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20250227

2025-04-30 21:44:37 bppa_admin 5
图片关键词竞争监测
投资动向
康方生物就癌症新药依沃西与辉瑞达成临床研究合作
2月24日,康方生物宣布,依沃西国际市场开发合作伙伴Summit Therapeutics已与辉瑞(Pfizer)达成临床试验合作,共同推进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抗依沃西与辉瑞多款抗体偶联药物(ADCs)在多种实体瘤中的联合治疗应用。根据新闻稿,此次合作的目标是深入挖掘依沃西联合辉瑞多款vedotin系列ADCs药物联合疗法在多种实体瘤中的协调潜力,加速推进可能重塑治疗格局的创新联合疗法。
根据协议条款,辉瑞将全面负责本次合作的系列临床试验的开展,Summit将提供依沃西用于该系列临床试验;双方共同监督临床研究的进行;同时,双方将各自保留其产品的相关权利。目前依沃西在全球开展临床试验药物均由康方生物生产供应。
Summit联合首席执行官Bob Duggan与Maky Zanganeh博士表示:“我们坚信,快速开发超越现有疗法的新机制疗法,将为当今面临癌症巨大挑战的患者和医生带来最深远的影响。我们正在加速依沃西这一潜在革命性的创新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他实体瘤领域的临床开发,此次合作将使我们能够加速和扩大我们极具前景的后期开发计划,进一步探索依沃西与辉瑞一系列最具创新性的抗体偶联药物(ADCs)联合治疗方案的潜力。”
辉瑞肿瘤临床开发负责人Megan O’Meara博士表示:“我们非常荣幸与Summit Therapeutics携手,共同探索双方疗法在临床上的协同潜力。此次合作将推动我们的抗体偶联药物(ADCs)与双特异性抗体在科学、差异化联合中的深入研究,旨在破解肿瘤生物学的复杂难题。本次与Summit的合作开启了新一代肿瘤联合疗法的崭新篇章,有望为癌症患者带来突破性的治疗选择。”
依沃西单抗注射液是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特异性肿瘤免疫治疗药物,该药于2024年5月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用于EGFR-TKI治疗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q-NSCLC。该药单药一线治疗PD-L1表达阳性的晚期NSCLC已提交sNDA,并被NMPA纳入优先审评。此外,依沃西正通过单药和联合用药在包括肺癌、头颈鳞癌、胆道癌、胰腺癌、乳腺癌、肝细胞癌、结直肠癌等17个适应症领域开展了26+项的临床试验,近10项为3期临床试验。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英矽智能与和铂医药达成战略合作
英矽智能,一家由生成式人工智能(AI)驱动的临床阶段生物技术公司,与和铂医药,一家专注于免疫性疾病及肿瘤领域创新抗体疗法发现、开发及商业化的全球生物医药公司,2月20日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将利用各自在抗体发现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优势,加速新型治疗性抗体的研发进程。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结合和铂医药行业领先的技术平台、专有数据集以及在抗体开发领域的丰富的经验,与英矽智能在构建一体化AI驱动药物研发平台方面的技术优势,共同推进AI赋能的抗体发现算法和应用开发。此外,双方还将合作开展针对新型特异性抗体的早期药物发现项目,充分发挥英矽智能的AI技术优势与和铂医药的实验室研发能力,旨在为免疫学、肿瘤学和神经科学领域尚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和铂医药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平台、专有的数据集以及深厚的专业知识,已在抗体发现与开发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司专有的Harbour Mice技术平台能够生成经典抗体(H2L2)和仅重链(HCAb)形式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无需额外的人源化步骤或复杂的抗体工程改造。其中,HCAb技术可产生新一代全人源仅重链抗体,其大小约为传统IgG抗体的一半,为下一代抗体疗法的开发带来了显著优势。该技术已经临床验证并赢得了全球合作伙伴的广泛认可。目前,和铂医药已将其技术平台应用于超过250个涵盖不同治疗领域的药物发现项目,确立了自身在生物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
此前,英矽智能已证明了其自主研发的AI平台在临床前小分子药物研发阶段降本增效的卓越能力。自2021年以来,在Pharma.AI平台的赋能下,英矽智能已建立30多个药物研发管线,其中10个项目获得临床试验批件,在AI驱动的药物研发领域树立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标杆。2024年7月,英矽智能首次推出了Generative Biologics,这是一款用于创新蛋白质工程的AI工具,旨在加速下一代大分子药物的开发。下一步,公司计划携手合作伙伴通过真实世界案例研究开展平台的持续改进与升级迭代。本次,英矽智能在大分子领域的合作和研发工作将由宜兴创新中心负责主导。
和铂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劲松博士表示:“我们很高兴与人工智能驱动药物发现领域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英矽智能携手合作,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我们行业领先的技术平台,以及在抗体研发领域的专长相结合。通过整合我们已经验证的Harbour Mice平台与先进的计算方法,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简化抗体发现流程、优化候选药物的筛选,从而更快地将创新疗法带给患者。”
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任峰博士表示:“通过将先进的机器学习模型与生物学专业知识相结合,AI有望在预测抗体结构、识别结合位点以及设计具有更强特异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候选药物方面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其中,高质量的数据集与湿实验验证正是开发这样的专有人工智能工具不可或缺的关键支持,我们很高兴能够与在这两个方面具有丰富储备和卓越实力的和铂医药达成合作。接下来,我们将共同为打造下一代人工智能驱动的抗体平台努力,并致力于合作发现突破性的抗体疗法,以满足关键医疗保健需求。"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Incyte、Genesis:达成战略合作
2月20日,Incyte宣布与AI药物研发先驱Genesis Therapeutics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新型小分子治疗药物。
根据协议,Genesis将获得3000万美元预付款,用于合作开发Incyte选定的两个药物靶点。此外,Genesis还有机会在每个靶点达到特定里程碑时获得2.95亿美元的额外付款。合作初期将聚焦于两个靶点,同时Incyte有权提名一个额外靶点。
Genesis的GEMS(Genesis Exploration of Molecular Space)AI平台整合了先进的AI方法,专注于复杂药物靶点的分子生成和优化。
此前,Genesis曾与基因泰克、礼来、吉利德达成合作,其中与礼来的合作总金额约6.7亿美元。
Genesis成立于2019年,2020年12月完成5200万美元A轮融资,2023年8月完成2亿美元的B轮融资;2024年11月,Genesis完成由英伟达领投的战略融资。此外,Genesis正在与英伟达合作,以加速Genesis的GEMS AI平台的计算效率,该合作将包括优化等变神经网络,处理3D几何数据(如蛋白质和小分子结构)等。
Incyte研发总裁Pablo J.Cagnoni博士表示:“此次合作将加速Incyte管线中重要靶点的小分子药物研发,借助Genesis的GEMS AI平台,我们有望在复杂药物靶点的分子生成和优化方面取得突破。”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资本竞合
抟相医药完成数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
近日,抟相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抟相医药是一家依托于团队丰富的药物开发经验的创新药开发公司,妙用蛋白相分离作用机制,并建立基于相分离进行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平台,加速药物的创新研发和赛道的先发优势。本轮融资由浦东创投集团旗下浦东科技投资天使母基金领投,老股东比邻星创投继续追加投资,黎曼猜想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此轮融资用于推进管线的研发以及加速“液-液相分离”技术平台开发。
抟相医药成立于2022年,是一家兼具传统新药研发和利用全球领先的独特相分离技术的创新药研发企业。公司拥有的两大核心技术平台:CoPIC技术平台和DropScan技术平台。其中CoPIC技术平台是全球唯一以相分离凝聚体为工具,独创模块化药物发现和高通量筛选的技术平台,能够实现细胞内可视化地筛选生物大分子互作调控物。DropScan技术平台是能够实现相分离凝聚体消除和重建,且能构建不同性质的凝聚体相分离状态的技术平台,该技术通过可视化高通量的筛选,可以快速获得明显调控异常聚集或消失的相分离凝聚体的候选化合物,在异常相分离相关的疾病的药物开发领域体现出了绝对优势。上述两个平台的优势在近两年获得了跨国药企的认可,成功完成了实质性商业化合作。同时公司也获得了资本界的高度认可,高效地成功完成本轮融资,本轮资金主要用于公司推进自免及肿瘤管线IND申报和技术平台成果的持续转化。
公司核心团队由国内外产业界和科学界的顶级成员组成,其中科学联合创始人李丕龙博士在生物相分离领域具有超过15年的研究经验,且是全球最早深入分子水平探索液-液相分离机制的科学家之一,也是全球首位通过生化法实现液-液相分离重构的科学家;联合创始人Kevin Liu博士具有超过30年跨国制药企业药物研发和管理经验,且拥有生物科技公司的创业经验。公司团队核心成员平均具有超过15年的创新药开发经验,为抟相医药在国内的成功研发和运营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浦东科技投资天使母基金关注源头创新,此次投资抟相医药既是对“液-液相分离”这一前沿科学领域的积极布局和战略投资,也是加速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在浦东转化,为浦东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动力(5.070,-0.15,-2.87%)。
抟相医药联合创始人Kevin Liu博士表示:“非常感谢本轮投资人的鼎立支持和公司团队的一如既往的携手努力,本轮成功融资也是投资人对抟相医药的研发管线和CoPIC及DropScan技术平台发展潜力和公司运营能力的充分认可,公司未来也会持续利用上述独特的创新药筛选平台,推进解决包含自免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等难成药靶点的开发痛点,致力于成为一家创新药研发和开发相分离技术在新药研发应用的企业。”
比邻星创投管理合伙人李表示:“作为抟相医药的老股东,我们见证了他们过往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也看到了一路走来团队一起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如今取得成果的不易,在当前资本寒冬的大背景下,我们继续坚定看好相分离技术平台未来的应用前景,助力解决难成药靶点和难治性疾病,期待公司未来有更大的发展。”
作为本轮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黎曼猜想董事长李朝幸博士表示:“抟相医药在深刻理解相分离的分子机制的基础上,独创的可视化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在针对难成药靶点的药物开发上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同时目前在推进的管线也与同类竞品体现了非常大的优势,这些都奠定了公司全面对外合作的基础,期待抟相早日成为全球领先的相分离技术驱动的创新药研发企业。”
(信息来源:CHC医疗传媒)
 
EG 427获2700万欧元B轮融资,推进基因疗法研发
近日,精准递送基因疗法研发商EG 427宣布完成2700万欧元的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Andera Partners和Bpifrance联合领投。EG 427专注于开发基于非复制性单纯疱疹病毒1型的载体平台,该平台能够精确、选择性且持久地表达疾病修饰转基因。公司利用这一技术设计针对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的创新疗法。其主要资产EG110A旨在靶向C型感觉神经元,实现神经元的沉默。此次融资将助力EG 427加速研发进程,推动更多潜在疗法进入临床阶段。
(信息来源:DoNews)
 
市场风云
早该重新打量中国创新药了
大家都在为AI欢呼,但中国不只有AI,医药的DeepSeek时刻其实更早出现。
当百济神州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传奇生物CAR-T疗法稳压海外竞品一头,康方生物引发全球PD-1/VEGF双抗热潮,当国产ADC创下全球第一大BD,越来越多中国创新管线走进美国实验室,这些里程碑筑起的,正是生物制药的DeepSeek时刻。
只是,在大众感知中,不同于人工智能所带给世人的兴奋、焦虑、颠覆,以及所带给我们的“国运级机会”,这更多是产业内的事,不够破圈、不够全民瞩目,甚至不及几分钱的阿司匹林热度高。
加上行情的惨淡,让中国创新药被选择性忽视了。
但世界的客观规律是,金子总会发光。眼下,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创新药扶持力度,市场开始重新审视医药的价值,18A、科创板创新药企股价上演暴力美学,一些投资人则拍断大腿,惊呼上车晚了。
当然,可能也并不晚。
AI是由一家公司掀起的巨浪,而属于中国生物制药的DeepSeek时刻,则是一群人,甚至一代人共同创造的。接下来,中国创新药不会再被遮蔽,其带给全球生物科技行业的震撼,绝不亚于DeepSeek之于全球科技行业。
正如《经济学人》几天前发布的文章:不止AI,中国药物也让世界惊叹。
DeepSeek改变了AI的游戏规则,中国生物制药也改变了全球产业的秩序,以惊人的研发效率和成本优势,重新定义着全球药物创新版图。
01、颠覆过往
一家名为Deepseek的中国创业公司,只用了2048块显卡,就训练出了一个能与顶级模型相媲美的Deepseek-V3模型。
Deepseek最引人注目的并不只是它的技术指标,而是其所代表的效率革命,仅依靠少量的硬件配置和几十名年轻的博士生,就打破了美国的AI资源限制,完成了跨越式的技术突破。
更重要的是,Deepseek选择了完全开源的路线,将代码、模型权重和训练日志全部公开。以此为转折点,DeepSeek改变了AI原有的竞争规则,重新定义了大模型的竞争壁垒。
本质上,这是对西方技术霸权的一次优雅解构。难怪Deepseek爆火后,有AI大佬坐不住了,发文呼吁不应该让任何一块美国的芯片出口到中国,以维系AI的“单极世界”。
但是,DeepSeek已经用开源生态和极致性价比,撕开了一个口子。随着DeepSeek的出圈,外资已经开始对整个中国资产进行重估。
Linkedin创始人Reid Hoffman在CNBC说“China is in the game(中国上牌桌了)”,木头姐也在BBG TV上说“we''re looking more closely at China(我们正更加密切关注中国)”,高盛则发布了最新的研报,题目是“China Strategy AI changes the game(中国战略AI改变游戏规则)”。
这就是,颠覆创新的意义。
而当所有人都在关注着这场AI革命的同时,一场相对安静但同样意义重大的转变早已经在生物科技领域上演开来。
以往,创新药几乎都出自欧美,中国药企在海外药企眼中,只是不值一提的跟随者。
而如今,中国创新药也凭实力坐上了牌桌,并让桌上的人重视,甚至紧张了起来。在创新药领域,我们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缩小与美国的差距,甚至在某些细分领域已经实现了超越。
海外开始“抄中国作业”。
在上个月刚结束的JPM大会上,“中国”成为热门话题之一。吉利德首席财务官Andy Dickinson更是对媒体表示:“过去五年里,中国资产的广度、深度和质量发生了重大而根本性的变化…十年前,我们看到中国出现的更多的是仿制药,而不是差异化药物。我们今天看到的则截然不同——更多的是first-in-class、best-in-class药物。”
当海外主流媒体惊呼中国创新药的amazing时候,中国创新药却没有迎来,如AI般群情高涨的时刻,甚至至今仍未彻底走出资本寒冬。
02、三个坐标
就在资本市场将“AI范式转移”挂在嘴边时,中国生物制药已在静默间完成质变。
我们很难为生物制药的DeepSeek时刻,找到某一具体时间点。然而,它确实早已经出现。
严格来说,这也不是一个时刻,而是一场以年为单位的产业突围赛,由以下三个坐标轴共同定义:
首先是研发能力的跃迁。尽管相比海外起步晚、起点低,但是,中国创新药产业一直在改天换地。
Follow海外已经验证的技术和路线,通过改良实现better之外,过去几年,国内已经开始诞生一些引领全球的创新技术。比如PD1/VEGF双抗、EGFR/HER3双抗ADC,都是中国企业率先开辟出细分赛道后,海外企业再跟进。
风水轮流转,以前都是我们抄国外的,现在是国外抄我们的。
这就像DeepSeek挑战Al巨头一样,中国创新药企正在用更低的成本,创造相同甚至更好的创新成果,重塑全球医药创新格局。
我国创新药物研发能力和水平的大幅提升,从另一个数据也能得到验证。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2013年的34位已上升至2023年的第12位。当前,我国研发投入和产出均居世界前列,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位列世界第一,在研新药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位。
当然,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目前我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5.6%,与美国的21.6%相比有较大差距。
其次是商业逻辑的检验。以港股18A企业的可持续业务营收为例(不含不含一次性的首付款收入),2018年只有12亿元,2023年已经超400亿,放量速度相当可观。一些产品获批较早、上市后放量较快、后续投入不高的公司,已经率先盈利;而布局版图更宏大的百济、信达等头部玩家,预计2025年-2027年也会集体进入扭亏转盈周期。
这相当于宣告,从biotech走向biopharma的创新药商业模式,正在中国得到验证。
最后是出海找到新大陆。过去几年,创新药出海持续爆发。从2023年的ADC热潮到2024年的双抗热潮及NEWCO模式的演绎,每一步都在见证着,国产创新药的崛起。
当一个新靶点尤其是可以设立成工程化抗体、工程化细胞的靶点得到验证之后,来中国淘金me better项目,似乎正在成为海外的行业性共识。
比如,过去2年,DLL3单抗证明了DLL3靶点在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价值潜力,然后我们就看到了诺华1亿美元首付款引进传奇生物DLL3 CART,IDEAYA以0.7亿美元首付款引进恒瑞医药DLL3 ADC,罗氏以0.8亿美元首付款引进信达生物DLL3 ADC。
“2024年,每家大型制药公司的研发主管都至少去过中国一次。”这句话写在Stifel Financial投行部门的一份报告中,反映了中国创新资产如今在全球范围内的受欢迎程度。
这背后,是在各方积极参与下,国产创新生态从逐步建立到初步成熟。过去10年间,资本的进入、政策的支持和无数药企的起落浮沉相交织,最终才在今天,为中国创新药企换来了一个接近舞台中央的机会。
换句话说,与DeepSeek的叙事故事不同,中国医药创新更像是一场没有主角的群体觉醒。
03、创新海啸
当热钱在AI的性感故事中狂欢时,中国药企已经用一场“寒武纪式创新”,掀起了技术海啸,重构着全球医药创新格局。
几年前,中国创新药行业以license in为主,如今则以license out为主。根据华泰证券统计的数据,去年国产创新药对外BD在全球BD中的项目数量占比达14%,总金额占比达30%。
这说明,中国已成全球创新药重要玩家,得到了海外认可,甚至让海外药企感受到了牌面的震颤。
核心在于,我们带来了不可逆的范式转移。
创新药研发,唯快不破,而速度正是中国药企的一大优势。中国医药创新的真正杀伤力,在于足够勤勉、卷的同时,利用工程师红利、政策、制造业供应链优势,创造了一套兼容“低成本+高质量”的新范式。
这正在引发链式反应。海外大药企、biotech正在发动钞能力,淘金中国市场,而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创新管线走进美国实验室,来自中国的力量正在倒逼一些事情发生。
来自美国的biotech创始人David Li表示,公司管线中的每一款药物,都有好几个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加拿大投资公司Canaan的一位普通合伙人Nina Kjellson认为,几乎所有的抗体在中国都有至少5个以上的在研项目。
生物技术风投公司Curie.Bio的创始人Alexis Borisy则看到,任何人在生物技术和制药行业所做的任何事情,你可能都能在中国生态系统中找到10到50个版本。
他们甚至发现,这些来自中国的竞争者们,临床进度并不比北美市场慢,“如果按美国的标准尺度,很多甚至领先一年半到两年时间。”
简单来说,创新这件事没有变化,而来自中国的创新力量,给美国biotech和支持他们的风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们除了要一如既往专注“新奇和创新”,为市场带来一些差异化东西的同时,更要关注,已经大幅上升的竞争标准。
因为中国正在迅速崛起,有可能你想做的一个分子,中国企业已经在做了。而这将倒逼他们创新进步,重新审视战略布局。
这还只是开始,中国创新药崛起的进程绝不会止步于此。
04、总结
资本市场可以忽略中国创新药企的发展里程碑,海外药企可以质疑中国临床试验数据的质量,但那些正在使用泽布替尼的加拿大淋巴瘤患者、通过西达基奥仑赛获得新生的美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呋喹替尼延长生存期的美国直肠癌患者,不会忽视这场变革。
在AI的滔天热浪中,一场相对安静但同样意义重大的转变早已经在生物科技领域上演。《关于医保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的流传,也预示了在政策的支持下,这场大戏正在紧锣密鼓地上演,声量也将越来越大。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医药创新与出海:从“封闭”向“开放”转型,还需跨过几道坎?
2025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或将迎来"技术爆发期"与"产业重构期"叠加的历史机遇。
从政策层面来看,近日,商务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正式公布,从四方面提出了二十条措施,其中就涉及医疗、生物医药领域。该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生物医药领域有序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参与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加快省级试点方案、质量监管方案审核,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及时协调解决试点过程中企业遇到的困难问题。研究完善医药领域开放政策,便利创新药加快上市,优化药品带量采购,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产品采购可预期性。
另据国家药监局官网消息,国家药监局副局长黄果在山东实地走访时强调,药监部门将进一步优化审评审批流程,支持将原研药引进境内生产,增强跨国企业在华投资和发展的信心;同时将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引导国内企业、研发机构等加大创新药和高质量仿制药研发,积极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
推动创新药研发成为医药产业的重要命题之一,各地方都在为此发力。例如,上海明确今年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目标是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
“上海市政府将持续坚持完善‘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产业链体系,加大政策供给,出台促进生物经济及高端医疗器械发展行动方案,统筹用好各类资源,支持企业创新策源能力不断提升,力争在新靶点、新机制、新结构等方面取得突破。支持企业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对临床前、临床及上市阶段给予全链条政策支持,提升审评审批质效,推动创新药械入医保、进医院、列目录,完善商保医保衔接机制。”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多近日在上海市工商联生物医药商会第一届一次会员会议暨生物医药发展大会上表示,上海支持企业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鼓励制定跨国经营计划,推动沪产创新药械走向全球。
创新需要政策支持
作为中国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在过去的十年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面对内外部经济增速放缓、资本市场降温等多重挑战,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过去两三年中承受了明显的压力。
德勤数据披露,无论是对上市公司(IPO)还是非上市公司,目前生命科学与健康医疗(LSHC)行业均处于融资的严冬期。自2022年起,该行业的非IPO融资项目数量和融资规模均急速下滑,这一趋势一直延续至2024年的第二季度。此外,中国LSHC公司近期的IPO市场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在中国证券交易所上市和在海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即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数量及所筹集的资金规模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
然而,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随着全球通货膨胀缓解的信号出现以及预计从2024年开始的降息周期,加之中国政府坚定地加大经济刺激以助力经济复苏,业内专家普遍预期,中国经济将迎来一定程度的复苏,而生物医药与生物科技行业亦将借此东风,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生物医药的复苏离不开本土创新药企的助力。在过去十年中,伴随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稳步发展,本土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实力显著增强。据2024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消息,目前我国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有37个创新药、51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在上述会议上提到,这体现了中国医药产业的实力。
在JPM大会上,前FDA局长Scott特别提到,2024年美国FDA批准的新药中,有50%的INB分子来自中国。
此外,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及FDA官网数据,2024年FDA共批准了50款新药,其中包括34款新分子实体和16款生物制品。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采购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这表明中国医药创新能力不仅未落后,反而在持续提升。
宋瑞霖进一步指出,当全球开始倚重中国的创新分子以开发新药之际,药企不应仅仅满足于在价格上成为“洼地”。另外,假若我国本土制药企业仅仅满足于在价值链上的“低端”定位,即便在当前大好的市场环境中,审视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尽管市场有所扩大,但与国家GDP的增长速度相较,仍显得发展滞后。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真正以创新为指导的国家政策。”宋瑞霖说,春节期间DeepSeek的出现带动了IT产业和信息产业股票的上涨,然而,我国医药产业股价却未受影响,对市场及政策变化毫无反应。这足以表明,医药产业亟需确保政策激励能够切实发挥其鼓舞作用。
不过,眼下,中国已经进入创新药领域的第二梯队,每年申报和批准的新药数量均位居第二梯队,这标志着中国在创新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尽管在数量上中国创新药与领先者相差不大,但在质量上,特别是在原创研究、新靶点发现以及新技术应用方面,尤其是与美国、欧洲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解决关键性问题
为了推动本土创新药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政策层面来看,在既有的激励和扶持政策基础上,中国政府2024年开始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提出了“全链条支持创新”的新主张。相关措施主要包括:资金扶持、人才培养、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数据资源共享,以及推动政府审批流程的高效化等。为确保这些战略的有效实施,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具体的执行措施,以便落实中央政策。
提到政策倾斜时,宋瑞霖指出,医药产业要从相对封闭的市场转型为更加开放的市场,关键在于解决医疗机构进药范围与药监局批准创新药之间的匹配问题。“在创新药落地层面,当前医院的匹配率情况并不乐观。目前存在一系列的总额预付、DRG、RIP等各种对创新药进入的限制。”
如何实现真正的松绑?宋瑞霖认为,关键在于向非医保药品开放医院市场,以此减轻医保负担。只有建立了自费药市场才可能有商业医疗保险的空间。
除了解决支付端的问题,企业本身也需要寻求出路,而创新与出海则成为重要方向。“只有出海才能扩大市场份额。出海过程中我们发现监管水平也必须落到实质性的地方。缺乏国际认可的监管体系,是制约真正国际化产业诞生的关键因素。”宋瑞霖说。
近几年,创新药出海成为各大药企的重要战略。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从2022年至2024年,国产新药License out交易共计215起,交易金额达到1131亿元人民币,同时还有103起交易的具体金额未公开。从细分市场来看,在近20年内,抗体药物和GLP-1类药物备受买方的青睐。
然而,并非所有药企都具备国际化的实力,若其产品在国内市场更具潜力,则应确保其在本土稳步发展。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飘扬近日就公开表示,如果国产创新药连本土市场都无法稳固,就急于国际化,这显然是不稳妥的。若根基未稳便急于向外扩张,国内市场尚待深耕却梦想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这无疑是一个亟需深思熟虑的课题。
企业并非完全依赖资本市场,首要任务是确保基本的生存和发展,不能毫无准备地投身国际化,这样面对的风险实在太大。
例如,尽管美国市场对于新药具有高价值,但临床试验在美国面临的风险和成本极高。一个新药从实验室发现到市场平均耗资3.5亿至8亿美元,且III期临床研究平均需要50-60个独立试验和至少5000个病例。此外,FDA审批标准严格,要求进行至少2个设计科学和对照合理的人体临床试验,且近年来审批部门对新药临床使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试用的次数及病例越来越多。
基于此,孙飘扬指出,为了推进国际化进程,本土创新药企必须综合考虑自身条件,深入思考四方面的问题:首先,资金问题至关重要;其次,需要评估自身能力范围;第三,必须考虑未来的回报预期;最后,关注产品本身的质量。
打造全球化市场体系
随着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在研管线不断增加,对外许可交易激增,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广阔舞台上正蓬勃成长,并有望借此东风,加速冲刺全球市场,跻身全球领导者的行列。
目前,在国际化布局策略选择上,本土药企主要采取两大策略:一是引进海外精英团队,尤其是来自美国的顶尖人才;二是携手海外杰出企业,引进其先进技术。谈及出海国际化策略,复星医药非执行董事陈启宇认为,本土创新药企需要进一步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效能,可以研发出更多的创新药物。既要聚焦中国市场,也要同等重视中国与海外市场的潜力。
“提及创新,上月与医疗领域的投资者对话时,对方表现出对本土创新企业未来发展的忧虑,特别是对在当前政策环境下上市的可能性感到不确定。我向他保证,我们有理由相信政府对产业发展的逻辑判断,并会逐步认识到并调整相关政策。”陈启宇表示。最近一系列新的支持政策文件的发布,如《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上海市提升生物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行动方案(2024—2027年)》,预示着医药产业政策的转变即将到来。
“我们不应对中国本土市场失去信心,而应持续投入,要想成功,必须依靠真正的实力。”陈启宇称,DeepSeek的出现也表明,尽管有人认为中国的大模型行业会被美国主导,但中国仍有能力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
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和深入参与,本土企业以敏捷的反应、高效的运作和坚定的决心脱颖而出。因此,在众多领域中,竞争变得异常激烈。竞争的加剧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同质化的产品,这不仅导致价格下滑,也让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时犹豫不决。
“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坚信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拥有巨大的本土市场潜力。一方面,我们需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另一方面,激发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在于打造高质量的产品。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市场规模,优质的创新产品势必引发现象级的热销。那些在中国市场经受住考验并成为现象级爆款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将展现出更加强劲的竞争力。”陈启宇说。
实际上,目前众多跨国企业正积极地收购初创公司,这些初创公司的产品不仅涵盖从临床前阶段到临床试验的一、二、三阶段,还包括整个公司及其技术平台。本土药企也需要寻找一条发展路径,除了将产品销售给这些企业,还应探索是否有可能在中国培养出具备全球营销和商业化能力的公司。
“这也正是复星医药近年来所追求的目标——打造一个以创新药为核心的全球商业化体系。尽管这条道路充满挑战,但我们正积极探索。”陈启宇介绍,在美国,公司正致力于围绕PD-1创新药建立营销团队。在中东,复星医药子公司复宏汉霖与沙特知名企业SVAX在沙特阿拉伯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共同提升国产生物药在中东北非土耳其地区的可及性。公司还计划将业务扩展至东南亚、南美及欧洲市场,协助多家跨国公司推广创新药物。随着商业体系的不断完善,也有能力帮助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共同拓展国际市场。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450亿市场混战开启,谁会是降脂界“司美格鲁肽”?
以GLP-1类药物为核心的降糖减重市场鏖战正酣之时,同为“三高”的降脂类药物也随着诸多创新疗法、靶点进入“收成期”,逐渐拉开混战序幕。
从市场来看,2023年全球降脂药规模已超330亿美元,预计2033年将可达到450亿美元以上。而我国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趋于年轻化,18岁以上患病率已增长至40.4%,2023年降脂药市场销售额突破250亿元,且持续增长态势明显。
除了他汀类、贝特类等传统的降脂药物,PCSK9抑制剂近两年陆续迎来信达、君实、康方、恒瑞等国产新药扎堆入局,开始正面对抗拥有先发优势的安进、赛诺菲、诺华。
作为大热创新靶点的LP(a)类靶向降脂药物,则随着10余款在研药物陆续进入临床阶段,展现出蓄力待发之势。
但在LP(a)靶向药冲线之前,全球首个高胆固醇体内基因编辑新药却率先发出了关键临床节点信号。
2月18日,来自锐正基因,用于治疗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ART002注射液最新临床数据显示,只需一次用药,即可达到药效饱和,并安全有效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百亿市场蛋糕诱惑之下,PCSK9抑制剂、LP(a)靶向药、基因编辑疗法......谁能抢先成为降脂界的“司美格鲁肽”?
01、基因编辑疗法“长路漫漫”?
PCSK9抑制剂是目前降脂创新药最为活跃研发方向之一,锐正基因自主研发的ART002注射液靶向的也是PCSK9蛋白,但却是通过调控PCSK9基因,实现“一劳永逸”的降胆固醇水平。
公开资料显示,ART002注射液是一款以LNP(脂质纳米粒)为载体的体内基因编辑新药,旨在通过单次用药,精准编辑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调控基因PCSK9,以实现持久降低LDL-C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目标。
基于该目标,锐正基因于2024年中启动了多中心、开放、单臂、探索性临床研究(IIT人体临床研究),且入组的受试者中,三分之二的LDL-C基线水平远高于目前已有的siRNA药物英克司兰和PCSK9抗体的临床受试者,意味着治疗难度更高。
但最终ART002在人体内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所有剂量组均无DLT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具体数据表现为:
受试者在用药后的第2-4周血浆PCSK9蛋白敲降均达到峰值,中、高剂量组的受试者血浆PCSK9蛋白敲降平均值接近90%,最高可达93%。
用药12-24周后,绝大部分患者的LDL-C水平降幅达到50%以上,最高降幅接近70%,达到全球同类产品最佳疗效。
基于此,ART002注射液成为全球首个在人体内达到饱和药效的靶向PCSK9体内基因编辑产品,且具备一次性治疗即可实现长效的潜力。
但由于前人折戟案例在前,即便有着亮眼的数据,市场关于体内基因编辑疗法的顾虑依旧存在。
新康界了解到,在ART002注射液之前,有一家同样专注于基因编辑疗法的Verve Therapeutics公司也曾开展过针对高胆固醇基因编辑疗法的VERVE-101药物研究,且在2022年中就在新西兰完成了首例患者给药,由此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2023年11月,该公司曾在美国心脏协会(AHA)会议上高调宣称,参与该研究最早的三名受试者中,注射一次VERVE-101试验性药物,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降低高达55%。
但在2024年4月,因一名患者经历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上述研究已被迫宣布暂停患者的招募。
因在DNA上直接进行基因编辑的技术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且仍有待耐受性、遗传性等长期评估,不少观点认为,目前体内基因编辑是一项有着高风险和长期影响不确定的疗法。
据悉,美国FDA要求相关企业必须对涉及基因编辑疗法试验的参与者进行14年的跟踪,提供严格的人体数据。
这也意味着,真正上市前,体内基因编辑疗法未来实际仍有不少的路要走。
02、PCSK9抑制剂争夺赛开启
尽管目前传统的他汀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贝特类药物仍占据着市场大头,但效果更明显,高胆固醇血脂患者更优选择的PCSK9抑制剂,近几年展现出快速增长态势,被视为心血管领域来势汹汹的明星靶点之一。
截至2025年1月,全球获批的PCSK9抑制剂已有为七款,且过半来自中国。
包括安进的依洛尤单抗、赛诺菲/再生元的阿利西尤单抗、诺华的英克司兰纳、信达生物的托莱西单抗、康方生物的伊努西单抗、君实生物的昂戈瑞西单抗、恒瑞医药的瑞卡西单抗。
其中较早上市的前三款,均展现出较高的销售增速。
如2016年前后上市的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2023全球销售额及同比增速分别为16.4亿美元及26.2%、10.9亿美元及26.4%。
英克司兰钠注射液是全球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靶向PCSK9的超长效siRNA降脂制剂,优势在于患者在首针后三个月注射加强针,此后每年仅需注射两次即可,无论是依从性还是长期有效性都有明显优势。2023年该药全球销售额已达3.6亿美元,同比增幅更是高达217%。
2024年上半年,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英克司兰钠注射液三款PCSK9抑制剂的总销售额已增至19.8亿美元。
2023年8月上市的信达生物的托莱西单抗是首个国产PCSK9抑制剂,康方生物、君实生物、恒瑞医药的三款同类产品均在近半年时间里扎堆上市,其中恒瑞的瑞卡西单抗亦有着超长效的效果,可实现450mg剂量三个月给药一次。
目前,上述7款药中,除近半年获批上市的三款国产产品外,其余四款均已进入我国医保目录,在快速放量的情况下,于国内市场展开角逐。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心血管用药规模为147亿元,其中PCSK9抑制剂销售额约为15.25亿元,占比约为10.4%,是他汀类药物外市场份额最高的品类。
PCSK9抑制剂广阔的市场空间仍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追兵,且不乏口服、多肽、小核酸等药物形式。
目前国内还有齐鲁制药、石药集团、大睿生物等七家药企有同类靶点在研管线,但多数仍处于临床I期,悦康药业的YKYY015则是国内首款在美国批准临床的PCSK9 siRNA药物。
03、LP(a)靶向药蓄势冲线
降脂领域巨大的患者群体及临床需求潜力下,ANGPTL3、ApoC3、CETP、Lp(a)等越来越多的创新靶点也不断在研究中涌现。
其中,Lp(a)除了具有LDL-C的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外,还是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被作为近年降脂新药突破的重点研究方向,得到礼来、安进、诺华等众多巨头的加码布局。
不过,作为降脂领域的创新靶点,目前Lp(a)靶点尚未能迎来上市药物,但已有多款在研药物行至临床Ⅲ期,如诺华的Pelacarsen、礼来的Lepodisiran、安进的Olpasiran,均为核酸药物。
其中Pelacarsen为诺华和Ionis联合研发的一款靶向Apo(a)mRNA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最早在2019年中已进入临床Ⅲ期,礼来及安进的管线则是在2024年先后完成Ⅲ期的患者招募。
据开源证券研报统计,截至2024年12月,全球共有10款靶向Lp(a)的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包括5款Ⅲ期、2款Ⅱ期、3款Ⅰ期,其中5款属于siRNA药物,其余属于ASO(反义寡核苷酸)、生物药和化药,以及基因编辑疗法,另外还有至少7款临床前管线。
而上述管线中,不乏石药、信立泰、京新药业、甘宝利生物、舶望制药、翰森制药等国内企业。
石药集团的Lp(a)抑制剂YS2302018是来自AI平台发现的小分子药物,虽仍在临床前阶段,却已获得阿斯利康的青睐,并于2024年10月以1亿美元首付款及19.2亿美元潜在总额的价格,将该药物的全球权益授予后者。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注射剂型,目前也有企业在尝试口服小分子药物,如礼来的莫伐倍林(Muvalaplin),2024年11月刚公布了临床Ⅱ期结果,如若顺利,将会成为全球首个靶向Lp(a)的口服降脂药。
结语:
作为掘金降血脂市场的新机遇,靶向Lp(a)及其他相关靶点的药物研发正在如火如荼推进中,犹如一片蓝海,前景广阔。
如已有多款上市药物的PCSK9抑制剂一般,能够在临床试验中率先冲线的企业无疑将能在这一百亿市场的获得先发优势。而随着新靶点、新技术不断得到验证,越来越多创新药物的也可令市场快速扩容,同时让更多患者群体受益。
(信息来源:新康界)
 
GLP-1研发风云录:MetaBio折戟沉沙,辉瑞缘何错失良机?
1、GLP-1开发先驱MetaBio
1982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内分泌学家约翰·巴克斯特创立了一家公司CalBio,致力于研发一种治疗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Natrecor(于2001年获得FDA批准),CalBio(后更名为Scios)于2003年被强生以24亿美元收购。
与此同时,哈佛医学院的三位同事——杰弗里·弗利尔(Jeffrey Flier)、艾伦·摩西(Alan Moses)和马丁·凯里(Martin Carey),正在探索一个与实验室研究无关的项目,他们对鼻腔输送胰岛素很感兴趣,希望开发一种鼻喷胰岛素,可以在用餐时使用。当时礼来对此项目比较感兴趣,于是进行合作,但几年后就合作结束了,理由是:鼻喷胰岛素动物毒理学中存在安全性问题。
时间来到1987年,巴克斯特在与弗利尔的一次长谈中建议弗利尔创办一家专门研究糖尿病和肥胖症的公司,一个月内弗利尔制定了一份可行的计划,并成立了新公司MetaBio,MetaBio将隶属于CalBio,弗利尔招募了两位哈佛医学院的同事,罗布·卡恩和布鲁斯·施皮格尔曼来共同实施这项工作。1987年5月,弗利尔参加美国临床研究学会年会,听到了哈佛内分泌学家哈贝纳(Joel Habener)的演讲,哈贝纳报告了GLP-1的发现,为这一发现申请了专利,但当时并未授权给任何公司。一个月后,MetaBio获得了GLP-1用于糖尿病疗法的全球独家许可。
CalBio领导层迅速决定寻找一家大型制药公司投资合作,以提供所需的资金和药物开发的专业知识。CalBio领导层制定了计划书,巴克斯特将其提交给辉瑞公司,几周后,收到了辉瑞的积极回应:其同意投资,将在五年内提供3000万美元,与此同时辉瑞将获得该项目的独家权利,并将牵头开展临床开发工作。正式合作法律文件于1988年7月签署,MetaBio/辉瑞合作研发正式启动。
对于当时的MetaBio来说,在GLP-1专利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拥有优秀的科研人员、充足的资金以及与制药巨头的联盟,MetaBio似乎发展为第二个基因泰克指日可待。
2、辉瑞退出GLP-1合作开发
MetaBio/辉瑞联盟由一个联合研究委员会监督,辉瑞任命全球研发高级副总裁和中央研究院研发运营总监负责该项目,辉瑞参与者的资历表明了他们兴趣的强烈程度。MetaBio/辉瑞合作伊始,MetaBio专注于寻找胰岛素类似物、增强胰岛素作用的分子、脂肪细胞分泌因子以及影响新陈代谢的肠道因素,最快启动的项目是肠道因素影响代谢的项目。
MetaBio团队很快开始人体数据研究,结果发现给患有和不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注射GLP-1后,胰岛素分泌均有所增加。对于2型糖尿病的患者,GLP-1可以在几天内降低血糖水平,还发现GLP-1可以减缓胃排空并减少饥饿感。但MetaBio团队又发现GLP-1的半衰期只有几分钟,于是MetaBio开始寻找降解GLP-1的蛋白酶,想通过抑制蛋白酶来延长GLP-1的半衰期,同时设计了另一种方法:设计一种抗蛋白酶的GLP-1类似物。
尽管GLP-1人体数据是正面的,但是辉瑞高级领导层得出结论,除了胰岛素之外,不会有其他糖尿病注射疗法。他们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从未得到解释(当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辉瑞表示,将确定开发除注射以外的GLP-1给药途径,例如经鼻或经皮。鉴于GLP-1的半衰期只有几分钟,不太可能实现。当时MetaBio团队和创始人强烈反对辉瑞的观点。大约在1991年,辉瑞通知MetaBio/CalBio,将在协议允许的情况下,在合作4年后终止合作(也就是1992年),而不是起初协议签署的5年合作期限。
随着辉瑞的退出,MetaBio创始人敦促CalBio领导层寻求其他外部资金来继续这项有前途的工作,或者进行内部资助,但这并没有实现。CalBio的主要关注点和大部分资金是推进Natrecor的开发。随后CalBio收购了MetaBio创始人的股份(MetaBio放弃了GLP-1的专利权,后被诺和诺德获得),MetaBio的创始人转而继续学术研究,专注于GLP-1的研究,这家小型初创公司也正式落幕。
据时任CalBio首席执行官Rich Casey的回忆。首先,他以及他的股东当时最大的关注点是Natrecor,在没有辉瑞支持的情况下,他们认为尽管GLP-1项目取得了初步成功,但没有足够的资金来继续该项目。当时向像Lilly和Novo寻求支持,他们并没有兴趣。他推测辉瑞的决定导致其他人保持警惕,反映了一种“从众心理”。
3、诺和诺德“逆袭”为关键参与者
诺和诺德参与开发GLP-1也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有许多挫折。诺和诺德最初1992年开始研究GLP-1,但是当时辉瑞的退出也对诺和诺德产生过影响,怀疑GLP-1项目的可行性,直到几年后,更多的学术实验室发表了关于GLP-1对人类有益的论文,包括诺和诺德在内的制药企业才坚定了看法。
之后诺和诺德获得了哈贝纳的GLP-1专利权(MetaBio在1992年放弃归还给哈贝纳)。诺和诺德尝试设计构建蛋白酶抗性GLP-1类似物但没有成功,直至1995年,他们生产了一种含有酰化脂肪酸的类似物来延长GLP-1的半衰期,称为利拉鲁肽,之后诺和诺德将利拉鲁肽快速推进至临床开发阶段:
2008年和2009年,发表了3期临床试验数据,并分别于2010年和2014年获得欧盟和美国的上市批准用于治疗糖尿病;
2014年12月,FDA批准利拉鲁肽治疗肥胖症。
利拉鲁肽的半衰期为13小时,是第一个获批的每日一次给药的GLP-1类似物(诺和诺德的Ozempic和Wegovy,均为每周注射一次的药物。目前,诺和诺德还拥有市场上唯一的口服GLP-1药物)。于是,诺和诺德确立了GLP-1领域的领先地位,也是得益于GLP-1的爆发,让其成为欧洲市值最大的公司。
4、能否从中吸取经验?
辉瑞公司在放弃MetaBio数十年后,发现GLP-1的重大市场价值,于是重返GLP-1领域。其候选药物danuglipron目前正在接受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研究,danuglipron是一种口服、每日一次的减肥药。但是,辉瑞似乎已经错失了最佳的市场时机,制药公司无法预测未来,只有事后才能发现决策失误。
在医药研发领域错失机会并不可怕,而且这种情况也常有发生,没有谁能每次都做出正确决策,但是不太好的是,整个行业对成功的项目往往大加赞赏,对于失败错失的项目通常闭口不谈,让其埋在废墟之下,重要的是,整个行业应该从这些错失的机会中吸取教训。
(信息来源:药渡)
 
 


市场分析
DeepSeek、Grok对医生能有多大的帮助?
就在医疗界热火朝天地讨论如何应用DeepSeek时,北京时间2025年2月18日,埃隆·马斯克的人工智能公司xAI推出了Grok 3,马斯克将其描述为“地球上最聪明的人工智能”。
除了这大胆的说法,Grok 3在推理、编程和特定领域理解等方面的进步,确实有可能使其成为一些领域游戏规则的改变者。
ChatGPT4、DeepSeek-R1和Grok 3的相继推出,对于那些使用人工智能的医生、药物研发者、影像公司来说,这实际上意味着什么?这些变得越来越优秀的AI在医疗健康行业终究会扮演什么角色?
No.1、Grok 3带来什么冲击?
埃隆·马斯克的Grok 3,得益于神经网络升级、训练数据扩展,以及增强的计算基础设施,据称在数学推理、科学逻辑推理和代码写作等能力表现超过或媲美DeepSeek、ChatGPT等对手,尤其是Grok3的推理模式令人称道。
LabNews Media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在医学领域Grok 3在一些方面的确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首先对医疗数据的处理,Grok 3可以独立生成和完善训练数据,这在敏感的医疗领域尤为重要,它可以提高患者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同时减少诊断中的潜在隐患。
其次,在分析大型生物医学数据集方面,Grok 3表现出特殊优势。它可以检测研究数据中的复杂模式,并支持新疗法的开发,尤其是它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的能力,将使其在药物研究和临床试验有望成为宝贵的工具。
第三,在诊断技能方面,Grok 3的高级图像分析功能允许解释各种医学成像程序,如X射线、PET扫描和核磁共振图像。
另外,Grok 3的实时数据处理允许直接分析和解释医疗信息,这对于在危急医疗情况下的快速决策特别有价值。
然而,尽管诸多优点加身,试用过的医生和研究人员还是表示,Grok 3诊断医疗能力有限。
美国一家非营利性科学研究机构研究人员Derya Unutmaz博士,是Grok的测试者之一,就对媒体指出,“必须对Grok的提示进行调整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对此,马斯克在X上的一篇文章中称,这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它已经相当准确,并将变得非常好。
乳腺放射科医生、深度学习研究员Laura Heacock在社交媒体帖子中说,她使用了她以前测试GPT4的相同乳房的X光检查、超声波和核磁共振作为基准,“比ChatGPT4稍微好一点,但没有一个诊断是正确的。”她预计,未来性能会变好。
这些测试暴露出人工智能的限制性,强调了人工智能可以被视为支持性工具,而不是专业人员的替代品。
No.2、让DeepSeek参加一场医师考试
一个德国研究团队让DeepSeek-R1参加了一场美国医师执照考试(USMLE)。
在这场考试中,DeepSeek-R1不仅通过了USML三个阶段的考验,还顺带着和ChatGPT硬扛了一把。
不出意料,在这场比试中,DeepSeek进一步证明了人工智能系统在回答医学问题、模拟临床推理等方面实现了近乎专家的表现。这个由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医学人工智能研究所(IKIM)、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附属医院组成的研究团队,将该研究的预印本于2月6日发布在medRxiv上。
研究者发现,DeepSeek-R1在基于事实的回忆和临床知识检索方面表现出色。
USMLE有三个考试环节,第一阶段主要考基础医学,如微生物、病理、药理等;第二阶段考临床知识,含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等;第三阶段考的是临床实习后对于医学知识的进一步应用。
研究人员称,DeepSeek在第一、二阶段中,其精确匹配性能明显超过ChatGPT。这也表明DeepSeek作为医学教学工具有很大潜力。
不过在第三阶段临床决策方面,无论是DeepSeek,还是ChatGPT都出现力有不逮的状况。
该研究显示,在需要综合多种临床因素的复杂患者病例中,例如为慢性疾病重叠的患者选择最佳管理策略,DeepSeek可能无法考虑患者偏好、症状演变或非典型表现等细微差别;在高风险场景中,ChatGPT可能给出听起来合理,但医学上不合适的治疗计划。
无论是对DeepSeek,还是Grok的测试,都表明目前人类医生的专业经验还是至关重要,人工智能适合扮演最佳助手的角色。
也就是说,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集成到医疗工作流程中可以让医疗健康体系更高效,并且人类专业知识和人工智能支持的结合,对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将是一场幸事。
还需注意的是,众多人工智能的集中问世,也让一些问题更突出,也更紧迫。
Grok的数据来源就引发了隐私问题的讨论。2024年10月,马斯克在他的X社交媒体平台上公开要求Grok的用户,上传他们的医疗图像并生成诊断结果。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上收集医疗数据的举动,让Grok招来欧洲隐私监管机构的质疑,可能违反欧盟法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
在步入一个满屏都是讨论AI的时代,最好的、最坏的可能都会发生。如北京朝阳医院一位信息工作人员对《财经》所说:“AI在病历质控、自动生成等已有探索性的应用。现在都还在探索阶段,还需看后面落地的实际应用。”
(信息来源:财经大健康)
 
蓝鸟“消失”的那一夜
创新药企创业,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失败、消失是最常见的结局。
过去20多年的biotech前进浪潮中,有无数明星企业悄声无息地消失,它们曾经激昂的故事在市场记忆中慢慢褪去。
这也正成为基因疗法明星公司蓝鸟(Bluebird Bio)的故事。
2月21日,蓝鸟宣布,已达成最终协议,由全球投资公司凯雷和SK Capital管理的基金与经验丰富的生物技术高管团队合作进行收购。
这已经是蓝鸟最好的结局,却略显悲凉。
此次收购价格不过2900万美元,不足前一日市值的一半,可谓屈辱求全;即便触发里程碑条款也只能增加至9600万美元,而蓝鸟的巅峰市值超过百亿美元。
没办法,对于biotech而言,是“创新者赢”,大家都会做的事情一定不是胜负手,一些打破常规的东西才是,但这种创新也可能走入死胡同。
蓝鸟因为超前的基因疗法而闻名,率先成功上岸成为先驱,但基因疗法的创新性,导致安全性问题拖延商业化节奏,又因为价格问题导致变现困难……一系列因素让蓝鸟持续失血,最终无力回天。
科学成功并不代表财务成功。在鼎盛时期,可能没有多少人会想到,曾经市值超百亿美金的蓝鸟,会是这样的结局,但在创新药领域又显得不是那么陌生。
2月21日,蓝鸟宣告“消失”的那一夜,无疑成为了一个“时刻”,将会持续警醒类似的公司。
01、最好的结局
之所以说低价出售是蓝鸟最好的解决办法,因为这是其排解债务危机唯一的方式。截至2024年9月末,蓝鸟本质上已经“资不抵债”:负债已经超过资产总额。
单纯看现金方面,其账上现金余额为7065万美元,而短期借款也达到了7060万美元,现金压力就已经不小。算上其它负债,其净资产为“-578万美元”。
从其财务状况来看,很难在短期扭转败局。2023年第三季度,其收入为1060万美元,低于去年同第二季度的1610万美元,和2023年同期的1230万美元。
陷入困境的财务状况,已经对其经营造成了影响,甚至这种影响在不断扩大。蓝鸟董事会认为,如果短期没有大量资本注入,公司将面临违反贷款契约的风险。更严峻的情况可能是停摆,去年蓝鸟已经表示,可能只能撑到今年的第二季度。
在这一背景下,Bluebird需要借助外力的帮助。
但问题在于,市场对于基因疗法的态度变化,从起初未知的担心,再到充满期待的追捧,再到如今归于平静,对蓝鸟感兴趣的机构或个人可能不在少数,但真正愿意大力援助的不多。
在过去五个月,蓝鸟与70多名潜在投资者和合作伙伴会面后,才达成了这笔交易。换句话说,凯雷和SK Capital给出的条件,已经很可能是最为丰厚的。
根据蓝鸟董事会所说,这项交易是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唯一可行解决方案。也正因此,蓝鸟只能选择低价卖身:
每股3美元的价格,不足2月20日收盘价(7.04美元)的一半。只有私募股权公司能够在2027年底前在任何12个月内将bluebird的三种基因疗法的销售额提高到6亿美元,它将额外支付每股6.84美元的或有价值权。
虽然无奈,但也只能接受。
02、被“安全”影响节奏、改变形势
蓝鸟坠落,也可以说是情理之中。
表面看,蓝鸟是基因疗法先驱,2020年以来,Zynteglo、Skysona、Lyfgenia三款产品相继获批上市,产品阵营不断扩大。
但如果以更深入的视角来看,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并不顺利。在其产品相继上市背后,实际上安全性问题持续困扰着蓝鸟,导致其核心管线的节奏大幅拖延。
例如,蓝鸟最寄予厚望的Lyfgenia在2023年年底获批上市,但约在8年前,蓝鸟生物便启动了该疗法的研发工作。
此后,该疗法上市申请遭遇了一系列挫折。尤其在2021年,FDA叫停了Lyfgenia面向18岁以下镰状细胞病患者的临床试验,原因是有患者发展为急性髓性白血病。
延缓的不只是临床节奏,还包括商业化节奏。
2021年,Lyfgenia被叫停的同时,已经在欧洲获批上市的Zynteglo,因为与Lyfgenia使用了相同的慢病毒粒载体,可能存在潜在的安全问题,也被蓝鸟暂停销售。
虽然经过5个月的评估,最终证明治疗收益大于风险,Zynteglo能够重新开始销售,而Lyfgenia临床试验也得以重启,但就在半年后,Lyfgenia的临床试验再次遇到问题。
一名青少年患者在接受Lyfgenia治疗后出现了持续性非输血依赖性贫血,18岁以下镰状细胞病患者的临床研究进程被部分搁置。
几经波折,Lyfgenia好不容易在2023年年底上市,但恰在Lyfgenia获批的同一天,全球首款基因编辑疗法Casgevy也获得了FDA批准,且与Lyfgenia是同一适应症,定价相对更低:Lyfgenia定价为310万美元,而Casgevy定价为220万美元。
因为安全性问题,不仅影响上市节奏,增加了失血的时间,让市场对其耐心降低;又因为市场格局改变导致难度增加,蓝鸟的处境看上去那么乐观。
而最终商业化的困境,又给了蓝鸟致命一击。
03、天价基因疗法卖不动
被市场寄予厚望的基因疗法,卖不动。
去年11月,蓝鸟表示,其仅有57名患者开始接受治疗,其中35人接受的是Zynteglo疗法,17人接受的是Lyfgenia疗法,5人接受的是Skysona疗法。
在蓝鸟生物启用的70多家治疗中心中,仅有40%的中心为至少一名患者启动了治疗。
也正因此,蓝鸟的商业化管线越来越多,但收入增长有限,财务状况持续恶化。而之所以如此,原因无他:价格过于高昂,Zynteglo美国定价280万美元,Skysona定价300万美元,Lyfgenia定价310万美元。
显然普通人是很难支付这昂贵的药物费用,为此蓝鸟瞄准了德国这种实行全民医保的国家,希望由政府为昂贵的药物买单,不过欧洲Zynteglo的售价高达157.5万欧元(约合1210万人民币)。
但德国地中海贫血患者并不多,因而德国只同意半价为这一药物买单。
价格方面的分歧使得这一笔交易以失败告终,而蓝鸟生物也决定携Zynteglo、Skysona退出欧洲市场。
基因疗法不断刷新着天价药的上限。从100万美元到200万美元再到350万美元/针,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卫生系统可以负担得起,包括美国也颇为头疼。
截至目前,基因疗法在美国也难以获得高额的报销支持,再加上,目前基因疗法所针对的多是单基因遗传病,而单基因遗传病绝大多数为罕见病,患者群体并不大。就拿地中海贫血这一疾病来说,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
高昂的价格,加之小众的群体,使得基因疗法难以找到买单者,也就出现了上文提及的情况:蓝鸟基因疗法治疗人数还未突破百人,大部分治疗中心处于“闲置”状态。
这也就造成了蓝鸟单季度销售额只有1000多万美元,严重入不敷出,在价值毁灭的路上越走越远,让人看不到希望。
04、总结
蓝鸟的遭遇告诉我们,在药物研发领域,即便你追逐雄心勃勃的目标,成为先驱者,达成临床试验的终点指标,获得FDA的批准,推出能够治疗此前从未得到有效治疗患者的产品……但最终仍有可能失败。
因为创新药的发展历程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明了。尤其是过度追求新技术,或许会吸引众人的关注与追捧,但在研发过程中,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变数。
更进一步讲,科学成功也不意味着财务成功,而最终的商业化也远非简单计算就能实现。
种种因素致使变现的节奏和成果,往往与预期存在差距。
但残酷的现实是,创新药企消耗现金的速度并不会因这些因素而减缓。这就可能导致“剪刀差”的出现,一旦这种“剪刀差”无法得到扭转,很可能会不断消磨市场信心,最终使企业陷入困境。
如何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这不仅是蓝鸟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所有致力于技术创新的biotech必须应对的挑战。蓝鸟以一种悲壮的方式,再次给市场敲响了警钟。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联邦开支削减强冲击美国医疗市场
尽管过去几周对联邦雇员的削减吸引了市场的眼球,但事实上,美国联邦最大的开支在军费和医疗,削减联邦雇员对政府的财政紧缩并没有明显的帮助。就医疗领域来看,如何削减庞大的财政开支成为共和党的主要着力点。由于冻结NIH等机构的研发资金主要影响科研领域,短期对市场的冲击主要影响大学、科研机构和医院,但对政府医疗保险的削减将直接冲击整个医疗体系,包括保险、医疗服务和药品市场。
近日,众议院的共和党人终于发布了其削减医疗开支的计划,由于共和党的票仓集中在老年人,主要面向老年人的Medicare将不会被削减,主要削减的重点只能落在Medicaid,根据CBO的测算,预计未来10年将至少削减8800亿美元。
在未来10年内削减Medicaid分为几个部分,第一,强制要求Medicaid用户通过工作、志愿者或教育来获得补贴资格,此举将减少联邦开支1090亿美元并导致超过150万人失去Medicaid覆盖。第二,降低对州政府的Medicaid配套资金比例至当前的50%,此举最高可减少5300亿美元的支出,并将导致超过2000万人失去Medicaid覆盖(KFF统计)。第三,对补充支付计划(supplemental payment programs)进行限制,补充付费计划允许州政府在不提高州支出的前提下获得更多联邦财政以提高Medicaid的支出,此举可节约1750亿美元。
由于Medicaid是在州政府层面对低收入人群进行保险福利覆盖,在过去的20多年中,联邦层面一直在推动Medicaid的扩张,将覆盖家庭的收入从联邦贫困线提高到贫困线的400%。即使在20多个共和党的红州,也有超过一半的州进行了Medicaid的覆盖面扩张。由于疫情期间加大了对失业人群的补贴,Medicaid覆盖的人群一度超过了1亿人,但随着疫情结束后补贴计划到期,目前Medicaid覆盖的人群达到了8000万,比Medicare覆盖的人数高出了1000多万。
一旦Medicaid的支出被大幅削减,尤其是考虑到联邦支出不仅在Medicaid中占有很大比重,也是州政府Medicaid支出中具备引领性,最终对Medicaid市场的整体削减将大于规划中的8800亿美元联邦开支。根据KFF的测算,最高将导致未来10年削减1.9万亿Medicaid开支。
2023年,美国医疗开支中,Medicare的开支为1.03万亿美元,Medicaid为8717亿美元(含州政府开支),ACA下的个险补贴和市场开支为1250亿美元。虽然Medicaid的支出在联邦医疗开支中无法与Medicare相比,但占比也非常高,对整个医疗市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首先,对商业保险市场来说,首当其冲的是Centene和Molina这两家以Medicaid MCO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保险公司,削减Medicaid将导致其营收和利润都出现明显的下降,但对五大健康险公司也并不是无损。
根据KFF的统计,Medicaid MCO市场中,Centene市占率最高,占比为20%,Elevance和联合健康分列2、3位,占比分别为11%和9%,Molina和CVS占比为6%和3%。但在会员数占比上,Medicaid分别占Molina和Centene会员数的88%和60%,但在Elevance和联合健康的会员数中也不是很低,分别为20%和15%。只有CVS的会员数占比低于10%,为9%。
另外,ACA下的个险补贴和市场开支削减也将对个险市场产生更大冲击。个险市场规模虽然没法和Medicaid相比,但却是某些新型保险公司的生命线,比如Oscar Health虽然2024全年首次盈利,但股价却持续下降,因为市场认为其营收将出现下滑。一旦补贴被削减,2026年的个险市场预计将从现在超过2000万人下降到1500万以下,如果按照特朗普第一个任期结束时不足1000万人来看,个险市场将在未来2年快速下滑。
其次,从医疗服务来看,Medicaid费用的削减对位于南部红州的营利性医院将产生最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大部分上市的医院集团,但对北部的非营利性医院同样也会产生明显影响,只是由于蓝州政府普遍经济发达,其州政府对Medicaid的补贴力度较大,Medicaid在联邦层面的削减对其影响会小一些。
商业保险虽然一直是医院费用最大的单一支付方,2022年占医院费用开支的36%,但从Medicare和Medicaid诞生以来,对医院费用的支付就不断增大,1966年两者合计支付了美国医院费用的13%,但到2022年两者合计已经增加到45%,其中Medicare占26%,Medicaid占19%。
Medicaid在HCA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占2023年总营收的11.5%,比2015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三大医院连锁中,CHS对Medicaid的依赖最高,Medicaid占其营收的14%,Tenet占比最低,只有5%。因此,只有Tenet暂时对前景稍显乐观,当然,Tenet全力转向日间手术中心(ASC)减少了对Medicaid的依赖。
虽然最知名的几所大型非营利性医院大部分在蓝州,但位于红州的克里夫兰诊所面临的压力明显高于其他非营利性医院,这也是其开启大规模裁员的主要原因之一。2023年,Medicare占克利夫兰诊所收入的38%,Medicaid占9%。商业保险和管理式医疗(包含Medicare Advantage商业补充计划和Medicaid的商业补充计划)占52%。因此,Medicaid实际上占克利夫兰诊所收入是超过10%的,一旦联邦开支削减,俄亥俄州不愿意提高自身的Medicaid支出,克里夫兰诊所将面临营收下降的压力。
当然,也有抵御类似风险能力较强的医院,如果从位于蓝州的梅奥(Mayo)来看,Medicaid占其收入只有4%,明显受影响较小。商业保险是梅奥最大的支付方,占医疗服务收入的57%,Medicare占26%,Medicaid只占4%,自费和其他占到了12%。这一支付比例分布和克利夫兰诊所相比,Mayo的商业保险支付占比更高,Medicare和Medicaid的支付占比更低,同时自费和其他的占比也更高,主要因为Mayo有明显更多的国际病人。
最后,Medicaid削减对药品市场也将带来一定的影响。2022年,Medicare支付了全美处方药开支的32%,仅次于商业保险的38%,Medicaid支付11%。虽然Medicaid的占比并不大,但类似Car-T、司美格鲁泰等热门药物在Medicaid上都占有一定的比例,Medicaid费用的削减毫无疑问会对其营收带来影响。目前有16个州的Medicaid将GLP-1纳入报销,报销的处方量从2019年的16万张上升到2022年的120万张,总费用从2019年的1.24亿美元上升到2022年的11亿美元。其中,Ozempic的报销费用在同期从1.24亿美元上升到9.12亿美元。
虽然药品支出只占Medicaid的6%,但近年来的开支增长较快。根据KFF的统计,在扣除rebate之后,Medicaid的处方药开支从2017年的300亿美元上升到2023年的510亿美元。而如果按照标价来计算,Medicaid的药品开支高达1050亿美元。
一般来说,对Medicaid用户的处方药福利限制主要通过降低药品目录中的品牌药和减少无需事先授权的处方等方法,同时,也可提高用户自付比例来降低Medicaid的开支,特别是大幅提高品牌药的自付比例或在药店获取药物的自付比例,以促进用户使用仿制药或邮寄药物。
总之,由于要为共和党的庞大减税计划服务,Medicaid和ACA下的个险补贴成为医疗领域的主要削减目标。由此将导致保险公司受伤最严重,也包括大部分在红州的医院,对处方药的影响有限,但对部分品种会有明显冲击。
(信息来源:村夫日记LatitudeHealth)
 
 


运作管理
没等来天使的迈威生物开始自救
毫无征兆的20CM封板,迈威生物堪称平地起惊雷。
作为国内聚焦ADC管线的创新药公司,迈威生物并没有如同科伦博泰那样备受资本认可,而是在过往一年中遭遇股价的连续重挫,市值直接从高点130亿元暴跌至65亿元。
之所以迈威生物迟迟没有获得资本认可,核心原因就在于其ADC管线的BD预期迟迟没有释放。在现金流持续高压的情况下,迈威生物急需现金来盘活,因此我们曾认为迈威生物急需一位“天使”。但时至今日,迈威生物依然没有等来那个能为其梦想买单的“天使”,迫于无奈它只得通过赴港IPO的方式进行自救。
01、迟迟没有等来“天使”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月19日,国内又一笔10亿美元级别的ADC授权交易成功达成。新诺威旗下巨石生物自主研发的靶向ROR1 ADC药物SYS6005与美国Radiance Biopharma达成独家授权协议,首付款1500万美元,最高1.5亿美元的开发和监管里程碑付款、最高10.75亿美元的销售里程碑付款。
在优秀同行的衬托下,迈威生物曾经引以为傲的优势正在逐渐消退。
自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高价License-out之后,能否受到MNC的青睐便成为中国Biotech投资价值的主要判断标准。迈威生物也是依靠着ADC的出海预期,才在2023年走出一波3倍涨幅的豪横走势。
然而等了又等,等来了科伦博泰、百利天恒这样近百亿美金的“天价大单”,也等来了宜联生物、映恩生物、普米斯生物这类后起之秀的赶超,甚至等到了ADC热潮都已经过去,迈威生物还是没等来“天使”。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优秀的ADC管线几乎都成功授出,这也间接导致迈威生物ADC管线授出大额BD交易的概率越来越小。
9MW2821(Nectin-4 ADC)是迈威生物的核心产品,已处于临床III期,开发进度在尿路上皮癌适应症中位列全球第二,国内第一。并且,9MW2821已分别于2024年2月和5月先后获得美国FDA授予“快速通道认定”(FTD)用于治疗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癌和“孤儿药资格认定”(ODD)用于治疗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并于2024年5月获得FDA授予FTD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方案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
然而,国内先发却已被安斯泰来夺走。2024年8月,安斯泰来宣布维恩妥尤单抗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和PD-1\L1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mUC)成人患者;今年1月,再度获批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成人患者。
而后来者中,不乏“凶猛之徒”。石药集团的SYS6002、科伦博泰的SKB410、百奥泰的BAT8007、恒瑞医药的SHR-A2102都在紧紧地追赶。其中,石药集团的SYS6002已于2023年2月License-out给了Corbus Pharmaceuticals,总金额高达6.93亿美元;科伦博泰SKB410则在2022年就已和其他资产以93亿美元天价打包给了默沙东。
这些进度尚不如9MW2821的Nectin-4 ADC都能卖个高价,迈威生物的沉默,无疑让市场对其未来的资金来源和研发可持续性产生了担忧,毕竟懂行的MNC怎会轻易放弃优秀的产品?
更让人焦虑的是,创新药的热点早已从ADC过渡到GLP-1,再到2024年下半年爆发的双抗。在创新药大格局日新月异的变局下,ADC还有多少机会窗口呢?
02、留给ADC的时间不多了
遥想三年以前,全球市场上,各大MNC成百上千亿美元疯狂扫货中国ADC的情景依然令人叹为观止。
科伦博泰、百利天恒等Biotech的ADC管线License-out交易金额高达近百亿美金。这些成功案例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额资金,也提升了中国Biotech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然而,随着越来越多有潜力的ADC管线被卖出,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优质项目逐渐减少。
与此同时,MNC对于ADC管线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就在本月初,辉瑞在财报电话会上宣布计提29亿美元无形资产减值。其中,10亿美元的“沉没成本”直指其B7-H4 ADC药物Felmetatug vedotin的研发终止。辉瑞是通过收购Seagen获得的这款ADC,在2024年2月的研发日活动中,还曾将其列为潜在的重磅炸弹药物之一。
仅仅过了一年,辉瑞在评估现有临床数据后认为,Felmetatug vedotin不太可能在晚期实体瘤患者(包括三阴性乳腺癌)的标准化疗方案中取得有意义的改善,随即宣布终止临床。
事实上,许多达成重磅交易的ADC都被“悄悄地”退货了。科伦博泰两款临床前ADC药物被退货可能还说明不了什么,礼新医药的Claudin 18.2 ADC及卫材的MORAb-202被退货则实实在在地说明了一个事实:MNC在评估ADC管线时已变得更加谨慎,对管线的潜力、市场前景以及研发风险等方面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2023年全球至少有20条ADC临床管线终止研发,2024年这一数字虽然尚未统计出来,但根据公开报道,至少也有14条ADC临床管线终止研发。这些管线终止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技术不成熟难成药、临床失败、合作破裂项目中断、资金压力大以及市场变化进行战略调整。
如赛诺菲终止其针对CEACAM5的ADC(SAR408701,IBI-126)的全球临床开发计划;艾伯维在ADC管线布局上继续收缩,先后有ABBV-154、ABBV-011与ABBV-647继续被砍等等;宜联生物HER3 ADC(YL202/BNT326)由于试验过程中已有三位患者因药物副作用死亡,FDA担心受试者面临不合理且显著的患病、受伤风险,部分暂停了BNT326/YL202的多中心、开放标签、首次人体I期临床等等。
这些案例充分说明,ADC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研发风险不断增加。迈威生物若不能在短期内实现ADC管线的突破,成功达成大额BD,不仅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还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迟迟没有进展只会造成一个结果,那就是市场上的ADC产品逐渐饱和,新进入的产品需要具备更显著的优势才能脱颖而出,这无疑加大了迈威生物的研发难度和市场推广难度。
迈威生物不能再等了!没有天使,那么就想别的办法,必须保障充足的研发资金去孵化创新管线。
03、一次“破釜沉舟”的机会
迈威生物在宣布赴港IPO的时间节点上,或许经过精心彩排。此前,更为受瞩目的恒瑞医药已宣布赴港IPO,迈威生物选择与恒瑞医药在2025年1月6日同一天递交上市申请书,本意可能是想让恒瑞医药挡一挡关注度。但资本市场还是作出了回应,用股价大跌的方式表达了担忧。
股价大跌说明长期投资者并不看好这个操作,融资注定将会稀释股权,而且港股整体估值水平并不高,极有可能拉低A股的估值。不过随着悲观预期的释放,迈威生物反而具备了反弹的基础,毕竟对于迈威生物而言,赴港二次IPO对于企业的短期经营是有所帮助的。
恒瑞医药赴港IPO属于未雨绸缪的性质,其有着200多亿的现金储备以及不断增长的创新药收入占比,研发资金不成问题。但迈威生物选择赴港IPO,则实属无奈之举。
迈威生物自2022年登陆科创板以来,虽有三款产品实现商业化,可仍未摆脱亏损困境。2024年,迈威生物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在9.7亿元到11.6亿元之间,扣非净利润预计在10亿元到11.9亿元之间。自2017年成立以来,迈威生物累计亏损已超50亿元。
高额的研发投入是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2020年至2023年研发费用不断攀升,分别为5.81亿元、6.23亿元、7.59亿元和8.36亿元。而销售费用在新药上市后快速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的1.68亿元支出甚至超过营业收入1.41亿元。这表明迈威生物在研发、销售与盈利之间尚未找到平衡,赴港IPO即便能募集到资金,若不能有效解决内部经营问题,也难以扭转亏损局面。
这种“入不敷出”的局面使得迈威生物资金压力巨大,截至2024年10月末,其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分别达到43.67亿元和26.29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60%。其中,流动负债为14.8亿元,包括10.53亿元的短期借款;非流动负债为11.49亿元,包括9.86亿元的长期借款。
从现金流量表来看,2024年1月至10月,迈威生物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05亿元,融资活动带来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56亿元,其中包括了新增的22.84亿元银行贷款。
在科创板IPO时,迈威生物就已融资29.8亿元,可才短短几年,资金池又紧张起来,足可见创新药研发真是“无底洞”。赴港IPO若能成功,确实能在短期内为迈威生物带来一笔可观的资金,缓解资金紧张局面。但从长期来看,赴港IPO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迈威生物的价值,甚至还可能稀释股东的权益。
追根溯源,创新药公司的长期价值,还是取决于其核心产品的研发成果和市场表现。ADC产品作为迈威生物的核心业务,其预期能否得以验证至关重要。如果ADC产品在后续的临床试验中能够取得优异的结果,成功上市并获得市场认可,那么一切都好说。若9MW2821的推进有所闪失,那么对于迈威生物的打击将是巨大的。
迈威生物确实已到了长期发展的关键节点,而赴港IPO很可能就是迈威生物“破釜沉舟”的机会,这笔钱能否将9MW2821打造成爆款,或将决定整个公司的未来。
(信息来源:医曜)
 
集采新形势下,药企如何破局和立项?
药品第十批集采招标已落下帷幕,国内药企价格激烈厮杀与外企弃标形成鲜明对比,降价仍然是关键字眼,其过程和结果也无比纠结,仿制药行业似乎走到了十字路口,急需寻找出路。
药品集采新形势下的三方面思考
首先,本文以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价格为切入点,抛砖引玉,期望借此引起行业对集采价格和报价的共同思考,从而促进国内仿制药良性发展。
本文检索了美国市场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针对零售和连锁药店的月度调查,阿司匹林肠溶片(81mg,NDC 49348-981-15)的价格与趋势。
阿司匹林肠溶片最低每片单价为$0.01184,最高为$0.01642。如果按美国药店价格与批发商价格折扣为20%估算,再扣除药企支付给药品福利管理PBM的成本(按照美国药物研究和制造商协会(PhRMA)的模型以62%估算制造商的价格),阿司匹林肠溶片出厂价约为$0.0061—$0.0084(约合人民币0.043—0.059元)。美国为120—180片包装,81mg规格比国内集采100mg规格的价格仍高约25%。
这个价格区间值得国内监管机构和仿制药企业借鉴与考虑。国内即使达到美国每片0.06元的出厂价,无论医保是否覆盖,普通老百姓都不会有支付压力。对于此类低价的慢病基础用药,价格合理,保障药企一定利润,不仅有利于药品稳定供应,也能让药企持续研发,实现仿制药升级换代。
过年期间,笔者走访了老家县城(广西东北部)的大部分药店,但仅在老百姓大药房看到了恩格列净片仿制药。据店员介绍,这是患者从网上药店预定后才进货的,他们也不清楚恩格列净治疗糖尿病有哪些获益。
实际上,恩格列净的肾脏和心脏保护作用早已在顶尖医学期刊上发表,《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也推荐其用于糖尿病早期联合给药,特别是针对有心血管风险的患者。
然而,当前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对糖尿病的知晓率和控制合格率,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笔者希望仿制药企业能关注到更多偏远地区的需求,尤其对长期服用的慢病药物,探索出更经济有效的推广模式。(药品的价格过高或过低,都不符合药物经济学的最优原则,二者可能存在类似倒U型曲线关系,有待专业人士研究解惑。)
那么,如何合理制定仿制药集采价格,既让药企有利润和动力推广,又让低收入患者用上好药,提升疾病控制水平,降低整体医疗支出,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宁高宁先生在《三生万物》中表示,做决策得算总账,确保收益大于成本,在发展中构筑整体竞争优势,仿制药集采定价也应如此。
国内集采制度无疑很好挤出了药品价格虚高的水分。但任何制度与政策在实践中都需持续优化,或许可以邀请企业家、经济学家、医生、社会学家等各方人士,从不同视角共同参与讨论拟定。综合考虑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各相关方利益,尽可能让总体收益增加,重点评估患者是否从中获益、生存质量有无提升、医疗支出能否明显下降等关键指标,切实降低患者家庭因病返贫的风险。
此外,国内仿制药企业在原料制剂一体化布局上,已在部分药品领域展现出全球竞争力,但在出海盈利方面,仍存疑虑。过低的集采中标价格公开后,是否会限制企业在国外市场的报价,进而影响与国外经销商的价格谈判?如果利润微薄,传统药企的出海之路与创新进程必然困难重重。
以百利天恒和香雪制药为例,创新突破背后是长达10多年的持续创新投入。日本武田也是依托维生素、抗生素等原料药及仿制药制剂的销售,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从创新药me too到me better,再加上出海拓展与并购,才逐步跻身全球前20的跨国药企行列。这充分表明,合理利润对药企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第十批集采规则对B证企业的限制较为明显。比如,申报同品种的不同企业,若委托同一家生产企业,将被视作一个联合体;当出现3家及以上企业(包含国内和国外企业)委托同一家生产企业的情况时,入围企业数量最多会再减少1家。由此可以预见,未来B证企业在委托生产时极有可能要求独家委托,这会导致委托成本上升。而在集采价格竞争方面,这将对生产型药企更为有利,集采价格也有望回升。
中国国情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异,人口规模庞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在仿制药体系建设上,我们固然可以借鉴欧美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立足国情,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要避免陷入过度低价竞争的内卷局面,防止企业因利润微薄对仿制药行业的健康发展丧失信心,进而失去创新转型和向上突破的潜能。
从本土到国际
仿制药立项逻辑已发生转变
无论中美,仿制药都占据处方绝对量,也是健康保障的基本盘。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仿制药需求持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的选择对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立项作为起点和方向,值得每一家企业深入思考。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提出了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三大基本战略,仿制药立项也是在三者中抉择。笔者从事多年的制剂立项与研发工作,一直坚定认为产品选择必须基于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所在地经济、资金实力、生产设施、质量体系、成本控制、团队能力、市场和渠道优势、供应链管理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选择适合的项目是关键。
仿制药出海:基于原料药优势
全球用于API制造的中间体中约有80%在中国生产(主要是化学API和仿制药API)。对于某些抗生素,如头孢菌素、阿奇霉素和青霉素的API,中国全球市场份额可以达到90-95%。中国是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市场的主要中间体供应国,也是印度的主要中间体供应国。
美国约20%的原料药和中间体直接从中国进口,从其他国家(欧洲、印度)进口到美国的大部分原料药也都是用中国生产的中间体制成的。因此,如果国内供应链企业能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打破出口价格内卷,制剂出海也必然能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同样,用发展的维度来分析竞争成本的变化。相比中国,印度仿制药的成本优势主要在生产中的人力成本、环保支出,但人均生产效率不如中国,相应抵消了部分人力成本优势。而且印度环境污染的压力非常大,在2019年空气污染导致167万人死亡,PM2.5超过世卫组织上限10倍。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必然上升,环保支出上升,印度仿制药的成本优势将会降低。而中国仿制药在集采后,规模化生产中成本降低,未来还可应用机器人实现无人化,逆转生产成本劣势,实现后发制人。
此外,挑战专利的首仿也是可选项,不过$500万-$1000万的专利挑战诉讼费,或许只有龙头企业才能承担。虽然首仿潜在收益可高达6000万美元,但这更多属于资本和商业策略的考量。国内仿制药企业,或可与欧美资深的专利律所构建共同投入和获益的合作模式,探索挑战首仿的机会。
国内市场立项逻辑转变
针对国内市场,很多企业立项时考虑更多的是市场前景、治疗现状、临床优势、申报情况、专利等评价,这也导致项目往往会与其他企业扎堆,且难以形成协同效应,本质还是对自身定位和认知不够清晰。
医药行业利润趋向工业化产品后,立项逻辑也需要重新梳理。
第一,企业可以考虑针对特定适应症进行布局,打造药品组合拳。以慢性心衰为例,除新指南推荐的四联用药(β受体阻滞剂和SGLT2抑制剂、ARNI、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外,还有ACEI、利尿剂、sGC激动剂、伊伐布雷定、洋地黄类等药物。如果企业能提供系列产品,对于临床医生处方选择更有利。当然,在构建产品布局时,企业最好已有优势产品,如此才能更好发挥优势。
笔者曾调研过一系列糖尿病治疗药物,包含单方和复方,熟悉各个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优劣势,也关注到了糖尿病发展的后续用药需求,如糖尿病肾病、肾衰与透析相关疾病等,如果企业在糖尿病治疗领域已经拥有良好的临床口碑和市场认可度,可以在此疾病链条上做好产品布局。这样做不仅能降低临床推广成本,还能强化医生和患者的选择倾向,特别是有助于提高企业所在地区患者认可度以及零售推广。
第二,通常无效原研化合物专利难度大,大部分企业没有实力实现,但可考虑规避晶型或制剂专利的仿制药,尤其是化合物专利与晶型或制剂专利存在一定时间差的。如达格列净,已有规避原研2027年晶型专利的仿制药获批,提前2年多进入市场,取得仿制药市场先发优势。
对于规避晶型专利的,BCS分类1、3的,BE风险相对较低,如达格列净。BCS分类2的,Cmax的风险大,控制好制剂的溶出行为,有可能实现BE等效。而BCS分类为4的,Cmax、AUC的风险都高,规避晶型则有可能实现降低剂量而BE等效,类似于非诺贝特的改良。
对于成本非常高的原料而言,在集采形势下能降低成本的也有其竞争优势,特别是食物可能影响药物吸收产生安全性和疗效风险的。
规避专利过程中,研发人员需要深刻理解药物理化性质、人体生理特征和制剂理论,推演出药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才能合理设计制剂处方工艺。笔者曾深入探究了口服司美格鲁肽片剂如何实现吸收,非常认同其研究人员的思路,结合药物特点(大分子、亲水型、多聚体)、胃肠道转运机理、消化酶活性、辅料SNAC的特殊功能(抑制胃蛋白酶、促进药物解聚成单体、提高上皮细胞膜通透性等)等认知,设计一系列细胞+动物试验,才发现其口服吸收机理,设计出SNAC和API干法制粒的处方。
近来备受关注的小分子GLP-1口服药物,在临床试验中胃肠道副作用较大。辉瑞的Danuglipron就调整为每天一次的缓释制剂后,才重启III期临床。
在开发GLP-1产品时,首先需要理清其副作用是由肠道的,还是中枢的GLP-1受体激活主导。如果胃肠道主导,根据GLP-1受体表达的组织分布情况设计,使药物在受体表达相对低的部位释放、吸收,或者通过淋巴吸收尽量减少被肠上皮细胞的吸收,或设计药物可组装为稳定的聚合体形式,不激活受体,进入循环系统再解聚产生活性,或者借鉴双靶点甚至三靶点多肽的疗效,设计多靶点小分子或联合给药,改善副作用。
即便专利规避策略获批,集采时仍要面临成本挑战。所以从制剂处方设计之初,就要把控成本,考虑规避晶型工艺路线成本、高价辅料等。比如原研用特殊型号甘露醇,供应商要价高,仿制药就可改用普通型号,通过优化工艺参数等实现相同效果。
最后,仿制药获批后能否成企业拳头产品,竞争优势是关键,但中小企业没十足把握,开发有市场独占性的改良新药,或许才能成为企业系列产品的“尖刀”。
国内外,改良新药关键在于找到适用场景,解决临床痛点或未满足需求,关注患者、照顾者、医护人员的获益。改良新药的立项挑战远大于仿制药,立项人员需要具备临床、药理毒理、病理、药剂等学科认知,才能从疾病原理和药物作用机理出发,结合人体生理病理特征,理解患者的痛苦,有针对性设计处方工艺解决痛点。当然,改良新药的立项逻辑具有主观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好有充分的实验数据证明其临床优势,与临床专家和审评达成共识。
在国内仿制药集采新形势下,只有深入思考,理解人性对健康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永不停息,理解社会发展变化,才能找到契合自身定位的方向。
(信息来源:Insight数据库)
 
 


科技研发
信达生物双抗1类新药获批临床,针对哮喘
近日,CDE官网最新公示,信达生物申报的1类新药IBI3002获批临床,拟开发治疗哮喘。根据信达生物公开资料,IBI3002是其自主研发的一款抗IL-4Rα/TSLP双特异性抗体,目前正在澳大利亚开展1期临床研究。本次是该产品首次在中国获批IND。
哮喘是一种由多种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介导,累及全年龄段人群的异质性疾病,以喘息、气促、咳嗽和胸闷等多种症状为特征,与慢性气道炎症、可变的气流受限和气道高反应性相关。相关数据显示,高达10%的成人哮喘患者和2.5%的儿童哮喘患者患有重度哮喘。尽管接受了足够的大剂量吸入治疗,重度哮喘患者仍存在症状持续或频繁急性加重,需要反复系统性糖皮质激素短期或维持治疗。在这些患者中,需要给予额外治疗(可能包括生物制剂)以减轻疾病负担。
IBI3002是一种靶向白细胞介素4受体α(IL-4Rα)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的双特异性抗体,其靶向细胞表面IL-4Rα和警报素细胞因子TSLP,拟开发用于治疗包括哮喘在内的炎症性疾病。IL-4受体介导了IL-4信号通路(1型和2型)和IL-13信号通路(2型),两种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在2型炎症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中均起关键作用。TSLP是一种上皮细胞来源的警报素细胞因子,可触发哮喘中的2型和非2型炎症。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领诺医药肾病1类新药在中国获批临床
2月25日,CDE官网最新公示,领诺医药(Linno Pharmaceuticals)申报的1类新药注射用SLN12140获批临床,拟开发治疗原发性IgA肾病。公开资料显示,SLN12140为领诺医药在研的新一代补体靶向药物,此前已经在澳大利亚、美国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用于IgA肾病等补体相关疾病的治疗。根据CDE官网查询,本次是该产品首次在中国获批临床。
补体作为人体血清中的一种蛋白质类别,在人体抗感染免疫、组织修复和再生方面发挥着关键的生理学功能。补体系统失调也跟多种疾病有密切关系,这些疾病包括一些致死性罕见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炎症性疾病(如IgA肾病、急性肾损伤等)和老年退行性疾病(如干性视网膜黄斑变性或地图样病变等)。近些年,补体药物的开发受到高度关注,更好的靶点选择、分子设计、疾病适应症选择或临床开发路径是当前补体药物研发的热点话题。
根据领诺医药公开资料介绍,SLN12140(LIN-2102)是一款新一代补体靶向药物。该产品基于单域抗体VHH-Fc结构形式,能够有效抑制IgAN病理过程中的补体异常活化。与在研的其他补体靶向药物(小分子或重组抗体)相比,其既有重组抗体较为稳定的药物动力学特征、较好的靶点特异性和药物活性,又有小分子药物给药方便(皮下给药)的特征。其可以进行补体旁路路径选择性抑制,不仅能有效避免C5靶向分子的疗效不足问题,更因其较好的安全性有向更多适应症包括大病、慢病适应症的拓展空间。
2024年以来,SLN12140已经相继在澳大利亚和美国启动临床试验。本次其在中国获批临床,意味着该产品进入新的临床开发阶段。
(信息来源:求实药社)
 
0到1原创!靶向RNA解旋酶小分子抗肿瘤药获批临床
2月22日,深圳开悦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第二个药物品种KY2获得FDA临床试验默示许可(IND),准许在美国开展I期临床试验,适应症:标准治疗失败且有RNA解旋酶DHX33蛋白高表达的晚期癌症治疗。
据新闻稿,KY2是一种全球首款从0到1原创的靶向RNA解旋酶DHX33口服小分子药物,具有精准治疗、体内半衰期较长的技术特点.
DEAD/H盒蛋白家族是最大的RNA解旋酶蛋白家族,在所有真核细胞和大多数真细菌以及古生菌中存在,具有高度保守性。RNA解旋酶在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功能涉及到胚胎发育、细胞增殖、血细胞生成、代谢、癌症、免疫调控、炎症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它们的失调会引起多种人类疾病,比如癌症和病毒感染。有部分DEAD/H盒蛋白被认为可以作为疾病的治疗靶标,比如eIF4A、DDX3X的抑制剂目前被开发用作治疗人类癌症的新型靶向药物。
除了本次涉及的KY2,开悦生命相同靶点的产品还有针对实体瘤的KY1和肺腺癌的KY3。
KY1用于DHX33阳性的复发/难治性晚期恶性肿瘤IND于2024年3月获CDE默示许可,I期临床于2024年10月25日实现首例患者给药.
(信息来源:求实药社)
 
荃信生物强直性脊柱炎新药III期试验达主要终点
2月24日,荃信生物发布公告,公司自主研发的QX002N注射液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III期临床试验达到了主要终点。根据公告数据,接受160mg QX002N每四周给药一次的治疗组在第16周的ASAS40应答率为40.4%,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18.9%(P<0.0001)。此外,关键次要终点的ASAS20应答率也显示出显著差异,QX002N组为65.2%,安慰剂组为41.3%(P<0.0001)。
此次试验由北京协和医院的曾小峰教授牵头,共纳入641例中重度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受试者,其中QX002N组322例,安慰剂组319例。在安全性方面,QX002N在16周双盲治疗期内,大多数患者的不良事件为I-II级,且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QX002N注射液的成功是公司研发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后续研发工作将积极推进,并会根据进展情况进行信息披露。
(信息来源:财中社)
 
 


新药上市
国内上市
阿斯利康度伐利尤单抗新适应症国内报上市
2月21日,CDE官网显示,阿斯利康度伐利尤单抗注射液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受理。根据生物制品注册分类标准,3.1类是境外生产的境外已上市、境内未上市的生物制品申报上市。
Insight数据库显示,这是度伐利尤单抗在国内申报上市的第7项适应症。
度伐利尤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PD-L1单克隆抗体,能够阻断PD-L1与PD-1和CD80的结合,从而阻断肿瘤免疫逃逸策略并恢复被抑制的免疫反应。
目前,该产品已在美国获批8项适应症,包括:
接受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同步放疗后未出现疾病进展的不可切除、II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
联合依托泊苷和卡铂或顺铂,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
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道癌(BTC);
联合替西木单抗,一线治疗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HCC)成人患者;
联合替西木单抗和含铂化疗,一线治疗无致敏EGFR突变或ALK基因突变的转移性NSCLC成人患者;
联合卡铂和紫杉醇,一线治疗dMMR原发性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
用于可切除NSCLC的新辅助/辅助治疗;
接受铂类化疗和放射治疗后病情未进展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SCLC)。
在中国市场,度伐利尤单抗也已获批3项适应症,分别为:
接受铂类化疗和放疗后未出现疾病进展的不可切除、III期NSCLC;
联合依托泊苷和卡铂或顺铂,一线治疗ES-SCLC;
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BTC。
阿斯利康在2024年财报中披露,未来2年,度伐利尤单抗将在中国斩获3项新适应症监管批准,包括NSCLC新辅助/辅助治疗、LS-SCLC和联合替西木单抗一线治疗NSCLC。
综合阿斯利康过往新闻稿,NSCLC新辅助/辅助治疗、联合替西木单抗一线治疗NSCLC适应症均已在国内报上市。
自上市以来,度伐利尤单抗销售额一路高歌猛进。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47.17亿美元,是阿斯利康产品管线中收入前三的当家产品。
(信息来源:Insight数据库)
 
信达生物PD-1联合疗法申报上市
2月22日,CDE官网公示,信达生物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和伊匹木单抗注射液的联合疗法上市申请获得受理。该联合疗法此前已被纳入优先审评,适应症为两药联合用于可切除的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型(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型(dMMR)结肠癌患者的新辅助治疗。
信迪利单抗是一种PD-1抑制剂,已在国内获批8项适应症,涵盖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鳞状非小细胞肺癌、肝细胞癌、食管鳞癌、胃及胃食管交界处腺癌、子宫内膜癌多个癌种。
伊匹木单抗(IBI310)是信达开发的一种抗CTLA4单抗,它能特异性结合CTLA-4,从而阻断CTLA-4介导的T细胞抑制,促进T细胞的激活和增殖,提高肿瘤免疫反应,达到抗肿瘤的效果。IBI310尚未获批,国内最高研发进度是Ⅲ期临床。
本次申报上市的是这两款药物的联合疗法,适应症是可切除的MSI-H/dMMR结肠癌患者的新辅助治疗。
在2024年6月举行的ASCO年会上,信达曾口头报告了IBI310联合信迪利单抗新辅助治疗结肠癌的Ib期随机对照研究临床数据(研究登记号:NCT05890742)。该研究旨在评估IBI310联合信迪利单抗对比信迪利单抗新辅助治疗在可切除的IIB-III期的MSI-H或dMMR结肠癌受试者中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
Ib期研究结果显示:
截止2024年2月4日,101名患者随机入组,分别接受IBI310联合信迪利单抗新辅助治疗(n=52)和信迪利单抗新辅助治疗(n=49)。符合研究方案分析(PP)集中,IBI310联合信迪利单抗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为80.0%,显著高于信迪利单抗单药组的47.7%。
安全性方面,IBI310联合信迪利单抗组和信迪利单抗单药组中,导致手术延迟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TRAE)分别发生于2例(3.8%)和0例患者。3级及以上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分别发生于3例(5.8%)和4例(8.2%)患者。IBI310联合信迪利单抗组未增加额外的安全性风险,并且对后续手术没有影响。
基于这项研究数据,CDE此前已将IBI310联合信迪利单抗新辅助治疗结肠癌纳入了突破性治疗药物品种名单
(信息来源:nsight数据库)
 
赛诺菲抗过敏药非索非那定新适应症在华申报上市
2月25日,CDE官网最新公示,赛诺菲(Sanofi)申报的盐酸非索非那定口服混悬液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得受理。此前非索非那定片已经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及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本次申报上市的为口服混悬液剂型,同时这也是口服混悬液剂型在中国的第二项上市申请。根据赛诺菲此前新闻稿,美国FDA此前已批准盐酸非索非那定口服混悬液用于治疗2—11岁儿童季节性过敏相关症状,以及6个月—11岁儿童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由此推测,口服混悬液剂型在中国两次申报的适应症也可能为儿童季节性过敏及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相比于片剂剂型,口服混悬液因其口感好、易于吞咽,有可能为儿童患者提供更方便的治疗选择。
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是儿童常见的慢性疾病,季节性过敏的症状包括流鼻水、打喷嚏、流眼泪、鼻子、眼睛和喉咙发痒。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则是一种极其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其特征是不明原因的荨麻疹持续超过6周。它的症状是由皮肤上层对未知诱因的反应引起的,这种情况本身可能会引起严重的瘙痒,而抓挠会使瘙痒变得更加严重。对于这类疾病,传统的抗组胺药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影响了其临床应用。
根据赛诺菲公开资料介绍,非索非那定是二代新型抗组胺药,兼具拮抗组胺和抗炎作用,具有起效快、24小时长效,且不引起嗜睡,脑部受体占有率低等特点。其对H1受体的亲和力较高,表明其较好的心脏安全性。
从作用机制来看,组胺H1受体主要分布于血管内皮、气道平滑肌等多种细胞,与过敏反应的关系非常密切。靶向组胺H1受体的抗组胺药可将被组胺激活的受体下调至未激活的状态,下调过敏性炎症,减少促炎症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并减弱嗜酸性粒细胞等的趋化作用,进而发挥生物学效应。
2021年,赛诺菲研发的盐酸非索非那定片剂剂型获NMPA批准上市,用于过敏性鼻炎及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治疗。目前,赛诺菲已经针对该产品开发了胶囊、片剂、复方制剂等多种剂型,并在全球多个国家推出该产品。2006年,该产品的儿童口服混悬液获美国FDA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治疗季节性过敏症状和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本次口服混悬液剂型在中国申报上市,意味着该产品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惠及更多患者群体。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潜在首个!GSK美泊利珠单抗又一适应症在国内报上市
2月20日,GSK宣布,NMPA已受理美泊利珠单抗注射液的一项新适应症上市申请,用于具有嗜酸性粒细胞表型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维持治疗。新闻稿指出,如果获批,美泊利珠单抗有望成为首个获批的每月一次的COPD生物制剂。
美泊利珠单抗是一种靶向白细胞介素-5的单克隆抗体,此前已在国内获批用于治疗三种由IL-5介导的疾病,分别为:1)用于成人和12岁及以上青少年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的维持治疗;2)作为鼻内皮质类固醇的附加维持治疗药物,用于治疗全身性皮质类固醇和/或手术治疗无法充分控制疾病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成人患者;3)用于成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本次新适应症上市申请是基于MATINEE3期研究的阳性结果,该研究招募了广泛类型的COPD患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的患者。数据显示,相较于安慰剂,美泊利珠单抗在降低中度至重度急性加重率方面表现出了显著且具有临床意义的疗效。而且在吸入制剂维持治疗的基础上,美泊利珠单抗为需降低急性加重风险的患者带来了具有临床意义的额外获益。
IL-5是2型炎症中的核心细胞因子,而2型炎症则是多种疾病背后的潜在驱动因素。此类炎症在COPD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40%,已成为导致症状加重和急性发作的主要诱因,可能引发住院和/或急诊就诊。COPD在全球范围内影响超过3.9亿人。研究表明,中国新诊断病例、现有病例及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的24%、21%和32%,使其成为国内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
美泊利珠单抗已开展了3项COPD临床研究。前两项研究METREX和METREO已于2017年完成。本次申报基于的MATINEE研究是目前COPD生物制剂研究中纳入COPD患者人群最为广泛的研究。如果获批,美泊利珠单抗将为COPD患者带来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信息来源:求实药社)
 
突破性肺纤维化新药在中国申报上市
2月24日,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宣布,其在研肺纤维化疗法口服磷酸二酯酶4B(PDE4B)抑制剂那米司特片(nerandomilast)的上市申请已获得CDE受理,用于治疗成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该疗法已被CDE正式纳入优先审评。
IPF是一种严重的致死性肺部疾病,特征性的表现为肺纤维化程度持续增加、肺功能持续下降、呼吸症状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IPF的自然病程多变且无法预测,预后不佳,患者在确诊后的中位生存期约为3年,比大多数癌症的5年生存率都低。IPF已经在中国被纳入《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但数据显示,其依然影响了全球约三百万人。目前,IPF直接的致病途径尚不明确,治疗手段一直十分有限。
PDE4B在控制钙诱导的钙释放(CICR)过程方面发挥作用,优先抑制PDE4B可维持治疗肺纤维化的疗效,同时避免某些不良事件。
那米司特是勃林格殷格翰在研的新型PDE4B抑制剂,其通过抑制PDE4B酶发挥作用,该酶在肺部高度表达,并与纤维化和炎症过程密切相关。通过抑制这些通路,那米司特展现了抗纤维化和抗炎的双重效果,有望为IPF患者带来临床获益。2022年,美国FDA曾授予该产品突破性疗法认定,凸显了其在IPF治疗中的潜力。
根据勃林格殷格翰新闻稿介绍,本次上市申请递交是基于那米司特关键性3期临床试验FIBRONEER-IPF的积极结果。研究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接受在研化合物那米司特治疗的第52周,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mL)较基线的绝对变化达到了主要终点。研究结果将在今年稍晚时候公布。
除了上述研究,那米司特针对渐进性肺纤维化患者的3期FIBRONEER-ILD试验也已经达到主要终点,勃林格殷格翰在今年2月宣布,即将向美国FDA和全球其它监管机构提交nerandomilast治疗渐进性肺纤维化(PPF)的新药申请。
(信息来源:求实药社)
 
全球上市
首款!FDA批准“老药”上市
2月21日,美国FDA批准Ctexli(chenodiol)用于治疗成人脑腱黄瘤病(CTX)。根据FDA新闻稿,Ctexli是FDA批准的第一个治疗CTX(一种非常罕见的脂质贮积病)的药物。
CTX是一种遗传代谢疾病,由称为CYP27A1的基因突变引起,导致酶缺乏,而酶对身体分解脂肪的能力很重要。由于肝脏中胆汁酸的产生减少,CTX患者无法以正常方式分解胆固醇,导致非典型胆固醇代谢物(胆固醇分解产生的物质)沉积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包括大脑、肝脏、皮肤和肌腱,导致这些器官和组织受损。
Ctexli致力于补充其中一种胆汁酸的缺乏水平,减少被认为导致CTX临床异常的胆固醇代谢物的异常沉积。
在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交叉戒断试验中评估了Ctexli治疗CTX患者的疗效。为期24周的试验表明,与安慰剂治疗相比,每天3次250毫克的Ctexli治疗导致血浆胆甾烷醇和尿液23S-戊醇(CTX患者的胆固醇代谢物显着增加)显着减少。
Ctexli的处方信息包括对所有患者进行肝毒性警告,这些患者在已有肝病或胆管异常的患者中肝损伤风险增加。患者应在开始治疗前进行肝脏血液检查,每年在治疗期间根据临床指征进行一次。如果出现肝毒性迹象(例如胃痛、恶心、疲劳、尿色深、瘀伤、眼睛和皮肤发黄、瘙痒),建议患者去看医生并停用Ctexli。
Ctexli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腹泻、头痛、腹痛、便秘、高血压、肌肉无力和上呼吸道感染。
推荐剂量为250毫克,每天口服3次。
FDA授予Ctexli优先审评、快速通道和孤儿药资格认定。
(信息来源:蒲公英Ouryao)
 
吉利德突破性长效HIV疗法在欧洲获得加速审评
近日,吉利德科学公司宣布,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接受该公司为lenacapavir递交的上市许可申请(MAA),每半年注射一次,作为HIV感染的暴露前预防(PrEP)疗法。EMA人用药品委员会认为,每半年一次用于预防HIV感染的lenacapavir在公共卫生和治疗创新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上市申请将按加速审评(accelerated assessment)时间表进行评估。
值得一提的是,上周美国FDA已宣布接受吉利德科学公司递交的lenacapavir用于PrEP的新药申请(NDA)并授予这一申请优先审评资格。新闻稿指出,EMA的决定代表着lenacapavir作为PrEP疗法的又一监管里程碑。
向EMA递交的申请基于吉利德科学公司开展的3期临床试验PURPOSE 1和PURPOSE 2的积极数据。在PURPOSE 1中,数据显示,接受每半年一次lenacapavir注射的女性受试者无任何人出现HIV感染,感染风险降低100%,与背景HIV发病率相比表现出显著优势。在PURPOSE 2中,lenacapavir治疗组中99.9%的受试者未感染HIV,与背景HIV感染率相比,感染风险降低96%。
(信息来源:智通财经网)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2月26日快讯
青葙子价格:正品青葙子90-125元。
草果价格:目前市场价在47-48元。
山茱萸价格:目前药厂货价格在55元上下,饮片货65元左右,筒子皮价格70-75元。
车前子价格:市场车前子江西统货要价22-23元/千克,四川统货要价在21-22元/千克。
桂花价格:现在市场桂花一般统货价格在150-200元不等/千克,中等货260-280元左右,选货质量不一要价在350-600元不等。
桂圆肉价格:现在市场桂圆肉炕货价格在55-60元/千克,选货60-65元不等。
小茴香价格:现小茴香国产统货价格在12.5-13元,进口货价在10元左右。
香菜籽价格:现在市场香菜籽统货要价9-9.5元。
草果价格:现草果统货售价在47-48元/千克,草果米价格在60-65元上下。
黄芪价格:现在市场黄芪35统丁价15-16元/千克,58统丁价在18-22元不等,中片售价35-40元,选片由于规格不一售价在45-90元不等。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安国市场2月27日快讯
荆芥穗,现市场好统货价格在35元,饮片货价格在47元,药厂手剪穗价格在25元上下,刀扎穗7-12元不等。
荆芥,现市场机器包个子报价在5元上下,杆咀报价在3元上下,饮片报价在4元上下。
菟丝子,现市场菟丝子水洗净货报价在26-27元之间。
鸦胆子,现市场鸦胆子统货报价在15-16元之间。
灯心草,现市场灯心草多报价在140-145元之间。
四川小通草,现市场四川小通草报价在150-155元之间。
莲须,现市场莲须颜色不太好的报价在80-85元,颜色好的湖南货价在110-120元。
茯苓,现市场茯苓统货报价在20元上下,中心丁报价在27-28元之间。
夏天无,现市场夏天无多报价在100-110元之间。
川麦冬,现市场统货报价在90-95元,因近期行情不稳,经营商也多采取随购随销的方式。
猫爪草,现市场猫爪草一般货价在800元,水洗货报价在850-880元之间不等。
(信息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联系我们

首页
协会动态
通知公告
培训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