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2025-05-30 09:56:07 bppa_01 34

图片关键词

竞争监测

投资动向

上药控股携手诺华中国达成战略合作

5月26日,上药控股与全球医药巨头诺华公司中国区正式签署多款眼科产品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中,诺华中国将借助上药控股全渠道整合营销服务优势和广泛的市场覆盖能力,加速其抗感染和青光眼成熟产品下沉至非目标市场终端,让更多患者及时用上优质药物;而上药控股则凭借诺华中国的品牌影响力与产品优势,凭借这些产品卓越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一步完善眼科领域的服务体系,强化在专科用药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诺华公司中国区总裁兼董事总经理李尧,诺华中国零售、新兴市场及商务部负责人陈晖,上海医药执行董事兼执行总裁李永忠,上药控股副总经理唐鹏程、张燕等双方管理层代表出席仪式。

诺华中国作为眼科治疗领域的战略领航者与先锋典范,凭借数十年的深厚积淀与前瞻布局,以战略高度为指引、科技创新为驱动、患者需求为核心,在抗感染和青光眼两大关键领域持续深耕。通过构建覆盖全病程的解决方案,诺华不仅巩固了自身行业领先地位,更以创新实践为全球眼科医疗发展提供了战略范本与发展动能,引领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上药控股作为国内科技驱动型健康服务领域的领军企业,始终将合规经营作为发展基石,以品牌战略塑造竞争优势,依托体系化资源布局与专业化服务能力,构建覆盖医药商业全场景的服务矩阵,持续深化“集成总包”商业模式的创新实践。在合约销售领域,上药控股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成功搭建辐射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和零售终端的专业服务网络,具备强大的渠道整合与终端覆盖能力。

近年来,我国眼科疾病呈现显著变化,眼部感染性疾病高发与青光眼防治难题并存,给患者健康与社会医疗资源带来双重挑战。在此背景下,上药控股与诺华中国达成战略合作,精准回应了市场对高质量眼健康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这不仅标志着双方在眼科领域的战略布局迈向新高度,更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重要里程碑。

诺华公司中国区总裁兼董事总经理李尧表示:“作为一家全球领先创新药物公司,诺华一直秉持‘承诺中华’的理念,致力于创想医药未来,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延长人类寿命。诺华不断深化与中国医药供应链领域各方的紧密协作,正如我们与上药控股合作开展的诺华眼科前节项目,我们希望基于诺华在眼科领域的领导能力,融合上药控股的资源与优势,提升诺华眼科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可及性,持续惠及更多眼科患者,真正助力提升中国人民的眼健康水平。”

上海医药执行董事兼执行总裁李永忠表示:“上药控股始终将”服务为荣"的理念深植发展内核。此次与诺华中国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充分发挥上药控股在渠道管理与终端覆盖的核心优势,通过科学化的供应链整合与精细化的市场布局,加速诺华眼科前节眼药水等优质产品向更广泛市场延伸,切实提升基层患者的用药可及性,彰显双方在医疗普惠事业上的共同追求与卓越实践。”

(信息来源:上海医药)

 

药物牧场与特宝生物就ALPK1激动剂治疗乙肝和肝癌达成选择权协议

5月27日,创新药研发生物科技公司药物牧场宣布,与厦门特宝生物达成选择权协议。双方将就药物牧场原创新药ALPK1激动剂DF-006在大中华区(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澳门)开展乙肝和肝癌领域临床合作。

DF-006是一种口服ALPK1激动免疫调节剂,能有效激活肝脏的先天免疫。该药物成功完成了健康受试者的单剂量和多剂量递增给药研究,并在随后的慢性乙肝患者多剂量递增给药研究中显示出积极的抗乙肝病毒活性。

药物牧场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许枞博士表示:“DF-006通过独特的新机制激活肝脏先天免疫来治疗乙肝病毒感染和肝癌。临床前研究表明,DF-006与α-干扰素联用可增强抗乙肝疗效。我们期待看到DF-006与特宝生物已上市药物派格宾的联合应用,这将为慢乙肝患者提供潜在更好的功能性治愈新方案。”

特宝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孙黎先生表示:“特宝生物致力于成为慢性乙肝功能性治愈领域的领导者。基于派格宾的疗法已在不同乙肝人群中显著提升功能性治愈率。通过DF-006这类创新药物的探索性研究,有望提升慢乙肝功能性治愈率,显著降低肝癌风险。”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国为医药与信立泰药业签订AGT-siRNA创新药GW906的独家许可授权合作协议

5月27日,成都国为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与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新药研发合作协议,国为医药将在研的AGT-siRNA小干扰核酸药物GW906的原料药及制剂在中国市场的相关权利独家授予信立泰,包括但不限于研发、注册、生产及其商业化等。浩悦资本担任本次交易的独家财务顾问。

根据协议,国为医药将获得最高1.8亿元的首付款及研发里程碑款总金额。未来产品获批上市后,销售里程碑累计最高达3.7亿元。同时,在协议约定期限内,国为医药将获得年度净销售额按一定比例支付销售提成。

GW906是国为医药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的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药物,拟开发的适应症为原发性高血压,目前正在开展I期临床研究。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基数庞大,现有治疗方案依从性差、控制率有限。而AGT作为全新靶点,目前全球范围内布局者较少,尚无上市产品。GW906通过靶向肝脏中的AGT mRNA,抑制AGT的表达,减少血管紧张素II生成,从而舒张血管、降低血压。与传统的高血压治疗药物相比,GW906由于其靶向性,能解决长期口服RASS阻滞剂(如ACEI和ARB)的醛固酮逃逸问题;且不会导致缓激肽蓄积,从而避免了ACEI类高血压药物引起的咳嗽、血管性水肿、呼吸困难和疼痛等不良反应;此外,GW906能实现长期、稳定的降压效果,提高患者依从性。

此次合作的达成是国为医药布局小干扰核酸创新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又一里程碑事件。国为医药经过近5年持续投入和能力打造,目前已具备了包括靶点发现,AI算法、序列设计、化学修饰、药物递送及体内评价等在内的小干扰核酸药物研发的核心能力。未来,国为医药将在小干扰核酸药物领域继续积极为大众开发基于临床需求的药品。

除肝递送领域外,国为医药还积极布局siRNA在肺部递送的研究,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肺靶向siRNA创新药物GW908,也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些无一不体现出国为医药在RNA药物平台开发、递送系统优化和临床转化能力上的综合实力。

为本次交易达成起到关键作用的产业投行——浩悦资本管理合伙人、首席运营官丁亚猛表示,在全球竞争的浪潮中,中国医药BD正迎来新纪元。如国为、信立泰般真正的拓荒者,早已主动布局、升级出海模式,亦从不惧怕在迷雾中航行。从“Fast Follow”到“Best in Class”,浩悦资本将陪伴着一个个中国新药参与书写全球创新格局。

浩悦资本董事陈科荣表示,很荣幸能陪伴企业完成这次交易。GW906作为国为医药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具备明确的机制创新性与潜在的差异化优势,展现出了强劲的“best-in-class”潜力,浩悦非常期待国为医药和信立泰共同推进该管线的临床开发乃至商业化。

(信息来源:浩悦资本)

 

维亚生物与万邦德达成AI创新药战略合作

近日,维亚生物与万邦德达成AI创新药战略合作。双方将基于在化药、中药、AI等领域的优势,共育新质生产力,以AI赋能创新药研发。另外,双方也将在创新药布局、AI产业链布局、AI医药人才培养、全球BD等领域进行合作。

本次签约在万邦德总部举行,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包括:

万邦德董事长赵守明先生、副董事长庄惠女士、副总经理兼董秘柳建朋先生、副总经理刘同科先生、董事韩彬先生、制药副总林红女士、研究院院长/研发负责人赵冠甲博士

维亚生物主席兼董事长毛晨博士、维亚生物上海高级副总裁蔡建华博士、计算化学及AI平台执行主任钱博士、高级商务经理李倩倩女士

赵守明董事长和毛晨博士代表双方签约,签约后钱博士为万邦德研发团队深入分享了“AI药物研发的最新进展”,并重点介绍了AI在靶点发现、化合物设计及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会后维亚团队参观了万邦德展厅及中非医疗产业园,深入了解万邦德在医药、器械领域的布局及成果。

万邦德董事长赵守明先生表示,通过本次战略合作,万邦德创新药研发将会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依托AI等前沿技术,公司现有的研发管线将会得到质与效的跃升,阿尔茨海默症、渐冻症等公司核心项目的研发效率将会大幅提高、研发周期将会大幅缩短,创新药项目现实可期。

维亚生物主席兼董事长毛晨博士表示,维亚生物凭借丰富的创新药研发经验,已助力4个创新药获FDA批准上市,同时作为领先将AI应用于药物研发全流程的生物科技服务企业,我们建立了完整的AIDD平台。近年,维亚利用自有AIDD平台,赋能数十家国内外创新药企,显著提高了研发效率。万邦德作为国内知名药企,在多个疾病领域深耕多年,积极布局创新药。我们相信,此次战略合作,将加速万邦德在重大神经系统、代谢等优势管线项目上的突破,力争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新药、好药。

(信息来源:维亚生物)

 

资本竞合

渤因生物完成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

近日,上海渤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本轮投资由张江生命健康产业孵化天使基金(“张科禾苗基金”)领投,老股东峰瑞资本和创始人个人持续加码。所募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产品管线推进和首个产品的早期临床验证,并支持公司技术平台迭代为公司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源泉。

渤因生物CEO潘雨博士说:“渤因生物诞生于张江药谷平台,成立至今在张江的高质量孵化体系下茁壮成长,打造了全球领先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末端DNA(neDNA)核酸制备和体内递送技术平台,搭建了多条非病毒载体基因治疗创新产品管线。当前全球基因治疗市场正在经历转变,基因治疗产品开发开始由科学技术和临床验证驱动,转向为由产品和市场驱动,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正伴随而来。渤因生物始终坚持底层创新,开发低成本可重复给药的基因治疗产品,面对当前市场变化积极布局肌少症和膀胱癌等常见疾病产品管线,发挥技术平台优势,开发best-in-class,甚至first-in-class产品。在全球创新药行业整体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公司获得新老股东共同支持逆势完成本次融资对公司意义重大。展望未来,渤因生物将加速基因治疗2.0药物开发,早日惠及全球患者。”

(信息来源: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

 

1.3亿美元B轮融资,开发IgG4靶向蛋白降解剂

5月27日,GlycoEra AG宣布完成超额认购的1.3亿美元B轮融资。所得款项将用于通过患者的临床数据推进公司领先的IgG4靶向蛋白降解剂,将第二个项目带到临床,并进一步开发其在免疫学和其他适应症方面的精准细胞外降解剂的差异化产品线。2021年11月该公司完成4900万美元A轮融资。

本轮融资由新投资者Novo Holdings领投,其他新投资者Catalio Capital Management、LifeArc Ventures和QIA以及现有投资者Sofinnova Partners、5AM Ventures、Roche Ventures和Bristol-Myers Squibb也参与其中。其他新投资者包括Agent Capital、MP Healthcare Venture Management(田边三菱制药的子公司)和Sixty Degree Capital。

GlycoEr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Ganesh Kaundinya博士表示:“我们的领先项目在临床前已经证明了IgG4的深度和快速降解,为患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提供了一个变革性疗法的机会。有了这笔资金,我们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启动我们领先项目的首次人体临床试验。这笔融资是对我们的科学和平台的有力验证,使我们能够加快我们的领先项目进入临床开发,同时推进我们强大的精准免疫药物管线。我们感谢这群著名的投资者向我们展示的热情和支持,这反映了我们差异化蛋白质降解平台和管线的进展。”

GlycoEra的专有平台能够开发出针对广谱细胞外蛋白的一流降解剂。GlycoEra的降解剂是双特异性分子,利用自然发生的过程降解蛋白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精确持续地去除致病蛋白质,同时避免系统性脱靶效应。与需要多步化学合成的传统方法不同,GlycoEra的降解剂是通过简化的一步重组过程生产的,具有高效、模块化和可扩展性。

GlycoEra领先项目GE8820旨在以当前药物形式和不需要免疫抑制无法达到的速度、深度和高选择性降解致病性IgG4自身抗体。致病性IgG4是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驱动因素,如天疱疮、肌肉特异性激酶(MuSK)重症肌无力、原发性膜性肾病和自身免疫性脑炎。在临床前,GE8820已在各种模型中证明了IgG4的深度和持续耗竭,使其在多种疾病环境中具有广泛的潜力。

Novo Holdings合伙人Max Klement表示:“GE8820能够以高特异性快速深入降解致病性细胞外蛋白,为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潜在的范式转变机会。凭借在精准医学方面的深厚专业知识,GlycoEra的管理团队完全有能力重新定义免疫学疗法,我们很自豪能够支持他们的持续进步。”

Sofinnova Partners管理合伙人Graziano Seghezzi表示:“作为GlycoEra的创始投资者,我们一直对团队的进步印象深刻,他们推进了一个真正独特的平台,并建立了一条有前景的蛋白质降解剂管线。我们很高兴欢迎新的投资者,他们与我们一样致力于推进GlycoEra的使命。这笔额外的资金将有助于将一流的降解剂推进临床,更接近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

(信息来源:Medaverse)

 

市场风云

香港“科企专线”如何催化生物医药资本革命?

继2018年“18A章”、2023年“18C章”后,香港资本市场又一重大改革浮出水面。

5月6日,港交所与香港证监会联合宣布推出“科技企业专项服务通道”(简称“科企专线”),允许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企业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在全球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和地缘经济格局变化的背景下,各主要资本市场纷纷出台政策争夺优质科技企业资源——美国纳斯达克长期以其灵活的制度吸引全球科技公司,新加坡交易所近年也通过SPAC机制等创新增强竞争力。

香港作为连接中国内地与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其资本市场改革动向不仅关乎本地金融业发展,更对中国科技企业的融资选择产生深远影响。

针对此次重大举措,写意君采访了相融资本创始合伙人、总经理曾宇和世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健律师,旨在系统分析“科企专线”政策的出台背景、核心内容及潜在影响。

01、大势所趋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资本市场长期以来在全球融资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近年来受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地缘政治因素及区域竞争加剧影响,香港资本市场面临一系列挑战。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间,港股IPO遇冷,募资额排名跌出全球前五;2024年,随着美的集团等大型新股上市,港股IPO转暖,募资额重回全球第四。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在全球IPO市场的份额现在也面临新加坡等新兴金融中心的竞争。

5月20日,港交所迎来了内地新能源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新股上市,香港今年的新股集资额超过600亿港元,融资规模暂居全球首位,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关注,“但是在科技企业上市领域,香港依然需要更灵活、更具吸引力的制度安排来维持竞争优势。”曾宇告诉写意君。

而科技企业具有高成长性、高研发投入和轻资产以及在一段时间内无法盈利等特点,传统上市标准往往难以全面反映其价值。

“许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科技公司,因财务指标暂时不达标,或商业敏感信息披露风险,推迟了上市计划,特别是内地资本市场,不管是科创板还是北交所,上市的门槛也非常高,上市的等待时间也比较长,登陆港股往往是很多国内企业的优选,因此港交所此次推出‘科企专线’,正是针对这些痛点进行的制度创新,旨在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友好的上市环境。”曾宇说到。

张健则认为,从宏观背景看,这一政策呼应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中国“十四五”规划明确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香港作为国家的一部分,其金融市场改革也需服务于这一大局。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深化阶段,香港金融市场的制度创新有助于强化其作为大湾区科技企业首选上市地的地位,促进资本与科技的高效对接。

从国际竞争视角,美国SEC对科技企业上市信息披露的灵活处理、新加坡针对新兴科技企业的特殊上市通道,都促使香港需要优化现有制度。

“科企专线的推出,是港交所在充分研究国际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地市场特点进行的针对性改革,反映了监管机构对科技企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市场需求的及时响应。”张健告诉写意君。

02、“保密”之光

谈及政策解读,曾宇对写意君表示,港交所公布的科企专线政策包含多项创新安排,其核心在于允许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这一机制的设计既考虑了科技企业的特殊需求,也兼顾了市场公平性和投资者保护原则。

根据官方文件,该政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保密提交机制是此次改革的最大亮点。”曾宇强调,“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可在不公开披露的情况下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文件,并与之进行非公开的沟通和反馈。这一机制允许企业在上市准备阶段保护商业敏感信息,避免过早披露可能对市场竞争地位造成的损害。”

曾宇认为,对科技企业而言,保密提交机制将显著降低科技企业上市过程中的商业风险。

“保密提交机制解决了科技企业上市的一大痛点。许多科技企业向我们反馈,过早披露技术路线和研发细节、商业策略可能给竞争对手可乘之机,短期对自身造成风险,长期而言对整个行业也容易造成‘内卷’。新政策充分考虑了这个痛点,保密提交将显著提升香港资本市场对全球科技企业的吸引力,特别是那些处于技术突破关键阶段的企业。”他同时提醒,企业仍需注重与潜在投资者的非公开沟通,建立必要的信任关系。

从融资效率角度看,保密提交可缩短企业上市准备时间。传统流程中,企业为满足即时公开披露要求,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提前准备详尽文件,包括可能涉及商业敏感的技术细节。新机制允许企业分阶段准备材料,先提交非敏感部分进行审核,技术细节可在后期补充,使企业能够更灵活地安排上市进程,降低前期成本。

张健认为,对中介机构(如投行、律所、会计师事务所)来说,新政策将改变其服务模式。

“中介机构需要调整工作流程,协助企业在保密前提下准备申请材料,并精准把握信息披露的边界。这要求中介团队不仅熟悉常规上市规则,还需深入理解科技企业的业务特性和技术保护需求,提供更加定制化的服务。长期来看,这将促使中介机构提升专业能力,形成针对科技企业的特色服务优势。”张健告诉写意君。

在适用企业范围方面,政策设定明确的界定标准,重点支持领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科技、先进制造等前沿科技行业。企业需满足一系列创新性指标,如研发投入占比、专利数量、技术团队构成等,而非单纯依赖传统财务指标。

“需要重点明确,港交所将设立专门委员会对申请企业的科技属性进行评估,确保政策精准服务于真正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曾宇告诉写意君。

张健则认为,与传统上市流程相比,科企专线在时间节点和披露要求上做了优化调整。“传统流程中,企业从提交申请到上市通常需要较长时间,且所有材料一经提交即对公众开放。新机制下,企业可获得更灵活的时间安排,关键技术的披露时机可与企业商业化进程相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保密提交并不意味着降低审核标准或牺牲投资者保护。”曾宇在采访中重点明确到。“港交所明确表示,所有通过科企专线申请的企业仍需满足相同的上市标准和信息披露要求,只是在披露时机上给予更大灵活性。在上市前的适当时间点,企业仍需完整披露所有重大信息,确保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能够获得充分、准确的信息。”

政策还设计了过渡机制,允许已按传统方式提交申请的企业在一定条件下转入“科企专线”流程,体现了制度的包容性。同时,港交所将定期评估政策实施效果,根据市场反馈进行动态优化,确保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

03、未雨绸缪

尽管科企专线政策获得广泛积极评价,其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若干潜在挑战,需要未雨绸缪,通过制度设计和执行层面的优化加以应对。深入分析这些挑战并提出建设性建议,有助于政策达到预期效果。

曾宇强调,界定科技企业资格的标准化难题被摆在首位。

随着科技融合发展,传统行业界限日益模糊,如何科学界定“科技企业”范围成为关键。“过度宽泛的标准可能导致政策被滥用,而过于严格又可能将真正创新企业排除在外。建议港交所建立多维评估体系,除研发投入占比等量化指标外,还应考虑技术先进性、产业化前景等质化因素,并引入第三方专家评审机制,确保评估的专业性和公正性。”曾宇告诉写意君。

而在张健看来,保密期与信息披露的平衡是另一大挑战。

“保密期过长可能损害市场透明度,过短则难以达到保护企业商业利益的目的。”张健强调,“建议根据企业所处行业和技术成熟度设定差异化的保密期限,并建立信息披露分阶段解禁机制。同时,应要求企业在保密期内向港交所提供完整信息,确保审核质量不受影响,待适当时机再向公众披露。”

同时,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需要特别关注。

“保密提交可能导致信息不对称加剧,机构投资者与散户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差距扩大。建议配套建立合格投资者定向沟通机制,允许企业在监管框架下与专业投资机构进行非公开交流,同时加强对散户的风险提示和教育。”张健认为,港交所可考虑设立科技企业信息披露指引,明确必须披露的核心要素和可选披露内容,为市场提供清晰预期。

此外,张健额外表示,中介机构能力匹配也不容忽视。

“现有中介团队对传统行业上市流程熟悉,但可能缺乏评估前沿科技企业的专业能力。建议港交所联合行业协会开展专项培训,提升中介机构服务科技企业的专业水平。同时可考虑引入技术顾问角色,在上市审核过程中提供专业技术评估支持,弥补现有团队的知识短板。”张健告诉写意君。

跨市场监管协调日益重要。“许多科技企业有跨市场上市或业务布局,不同司法管辖区的信息披露要求可能存在冲突。建议港交所与主要合作伙伴市场建立监管协作机制,在商业机密保护和跨境监管方面寻求共识,为企业提供确定性的政策环境。”张健说到。

总体来看,曾宇总结称,“香港还需完善科技企业上市后的持续服务体系。建议发展针对科技企业的特色研究覆盖、指数产品、交易机制等配套安排,形成从上市到后续服务的完整生态。只有构建起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的长效互动机制,科企专线的政策效果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延续。最值得期待的是在流动性上有更大的突破,比如允许更多的的科技企业纳入港股通,特别是前些年通过港股18A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

—结语—

采访中,曾宇和张健都认为,“科企专线”绝非简单的流程优化,而是香港向“规则制定者”转型,对齐国际资本市场的关键一跃。

通过构建“保密-披露”的动态平衡机制,香港既为硬科技企业打造安全港,又为全球资本配置中国创新红利提供新通道。尽管需警惕信息黑箱与估值泡沫化风险,但政策展现的监管智慧,无疑为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提供了“东方方案”。

同时,科企专线的推出,不仅是对生物医药企业上市路径的优化,更是一场重塑行业价值逻辑的制度革命。

那些能将保密机制转化为技术壁垒、用制度红利催化管线爆发的企业,必将在这场价值裂变中占据先机。

(信息来源:同写意)

 

创新药突围战:从烧钱到兑现,还需过几道坎?

当创新药行业的领军企业恒瑞医药在港股市场首日上市即收涨25%时,A股和H股市场上的创新药板块也呈现出显著的上涨趋势。回顾整个创新药板块的市场表现,尽管在5月26日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回调,但整体来看,创新药板块依旧是今年表现最为出色的子板块之一,其成绩令人鼓舞。

根据Wind数据,截至5月26日10时30分,恒生行业指数中的医疗保健业,年初至今涨幅已超30%。其中,三生制药年初至今涨幅高达210.86%、远大医药涨幅达94.17%、科伦博泰生物-B涨幅达87.88%、诺诚健华涨幅达69.28%、乐普生物-B涨幅达64.12%。另外,港股概念板块中的未盈利生物科技指数年初至今涨幅超39%。其中,德琪医药-B年初至今涨幅达456.92%、和铂医药-B涨幅达358.60%、加科思-B涨幅达244.88%、康宁杰瑞制药-B涨幅超148%。

面对市场表现,许多行业专家坦率表示:医药领域,特别是创新药物,已经从“寒冬”迈向“暖春”,进入了一个新的政策扶持和发展的周期。

长江证券分析认为,医药行业属于强监管行业,呈现一定的“政策周期性”,2024年以来创新药全产业链支持政策逐步落地,比如引入保险增量资金、集采纠偏、丙类目录等一系列组合拳,医药行业尤其创新药已经步入新一轮的政策支持发展新周期。此外,从医保基金使用情况来看,2018年至2024年间医保谈判新增药品协议期内销售额超过5400亿元,占2018年至2024年医保基金总支出的比例仅为2%,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对于今年创新药企的整体市场表现,也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表示,2025年乃至未来几年,创新药企依旧需要坚持创新。从年初至今的创新药市场表现来看,今年的整体环境将比去年更为乐观,展现出一种“回春”的迹象,不少企业因BD(商务拓展)交易的收益实现盈利,推动股价大涨。

增加国际市场话语权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产业展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

根据Wind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医药生物行业有60家公司营收超过10亿元人民币,其中2家公司的营收超过百亿元,7家公司的营收介于50亿元至百亿元之间。在这一季度,281家医药生物公司实现了归母净利润为正,其中84家公司的净利润超过亿元。

医药魔方数据显示,根据历年进入临床的创新药统计,2015—2024年期间中国企业原研创新药数量超过美国,排名第一(根据历年进入临床的创新药统计)。中国原研的FIC药品数量也显著增长,目前在全球占比为24%,仅次于美国的43%。

以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为例,多款国产创新药引起了广泛关注。例如,在本次ASCO大会上,科伦博泰的芦康沙妥珠单抗有4项临床研究成果入选;正大天晴的TQB2102有三项研究入选,其中2项为数据披露;泽制药公布了PD-1/TIGIT双抗的最新进展;恒瑞医药展示了产品SHR-1501的临床试验结果等。

从各创新药企披露的药物研发进展来看,本土创新药企已从过去专注于PD-1、ADC市场转向探索新的靶点,多肽偶联药物、分子胶、细胞疗法、三抗和PROTAC等成为新的市场焦点。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的《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进展年度报告》显示,从2020年至2023年,我国新药在国际多中心试验的数量显著增长,从207项增加至286项。

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数量的显著提升,不仅彰显了创新药企由聚焦中国市场向全球化战略转型的决心,也预示着其国际影响力的逐步增强。

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全球研发负责人汪来表示,近年来,中国创新药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答案在于投资与回报之间的不平衡。观察全球创新药市场,假设市场总量为100%,其中55%的份额已被占据。

“众所周知,中国在全球创新药市场中的份额不足5%。当前,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投资者对创新药企业的投资持谨慎立场,以及这些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原因在于投资回报的账目难以平衡。”汪来指出。

根据Eli Lilly公司的数据,新药从研发到上市的平均成本高达17.78亿美元,这一数字反映了1990年-2010年间开发一种新药的平均成本,尽管具体成本因计算模式和研究机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考虑到中国新药市场独占期大约为10年,要回收研发成本,至少需要每年2亿美元的销售额,而实际上平均需要4亿美元的年销售额才能实现盈利。部分药品售价虽高,但回报率却不尽如人意,让投资者难以权衡投资回报。

这无疑对创新药企的市场战略提出了更高要求,它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国市场,而应着眼于全球市场的广阔天地。现阶段,那些能够通过自主创新及全球化策略的企业,正努力在尖端技术领域与全球的行业巨头一较高下,力图研发出价值“十亿美元”的药物分子。这样的努力也使得众多创新药企在国际市场上逐步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重磅BD难掩“无奈”

在国际市场话语权之下,中国医药行业也开始寻求合适的买家,实现快速“变现”。

根据行业机构药时代的报告,2025年1-4月,全球药企共发生了21笔总金额超10亿美元的重磅交易,涵盖收购、许可合作等多种形式,涉及肿瘤、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根据不完全统计数据,跨国药企共达成38笔重大交易,总金额高达596亿美元。

这些交易涵盖了并购(M&A)和许可(licensing)等多种形式,涉及肿瘤、代谢、免疫与炎症(I&I)、罕见病等多个治疗领域。其中,授权引进(In-licensing)交易最为频繁,达到28笔,占比73.68%,凸显出跨国药企积极寻求外部创新资源,以合作方式加速其研发管线的拓展。并购(M&A)交易有8笔,占比21.05%,显示出部分企业通过收购来实现快速的战略布局和资源整合。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药企的表现极为突出,已成为推动全球医药创新不可或缺的力量。另有行业权威机构统计,2025年初至今,跨国大药企MNC首付超过5000万美元的引进交易,已经42%来自中国。

例如,创新药龙头企业已将BD授权收入打造为其另一大业绩支柱。官方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恒瑞已累计达成14笔创新药对外授权合作,其中近三年9笔,累计交易金额约140亿美元。而三生制药的股价狂涨超35%也得益于与辉瑞制药的60亿美元BD大单。

跨国药企在华“扫货”中国创新资产,这种模式究竟是否值得提倡?对此,不少业内人士也屡次提出质疑。有不具名创新药企高管指出,若“卖青苗”策略得以回归,它将推动其他项目的发展进程,无论是将其推向市场,还是推进至下一研发阶段,并在适当时机出售,从而使企业焕发新生。然而,也不能忽视有些公司可能会将这笔资金用于启动新项目,但若新项目未能成功,最终可能导致企业失败。

在“无奈”出售的选择下,如何谈成理想价格?对此,美富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管理合伙人孙川表示,谈成高价格需要考虑时机:首先,评估产品是否优质,优质的产品自然能卖出好价钱。其次,评估对这个产品的需求程度,以及在谈判中,如果企业急需资金、处境艰难,对方就会压低价格。

“从License-in的视角审视,他们所押注的是资金的投入方向。对于资金状况紧张的企业而言,首付款自然是越高越好,这样能够优先获得现金流,确保企业的存续。实际上,这是一个涉及谈判博弈的过程。若你资金匮乏,仅完成两轮融资,那么在谈判桌上,面对每年需评估成千上万项目的大型跨国公司,你的项目可能难以获得特别关注,而你迫切寻求合作的心态,反而让他们在谈判中占据了压低价格的有利地位。”在孙川看来,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性,更应该考虑谈判的动态性,包括公司的发展阶段、财务状况、药品的质量、潜在市场的规模等多重因素。

此外,也需要关注商务拓展团队或中间商的能力。“令人遗憾的是,一些BD人员他们参与项目仅仅是为了获取佣金。会选择绕过我们直接与项目创始人进行谈判。仅仅几句话就让创始人信服,决定就这样敲定。这直接导致商业条款和首付款的设定变得形同虚设。因此,BD团队的质量至关重要。”孙川指出。

高景气下的“冷思考”

当国产创新药BD已成为“一门可持续赚钱的生意”,这部分价值也被认为应该合理重估,尤其对于大多数未盈利Biotech公司来说,公司核心价值大多在于其核心的产品管线,对创新药公司估值就代表对创新药产品进行估值。

据分析,此轮行情中涨幅居前的多为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德琪医药-B股价大幅上涨,其强劲增长主要得益于核心产品塞利尼索(Selinexor)在亚太市场的成功商业化以及与跨国药企在BD合作方面的积极预期。这一现象表明,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正在经历范式转换,从单纯的技术管线评估转向商业化能力的综合考量。

“市场开始用‘终局思维’给未盈利药企定价——只要核心产品具备全球竞争力,短期的亏损可以被容忍。”前述分析师也指出,这一转变与美股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的估值逻辑趋同,标志着中国创新药投资进入成熟阶段。

但在此阶段也需要注意,尽管行业整体回暖,但创新药企仍需直面研发的高风险。以PD-1/PD-L1抑制剂为例,国内已有超80个在研项目,但全球市场规模增速已从2021年的30%降至2024年的8%。过度拥挤的赛道导致部分企业临床资源浪费,甚至出现“为融资而研发”的乱象。

再加上,创新药企高度依赖融资输血,而资本市场的热情存在周期性波动。2024年港股18A板块的再融资规模已达200亿港元,但若后续临床数据或BD进展不及预期,可能导致融资窗口收紧。

“临床试验的高失败率仍是悬在药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23年,中国创新药企的Ⅰ期至Ⅲ期临床成功率分别为65%、42%和28%,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然而,一旦核心管线遭遇失败,企业的估值或将面临大幅度下滑。”前述分析师强调。

尽管当前政策环境友好,但行业仍需警惕可能的波动。

“全球监管部门将不断加大对中国创新药出海的监管力度,这迫使中国药企放缓出海步伐,从而为更多具备真正临床价值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前述药企高管指出,未来几年,本土创新药企要想谈出好的BD交易或者想要独自“出海”成功,就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不断变化的审评要求,考虑如何以全球最好疗法与全球高质量原研药进行“头对头试验”。

显而易见,在政策、资本和技术红利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创新药企正处于从“本土创新”迈向“全球创新”的关键转折点。根据行业共识,未来3~5年将出现首批年销售额超60亿美元的重磅药物,支撑这一宏伟目标的,除了强大的临床研发能力外,还离不开全球化商业体系的完善与构建。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RDC第一股登场,中国核药热潮揭开序幕

中国创新药下一个爆点来了。

5月26日,先通医药申报港股上市,18A板块将迎来核药第一股,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

过去几年,核药一直是全球医药板块最热门的资产,曾出现短短八个月时间里,四家跨国大药企入局,累计超百亿美金并购的现象级表现。

原因不难理解。核药横跨诊断+治疗两大领域,且商业逻辑均被得到证实:诊断核药、治疗核药,都已诞生10亿美金+重磅炸弹。

外企对于核药资产的追逐,必然会推高国内核药资产的定价。再加上过去半年,港股创新药资产火热,ADC明星药企映恩生物更是上演了上市暴涨的神话……先通医药IPO,极有可能揭开中国核药热潮序幕。

01、诊断+治疗狂想曲

核药受到市场追逐,是因为在治疗层面有着极大的空间,在诊断领域也充满想象力。

例如,治疗市场,精准放疗药物RDC走在爆发的路上。

所谓RDC,像是热门ADC的孪生兄弟。ADC由抗体+连接子+毒素三部分构成,RDC同样具备“三大件”,为抗体/小分子/多肽+连接子+核素。

RDC的抗体部分选择更多,既可以是抗体也可以是小分子药物或多肽,但原理相近,都是针对在正常细胞低表达而在癌细胞高表达的靶标。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毒素”部分。ADC中的“毒素”是小分子药物,而RDC中的“毒素”则变成了核素。

简单来说,ADC实现的是精准化疗,而RDC则能够实现精准放疗,思路相近,效果同样不容小觑。

诺华的Pluvicto选择了前列腺癌过表达的PSMA作为靶点,改变了前列腺癌的治疗标准,业绩大爆发。2024年,Pluvicto收入达到13.92亿美元,上市短短2年就成为重磅炸弹药物,并且高增长还在继续。

上文提及,核药不只是治疗,更包括诊断,且诊断市场爆发更早。据BBC Research数据,2020年全球核药市场规模约为93亿美元,其中诊断药物占比83.4%,超过70亿美元。

诊断市场,也已经诞生重磅炸弹。核药龙头Lantheus公司开发的诊断核药Pylarify,在过去3年销售额翻倍,2024年总额已超过10亿美金,上演速度与激情。

诊断+治疗市场持续爆发,让市场进一步看到核药魅力,不再怀疑潜力。正如DS8201带动了ADC的爆发一样,Pluvicto、Pylarify的狂飙,彻底点燃了市场热情,让核药彻底成为风口。

02、复制ADC热潮

大药企争相布局核药资产。

此前,曾上演短短八个月时间里,四家跨国大药企分别收购了业内最热门的四家核药公司:

诺华以10亿美元收购Mariana Oncology;

礼来以14亿美元收购Point Biopharma;

阿斯利康以24亿美元收购Fusion Pharmaceuticals;

百时美施贵宝更为大方,斥资41亿美元收购RayzeBio。

火热不仅体现在收购数量,更体现在对于核药资产的高认可度。例如,最大收购案主角,RayzeBio并没有管线上市,最快的资产处于3期阶段,但却收获了41亿美元的定价。

而诊疗一体化布局的Fusion,核心管线关键2期临床TATCIST数据还未读出的情况下,就被大药厂24亿美元收购。

热度延续至今,且蔓延到了上游。2024年9月份,成立仅仅2年的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商PanTera,就获得1亿美元的A轮融资。据EQT称,这是比利时公司在生命科学领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A轮融资。

原因不难理解,核药产业化逻辑越来越顺畅。

过去市场对于核药的顾虑,除了研发端,还包括生产和分销层面。因为核素半衰期非常短,容易失去疗效。

这导致RDC无法提前量产和进行长距离运输,生产和分销带来严峻挑战。但随着诺华在工厂扩张、分销网络建设等方面打造更成熟产业链的经验为市场所熟知,后来者的突围难度逐步降低。

在这一趋势下,核药爆发是必然的。这也是由先通医药拉开的中国核药热潮,值得我们期待的原因。

03、确定性与想象力双击

中国资产不会缺席核药浪潮。

经过多年深耕,部分国内核药头部企业,已构筑差异化优势,具备冲刺底气。此次申报IPO的先通医药,是国内首批、全球少数实现从核素研发、制造、流通、商业化端到端全产业链能力构建的企业,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们一个观察窗口。

端到端全产业链的打通,意味着先通医药解决了大部分核药企业未能逾越的“资质、生产、配送、人才”4大困扰。这对于核药企业而言至关重要,任一短板都会影响竞争力。

例如,资质方面,由于涉核,该产业监管严格、准入门槛高,资质尤为关键。再比如生产方面,目前,大多数核药公司需进口,导致成本高、供应链体挑战大。至于配送更是关键。正如上文提及,核药半衰期无法提前量产和进行长距离运输,因为配送能力是关键,如果无法自主具备配送能力,竞争力会大幅削弱。

在解决短板的同时,先通医药兼顾务实主义和进取心,从“跟随式创新”到“全球竞争力”的渐进思路,聚焦神经、心血管、肿瘤三大领域,完成包括15项资产在内的“诊+疗”一体化布局。

其中,“跟随式创新”管线包括XTR005、XTR008、XTR012、XTR015、XTR020在内,属于海外已经被验证过临床价值但国内尚处于空白品种,负责在短期贡献现金流。

上述管线,先通医药在国内进展领先。例如,XTR008在今年4月份已经递交NDA申请,预计在2026年获批,有望成为国内首个SSTR治疗核药,解锁50亿元市场。

XTR005作为A-PET显像剂氟[18F]贝他苯,更是国内首款A-PET显像剂,目前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有望借助AD治疗药物销售实现同步放量。

XTR012则可能拜耳前列腺癌药物Xofigo的国内首仿,在今年1月份已经递交NDA。

“全球竞争力”管线,包括XTR003、XTR004、XTR021在内,属于FIC或BIC,则负责打开未来天花板。

其中,XTR003、XTR004均为PET心肌显影,用于检测心肌存活性,但在结构层面有所不同,前者为氟-18标记脂肪酸PET示踪剂,后者为氟-18-氟甲基-P-苯基十五烷酸,但均对标通用医疗的黑科技”Flyrcado,期望角逐50亿美元市场。

XTR021的定位是PSMA核药领域的BIC,相较于Pluvicto展现出更快速的抗原反应和内化效率,有望增效减毒。

虽然未来表现如何还有待跟踪,但考虑到先通医药的研发平台已经得到验证,且完成端到端能力的构建,因此具备进击“底蕴”;而账上现金流充沛且有产品进入商业化,具备自我造血能力,提供更多可能,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值得市场期待。

正是基于上述逻辑,先通医药此前收获了诸多资本的认可。2023年7月,先通医药获得超11亿元融资,成为当年中国国内医疗健康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目前,股东阵容中,包括金石新材料、中金启德、医药基金、同辐基金等一级市场明星机构和国家队,IPO前最后一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51.88亿元。

当然,先通医药只是国内头部核药企业崛起的一个缩影。在政策等支持下,随后国家药监局、卫健委等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放射性药品研发、审批、生产经营等政策文件,高度重视核医学的发展,中国核药的大幕也算是正式拉开了。

04、总结

今年以来,医疗板块上演了一场史诗级的估值修复大戏。恒生医药ETF、港股创新药ETF年涨幅均超过20%,个股更是涨势迅猛。这种估值修复也传导至新股的IPO环节。4月10日,ADC明星药企映恩生物完成招股,结果堪称火爆。映恩生物完成超募,最终募资额超过2亿美元,创造了2022年以来18A章节港股上市的多个“第一”。

随着二级市场的持续回暖,优质创新药企在港股IPO中出现“暴力美学”的概率越来越大。因此,在这个当口,逻辑扎实的核药资产,未来的表现无疑值得期待。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荣昌生物,一个被ADC耽误的自免巨头

“荣昌生物应该学会做减法”,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论调。

诚然,荣昌生物是中国ADC江湖的拓荒者,在创新药概念尚未普及的2011年,荣昌生物就已立项ADC,其维迪西妥单抗(RC48)是第一个进入临床,也是第一个获批上市的国产ADC。凭借着ADC第一股的名头,荣昌生物巅峰时市值一度突破700亿元。

但拿着一手好牌的荣昌生物,并没有稳坐ADC王位。随着ADC概念的爆火,众多新玩家入局,荣昌生物在ADC领域的光环已经日益黯淡。老产品上,维迪西妥单抗上市四年后销售不及预期;新产品上,在研ADC管线又显得后劲不足,在国内ADC频频出海的这两年时间,并未瞥见荣昌生物的身影。

不同于ADC领域的遇冷,荣昌生物的自免管线泰它西普(RC18)却在沉默中悄然崛起,其2024年销售突破150万支关口,增长近一倍。与其死守着“ADC龙头”这块招牌,倒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更有潜力的自免产品上,但很可惜荣昌生物并没有这么做,RC48的海外申报依然是荣昌生物未来的重点。

若是在现金充裕的情况下,双轨战略策略未尝不可。但眼下,截至2024年年末荣昌生物账上仅剩7.6亿元左右,这种情况下,肿瘤与自免的“双轨战略”,可能只会加剧公司的现金流危机。

01、ADC龙头风光不再

2021年,对于荣昌生物来说,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年。

当年6月,RC48刚在国内获批上市,成为首个国产ADC药物;8月,Seagen就以26亿美元总额买下RC48的全球权益,创下当时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的最高纪录,也打响了中国ADC出海的第一枪。

然而,这样完美的开局,并没能长期持续下去。获批上市后,RC48才迎来了真正的挑战——商业化。对于RC48的销售,在2023年初东吴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曾经预测,2023年、2024年销售收入有望达到13.5亿元、22.4亿元。可现实却是,上市第四年的RC48销售收入仍然只有7.2亿元,严重不及预期。

RC48交出这样的成绩单并不完全让人意外。当初RC48为了率先上市,讨巧的选择了HER2阳性胃癌三线治疗适应症。虽然此后,RC48又拿下了尿路上皮癌二线治疗适应症。但这两个适应症在国内的患者数量都不多,想要放量还是要拿乳腺癌这一大适应症。

但乳腺癌适应症却存在第一三共DS-8201这个“大魔王”,RC48想要成功开拓谈何容易。直至今年5月9日,RC48才姗姗来迟的获批批乳腺癌肝转移适应症,可这仅是整个乳腺癌适应症的“冰山一角”。在DS-8201的挤压下,RC48想要拓展前线治疗和新适应症的难度很大。

现有产品想象空间有限,那么新产品呢?目前,荣昌生物管线中仅有RC88和RC278两款ADC产品。和映恩生物、百利天恒这些ADC新秀比起来,这样的管线显然有些管线单薄。

要知道,ADC平台的一大特点是,具有较大的外延价值。但荣昌生物显然没能好好发挥这一特质。这也不意外,荣昌生物的ADC平台是第二代技术平台,在第三代ADC已经粉墨登场的情况下,即便借用这一平台成功批量产出ADC,上市后的价值也相对有限。

更重要的一点是,RC48的出海预期变得扑朔迷离。辉瑞在2024年报中,对从荣昌生物引进的RC48进行了2亿美元的计提。虽然辉瑞并未完全放弃RC48,但这引发了市场对维迪西妥单抗海外价值的担忧。

已上市ADC放量有限,未来ADC管线青黄不接。这样的情况下,“ADC第一股”对荣昌生物来说已经成了虚名,荣昌生物股价也一度跌至10.2港元谷底。显然,市场对于荣昌生物“ADC龙头”所交出的案卷是并不满意的。

02、自免领域“沉默崛起”

与ADC的颓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RC18在自免领域的爆发。

实际上,RC18早在2021年3月就获批上市,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荣昌生物首款获批上市的产品,当年销售额达到4730万元。为了进入医保目录,RC18在2022年降价68.34%,成功以价换量。不过,生物制剂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效果都比较平庸,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即便在海外同靶点产品也缺少大药,这些因素限制了RC18上市早期的市场预期。

但荣昌生物并没有放弃,而是持续努力拓展RC18后续适应症。2024年7月,RC18又拿下了类风湿关节炎适应症,当年销售收入达到9.7亿元,同比增长88%。从销售增速来看,这款产品的潜力要好于RC48。未来,随着拿下适应症增多,RC18的潜力可能会更高。

对于RC18的未来,荣昌生物CEO兼首席科学官房健民,此前曾提到过,希望RC18成为“下一个修美乐”。体现在适应症的布局上,RC18布局了重症肌无力,IgA肾炎,干燥综合征、视神经脊髓炎频谱系疾病、狼疮肾炎等多项适应症。

其中,最更具想象空间的适应症,应该还是集中在重症肌无力上。这虽然是罕见病,但实际上患者数量不算少。重症肌无力全球患者超过70万人,其中仅在国内就约有20万存量患者。对应的市场规模也相当可观。

关于这一点,再鼎医药的明星药物艾加莫德就是最好证明。作为全球首个、国内唯一获批用于成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的FcRn拮抗剂,艾加莫德仅凭gMG一个适应症,就在首个完整销售年(2024年)获得9364万美元营收。argenx公布的2025年一季度财报更是显示,这款产品全球收入7.9亿美元,同比增长99%。

从临床数据来看,4月9日,荣昌生物的RC18中国Ⅲ期临床研究数据,入选2025年美国神经病学会年会重磅口头报告,数据显示:在接受RC18治疗24周后,98.1%的患者重症肌无力日常活动评分(MG-ADL)改善≥3分,87%的患者定量重症肌无力评分(QMG)改善≥5分。

MG-ADL被视为MG适应症最有说服力的临床终点之一,从结果来看,RC18的MG-ADL应答率数据还是较高的。凭借综合优势,未来RC18有望在gMG市场分一杯羹。

对于RC18在gMG市场展示出的预期,不少投资者认为可能会影响艾加莫德的销售,但实际上这种想法违背了药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目前,生物制剂在gMG市场的渗透率并不高,单凭艾加莫德一款产品所取得的效果始终有限。RC18如果能够顺利获批,那么无疑对于患者而言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有望加速生物制剂在gMG领域的渗透率。

艾加莫德拥有充足的先发优势,更多生物制剂的获批只会加速提升患者的认知。这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事情,在生物制剂渗透率较低的情况下,更多的生物制剂竞品出现实则对整个行业都是有利的。

03、被ADC耽误的巨头

此前,我们就曾提出,对于现阶段的荣昌生物而言,应该做的是减法而不是加法,战略聚焦的意义远大于摊大饼的营销人员堆砌。

尤其是,荣昌生物这两款核心产品药物从技术路线,到适应症几乎都没有交叉的地方,因此想要让这两款产品实现大规模放量,就必须搭建两支完全独立的销售团队。如今,荣昌生物自免与ADC的割裂表现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目前,荣昌生物的战略规划依然是“ADC+自免”双轨驱动。在荣昌生物布局的28项肿瘤临床中RC48仍然占据了15项,占比超50%。如此看来,荣昌生物对首个国产ADC产品RC48仍然寄予厚望。但有DS-8201珠玉在前,想要为RC48寻找立足空间少不了一番大费周章。

从管线上来看,荣昌生物也已经做砍掉了一些ADC管线。此前RC48之外,荣昌生物的管线中进入临床阶段的ADC有RC88、RC118、RC248、RC108,分别靶向MSLN、Claudin18.2、DR5、c-Met。

但在2024年报中,RC248、RC118两款ADC都已经默默被删掉。取而代之的是RC278,虽然尚未公布靶点信息,但荣昌生物表示,这款ADC具有创新的连接子——毒素系统,

可是,创新药的研发进程中,研发费用是会随着临床推进而巨幅增长的,尤其是即将上市的3期临床试验,更是会消耗大量的资金储备。截至2024年年末荣昌生物账上仅剩7.6亿元左右。如果荣昌生物仍然试图在ADC和自免两大赛道同时称王的野心,那么超负荷的研发支出,可能会将公司拖向价值毁灭的深渊。

事实上,与从之前相比,荣昌生物实际已经开始将资源逐渐向自免领域倾斜。早在2021年的时候,荣昌生物肿瘤管线营销团队人数一度远超自免团队,近些年自免团队人数早已远超肿瘤团队,2024年中,自免商业化团队已超800人,而肿瘤团队人数几乎未变。

现在的荣昌生物正在为早期的战略贪婪付出代价,想要左右逢源,但又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已然陷入战略困局之中。随着RC18的预期不断膨胀,或许荣昌生物应该下定战略聚焦的决心了。

(信息来源:医曜)

 

 


市场分析

CNS研发升温,哪些小分子化药明星值得关注?

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药物研发此前常被称为生物医药领域的“死亡谷”,创新药企的攀登之途一直未停。近年来,这一布满荆棘的领域逐渐绽放生机。

艾昆玮《2025年研发报告》显示,近五年,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发展,全球范围内有近3400项试验,包括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产品。值得注意的是,2015-2019年,国内企业开展的神经治疗领域新药Ⅰ—Ⅲ期临床试验数量平均占全球总份额6%,2020-2024年,其提升至占全球总份额13%。

在这一波研发浪潮中,小分子药物表现出独特的活性调控能力、靶点穿透优势和适应症广泛性,成为多个机制性创新的代表。笔者聚焦三款2024年问世的CNS小分子化药,涉及罕见神经肌肉病、神经罕见病及精神疾病,分析此类药物在不同维度上的研发突破。

Duvyzat开拓全新治疗策略

在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的肌肉组织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异常升高,可能促使肌肉再生受损,阻碍肌肉超细纤维适应收缩。Italfarmaco SPA公司Duvyzat旨在通过抑制DMD患者中异常升高的HDAC活性,缓解对肌肉组织的损害,保护肌肉超细纤维的功能,从而为此类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根据FDA新闻稿,Duvyzat是首个获批可用于治疗携带任何DMD基因变异患者的非类固醇疗法。

此前,FDA授予Duvyzat治疗DMD的罕见儿科疾病资格、孤儿药资格、快速通道资格及优先审评,最终于2024年3月批准上市,口服治疗6岁及以上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患者。

在一项为期18个月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评估了Duvyzat治疗DMD的有效性,共有179名患者按2:1随机接受Duvyzat(n=118)或安慰剂(n=61)。

研究结果显示,该试验达成主要终点。DMD患儿在接受18个月的Duvyzat治疗后,计时运动功能有所改善(根据执行爬4级楼梯的时间相较于基线时的平均变化评定)。接受该药治疗的患者从基线到第18个月爬4级楼梯的平均时间变化为1.25秒,而安慰剂组患者则为3.03秒。此外,试验还达成了各项次要终点。

Miplyffa首款热休克反应诱导剂

Acer Therapeutics公司的Miplyffa是一种羟胺衍生物,为热休克蛋白-70(HSP70)共同诱导剂,于2024年9月20日获得FDA批准适用于与酶抑制剂miglustat联合使用,用于治疗2岁及以上成人和儿童患者的C型尼曼-匹克病(NPC)的神经系统症状的药物。其也是FDA批准的首款NPC药物,曾获FDA授予孤儿药资格、快速通道资格、突破性疗法认定以及罕见儿科疾病资格。

虽然Miplyffa治疗NPC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据推测,它旨在提高NPC患者所缺乏的蛋白质的功能水平,减缓疾病进展,缓解NPC症状,填补了该领域的临床空白。

在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为期12个月的试验中,该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评估。试验对象为2—19岁的NPC确诊患者。50名患者以2:1的比例随机接受经体重调整的Miplyffa(31—124mg)或安慰剂治疗,每日三次。50名患者中,有39名(78%)在试验中接受了miglustat作为基础治疗。

R4DNPCCSS评分为NPC疾病进展的衡量标准,它评估了NPC患者、护理人员和医生认为与疾病进展最相关的四个项目,包括行走、说话、吞咽和精细运动功能,分数越高表示疾病越严重。分析显示,根据R4DNPCCSS评分,Miplyffa组患者与安慰剂相比的疾病进展较慢。

Cobenfy精分新靶点药物征途漫漫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精神疾病,可引起多种精神病症状。该病有一定的遗传概率,许多环境因素也是疾病的诱因,发病高峰年龄段为25—54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精神分裂症是导致精神残疾的主要疾病,给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传统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靶点为多巴胺受体及皮质多巴胺受体,第一代药物通过抑制多巴胺受体在边缘系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第二代药除抑制多巴胺受体还可作用于皮质多巴胺受体,调节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或)组胺神经传递等。

2024年9月26日,百时美施贵宝(BMS)的Cobenfy(曲司氯铵/占诺美林)顺利获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成人精神分裂症,成为数十年来首个获批的全新机制的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也是首款获批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

该药的功效被认为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对M1和M4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的激动剂活性。曲司氯铵是一种毒蕈碱拮抗剂,主要在外周组织中拮抗毒蕈碱受体。

尽管已获批上市,但Cobenfy在精神分裂症领域的征途长路漫漫。今年4月22日,BMS宣布Cobenfy在ARISEⅢ期试验中的顶线结果。该试验旨在评估Cobenfy作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辅助治疗药物,拟治疗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然而,试验结果显示,Cobenfy作为辅助治疗药物,在第6周时与安慰剂相比,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仅降低了2.0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P=0.11),次要终点也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

BMS指出,精神分裂症辅助疗法的研发面临患者反应异质性、严苛的试验设计要求及增量获益验证的复杂性等挑战。接下来,公司将进一步分析数据。

不过,该药的目标不只是精神分裂症市场,其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和自闭症谱系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领域的研究也在推进。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当创新进入兑现期,CRDMO如何重构能力链?

在新药推进中,真正考验Biotech的,往往不是最初立项,而是如何跨越临床中后期的那道“系统鸿沟”——从工艺开发到质量体系,从制剂设计到产能放大、全球注册,每一环都是协同能力的考验。CRDMO+,正在成为打通这些关键环节的新型能力架构。

有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医药CDMO市场规模已达1462.9亿美元,预计全球CDMO市场规模在2025-2030年期间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预测到2025年,全球CDMO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800亿美元左右,2030年将进一步增长至2500亿美元以上。

中国作为全球CDMO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凭借成本优势、强大的制造能力以及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在全球CDMO产业格局中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

然而,全球生物药市场也正经历双重变局:一方面,靶点同质化与研发成本飙升迫使企业寻求效率突破;另一方面,监管趋严与患者需求升级倒逼全产业链提质。此外,当生物药从临床走向商业化,面对的不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成本、质量、合规、速度、交付全链条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传统CDMO模式已显疲态——单纯承接生产外包难以满足企业对研发-生产-商业化全链条敏捷响应的需求。在生物医药产业的下一程,从“药物研发”到“产品上市”,从“技术创新”到“质量交付”,一条新的服务逻辑正悄然成形。

CRDMO(Contract Research,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作为生物药行业中承接创新成果、打通产业链的关键角色,其价值正从“代工厂”演进为“生态伙伴”。药明生物在今年年初推出的CRDMO+战略,正是生态伙伴合作关系进化升级的集中体现。而从其中,也可一窥当前中国生物药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关键发力点。

质量与效率:

生物药迈向商业化的关键支点

当前,国内创新药企业正加速迈入“以临床为主线、以商业化为目标”的新阶段。但在后临床阶段,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已不再是分子层面的突破,而是能否将一款候选药物稳定、高质量地推向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质量体系不只是底线,更是壁垒。特别是对于生物药行业而言,质量不仅是生命线,更是国际竞争的通行证。

以药明生物为例,其质量体系覆盖FDA、EMA、NMPA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要求,累计已顺利通过42次全球审计检查,其中包括22次FDA与EMA的高强度检查,成功率为100%。这不仅保障了其客户产品的全球注册合规性,也为产品出海提供天然的“背书”。

这种“质量即信任”的理念,不仅体现在生产环节,更贯穿于从工艺开发到商业化放大的全链条。这种质量保障,为创新药企的国际化布局提供了“隐形护甲”。

而另一方面,效率也成为客户选择CDMO的重要考量。

对Biotech而言,效率已不只是项目节奏问题,更关乎融资窗口、授权谈判甚至临床竞争排序。药明生物通过端到端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在提升效率方面形成了高度体系化的实践。据其公开资料,从DNA到IND标准推进时间为10到12个月,最短可压缩至3-6个月;从DNA至BLA的全流程也可在平均24-36个月完成,但通过平台优化后,甚至可在15个月内达成。

这种“体系效率”并非来自加班或流程压缩,而是源于平台间的信息贯通、团队协同与技术模块的深度标准化。这种“既快又稳”的项目推进模式,已成为Biotech在加速上市通道中最看重的合作要素之一。

“质量是一种常数,但效率是稀缺资源。”药明生物全球生产业务部副总裁温源指出,如何在保证高标准质量的同时,实现工艺转移、临床生产到商业化的快速切换,已成为CDMO平台能力的试金石。近年来,不少Biotech企业通过与平台型CDMO的合作,实现从临床阶段到商业化的平稳过渡。例如宜明昂科,其双抗CD47/CD20分子即在药明生物平台上实现2000升工艺放大的顺利转移。项目过程中,服务方主动识别风险点并进行多项技术优化,如细胞培养降温时机、动态载量、电导参数等关键节点的调整,成为保障工艺成功的关键支撑。

“对于一家出海导向明显的Biotech来说,选择一个全球质量标准、一体化平台能力强的CDMO,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供应商’的层级。”宜明昂科董事长田文志对此深有感触。

从平台协同到产品落地:

CRDMO+驱动Biotech能力跃迁

在当前的生物医药研发中,创新的价值不再体现在某一个分子能否“First-in-Class”,而在于整个推进链条是否足够稳定、高效与系统。对Biotech来说,真正的竞争已从靶点层面转移到“谁能推得更快、走得更稳”。

这正是药明生物战略中Innovation+的背景所在——帮助客户不仅做出药,还要把药稳妥、快速、合规地送到市场。

与传统服务思路不同,Innovation+不仅是一堆平台能力的罗列,而是一种可被调用、提前介入、贯穿周期的系统资源。药明生物通过构建“即插即用”的高通量工艺开发体系、高浓度制剂路径预设、连续生产与智能质控系统,正在成为Biotech从早期就能“借用来打”的资源库。

当前,在肿瘤、自免等慢病领域,高浓度制剂与药械组合成为产品差异化与临床便利性的焦点,但这类技术往往对粘度、聚集、稳定性提出极高挑战。围绕这些痛点,药明生物推出了WuXiHigh高浓度制剂开发平台,支持从配方筛选、物料兼容性测试、灌装工艺开发到药械适配的一体化服务。在此基础上,其“药械组合卓越中心”还将高浓度制剂与注射装置进行集成优化,覆盖预充针、自动注射笔等主流设备路径,并已建成通过FDA审计的预充针临床产线,为客户提供从早期开发到商业化的全流程支撑。

“我们不仅在高浓度制剂上做了技术平台储备,也在注射装置匹配上下了很大功夫。”温源表示,“未来很多生物药的竞争,将从分子端转向给药端。”值得注意的是,Biotech客户也正积极在这一领域布局。例如,宜明昂科已与透明质酸酶相关的开发技术团队建立合作,以解决皮下注射时的剂量和渗透难题。相关项目正在进行GMP放大,并计划申请市场化路径。

这表明,制剂技术不再只是大药企的“后市场优化工具”,而成为Biotech从早期就要纳入的关键研发维度。在CRDMO+的语境下,创新平台的价值从不是一个个“项目工具”,而是构建了Biotech真正“打得稳、走得远”的能力底盘。

生态协同崛起:

CRDMO从“服务商”到“价值共创者”

随着Biotech企业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CDMO平台正处在角色转型的关键期。

作为极具代表性的Biotech企业,宜明昂科近年来在CD47/CD20双抗项目上取得了多项关键性进展,项目不仅顺利完成2000L放大和IND申报,还完成了对外授权与出海布局,成为其产品管线中最有代表性的“样板项目”。

田文志表示,整个项目从立项到实现工艺稳定放大,中间经历了很多反复。“我们内部是抱着最严谨的质量体系标准来推进的,但外部平台的配合程度,决定了最终成功与否。

项目过程中,药明生物协助完成了如细胞培养降温时机、电导设定等多个关键工艺节点的迭代优化,保障了生产成功率,并协助宜明昂科实现从工艺开发到DP制剂的无缝连接。

“我们很多项目其实在细节上问题并不小,比如CD47/CD20双抗早期表达产率不稳,是药明生物在细胞培养和载量控制上帮我们把问题解决掉了”田文志在采访中指出,“做CMC的都知道,有时候成功的底层,是一堆被“兜底”的小失败。”

这一合作也让田文志对CDMO的角色有了全新认知:“我们原来把CDMO当作工厂,现在我们看它是我们的推进器,是资源、质量和节奏的整合者。”传统CDMO模式往往聚焦“接单生产”,而CRDMO+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战略型协作:它不再是“客户交什么我做什么”,而是“提前识别客户需求、主动协同规划研发策略、持续提供多维赋能”,温源表示。

药明生物提出的CRDMO+模式,本质上是一套适配Biotech从早期研发到全球上市全过程的能力体系,核心在于四方面协同:一是以客户为中心,建立灵活响应的服务机制,在项目推进中提供更高频次、更快节奏的动态支持(Client+);二是依托五大国际基地和全球质量体系,为客户打通FDA、EMA、NMPA等多市场注册路径,降低出海合规门槛(Global+);三是通过连续生产、高浓度制剂、高通量工艺等平台技术,加速复杂分子和新型剂型的开发进程(Innovation+);四是在流程与组织层面建立应变机制,面对临床节奏调整、策略变更等情形,具备快速重组、协同推进的能力(Agility+)。CRDMO+并非传统CDMO的服务叠加,而是Biotech进入“能力兑现期”后,对系统推进力的全新需求回应。

在CRDMO+逻辑下,CDMO企业不再只是“生产单元”,而是技术共享平台、合规孵化器、出海桥梁,甚至是“共同决策者”。

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方式也正在打破“甲乙方对立”的旧思维。田文志提出,“我们与合作方的目标是一致的,不应只是‘买服务’,而是共同承担风险,共创价值。”

这种理念,正成为越来越多Biotech与CDMO之间的新共识——产业链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络化协同的。

站在2025年的节点,中国创新药正走向第二曲线——从“数量”走向“质量”,从“自主”走向“全球”。

这一进程中,CRDMO+为Biotech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让平台能力前置,让资源调配更高效,让服务逻辑更敏捷。而对于整个产业生态来说,这也意味着一种从分工走向共创的变革。CDMO不是“后台”,而是推动创新药快速上市的“加速器”。真正的CRDMO+,不仅是技术和产能的叠加,更是信任、协同、共赢的全面升级。

在CRDMO+的催化下,中国生物药行业正从“单个靶点的军备竞赛”转向“系统能力的升维竞争”。当质量体系成为基础语言、技术创新转为平台能力、生态协作重构生产关系,一个更具韧性与创造力的行业新物种已然破壳。这场静默的革命,或将改写全球生物医药的创新版图。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全球BD狂飙,创新药企如何做好价值重构与路径抉择?

2025年以来,中国医药行业接连传来重磅BD(业务拓展)消息。

5月20日,三生制药及旗下子公司三生国健正式宣布,与辉瑞公司就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根据协议,三生制药与三生国健将向辉瑞授权该抗体除中国内地以外的全球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利,此次合作金额高达60.5亿美元。

一周后,国内的创新药企也正式宣布了其创新药物的“攻城”行动。5月26日,信立泰发布公告,公司拟与成都国为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签署协议,获得国为生物在研AGT-siRNA药物GW906的独家许可权益,涵盖中国市场的研发、注册、生产及商业化等权利。为此,公司计划根据交易进度和研发进展情况以自筹资金付款,首付款及研发里程碑款总金额最高不超过1.8亿元。如该产品获批上市,且首次净销售额达到协议约定数额,公司将支付销售里程碑款,销售里程碑累计最高不超过3.7亿元。

据公开信息显示,信立泰本次交易的目的是丰富公司在慢病领域的创新产品管线,GW906针对原发性高血压,具有较高的研发潜力。根据公告,首付款及研发里程碑款合计最高不超过5.5亿元,约占2024年度经审计净资产的6.31%。公司将分阶段履行协议,支付里程碑费用,不会影响公司的正常现金流和生产经营。

对于此次信立泰的动作,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表示,siRNA技术是近年来全球创新药研发的前沿领域(如诺华、Alnylam等跨国药企已有产品上市)。国为生物作为专注小核酸药物的Biotech,具备底层技术平台但可能缺乏临床开发及商业化资源;信立泰作为传统药企转型代表,拥有成熟的销售网络(尤其在心血管领域)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双方合作形成“Biotech研发+Pharma落地”的闭环,推动创新成果高效转化。

“本土药企通过BD合作整合国内优质技术资源,可缩短自主研发周期,降低早期研发风险,加速国产创新药上市进程。”该分析师指出,在当前跨国药企(MNC)的“扫货清单”上,中国标的占比持续攀升之际,本土企业间交易占比已超30%(较2018年提升15%),这也反映生态协同趋势。

这也使得具备强BD能力(如临床推进效率、销售转化率)的本土药企将取得估值溢价的能力,不过,一个核心命题也浮出水面:中国创新药中外BD合作数量的爆发是否正在重构全球医药估值坐标系?在这场价值发现运动中,中国药企又该如何平衡风险与机遇,走稳国内外BD双轨路径?

挖掘“创新”

从此次信立泰披露的信息来看,其瞄准的是一款核酸类药物。根据公开信息,RNA疗法已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有效方式,为靶向致病基因表达模式提供了更多选择,具有可高效生产、可提供长期疗效,可降低基因毒性风险的特点。

目前,多个针对不同种类RNA的核酸药物处于研发阶段或已成功上市,其中siRNA药物因其剂量低、给药频率少的优势,在核酸药物领域中备受关注。例如,Alnylam在siRNA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其产品Amvuttra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了4.25亿美元的营收。

谈及此类药物的市场发展前景,Cytiva中国基因药物运营公司总经理袁铭此前表示,小核酸市场规模发展的驱动力来自几个方面,首先是已上市小核酸药物的渗透率逐渐提高,如Inclisiran在高血脂领域的不断渗透;其次是跟传统小分子以及单抗药物相比,小核酸药物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包括靶点丰富、特异性强、药效持久以及较高的研发成功率等特点,Alnylam公司此前披露的数据就显示,他们的小核酸管线从立项到临床三期的成功率约为60%,远高于传统小分子药物和靶向类药物的成功率;另外资本的介入也是市场发展的驱动力之一,例如2024年年初的两起小核酸药物的license-out,以60亿美元的交易额激发了中国创新药市场。

“目前中国创新药领域都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小核酸出海进展是不错的,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本土小核酸药物研发企业通过与国际生物制药巨头合作,来加速出海进度。未来随着递送技术的进步,本土小核酸企业还将能够加大更多适应症领域的布局,从而更好地促进出海进程。”在袁铭看来,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想要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企业都需要着眼在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上,从源头进行创新,开发新的适应症靶点,研发具有市场差异化的管线,防止PD-1等领域出现过度竞争和同质化现象。此外,搭建稳定可放大性的小核酸平台,跟头部小核酸设备/耗材供应商合作,有助于加速小核酸药物研发以及产业化的进程。

眼下,大型跨国药企的优势在于临床和商业化,而biotech的生存之道在创新。前述分析师也指出,从本土创新药企加速挖掘创新管线这一举措可以看到,创新药企正在构建估值体系的新维度,即构建“技术稀缺性×市场空间×替代疗法威胁度”的三元模型。以siRNA药物为例,信立泰引进的GW906针对高血压适应症,其估值逻辑不仅在于10亿级患者人群,更在于相较传统药物的依从性优势。而荣昌生物布局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双抗,则因其可能替代高成本的生物制剂而获得估值溢价。

如此也意味着,当双抗、ADC、核酸药物等平台技术被验证具备持续产出优质管线的能力时,企业购买的已不仅是单个分子,也是技术迭代的期权。这种转变在数据中得到佐证,根据行业机构数据,2024年涉及技术平台授权的BD交易占比达37%,较2020年提升21个百分点,平均首付款溢价幅度超过传统单品交易45%。

BD战略博弈

其实,这两年,本土ADC、双抗、GLP-1类资产的创新性也成为全球医药交易中最活跃的存在。

根据insight数据库,通过统计2022年—2024年各技术类别的交易额情况,对比全球可以发现,国内ADC类药物交易额超过化药跃居第一,成为最具价值的热门领域。与此同时,双抗类药物交易热度持续升温,交易总额超过单抗和核酸类药物,约占全部中国企业交易额的17%,成为ADC药物之后的BD新宠。从近三年单笔平均金额看,国内ADC类药物排在第一位,双抗、核酸类药物分列二三位,与全球情况类似。单特异性抗体、化药、CGT类药物的金额相较全球来看,金额较低。

有药企高管也在行业论坛上坦言:中国创新药的平均研发成本比欧美低40%~60%,而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到BLA(生物制品许可申请)的时间差已缩短至1.8年。“成本与效率的双重优势,正使中国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价值洼地’。”

不过,这种合作已超越单纯的“外包研发”模式。例如,诺华与百济神州合作的PD-1药物替雷利珠单抗,在海外市场采取“联合开发、分区域商业化”的深度绑定模式;礼来与信达生物的合作则延伸到生产环节,在苏州共建符合FDA标准的生物药生产基地。如此也意味着,中国药企正由“技术供应商”的身份,逐步蜕变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这种地位跃迁直接反映在交易条款设计上,根据行业机构统计数据,2024年共228笔交易,同比2023增长36%,其中海外引进持平,出海交易增长39%,境内交易回增54%。与此同时,2024中国医药110笔交易贡献首付款50.7亿美元(占全年BD首付款的93%),首付款总额首次超过一级市场融资(50.47亿美元)。

在BD交易不断的当下,国内创新药企也希望通过License-out实现“以技术换市场”的可持续性,不过,这也导致交易中常常出现估值分歧。

安永大中华区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联席主管合伙人吴晓颖此前表示,BD合作确实为中国创新药企提供了一种相对快速的国际化路径,特别是在资源有限、国际化经验不足的情况下。通过License-out模式,中国企业得以将技术授权给大型外资企业,从而借助其全球市场网络和资金优势,快速渗透至全球市场,尤其是欧美等高准入门槛的市场。采用技术换取市场的策略,既常见又务实,尤其适用于研发管线尚处于早期阶段但具备高度技术创新力的企业,这一方式能有效助力其在全球市场中树立品牌知名度,奠定市场基础。

“估值分歧是License-out交易中最常见的挑战。国内企业往往以研发潜力为核心,而国外企业更注重市场规模、产品的临床试验数据以及法规审批的可预见性。这种在未来商业化潜力上的预期差异,常常导致双方在估值上的分歧。”在吴晓颖看来,特别是对于尚处于早期阶段的项目,外资公司可能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实力、市场适应性及竞争环境持怀疑态度,因此,明确的临床路径规划、预期的市场影响力展现以及清晰的风险管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以消除这些不确定性。

成为“规则制定者”

当前的大药企越来越倾向于早期介入中国的创新项目,这也是由于中国的药品研发领域在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市场潜力巨大。早期投资不仅能够获得更具性价比的资产,而且能够抢占市场先机。

不过,早期介入并不代表低风险,尤其是在一些尚未完成临床验证的项目中。合作企业通常会关注的是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以及企业的执行能力,尤其是在审批流程、合规要求、监管框架及市场准入门槛等方面的应对能力。

前述分析师表示,不同的市场,创新项目合作将面临不同的挑战。在国内市场,一系列医药改革措施给创新药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选择,并促进其技术创新和发展。然而,行业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支持,以实现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增长。因此,创新药企业的战略规划不应仅依赖于政策支持,而应更多地聚焦于企业自身的核心价值、创新能力以及在资本市场上市的成熟度。

这也要求,与本土企业合作时,生物医药科技企业需重视研发管线的优化布局,强化在前沿创新领域及差异化技术方向上的研发实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企业还应该注重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申请专利等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

“生物医药科技企业还可以通过寻求风险投资、私募股权、资产证券化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来获取资金支持。或者企业还可以通过与大型制药企业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来拓宽融资渠道,以防合作双方在创新研发过程中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危机。”该分析师说,眼下,监管环境的优化较为关键。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为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上市机会,同时,为了确保市场对这些公司的合理估值,需要建立更专业的估值指引。

此前,上交所相关负责人也透露,正在积极研究并考虑引入“平台技术估值模型”,旨在将专利布局、人才密度等一系列非财务指标融入定价体系之中。

至于全球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一个“隐形门槛”,很多企业往往低估了这方面的风险。吴晓颖强调,由于各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一,跨国企业面临着专利纠纷、侵权诉讼等法律风险,这些都可能导致商业化延误。因此,企业在进军海外市场之前,必须精心规划“专利布局”,以确保在目标市场中构建起坚不可摧的知识产权保护网。

“我们认为,事先做好专利申请,提前与当地的法律顾问合作,明确专利权利的边界和防范侵权的策略,提前了解当地仲裁的实操情况,是避免因专利纠纷导致商业化延误的关键。”吴晓颖说。

站在历史转折点,中国创新药企正经历从“价格接受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身份蜕变。当SSGJ-707的首付款数字如灯塔般照亮整个医药行业时,从业者也需要深刻意识到:唯有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与理性的价值认同,方能引领这场估值革命走出短暂的狂欢。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到,BD交易不仅是价值实现的通道,更将成为检验创新质量的试金石——那些经得起全球市场竞争淬炼的中国原创新药,终将在资本市场的天平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重量。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放弃新冠产品的企业被打脸了?

新冠进入周期性流行。

中国疾控中心、香港卫生署、新加坡卫生部和传染病监测管理局的监测数据显示,自4月以来,新冠病毒感染持续增加,部分地区阳性率已接近一年高点,预计将在近期达峰。

好在,虽然不同地区流行的新冠毒株存在差异,未见明显毒力变化。大流行下,新冠卷土重来又成为热搜,这也不可避免让预防、治疗手段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尴尬的是,相比于几年前,有效的新冠防治武器已经太久没有进化,甚至还可能缩减了。

企业层面,出于对自费市场的低预期,一些疫苗企业并未继续投入新冠疫苗的推广,而是将之视为“包袱”。即便还没被放弃的新冠疫苗,能够获得倾斜的资源也非常有限。

相比疫苗产品被“战略抛弃”,口服药还得到了部分药企的重视。当前,资本市场也自然对这些口服药概念股展现了极大的热情。

不过,相比于资本短期的炒作,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在与新冠的斗争过程,既能避免极高的资源消耗、又能兑现合理的商业预期,或许会是长期存在的话题。

毕竟,从海外企业的表现来看,如今新冠疫苗和口服药的销售额规模并不小,商业价值仍然媲美大众所熟知的重磅品类。

01、战略性放弃的资产

在全球新冠防、治的热闹时期,中国创新力量是最为强劲的一股力量。从疫苗的研发到口服药的攻坚,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处于领先的位置。

但目前,随着全球进入后新冠时代,全球药企对于新冠业务的战略优先级都大幅下降,只是中国药企放弃得更加彻底。

新冠疫苗方面,国内选手基本处于战略性放弃状态。

例如,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中,就有新冠疫苗研发明星企业董事长表示,经过了这两年的消化,逐渐将新冠的“包袱”卸下了。

而三叶草生物,虽然有新冠疫苗获批,但从其目前的战略来看,显然是全力all in新领域——RSV疫苗。

相比之下,获批的口服药,受到的重视程度要更高,药企仍在推动商业化。

疫情期间,国内批准了6款小分子新冠药物附条件上市。除了Paxlovid和Molnupiravir这2款高价进口药物,还有阿兹夫定、民得维、先诺欣和乐睿灵4款国产药物。

部分国产新冠口服药仍在继续推动,药物进入药房等商业化工作。也正因此,在这一波流行中,部分企业的新冠口服药收获了一定的增量。

例如,先声药业就对媒体表示,近期公司抗新冠创新药先诺欣的同比和环比销量数据均显著上涨,但具体数据未透露。

当然,客观来看,药企对新冠口服药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下降,也有药企所谓的“推进”也只是形式大于实际。

这也意味着,对这些药企来说,新冠业务算是已经彻底翻篇了。

02、薛定谔的需求

商业行为,存在即合理。

药企选择战略性放弃新冠资产的原因不难理解。如果继续“重视”,面临不菲的成本。除了常规的产业化、商业化运营成本,可能还包括在临床研究环节的持续性投入。

例如,日前Novavax新冠疫苗获得完全批准,但被FDA要求进行4期前瞻性研究,在50至64岁无高风险情况的个体中进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疗效和安全性试验。对此,Novavax也表示,需要评估这项新试验的资金和执行情况。

因为疫苗需求有可能被监管抑制。5月20日,FDA局长Makary和新任的FDA CBER(负责疫苗审批)主任Prasad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宣布大幅限制新冠疫苗的使用。

对于国内药企来说,投入端的成本不菲,然而,国内新冠防治需求可谓是薛定谔的。

最典型的,就是疫苗的需求。自2024年7月15日起,国内新冠病毒疫苗不再免费接种,调整为自费接种。然而,当前新冠疫苗的价格基本都高于当前流感疫苗价格。

根据山东省药械集中采购平台去年8月份公布的数据,价格最低的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由万泰生物生产,0.2毫升/支的价格为136元;价格最高的是吸入用重组新型冠状病毒XBB.1.5变异株疫苗,由康希诺生产,0.5毫升/支(3次人用剂量)的价格为1114元,单次价格为371.3元。其他几款疫苗单次价格均在300元左右。

另外,根据安徽省公布的2024年新冠病毒疫苗采购目录,相同产品价格与黑龙江省、山东省类似,安徽还将石药集团的mRNA疫苗(Omicron XBB.1.5)纳入,价格为598元/瓶。

这样的自费价格,显然会影响自费接种需求。加之对新冠疫苗的错误认知,如接种疫苗后仍被病毒感染,导致需求会进一步逼仄。

这种情况下,药企继续大规模投入,似乎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商业选择。

新冠疫苗如此,口服药可能也不会例外。价格层面,口服药也不会太低,更重要的是,目前不管是医院层面的治疗,还是民众对于新冠的认知,都在下降。

至少,当出现症状之后,第一时间去思考是否新冠,或者是主动核酸检测的比例并不会太大。这样的逻辑下,市场对口服药的需求也必然是有限的。

也正因此,不管是新冠疫苗还是新冠口服药,企业进行战略性收缩,也算是无奈之举。

03、错过的机会

从海外企业的表现来看,又难言放弃是否正确。

因为国内企业的主动放弃,正在与海外药企当下所获得的回报形成鲜明对比。

海外新冠疫苗和治疗药物的需求,可能仍然超出大众认知。2024年,辉瑞的两款新冠产品——Paxlovid和Comirnaty依然为辉瑞带来超110亿美元销售额。其中,Paxlovid达到57亿美元,Comirnaty达到53亿美元。

这样的表现,绝对属于现象级表现。以疫苗为例,辉瑞的另一王炸产品20价/13价肺炎疫苗Prevnar family,2024年全年销售额也不过64.11亿美元。

进入2025年,辉瑞两款产品表现有所波动,但仍然反映出需求存在且不低的事实。一季度,Paxlovid收入仅4.91亿美元,大幅低于预期的9.02亿美元;但新冠疫苗Comirnaty贡献5.65亿美元,同比增长62%,超分析师预测的3.255亿美元。

Novavax的新冠疫苗则得益于两项预购协议(APA)终止后确认的收入,销售额达到6.01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641%。

这也充分验证了,只要新冠病毒不像当初的SARS病毒般自我消失,那么新冠药物的商业价值仍然是不可忽略的。

当然,这种高增长能否持续,也要继续观察。毕竟,在特朗普政府主导的政策下,美国未来的疫苗领域和市场走向成迷。

回到国内来说,新冠的起伏是波动的,防治又掺杂了太多因素,必然不能完全用海外视角来看待国内企业。

只是,随着新冠的起起伏伏,加上海外药企的突出表现,或许值得国内药企重新审视新冠防治需求。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运作管理

siRNA药物爆发前夜,MNC巨头上演“疯狂加速度”

中国药企该如何抓住机遇?

一场医学革命正在到来。

过去,小干扰RNA(siRNA)疗法停留在罕见病领域,导致市场空间受限。然而,诺华长效降血脂药Inclisiran的获批打破了这一桎梏,并凭借“半年一针”的超长效给药优势,实现4年销售额暴涨近63倍,成功验证了siRNA疗法在慢性病领域的治疗潜力。

此外,礼来的新型siRNA药物lepodisiran在II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积极结果:可将Lp(a)水平最高降低93.9%(远超现有降脂手段),且单次给药效果可持续近一年。这种“一针管一年”的超长效特性,可能重塑心血管疾病治疗范式。

尤其是,siRNA疗法的治疗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近期,艾伯维宣布以潜在数十亿美元与ADARx Pharmaceuticals达成一项合作与许可选择权协议,开发适用于多个疾病领域的siRNA新药,包括神经科学、免疫学和肿瘤学。

这意味着,siRNA疗法的市场空间有望大幅抬升。不愿错过这块市场蛋糕的中国药企,该如何抓住机遇?

抢占蓝海市场

回顾siRNA疗法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其从1998年发现RNAi现象,到2006年被诺贝尔奖加持,再到2020年诞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性药物Inclisiran(Leqvio,英克司兰钠),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起伏。

起初,由于存在递送系统缺陷、LNP(脂质纳米粒)技术局限、规模化生产壁垒等难题,导致siRNA难以成药、大药企接连撤退,一度陷入至暗时刻。

直到后来经过递送系统迭代(GalNAc偶联技术)、化学修饰革命、生产工艺三大领域的螺旋式突破,siRNA疗法才得以跨越“死亡之谷”,终于在2018年迎来首个siRNA药物——Alnylam公司研发的Patisiran(Onpattro)。

Alnylam是siRNA领域的龙头企业,成立于2002年,由诺奖得主Phil Sharp博士和Craig Mello博士联合创立,其中后者由于发现RNA干扰(RNAi)机制,与安德鲁·法尔(Andrew Fire)共同获得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目前,全球已有近10款siRNA药物获批上市,其中大部分由Alnylam主导或参与开发,占据绝对领先地位。从适应证来看,Inclisiran的获批,标志着siRNA疗法从治疗遗传病、罕见病拓展到慢性病领域,验证了siRNA技术的跨疾病应用潜力。

这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根据Maximize Market Research统计,到2029年,siRNA治疗市场预计将从127亿美元大幅增长至39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5.3%。

基于上述种种因素,MNC巨头纷纷入局siRNA药物赛道。

2019年,随着Inclisiran在III期研究中展现出积极疗效,吸引诺华豪掷97亿美元收购The Medicines Company(Alnylam授权)拿下了该药。

2021年,诺和诺德斥资33亿美元收购了合作伙伴Dicerna,在此之前,双方曾在2019年达成合作,探索30多个肝细胞靶点,用于治疗慢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2型糖尿病、肥胖和罕见疾病。

2023年7月,罗氏以28亿美元重金引进Alnylam高血压RNAi疗法Zilebesiran,该药的特点在于“半年一针”长效降压。

另外,针对降脂药研发的新靶点Lp(a),阿斯利康在2024年10月以超20亿美元引进石药集团处于临床前阶段的Lp(a)抑制剂YS2302018,默沙东在今年3月以近20亿美元引进恒瑞医药处于II期临床阶段的Lp(a)抑制剂HRS-5346。

另一家MNC巨头艾伯维,今年5月宣布以3.35亿美元首付款与ADARx达成合作,将在多个治疗领域开发下一代siRNA疗法,用于神经科学、免疫学和肿瘤学等领域的难治性疾病。

很显然,siRNA疗法已成为MNC巨头研发战略的核心焦点,表明行业已处于技术突破后的快速扩张期。

爆发前夜

siRNA疗法正逐步进入上市商业化阶段。

得益于多款siRNA药物源源不断创造收入,龙头企业Alnylam总营收从2020年的4.93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24年的22.48亿美元,同期净亏损逐年收窄,其中2024年缩窄至2.78亿美元,未来几年有望实现扭亏为盈。

另一边,Inclisiran撕开了siRNA疗法用于慢性病市场的缺口,并以强劲的销售表现迅速成长为诺华心血管领域第二大单品。

得益于“半年一针”的颠覆性优势,Inclisiran销售额从2021年的1200万美元暴增至2024年的7.54亿美元,2025年第一季度已同比增长72%增长至2.57亿美元。根据EvaluatePharma预测,Inclisiran将于2033年达到销售峰值26亿美元。

除了诺华,其他MNC巨头也逐渐迎来收获期。

赛诺菲与和Alnylam联合开发的“First-in-class”疗法Qfitlia(Fitusiran),已在今年3月获FDA批准上市,用于预防或减少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血友病A或B患者(无论是否含有VIII或IX因子抑制剂)的出血发作频率。

Fitusiran是美国首个获批的治疗A型或B型血友病(无论是否含有因子VIII或IX抑制剂)的疗法,每年注射六次,代表着血友病治疗的重要突破。根据Cortellis数据库的预测,Fitusiran的全球销售额到2030年将达到3亿美元。

当前,siRNA疗法已成为降脂领域的研发主流,安进、礼来等大药企竞相角逐。目前,全球已有12款Lp(a)靶向药物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其中一半为siRNA疗法。

安进从Arrowhead引进的Olpasiran,正在开展针对高血脂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二级预防的III期研究。根据II期研究显示,每12周接受75mg剂量Olpasiran的患者,在治疗36周时血液中Lp(a)水平下降为97.4%,在末次给药后近一年内,Lp(a)水平仍显著降低约40%-50%。

礼来从Dicerna引进的Lepodisiran也进入了III期临床,并公布积极的II期研究结果,可将Lp(a)水平最高降低93.9%,且单次给药效果可持续近一年,而且每年仅需给药一次或两次,给药频率大幅降低。

另外,礼来还布局了全球首个靶向Lp(a)的口服降脂药Muvalaplin(莫伐倍林),目前已进入III期阶段,该药在II期研究中展现出降脂效果高达85%的积极结果。未来有望与Lepodisiran形成产品组合,构建礼来在降脂领域的护城河优势。

当然,降脂领域仅是siRNA疗法管线爆发中的一个缩影。根据美国基因与细胞治疗学会(ASGCT)2024第四季度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已有超过350款在研的siRNA疗法,其中27%已进入临床阶段。

未来随着更多适应证拓展和商业化验证,siRNA药物赛道将迎来全面爆发。

中国药企的机会

面对巨大的市场蛋糕,中国药企自然不会错过。

目前,众多国内药企已布局了丰富的在研siRNA药物管线,适应证主要集中在高脂血症、高血压、乙肝,靶点覆盖PCSK9、ANGPTL3、AGT、COX-2等。

尤其是在降脂领域,PCSK9已成为新型降脂靶点,其通过调节LDL受体代谢显著降低LDL-C的机制,展现出靶向性强、生物学效应明确、疗效可持续等优势。而诺华开发的靶向PCSK9的siRNA疗法英克司兰钠,凭借半年一次给药的长效特性在中国市场大卖,并带动了国产长效siRNA制剂的研发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0款左右国产长效siRNA制剂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包括齐鲁制药从瑞博生物引进的RBD7022、圣因生物SGB-3403、石药集团SYH2053、君实生物RP910、悦康药业YKYY015等,大多处于Ⅰ期临床。

针对患者数量庞大的高血压,国内药企主要布局靶向AGT的siRNA疗法。

临床研究显示,难治性高血压(RHTN)或与RAAS失调、遗传(AGT基因)等因素有关。而AGT是RAAS通路的上游靶点,RNA疗法可沉默肝源性AGT基因表达,有望克服RAS逃逸,解决高血压治疗耐药和依从性差的问题。

例如,罗氏从Alnylam引进的Zilebesiran,便是一款治疗高血压的AGT siRNA药物,具备“一针管半年”的长效优势。

目前已有一些国内药企布局了AGT siRNA药物,包括舶望制药BW-00163、石药集团SYH2062、信达生物与圣因生物合作开发的IBI3016(SGB-3908)、成都先导LDR2402,均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舶望制药专注于siRNA药物开发,不仅布局了丰富的siRNA药物管线,包括用于治疗慢性乙肝患者的HBV siRNA药物BW-20507、用于血脂异常的BW-00112、用于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的BW-20805等,还在2024年就多款心血管siRNA药物与诺华达成了潜在总交易金额超41亿美元的对外授权合作。

此外,还有针对乙肝的国产siRNA药物管线已推进至Ⅱ期临床阶段,包括恒瑞医药HRS-5635、腾盛博药从Vir Biotechnology引进的Elebsiran(此前称BRII-835或VIR-2218)、正大天晴TQA3038、瑞博生物RBD1016。

其中,RBD1016已经完成了在健康受试者中的Ia期临床试验和在慢性乙型肝炎受试者中的Ib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RBD1016在乙肝患者上高效降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显示出很好的剂量依赖性;单药即可实现显著的临床疗效,药效可持续近半年时间,两次给药后HBsAg降幅进一步加强,同时具有强效降低乙肝病毒(HBV)RNA和乙肝核心相关抗原(HBcrAg)的效果。

结语

siRNA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广泛临床应用的主舞台。随着诺华Inclisiran、罗氏Zilebesiran在常见慢性病领域展现出治疗潜力,为siRNA疗法市场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反观国内,目前正处于“跟跑”状态,临床进度大多仍处于早期阶段,看似蓝海市场,但各个细分领域的竞争者也不少。

面对国际巨头的先发优势,中国药企亟需通过技术创新或适应证差异化实现弯道超车,避开同质化竞争,而非简单“跟跑”

(信息来源:药创新)

 

辉瑞的“豪赌”与“阵痛”:千亿帝国能否重回巅峰?

曾几何时,辉瑞凭借新冠疫苗Comirnaty和新冠口服药Paxlovid在全球范围内赚得盆满钵满。2022年,辉瑞营业收入达到1003.3亿美元,成为全球首个年收入超千亿美元的制药企业,在《财富》世界500强最新排行榜中,辉瑞也是全球最赚钱的药企。新冠疫苗以及新冠口服药累计为公司贡献了一半以上收入,2022年销售收入达到567.39亿美元,其中新冠疫苗Comirnaty更是成为当年的“药王”,销售额高达378.1亿美元。

然而,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渐缓和,新冠相关产品的需求大幅下降,辉瑞的业绩也开始急转直下。2023年,辉瑞全年收入为585亿美元,同比下降41%,昔日的辉煌瞬间成为过往。进入2024年,虽然辉瑞在部分业务上有所起色,全年营收636.27亿美元,同比增长7%,这一增长背后,更多是依靠收购公司带来的产品贡献。从季度数据来看,2024年第一季度,辉瑞收入为149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0%;第二季度营收132.83亿美元,同比增长2%,但调整后净利润34亿美元,同比降低11%。这些数据都表明,辉瑞正面临着严峻的业绩挑战,曾经的增长引擎熄火,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完全形成。

研发管线青黄不接

在疫情期间,辉瑞将大量资源倾斜于新冠疫苗和口服药的生产与推广,虽然短期内带来了巨额利润,但也使得公司对单一业务的依赖性过高。当疫情消退,这种过度依赖的弊端便显现出来。

一直以来,辉瑞在研发方面都投入了巨额资金,2024年,其研发投入高达108.22亿美元,同比增加1%。如此庞大的研发投入,彰显了辉瑞对创新的重视,以及在新药研发领域持续深耕的决心。然而,巨额的投入却并未带来与之相匹配的产出,辉瑞的研发回报率仅为15%,远低于同行中位数38%,这一数据无疑反映出辉瑞在研发效率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在当下炙手可热的减肥药市场,特别是GLP-1受体激动剂领域,辉瑞的研发之路充满坎坷,堪称一部“屡战屡败”的辛酸史。

2015年起与Sosei Heptares合作推出Lotiglipron和Danuglipron两款口服药。2023年6月,Lotiglipron因临床试验中受试者转氨酶升高,存在肝损伤风险,研发被叫停。

之后辉瑞寄望于Danuglipron,其原设计为每日口服2次。2023年12月公布的2期临床数据显示,给药32周后,各剂量组均出现显著胃肠道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发生率分别为73%、47%、25%,所有剂量组停药率超50%。虽减重达标,但因严重毒副作用,辉瑞放弃该制剂开发。

随后辉瑞重新设计剂型,开发出每日口服1次的缓释制剂,2024年7月推出后令辉瑞股价上涨。然而2025年4月14日,辉瑞披露的1期研究数据显示,1例无症状受试者出现潜在药物诱导性严重肝损伤,虽停药后缓解,但辉瑞最终决定终止Danuglipron分子的开发。

至此,辉瑞在GLP-1减肥药研发上遭遇三连败,苦心经营多年的口服GLP-1项目全军覆没,曾经的壮志雄心被现实击得粉碎,在竞争激烈的减肥市场中,辉瑞的布局遭受了重大打击,未来想要在这片领域重新崛起,难度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辉瑞多个重要研发项目进展不佳,在肿瘤、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接连受挫。

在肿瘤领域,2025年年初,辉瑞收购Seagen而来的B7-H4 ADC药物Felmetatug vedotin被终止开发,导致公司10亿美元的无形资产减值,而在 2023年的肿瘤日活动上,该药物还曾被视为乳腺癌领域的潜在增长驱动力之一,如今却希望破灭;另一款备受瞩目的明星产品Vepdegestrant,作为辉瑞在PROTAC前沿赛道最倚重的竞争筹码,在同类产品的竞速中,首个3期研究数据却不尽人意,未能达到总体意向治疗人群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主要终点,尽管在ESR1突变患者群体中仍有突围希望,但天花板明显有限,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在基因治疗领域,辉瑞更是深陷泥沼,研发与商业化双双失利。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基因疗法Fordadistrogene movaparvovec的3期临床试验以失败告终,在主要和关键次要终点上均未优于安慰剂,此前该疗法还曾导致2名患者死亡,使得其研发前景黯淡无光;A型血友病基因疗法Giroctocogene fitelparvovec在上市前夕退回合作方,辉瑞无奈失去全球权益;已上市的B型血友病基因疗法Fidanacogene elaparvovec也因市场竞争激烈、推广难度大等原因,被终止开发和商业化。至此,辉瑞在基因治疗领域的布局几近全面溃败,多年来投入的数十亿美元重金,似乎打了水漂,这不仅让公司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其在该领域的声誉和未来发展战略。

市场遇阻,地位不保

在未来三年内,辉瑞的多款拳头产品的专利临近到期,犹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给公司带来巨额的收入损失。例如,曾经全球畅销、销售额接近百亿美元的抗凝药阿哌沙班(Apixaban),将于2026年11月后面临仿制药的冲击,届时市场份额预计将被大幅蚕食;乳腺癌药物Palbociclib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势,被礼来的阿贝西利Abemaciclib赶超,销售额出现下滑;前列腺癌明星药Enzalutamide同样处境艰难,面临着多款新药的围攻,市场竞争压力与日俱增。据预测,未来三年内,这些重磅产品陆续失去市场独占期,可能会给辉瑞造成170-180亿美元的收入损失,这对于正处于业绩转型关键期的辉瑞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疫苗业务曾是辉瑞的重要增长引擎之一,旗下的肺炎球菌疫苗沛儿系列(Prevenar family)更是明星产品,一度占据全球疫苗产品营收榜首,还曾成为全球营收十大药品中唯一的疫苗产品。然而,如今沛儿系列却面临着增长停滞的困境。

与此同时,新兴公司Vaxcyte的崛起,对辉瑞的市场地位构成了巨大威胁。Vaxcyte的31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VAX-31在1/2期试验中表现惊艳,与辉瑞的Prevnar 20相比,安全性相似,免疫原性却更胜一筹,对31种血清型细菌均表现出强劲的调理吞噬活性(OPA)免疫应答,尤其是在高剂量下,20种共有血清型中有18种的平均OPA免疫应答更高。这一突破性进展,让VAX-31有望成为“类别杀手”,一旦其在后续3期试验中继续保持良好表现并成功上市,极有可能抢占Prevnar 20的市场份额,改写肺炎球菌疫苗的市场格局,届时辉瑞将面临巨大的收入损失风险。

除了沛儿系列,辉瑞寄予厚望的RSV疫苗也面临着诸多变数。2023年,辉瑞的RSV疫苗Abrysvo和葛兰素史克的Arexvy先后获批上市,用于60岁及以上人群预防RSV感染导致的下呼吸道疾病,这一市场被视为巨大的商业机会。然而,市场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2024年中期,美国CDC咨询委员会缩小了RSV疫苗的年龄推荐范围,建议所有7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以及那些60至74岁、因身体状况导致患严重RSV风险增加的人接种疫苗,而去年还建议6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这一政策调整使得RSV疫苗的市场规模大幅缩减,辉瑞和GSK的疫苗销售额都受到了重创。2024年最后三个月,辉瑞的Abrysvo收入同期下降了62%。

高成本并购挑战

为了应对后疫情时代的挑战,辉瑞积极通过并购来补充研发管线和寻找新的增长点。其中,2023年以430亿美元收购ADC药物巨头Seagen是其最大的一笔交易。这笔巨额收购虽然有望在肿瘤领域带来可观回报,但也在短期内增加了辉瑞的债务负担(2024年底净债务约为450亿美元),并对公司的资本配置带来压力,使得公司在股价低迷时期甚至无法进行股票回购。

重压下成本削减与裁员

辉瑞2023年10月首次公布了其成本调整计划,最初目标是到2024年底削减35亿美元开支。然而,面对持续的市场变化,该目标不断上调。到2023年底,削减目标增至40亿美元。进入2024年,辉瑞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20亿美元的削减目标,并于2025年4月进一步提出,预计到2027年,总成本节约目标将达到77亿美元。这些削减主要通过运营效率提升、网络结构调整和产品组合优化来实现,其中裁员是重要组成部分。

从2023年到2024年,辉瑞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多轮裁员。例如,2023年上半年裁员高达5次,包括在密歇根州的新冠药物和疫苗工厂裁员200人,在加州的研究基地裁员196人,以及在英国肯特郡桑维奇的生产基地裁员500人。在中国区,辉瑞也进行了裁员,甚至裁撤了整个疫苗部门的400人团队。2024年伊始,裁员仍在继续,1月4日辉瑞宣布在纽约Pearl River的疫苗研发基地裁员285人。这些裁员涉及公司几乎所有层面,包括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多个部门,甚至有多位高管的变动。

破局之路

面对重重困境,辉瑞也在积极寻求破局之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挑战,试图重振昔日雄风。

并购是药企扩充产品线、进入新领域的重要手段,辉瑞也如此。2022-2023年,辉瑞凭借新冠疫情积累的现金大规模并购。2022年,辉瑞斥资116亿美元收购偏头痛药厂Biohaven,获重磅上市药物及在研管线,旗下明星产品Rimegepant是FDA批准首个用于急性治疗和预防偏头痛发作的口服药,2021年销售收入4.62亿美元。此次收购拓展了辉瑞神经科学领域,巩固其在偏头痛治疗市场地位,2024年,Rimegepant及相关产品收入12.63亿美元,同比增36%,市占率27%,成CGRP类药物销冠。

合作研发是辉瑞破局的重要途径。2025年5月20日,三生国健宣布,公司及关联方三生制药、沈阳三生制药授予辉瑞PD-1/VEGF双抗SSGJ-707全球(不含中国内地)独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辉瑞可付费获得中国大陆商业化许可。协议显示,辉瑞将支付12.5亿美元首付款、最高48亿美元里程碑款,及两位数梯度销售分成。此次合作助辉瑞快速切入PD-1/VEGF蓝海领域。

在研发方向上,辉瑞也做出了调整。2025年,辉瑞的研发重心将围绕肿瘤学、疫苗及慢病管理三大领域展开。在肿瘤领域,多款潜在重磅药物进入关键阶段,如新一代CDK4抑制剂Atirmociclib旨在解决现有药物耐药问题,目前已进入3期临床;靶向整合素β6的ADC药物Sigvotatugvedotin正在开展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3期试验;PD-L1 ADC药物计划于年内启动关键3期临床试验,进一步扩大免疫治疗覆盖人群。疫苗领域,辉瑞正加速推进针对25种血清型肺炎球菌的PCV-25候选疫苗及艰难梭菌疫苗的研发。这些研发项目的推进,有望为辉瑞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辉瑞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未来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曾经的辉煌已成过去,如今的辉瑞需要在困境中求变,在挑战中突围。它能否成功找到新的增长曲线,重回全球制药巨头的巅峰?

(信息来源:一度医药)

 

 


科技研发

百济神州宣布双抗新药中国临床研究取得积极结果,针对小细胞肺

5月26日,百济神州宣布其与安进公司(Amgen)在中国联合开展的注射用塔拉妥单抗(tarlatamab)2期临床研究DeLLphi-307已取得积极结果。DeLLphi-307(NCT06502977)研究旨在评估塔拉妥单抗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二线治疗(包括含铂化疗)失败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中国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耐受性,其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详细数据将在近期举行的医学大会上公布。

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和破坏性的恶性肿瘤,约占全球所有肺癌病例的15%,其中大约70%的SCLC患者被进一步诊断为ES-SCLC。该疾病具有生长迅速、易转移等特点。目前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仍以含铂化疗为主,但是绝大多数患者在6个月内就会出现疾病进展,而且复发后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中位生存时间仅8-10个月。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SCLC领域获得突破,为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塔拉妥单抗是一款由安进公司研发的创新靶向免疫疗法,能够同时结合肿瘤细胞上的DLL3蛋白和T细胞上的CD3蛋白,进而激活T细胞来杀伤表达DLL3蛋白的肿瘤细胞。高达96%的SCLC患者的肿瘤细胞表面表达DLL3蛋白,但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DLL3蛋白,这使得DLL3成为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治疗靶点。

基于此前DeLLphi-301研究中总缓解率和缓解持续时间(DoR)的积极数据,塔拉妥单抗已于2024年获得美国FDA的加速批准,用于治疗含铂化疗失败的ES-SCLC成人患者。该研究结果显示,塔拉妥单抗治疗(每两周10毫克给药,N=99)的ORR高达40%(95%置信区间[CI]:31,51),中位DoR达9.7个月(CI:2.7,20.7+),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4.3个月,最终的完整生存数据尚未成熟。

近日,塔拉妥单抗首个全球3期研究DeLLphi-304在计划的中期分析中也已达到预设主要终点。该研究旨在评估其用于SCLC二线治疗的疗效。结果显示,与标准化疗方案(SOC)相比,塔拉妥单抗在总生存期(OS)方面获得了具有统计学和临床意义的显著改善,安全性表现与既往试验一致,在既往接受过一线含铂化疗失败的SCLC患者中展现出显著的生存优势。

百济神州新闻稿表示,基于DeLLphi-301、DeLLphi-304和DeLLphi-307研究所获得的积极结果,塔拉妥单抗有望为中国SCLC患者的二线、三线及后线治疗提供新的用药选择。目前,该药物已被《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纳入治疗推荐。百济神州已经与安进公司达成全球肿瘤战略合作,其中包括共同推进塔拉妥单抗在中国的开发和商业化,计划于年内递交相关适应症的上市申请。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三阴性乳腺癌!吉利德TROP-2 ADC一线治疗III期研究再获成功

5月23日,吉利德宣布了III期ASCENT-03研究取得了积极结果。该研究达到了主要终点,与化疗相比,Trodelvy(戈沙妥珠单抗)在不适合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即PD-L1阴性或无法接受免疫治疗)的一线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mTNBC)患者中,显示出高度显著且具有临床意义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改善。

Trodelvy是一种first-in-class的靶向TROP-2的ADC。TROP-2是一种在多种肿瘤类型中高度表达的细胞表面抗原,包括超过90%的乳腺癌和肺癌。Trodelvy通过专有可水解连接子与SN-38(一种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有效载荷)相连。这种独特组合通过旁观者效应,向TROP-2表达细胞及肿瘤微环境传递强大抗肿瘤活性。

ASCENT-03研究是在一线mTNBC中第二个显示出Trodelvy相较于标准化疗具有临床意义优势的III期研究。结合此前评估Trodelvy联合K药用于既往未治疗的PD-L1+mTNBC患者的ASCENT-04研究的积极结果,Trodelvy有望成为所有一线mTNBC患者的基石治疗方案。ASCENT-04研究的详细数据将在即将举行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议上公布。

在ASCENT-03研究中,Trodelvy的安全性与既往研究一致,未在该患者群体中发现新的安全信号。总生存期(OS)是关键次要终点,在PFS主要分析时尚未成熟。吉利德将继续监测OS结局,计划进行持续的患者随访和进一步分析。ASCENT-03研究的详细结果将在未来的医学会议上公布,并与监管机构讨论。

吉利德首席医疗官Dietmar Berger博士表示:“ASCENT-03研究的结果代表了20多年来该患者群体相较于化疗的首个具有临床意义的进展。通过更早地解决这种侵袭性强且难以治疗的疾病,我们有可能改善mTNBC患者面临的高度未满足需求。”

目前,Trodelvy已在中美等多个国家获批用于二线或更晚线的mTNBC患者治疗、以及既往接受过内分泌治疗且在转移性疾病阶段接受过至少两种其他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的激素受体(HR)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IHC 0、IHC 1+或IHC 2+/SH-)乳腺癌成人患者的治疗。

(信息来源:求实药社)

 

全球首个!益科思特公布YK012 pMN完成首例入组

在自免领域,中国TCE(T Cell Engager,T细胞衔接器)双抗的研发进度再进一程。

5月22日,益科思特(北京)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宣布其自主研发的T细胞衔接器双特异性抗体药物YK012(anti-CD19×CD3)完成首例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给药,且患者状态良好,无任何不适。

这是全球首个TCE双抗用于原发性膜性肾病这一自免适应症的临床研究。该研究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赵明辉与崔昭教授牵头的全国多中心、开放性临床研究,旨在评价YK012在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有效性。

作为全球首个TCE双抗用于原发性膜性肾病这一自免适应症的临床研究,该研究已在国内获批临床,并在美国clinicaltrials.gov备案,预计于近期正式递交美国IND。

如今,首例患者给药完成,既意味着YK012在原发性膜性肾病治疗领域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同时也标志着公司的TCE双抗正式从肿瘤适应症进入自身免疫病领域。对于海外市场授权,也是个具有吸引力的积极信号。

“全球首个”患者给药,公司正式从肿瘤治疗拓展到自免领域

作为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肾病,原发性膜性肾病(pMN)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pMN是全球非糖尿病成人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最常见病因,占患病人群的20%至37%,在60岁以上的成人中则高达40%。

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肾脏功能将受到严重影响,后期多发展为终末肾病(ESKD),需长期肾透析或肾脏移植。目前,全球针对pMN的治疗药物和效果十分有限,临床亟需更优的治疗措施。

在这一背景下,益科思特的YK012获得了全球首个TCE双抗用于原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批件。YK012是一款靶向CD19和CD3的TCE双抗药物,其机理是通过CD3激活T细胞的免疫疗法,靶向CD19这一B细胞发育阶段最广泛表达的组织特异性标志物,可实现B细胞的重置,预期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更少的副作用,比CAR-T更具便利性、可及性和成本优势。

益科思特致力于双特异/三特异抗体TCE的研发及产业化。此次原发性膜性肾病首例患者入组,标志着公司的TCE产品由NHL(非霍奇金淋巴瘤)、AL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肿瘤适应症正式进入自身免疫适应症领域,跻身全球TCE产品在自免领域的第一梯队。

值得注意的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仅次于肿瘤的全球第二大药物市场。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存在病程长、病情复杂、难以根治以及对患者身心损伤巨大等特点,因此也被称为“慢性癌症”,预计到2029年,该类药物的市场规模将达1850亿美元,覆盖百余种适应症,对于TCE类药物开发亦是一片蓝海。

目前,除了原发性膜性肾病,益科思特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布局还在不断拓展。2025年年初,公司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自免适应症在国内获得临床批件,目前正在积极推进I期临床患者入组。同时,公司在其他适应症的临床开发方面也正在积极推进中。

对标国际产品,肿瘤适应症上已出现多个完全缓解和持续缓解病例

双抗赛道从来不缺热点,但在过去几年,TCE双抗备受关注。

在血液肿瘤领域,目前全球共有7款TCE双抗产品获批上市,覆盖BCMA、GPRC5D、CD20和CD19等靶点,适应症包括多发性骨髓瘤(MM)、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滤泡性淋巴瘤(F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等。

而在国内目前在研的TCE双抗中,益科思特的YK012是不可忽视的“种子选手”。作为贝林妥欧单抗升级换代的一款BIC(Best in Class,同类最优)产品,YK012在B细胞血液肿瘤治疗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经临床前研究数据显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具有高产、长效、低毒等综合技术创新特点,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急性淋性白血病两个适应症上已经出现多个完全缓解和持续缓解病例。

另外,公司的第二个双抗产品YKST02(靶点BCMA/CD3)已披露两项适应症,包括一种自身免疫性IgA肾病(IgAN),以及一项肿瘤适应症——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公开资料显示,公司针对前一适应症的国内临床申报工作已经启动,后一适应症则处于临床I期阶段,并出现多个完全缓解和持续缓解病例。

预计YK012和YKST02联合使用可以覆盖广泛的B细胞和浆细胞发育阶段,进而导致异常的B细胞和浆细胞耗竭,实现B细胞重置。公司同时拥有的这一对均进入临床阶段的TCE资产,在全球范围内非常稀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不仅能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也为益科思特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这两款药物之外,益科思特还有多条产品管线的研发均在有序推进,包括用于治疗实体瘤的双抗和采用遮蔽肽技术的三抗,实现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瘤及实体瘤等多种适应症的全面覆盖。

YK012临床的积极进展已经受到广泛的国际关注,在美国著名投行助力下,正在积极推进海外市场权益商务合作,已收到多个国际合作邀约(TS)。

(信息来源:生物谷)

 

安进/百济神州CD3/DLL3双抗中国III期研究成功

5月26日,百济神州宣布其与安进(Amgen)在中国联合开展的塔拉妥单抗(tarlatamab)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II期DeLLphi-307研究已取得积极结果。

DeLLphi-307研究旨在评估塔拉妥单抗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二线治疗(包括含铂化疗)失败的ES-SCLC中国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耐受性,其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

塔拉妥单抗是一款由安进研发的CD3/DLL3双抗药物,能够同时结合肿瘤细胞上的DLL3蛋白和T细胞上的CD3蛋白,进而激活T细胞杀伤表达DLL3蛋白的肿瘤细胞,通过形成溶细胞突触诱导肿瘤细胞裂解。85%-96%的SCLC患者的肿瘤细胞表面表达DLL3蛋白,但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DLL3蛋白,这使得DLL3成为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治疗靶点。

2024年5月,塔拉妥单抗基于II期DeLLphi-301研究的积极数据获得FDA加速批准,用于治疗含铂化疗失败的ES-SCLC成人患者。该研究结果显示,塔拉妥单抗治疗(10mg,每2周1次,N=99)的ORR高达40%,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达9.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4.3个月,最终的完整生存数据尚未成熟。

近日,塔拉妥单抗首个全球III期研究(DeLLphi-304)在计划的中期分析中也已达到预设主要终点。结果显示,与标准化疗方案(SOC)相比,塔拉妥单抗在总生存期(OS)方面获得了具有统计学和临床意义的显著改善,安全性表现与既往试验一致,在既往接受过一线含铂化疗失败的SCLC患者中展现出显著的生存优势。

基于DeLLphi-301、DeLLphi-304和DeLLphi-307研究所获得的积极结果,塔拉妥单抗有望为中国SCLC患者的二线、三线及后线治疗提供新的用药选择。目前,该药物已被《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纳入治疗推荐。百济神州已经与安进公司达成全球肿瘤战略合作,其中包括共同推进塔拉妥单抗在中国的开发和商业化,计划于年内递交相关适应症的上市申请。

SCLC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和破坏性的恶性肿瘤,约占全球所有肺癌病例的15%,其中大约70%的SCLC患者被进一步诊断为ES-SCLC。该疾病具有生长迅速、易转移等特点。目前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仍以含铂化疗为主,但是绝大多数患者在6个月内就会出现疾病进展,而且复发后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中位生存时间仅8-10个月。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全球第二款眼科双抗启动III期临床

5月25日,全球临床试验收录网站显示,Kodiak Sciences启动了IL-6/VEGF双抗药物KSI-101(Tabirafusp Alfa)的首个III期临床试验(PEAK)。这是全球第二款进入III期阶段的眼科双抗药物。

KSI-101是Kodiak Sciences基于其抗体生物聚合物偶联物(ABC)平台开发的一款全球首创IL-6/VEGF双抗药物,通过靶向抑制IL-6缓解炎症和水肿,并靶向抑制VEGF降低血管通透性,以此达到治疗眼科炎症疾病的目的。

在Ib期APEX研究中的早期临床数据表明,KSI-101在所有剂量水平下都能迅速使黄斑水肿正常化并改善视力。

次启动的III期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n=50),旨在评估KSI-101(5mg或10mg,玻璃体内注射,每4周1次)治疗炎症继发黄斑水肿(MESI)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治疗第24周最佳矫正视力(BCVA)评分的平均变化。

目前,全球首款眼科双抗药物法瑞西单抗(英文商品名Vabysmo,中文商品名罗视佳)来自罗氏,已于2022年1月在美国获批上市。上市后,法瑞西单抗放量迅速,2024年全球销售额已达到38.64亿瑞士法郎(约43.04亿美元)。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新药上市

国内上市

刚刚!卫材抗失眠新药莱博雷生在中国获批上市

5月27日,卫材(Eisai)宣布莱博雷生片的上市申请已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莱博雷生片(lemborexant)是一款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此前已经在中国香港地区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成人失眠,特别是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觉醒障碍之一,表现为尽管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但依然入睡、睡眠维持困难或两种兼有,这往往会影响人们日间的状态,导致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易怒等,许多人失眠症状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此外,失眠还会增加老年人跌倒的风险。

根据卫材新闻稿介绍,莱博雷生通过竞争性结合两种食欲素受体亚型(OX1R和OX2R)精准调节食欲素系统,通过抑制食欲素的促觉醒作用,诱导睡眠。莱博雷生可缩短入睡时间、减少夜间觉醒时间、延长总睡眠时间,并且,不同于传统的GABA-A促眠药抑制REM期,其可同时延长非快速眼动期(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有助于正向调节睡眠结构,使其更接近生理性睡眠。

临床试验显示,患者服用莱博雷生后,其记忆和认知功能影响小,患者醒来后对开展工作及其他日间活动,尤其是驾驶影响小。莱博雷生不会导致身体依赖,大部分患者长期(12个月)使用后停药,不会出现戒断症状,也不会出现失眠反弹,上市后至今没有发现具有成瘾性。

目前,莱博雷生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及地区获得药品批准和上市。在美国,莱博雷生获批用于在治疗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的成人失眠患者。在日本,其适应症为治疗失眠。2021年6月,莱博雷生在中国香港地区获批上市。

据悉,美国FDA批准莱博雷生是基于该产品包括对近2000名失眠成人患者进行的两个关键3期临床研究(SUNRISE 1和SUNRISE 2)的结果。SUNRISE 1研究为期一个月,受试者为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失眠障碍诊断标准的55岁及以上成年女性、65岁及以上成年男性。该研究达到了主要和次要终点。

SUNRISE 2是一项为期6个月的临床研究,研究受试者为18岁及以上符合DSM-5失眠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SUNRISE 2的结果表明,莱博雷生在超过六个月的时间内持续改善了患者的入睡所需时间并维持了睡眠效果。两项研究的分析均表明,莱博雷生不会导致反跳性失眠,亦没有证据显示停药后会产生戒断效应,这表明服药达一年不会产生躯体依赖。受试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昏睡。

除了治疗失眠,莱博雷生还有望用于治疗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根据卫材官网,该公司正在美国和日本探索莱博雷生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等,目前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治疗精神分裂症新药获批上市,来自广东珠海

近日,珠海市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附属公司珠海市丽珠微球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2.2类改良型新药——注射用阿立哌唑微球(阿丽唯)正式获批上市。

阿立哌唑是一种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等优点,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病程长期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致残、易复发的慢性疾病。传统口服制剂需每日服用,漏服、拒服现象较多,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阿丽唯通过相关技术实现药物缓慢释放,每月注射一次即可维持稳定血药浓度,减少因治疗中断引发的病情波动。临床试验显示,其疗效与对照药相当,且不良反应更少、注射部位药物残留量更低,长期使用安全性更优。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药理研究室主任医师司天梅介绍,微球技术助力阿立哌唑实现了“稳浓度、低残留、高便捷”的治疗目标,破解了依从性差、疗效波动、容易复发三大痛点,为患者提供更优选择。

作为国际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抗精分长效针剂在欧美地区的平均使用率达25%~30%,而我国临床使用率尚不足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王刚表示,医患认知不足、经济负担、基层医疗能力有限及传统用药习惯,制约着长效针剂普及,“但随着政策支持与产业创新同步推进,接受规范治疗患者比例过低、依从性差导致疾病复发率高、直接医疗成本激增的不利局面正发生积极变化。”

近年来,国家通过医保报销、财政补贴等政策减轻患者负担,提升治疗依从性,北京、上海等地已实现部分长效药物“零自付”。

“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功能退化及病程迁延慢性化与未能持续治疗、规范治疗、坚持治疗有高度的相关性。”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王高华表示,长效针剂的推广应用可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复发几率、提升治疗效果。不论是从临床医疗角度还是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均有重要意义。

(信息来源:中国药业)

 

潜在首个!国产第三代CD20抗体申报上市

5月26日,天广实宣布自主研发的第三代CD20抗体MIL62的新药上市许可申请(NDA)已获NMPA受理,用于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有望成为首个获批该适应症的国产药物。

NMOSD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已于2018年被纳入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该病通常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可迅速进展,约90%患者在3年内复发。

2025年3月,MIL62治疗NMOSD的临床III期试验达到预设终点并完成揭盲。该临床试验为中国NMOSD首个达到主要终点的临床III期试验,也为国内针对NMOSD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首个前瞻性随机对照的循证学临床证据。

目前,中国已经上市了三款进口生物大分子药物用于NMOSD的治疗,尚无国产药物获批。MIL62有望成为首个获批治疗NMOSD的国产药物。

基于各产品临床III期试验数据之间已公布数据的比较,MIL62单药治疗NMOSD的患者复发率低于两款进口药物,可更有效的降低患者复发风险。而且,其单药治疗的效果与1款进口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联用治疗效果相当,体现了MIL62产品极佳的有效性。

(信息来源:药时空)

 

药明巨诺CAR-T细胞疗法新适应症申报上市

5月24日,CDE官网显示,药明巨诺的CAR-T细胞疗法瑞基奥仑赛注射液递交新适应症上市申请,用于一线治疗失败后不适合大剂量化疗(HDCT)和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的成人复发或难治性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r/r B-NHL)患者。

关于瑞基奥仑赛

瑞基奥仑赛(倍诺达®)是药明巨诺自主研发的首款CAR-T细胞治疗产品,靶向CD19抗原,通过基因改造患者自身T细胞以精准杀伤肿瘤细胞。作为中国首个获批为1类生物制品的CAR-T疗法(2021年),其技术平台源于巨诺医疗(百时美施贵宝旗下),并针对中国患者需求进行本土化优化。

此前,瑞基奥仑赛已经获得NMPA批准三项适应症。2021年9月获批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LBCL),关键临床研究(RELIANCE)显示,ORR达75.9%,CRR为51.7%;2022年10月获批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r/r FL),获得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2024年8月获批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r/r MCL),是中国首个获批用于此适应症的CAR-T产品,临床数据显示ORR达81.36%,CRR为67.80%。

药明巨诺开展的旨在评估瑞基奥仑赛一线治疗r/r B-NHL的Ⅱ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48名患者中,IRC评估的3个月ORR为58.3%,CRR为52.1%,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最佳ORR为79.2,最佳CRR为52.1%,研究者评估的最佳CRR为54.2%,最佳ORR为81.3%,与IRC评估结果一致。安全性方面,75.5%的患者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其中4.1%为3-4级,12.2%患者出现神经系统毒性(NT),未报告3-5级NT,所有CRS和NT病例经治疗后均痊愈。

市场格局

目前,国内已有6款CAR-T细胞疗法获批,价格均在百万元左右,分别是: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120万元/针,药明巨诺的瑞基奥仑赛注射液129万元/针,信达生物与驯鹿生物合作研发的伊基奥仑赛注射液116.6万元/针,科济药业旗下的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115万元/针,合源生物旗下的纳基奥仑赛注射液99.9万元/针,传奇生物和强生的西达基奥仑赛在美国上市后定价为46.5万美元。

传奇生物合作企业强生在2024年业绩中提到,西达基奥仑赛全年销售额达9.63亿美元,较2023年5亿美元的销售额增长92.7%,成为其创新制药业务中增长最为迅猛的产品,距离十亿美元分子只有一步之遥。

瑞基奥仑赛2023年销售额为1.74亿元,同比增长19.3%,定价129万元/针,毛利率仅35%,高成本与定价压力制约放量。不过瑞基奥仑赛已经被列入70个商业保险产品及105个地方政府补充医疗保险计划,51%患者获保险补偿,赔付比例30%-100%,部分缓解支付压力。

价格太高是国内所有CAR-T产品面临的共同问题。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已纳入超100款惠民保及75款商保,2024年推出“按疗效付费”模式,患者未达CR可获最高60万元返还。随着成本的控制及创新支付模式的不断发展,CAR-T疗法有望从“天价神药”走向“普惠医疗”。

预计2025年中国CAR-T市场达80亿元,2030年攀升至289亿元,CAGR 45%,驱动因素包括适应症拓展、支付模式创新及国际化布局。

(信息来源:康百邻)

 

晶云药物助力众生睿创Ⅰ类创新药安睿威获批上市

5月22日,晶云药物合作伙伴广东众生睿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Ⅰ类创新药昂拉地韦片(商品名:安睿威®)上市申请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批准。安睿威适用于治疗成人单纯性甲型流感患者,作为全球首个靶向甲型流感病毒RNA聚合酶PB2亚基的抗流感药物,昂拉地韦凭借快速、强效、低耐药的特性,为全球流感防控提供了全新的“中国方案”。

晶云药物对重要合作伙伴的新药研发里程碑表示热烈祝贺,倍感荣幸能够助力众生睿创创新药安睿威®的推进上市。晶云药物晶型研究团队为此项目提供了原料药及制剂产品中晶型定量方法学研究、代表性批次样品的表征检测等服务,并为该项目的NDA申报提供了晶型研究数据及报告。

昂拉地韦片是具有明确作用机制和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创新药物,可通过作为“帽子”结构的类似物与PB2亚基结合,进而抑制RNA聚合酶复合物的复制功能正常启动,从而抑制病毒生命周期基因组的转录和复制等多种功能,达到抗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

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昂拉地韦对多种甲型流感病毒的抑制能力优于核酸内切酶抑制剂以及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并且对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耐药的病毒株、核酸内切酶抑制剂耐药的病毒株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昂拉地韦片治疗成人单纯性甲型流感,较安慰剂组能够显著缩短七项流感症状缓解时间(TTAS)和发热缓解时间,并能快速降低和清除体内流感病毒,且安全性、耐受性良好。

晶云药物潜心多年,不断提升晶型开发技术,专注为客户提供药物固态及制剂研究和生产解决方案。拥有晶型筛选评估、单晶培养解析、结晶工艺开发、处方前研究、分析研究、固态表征测试、制剂研发和生产、临床样品供应等多个技术平台,为客户的化合物提供从临床前研究、IND申报到商业化生产全方位的支持。

(信息来源:晶云药物)

 

全球上市

再下一城!阿斯利康度伐利尤单抗欧盟获推荐批准新适应症

5月27日,阿斯利康宣布Imfinzi(度伐利尤单抗)已获得欧盟CHMP推荐批准,具体适应症为: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作为新辅助治疗,随后度伐利尤单抗作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的辅助单药治疗,用于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成年患者。

新闻稿指出,这是首个也是唯一一个针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免疫疗法。

此外,本次CHMP推荐是基于多中心、全球III期试验NIAGARA的结果。该试验旨在评估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前后使用度伐利尤单抗对MIBC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治疗的效果。

在试验中,1063名患者随机接受度伐利尤单抗加新辅助化疗,然后进行膀胱切除术,或者在膀胱切除术前单独接受新辅助化疗,术后无需进一步治疗。研究的双重主要终点是无事件生存期(EFS)和膀胱切除时的病理完全缓解(pCR)。

NIAGARA研究数据已在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上公布,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同步发表。

中期分析数据显示,与单纯的新辅助化疗相比,以度伐利尤单抗为基础的围手术期方案,将疾病进展、复发、未接受手术或死亡的风险降低了32%(基于EFS风险比[HR]为0.68;95%置信区间[CI]0.56-0.82;p<0.0001)。度伐利尤单抗组的估计中位EFS尚未达到,而对照组为46.1个月。接受该方案治疗的患者中,估计有67.8%在两年内无事件发生,而对照组为59.8%。

关键次要终点OS的结果表明,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新辅助化疗相比,以度伐利尤单抗为基础的围手术期方案,可将死亡风险降低25%(基于OSHR为0.75;95%CI0.59-0.93;p=0.0106)。两组的中位生存期均未达到。据估计,接受度伐利尤单抗方案治疗的患者中82.2%的患者在两年内存活,而对照组中这一比例为75.2%。

度伐利尤单抗总体耐受性良好,在新辅助和辅助治疗中均未观察到新的安全信号。此外,将度伐利尤单抗添加到新辅助化疗中符合这种组合的已知特征,与单独进行新辅助化疗相比,不会损害患者完成手术的能力。免疫介导的不良事件与度伐利尤单抗的已知特征一致,可控且大多为低级别。

度伐利尤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PD-L1单克隆抗体,能够阻断PD-L1与PD-1和CD80的结合,从而阻断肿瘤免疫逃逸策略并恢复被抑制的免疫反应。目前该药已在美国获批9项适应症,在欧盟获批10项适应症,在国内获批4项。

自首次获批以来,Imfinzi的销售额一路上涨。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47.17亿美元,同比增长11.33%。2025年第一季度Imfinzi斩获了12.21亿美元,同比增长16%,为阿斯利康产品管线中收入前三的当家产品。

(信息来源:Insight数据库)

 

BAT2206获FDA批准上市!中国生物类似药的“出海”新样本

5月23日,百奥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其自主研发的BAT2206(乌司奴单抗)注射液正式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商品名为STARJEMZA,适应症覆盖成人与儿童的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活动性银屑病关节炎、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等。这是继今年5月该药物在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上市申请获得受理后,中国生物类似药“出海”的又一突破。

从原研药到生物类似药

乌司奴单抗的原研药为强生公司的Stelara(喜达诺),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靶向IL-12和IL-23共有的p40亚基,阻断炎症信号传导,从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自2009年上市以来,Stelara凭借长效性和广泛的适应症覆盖,成为全球自免领域的重磅药物,2023年全球销售额高达108.58亿美元,2024年虽略有下滑仍达103.61亿美元。然而,随着原研药专利到期,生物类似药的竞争逐渐升温。BAT2206作为Stelara的生物类似药,其开发严格遵循中美欧的指导原则,通过药学、非临床和临床数据的全面比对,证明了与原研药的高度相似性。

从临床需求来看,银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群体庞大。以中国为例,银屑病患者约650万人,其中中重度患者占30%。而生物制剂因其疗效和安全性优势,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疗法。BAT2206若能在中美欧三大市场获批,将显著提升用药可及性,尤其对价格敏感的患者而言,生物类似药的定价通常比原研药低15%-30%,可能成为市场渗透的关键。

早在2024年5月,该药物便已在中国提交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此后,百奥泰通过与多家海外企业合作,提前布局商业化网络:美国市场授权给Hikma Pharmaceuticals,巴西由Biomm S.A.负责分销,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则交由Pharmapark LLC,降低了市场准入风险,也加速了产品上市后的渗透速度。

FDA对生物类似药的审评以严格著称,尤其注重与原研药的“相似性”验证。BAT2206的获批,意味着其药学特性、疗效和安全性已通过FDA的全面评估,与美国市场现有的Stelara®“无临床意义上的差异”。这一认证不仅为百奥泰打开了全球最大药品市场的大门,也为后续欧洲EMA的审评提供了有力背书。

从商业角度看,美国市场的潜力不容小觑。尽管Stelara®的专利已于2023年到期,但强生通过剂型改良和适应症扩展维持了市场优势。而BAT2206凭借价格优势和灵活的剂型组合,包括45mg/0.5mL、90mg/1.0mL皮下制剂及130mg/26mL静脉注射剂,有望在医保控费压力加剧的背景下,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生物类似药“出海”新样本

近年来,这家广州药企的“出海”动作频频:阿达木单抗(格乐立®)和托珠单抗(施瑞立®)已在中美欧三地获批;2025年初,其戈利木单抗(BAT2506)更是以最高1.645亿美元的交易额将美国权益授权给印度药企Intas。财报显示,2024年百奥泰营收达7.43亿元,同比增长5.44%,其中海外市场贡献显著。

支撑这一战略的,是百奥泰在研发与生产端的持续投入,公司已建立六大技术平台,覆盖抗体筛选、结构设计、ADC(抗体药物偶联物)开发等领域。2024年研发投入高达7.78亿元,占总营收的104.64%。此外,广州永和生产基地的抗体产业园已实现商业化生产,为全球供应提供了产能保障。

虽然此次“出海”为国内企业打了样,但生物类似药的“红海”竞争不小。国际市场上,除了原研药Stelara,已有多个生物类似药进入审批或上市阶段。安进、山德士等跨国药企均布局了乌司奴单抗类似药,而百奥泰的竞争优势在于提前通过授权合作锁定区域市场,可借助合作伙伴的本地渠道优势,快速实现商业化,同时降低自身投入风险。

在国内市场,华东医药的乌司奴单抗生物类似药“赛乐信”已于2024年10月获批,成为首个国产产品,适应症从成人银屑病扩展至儿童患者,并计划实现全人群覆盖。相比之下,百奥泰的BAT2206在中国尚处于审评阶段,进度稍显滞后。不过,百奥泰通过提前布局海外授权可能以“出口转内销”的策略增强国内市场的品牌影响力。

适应症拓展方面,Stelara已获批的适应症包括银屑病、克罗恩病等,而BAT2206若能在临床中验证更广泛的疗效,或通过补充申请扩大适应症范围,将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不过,这类扩展需投入额外的临床试验资源,且面临同类产品的跟进。

另一个不确定因素来自政策环境。FDA对生物类似药的替换政策尚未完全落地,医生和患者的接受度仍需时间培养。此外,百奥是否能扛得住盈利压力?高额研发投入与商业化成本能否在短期内平衡?这些都将是问题。

百奥泰的案例为国内生物药企提供了三点启示:其一,差异化布局。选择原研药市场容量大、专利刚到期或即将到期的靶点,可最大化生物类似药的商业价值。其二,合作共赢。通过授权合作,既能分摊风险,又能借助本土企业的渠道优势。其三,技术筑基。从抗体结构设计到生产工艺优化,只有夯实底层技术,才能通过FDA、EMA的严苛审评。

未来,随着中国创新药质量逐步获得国际认可,类似百奥泰的出海模式或将成为主流,而BAT2206在美销售的表现,也将为后续产品的国际化路径提供重要参考。

(信息来源:药融圈)

 

全球首个!GSK美泊利珠单抗获批,用于COPD

5月22日,葛兰素史克(GSK)宣布,美国FDA已批准其IL-5单抗美泊利珠单抗(Nucala)的新适应症上市,用于嗜酸性粒细胞型COPD患者的辅助维持治疗。

美泊利单抗是全球首个获批的IL-5单克隆抗体,也是全球首个获批的可每月一次给药治疗COPD患者的生物制剂,代表着COPD治疗的突破性进展。

COPD是一种进行性、异质性炎症性肺部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全球有超过3.9亿人患有COPD,临床需求非常大。其中,中国约有1亿患者,美国有1400多万患者,欧洲有4000多万患者。

COPD患者会经历持续性呼吸道症状,例如呼吸困难、咳嗽和咳痰,以及由慢性炎症引起的进行性气流阻塞,从而影响日常生活。相关统计显示,COPD是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每年可导致超过300万人死亡。

研究发现,IL-5是2型炎症中的关键细胞因子,在嗜酸性粒细胞的生长、活性和存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嗜酸性粒细胞以外的其他免疫和结构细胞类型具有广泛影响,包括那些导致炎症、肺重塑和疾病进展的细胞。因此,IL-5靶向药也具有治疗COPD的潜力。

一项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Ⅲ期试验Ⅲ期临床MATINEE(NCT04133909)的研究结果显示:

与安慰剂组相比,美泊利珠单抗组患者的中度/重度疾病发作的年化率降低了21%,具有临床意义且统计学意义,达到了研究的主要终点。

在仅对临床医生评估为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进行的事后分析中,与安慰剂组相比,美泊利单抗组的中度/重度发作的年化率降低了31%。

减少住院次数是COPD管理的关键目标。在该研究中,美泊利珠单抗将导致急诊就诊和/或住院的疾病发作的年化率降低了35%。GSK指出,美泊利单抗是唯一一种在III期临床试验中数据显示可减少急诊就诊次数和/或住院次数的生物制剂。

美泊利单抗组的患者报告结果(PRO)缓解率较高,但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COPE评估测试(CAT)等生活质量评分方面,美泊利单抗组与安慰剂组无显著差异。

美泊利单抗和安慰剂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最常见的是COPD加重或恶化和新冠肺炎感染。

COPD的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尚未得到完全阐明,曾在十多年内没有一款新药问世,直到2024年才迎来了破冰的靶向药物。

2024年,赛诺菲/再生元的IL-4R单抗「度普利尤单抗」在欧盟、中国内地、美国相继获批,成为了全球首个获批的COPD生物靶向药,也是生物药在COPD领域的破冰者。

另一款是Verona公司研发的化学新药恩塞芬汀(Ensifentrine),是近20年以来首个获批上市的新机制吸入制剂,2024年6月首次在美国获批上市用于成人COPD的维持治疗。恩塞芬汀也是全球首个PDE3/4双靶点抑制剂,兼具支气管扩张和抗炎的双重作用。该药物近日公布了在中国开展的COPD三期临床试验ENHANCE-CHINA取得积极顶线结果,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向NMPA提交新药申请,此前该药已在澳门获批、并在海南博鳌乐城先行区落地,中国市场商业化进程加速。

Ensifentrine的成功上市及优秀的商业化表现,打破了COPD治疗僵局,也开启了PDE3/4抑制剂研发热潮。目前国内已有多家药企布局PDE3/4抑制剂,其中正大天晴的TQC3721、海思科的HSK39004和恒瑞医药的HRS-9821三款已进入临床阶段。

(信息来源:sina医药)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5月28日快讯

草果价格:云南货多要价在48-48.5元,越南统货价47-48元。

秦艽价格:云南家种秦艽价在55-59元。

板蓝根价格:现市场板蓝根统货价在8-8.5元。

重楼价格:云南统货价在100-105元上下/千克,四川一般统货90-95元,选货大小不一要价120-160元不等。

川牛膝价格:川牛膝统个售价19-20元左右/千克,牛膝片规格不一售价25-35元不等。

公丁香价格:市场公丁香价在61-63元左右,选丁售价65元左右。

黄连价格:现市场鸡爪连统个药价340-350元左右/千克,单枝质量不一要价360-380元不等。

野菊花价格:现野菊花统货售价40-45元之间/千克,颗粒质量不一要价50-60元不等。

葛根价格:葛根柴丁统货售价12-13元左右/千克,粉葛统丁售价13-14元。

赤芍价格:京赤芍统货售价45-50元/千克,山赤芍30-35元左右。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安国市场5月29日快讯

羌活,现市场羌活统货报价在150-160元之间,蚕羌报价在300元上下。

铁皮石斛,现市场铁皮石斛条子报价在100-250元之间不等,枫斗货多在200-500元之间不等。

三七,现市场40的头的货报价在145-150元左右,60头的货报价在135-140元左右,80头的货报价在130元左右,120头的货报价在125元左右。

天麻,现本地天麻统片报价在140元上下,中心片报价在220-245元之间。

产砂仁,现市场国产砂仁统货多报价在165-170元之间,西双版纳货报价在150元上下。

山银花,现市场山银花药厂货报价在36-40元之间,青花报价在45-50元之间。

五味子,现市场五味子一般饮片报价在40-44元之间。

太子参,现市场太子参小统货报价在30-32元之间,小中统报价在35-38元之间。

山楂,现市场山楂过筛晒货报价在8元上下,无籽圈报价在19元上下。

薏苡仁,现市场薏苡仁国产货价格在10-11元之间,进口货价在9元,老陈货价低。

牡丹皮,现市场黑丹皮因质量不等多在50-65元之间不等,粉丹皮多在65-90元之间。

(信息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联系我们

首页
协会动态
通知公告
培训报名