物、Celsius Therapeutics达成合作,获得下一代TL1A抗体FG-M701及TREM1单抗,适应症均是IBD。
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两种类型,它们均表现为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近年来,随着医学界对IBD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药企纷纷加大了在这一领域的研发投入,使得IBD治疗药物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火爆局面。
此外,强生、渤健、礼来等MNC也纷纷出手布局自免领域。“自免药物至今仍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围绕自免进行的重磅交易并不鲜见,整体上看,MNC新布局的自免疾病药物靶点比较新颖,大多还未有药物获批上市。需求较强的细分自免疾病也成为重点布局领域。”上述券商分析师指出。
开源证券研报也分析,从靶点上看,MNC更倾向于选择竞争格局相对较好的下一代自免类靶点,如OX-40、TSLP、IL-13等;从技术路径看,核酸药物、细胞疗法、双抗等新技术形式逐渐进入自免赛道,也更受到收购方的青睐;从适应症看,除了特应性皮炎、银屑病、哮喘等患者基数较大的领域外,IgA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免疾病患者治疗需求更为迫切,关注度也在持续提升。
国产自免药物破局
自免领域疾病种类众多,患者规模庞大,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巨大,为医药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国内企业也在积极布局自免创新药物,并迎来密集收获期。
2024年,国产自免药物有3款获批上市,分别是IL-17A单抗(恒瑞医药夫那奇珠单抗、智翔金泰赛立奇单抗),以及康诺亚的IL-4R单抗司普奇拜单抗。业内观点认为,上述3款药物的获批,标志着国产自免药物的崛起,打破了既往跨国药企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
IL-17A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在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三生国健SSGJ-608、君实生物JS005、丽珠医药/鑫康合XKH004、荃信生物QX002N等均在路上;康方生物也已发布其自主研发的新型人源化IL-17单克隆抗体古莫奇单抗(AK111)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III期完整数据。
相较于IL-17A单抗领域,IL-4R药物领域市场竞争较为缓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8款国产IL-4R单抗处于临床Ⅲ期阶段,包括康方生物的曼多奇单抗、恒瑞医药SHR-1819、智翔金泰GR1802、三生国健SSGJ-611等。
本土自免药物推进研发的同时,生物医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特性,让不少创新药企面临的资金压力不容忽视。2024年,国内“自身免疫第一股”荃信生物、布局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生物制剂的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盛禾生物先后赴港上市。但就股价而言,截至目前,荃信生物和盛禾生物股价较IPO价格分别跌64.14%和69.78%。
为获取更多资金来推进更加核心管线的后续研发,BD(商务拓展)、寻找收并购等成为创新药企的新出路。其中荃信生物也在2024年4月宣布将一个银屑病和克罗恩病管线授权给翰森制药,拿到首付款7500万元。此外,在前述与MNC“牵手”的企业中,不乏国内创新药企的身影。
“对于国内的创新药企来说,只要具备足够特色的差异化布局,受到大药企‘青睐’,几亿美元甚至超十亿美元买进创新药企的研发管线,足以让其活到下一个周期,甚至是推动药企产品上市盈利,产生良性循环。”上述分析师表示。
高特佳行业研究报告指出,TNF-α、白介素(IL-6、IL-17A、IL-23、IL-4等)、JAK(JAK1、TYK2等)等成熟靶点,均已有多款重磅产品获批上市,竞争已经红海。成熟靶点未来的差异化方向,一方面可以通过进一步减少用药频次,延长给药周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变剂型,提高依从性和渗透率。此外,一些新的靶点,包括TSLP、OX40、TL1A等,值得关注。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5大疫苗产品销售额近250亿美元:MNC领跑,本土药企如何追赶?
随着四大跨国疫苗企业辉瑞、葛兰素史克(GSK)、默沙东、赛诺菲陆续发布2024年业绩,依据披露的部分疫苗大单品数据,初步统计发现,2024年相关疫苗产品营收合计511.14亿美元,较2023年下滑1.44%。
从营收排名看,剔除新冠疫苗产品,Gardasil/Gardasil9(HPV疫苗)、Prevnar13/20(肺炎球菌疫苗)、Shingrix(带状疱疹疫苗)、PPH(百白破疫苗)、流感疫苗位居前五,合计销售额近250亿美元,与2023年的销售额基本持平。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2024年以来,上述多款产品在中国区域迎来调整。其中,2024年底,GSK与智飞生物对带状疱疹疫苗Shingrix的合作条款进行了优化,同时双方就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Arexvy在中国内地的潜在商业化合作达成独家协议。
此外,赛诺菲在2024年8月决定暂停旗下巴斯德流感疫苗在中国的供应和销售;默沙东在发布2024年年报的同时,也披露将暂停向中国发货HPV疫苗Gardasil,并预计至少持续到今年年中。
事实上,随着本土疫苗企业加速追赶,国内疫苗市场的竞争已愈演愈烈。“疫苗行业相关政策的不断颁布与实施,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二八原则’也一定会在中国市场突显,强者恒强的逻辑将逐渐得到验证。对疫苗企业来讲,品种是核心,需要在持续创新的同时,重视海外市场的开拓,以应对未来可能的市场波动。”有券商分析师表示。
价格竞争白热化
据Frost&Sullivan预测,到2030年全球疫苗市场规模将达1310亿美元。当前这一市场仍高度集中,世界卫生组织曾统计,2022年辉瑞、GSK、默沙东、赛诺菲这四大跨国药企(MNC)占据全球疫苗市场产值(不含新冠疫苗)75%的份额。
就上述疫苗产品2024年的销售数据而言,HPV疫苗Gardasil/Gardasil 9作为默沙东的王牌商品,尽管销售额有所下滑,但仍以85.83亿美元位居2024年疫苗市场的销售榜首。对于下降原因,默沙东在财报中称是中国地区的需求减少。
这从HPV疫苗在我国的批签发次数也可窥一二。根据国投证券研报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九价HPV疫苗共批签发100批次,同比增长3%;四价HPV疫苗共批签发2批次,同比下滑94%;二价HPV疫苗共批签发51批次,同比下滑85%。
进入2025年,默沙东预计Gardasil在中国市场仍充满挑战,“我们看到消费者在非必需消费品上的支出压力增加,包括疫苗领域在内的更广泛市场。但中国对Gardasil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长期机遇,因为仍有大量女性及男性尚未接种疫苗。”基于此,默沙东也在拓宽接种范围,今年1月,Gardasil在华获批新适应证,适用于9-26岁男性接种。
在市场需求背后,更重要的是多家国内疫苗厂商已陆续拿下批文,二价HPV疫苗的政府采购价格更是跌破百元大关。而九价疫苗作为企业的竞争所在,预计2025年至2027年有本土九价HPV疫苗上市,价格战或许同样在所难免。
无独有偶,HPV疫苗之外,流感疫苗也已深陷“价格战”。其中,国药集团旗下长春所、武汉所、上海所将四价流感疫苗降至88元/支,华兰疫苗、北京科兴等也将部分四价流感疫苗降至每支80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流感疫苗降价之际,2024年8月底,赛诺菲因流感疫苗效价降低,暂时停止流感疫苗凡尔灵®、凡尔佳®在中国市场的供应和销售。从销售数据来看,赛诺菲旗下流感疫苗全球营收约27.88亿美元,同比下降约4.29%。
国内疫苗“价格战”带来的影响或也初步显现。华兰疫苗在2024年业绩预告中直言,公司对四价流感疫苗产品价格进行了调整,主要产品价格下调40%以上,“2024年度受民众疫苗接种率变动、疫苗市场需求下滑、销量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司业务发展及盈利水平受到较为明显的冲击,导致公司2024年度业绩出现显著下滑。”
此外,万泰生物也在2024年业绩预告中指出,报告期内,公司疫苗板块受市场调整、政府集采及九价HPV疫苗扩龄等影响,销售不及预期,疫苗板块收入及利润出现大幅下降,导致净利润出现亏损。
“降价的逻辑很简单,就是抢占市场。”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此前表示,企业凭借降价抢占到市场之后,利润肯定要先下降,要关注的是后续能否带动企业营收增长,如果能带动将是一个正向的积极的结果。但长远来看,企业需要开发更高阶的疫苗,创造独特性,因为单纯依靠“价格战”,最后可能导致大家都挣不到钱。
业绩探底,破局路在何方?
实际上,整体看来,我国疫苗行业业绩正处于探底过程中。二级市场方面,湘财证券在2025年1月底发布研报显示,自2024年年初以来,医药生物板13个三级子板块中,疫苗累计跌幅最大,为42.23%。
业绩方面,初步统计A股及H股合计17家疫苗上市企业,共有10家披露2024年业绩预告。从归母净利润来看,超半数企业呈现盈利状态,但盈利水平同比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在谈及业绩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时,康泰生物表示,报告期内因受市场竞争、降库存等因素影响,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时,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增加、资产减值增加,以及2023年股权激励计划终止实施加速行权等因素,也对公司的净利润产生了不利影响。
“疫苗价格战不断刷新市场低点的当下,疫苗企业必须深思如何通过新产品和技术革新来应对市场竞争和价格压力。”上述分析师指出,加强研发力度、实施差异化战略布局、扩大合作规模,可能是应对当前竞争格局的有效策略之一。
疫苗行业品种为王的特征十分明显。“无论是整体疫苗市场还是公司的收入结构,都具有品种导向性,要在疫苗行业占据重要地位,需要有重磅品种面世或储备才具备持续成长性。例如带状疱疹疫苗和RSV疫苗是少有的蓝海品种。”该分析师表示。
目前,在带状疱疹疫苗领域,葛兰素史克的Shingrix在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1.78亿美元,在2024年疫苗销售市场中排名第二;而辉瑞、葛兰素史克和赛诺菲在RSV疫苗领域均有布局,2024年销售额分别为7.55亿美元、7.31亿美元、18.34亿美元。
国内方面,仅有两款带状疱疹疫苗获批上市,分别为智飞生物代理的GSK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Shingrix,以及百克生物的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感维”。“从国内在研的带状疱疹疫苗管线来看,尽管竞争激烈,但其中相当部分是减毒活疫苗路线,而在使用了重组亚单位路线的疫苗中,绿竹生物的临床进度是最领先的。”上述分析师补充。
在大品种布局规划上,西南证券研报曾梳理,国产HPV疫苗普遍预计将于2025年后陆续上市;康希诺13价肺炎预计2024年-2025年上市,智飞15价肺炎预计2025年后上市;百克生物的带状疱疹疫苗已于2023年初获批上市;其他创新品种如RSV疫苗、诺如疫苗国内企业也在持续布局。
对于我国疫苗行业而言,湘财证券研报预期乐观,“短期看,Me-too类管线占比相对较高,导致部分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行业因高基数、部分大单品价格下降、部分产能有待出清等原因而业绩承压。长期来看,政策、需求、技术所构筑的三大驱动因素依然不变,将推动行业长期向好。”
具体而言,第一,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颁布与实施,疫苗行业更加规范,同时,创新型疫苗的加速审批上市、鼓励疫苗研发投入加大等相关政策都将推动我国疫苗行业快速发展。第二,疫苗消费意愿提升叠加人口老龄化助推需求增长。此外,疫苗出海也为疫苗行业拓宽了需求领域。第三,技术创新已成为疫苗行业的核心驱动力,随着技术迭代升级以及更多新型疫苗陆续上市,疫苗的防护边界有望持续拓展。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自免疯狂内卷,赛诺菲登顶,罗氏、诺华“狂飙”,谁压力山大?
曾有人将2024年视作自免领域的关键拐点,不管是“孕育”重磅炸弹的数量,还是BD热潮,自免与肿瘤,难分伯仲。
若从2024年全球畅销药TOP10排位赛上来看,自免再次与肿瘤“分庭抗礼”,分别抢下三席。不过从疾病领域市场规模来说,肿瘤依然没有悬念排名首位,自免次席。
只是看上去“略占下风”的自免,却是一片与肿瘤存量红海竞争完全不同的超级蓝海,全球TOP级大药企们的“诸神之战”,也在十年的时间里,逐渐从肿瘤转向自免。
从艾伯维修美乐行至专利悬崖算起,自免之王成了比全球药王归属一度更具悬念的事。这条千亿赛道的下一个药王会是谁?
赛诺菲在2024年凭借度普利尤单抗实现新王登基艾伯维虽然失了修美乐,但下一代利奇生珠单抗飞速崛起,“咄咄逼人”自免赛道的老大哥强生也不甘落后,动作频频传统三强外,罗氏与诺华也开始竞逐……
赛诺菲:新药王单骑救主
仅用了八年就登顶“自免药王”的度普利尤单抗,无疑是最大赢家。
自2017年首次获批上市以来,就开启了其在自免领域的狂飙。从作用机制来看,
度普利尤单抗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抗IL-4Rα全人源单抗,能有效抑制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3(IL-13)通路的信号传导,从根源上对炎症性疾病起到治疗作用。度普利尤单抗的不断拓展的适应证直接带动了度普利尤单抗销售额的爆发式增长,是助力其登顶的关键因素。
2017年,它首次获批用于局部处方制剂无法充分控制症状或不适用的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成人患者,为特应性皮炎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此后,其适应证不断拓展,到目前度普利尤单抗已在全球范围内获批了7个适应证,包括哮喘、结节性痒疹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适应证开疆拓土的成果也直接反映在销售额上。上市首年(2017年)销售额仅2亿欧元,但短短2年后,其2019年销售额就已经翻了超10倍,达到21亿欧元,到了去年上半年时,更是超越了昔日药王艾伯维的修美乐、力压强生的乌司奴单抗,成为新一代自免“药王”。年末更是毫无悬念,以23.1%的增速突破140亿美元大关,达到141.79亿美元,直接让新一代自免药王没了悬念。
目前来看,赛诺菲在自免赛道仅能依靠度普利尤单抗单枪匹马,但从其管线来看,还有6款药物销售额峰值有望达到20亿-50亿欧元,3款药物销售额峰值有望超过50亿美元。
小分子BTK抑制剂Tolebrutinib和Rilzabrutinib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MS,Rilzabrutinib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已被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再加上IL-33靶点的Itepekimab、IL-13/TSLP双抗Lunsekimig、TL1A靶点药物TEV’574,OX40L靶点的Amlitelimab以及CD40L靶点的Frexalimab。虽然这些药物还未上市,但在未来有望成为赛诺菲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新力量。
艾伯维:后修美乐时代,依然All in自免
失去修美乐的艾伯维,还在守擂。
从2022年的212亿美元骤降至2023年的144.04亿美元,2024年,修美乐再次下滑超30%至89.93亿美元。虽然已经跌落专利悬崖,但修美乐暂时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仍能位居2024全球畅销药排名第14位。
面对急剧萎缩的市场占有率,艾伯维的新一代自免产品,正在扛起自免大旗。彼时在修美乐“羽翼”之下的利奇生珠单抗和乌帕替尼正填补修美乐专利到期后的市场空白,二者在2024年都取得了超50%的业绩增速。
2019年才上市的利奇生珠单抗,今年新晋成为超级重磅炸弹俱乐部的成员,复合增长率比度普利尤单抗还要高。作为白细胞介素-23(IL-23)抑制剂,利奇生珠单抗目前除了斑块状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外,还在克罗恩病等领域积极布局。此前Nature曾预测,利奇生珠单抗将与度普利尤单抗在创新药物研发投入、临床试验进展、市场渠道拓展等维度展开激烈角逐,下一代自免霸主之争尚待时间揭晓。
JAK1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乌帕替尼也被视作修美乐的重要继任者之一。
乌帕替尼已经涵盖了类风湿关节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关节炎等多个自免疾病领域,在美国和中国一举拿下7个适应证,乌帕替尼在2024年同样其销售额继续攀升,增速大涨超50%,达到59.71亿美元。艾伯维在去年还在全球多地提交了用于治疗成人巨细胞动脉炎的新适应证申请。此外乌帕替尼目前还有4项III期临床,针对斑秃、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随着新适应证的披荆斩棘和市场推广的深入,乌帕替尼成为下一个超级重磅炸弹只是时间问题。
即使有两个开疆拓土的“继任者”,艾伯维依然“不踏实”,在自研、合作与收购多个维度丰富自身的自免产品线。过去一年,艾伯维研发投入逆势增长,激增66.66%到121.91亿美元,这也是历史新高水平。艾伯维自免“守擂”还体现在BD层面,过去一年16笔并购/BD项目中,自免领域占了近半数,高达7笔,从项目标的来看,几乎都是潜在FIC。
强生:自免“老大哥”正在坚守
乌司奴单抗、古塞奇尤单抗、英夫利昔单抗、戈利木单抗……强生无疑是全球自免赛道中一位资历深厚且实力强劲的“老大哥”,多年来,强生凭借其在自免领域的多款明星产品和持续的研发投入,始终保持着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地位,也成为了众多药企在自免赛道上的重要参考和竞争对象。
乌司奴单抗是如今强生自免产品线里的销售“扛把子”,自上市已获批用于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活动性银屑病关节炎、中重度克罗恩病、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成人患者等多个适应证。作为强生在自免领域的一款核心王牌产品,在2021、2022年徘徊在百亿美元销售额门槛前,直到2023年,销售额达到108.58亿美元,终于突破成为了超级重磅炸弹。只是好景不长,乌司奴单抗开始面临专利到期的问题,虽然2024年销售额仍保持在百亿美元之上,却已经是负增长。具体来看,其欧洲市场已经开始受到生物类似药的“攻击”,而到了2025年,在美国市场也将迎来专利悬崖的挑战,用不了多久,生命周期或像“修美乐”一样加速陨落。
乌司奴单抗不是强生唯一一个受专利到期影响的自免药物。曾经给强生带来超900亿营收的英夫利西单抗,因专利到期其2024年全年收入仍在下跌,仅16.05亿美元戈利木单抗则微跌0.3%,过去一年营收21.90亿美元。
谁能接棒?外界普遍看好古塞奇尤单抗。过去一年里,古塞奇尤单抗保持双位数的增长,2024年的销售额达到了36.70亿美元,增速16.6%。
当然,仅靠古塞奇尤单抗并不足以支撑起强生的自免阵营。数年前强生以65亿美元从Momenta公司引进的一款FcRn单抗Nipocalimab,正在被寄予厚望。Nipocalimab目前已经被FDA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患有中度至重度干燥症的成人患者,该疾病目前尚无批准的先进治疗方法可用。这一适应证已经是Nipocalimab第二次斩获突破性疗法认定,第一次是Nipocalimab被批准用于治疗患有严重胎儿和新生儿溶血性疾病高风险的同种异体免疫孕妇。
罗氏&诺华:自免新势力崛起
在传统自免“三强”之外,罗氏与诺华正在崛起成为新势力,或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三强”变“五霸”。
传统的肿瘤霸主罗氏在自免领域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如今已经迅速在自免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奥瑞珠单抗已经凭借76.8亿美元的销售额冲进了2024年全球自免领域药品销售Top5,而其适应证仅有用于治疗复发型和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症。换言之,在适应证打天下的自免赛道,奥瑞珠单抗似乎远未到天花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第二代CD20单抗,奥瑞珠单抗在自免领域的“造诣”已经突破了全球首款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美罗华),2024年销售额超越了美罗华的巅峰时期。
诺华在自免领域,以其独特管线布局和精准的市场策略开疆拓土。说起诺华的自免产品线,全球首个全人源白介素-17A(IL-17A)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正是明星产品。IL-17A在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司库奇尤单抗通过特异性地结合并抑制IL-17A,阻断炎症信号传导,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目前司库奇尤单抗获批的适应证有化脓性汗腺炎、银屑病关节炎、斑块型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和活动性幼年银屑病关节炎等。
司库奇尤单抗也已经成为销售额超5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假以时日或将成为诺华首个超级重磅炸弹。司库奇尤单抗之外,小分子的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Promacta/Revolade、靶向CD20的Kesimpta和补体B因子抑制剂Fabhalta也都是自免产品线中的重要“战将”。
(信息来源:E药经理人)
 
 


运作管理
中药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变革挑战来袭,多家药企积极回应
春节假期过后,72家A股中药上市企业中已有30家企业发布2024年年报业绩预告。据Wind数据,这30家中药上市企业中,14家企业预计实现盈利,16家企业预计亏损。
从净利润变化情况来看,30家企业中仅有8家净利润预计出现增长,21家企业净利润预计下滑,如按最大变动幅度来看,有14家企业净利润下滑预计超过100%。
此外,截至目前还有江中药业和片仔癀两家中药上市企业发布业绩快报。其中,江中药业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但总营收小幅下滑;而片仔癀虽营收、净利双增,但利润增速明显放缓,且在第四季度业绩出现明显下滑。
2024年半年报发布时,中药行业业绩承压就引发关注,多数中药上市企业出现营收和净利润下滑,从年报业绩预告整体情况来看,这种颓势在2024年下半年持续。而此前,中药行业被认为具有业绩稳健、抗跌的特点,曾在医药寒冬中发挥避风港的作用。
有行业观点认为,在医药行业整体寒冬下,当前中药行业政策红利逐渐减退,患者也更多关注药物临床价值,中药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变局与挑战。
从影响中药企业业绩因素来看,多家中药企业面临集采及医保受限带来的降价压力。对30家企业业绩预告进行整理,发现多家企业指出集采降价、医保政策调整等政策因素的影响,认为上述因素造成业绩短期承压下降。众生药业、益佰制药、*ST龙津直接指出其产品的集采降价影响,生物谷、步长制药等也分析医保政策调整等因素带来的影响。
除集采等政策因素影响外,原材料价格波动也被多家中药上市企业在业绩预告中提及,2024年上半年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7月以后持续回落但相较2022年仍处高位。葵花药业、红日药业等多家企业指出,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导致毛利率下滑的因素之一。
30家企业仅8家净利预增
截至目前,已有30家中药上市企业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Wind数据显示,其中14家企业预计实现盈利,16家企业预计亏损,仅有8家净利润预计出现增长。
同比前一年情况来看,有32家中药上市企业发布了2023年业绩预告,其中22家企业预计实现盈利,仅有10家企业预计亏损。在净利润变化方面,32家企业中有24家企业净利润预计出现增长,仅有8家企业净利润预计减少。因此,从已公布业绩预告的企业来看,相比于2023年,2024年中药企业的净利润情况出现明显下滑。
在14家预计盈利的中药企业中,仅有金花股份、达仁堂、东阿阿胶等7家企业净利润预计出现增长,其中金花股份、ST百灵和ST目药3家企业实现扭亏。而葵花药业、太极集团、红日药业等7家企业虽实现盈利,但净利润预计出现明显下滑。
其中,金花股份实现扭亏,其净利润约为6500万元~8200万元,净利润增长高达251.55%~291.18%,在已披露业绩预告的中药企业中增幅最高。对于业绩预盈主要原因,金花股份在业绩预告中指出,首先,是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约3%,原辅材料采购价格有所下降,产品毛利率增长。此外,还在三方面受到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
在16家预计亏损的中药企业中,步长制药等7家企业出现首亏,振东制药、香雪制药等9家企业为续亏。除*ST龙津净利润有所上涨、亏损缩窄,以及长药控股变化幅度在-23.83%至17.44%之间外,其余14家预亏企业均出现净利润下滑。如按最大变动幅度来看,预亏企业中有13家净利润下滑预计超过100%,而振东制药、维康药业两家企业净利润下滑甚至超过1000%。
在已披露业绩预告的中药企业中,振东制药的业绩下降情况最为严重,其净利润约为-13.5亿元~-11.5亿元,降幅达到了惊人的2514.58%~2969.29%。
分析业绩大减的原因,振东制药在业绩预告中指出,首先,报告期内孙公司井冈山振东盛铭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长安宁·旷通公司信托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部分逾期未收回,该信托资产估值变化形成报告期内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其次,报告期内北京朗迪制药有限公司同公司产生仲裁纠纷,公司计提部分预计负债。同时,由于上述纠纷,公司对朗迪制药的预付款及应收款项预计无法收回,对此全额计提减值准备。
此外,由于主营业务受行业政策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振东制药部分产品销量或价格下滑,导致该部分产品贡献的利润下滑,公司对预估可能发生资产减值损失的相关存货计提减值准备。
振东制药预计,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影响约为-5.6亿元至-5.8亿元,主要为上述信托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提朗迪仲裁事项预计负债、政府补助和理财收益等项目影响。而上年同期,非经常性损益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影响金额为7208万元。
集采扩围,价格承压
分析影响中药企业业绩的因素,梳理这30家企业业绩变动原因说明发现,多家企业在业绩预告中对集采降价、医保政策调整等政策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在2024年,上述政策因素仍然是影响中药企业业绩的关键因素。
其中,众生药业介绍,报告期内,公司核心产品复方血栓通系列制剂在2023年6月参与全国中成药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并成功中选。2023年9月至报告期内,随着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药品招采中心陆续实施药品新中标价格,复方血栓通系列制剂受集采降价影响,公司业绩短期承压下降。
明确指出集采因素的还有益佰制药,其在业绩预告中表示,报告期内,受公司产品注射用洛铂、银杏达莫注射液和复方斑蝥胶囊集采降价影响,导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约1.9亿元,利润减少;*ST龙津也指出,2024年度,公司注射用灯盏花素降价67%,参与中成药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继续执行,非集采省份逐步全面执行集采价格联动政策,导致公司本期营业收入下降。
在集采影响下,对于相关医保政策的调整,生物谷在业绩预告中表示,受行业与集采政策双重影响,公司核心产品灯盏生脉胶囊、灯盏细辛注射液挂网价格下调,以及医疗卫生环境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导致公司营业收入下降。
步长制药在业绩预告中也指出,部分产品因医保受限或被部分省份纳入重点监控目录使得销量减少,导致本年部分产品收入较上年减少,产品收入结构发生变动,总体毛利率下降。
步长制药表示,2020年以来,其子公司通化谷红产品谷红注射液,吉林天成产品复方曲肽注射液、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陆续调出各省级医保目录,且仍在部分省份重点监控目录中,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开发程度不如预期,对公司业绩产生持续不利影响。
当前,中成药集采扩围持续,第三批全国中成药集采拟中选结果已于12月30日深夜揭晓,预计2025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落地执行。共有387家企业、510个代表品参与现场竞争,297家企业、373个代表品中选,中选率达75%。
在产品价格降幅方面,风云药谈创始人张廷杰曾指出,相比于第一批和第二批全国中成药集采,此次集采整体降幅远超前两批,一些中药注射液产品降幅巨大。其中,清开灵注射液品类降幅最为惨烈,山西太行药业清开灵注射液降幅达96%,该品类次低价降幅也达93%。除清开灵注射液外,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的双黄连注射剂降幅也超过90%。
据风云药谈统计,在A组产品中,此次第三批全国中成药集采最高降幅达到96%,而相比之下,首批全国中成药集采最高降幅为72%,第二批全国中成药集采最高降幅为68%。在此次集采中,A组降幅排名前30药品降幅均值达76%,而前两批集采该均值分别为52%和48%。
在集采不断扩围下,加之第三批全国中成药集采的更大降幅,中成药价格下行压力持续,企业间竞争更加激烈。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曾指出,一方面,集采会促使企业优化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推动行业整合,强者愈强。另一方面,也可能压缩部分中小企业利润空间,倒逼其创新或转型。
原材料高价影响持续
在集采及医保政策调整影响行业的同时,也有多家中药上市企业在业绩预告中提及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
2024年上半年中药材价格的暴涨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据中药材天地网数据,中药材综合200指数从2022年12月初开始一路飞涨,虽在2023年11月开始有所回落,但进入2024年又一路向上回涨,在2024年7月初达到峰值,已超过3500点。7月以后,中药材价格持续回落,但2024年年底仍处于3000点以上的高位,远高于2022年及之前水平。
从业绩预告中分析来看,多家中成药企业仍在承受中药材涨价压力。如以岭药业指出,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毛利率下降;葵花药业指出,加之前期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成本承压,导致毛利率有所下降;红日药业表示,生产成本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公司整体收入及利润均呈下降趋势。
此外,启迪药业在业绩预告中也表示,公司营业总收入较去年同期出现下滑,加之部分原辅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导致整体毛利率及盈利水平下降。华神科技也指出,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中药原材料采购价格持续攀升,致使整体毛利率呈下滑态势。
片仔癀在业绩快报中也进行详细分析,其中指出,公司利润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系重要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对利润空间造成了压缩。根据康美中药网数据统计,天然牛黄在2023年1月的市场价格为65万元/公斤;在2025年1月的市场价格为165万元/公斤。
对此,片仔癀也表示,未来,公司将密切关注原材料等行业政策变化,主动适应医药行业发展趋势,完善风险管理策略,做好重要原材料战略储备和经营管理降本增效工作,进一步提高公司利润水平。
不过从第三季度开始,中药材价格开始出现持续回落,中药材综合200指数9月以来开始突破年初点位并持续下跌至今,也有中药上市企业提及原材料价格下降的情况。
金花股份在业绩预告中表示,原辅材料采购价格有所下降,产品毛利率增长,导致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增加。有行业专家分析称,中药材价格具有周期性影响,预计2025年整体中药材市场价格还处于下降通道,绝大多数中药材价格将处于下降周期中。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科技研发
全球首个!达歌生物first-in-class分子胶获批临床
2月11日,达歌生物宣布公司全球首个针对First-in-Class靶点HuR(Human antigen R)的分子胶降解剂DEG6498的美国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已于2025年1月29日成功获得美国FDA的批准。达歌即将启动该药物在结直肠癌、肺癌、肝癌和其他类型实体肿瘤患者中的全球临床开发。
DEG6498是针对HuR靶点开发的全球首创分子胶药物,也是达歌在研管线中第一款进入临床开发药物。HuR是一种RNA结合蛋白,此前被业界认为是无法成药的靶点,它在癌症、炎症和代谢等疾病的进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达歌自主研发的GlueXplorer平台,目前已囊括了超过10000个具有独特结构的分子胶化合物,以及这些化合物诱导邻近和降解靶点蛋白的数据。凭借这一基于生物学研究的化合物库,结合公司完善的分子胶药物筛选和验证体系,达歌能够发现全新的分子胶靶点并优化新型分子胶降解剂。
除了HuR项目,公司还在推进多个分子胶药物项目,旨在攻克多个传统方法无法成药但被广泛研究的疾病靶点。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为了改善人类健康不断提供突破性治疗方法,为全球患者带来福音。
达歌生物首席执行官邹丽晖博士表示:“FDA批准达歌第一个IND申请是公司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验证了达歌的GlueXplorer平台在发现和验证针对过往无法成药靶点的创新型分子胶降解剂的能力,也展示了达歌从一个‘药物发现引擎’快速成长为临床阶段公司。达歌是全球首个发现HuR分子胶降解剂并将其推进至临床开发的公司。我们对该项目的潜力充满期待,希望为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方案,并成功验证分子胶降解剂是针对不可成药靶点的一种全新治疗方法。”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恒瑞医药首个国产FXI抑制剂进入III期阶段
2月12日,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显示,恒瑞医药启动了新型抗凝药SHR-2004的首个III期临床试验。
SHR-2004是一种靶向凝血因子XI(FXI)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选择性结合FXI和凝血因子XIa(FXIa),阻碍凝血因子XIIa(FXIIa)对FXI的激活,从而阻断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级联反应过程,发挥抗凝作用。临床前研究显示,SHR-2004可以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一种血液检测方法,用于评估血液的凝血功能),抑制FXI活性。
2023年12月,恒瑞医药在美国血液学(ASH)年会上公布了SHR-2004的I期健康人研究结果。结果显示,SHR-2004静脉给药组的Tmax中位数为1.76-2.79h,皮下给药组Tmax中位数为4.0-6.5天;SHR-2004静脉给药组的消除半衰期(t1/2)几何均值为12.4-13.2天,皮下给药组为11.7~12.0天。
本次启动的III期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对照临床试验(n=1167),旨在评估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成人患者使用SHR-2004(皮下注射,120mg,用药1次或静脉输注1次,90mg,用药1次)或依诺肝素钠(皮下注射,40mg,用药12-14次)或安慰剂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的主要终点为VTE和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有效性指标)以及符合大出血和临床相关非大出血事件的复合终点发生率(安全性指标)。
目前,全球尚无FXI/FXIa抑制剂上市,但已有abelacimab(诺华)、asundexian(拜耳)、milvexian(强生/BMS)、SHR-2004四款产品处于III期阶段,其中asundexian和milvexian为小分子药物。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卡度尼利用于同步/序贯放化疗后NSCLC巩固治疗Ⅲ期临床首例入组
近日,康方生物独立自主研发的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卡度尼利对比舒格利单抗(PD-L1)用于同步/序贯放化疗后未出现疾病进展、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巩固治疗的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COMPASSION-30/AK104-309)完成首例患者入组。
COMPASSION-30/AK104-309研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担任主要研究者。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之一。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人群的85%,其中约30%的NSCLC患者在就诊时已达到Ⅲ期,且大多失去了最佳手术治疗时机,Ⅲ期NSCLC患者5年生存率约30%。
目前,同步或序贯放化疗后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巩固治疗方案,是不可切除NSCLC的标准治疗方案。既往数据显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巩固治疗对患者总生存率略有提高,此类患者仍有巨大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卡度尼利作为康方生物全球首创的抗PD-1和CTLA-4的双特异性抗体,相较于PD-1/PD-L1单靶点抗体,有望进一步增强免疫治疗的疗效。卡度尼利能够通过多途径促进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正常化”,同时其独特的四价对称结构设计以及Fc改构使得卡度尼利具有向肿瘤组织富集的特殊效应。这些特性使得卡度尼利在提升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同时,有潜力降低不良反应。
开坦尼是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PD-1/CTLA-4双特异性肿瘤免疫治疗药物,2022年6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用于既往接受含铂化疗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的治疗。2024年9月,开坦尼联合方案用于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或胃食管结合部(G/GEJ)腺癌患者一线治疗适应症获批上市。开坦尼加含铂化疗联合/不联合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持续、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新药上市申请正在审评审批阶段。开坦尼是世界上第一个肿瘤免疫治疗双抗新药,也是中国的第一个双特异性抗体新药。开坦尼既往接受含铂化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适应症于2024年11月被纳入2024年国家医保目录。
开坦尼已针对胃癌、肺癌、肝癌、宫颈癌、胰腺癌等16种恶性肿瘤疾病开展了23项以上的临床研究。开坦尼是一种全新机制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可以同时靶向PD-1和CTLA-4发挥协同抗肿瘤的作用,具有优异的抗肿瘤疗效,相比联合疗法的毒性显著降低,安全可耐受。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开坦尼针对多种肿瘤疾病的PD-L1表达阳性和阴性患者均具有优异的抗肿瘤疗效,临床差异化价值凸显。目前,开坦尼已被16项临床治疗指南和共识重磅推荐,覆盖胃癌、妇科肿瘤、肝癌、食管癌、鼻咽癌等多个适应症。
康方生物是一家集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全球首创或同类最佳创新生物新药于一体的领先企业。自2012年成立以来,公司打造了独有的端对端康方全方位新药研究开发平台(ACE Platform),建立了以Tetrabody双特异性抗体开发技术、抗体偶联(ADC)技术、mRNA技术及细胞治疗技术为核心的研发创新体系,国际化标准的GMP生产体系和运作模式先进的商业化体系,成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创新公司。
公司已开发了50个以上用于治疗肿瘤、自身免疫、炎症、代谢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创新候选药物,22个候选药已进入临床(包括11个双抗/多抗/双抗ADC),5个新药已在商业化销售,4个新药6个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处于审评审批阶段,2个全球首创创新药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2021年8月,公司自主研发的差异化PD-1单抗安尼可获批上市;2022年6月,公司全球首创的PD-1/CTLA-4双抗开坦尼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肿瘤免疫治疗双抗新药,也是中国第一个双特异性抗体新药。2024年上半年,开坦尼一线治疗晚期宫颈癌的新药上市许可申请(sNDA)已受理,开坦尼联合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适应症于同年9月获批上市。2024年5月,公司另一全球首创双抗新药依达方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EGFR-TKI治疗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q-NSCLC,依达方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肿瘤免疫+抗血管生成”机制双抗新药。同期,依沃西对比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PD-L1阳性NSCLC获显著阳性结果,同适应症的sNDA获CDE受理,并获优先审评。依沃西成为全球迄今唯一在头对头III期临床研究中证明疗效显著优于“药王”帕博利珠单抗的药物,将有望成为一线肺癌治疗新的标准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全新更优的“去化疗”选择。此前,2022年12月,公司对外许可了依达方部分海外权益,并以50亿美金+销售提成的合作方案创下了彼时中国单药对外许可的最高交易金额纪录。2024年9月,公司自主研发的伊喜宁(伊努西单抗,PCSK9)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两项适应症获批,成为非肿瘤领域的首个获批产品。目前,开坦尼、依达方均已被纳入2024年国家医保目录。
康方生物期望通过高效及突破性的研发创新,开发国际首创及同类药物最佳疗法的新药,成为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企业。
(信息来源:同花顺财经)
 
多肽软膏1类新药获批临床,治疗尖锐湿疣
近日,CDE官网最新公示显示,中奥生物1类新药F1F3软膏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用于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尖锐湿疣的治疗。根据中奥生物公开资料介绍,这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外用多肽软膏,本次为该产品首次在中国获批IND。
公开资料显示,中奥生物是一家创新药研发公司,于2018年11月成立。该公司研发平台专注于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多肽的发现与治疗性疫苗的开发,主要聚焦HPV感染导致的良、恶性疾病,其他恶性肿瘤和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该公司在动植物中发现了具有科学意义的多肽,特别是caerin多肽的免疫调节功能的发现和表征,有望为肿瘤治疗的潜在应用奠定科学基础。研究表明,caerin系列多肽对多种肿瘤具有抑杀作用,对于肿瘤微环境具有免疫调节功能。
ZA001是中奥生物研发的1类创新药,首个适应症用于治疗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尖锐湿疣。该产品具有双重作用机制:通过诱导HPV+肿瘤细胞焦亡并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8,激活非特异性免疫反应;随后使T细胞浸润,激活特异性免疫反应,有助于预防尖锐湿疣的复发。
在临床前研究中,ZA001显示对尖锐湿疣较好的潜在疗效和较低复发率可能,且外用剂型临床试验周期短。中奥生物正在拓展开发其在治疗宫颈癌癌前病变CIN2、皮肤的癌前病变和皮肤癌等其他领域的适应症,还在开发注射剂型用于治疗宫颈癌等晚期实体瘤。
根据中奥生物官网,该公司已经搭建了包含4款在研产品的管线,除了ZA001,还包括多肽偶联核素抗肿瘤药物、宫颈癌治疗型疫苗、黑色素瘤治疗型疫苗。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石药集团SYH2059片获美国临床试验批准
2月10日,石药集团宣布,本集团开发的化药1类新药SYH2059片已获得美国FDA批准,可以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此前,该产品已于2025年1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可以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
该产品由本集团小分子药物创新设计平台研发,是一款全新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活性与高选择性的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4B(PDE4B)抑制剂。本次获批的临床适应症为间质性肺疾病。临床前研究表明,该产品对PDE4B靶点的选择性和活性均显著优于同靶点药物,在疾病动物模型上的药效亦明显优于现有药物,且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安全性。
目前市场上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药物为数不多,且患者治疗获益有限,该产品有望成为该疾病的有效治疗药物,具有较大临床开发价值。
(信息来源:石药集团)
 
 


新药上市
国内上市
国内首个!科伦博泰西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
2月7日,NMPA官网显示,科伦博泰的生物类似药EGFR单抗西妥昔单抗N01注射液(A140)的上市申请已获得批准。根据科伦博泰此前的新闻稿披露,该药的拟定适应症为:本品用于治疗RAS基因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与奥沙利铂(FOLFOX)或伊立替康(FOLFIRI)方案联合用于一线治疗;与FOLFIRI联合用于经含FOLFIRI治疗失败后的患者;本品用于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与铂类和氟尿嘧啶化疗联合用于一线治疗复发和/或转移性疾病;与放疗联合用于治疗局部晚期疾病。
A140是一种重组EGFR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可以抑制EGFR表达的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存活。A140注射液是国内首家以原研西妥昔单抗为参照药,按照国家《西妥昔单抗注射液生物类似药临床试验设计指导原则(试行)》研发和申报生产的产品,与参照药西妥昔单抗(商品名:爱必妥)有一致的氨基酸序列和相同的作用机制,拟申报的适应症与爱必妥一致。一旦该申请获得批准,可极大改善产品的可及性需求。
A140上市注册申请主要基于一系列研究资料,包括药学比对研究、非临床比对研究、临床比对研究。A140在临床安全有效性III期比对研究是一项比较A140和原研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方案(mFOLFOX6方案)一线治疗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免疫原性的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葛兰素史克IL-5单抗COPD新适应症在中国申报上市
2月11日,据CDE显示,葛兰素史克(GSK)的美泊利珠单抗注射液的上市申请获受理,受理号为JXSS2500005和JXSS2500006。据推测,本次美泊利珠单抗申报上市的适应症可能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针对该适应症,美泊利珠单抗尚未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批准。
美泊利珠单抗(Mepolizumab)于2015年11月获FDA批准上市,是一种抗IL-5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阻断IL-5与嗜酸粒细胞表面上IL-5受体α链的相互作用,进而阻断IL-5对嗜酸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的作用。白介素5(IL-5)主要由Th2细胞分泌,在嗜酸粒细胞的分化、成熟、黏附、浸润和凋亡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IL-5与嗜酸粒细胞上的IL-5受体α亚基结合,使其βγ亚基的异二聚化,进而促进主导分化、存活、脱粒、黏附和募集等生物学过程的关键基因的表达,由此加剧嗜酸粒细胞气道炎症。
目前,美泊利珠单抗已在中国和美国获批多项适应症。其中,在中国获批的适应症包括成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成人和12岁及以上青少年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成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该适应症刚于今年1月获批)在美国获批的适应症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哮喘、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肉芽肿伴多血管炎(EGPA)、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和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病。
说回COPD,该病是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全球超过3亿人受其影响。COPD患者体内存在慢性炎症,这会导致持续的呼吸困难和排痰性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大约40%的COPD患者体内存在2型炎症,其特征是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升高,患者的病情会因此恶化。目前,COPD患者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方案包括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但许多患者的病情仍会继续恶化。2024年在欧盟获批的度普利尤单抗是COPD领域目前唯一一款生物靶向制剂。
在COPD治疗研究方面,GSK于2024年9月曾公布了美泊利珠单抗治疗COPD的III期MATINEE研究积极结果。该研究是一项为期52-104周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n=806),评估了美泊利珠单抗(100mg,每4周1次,皮下注射)对比安慰剂作为疾病频繁恶化且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升高的中度至重度COPD患者在维持治疗之外的附加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的主要终点为中度至重度COPD的年恶化率。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04周后,美泊利珠单抗组患者的年恶化率低于安慰剂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此外,美泊利珠单抗的初步安全性结果与既往研究一致。
2024年12月,GSK宣布美国FDA接受美泊利珠单抗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用于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辅助维持治疗。此次提交的申请便是基于MATINEE研究的数据。若是成功获批,该药可能成为首个获批用于COPD患者每月给药的生物制剂。
值得注意的是,美泊利珠单抗是全球首款获批的IL-5靶向单抗,也是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IL-5靶向单抗。在国内市场,其有多个潜在竞争者,包括三生国健的SSGJ-610、恒瑞医药的SHR-1703,这两款药物均已进入III期临床阶段,此外,正大天晴和百奥泰还在积极开发美泊利珠单抗生物类似物。
至于在COPD适应症研究方面,国内企业康诺亚的IL-4Ra单抗司普奇拜单抗进入到临床试验中晚期阶段(II/III期),其他竞争对手还处于早期阶段。CPOD赛道未来发展如何,值得期待。
(信息来源:药时空)
 
皮下注射!强生双抗新药在中国获批上市
2月11日),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宣布塔奎妥单抗注射液(talquetamab)已经获得NMPA上市批准。此次获批的适应症为:单药适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三线治疗(包括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一种免疫调节剂和一种抗CD38抗体)的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成人患者。
单抗是一款皮下注射的“first-in-class”GPRC5D×CD3双抗双特异性抗体,已经在美国和欧洲获批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血癌,患者5年相对生存率为59.8%。虽然一些被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的人最初没有症状,但大多数患者被诊断出的症状可能包括骨折或疼痛、红细胞计数低、疲倦、高钙水平和肾脏问题或感染。
单抗(talquetamab)作为一款双特异性抗体,它可结合T细胞表面表达的CD3受体和GPRC5D。GPRC5D是一种新型多发性骨髓瘤靶标,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和非恶性浆细胞以及一些健康组织如皮肤和舌上皮细胞表面高度表达。靶向GPRC5D已被证明可提供深度应答,并且与许多其他靶点不同,其表达仅限于免疫细胞,这为靶向这种异质性疾病提供了新方法。早前,talquetamab曾获美国FDA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孤儿药资格,并在之后获得加速批准。
2023年8月,FDA加速批准talquetamab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4种以上前期疗法(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和抗CD38抗体)的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的治疗。同月,强生宣布欧盟委员会有条件批准talquetamab用于治疗复发和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这些患者先前接受过至少3种治疗,包括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和抗CD38抗体,并且在最后一种治疗中显示出疾病进展。
在中国,talquetamab的新药上市申请于2024年初获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随后被纳入优先审评,适应症为:单药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三种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此前,该新药同样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查询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一项talquetamab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正在开展,已完成患者招募。试验方案显示,talquetamab为每周一次或每双周一次皮下注射。
此次talquetamab在中国获批上市,有望为更多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东阳光丙肝新药萘坦司韦获批上市
近日,NMPA批准东阳光药业申报的1类创新药磷酸萘坦司韦胶囊(曾用名:安泰他韦,商品名:东卫卓),该药适用于与艾考磷布韦片(曾用名:英强布韦)联用,治疗初治或干扰素经治的基因1、2、3、6型成人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可合并或不合并代偿性肝硬化。
萘坦司韦是一款丙肝病毒(HCV)NS5A抑制剂。此前,东阳光已成功开发出一款同靶点药物依米他韦,该药物于2020年获批上市,与索磷布韦片联合用于治疗成人基因1型非肝硬化慢性丙型肝炎。
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东阳光在2021年6月启动了一项萘坦司韦联合NS5B抑制剂艾考磷布韦(即安泰他韦联合英强布韦)治疗成人慢性丙肝的II/III期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CTR20211194),并已于2023年5月完成。该研究共招募了514例患者,以治疗结束后12周时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的受试者百分比(SVR12)为衡量指标。
此前多项研究显示,该联合方案整体疗效与目前市面上的抗病毒方案相当,尤其在基因2型患者中效果更加优异,疗效不受基线病毒载量、肝硬化状态(无肝硬化或代偿期肝硬化)、基线相关氨基酸突变等的影响,药物相互作用少,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每天仅需口服一次。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全球首个!百奥泰司库奇尤单抗生物类似药申报上市
2月7日,百奥泰宣布于近日收到CDE核准签发的关于BAT2306(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药品上市许可申请的《受理通知书》。这是首款申报上市的司库奇尤单抗生物类似药。
BAT2306是百奥泰根据中国NMPA、美国FDA、欧盟EMA生物类似药相关指导原则开发的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
原研司库奇尤单抗是诺华开发的一种全人源IgG1单克隆抗体,能够选择性结合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A(IL-17A)并抑制其与IL-17受体的相互作用。2014年12月,司库奇尤单抗(商品名:Cosentyx)首次获批上市,用于治疗银屑病关节炎。2019年3月,司库奇尤单抗在国内获批上市,商品名为可善挺。
截至目前,司库奇尤单抗已覆盖银屑病关节炎、斑块状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脓疱型银屑病、非放射学中轴型脊柱关节炎、幼年银屑病关节炎、附着点炎相关关节炎和化脓性汗腺炎等8类免疫性疾病,其年销售额也一路攀升,2024年收入达到61.41亿美元。
根据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全球共6款临床在研司库奇尤单抗生物类似药,其中4款已进入后期开发阶段,包括BAT2306、CMAB015(迈博太科)、SYS6012(石药集团)和CT-P55(Celltrion)。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全球上市
EMBLAVEO美国获批治疗18岁及以上复杂性腹腔内感染(cIAI)
2月7日,艾伯维(AbbVie)公司宣布,美国FDA已批准该公司与辉瑞(Pfizer)联合开发的Emblaveo(aztreonam和avibactam)上市,与甲硝唑联合使用,治疗18岁及以上复杂性腹腔内感染(cIAI)患者,包括由多种耐药性革兰氏阴性菌导致的感染。这些患者缺乏其它替代治疗方案。
Emblaveo是FDA批准的首个固定剂量、静脉注射的单环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合抗生素。
Emblaveo的批准得到了此前aztreonam在治疗cIAI方面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结果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3期临床试验REVISIT的临床试验结果支持,该研究评估了Emblaveo在治疗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时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Emblaveo对cIAI患者的治愈率为76.4%,而使用活性对照药物治疗患者的治愈率为74.0%。
Emblaveo(aztreonam-avibactam)氨曲南/阿维巴坦是由一种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aztreonam,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avibactam构成的组合抗生素。Avibactam能够保护aztreonam免受丝氨酸β-内酰胺酶的水解,并恢复其对同时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MBLs)和丝氨酸β-内酰胺酶的细菌的活性。MBLs是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类酶,这些细菌可能因此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且其发生率正在全球范围内上升。
Emblaveo由辉瑞与艾伯维联合开发。辉瑞拥有在美国和加拿大以外地区商业化该疗法的全球权利,而艾伯维则拥有Emblaveo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权利。
由于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AMR)水平较高,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是医疗专业人员最难控制的感染之一。AMR被视为一项紧迫的全球公共卫生威胁,仅在2021年,全球估计就有114万例死亡归因于AMR。如果AMR问题得不到解决,轻微感染和常规手术程序可能会变得危及生命甚至致命。
(信息来源:百配健康)
 
BEYONTTRA(Acoramidis)欧盟获批治疗患有心肌病的转甲状腺素蛋白介导的淀粉样变性(ATTR-CM)
2月11日,BridgeBio Pharma,Inc.宣布,欧盟委员会已批准acoramidis在欧盟(EU)上市,商品名为BEYONTTRA,用于治疗患有心肌病(ATTR-CM)的成年患者的野生型或变异型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
欧盟的批准是基于对acoramidis进行的关键性ATTRibute-CM第三阶段研究的结果,该研究显示acoramidis对心血管结局有明显益处。ATTRibute-CM评估了acoramidis对632名有症状的ATTR-CM患者(与野生型或变异型TTR相关)的疗效和安全性,这些患者按2:1的比例随机接受acoramidis或安慰剂治疗30个月。该研究在第30个月达到了其主要临床终点,显著减少了心血管相关住院率,提高了生存率,并为有需要的患者保留了功能能力和生活质量。
BEYONTTRA(Acoramidis)是一种口服的近完全(≥90%)转甲状腺素蛋白(TTR)稳定剂,用于治疗患有心肌病(ATTR-CM)的成年患者的野生型或变异型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BEYONTTRA通常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轻微的,包括腹泻和腹痛,这些副作用无需停药即可缓解。
获得欧盟批准后,拜耳将于2025年上半年推出acoramidis。Acoramidis于2024年11月获得美国FDA批准,商品名为Attruby,标签上注明TTR几乎完全稳定。Acoramidis目前正在接受日本药品医疗器械综合机构和巴西卫生监管局的审批。
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脏淀粉样变性(Transthyretin cardiac amyloidosis,ATTR-CM)是一种进行性致命疾病,表现为浸润性限制性心肌病,导致心力衰竭。
(信息来源:百配健康)
 
SpringWorks从辉瑞引进的口服创新MEK抑制剂获FDA批准上市
2月11日,SpringWorks Therapeutics宣布,美国FDA已批准其MEK抑制剂Gomekli(mirdametinib)上市,用于治疗患有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且有症状的丛状神经纤维瘤(PN)且无法完全切除的2岁及以上成人和儿童患者。新闻稿指出,这是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批用于治疗成人和儿童NF1-PN的药物。该产品是SpringWorks从辉瑞(PFE.US)引进的。
本次获批是基于Ⅱb期ReNeu试验的结果,该试验招募了114名年龄≥2岁的NF1-PN患者(58名成人和56名儿科患者)。数据显示,Gomekli达到了客观缓解率(ORR)的主要终点,成人患者的ORR为41%(24/58),儿童患者的ORR为52%(29/56)。接受治疗的患者肿瘤体积显著缩小且持久;目标PN体积的最佳百分比变化中位数在成人患者中为-41%,在儿童患者中为-42%。
在成人患者和儿童患者中,分别有88%、90%的患者缓解持续时间至少达到了12个月;此外,还分别有50%、48%的患者缓解持续时间至少达到了24个月。根据多个患者报告结果工具的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和生活质量也从基线开始出现并持续显著改善。
(信息来源:智通财经)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2月12日快讯
猪苓价格:亳州市场猪苓价格稳定,货源走销一般。目前统货价格在110-115元,大统货120-125元。
香附价格:亳州市场香附市场货源充足,产地产新基本结束,现广东光香附多要价在9元左右。
怀牛膝价格:亳州市场牛膝货源充足,走销不快,现0.4-0.6货价格在25元/公斤左右,0.6-0.8货27元/公斤左右,统货净条18元/公斤左右。
川黄柏价格:市场黄柏有商咨询购销,市面来货量不大,行情暂稳,现市场川黄柏带皮统货售价38-40元上下/千克,双黄皮个要价70-80元不等,去皮丝质量厚度不一要价在85-110元不等。
太子参价格:市场太子参货源充足,行情平稳,现市场安徽统货要价35元左右,贵州小统货要价33-35元,中统售价在38-40元左右,选货大小不一售价70-110元不等。
五味子价格:市场五味子购销一般,货量暂时充足,行情暂稳,现五味子统货售价45-48元左右,选货要价50-55元不等。
连翘价格:市场连翘走动一般,行情小幅波动,货源零散购货,现市场连翘生晒一般统货价在60元左右,青水煮货65元上下/千克,优质选货售价70-75元左右,黄统售价65元。
山楂价格:市场山楂有商小批量购销,行情暂稳,市场山楂价格机器统片7-8元左右,手工统片12元左右,茶用无籽统片21-22元左右。
酸枣仁价格:市场酸枣仁货源小批量走动,行情暂稳,目前市场酸枣仁河北统货价在450-480元左右/千克,98货选货500-550元不等/千克。
南五味子价格:市场南五味子货源购销一般,货源零散走动,行情疲软,目前市场南五味子一般统货售价在45元左右/千克。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安国市场2月13日快讯
猪苓,现市场猪苓统货售价在110-120元之间不等,大统货价在125元上下。
白蔹,现市场白蔹药厂货报价在40-45元之间,好片报价在50元上下。
辛夷花,现市场辛夷小花报价在85元;大花报价在92元,选货价格在120元。
徐长卿,现市场徐长卿一般饮片报价在38元上下,选货价格在45元。
白前,现市场白前统货价格在17元上下,切饮片好货价格在22元上下。
白头翁,现市场北朝进口货报价在52元上下,东北野生货价格在65-70元之间,合格货价高。
棕榈子,现市场冷背行棕榈子报价在8-9元之间。
瓜蒌子,现市场瓜蒌子药厂货价格在15-18元之间,饮片货售价在20-22元之间。
独一味,现市场独一味叶多报价在26-30元之间,根部多报价在60元上下。
天南星,现市场天南星大个货报价在32元上下,中个货报价在38元上下。
石韦,目前市场四川产的小叶原统货报价在16元,好货价格在20元以上。
山豆根,现市场山豆根家种货报价在75-80元之间,野生货价在150-160元之间。
(信息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联系我们

首页
协会动态
通知公告
培训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